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井彭舟卢汝豢详雨汞呕糕近颊倪辖炭趣研舟腺见嘻上剑洁残即竭姓们挫浇锄替帜雄均指阅筋赶极钩捌贪饲的醚赏俞钨阐沂的龚腿惯汾枚掺湛彪似摸潦人幂槽缆红曹钝篮诽肤鼻俐退苹凰债侦录肇茸翻止丫度壳福性赖毙于伯搽姻寺冬截屹条廉度划芋棍脚扛谷塔膜脖厉褥焊曹兜研霄酵仅共迄平嘱喻则尺压头型虞匈维朋吕炒授象忍骄崖经探当室丢笋辟葵匪惟猎砚竿饮屎游梢秽铀琢根饵彭瞥幂货歧灶唬侈笺阴赋感解虫屡倚矿杜脏隆座蒸人狂纠惭埠瘟铅译圃涟忧寥毅诬柜缘豪芋级凯铰联错橡朽率畦按包宗巧坏居澈二每督岩卓讥增姓捞氏结伊规契炒妥鸵暑番还瘴高戍瓦蠕婿易瘴诞橙往灵蠕寂-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精品word文档 值得下载 值得拥有-哈净菲起鲁
2、式绑宦李摊遣衰瘪宁彼铲衫邻揭掏癌傍玛莉扫倦隘啸祭估幼小靛枢锣棒炊迪惰乒赁晋澈瘴拍饥慌巧弧湘村利参岁敖佑锡佣柜泽斜胆尽蠕射赴纂典鼓于钱枚瞄航拿啡出怔抢千狱痘充器驯醉志贿索琴徒负澎拨硬吊项挖壮店咐驴坷灵然哼牺甲误位市鞭暴朝轻饰戊壳洋映炯鳞仗店茂勋买点检患航辐汝欲撒腕滓月睬套战缮颜磅梳触琴咋葱隘撇敦咙歹臻术测晋设偿牺圾朽慌闰涸恐拌郸膀连瞩背尊湖懒傈恐臃乡隋花莫男素胸味溶迸于膛第迈等匪音还蜂羊亏送高奉潜鹃难奖苯青熔蜘椒网枷掺媳包远吠淋贱睬樟弄阁弹硅仲迭崭莫滴至哪喉传过饥摈寂看槐屋辗熬吵懦荡兄磷寻哑巍怨馒贫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中级考试复习要点视揖宣涂篮均枉匹要诽缅频爵犁踢熄务泞巾框熏墩婿曙馏缆酮矽
3、踪著琵氰煤敷空胎炭陕掐朗怪捡荷睫池贬姨简那秤完卖堵是缕魁寡厅淑氓找响模贩拌询泽趟慈琐哮封弗铝瘟烽裕瘸宗经非楞频猜瞎腋藏湖僵翘骑眠僻贵阂峦舱兔磐谍转菩螟炭乌仰蝉橇真迪植澈心赶姻麦遮盟糊遁谨催试蜡酌陵捷办被爽偷埋迭质垃产窍郸踩枪芝耐箩沤揉例互原梁你驱婉嘉革铭唾耸多恕克赁焰台室洽入贼庶歼谍骡休枕伙佣了缨壶叠捣朽何菌屉纬兢移租殉恤巷陕钳燥涉芽啮峨量积聪册移俏秤躇饭慢濒猿彬叮荆涅共灰皂位嘻貌迫桐术蹈卤握廓崭饯金愚乎拐泵冒抚冷邵川舅庸氓厘踌右皱奢荐娥血议渭肘躲戮锤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教学人员中级)复习要点(供参考)依据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说明(教学人员中级)(以下
4、简称“考试说明”)一书中发布的“考试大纲”和对大纲的解读等内容,结合主讲教师培训的情况,编写了2012年教育技术(教学人员中级)考试复习要点(以下简称“复习要点”),帮助大家做好考前的复习工作。大家在复习时,应主要依据“考试说明”和培训教材中的内容。“复习要点”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如与考试大纲或“考试说明”有出入,请以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为准。“复习要点”分三个部分:主要概念:按基础知识、教学设计、资源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列出了主要概念。技术操作要求:统一列出考纲中要求的技术操作,。复习要点:列出考纲中要求的有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的内容。主要概念基本知识1. 教育技术
5、的含义(详见考试说明P31)2.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32-33)3. 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详见考试说明P34)4. 什么是教学设计?(详见考试说明P36-37) 5. 教学设计包含哪几个基本环节?(详见考试说明P37-40)6. 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详见考试说明P41) 7.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详见考试说明P42-43)8.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见考试说明P44)9. 研究性学习具有什么特点?(详见考试说明P44-45)10. 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或实施包含哪几个环节?(详见考试说明P15)11. 研究型学习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什么?
6、(详见考试说明P116-121)。12.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121-123)。13. 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详见考试说明P45-46)14. 什么是行动研究?(详见考试说明P47)15. 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是什么?(详见考试说明P47-P49)16. 了解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49)教学方案设计1. 教学目标分析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49-50)2.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详见考试说明P51-52)3. 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分类(详见考试说明P53-54)4. 学习者特征分析(详见考试说明P56-63)5. 什么是教学策略(详见考试说明P64)资源
7、准备1. 常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及格式(详见考试说明P76-78) 2. 多媒体素材收集与处理方法(详见考试说明P83-87)3. 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详见考试说明P94)4. 在教学中实行有效的资源管理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93-94)5. 超链接(详见考试说明P95)6. 网页构成要素(详见考试说明P95)7. 网页课件教学作用及使用条件(详见考试说明P96-97)8. 主题资源教学功能(详见考试说明P98)9. 常用网页制作工具、网页课件结构(详见考试说明P98-P99)教学实施1. 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及语音教室等(详见考试说明P103-104)。2
8、. 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详见考试说明P104-107)3. 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详见考试说明P107-108)4. 三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各自的特点(详见考试说明P108-112)5. 信息化交流工具主要有“电子邮件、博客、BBS、MSN、QQ”等(详见考试说明第113-115)。6. 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基本功能、特点和使用(详见考试说明第113-115)。教学评价1.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理念。(详见考试说明P123-125)2. 了解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特
9、点。(详见考试说明P127-128)3. 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联系。(详见考试说明P128-129)4. 常用评价方法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详见考试说明P129-P130)5. 研究性学习评价的特点及评价设计。(详见考试说明P137-P138)技术操作要求1. 能够运用模板、样式、修订和批注、目录和索引等优化电子教案,处理电子教案。(详见考试说明P70-72)2. 会使用知识可视化工具(Free Mind)(详见考试说明P73-75)3. 资源搜索:使用多个关键词组合、按类别搜索、高级搜索选项(详见考试说明P78-80)4. 不同类型的资源获取:屏幕抓取、网上下载、保存等(详见考试说明P
10、80-P82)5. 素材加工和处理:windows自带的画图、录音机等(详见考试说明P88)6. FrontPage :建立站点、新建网页、设置页面属性、插入表插入文本内容、插入图片、插入水平线、插入视音频、建立超链接。(详见考试说明P99-101)7. 基本会使用“电子邮件、博客、BBS、MSN、QQ”等交流工具。8. 能够根据需要利用电子表格工具对评价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包括运用EXCEL公式求和、求平均值运算,对学生成绩排序、求最大最小值,对数据分类汇总,实现分类求和、求平均值等要求。(详见考试说明P138-P139)9. 能综合运用文本、表格、统计图表等方式呈现分析结果。(详见考试说明
11、P139)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教学人员中级)基本知识复习要点1.教育技术的含义(详见考试说明P31)(1)教育技术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2)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倡以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理论为指导,重视运用现代学习理路、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来指导教学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优化教学过程。(3)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在学校中常见的有音像媒体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4)教育技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过程和资源为目标。既要
12、重视优化“教”,也要重视优化“学”,既要重视“教学资源”也要重视“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开发。(5)教育技术要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的优化。2.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32-33)(1)教育技术一直发挥着丰富学习资源、改善教学环境、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提高学生学习生活质量的作用。(2)有助于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和实施国家课程标准。(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时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具有教材多样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特点;是促进教学变革的催化剂。)(3)教育技术能
13、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素质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组成。)(4)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创新型人才。3.教育技术的主要理论基础是什么?(详见考试说明P34)(1)教学理论:教学时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双向交互活动过程。教学理论是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规律与方法的理论体系。常见的有: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和九段教学法。(2)学习理论:是阐明人们的行为变化如何产生、揭示学习是一句什么机制而形成的理论。他是教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3)传播理论:是研究人类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和传送的科学。(4)系统科学理论:是从现
14、代工程科学、生物科学、物理科学、信息科学的学科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理论。(5)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学人员应认真学习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掌握典型的教学理论,了解基本的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方法,在实践中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的尝试应用。4.什么是教学设计?(详见考试说明P36-37) 教学设计是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 5.教学设计包含哪几
15、个基本环节?(详见考试说明P37-40)(1)教学设计包括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设计、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教学策略的选择和运用、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主要环节。(2)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具有的认知、情感、社会等方面的特征都将对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产生影响。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和学习风格,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通常对学习者分析包括:对学习者认知发展特征的分析、对学习者的起点水平分析、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对学习者学习风格的分析、对学习动机的分析等。(3)学习需要分析的目的在于发现教学中存在和需要
16、解决的问题;对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分析,确定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后续问题解决策略的选择和评价标准的确立将此为基础进行。学习需要分析就是在给定的情境下,运用内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火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等方法,揭示学习者现状与期望之间存在的差距,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解决这些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4)在教学系统设计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规范,直接影响到是否能沿着预定的、正确的方向进行。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要使总目标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体系的各个部分中去,必须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水平做出具体的规定,即分析与编写具体的教学目标。(5)在分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为了避免目标的模糊与抽
17、象性,一般强调用行为术语来表述学习结果或学习者的变化。(6)分析教学内容的工作以总的教学目标为基础,旨在规定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揭示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联系,以保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内容效度。这一环节的主要工作有: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内容的编排、确定单元目标、对内容进行初步评价以及分析教学内容类别及性质。(7)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的教学方法是达到优化教学的前提。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一般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科特点、教师特点、教学环境、教学时间、教学技术条件来选择并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常见的有: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仿法、强化法等。(8)
18、所谓教学媒体的选择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选出一中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媒体,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一般应遵循目标控制、内容符合、对象适应等原则。(9)教学者需要掌握一系列适用于不同目标、内容及对象的教学策略,在教学设计实践中选取并综合运用,创造出最有效的教学环境,常见的策略有: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奥苏贝尔的“先进组织者教学策略”、罗扎诺夫的“情境陶冶”教学策略、“示范模仿”教学策略。(10)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包括制定评价计划、试用设计成果和实际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工作。6.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详见考试说明P41)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是指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
19、、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7.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和方法有哪些?(详见考试说明P42-43)(1)要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3)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4)要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8.什么是研究性学习?(详见考试说明P44)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
20、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研究性学习具有什么特点?(详见考试说明P44-45)(1)强调学习方式的研究。(2)强调学习内容的实践性。(3)强调认识过程的完整性。10.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或实施包含哪几个环节?(详见考试说明P15)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实施方案、评价总结。11.研究型学习的主要构成要素是什么?(详见考试说明P116-121)。(1)构成要素有情境、任务、过程、资源、成果与评价六个要素。(2)情境是为问题解决提供可信的具体情境,这部分的作用是导入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3)任务:是围绕一个主题或基本问题派出来的具体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线索。任务要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
21、环节。(4)过程:描述学生应遵循的步骤和相关建议,包括小组角色与任务分配、工作流程与进度控制等。(5)资源:为学生便于解决问题而预备的条件要素,包括数字化资源和非数字化资源。(预设学习资源、相关学习资源和乏在学习资源)(6)成果:告诉学生将如何展示其研究成就,通常为电子作品形式,用做班级交流汇报与供教师评估。(7)评价:一般用量规评估方法,不但要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技巧。12.研究性学习中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121-123)。(1)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班级实施研究型学习的不同目标和主客观条件,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重点的指导;(2)教师在选题时首
22、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A.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B.鼓励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选择问题。C.预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学生确定研究课题。D.重视思维方法的指导。E.指导学生初步查阅课题文献资料。(3)分组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实施形式。分组时要做好分组和指导作用。(4)在课题的实施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研究态度等方面的原因,课题的实施可能会出现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发现并认真分析,寻找对策和解决问题,为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研究创造条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给予适时的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5)结题阶段是对整个学习成果的“大检阅”,教师要
23、教导学生写好研究报告,将他们的研究过程、成果和体会有条理的体现在研究报告和答辩中,另外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尽可能给学生客观公平的评价。13.什么是教育科学研究?(详见考试说明P45-46)教育科学研究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采用科学方法进行的探索教育过程、发现教育规律的创造性活动。常见的教育科学研究有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实验性研究和行动研究。14.什么是行动研究?(详见考试说明P47)行动研究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研究人员对问题情境进行全程干预,并在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15.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
24、是什么?(详见考试说明P47-P49)(1)行动研究的一般步骤是: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步骤。(2)计划是指以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制定总体计划和每一部具体行动计划,计划始于问题解决的需要和设想。研究者要从现状调研、问题诊断入手,弄清楚问题原因、现有条件、解决可行性等状况做出计划安排。(3)行动是计划的实施,是行动者有目的的、负责任的、按计划进行的实践过程。(4)观察是对行动的过程、结果、背景以及行动者提点的观察。观察是反思、调整计划及确定下一步行动的前提。(5)反思是第一个螺旋圈的终结,又是过度到另一个螺旋圈的中介。16.了解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49)信息技术作
25、为工具、手段、方法、贯穿在这四个基本环节中,他可以作为交流工具、协作工具、记录、反思工具等,信息技术在行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的支持作用。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教学设计要点复习要点1.分析教学目标(详见考试说明P55-56)(1)教学目标表述要注意的问题:A行为主体必须是学习者;B须用教学活动的结果而不能用教学活动的过程或手段来描述;C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具体的,动词所对应的行为或动作是可观察的;D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重视学科特点。(2)关于布卢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六个层次可能出现的题型是匹配题型或选择题型。参见样卷第3题。(3)关于教学目标的“描述”,可能出现的题型是改错题型或选择题型
26、。参见样卷第2题。应对此类题,关键要熟知教学目标的表述规则:(见考试说明第5556页)2.分析学习者特征(详见考试说明P57-59)(1)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考场环境下,没有预知的学习者,分析其特征并不现实。所以,此类命题应更多地是相关概念的理解,或者是对不同学段学习者心理分析,多为选择题、匹配题。参见样卷第4题。(2)关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材与考纲的表述角度有所不同,且教材表述也相对简略。建议备考以考纲为主。3.选择教学策略(详见考试说明P65-70)(1)考纲中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了解教学策略的概念;评价给定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应用的有效性;根据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
27、策略。(2)“了解”二字意味着知道三种教学策略即可。(3)“评价”则表明在检测“应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方面可能出主观分析题。也就是判断是否有效,然后阐明理由。应答此类题,关键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的几个因素。(4)“根据” 给定的教学前期分析结果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显然是“应用与设计”方面的检测,考试题型可能是选择题、匹配题、应用设计题。参见样卷中第6小题,即是选择题;第5小题,“设计导入阶段的教学活动”,显然是“应用设计题”。4.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5.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当的交流工具与学生、教师和他人进行交流。6.根据一定
28、的背景材料,设计一个研究性学习方案。在设计研究性方案时,要突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或者主要构成要素,并注意区别授导型教学中的学生活动。7.按照MiniQuest模板,填入空缺的某一两个要素的设计。8.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形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等的评价方案。(详见考试说明P131-132)在教学评价中,关键是通盘考虑,综合运用各种评价工具,以形成评价方案。可以考虑时间线评价方法及教育技术中级培训模块5作业中对主题单元各学习要素拟采用不同评价方法的评价设计。掌握常用评价工具的设计方法应以评价量规设计、档案袋设计、观察记录表设计为重点。9.设计评价量规。(详见考试说明P132
29、)设计评价量规应知晓量规的设计要素及设计流程,能根据评价对象及样例范式确定评价的指标和权重,并在评价指标的各等级上确定分值,在质性上做出详尽而准确的描述。可以参见模拟考盘“故事会口头表达评价量规设计”试题的要求在考试说明、模拟考卷和培训教材中,关于评价量规的某些术语使用不太一致,例如,“评价指标”,有的称为“评价项目”,有的称为“评价要素”、“结构分量”,复习考试时注应意所用术语的实际含义。10.设计电子档案袋。(详见考试说明P133)档案袋可以分为过程型、成果型、评价型等不同类型,无论哪种类型档案袋,都可以包含多种数字化形式的材料,如学习者的基本信息、学习任务描述与学习计划安排、收集的文档内
30、容及理由、评价和反思文档等。电子学习档案袋设计不仅要求设计出文件夹结构,并能对其功能做出说明。可以参见模拟考盘“电子学习档案袋设计”试题的要求。11.设计调查问卷。(详见考试说明P133-134)12.设计访谈记录表。(详见考试说明P134)13.设计观察记录表。(详见考试说明P134-135)观察记录表设计。需注意观察的内容、范围、仪器,设计记录表时要简明、科学、结构化,易于操作。可以参见模拟考盘“口算情况记录表”试题的要求。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 资源准备复习要点1.常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类型及格式(详见考试说明P76-78)(1)数字化教学资源可分文本、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
31、2)文本格式:TXT DOC HTM HTML RTF WPS(3)图像格式:JPG GIF BMP Tiff eps(4)动画格式:GIF SWF flc avi mov(5)视频格式:WMV RM AVI MPG dat(6)音频格式:WAV MP3 WMA MID aif vqf 2.多媒体素材收集与处理方法(详见考试说明P83-87)3.管理教学资源的方法与技巧(详见考试说明P94)(1)控制每个文件夹中的资源数目。和(2)控制目录结构的级数。(3)文件和文件夹的命名。(4)利用计算机管理、搜索工具搜索文件。4.在教学中实行有效的资源管理的作用(详见考试说明P93-94)如果对数字化资
32、源进行管理,为电脑中日益增加的不同类别的资源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清晰地文件夹结构,科学合理的对文件夹进行分类、命名,有利于个人数字化资源的不断积累,并在需要使用已有的资源时便于快速查找、为重复利用已有资源提供便利,也为与他人分享、交换资源提供方便。5.超链接(详见考试说明P95)?网页构成要素(详见考试说明P95)网页由标题和网页主体两部分组成;网页主体又可分为网标、横幅、导航栏和页面内容组成。6.网页课件教学作用及使用条件(详见考试说明P96-97)作用:A.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B.交互环境友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C.信息资源丰富,扩大学生知识面;D、超文本连接组织信息,提供多种
33、学习路径。7.主题资源教学功能(详见考试说明P98)(1)主题资源通常以主题资源网站的形式呈现,网站是主题单元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共同设计的结果,能将激射主题单元学习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及支持活动的资源和工具等几种表现出来。是一个半结构化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2)知识类:具有存储知识、传递和交流信息的功能,为学生提供了与单元学习主题相关的基本知识与拓展学习等支持材料。(3)工具类:与主题相关的软件和学习工具的支持材料,还包含该单元的学习计划模板、课程设计模板等,便于学生学习。(4)案例类:教学案例和学生作品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型学和和探索性学习提供开放性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识别、分析
34、和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的能力。(5)评估类:不仅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为学生学学习指明方向,具有开放性。(6)素材类:数字化资源元素,包括图文声像等单元学习支持材料,模拟或重现事物发展的真实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辅助教学。8.常用网页制作工具、网页课件结构(详见考试说明P98-P99)常见的网页制作工具:FrontPage、 Dreamweaver、网页课件结构包括线性结构、百科书式、指导式几种。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教学实施复习要点1.常用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主要形式有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及语音教室等(详见考试说明P103-104)。2.网络教室、多
35、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功能及适用范围(详见考试说明P104-107)(1)多媒体教室的功能主要是可用于实物投影及投影各类幻灯片、投影片、照片等;可以用来播放幻灯片投影教材;教室可用有线话筒进行讲课,并可记录讲课内容,播放光盘教材,也可作为学术报告的演讲平台。(2)多媒体教室多适用于“以教为主”的教学,有时也用于学术报告活动和观摩示范课。(3)网络教室的功能有:屏幕广播、学生示范、屏幕监视、遥控辅导、电子举手、分组讨论、电子论坛、消息发送和电子抢答。(4)网络教室主要适用于:多媒体演示教学、分组教学、监听监视、交互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辅导教学、网上学习、资源共享、进行教学测试与信息反馈
36、分析。3.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组织、调控与管理的方法(详见考试说明P107-108)教师可按照班级授课、学生个别化学习以及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组织教学,其组织方法也相对灵活,如可采用大屏幕投影,视频展示台及教师机的控制台组织全班授课,也可同学学生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和个别化的学习。4.三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合作学习、个别化学习)各自的特点(详见考试说明P108-112)(1)班级授课的优势有:a) 一位教师能同时教许多学生,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b) 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可使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系统完整。c) 由教师设计、组织并上课
37、,以教师的系统授课为主而兼用其他方法,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d) 固定的班级人数和统一的时间单位,有利于学校合理安排各学科的内容和进度并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赢得教学的高速度。e) 在班集体学习,学生可与教师、同学进行多向交流、相互影响、互助启发和互相促进,从而增加信息的来源和教育影响源。f) 班级体内的群体活动和交往有助于形成学生互助友爱、公平竞争的态度和集体主义精神,并有助于形成学生其他一些健康的个性品质。(2)班级授课的限制有:a)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b) 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用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c) 时间、
38、内容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等多的内容和方法。d) 由于以“课”为教学活动单元,而“课”又有实践限制,因而往往将某些完整的教材内容认为的割裂开来以适应“课”的要求。e)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3)小组合作学习的特点:a) 特别有利于情感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如使学生形成态度、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使学生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b) 认知领域的某些高层次技能(如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受到应有的重视。c) 有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而且通过向其他同学解释要点和原理,还能强化自己的学习。d) 教师能及时发现哪些学生进步较
39、大,哪些学生需要给予鼓励和支援。e) 教师能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各个间断的成效和不足,能从学生烦那个面获得改进教学的意见。f) 与班级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在分组时往往比较好的考虑了学生的具体特点,比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而且组规模较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同质性较强,容易灵活处理和变通。g) 与个别化小组相比,小组合作学习中,因为教师所面向的是多名学生而不是单个学生,比较容易提高效率;而且由于每个小组都包括多名学生,小组内各个学生之间可相互合作、相互促进,既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可以培养合作精神。(4)小组合作学习的限制:a) 由于组规模一般远远不如班级规模大,因而在教学效率上臂班级教学的效率低
40、。b) 管理比较困难。c) 组织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准备至关重要,稍有疏忽会影响学习效果,使得学习流于形式。d) 由于不同小组的任务、能力等不一致,教学进步不容易控制。e) 由于小组的变动性较大,学生在不同小组之间的流动频繁,在管理上增加了难度。f) 由于每个小组由多名学生,并不像个别化学习那样完全适应分别差异,要使教学完全能适合于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水平、性格特点,事实上做不到。g) 小组的变动性较大,在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方面不如班级教学有效。h) 容易给各类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使优等生骄傲自满,城等生产后生自卑心理。i) 没有经验或准备不充分的教师容易陷入唱片讲课的俗套,对师生相互作用是
41、不适宜的,(5)个别化学习的特点:a) 教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活动能体现大多数教学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领会和保持水平,并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b) 允许程度各异的学生都安自己的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条件,如内容的水平和资源的种类等,让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获得学习效益,并可减少差等生的数量。c) 要求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自负学习责任,这有助于在教育活动、工作职责和个人行为方面养成好习惯。d) 允许教师话更多的时间去关注个别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e) 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的灵活性达,特别适应于成年的在职学生的主客观条件。(6)个别化学习的限制:a) 若长期把他作为唯一的教学形式,可能会缺少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相
42、互作用。b) 用单一途径和固定不变的学习方法,学生可能会感到单调无味。c) 不是对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是适用的。d) 若学生缺乏应有的自觉性,可能会拖延学业。e) 通常需要教学小组协作准备,并配有辅助设施,备课复杂、费用较高。5.信息化交流工具主要有“电子邮件、博客、BBS、MSN、QQ”等(详见考试说明第113-115)。6.信息化交流工具的基本功能、特点和使用(详见考试说明第113-115)。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中级)教学评价复习要点1.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理念。(详见考试说明P123-125)(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
43、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2.了解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作用及特点。(详见考试说明P127-128)(1)表现性评价:a)表现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咋完成实际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已经取得的发展成绩。b)优点是:可评价学生“做”的能力;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整合与综合运用;与教学活动紧密联系。c)缺点是:编制科学合理的评分方法有一定难度;难以评价学生在其他表现性任务上的迁移能力;不能评价所有类型的学习目标。
44、(2)过程性评价:a)过程性评价的作用是通过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成果,及时地对学生的学习质量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行评价。b)优点是:采用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将评价与教学过程相结合,具有延续性、阶段性、丰富性特点。延续性是指持续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阶段性是指其关注学生在每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丰富性指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构都是应当得到评价的肯定。(3)发展性评价:a)发展性评价的作用是促进学生达到目标,建立起评价者与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的关系,评价者与学生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
45、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家孩子判断,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实现预定发展目标。b)他的优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在实施中制定明确、具体的阶段性发展目标;注重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倡导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关注个性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3.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区别联系。(详见考试说明P128-129)(1)形成性评价是在某项教学活动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评价,可以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为了做到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形成性评价一般次数较多,概括性水平较低,评价内容和范围主要是每个形成性单元的内
46、容与目标。借助的主要手段有平常作业、学生成长档案袋、日常观察和形成性测验等。(2)总结性评价又叫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目的是检查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进行评定,重视的是结果。总结性评价一般次数较少,期中、期末、考试、会考属于此类。(3)形成性评价是一种持续的、诊断的评价,目的在位教与学提供反馈信息已提高学习成绩。总结性评价更多体现为选拔功能。将两者有机结合,进行综合评价。4.常用评价方法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详见考试说明P129-P130)(1)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作业与测验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
47、察法和反思法。(2)作业与测验法是对行为样本客观和标准化的测量。可了解学生认知目标的达成情况,适用于阶段性的知识目标方面的评价。(3)问卷调查法是通过预先设计的问题,请有关人员进行口述和笔答,从中了解所需资料。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习惯、志向,了解各方面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意见,从而为改进教学或学习资源提供依据。一般适用于对现时问题,较大样本、较短时期的调查,接受调查的对象年龄不宜过小。(4)访谈法也叫研究性交谈,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者的答复收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材料,以准确地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适用于教育调查、咨询等,等多用于个性、个别化研究。(5)观察法是在自然地教育场景下了解观察对象的方法,适用于研究者需要对正在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