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45990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完整word)血管内皮细胞培养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体外培养1概述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 EC)是衬于心,血管和淋巴管腔内表面的一种单层扁平上皮细胞。EC极薄,厚度约为0。11m,长约2550m,宽约1015m,在体内呈梭形,相邻细胞之间借少量粘合质彼此嵌合,细胞长轴与血流方向平行。其超微结构特点是在胞质中含有的特殊颗粒,称Weibel-palade小体(内含有与凝血有关的第因子相关抗原);细胞间有紧密连接的缝隙相连。EC除了能保持血管壁内表面的光滑和通透性外,还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维持正常的血液流动性,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在调节

2、细胞生长,改变脂质代谢,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调节血管张力和选择性通透性以及免疫调节方面起到重要作用。EC功能的异常,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及肿瘤扩散,免疫疾病都有密切关系。体外培养中的EC形态呈“鹅卵石样镶嵌排列,细胞长满后呈接触抑制现象。2培养方法 EC生长在血管内表面,由于其所处的独特位置不利于观察和研究,所以体外培养EC显得特别重要,目前已有多种种属(人、牛、猪、兔、大鼠等),多种组织(脐带动脉、静脉、肺动脉、主动脉、脑毛细血管、心脏毛细血管等)的EC能在体外培养成功.人们将培养器皿预先用明胶或纤连蛋白或胶原等粘附蛋白包被后,形成人工的EC下基质层,可促进EC的粘附

3、与生长.2。1 方法原理 用酶消化法,酶消化机械刮脱法或单纯刮脱法将EC分离下来,在适宜的条件下可贴壁并长成致密单层.2。2 介绍几种主要EC的分离2.2.1 酶消化法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2。2.1。1 人脐带动、静脉(或其它大血管)a 在37水浴中,预热培养用的所有无菌溶液,备用。b在无菌条件下,取健康产妇分娩后新鲜的婴儿脐带(25cm左右,不超过6h),选择无夹痕、无扭曲、无凝血阻塞的部分,放入含有100 U/ml的青霉素和100 g/ml链霉素的DHanks液中,在脐静脉或脐动脉的两端插入磨平的注射器针头用丝线扎紧,用注射器从一端注入DHanks液冲洗血管,直到流出的液体无血迹.c注入0

4、。1胶原酶(1型)溶液,待血管内残留的D-Hanks液流尽后,用注射器封注另一端针头,继续注入胶原酶溶液,致血管充盈,放入37无菌的D-Hanks液中,消化15min后取出。d收集血管内酶溶液,并且注入含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pH 7。2)冲洗血管收集合并于同一容器内,以1000r/min离心710min。e去上清液,加入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备用.f其它大血管如牛主动脉,猪主动脉等,可在无菌下分离,然后用线结扎血管各分支,再依上述步骤分离EC。2。2.2 酶消化法小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 2。2。2。1 兔主动脉,大鼠主动脉 因血管较小,分支极细,不能采用上述方法消

5、化。 a将动物主动脉取出后放DHanks中,将血管外的脂肪细组织分离干净,用丝线结扎血管一端,然后用探针顶住该端,将整条血管翻转,使内膜翻在外面。将另一端折入腔内0。5cm,并用丝线结扎紧,以防外膜外露及避免酶液进入外膜腔内。 b用D-Hanks液清洗干净外翻的内膜面,然后血管浸泡在含0。1%胶原酶溶液的小瓶内,盖上瓶盖在37水浴中轻轻摇荡消化,使EC离散下来,消化1520min后,见酶液稍有混浊,即加入等量的含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以终止酶的作用。 c收集消化后的酶溶液以1500r/min离心5min,弃上清,用20小牛血清M199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 2。2.3 酶消化机械刮脱法

6、猪主动脉EC的分离 a麻醉状态下,在颈部切口,分离并剪断颈动脉,放血处死。在无菌条件下,作胸腹联合切口,迅速打开胸腔,分离并取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置含D-Hanks液的培养皿中,尽量去除血管外膜的脂肪和纤维组织,然后用DHanks液多次冲洗血管外表及血管管腔内的凝血,再放入新装有DHanks的溶液中。 b纵何剪开血管,反复冲洗干净血管内壁后,在另一无菌大培皿中,滴加薄薄一层0.125胰蛋白酶和0.01 EDTA的混合消化液,将主动脉内膜面朝下铺在酶混合液之上。在37条件下,让内膜与酶溶液充分接触并消化1020min,再加入含少量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以终止酶的作用。 c把上述主动脉移

7、至另一无菌培养皿,用小手术刀轻轻将内皮刮下.先顺向有次序地刮内膜12次,然后再横向刮12次,用M199液将内皮细胞收集到离心管中,以1000r/min离心710min,去上清,用20%小牛血清M199培养液重新悬浮细胞备用. 2。2.4 机械刮脱法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取长度为20cm的大血管,用D-Hanks液将血管内、外冲洗干净后,无菌条件下沿纵轴剪开,使血管内皮朝上向外暴露,再用D-Hanks液冲洗2次,然后用刮刀轻轻刮取内膜表面的内皮细胞,刮取时,动作应轻柔均匀,刮刀与表面的角度约为60,每处只能刮1次,不可刮血管的边缘,刮下的细胞悬浮于M199液中,以1000r/min离心710min,

8、去上清,再重复洗涤1次,重新悬浮于20小牛血清M199培养液中备用。2。2。5 还有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干贴法分离EC等,但较少用.2.3 EC原代培养及传代培养2。3.1 原代培养 将分离好备用的EC用含100 U/ml青霉素和100g/ml链霉素以及20%小牛血清的M199培养液(M199完全培养液)调整细胞浓度为1.52.0105/ml,接种到以0。1纤连蛋白或1明胶包被已干燥的平皿或培养瓶中.放37、5 CO2和饱和湿度的孵育箱中培养。24h后弃去培养液,用D-Hanks液淋洗1次,以去除未贴壁或死亡的细胞,换入等量的M199完全培养液,继续孵育箱中培养。每23d换M199完全培养液

9、1次,换液时将原培养液弃掉1/22/3,然后加入新鲜的M199完全培养液至原来的量,67d后细胞可融合成单层内皮细胞,即可传代。2.3。2 传代培养2.3.2。1 待原代培养细胞长至融合状态后,弃培养液,用预温的DHanks液淋洗2次,加入终浓度0.125%胰蛋白酶、0。01% EDTA混合消化液,正好形成一浅层液面将细胞复盖,室温下(2025)消化12min。2。3.2。2 镜下见细胞稍收缩变圆,细胞间隙增宽后,立即翻转培养瓶,弃酶液。可再用D-Hanks液轻洗1次或直接加入新鲜M199完全培养液后,用吸水管(滴管)将细胞轻轻吹打下来,按12或13的比例传代.2.3。2。3 每隔23d换液1

10、次,每次换掉2/3量,待细胞长至融合状态后,再次传代。2.4 观察结果用酶消化进行的原代培养,从动脉内膜上消化收集下来的内皮细胞,30min后即开始贴壁,呈扁平短梭形或多角形分散生长;46h后大部分细胞已贴壁,并开始生长,分裂,24h后形成数量不等的细胞群,约67d融合成片。传代培养的EC,10min后贴壁,57d融合成单层。2。5 内皮细胞的鉴定2.5.1 光镜检查 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活细胞呈扁平的短梭形或多角形,大小均匀,胞核清晰,呈卵圆形。有核的区域较无核的区域突出,细胞呈单层“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镶嵌排列。2.5.2 透射电镜检查 经切片技术处理后可观察到具有特征性的细胞器(

11、webelpalade,WP小体),但兔及猪的EC无W-P小体。2。5.3 第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 EC用PBS冲洗干净,放入乙醇和丙酮(11)溶液中固定10min,空气晾干,加入第因子相关抗原抗血清(兔抗人因子相关抗原抗血清),37孵育60min.用PBS冲洗干净,晾干后加第一动物IgG荧光抗体(羊抗兔IgG荧光抗体),37孵育30min。PBS冲洗干净,晾干,最后用缓冲甘油封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EC的胞浆内呈显较强的黄绿色荧光,是鉴定体外培养EC最可靠的标志.因第因子只存在于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和血小板中,其它细胞无第因子,但培养的猪主动脉内皮细胞也无此因子。2.6 注意事项2。6.

12、1 接种材料的制备 血管取材的离体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6h,万一不能当时培养,则应放置4下保存(但不应超过24h),血管内、外表面的血迹必须充分洗净,以免残留的RBC及血液中某些因子影响EC的贴壁或生长。2.6.2 酶消化液浓度的选择 0.1%(型)胶原酶溶液,0.25%胰蛋白酶溶液,0。25胰蛋白酶0。02 EDTA混合消化液,0。125%胰蛋白酶0.01% EDTA混合消化液(常用于传代),根据实验情况选定。掌握好酶液的消化时间是内皮细胞存活的关键(原代培养)。2.6。3 杂细胞的排除 细胞传代时,加入酶消化液之后,置显微镜下观察,12min即可见大部分EC收缩变圆,而杂细胞(主要是成

13、纤维细胞)仍然贴壁。此时,立即加入M199完全培养液以终止酶的活性,然后弃去其液体,加新鲜M199完全培养液,轻轻将细胞吹打下来,传到另一培养瓶,如此经过23次,可得到较纯的EC。其次有人使用含肝素的完全培养液(在液体中加入90U/ml的肝素)可使EC纯度提高。2。6。4 EC的培养条件EC培养条件要求比较严格,培养液的pH温度,抗生素的种类和含量,血清质量和活性,ECGF的质量和含量,EC分离时所受到的创伤,孵育箱的培养条件,都对EC的生长有重要影响。2。6。4。1 小牛或胎牛血清的质量对EC的生长影响很大,胎牛血清较小牛血清更好。一般原代培养用20,传代培养用10%血清,常用培养基为M19

14、9,pH 7.2为宜。2。6。4.2 塑料培养瓶或皿较玻璃或皿更利于EC生长,培养瓶或皿铺上纤连蛋白,明胶或胶原,以利EC的贴壁生长,但应首选纤连蛋白,因它对蛋白和DNA的测定无显著影响。2.6.4.3 EC的传代培养一般EC的传代比例是12或13.如需要单次传代,扩大体外培养规模时,可以120以上的比例进行传代,这样可在短期内获得大量的EC,进行冻存或实验工作,但单次传代,扩大体外培养规模,须在培养液中加入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ECGF),只是该因子价格较昂贵.EC经多次传代后其形态和生物学特性会有所改变,并且其生长期有限,不断衰退,

15、故不宜作长期传代培养,一般生长期在2030d左右,如实验需要可重复从原代建立培养。体外培养EC用于评价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效学实验 现介绍几种常用的实验方法 1保护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药的实验损伤学说认为,机械、化学、免疫、感染等引起EC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起始因素,反复的EC损伤引起单核巨噬细胞、血小板粘附,可致AS斑块形成。对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的药物可使EC免受有害因子的损伤,可能有抗AS作用。1.1原理 将EC置于适宜的培养液中进行培养,将EC以缺氧,损伤剂造成细胞损伤,通过形态学、功能、生长等指标观察药物抗损伤

16、效应.1。2实验方案 取传代后制成单细胞悬液的EC,用含10%小牛血清的M199液调细胞至2105/ml,接种入用0.1纤连蛋白包被的96孔(100 l/孔)或24孔(0.5ml/孔)板中培养,待细胞融合即可进行实验.通常设:正常组(不加药,不加损伤剂);损伤组(不加药只加损伤剂);若干给药组(加不同剂量药物,加损伤剂,或不加损伤剂).给药组细胞首先给含药M199液,培养数h(一般624h),使药物与细胞充分作用,然后用Hanks液洗去全部药液,加损伤剂.1.2.1 多聚阳离子损伤加入含多聚赖氨酸培养液200 l或500 l,终浓度200nmol/L,孵温箱培养2h后,实验观察检测结果.1。2

17、。2 氧自由基损伤加入含黄嘌呤的培养液100 l或250 l,终浓度10 mol/L,同时加入含黄嘌呤氧化酶100 l或250 l终浓度200 mol/L,孵育箱培养16h,即可观察检测结果。1。2.3 缺氧损伤缺氧培养,供应含3%氧气的混合气体(CO2和N2)37培养34h,可观察检测结果。1.3 结果观察1.3.1 形态观察 正常生长的EC光镜下呈梭形或多角形,镶嵌排列成铺路石状,相互融合,单层致密。损伤的细胞形态细长如柳叶,大小不匀,分布不均,间隙增宽。1。3.2 3HTdR掺入测定 EC损伤后吸去原液体,加入含3HTdR培养液(1 ci/200l/孔,3。7104Bq)掺入24h,收集

18、样品,以液闪仪检测3H-TdR的掺入率,损伤越重,DNA合成减少,3H-TdR掺入率就愈低。1.3.3 细胞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测定 因细胞被损伤可使内含物渗出到培养液中,随着损伤的加重,渗出物增多,其测定方法与以前介绍练习的用LDH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的操作相类似.2促进EC合成或释放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药物的实验2.1 原理 EC能释放多种活性因子,其中NO为血管舒张因子,能阻止AS病变的形成,故试验观测NO释放的多少,就可确定药物抗AS及其机理的方式之一。2。2 实验设计与样品的收集 取第2代生长良好的EC,常规

19、制备单细胞悬液,调细胞浓度为2105/ml,接种于24孔板,0.5ml/孔,待呈融合状态时,去上清,用无血清无酚红的M199液淋洗23次,即可进行实验。2.2。1 观察药物对EC分泌NO的量效关系 正常组(加入无血清无酚红的M199);含药物的M199溶液组(一般分为5个药物浓度);含药物的M199及EDTA溶液组(选定一个有效药物浓度,EDTA的终浓度为0。02%),每孔总体积0.5ml(原量),设复孔6个,置孵温箱中培养24h,收集上清样品,待测NO的含量(或以OD值表示).2。2.2 观测药物对EC分泌NO的时效关系 同样设上述三组,后二组选定一个有效的药物浓度,在孵育箱中培养0.5、1

20、、2、4、6h后,分别收集上清液样品,在酶标仪上550nm处检测OD值。2。2.3 NO浓度的测定 取3份体积的上清液+1份体积的Gress试剂(10对氨基苯磺酸,0。1% N-奈基乙二胺,2.5ml 磷酸)混合后,在550nm波长处检测OD值,或用NO检测试剂盒检测,从已知标性的曲线上换算得出其含量的浓度,以mol/L表示。用t检验比较组间差异性。2。2。4 形态学观察比较各实验组的变化。2。2.5 结果分析 具有促进NO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在适当的浓度下可使量效实验的给药组上清液中NO浓度升高,并呈量效关系;药物+EDTA组上清液中NO浓度可能不变,这是因为有EDTA螯合了钙离子,影响了EC

21、中NO合成酶的激活所致。在时效关系实验中,单给药组可呈时效关系曲线,其它二组基本不变。在形态方面,试验24h后有促进NO合成和释放的药物,(单给药组)EC仍呈融合状态,变化不明显。余EC呈边缘皱缩,细胞间隙增大,细胞质中有大小不等的颗粒状空泡。3用6-酮前列腺素F1放射免疫检测盒间接检测药物促EC分泌前列腺环素(PGI2)的水平。我们已知PGI2是最强的血管扩张剂和血小板聚集抑制剂,EC是PGI2的主要合成场所。PGI2很不稳定,尤其在体内,半衰期只有23min无法直接测定,只能通过其稳定的代谢物6-酮PGF-1的测定来间接反映PGI2的含量.3。1 原理 抗6酮PGF-1抗体与血浆或EC上清

22、液中的6酮-PGF1抗原结合形成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向该反应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3H标记的6酮PGF1作为示踪剂,当抗体量不足时,示踪剂与样品中的6酮PGF1竞争抗体。加入第二抗体或活性炭将抗原抗体复合物和游离的抗原分开,测定抗原抗体复合物放射性,即可算出样品中6酮-PGF1的含量,具体操作按试剂说明书进行。3.2 注意事项 EC培养上清液中的6酮-PGF-1含量比血浆高许多培,检测时可适当稀释。4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介导单核细胞粘附的实验4。1 原理 当前认为单核细胞(monocyte,MC)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er endothelial cell,VEC)是循环MC进入动脉内膜

23、,并且局部形成泡沫细胞的前提,故实验观测oxLDL(oxide low density lipoprotein,oxLDL)对MC与VEC间的粘附。且已有试验证明经oxLDL处理的VEC可提高对MC的粘附力45倍,36h达高峰,经oxLDL处理的MC也可提高对VEC的粘附性,1h即达高峰并继续24h。因此观察oxLDL对MC与VEC间的粘附是研究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的作用机理之一。4。2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MC法测定oxLDL介导VEC的粘附作用 用51Cr标记的MC细胞与培养的VEC孵育,然后洗掉未粘附的MC,加入NaOH溶解与EC粘附的MC。通过测定放射性即可算出与VEC粘附的MC百分率.4.2

24、.1 白细胞的分离 抗凝全血(EDTANa2 12mg/ml血)+等量6%的右旋糖酐生理盐水液,于37静置30min,使RBC沉淀,吸出上层液体于3ml淋巴细胞分离液上,2000r/min20离心,在二层液面交界处为MC,离心管底部为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 nuclear neutrophil cell,PMNC),分别吸出两种WBC,加D-Hanks液1000r/min10去上清,加Tris-NH4Cl缓冲液(0。16mol/L NH4Cl和0。17mol/L Tris,91混合pH7。2)1ml作用35min溶解RBC,补足D-Hanks液到原体积,1000r/min10,去上

25、清,再悬浮于DHanks液中。4。2。2 WBC的标记 将上述WBC用DHanks液调整到5106/ml,加入51Cr 20 ci/ml(终浓度),37孵育1h,用D-Hanks洗涤三次,用M199完全培养液再悬浮,备用。4。2.3 实验设计 正常组:VEC + 51Cr标记的MC;模型组:VEC + oxLDL+51Cr标记的MC;实验组:VEC + 药物(有效剂量)+ oxLDL+51Cr标记的MC4.2.4 实验步骤 将预先制备好的含2105/ml EC的M199完全培养液加入24孔板,每孔0。5ml培养成单层融合时,加入含一定浓度药物的M199液0。5ml继续孵育箱培养12h,完全洗去

26、药物,加入含oxLDL的M199完全培养液0。5ml继续培养(终浓度50mg TG/L)12h,完全洗oxLDL(一般用D-Hanks液洗三次)加入51Cr标记的MC 5106/ml 0.5ml,孵育箱培养5min,去上清,每次用0.5ml DHanks液淋洗3次以去除未吸附的MC,加入1mol/L的NaOH 0。5ml溶解MC,用记数仪检测液体中的放射性,可求出VEC粘附MC的百分率。4.3 白细胞髓过氧化酶法4。3。1 原理 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内含有丰富的髓过氧化酶,将粘附在内皮细胞上的白细胞用HTAB(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溶解后,髓过氧化酶即可释放出来,然后加入H2O2及底物,经显色

27、反应后,用酶标仪测OD值,即可求出粘附的白细胞量。4.3。2 标体制备 白细胞的分离及内皮细胞培养同前.4。3。3 测定步骤 将内皮细胞传入96孔板培养成单层融合细胞,根据实验目的进行预处理。然后加入100 l白细胞(5106个细胞/ml),于37 5 CO2中孵育30min,用PBS洗三次以去除未粘附白细胞,加入50 l溶于PBS(pH6.0)中的0。5% HTAB,使白细胞溶解,再加入200 l 0.63mmol/L的二盐酸邻联茴香胺(含0。4 mmol/L H2O2,pH6。0),37显色5min,于450nm波长测OD值。同一块板上制备标准曲线,白细胞量为(05)105个/孔,以OD值为横坐标,白细胞数为纵坐标作标准曲线。4。3.4注意事项a 含H2O2二盐酸邻联茴香胺应在实验前临时配制。b 显色时间不能过长,否则光吸收值差别不明显。9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