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56703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6.6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4 3 卷第10 期2023年10 月热带地理TROPICALGEOGRAPHYVol.43,No.10Oct.,2023王雪纯,毛华松,吴映华夏:2 0 2 3.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热带地理,4 3(10):2001-2011.Wang Xuechun,Mao Huasong,and Wu Yinghuaxia.2023.Cultural Landscape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Based on AncientPoetry Text Mining from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ropi

2、cal Geography,43(10):2001-2011.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王雪纯1a-2,毛华松1ab,吴映华夏la(1.a.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b.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 0 0 0 3 0;2.重庆市江区农业农村委员会,重庆4 0 14 2 0)摘要:三峡作为长江标志性风景带与文化带,是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立先行示范区的重要选址地段。研究三峡人文景观特征,有利于彰显三峡作为中华代表性符号的特性,促进其标志性文化资源的识别保护与价值诠释。唐宋时期是三峡相关诗词数量激增、代表性最高、影响力最广的关键时期。文章梳理4 4 0 首唐宋

3、三峡诗词中的景观地理信息,利用文本挖掘技术,结合ArcGIS空间分析法,实现三峡人文景观空间分布可视化和审美认知分析。结果表明:1)唐宋时期三峡人文景观在景物类型上主要由城镇景观、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和名人故居组成;2)在空间特征上呈沿江线性串珠式分布,并围绕奉节、巫山形成核心景观集群;3)在语义网络上形成了峡江大观、白帝古都、西陵胜景、巫山云雨等6 类景观主题。文章对各主题的审美思想进行剖析,从而提出以诗词引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和诗意场景营造的建设建议。关键词:长江三峡;唐宋;古诗词;文本挖掘;人文景观;审美认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图分类号:12 0 7.2;K901.6DOl:1

4、0.13284/ki.rddl.003753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保护长江文物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长江文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 0 2 2 年正式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以激活长江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系统阐发长江文化的精神内涵,深人挖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三峡既是长江流域的重要自然地理标识点,也是长江文化遗产留存最为丰富的地域之一,因此成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收稿日期:2 0 2 2

5、-10-10;修回日期:2 0 2 3-0 5-19基金项目:重庆市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2 0 2 3 ZD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8 7 8 0 8 7)作者简介:王雪纯(19 9 9 一),女,重庆渝北人,硕士,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E-mail);通信作者:毛华松(19 7 6 一),男,浙江诸暨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历史与理论、城市设计,(E-mail)。2 0 2 0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 0 19 年中共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6、建设方案答记者问.http:/ 0 1-52 2 1(2 0 2 3)10-2 0 0 1-11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立先行示范区的重要选址对象。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的基础当前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识别,在依照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文保单位、名城名镇名村、历史建筑、风景名胜区等名录执行的基础上,纳入了相关自然资源以及未纳入保护体系的文化资源(毛华松等,202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重庆市政府也明确提出“多层次、全方位”(新华社,2021)“全过程、全要素”(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 0 19)的资源普查和文化阐释要求

7、。然而,三峡在落实上述文化资源识别工作要求上实际存有艰2002巨挑战。9 0 年代以来,三峡历经城镇拆迁、移民安置、环境整治和文物抢救等工程,期间部分文化遗产和地方文脉难以避免地走向破碎、甚至消失。三峡文化遗产的历时性和完整性,以及其人地关系的脱离和变迁等客观因素都为当地文化资源调查带来一定阻力。近年来,三峡文化资源研究集中于不可移动类文物普查(刘璐,2 0 19)、历史景观考证(富婷婷,2 0 16;刘辰,2 0 17)和城镇变迁研究(黄勇等,2 0 0 8;魏晓芳,2 0 13)。研究史料广泛涉猎三峡地方志、游记等古籍,以诗词为研究材料进行文化资源解读与挖掘的成果较少。三峡作为中华诗词文化

8、的重要“江山之助”,素有“天下诗人皆人蜀,行到三峡必有诗”的美誉。面对三峡物质遗产仅剩少数残存但文化脉络基本完整的现状条件,古诗词以其独有的中国古典文化特色,以及特殊的地理认知表达方式(许源等,2 0 2 2),为三峡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意象赋予极高的演绎性和解读性,也为丰富三峡文化资源识别和完善价值阐释体系提供另一种途径。在历朝三峡诗词鸿篇中,唐宋时期的诗词数量激增、代表性最高、影响力最广。出现了诸如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等诗词名篇。唐宋时期的文人雅士还推动了国家非物质文化“竹枝词”的发展成熟

9、以及宋词词牌名巫山高巫山一段云的形成。承载着三峡文化的诗词名篇,具有作为中华民族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标志性象征的重大价值,是三峡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研究以唐宋诗词作为研究素材,识别三峡典型人文景观,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并深人探讨各类景观主题特征内涵及认知审美,可为三峡文化资源的识别提供新视角,有助于更加全面地挖掘并筛选出三峡具有突出价值的重要文化资源,以便“保护、传承、弘扬长江历史文化”,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挖掘与保护利用工作做出积极响应。1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范围界定在时间范围上,本研究所指的“唐宋时期”为618一12 7 9 年李唐王朝建立至赵宋灭亡这一时间段,包含五代

10、十国的前后蜀时期。在地理范围上,“三两宋时期三峡置夔州(含奉节、巫山)、归州(含巴东、秭归)及峡州(含夷陵、宜都、远安、长阳)。热带地理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具体指从重庆奉节县白帝城至湖北宜昌市南津关的长江及沿岸区域。本研究所界定的空间范围在遵循三峡地理概念所指范畴的基础上,综合宋代三峡城镇建置(蓝勇,2 0 15),选择将奉节县、巫山县、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夷陵区、西陵区、点军区纳入研究范围(图1)。1.2研究方法1.2.1诗词文本挖掘技术应用于三峡人文景观研究的适用性文本挖掘技术是当前解读诗词文本并进行景观空间分析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该技术以数理统计与计算机语言学为理论基础

11、,利用信息检索技术,基于大量的文本数据分析数据间的潜在联系、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提取和组织有价值的信息(李尚昊,2 0 16)。采用该技术进行景观空间分析,通常以数据挖掘为基础,提取并量化文本中所记录的地理空间信息,再以ArcGIS为支撑,模拟微观人类活动、情感和空间场所的关系。目前对古诗词进行文本挖掘的景观空间研究主要分为2 类:1)聚焦于区域景观认知机制,如以庐山诗词全集为样本提取地理认知信息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历代庐山景观认知演变规律(许源等,2 0 15);以北京佛寺相关的游览诗文为样本进行语义聚类分析,总结北京佛寺园林的核心风景意象认知和文化表征(李源等,2 0 2 2)。2)剖析区域

12、景观分布特征,如挖掘关中地区唐诗文本解析人文景观格局(吴潇等,2 0 19);提取成都古诗词中的乡村景观语义和意象图谱,分析成都乡村景观特征(李春玲等,2020);分析解读南京古诗词,以提出城市诗意景观的保护和延续策略(卢玉坤等,2 0 2 1;提取唐朝至清朝桂林山水诗词中对植物景观的描写,通过量化统计和社会语义网络分析,归纳植物景观的时空分布与意境特征(刘滨谊等,2 0 2 2)。由此可见,诗词文本挖掘技术能为多尺度和多角度的区域景观分析提供辅助。对于有“诗峡”之称的三峡,其蔚为壮观的诗词数量以及“诗史长、诗点多、诗品高、诗人显、诗体全”的诗词特征(林永权,19 9 6),为应用文本挖掘技术

13、提供了有效支撑。纵观各历史时期,唐宋时期是三峡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峰期,在“山水文化鼎盛,文人儒士好胜览、兴游赏的风气蓬发”(毛华松,2 0 16)的背景和“天下才人皆人43卷景观的呈现与自然景观紧密关联,本文将三峡人文景观形成所依托的自然景观基底纳入统计分析中);10期01530km奉节县图例三峡地区范围长江干流及支流水系图1三峡地理范围Fig.1Scope of the Three Gorges Area注:该图基于资源环境科学数据注册与出版系统下载的中国多年度区县行政区划边界数据制作。蜀”的局面下,三峡成为众多文人游历、歌咏之地,密集地涌现了关于当地景观的诗词名篇。与其他时期相比,唐

14、宋三峡诗具有样本量大、整体意象明确、词义高度精准、空间要素完整、传播度广、影响力高等优势。在提供空间信息参照、记录历史景观要素的同时,唐宋三峡诗蕴含了重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因此本文将唐宋三峡诗词作为研究材料,以文本挖掘技术为手段提取三峡典型人文景观,探讨地域性人文景观特色。1.2.2唐宋三峡诗词数据采集及文本分析方法唐宋文人所写三峡诗有直接和间接2 类,一类是文人过境或驻留三峡时所咏,另一类是文人送别时或想象虚构的三峡景观画面所作。本研究诗词素材选取以前者为准,且严格控制在6 18 一12 7 9 年的时间跨度和三峡地理范围内。全唐诗全宋词虽卷浩繁、收录较广,但所含三峡诗囊括直接、间接2种

15、情况,具有潜在的模糊性。因此本研究所筛选的诗词数据库为公开的古诗词数据库网站“唐宋文学编年地图”,该网站记录了6 18 一12 7 9 年14 8 位诗人的生平行迹与其在对应地点创作的诗词,可精确检索出某一地点多位诗人创作的诗词内容,便于搜寻研究范围内的诗词文本数据,也有助于研究定位诗词语汇中的空间信息。以诗词文本是否含有三峡地点和景观信息为筛选条件,本研究共整合了4 4 0 首诗词,并对其进行文本预处理,依据诗文原意以及参考方舆胜览,对源词条数据进行名称校准,例如“飞楼”对应“白帝楼”;“细腰宫”对应“楚王宫”;“屈平祠”https:/sou- 利用诗词文本挖掘技术分析人文景观特征的技术路线

16、Fig.2Technical approache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al land-scape research based on the text mining of ancient poetry2唐宋三峡诗中的人文景观空间特征分析2.1景观要素类型特征经过文本筛选和预处理,从唐宋三峡诗中提取出3 2 处人文景观点,以及作为生成基底的2 7 处自然景观点,共计59 处。其中人文景观点具有城镇景观、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和名人故居4 种类型(表1),自然景观点可细分为山岳景观和水体景观2 种类型。参考各县方志舆图,对其进行地理定位,并在ArcGIS中

17、进行空间落位,对景观点分布进行可视化(图3),发现其总体呈现沿江线性分布并局部聚集的空间特征。究其原因,有如下2 个方面:1)从地理特征上看,长江水道与两侧山崖作为开的线性空间,能为在江上快速移动的宦游文人呈现流动的视野和动态的景观。大批文人乘舟途径三峡时,极易观察并体验到三峡的标志性自然景观,例如词频位于前十景观要素分布Rost-CM6词、字频分析文本挖掘分析Rost-CM6语义网络分析Ucinet聚类分析审美认知特征2004类型区域夔州县署、越公堂、制胜楼、白帝城、鱼复浦、瞿塘峡白帝楼、三峡堂、西阁巫峡巫山县署巴东县署、夷陵县署、西陵峡秭归县署、秋风亭、至喜亭、至喜堂、津亭N1530km自

18、帝山濮西东省盐山南陵山十二峰大律山巫峡巴峡温塘峡艳源堆胜已山赤甲山琵琶峰景观要素类型山岳景观水体景观N01530kmL东屯武侯祠制胜楼西阁楚阳翼州著白帝楼高唐观山县巴东县署秋风享宋玉宅永安营鱼复浦三峡堂白帝城八阵图越公堂景观要素类型城镇景观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名人故居图3 唐宋三峡诗中的自然景观(a)和人文景观(b)Fig.3 Natural landscape(a)and cultural landscape(b)in thepoetry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的巫山、巫峡、瞿塘峡、西、西陵峡、白盐山、十二峰、黄牛峡、赤甲山、滟堆。2)从社会背景上看,唐宋时期三峡具有“

19、吴帆蜀过如织”的特征,航道的经济功能逐渐凸显,三峡沿江城镇的文化、经济地位上升(朱培麟,2 0 14)。届时,文人宦游谪居现象普遍、公共游赏活动兴盛,文人的驻留与漫游一方面推动地方行政官署的风景化,包括行政官署机构中的郡圃以及城内外迎客送客的路热带地理表1唐宋诗词文本中的典型人文景观与其自然景观基底Table 1Typical Landscape in Tang and Song Poetry Texts人文景观点城镇景观遗址胜迹永安宫、八阵图楚阳台屈原祠、光孝寺、明妃楚王宫庙、黄牛庙、东山寺卧龙山巴山楚王宫神女庙43卷自然景观基底寺观宗祠名人故居武侯祠、先主庙东屯神女庙、高唐观巴峡、马肝峡、

20、空舱峡、虾蟆碚、宋玉宅、明月峡、黄牛山、巴山、昭君村三游洞、峡口、荆门山a)驿与馆堂等;另一方面促进城镇景观建设,出现了如至喜亭、秋风亭、三峡堂、制胜楼、西阁等景观建筑。由此形成以城镇景观为主,周边遗址胜迹、寺观宗祠、名人故居为辅的人文景观集群,尤马肝峡:新滩黄牛山空羚峡西陵峡龙溪虾碚:下车溪明月峡三游洞峡口松门溪b)昭君村明妃庙届原桐秭归县署光孝寺山岳景观白盐山、赤甲山、白帝山、卧龙山、胜已山巫山、十二峰、琵琶峰、南陵山、六律山以古诗词中出现的白帝城、楚阳台、神女庙、西阁、高唐观、鱼复浦、屈原祠、八阵图、东屯、秋风亭最为典型2.2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借助ArcGIS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诗词频率进行

21、可视化分析(图4),发现诗词密度规模与景观点分布情况基本一致,于奉节县、巫山县,以及夷陵、西陵、点军三区最为集中,形成高感知度人文景观集群,并在景观主题的关联性上呈现不同的倾向。黄牛庙具体来看:1)奉节是唐宋三峡人文至喜享津享夷陵县东山寺至喜堂S本量的2 6.4%。诗文中的9 处景观点集中分布于巫山城镇内外,诗词主题与神女、楚王、宋玉典故的关联性极强,将巫山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结合传说典故进行描写的诗词数量占比高达57%,使巫山成为景观词频最高、主题关联性最强的区域。3)夷陵区、西陵区、点军区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高密度聚集区面积相对较小,其在诗词中出现频率的核密度相对较低,城镇近郊散布15处人文景观

22、点,诗词数水体景观艳濒堆、西、东新滩、松门溪、下牢溪、龙溪景观密度最高、聚集面积最大的区域,存在13 处人文景观,诗词数量共17 5首,约占总样本量的3 9.8%。其中描写奉节遗址胜迹相关的诗词数量占比2 6.3%,吟咏对象包括白帝城、鱼复浦等历史城址;八阵图等军事遗迹;三国时期历史典故等,可见该处遗留的古都遗址是高感知的景观主题。2)巫山的人文景观点密度位居第二,诗词数量共116 首,约占总样10期N30kmFig.4 Nuclear density analysis of high-frequency landscape in the Three Gorges量共7 5首,约占总样本量的1

23、7%。主要载体是与仕宦文人宦居或行旅相关联的建筑遗迹,因此呈现均匀分布的态势,并且通常以文人足迹及典型故事等历史事件构成其文化内涵,如县署、官舍、东山寺,以及由欧阳修题词的至喜亭等。综上所述,诗词密度规模大的区域,景观要素分布相对集中,高频景观与人文主题的关联性更加密切,其所具备的独特性和强认知性使各集群地方性景观特质和主题审美知觉更加突出。与唐宋三峡诗所反映的繁荣图景不同,上文所提取的人文景观在当前的保护开发情况不甚乐观。根据国家、地方出台的文物保护单位、风景名胜区等各类名录可知,三峡自然景观基本留存完整,多数被列为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如瞿塘峡、白盐山、赤甲山被划为重庆奉节白帝城一瞿塘峡

24、景区;巫山、十二峰被评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巴山被列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遗存至今的人文景观较少,并因复建、搬迁等措施导致其空间位置与历史时期有所更迭。如现今白帝城中的武侯祠为明清时的异地复建;永安宫中“托孤堂”被复建搬迁至鱼复古城中;秋风亭搬迁至狮子包古建筑群;屈原祠搬迁至凤凰山古建筑群等。可见三峡人文景观资源不仅在历史进程中损耗严重,在文物抢救和集体搬迁中也难以避免地存在历史空间环境的破碎化,从而导致富有诗意的景观风貌遗失、原本的文化叙事序列断裂。诗词因其主题鲜明、线索完整紧凑、在叙事性展示方面具有突出价值等优势,或成为修复塑造地方记忆的特殊线索,为保护开发三峡独特风景特质、建设优化长江国家

25、文化公园三峡段各区域提供参考。因此,本研究还将进一步通过诗词文王雪纯等: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奉节巫山图4 三峡景观点诗文频率核密度分析2005本语义分析,对三峡人文景观意象进行审美认知探究,深入理解三峡人文景观审美特质以构建诗意景观场景。3?唐宋三峡诗中的人文景观审美色东认知分析宜昌3.1唐宋三峡诗词文本语义分析诗文频率核密度唐宋文人对三峡人文景观的体验和书写赋00.00150.00150.00510.00510.00990.00990.01500.01500.02150.02150.0297予了三峡景观审美性与解读性。本研究对诗词文本进行分词处理,获取符合需

26、求的景观意象词表,导人ROST-CM6进行词频分析,并制作三峡唐宋诗词景观词云图(图5),直观展示唐宋文人对三峡景观的审美感知。借助ROST-CM6中的语义分析工具NetDraW,识别出景观意象的语义关联强度,通过相关性运算将共现词条自动归类为6 个类簇,并以不同色彩进行区分,生成三峡人文景观语义图谱网络。图6 显示不同景观意象之间存在固定的聚类关系,同时景观意象在所对应的地理空间上也呈现显著的关联性。导出语义网络的二值化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中生成每类簇景观意象的中心度数雷达图(图7),以判别各景观类簇中所显现的审美认知主题。类簇1的核心要素词条为三峡、猿、云雾、长江等高频词,作为语义

27、网络图的核心,代表唐宋文人在宏观上对三峡整体景观空间的感知,故将该类簇定义为:峡江大观。类簇2 的核心要素词条为江帆,关联驿站、扁舟等高频词,在地理空间上对应城镇近郊水域,结合星河、明月、鼓角等意象勾勒出三峡来往船只繁茂的江畔景观,故将该类簇定义为:江岸帆影。类簇3 中的西、东指向奉节县近郊,西“旷田可水耕”,东“两岸多稻田”,对应稻田、草屋、苗麦等词条,反映农事场八阵江边夔州口蹄装明巫峡行客空山梅花黄牛山门星河风雨竹枝歌巫山散峭壁楚阳台云雨江帆鼓角落自云雾锅兰峡器苗麦神女千童驾道楚主宫纯楚王2桃花图5三峡景观意象词云Fig.5Three Gorges landscape images广金一秋

28、露鲜喜山草屋火峰美爽风吹欢镶西白帝城原地源进气高唐爽抓舟贝抓丹黑塘峡都巴东雷霆江山野花2006赤甲山鱼复浦白帝城颖堆瞿塘峡松柏婴州口古庙青山口燕子口竹枝歌西草屋口稻田口橘树口镶东口口衣事口春色苗麦口芳洲图6 三峡人文景观语义网络分析Fig.6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three gorges cultural landscape景,并涉及竹枝歌等风俗民情,燕子、橘树等动植物景观,故将该类簇定义为:江畔田园。类簇4 6的各类景观词条细化到地方尺度,地理空间指向性更加明确,围绕瞿塘峡一夔州一白帝城、巫山一十二峰一神女、西陵峡一黄牛峡一屈原祠形成核心景类簇1

29、峡江大观类簇2-江岸帆影装江帆0.060.05秋风0.050.04乱石0.030.020.010鸟道千山雷霆类簇4白帝古都白帝城0.04古庙0.03鱼复浦0.020.010赤甲山松柏白盐峰热带地理观圈层共现于网络之中。因此,按照空浮云口悠悠巴山行人清泉口屈原祠巴东黄牛山白盐峰西陵雷霆秋风三峡云雾蹄装峭壁千山缥纱长江鸟道落白乱石鼓角明月江帆风物驿站“峡口大江间,西南控百蛮。城歆连粉蝶,岸断更青山”。“峭壁”“乱石”“鸟道”等静态山体景观,佐以“云雾”“蹄猿”等三峡独特意象,结合长江水景,建构出壮阔雄浑的标志性三峡山水景观画面。类簇3一江畔田园濃西三峡江涛0.040.03峭壁风物云雾扁舟落日流水长

30、江白云类簇5-巫山云雨巫山瞿塘峡枫林0.080.06夔州宋玉0.040.020楚王青山滟预堆楚王宫高唐观图7 各类簇景观意象中心度数雷达图Fig.7Radar map of the central degree of clusters43卷间特征和主题意象,将类簇4 6 定义为口宋玉“白帝古都”“巫山云雨”“西陵胜景”。口楚王楚王宫巫山十二峰巫峡楚阳台高唐观枫林口神女V云雨神仙流水白云口江涛星河行客扁舟明月0.02驿站0.0103.2景观主题审美认知分析通过6 类景观主题的高频字提取(表2),结合上文景观空间分布与诗词语义分析,可对各个景观主题的感知特征和审美偏好进行解读。3.2.1山川江城的

31、独特形象1)峡江大观:从图7 可知,三峡的整体风貌处于核心圈层,作为开敞的线性自然景观空间,其沿途静态及动态的景观要素组合,构成了文人在宏观尺度上对三峡江险、山高、谷深、峡长的综合感知。峡水之急如冯山所吟“万流峡口争奔激,秋涛卷地裂山谷”;峡山之险如杜甫所咏0.025春色0.020.015濃东0.010.005星河农事鼓角燕子行客橘树类簇6西陵胜景巴东巫峡0.0070.006楚阳台浮云0.0040.0050.0030.0020.801神女0清泉云雨十二峰竹枝歌草屋苗麦芳洲稻田黄牛山屈原祠西陵巴山10期蹄猿、三峡、峭壁、云雾、落日、长江、雷霆、千山、秋风、鸟道、乱石江帆、明月、驿站、江涛、星河、

32、鼓角、行客、白云、流水、扁舟镶西、竹枝歌、草屋、苗麦、芳洲、稻田、橘树、燕子、农事、镶东、春色白帝城、瞿塘峡、夔州、青山、滟堆、白盐峰、松柏、赤甲山、鱼复浦、古庙巫山、巫峡、楚阳台、神女、云雨、十二峰、高唐观、楚王宫、宋玉、枫林巴东、黄牛山、屈原祠、巴山、西陵、清泉、浮云西陵峡段城镇内外西陵胜景王雪纯等: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表2 唐宋三峡诗词高频景观意象Table 2High frequency landscape imag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ys Three Gorges poetry景观意象2007地理空间景观主题城镇远郊峡

33、江大观难(3 2)、斜(2 3)、险(2 0)、城镇近郊江岸帆影城镇近郊江畔田园瞿塘峡段白帝古都古(7 4)孤(51)、野(4 8)、旧(3 8)、胜(16)、雄(14)、白帝城内外巫峡段巫山县内外认知审美(高频字/次)高(10 9)青(9 4)、寒(9 1)深(7 2)远(59)、悲(3 5)、清(9 2)愁(6 5)、星(3 6)急(2 6)、灯(14)渡(14)、香(2 6)、静(2 0)、喜(19)、闲(19)芳(17)、暖(14)、巫山云雨翠(56)、幽(3 7)红(3 7)、雾(3 5)、秀(11)美(9)、荒(2 7)、绿(2 6)怪(16)、悬(18)、奇(18)悠(18)、2

34、)江岸帆影:该主题的景观意象突出与城市近郊水域相关的环境要素,与士大夫文人江上航行和游览活动息息相关。唐宋时期三峡交通贸易繁荣,各类集市、草市、舟市兴起,陆驿、水驿设置完备,如杜甫的“江阁嫌津柳,风帆数驿站”“清秋万估船”皆描绘出唐宋三峡江畔舟船密集的景象。诗人沿江行舟所感知到的“江帆”“驿站”“渡口”等意象,往往依附于城镇景观或近郊山岳,如刘禹锡“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槽堤上楼”。同时,“星河”“明月”“渡”“灯”等意象反映诗人夜间乘舟漫游的图景,如郑谷的“夜船归江城”;杜甫的“江城带素月”“灯火自照江帆宿”,结合鼓角、风物等意象,构建出具有地域风土色彩的三峡江城风景。3)江畔田园:唐宋文人

35、对三峡邑郊田园风光的刻画既是对亲自参与园林营造和农事活动的记录,也是对三峡田园风光和峡民生活的洞察。相关古诗词中有“静”“闲”“暖”等特征,反映烟树远村的田园景观和悠闲潇洒的田园生活。此外,杜甫在奉节东观望农田,记录了“东渚雨今足,仁闻梗稻香。上天无偏颇,蒲稗各自长。丰苗亦已溉,云水照方塘”的景象。江畔田园类古诗词通过稻田、苗麦、草屋、芳洲等词条组成了三峡乡村景观;又涉及对东、西两岸动植物(橘树、梅花、燕子等)生境的描绘,还提到了三峡民唱和竹枝词等民风民俗,展现唐宋时期峡民生产、生活的景象。上述3 类景观主题以典型的山岳、水文、田园景观空间为背景,从宏观尺度记载了峡江、险关、啼猿、岭树、江帆、

36、渡口、稻田等景观要素,从地貌特征、江城风貌、江畔田园3 方面建构出三峡独特的山川江城形象,展现出唐宋三峡丰富的生态、生活、生产场景。3.2.2历史人文的主题印象相对于上述景观主题,白帝古都、巫山云雨、西陵胜景3 类景观主题,呈现明确的地理空间指向和清晰的景观圈层结构。因此,对3 个景观集群单独进行空间语义分析,图中要素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关系(图8),反映显著的文化主题印象和独特的审美感知偏好。1)白帝古都:从图8-a可知,该主题以白帝城所遗留的军事、名人、文化等历史遗迹及其周边山水格局为核心圈层,并借助“松柏”“古庙”等意象,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如“木牛零落阵图残,山姥烧钱古柏寒”。“雄

37、”“胜”“古”“野”的审美评价,既来自对瞿塘峡山岳壮阔的咏叹,又来自对白帝城历史兴亡的感慨,反映古都雄关的文化主题印象。此外,语义分析图中亦出现与文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要素,如西阁、制胜楼、江阁、江楼等,其与清秋、枫树、浮云、江湖等意象组成边缘圈层,刻画出另一副细腻婉约的景观风貌,为军事文化氛围浓重的白帝城增加了一缕悠闲淡雅的生活气息。2)巫山云雨:巫峡西起巫山大宁河口,东至巴东官渡口,山岳层峦叠翠,烟云环绕其间,是三峡审美感知中最为独特的段落。“翠”“幽”“秀”“美”等认知高频词的形成,是山水风貌与神女传说互相作用的结果。由图8-b可知,该主题的核心圈层既有巫山、十二峰等自然景观,亦有高唐观

38、、楚王宫、楚阳台等建筑遗迹和神女、楚王、宋玉等历史人物。而附属于巫山景色与神女传说的“云雨”等气象景观、“红树”等季相景观、“岚光”“香云”等意象组合,虽然处于边缘圈层,但被赋予了高度的人文意蕴,如刘禹锡“星河好夜闻清佩,云雨归时带异香”等诗句,表现出唐宋文人对巫峡浪漫幽渺的景观特质的共同认知。神女、云雨2008a)制胜楼鱼复浦星辰八阵图西阁瞿塘山泉美州白盐峰江城口江楼赠白帝城赤甲山浮云三峡悠悠先主庙寂实飘零滚西武侯庙白首鸟道b)秋风云雨江山十二峰云梦口楚阳台云红树阳台流水神女高唐宋玉荆门江边楚王宫巫山楚王明月仰观广巫峡口行人九天绝壁神仙c)愁肠水流盘石乡思山鸟口县楼黄牛下牢松门登临清泉春风料

39、嘴行人明月乱石迎千古林间北斗屈原祠巴东天涯山水快山荆江新滩清溪风雪图8 各聚类(a.白帝古都;b.巫山云雨;c.西陵胜景)语义网络分析Fig.8 Semantic network analysis of each cluster(a.the Ancient Capitalof the Kui Zhou;b.the Wushan myth;c.the scenic beauty of Xiling)等作为特殊的景观符号,反映巫峡神女文化与景观空间的密切关联性。3)西陵胜景:西陵峡西起香溪口,东至南津关,以险峻著称。从审美认知高频词中的“怪”“悬”“奇”“荒”来看,唐宋文人对西陵峡的地理认知多强调

40、其滩多水急、礁石密布的特点,主要描写对象为黄牛峡、巴山、荆江、下牢溪、新滩等,如“黄牛来势泻巴川,叠日孤舟逐峡前。雷电夜惊猿落树,波涛愁恐客离船”就极力染了黄牛峡江段航行的险急。图8-c显示出以西陵峡为中心串联巴东、秭归、宜昌三座城镇的线性语义关系,其人文景观类型主要是本土的历史名人遗迹,尤以屈原、王昭君、寇准为主,如秭归屈原祠、昭君庙,巴东秋风亭等,与清泉、林间、登临、明月等词条构建出高远明丽的人文景观意境,构成与西陵峡险热带地理江湖芳洲枫树飞鸟天险百尺预堆清秋江北万古丹青濃东橘树等词也成为文人在西陵峡的情感表征。故在唐宋文农事竹枝歌锦绣江水秋水子规孤舟岚光西风日月然与人文景观复合系统。香云

41、总体上,6 类景观主题从宏观上展现了唐宋时千岩万整青山三峡装声百尺山城使君三峡一装声千山迎西陵夷陵二月昭君口菜公鸟道依依巴山秋风村落行客透口青山口流水口荆门43卷胜环境截然不同的场景体验。唐宋文人在对西陵峡人文景观进行审美体验与书写时,出于对先人的追怀和自身境遇的联想,往往将遗迹与“青山”“流水”“浮云”“春风”“山鸟”等意象结合描写,以寄托对先贤的敬仰之情,“千古”“行客”“思乡”人笔下西陵峡的人文景观的主题印象更为清新秀丽,凸显古朴悠远的文化气质。上述3 类景观主题反映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层级清晰的景观组成、独特的地方性主题印象和审美感受,以微观尺度形象化展现唐宋三峡城镇的自期三峡山水、江

42、城、江畔田园整体风貌,并在微观尺度上显现地方景观结构和人文景观特征,结合当时文人士大夫在三峡远近郊乘舟快旅、于城镇内外漫游揽胜的活动方式,共同塑造唐宋文人对三峡的景观审美感知过程。唐宋三峡诗词文本所体现的奇异缥缈的天地气象、历史悠久的城址遗迹、鳞次栉比的江城风貌、田畴盈野的乡村风光等独特景观,可成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城乡生态的重要历史山水画卷原型;而诗词中的军事文化、神女文化、名孤舟人文化等主题特征,对建构地理意象网络、提供诗意场景参照起到重要参考价值。4结论基于诗词文本识别三峡的人文景观资源,研究其分布特征及审美意蕴,有助于地域景观和文化内涵的复原和重塑。借助古诗词的文本挖掘和数据分析,结合

43、诗词中三峡相关词汇出现频率的核密度空间分布,实现对三峡地区重要人文景观的识别和筛选;古诗词的语义解读则能从整体上还原三峡地区的人文景观特征,有助于深人解读区域内各类景观主题的景观特质和审美意蕴,对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的空间规划布局、诗意场景构建、各区段的情感基调选择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围绕本研究,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和诗意景观营造提出以下建议:4.1以诗词引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布局诗词中的人文景观要素是在地性历史景观形成的重要佐证,可用于引导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的空间布局。基于前文分析,三峡诗词中的人文景观整体呈线性串珠式分布,围绕奉节、巫山形成显著的景观集群,具有不同

44、的类型和主题,可作为公10期园的核心组团。公园布局可根据每个集群的“核心-边缘”景观圈层划分主题区和辐射区。唐宋文人在三峡的游历方式有峡江的快速移动和城镇及其周边的驻留慢游之分,直接影响到景观的感知体验和书写频数。前者以观照山川自然意象为主,后者侧重于访览历史遗迹,包括登览、观游、居住、访古、集会、宴集、朝拜、祭祀等游览活动。因此,既需要在宏观上对集群之间进行线路规划,又需要在中微观上对集群内部的景观顺序进行组合构建。结合本文分析结果与景观保护利用现状,提出以诗词文化为魂、诗人行踪为脉、名山胜景为体的“一带一区两核”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空间格局构想。1)“一带”以长江三峡为带,串联沿线奉节县

45、、巫山县、巴东县、秭归县、兴山县、宜昌市等诗词文化集中区域,形成以诗人行迹、山川名胜、江城江镇、学宗文脉、遗产风物为主要特征的诗词文化长廊,塑造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独有的形象语言和具象符号。2)“一区”以秭归屈原文化作为核心文化因子,串联乐平里、屈原传说、骚坛诗社为代表的诗歌文化,以及以凤凰山古建筑群、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代表的屈原纪念文化。3)“两核”围绕奉节、巫山诗词中的名山胜景、文人胜迹,强化三峡“唐宋诗人圣地”的核心地位。重点推出两大诗词朝圣路线:依托白帝城瞿塘峡核心景区、白帝城环草堂湖文旅综合项目,推出夔州博物馆一白帝城一瞿塘峡口一归来三峡一赤甲山的“三峡之巅中华诗城”诗词朝圣路线。

46、依托巫山十二峰、大宁河、南陵山等名山胜景,以及神女祠、文峰塔、高唐观、楚阳台等历史古迹,形成神女祠一文峰塔一宁江渡一南陵山一十二峰的“巫山云雨神女传奇”诗词朝圣路线。4.2以诗词构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诗意场景三峡诗词蕴含着诗人的地方认知和情感,联结典型的人地关系模式。以诗词中的审美、文化、情感为导向,通过逻辑建构和情感塑造重构历史场景,将诗词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演绎注人基础景观。首先,基于诗词文本中山水林草湖田诗意景物要素,统筹旧城更新、乡村振兴和库岸修复、千里林带等关键工作,建构诗情画意的城乡绿色发展示范带。1)完善诗词中关键物质载体要素(如城镇风貌、风景名胜、佛宗道源遗迹、文人名士遗迹人

47、日即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踏青为三峡传统民俗活动。王雪纯等:基于古诗词文本挖掘的唐宋三峡人文景观特征及审美认知研究等区域的风貌建设上的引领性。其次,对于已灭不存的人文景观,可以诗词文化为线索,借助旅游活动的形式强化体验,从时序组织及区域联动上,积极拓展体验方式开发、公共产品研发、品牌营销策略、旅游服务提升的时空影响力。如研发“沉浸式体验”文旅产品,融合传统文化符号和数字、声光等先进科技,完善“三峡归来”“烽烟三国”等实景演艺的沉浸式参与空间。还可以基于诗词中的名人名篇时间、地方节俗时序,开展诸如“夔州东诗圣文化节”以及“唐诗笔下的峡江人日游”“初春南陵踏歌”等节庆活动,结合名人在三峡驻留的时间、诗

48、文中三峡节俗庙会举办的时间、古代文人雅集出现的时间等信息,积极举办定期定点的大型诗词节庆活动等。从多方面呈现三峡的山川城镇、神话传说、历史遗迹、峡民生活,令体验者感受到文化在诗意景观中的延续。5讨论古诗词的旅游地理意义体现在其对旅游活动的导向作用,对风景主题提炼及景观价值的强化作用,以及对历史景观信息的存证作用(王等,1994)。聚焦到三峡地区,唐宋诗词在客观上起到评论和传播作用,作为核心文化动力,推动三峡自然风景成为西南整体区域景观中的“形胜”“胜览”,高度概括出蕴含地域性的风景特色和具有独特场所精神的人文景观意象,基本奠定了三峡人文景观的发展框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研究基于唐宋三峡诗词

49、的文本挖掘解读,比对人文景观的2009等)的识别和普查,结合国家级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名村和旧城更新工作,开展诗词物质载体资源的现状摸排,实施分级分类、精准管理,保护强化以诗词文化为核心的开放空间与景观体系。2)梳理诗词中山水林草湖田等区域农业产业和历史生境的有关类型与要素,结合乡村振兴和库岸修复、千里林带等工程建设,推出峡江橘柑、东镶大米等文化特色农业产品;南陵杨柳、峡江红叶以及猿猴啼鸣等诗意生态场景,强化诗词文化的场景体验感知。3)协同塑造诗词原生地历史场景,修复城乡生境,力争推出诸如巫山神女、奉节白帝城、秭归屈原故里等重点诗意江城风貌段,西陵峡峡口等重点诗意江镇形象点,以及兴山昭君

50、村等诗意乡村示范点,突出诗词文化在城、镇、村、峡江2010保护开发现状,在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三峡段的文化资源评估识别工作中补充新内容,为公园规划布局提供新视角,为营建审美诗意场景提供新思路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本研究聚焦的是唐宋时期,缺乏综合历朝诗词文本的分析,因此尚未讨论人文景观形成演进的时空过程。未来可以深人三峡历朝诗词研究,夯实数据资源基础,推动诗词文献数据库建设和价值识别研究,对地域性景观的保护与延续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参考文献(References):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2 0 19.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和实施工作的意见(2 0 19-1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