1、天然药物化学设计试验 实验报告题目:金银花昔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_:天然药物化学课程实验任务书一、题目:金银花昔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二、实验任务1.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金银花化学研究进展的文献综述2.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方案应包括目的意义,设计原理、流程、实验方法、时间安排、需要的仪器与试剂)3.对实验材料进行性状、显微和理化鉴定4.完成金银花昔单体化合物的分离及结构鉴定,鉴定数据应包括熔点、旋光 度、紫外图谱。5.要求用薄层法对金银花昔作出纯度鉴定6.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7.完成实验报告8.提交少量金银花昔样品。三、实验要求1.实验中要求学生不完全依赖现成条件,能在教师指导下自己创造一
2、些条件 完成实验。2.实验方法力求创新。3.目的物的纯度要求用薄层层析法和熔点的测定数据说明;4.结构要求用紫外、红外及用薄层层析法的相关数据说明;5.本题目要求2-4名学生配合完成一、实验报告内容1.题目2.实验目的3.基本原理4.实验所用试剂、仪器的型号及生产厂家5.分离方法创新之处6.自制或创造了那些实验条件条件7.实验流程及操作方法8.结果与分析9.结论1 0.在所完成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11.合理化建议金银花昔的提取分离及结构鉴定摘要金银花背(Lonicera japonica Thunb)又名金吉昔,近年来研究表明,金银花 富含挥发油,此外,还含有黄酮类、有机酸等.随着
3、人们对金银花需求量的R益增大,野生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许多忍冬属植物已由野生转为家种,如忍冬,黄褐毛忍冬、灰毡毛忍冬、华南忍冬、细毡毛忍冬等,但更多植物的引种还有待进行.在引种栽培过 程中,要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且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品种进 行引种,目前可暂时以绿原酸含量为衡量标准;(2)注意各种条件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 响,如忍冬体内绿原酸的含量明显地受地理分布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的植物来说,要 尽量在其最佳区域种植.我们利用金属络合法提取金银花昔,逐步鉴定金银花件的理化 性质,通过本实验,我们更加清晰的了解了关于金银花昔的理化性质及用途。关键词:金银花昔、提取、鉴定目
4、录摘要.II1.文献综述.11.1 成分来源.11.2 药理作用.22.实验部分.32.1 金银花昔提取.32.1.1 原理.32.1.2 步骤.32.1.3流程图.32.1.4操作步骤.32.2定性鉴别.42.2.1紫外分光光度法.42.3含量测定.52.4预算.63.结果与讨论.73.1展开剂的确定.9致谢.12参考文献.131文献综述1.1、成分来源:金银花昔是忍冬科植物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主要成分之一。正 宗金银花三大产地,河南省封丘县,山东平邑县,河北省巨鹿市。是国家认证的金银花 原产保护地。结构及化学成分:0H 0金银花昔的结构式中文名称金银花
5、昔别名金吉昔分 子 式C1 7H2 4O1 1分子量404.56熔点165166物理性质白色结晶,味苦,属环烯醛菇昔类化合物,环烯酸部分的双键性 质活泼,在冷甲醇溶液中易与溟及甲氧基生成加成产物。存在于忍冬科植物莫罗 氏忍冬(Lonicera morrowii A.Gray)的果实,为常用中药,具有健胃作用,是良好的药用植物资源,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之功效,多用 于治疗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热毒下痢、肺热咳嗽等。1.2、药理作用金银花昔是忍冬科植物金银花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广泛的抗菌活性,对溶 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临床上常用于解热、抑菌、消炎
6、的银黄注射液就是由金银花昔和黄苓素昔配制而 成。金银花背的结构为木犀草素的70H与葡萄糖形成的单糖昔。金银花昔能溶于 水和醇溶液、不溶于氯仿等非极性溶液。32实验部分2.1、金银花昔提取:2.1.1、原理:利用金属络合法。其原理为:使金银花昔和金属钙离子形成金 属螯合物沉淀,其他杂质则留在了水溶液中了,然后将沉淀悬浮在乙醇中,并加 入硫酸出去钙离子,而金银花昔溶于乙醇中,蒸去乙醇即得金银花昔。2.1.2、步骤:称取金银花粗粉(30g),置于500nli烧杯中,用水提取两次,每 次持续时间为一小时,残渣弃去,过滤浓缩后加入石灰乳至PH1 2,然后过滤。滤液倒 掉,将沉淀金银花昔的钙螯合物悬浮与乙
7、醇溶液中,加硫酸调节至PH2-3,复分解,过 滤。在滤液中加入浓氢氧化钠至PH7,回收乙醇溶液,再过滤布,得金银花甘沉淀,再 以95%乙醇重结晶,即得金银花昔纯品。2.1.3、流程图:金银花粗粉(30g)用水提取两次 每次一小时浓缩后加入石灰乳至pH1 2残渣(弃去)滤液过滤残渣(弃去)沉淀(金银花背的州螯合物)悬浮于乙醇中,加入硫酸至PH2-3,进行复分解,过滤沉淀(硫酸钙)滤液加40%氢氧化钠至pH7沆淀 乙醇液(金银花昔)再以95%乙醇重结晶金银幕昔纯品2.1.4、操作步骤:(a)称取金银花粗粉300g,置500ml烧杯中,加入6-8倍量的水,(2 50ml),加热煮 沸1小时,按照此方
8、法提取两次。(b)将提取液浓缩后,加入20%30%的石灰乳至pH1 2。(c)收集沉淀,悬浮于乙醇中,加入硫酸至pH2-3,进行复分解,过滤,沉淀为硫酸钙。(d)往滤液中滴加40%浓氢氧化钠至pH7,回收乙醇液,蒸发制得金银花昔。2.2、定性鉴别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原理是:金银花昔是黄酮类化合物,而黄酮类化合物固有的结构可以与A1 3+结合形成络合物,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紫外吸收峰,因此可以对不同的黄酮 类化合物进行分析测定.张公亮和齐曼丽两人在研究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直接与 A1 C1 3络合时,在41 5 nm可以检测到总黄酮最高吸光值.而与Al(N03)3作用时,在 271 nm处
9、可以检测到黄酮类化合物的最高吸收值,从而可以对其进行定量测定2 8.吕红2 9在2 67 1 1 nl条件下直接测定银杏制剂中的黄酮含量,效果也较好.研究30 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黄酮类化合物都能与铝盐发生络合.杜薇31在有醋酸钾或醋 酸钠存在的条件下测定刺梨总黄酮含量,A1 C1 3与黄酮类化合物共存40 min后,可在 420 nm处测定总黄酮的含量.张进棠32采用此法测定银杏中黄酮总含量时相对标 准偏差为2.1%.同时,张兰杰33利用双波长法测得黑玉米花粉中总黄酮平均含量 为3.53%.此法稳定可靠,重现性好.另外,肖福坤通过三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芹菜 中总黄酮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为34,回收
10、率为96.8%1 05.9%,变异系数小于 0.49%,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均令人满意,而且操作简便易行.52.3、含量测定直接测定法是依据黄酮自身结构的特点,不使用显色剂,直接在其特征吸收峰处 对供试样进行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在紫外光在200 nnT 400 nm的区域内有两个相应区 域特征吸收,既峰带(300 nm 400 nm)和峰带(220 nnT 280 nm)1 1。峰 带的吸收峰较强,是直接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黄酮测定的重要依据口2。该方法 对单一成分的样品测定简便、快速、准确,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但对植物提取液来说,杂质干扰大,易出现误差。2.4、预算仪器:试剂J:序号名称规格数量
11、序号名称规格数量1烧杯2 5ml50ml 1 00ml3个9玻璃漏斗1个个2分液漏斗500ml1套10容量瓶1 0ml50ml各1个3抽滤装置套1个114玻璃棒个1个125量筒1 0ml 50ml1 00ml各2个136滤纸个5个147天平1个158移液管1 ml 5ml各1个序号名称单位数量序号名称单位数量1金银花粗品g300g10醋酸乙酯ml1 02乙醇瓶111甲酸ml1 03硫酸瓶112盐酸ml1 04氢氧化钠L413丙酮ml1 05石灰乳g10014甲醇ml1 0时间预算:五天(2-2 2 到 2-2 6)提取五天(2-2 7到3-2)分离三点(3-3到3-5)定性鉴别一天(3-6)结
12、构鉴定一天(3-7)含量测定3结果与讨论3.1展开剂的确定上图为金银花昔的提取液,展开剂为(乙酸:甲酸:水其比例为7.5:2.5:0.5)的薄层板。在紫 外灯下可以看出杂质较多。上图为金银花菩提取液在两种不同展开剂当中的对比,前者是(乙酸:甲酸:水为7.5:2.5:0.5),后者是(氯仿:甲醇:甲酸为8:4:0.5)。从图中可以看出:提取液过于稀释,展开系统不是太明 显,而且展开剂比例不太合适;仍需再做调整,消除拖尾现象。致谢本次实验是在李楠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非常感谢这段时间给我们的指导与教 诲。您严谨的教学态度、认真的工作作风都是我们学的榜样!在实验期间,李老师多次 帮助我分析思路,开
13、拓视角,在我遇到困难想放弃的时候给予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才 使得本实验得以顺利的完成,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忠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其次还要感谢施春阳老师、曾桥老师,两位老师非常的认真、负责。给我们在实验 过程中提供各种仪器与试剂,为我们实验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提供了很多方便!再次感谢两位老师的帮助与支持。最后感谢学校、学院给我们提供这次实验的机会。Ill参考文献(1)李慧王.明.槐米中芦丁的提取结晶与含量测定.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2 004.04(2)彭素琴.刘郁林.金银花研究进展.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 007.06(3)刘璐.付明哲.王侠.植物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2 001.07(4)吴聪华.药用植物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湖北省教育厅优秀中青年科技创 新 团队项目(T2 00702).2 008.03(5)邢丽红.李文龙.瞿海斌.金银花提取物中5种有机酸含量测定的紫外光谱法浙江大学药物信息学研究所,杭州,31 0058).2 000.05(6).High temperature effects on flavones accumulation and antioxidant system in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cells.2 01 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