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253193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6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5-驿路梨花教案-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5 驿路梨花教案 新人教版年级:姓名:1315 驿路梨花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4.感受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公德意识。2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状元大课堂第14课课前预习卡。第1课时1.继续学习略读,粗知故事梗概。2.把握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构思的特点及表达效果。3.初步感知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一、导入新课师:大家看这些图片,洁白无瑕的梨

2、花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明艳动人,那一团团一簇簇的梨花,像雪堆云涌、银波琼浪。无论是驿站路上的处处梨花,还是池边院角独放的朵朵梨花,它们都洁白如雪,纯洁淡雅,香气四溢,呈现出一种充满诗意的美,令人陶醉!在云南哀牢山深处,也有一片美丽的梨花林,那里不仅梨花洁白清香,还有美丽动人的故事正在上演。让我们循着梨花的香气,走进彭荆风的驿路梨花一起去看看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通过观看梨花图片,让学生感受梨花的美,初步了解梨花的特点,为学生理解本文中梨花的含义奠定基础,也营造出一种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二、理清情节1.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人物及事件。师:在这片梨花掩映之下有一间小茅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

3、,找出文中与小茅屋有关的人物,并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略读要求(1)按照每分钟400字的速度阅读课文,限时5分钟读完。(2)略读时要注意不能指读,必须默读,可以扫读。(3)勾画出文中出现的人物,并概括他们与小茅屋之间的事件以及他们做这些事情的目的,填写下面表格。(1)根据略读要求,学生进行阅读,找出人物,概括事件,填写表格。(2)学生交流,发言。(PPT出示表格,逐步显示填写内容)出现顺序人物与小茅屋的事件做事的目的1“我”和老余借宿小屋;和瑶族老人一起给房顶加草、挖深排水沟学习哈尼小姑娘为群众着想的精神2瑶族老人归还粮食;和“我”、老余一起修葺小茅屋感激、回报曾受到的照料,也为方便后来人

4、3一群哈尼小姑娘照管小茅屋向解放军战士和梨花学习4解放军战士修建小茅屋学习雷锋精神,给过路人避风雨5梨花照料小茅屋被解放军战士感动,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帮助过路人2.根据要求,复述课文故事。师:阅读完文章,同学们知道了文章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那同学们能按照一定的顺序复述这些故事吗?(1)请同学们根据表格填写的内容,按照以下两种顺序,复述文章故事。按照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生按不同的要求复述课文,师适时指导)预设 按课文叙述的顺序复述:“我”和老余发现并借宿小茅屋瑶族老人来小茅屋归还粮食“我们”一起修葺小茅屋梨花的妺妺照管小茅屋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造了小茅屋姐姐梨

5、花照料小茅屋。按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复述:十多年前解放军战士建造了小茅屋,方便过路人哈尼族姑娘梨花照料小茅屋梨花出嫁后,梨花的妹妹继续照管小茅屋瑶族老人到小茅屋借宿,后来归还粮食“我们”夜宿小茅屋,修葺小茅屋。(2)结合资料一,比较两种顺序的效果,思考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及其特点。资料一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然后按照时间先后来写事情发生、发展的经过。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使文章有波澜,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叙述,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主要

6、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使情节更曲折,内容更充实。(生交流、讨论,师指导明确)预设 课文以“我”和老余的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采用的是顺叙,其中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茅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是插叙,把十几年的事浓缩为一晚一早,使整个文章悬念迭起,平中见奇,层层深入,扣人心弦。如果按照小茅屋修建、维护的先后顺序来叙述,采用顺叙,故事就平铺直叙,情节也就平淡无奇,失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抓住文体特征进行有重点的略读,使学生快速把握课文大意。通过填写表格和复述故事两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感受本文采用插叙手法使故事生动曲折的妙处。三、欣赏构思文章的记叙方式十

7、分巧妙,“我”和老余在找寻小屋主人的过程中误会重重,悬念迭起。细读课文,找找看,文中描写了几次误会、设置了几个悬念?资料二悬念即在文章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冲突,以造成读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和热切关心的心理的一种写法。激发读者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持有一种急切了解和期待的心情。 (1)学生根据资料二的提示,勾画描写误会和悬念的段落或语句,并批注其作用。(生细读课文,圈点勾画后,自由交流、讨论,展示)预设 第一次悬念:第8段“我”和老余发现了“屋里漆黑,没有灯也没有人声”的小屋,产生疑惑,“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形成第一个悬念,领起全文。第一次误会:第13、14、

8、16段当前来送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时,“我们”以为“主人回来了!”,可老人笑着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我们”误会老人是主人。第二次悬念:第17、24段“我们”问老人“主人家是谁?”,从老人的讲述得知小屋的主人是一个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二次误会:第29、30、31、32段当“我”看到“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我”料想走在前边的小姑娘“她一定是梨花”,瑶族老人也行大礼表示感谢,小姑娘却说“不要谢我们”。“我们”误会小姑娘是梨花,是小屋主人。第三次悬念:第32段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小茅屋呢?(2)设置这些悬念和误会对于文章整个结构来说有什么妙处

9、?预设 课文围绕“小屋的主人是谁”,运用了“设悬释悬再出悬”的手法巧制三个悬念、两次误会,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和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师小结:找寻小屋的主人可谓历尽波折,通过三次悬念、两次误会,最后由哈尼小姑娘的叙述才知道了事情的原委。行文过程中,作者巧妙运用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令人读起来兴趣盎然。【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细读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构思。学生在描写误会和悬念的语句中,逐步理解文章情节曲折、跌宕起伏、环环相扣的特点。四、感受精神梨花掩映下的小茅屋里发生的故事生动有趣,与小茅屋有关的人都善良、朴实,在

10、这一群人中,谁才是小屋真正的主人呢? (可结合PPT表格中的第四栏“做事的目的”来分析)(生讨论交流,自由发言,师指导明确)预设 小屋真正的主人不是单纯的某一个人。文中“我”和老余修葺了小茅屋,瑶族老人给小茅屋送来了粮食,哈尼小姑娘梨花十几年来一直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在梨花出嫁后一直照管小茅屋,解放军战士修建了小茅屋,他们做这些事都是为给过路人带来方便,服务大家、帮助大家。所以小屋的主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为人民着想、为人民服务的人,一群有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的人。五、总结存储本文是一篇小说,在略读中,我们带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的问题进行阅读,快速了解了文章的大意,理清了文章的思

11、路。我们通过细读标志故事关键性情节的段落,来理解本文设置多次悬念和误会的作用,体会如何通过巧妙构思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从中感受这群人助人为乐、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设计意图】总结略读和细读的阅读方法,回顾文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明晰本节课学习的重点。第2课时1.细读课文,分析、理解文中“梨花”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文章题目的妙处。2.体会文中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一、导入新课师:云南哀牢山的小茅屋里上演的故事温暖感人,美丽洁白的梨花林里出现的这群人淳朴、善良、热情,更是令人感动!花美,人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去探寻这群人身上闪光的精神吧! 【设计意图】简单

12、回顾文章内容,轻松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二、品析人物1.这篇小说人物众多,在这些人物中,哪一个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为什么?精读课文,勾画出小说中对人物描写的句子,并谈一谈。(生精读小说,圈点勾画批注后,全班交流展示,师归纳明确)预设 示例一: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我”和老余,他俩本就是普通的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主动留下来修葺小茅屋,向为群众着想的哈尼小姑娘学习。示例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瑶族老人,他四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谁,还专门来送粮食道谢,知恩图报,也努力帮助他人。示例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梨花的妹妹,她年龄虽小,但也能接过照管小茅屋的任务,还带动小伙伴一起来完成任务。示例四:给我留下深

13、刻印象的是梨花姑娘,她被解放军感动,常常趁砍柴、拾菌子、找草药的机会照料小茅屋,出嫁后也让小屋有合适的照顾者。示例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解放军战士,他们在树林里过夜淋了大雨,就想着建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但并不是为着自己在这里长住,而是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为方便过路人而修建。这些人物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放军战士为了方便路人,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小茅屋;梨花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梨花的妹妹主动接力照料小茅屋;瑶族老人、“我”、老余等过路人受到照料后也尽力照料小茅屋,让更多的过路人可以得到小茅屋的恩惠。2.这么多让我们印象深刻的人物,谁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人物呢?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14、生思考,交流讨论后作答)预设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个体,而是一个群体,文中小茅屋的建造者和照料者都是作者想要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塑造群体形象的好处是,说明助人为乐的品质存在于一个群体中,大家的共同特征是都在为人民服务,都在学习雷锋精神。【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的人物,教会学生从人物的相关描写入手,分析人物的特点,为后面理解小说的主题奠定基础。帮助学生初步明确文体式阅读的概念,即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选取不同的阅读侧重点。三、把握主题师:读小说,除了关注情节和人物之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深入解读,去感悟小说的主题,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梨花”不仅在标题中出现,在全文中也反复出现,它与文

15、章的主题有怎样的联系呢?我们可以从“梨花”入手去揣摩文章的主旨。1.探讨“梨花”的含义。小说中的这群人淳朴、善良,十几年里一直为人民服务,传承着雷锋精神。他们很美,就像哀牢山中那美丽的梨花,默默地绽放,散发着芳香。我们课前已经摘录了这些描写“梨花”的语句,现在我们交流一下,说说 “梨花”在文中有哪些含义,“梨花”到底美在何处。学法指导1.分析景物的特点,主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实写、虚写)、描写方法(正面、侧面)、描写角度(感官、动静、声色)等方面进行品析。2.品析小说中的物象的含义,要从字面含义、深层含义、象征意义等角度进行分析理解。(生根据学法指导,结合相关语句分析梨花的特点和含义,小组

16、内讨论、交流)预设 1.描写“梨花”的语句:(1)“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从视觉角度描写梨花的洁白、繁多,给身处困境的我们带来“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2)“一弯新月升起了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走着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淡淡月光下轻轻飘落的梨花花瓣,营造了美的意境。)(3)“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多好的梨花啊!”(侧面描写,将景物“梨花”与人物“梨花”建立起关联。)(4)“这天夜里,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从嗅觉和听觉写梨花和人,以自然美衬托

17、人物美,用自然界梨花的香气四溢正面衬托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使梨花与人相映生辉,和谐一体。)(5)“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引用诗句,梨花寓意双关,将花的美和人的美好精神完美融合。“处处开”展示了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旺盛生命力,升华了文章主题。)2.“梨花”的含义:(1)字面含义:指自然界的梨花,洁白美丽的梨花林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种淡雅柔和的氛围,借以烘托人物的形象,在文中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2)深层含义:指梨花姑娘,她助人为乐、纯洁善良、淳朴热情、充满朝气,就像梨花的洁白美丽、芳香四溢,景和人巧妙联系,融为一体。(3)象征意义:

18、象征着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在不断发扬光大,表现出它旺盛的生命力,升华主题。师小结:文中人物的美因作者的各种描写而生动感人,“梨花”的美因作者将景与人的融合而熠熠生辉。这群人美,美在他们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这“梨花”美,美在它是雷锋精神的象征。这群人里,有瑶族,有哈尼族;有老人,有小孩;有解放军战士,有普通的过路人。他们代表着边疆所有朴实、善良的人们,他们的精神就像那梨花一样,芳香四溢!2.分析标题和结尾的妙处。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像梨花一样散发着芬芳,沁人心脾。“梨花”在文中,既是花,也是人,更是精神的象征。作者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结尾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分别有什么妙处? (生讨论、

19、交流)预设 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梨花”蕴含着花、人、雷锋精神多层含义,也体现了边疆民族朴实热情、知恩图报的优良民风。“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结尾的妙处:引用诗句将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像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少数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

20、”,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师小结:“梨花”的清香扑面而来,就像“梨花”的精神让人感受到温暖与美好。文章巧妙引用含有梨花的诗句做题目,达到了花与人的精神完美融合的效果,体现了主题,也使文章充满了诗意。结尾处引用完整的诗句,强调了雷锋精神“处处开”,它扎根于祖国大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表达了作者对新一代人学习并发扬雷锋精神的由衷赞叹和敬佩之情。【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体会“梨花”的多层含义,以及标题和结尾句的妙处,让学生理解雷锋精神与梨花合而为一,像梨花一样开遍大地、代代相传、发扬光大这一主题。四、拓展延伸

21、1.几十年过去了,你认为云南哀牢山的这座小茅屋是否还有人继续照料?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深入实施,不断涌现的榜样扮靓了时代的道德天际线。托举哥、夺刀侠、小红帽、绿丝带,这些个人和集体激发了向上向善的道德热情;交警和司机接力为救护车开道,网友留言鼓励并报警拯救轻生女孩,市民自发设立并守护“爱心冰箱”,一件件暖心事为社会风气刷上了清爽的底色。摘自2018年11月15日人民日报(生结合材料交流探讨,自由发言)预设 可能仍然有人在照料。虽然时代在变,然而雷锋精神并未消失。新时代涌现出许多热心善良、乐于助人、见义勇为、默默奉献的人,他们继续发扬着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

22、神,他们的行为也表明了雷锋精神在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社会因为他们的爱心、善举而变得温暖、和谐!2.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该如何发扬雷锋精神?预设 时代需要雷锋精神,或许我们做不到像雷锋那样高尚,但我们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公共场合保持安静不大声喧哗,外出游玩遵守规则,遇到别人有困难,及时予以帮助等。从身边的小事端正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社会的公德,乐于助人、甘于奉献,才能共建和谐社会。【设计意图】此环节旨在通过阅读材料让学生明白雷锋精神一直在传承和发扬,并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在生活中践行雷锋精神,提高自我的公德意识。五、总结存储1.教师总结。本文作者巧妙地设置悬

23、念和误会,使文章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标题“驿路梨花”引用诗句,将自然界的梨花和人的美好品质完美地融为一体,使文章充满了诗意和文化韵味,也让读者体会到这群人身上助人为乐、淳朴友善的美好品质。那一片片美丽洁白的梨花,香气四溢,感动着我们,也激励着我们将雷锋精神代代传扬下去。2.布置作业。(1)小组合作,以“公德在我心今日梨花”为主题,分组办一期手抄报。(2)推荐阅读彭荆风短篇小说今夜月色好。本文是一篇小说,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充满了诗意。本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文本的这一特点,以“梨花”为线,设计了“读”“析”“品”“赏”“悟”几个环节,每一环节教学目标清晰,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在“读”中理内容、“

24、析”中赏构思、“品”中析精神、“赏”中解主题、“悟”中明写法,逐层深入,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诗意,也充满了文化气息。学生在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略读,训练细读,提高概括事件的能力和品析语言的能力,感受小说精巧的构思、跌宕起伏的情节、善良淳朴的人物和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整个教学设计流畅,层次清晰,节奏明快。疑难探究怎样理解“梨花”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用?作者笔下的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梨花的内涵不断丰富,作者寄予其中的情感也不断升华。陡峭大山中淡淡月光下的梨花林,洁白、美丽,出现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带给人希望和温暖。这里作者借助梨花,赞美了给人们提供帮助的梨树林边小茅屋

25、的主人。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穿着花衫在梨花丛中唱歌的小姑娘植物“梨花”和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这里,作者写大自然梨花的香气四溢,赞美的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精神的发扬光大受过帮助的过路人,心生感激,尽力照料小茅屋。小说结尾,洁白盛开的梨花与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融为一体,梨花成了助人为乐的人物群体的象征,梨花的朴实无华,就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象征,梨花的香气四溢,就是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的象征,“处处开”的“驿路梨花”,饱含了作者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淳朴民风、对发扬光大雷锋精神的一代新人的赞美、热爱、崇敬之情。文化常识雷锋精神的含义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他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善待他人、奉献社会。 其次是“钉子”精神 ,雷锋对待工作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立足本职,尽职尽责,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 其三是“螺丝钉”精神 ,雷锋谦虚待人,甘于平凡,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服从革命的需要和组织的安排。他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党和人民事业的整体之中,立志在平凡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乐于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最后是艰苦奋斗精神 ,雷锋在他工作和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