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整版)作业: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20世纪初,一份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看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文中“维新党”的实践活动是( )A。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B。倡导戊戌变法C。领导义和团运动 D.领导辛亥革命2、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清朝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
2、又曲折3、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4、军权、财权、人事行政权等集中于以君主为核心的中央是秦汉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晚清时期,地方督抚权力变大,使这一基本态势发生重大改变发生在( )A。鸦片战争时期 B.太平天国时期C。甲午战争时期 D。清末新政时期5、清朝张德坚在评述太平天国
3、的科举考试时说:“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这说明太平天国的科考( )A。改变了传统科考的方式B。赢得了知识分子的支持C.注重对知识人才的选拔D.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6、辛亥革命“完成了国家政权由封建政治制度向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转变”,实现了从“朝代国家”向“共和国家”的转变。这说明辛亥革命( )A。完成中国民主政治的任务B。促成了社会性质的转变C。推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D.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务7、1912年3月11日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资产阶级宪法性文件,它的一个突出特点即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其表现在( )A。在政体上采用了
4、责任内阁制B.规定了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C.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严格限制了总统任职的期限8、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下列选项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建立中华民国 B。迫使清帝退位C。铲除了封建专制制度 D。加快了近代化进程9、“武昌起义后,立即出现许多党派争取参加政府的局面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都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胜利。更是表现出一种以往从未有过的新气象。材料中的“新气象”( )A。推翻了辛亥革命的成功B。导致了封建统治的崩溃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实现D.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10、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
5、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据此推断,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 )A。实现国家富强 B。建立民主共和C.解决土地问题 D.推翻清朝统治11、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退位,放弃帝制。4月21日,袁世凯下令恢复责任内阁制,“委任国务卿总理国务,组织政府。”这从某种程度说明当时( )A.革命派掌控了全国局势B。新文化运动成效较显著C.民主共和思想成为潮流D。临时约法得到恢复12、武昌起义发生后12天,湖南、陕西两省首起响应,当月内宣布独立的还有江西、山西和云南,这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这直接表明( )A。革命内部潜伏巨大危机B。清王朝的统治已被推翻C。全国性武装暴动提上日程D。武昌起义
6、带来了示范效应二、材料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哲学对学习历史人物很有帮助。材料: (一)时势与英雄孙中山认为,要使中国与世界接轨,迅速实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必须有一个负责任、有代表性的民主政府。此外,孙中山还说,“政体改变后,还必须使我们的国家对欧洲文明采取开放态度,但不能将欧洲的文明“全盘照搬过来”.摘编自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新审视 (二)必然与偶然 舆论界的同情对孙中山做出国共合作的决策起了促进作用,这是无疑的,但孙中山也绝不只是消极地接受这种影响。他思想的发展和转变,主要是通过护法运动,使他更进一步地了解了中国的国情,使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军阀的腐朽本质,
7、得出与军阀、列强折中周旋终于贻误革命的结论,因而对新兴的革命力量产生由衷的欢迎和容纳的态度。-孙中山与国共第一次合作(1).依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的设想。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1912年前为实现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努力?(2).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做出国共合作决策的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革命与改良都是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探索国家生存发展出路,实现民族复兴的主要手段。有人据此图示革命、改良、民族复兴三者间的关系。(见下图)改编自张福运对中国近代史上革命与改良的再认识民族复兴的视角运用中国近代史有关史实,对图示革命、改良与民族复兴之间的关系
8、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但他们很快认识到“这里正在进行一场革命”,“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他们进一步指出:“整个世界都惊讶于中国能够开始并完成一场理性的革命,其流血之少,在任何东方国家中从未有过。”在众多传教士眼中,“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对中国来讲),一次性彻底完成破坏的工作,不管转变怎样跌跌撞撞,不管进步是怎样不确定,确信无疑的是中国不可
9、能回到之前的情形了.”据朱英等著辛亥革命的百年记忆与诠释材料二 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谕此,任众处罚。”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
10、命带给传教士的印象,说明“中国不可能回到之前的情形”这一观点的合理性。(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以反满”说明了近代中国三中政治势力的对外态度,即守旧党代表了顽固派,中立党是指维新派,维新党实际是指革命派,所以结合史实可知晚晴革命党发动了辛亥革命,答案选D,A B C三项与题意和史实不符.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西方殖民者试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独立和解放的进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密度
11、较大,难度也较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进程的特点和各种革命力量及理论的对比。2。答案:C解析:题考查辛亥革命前后民族观念的转变。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是指在革命进行时易向反动势力妥协,不能坚持到底,材料中的内容不能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的表现,故A项错误;清朝贵族与革命派的妥协是指1912年2月12日的清帝退位这一事件,故B项错误;十八星旗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体现出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五色旗带有五族共和的寓意,体现出反对清政府而不是满族民众的民族观念,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国旗变化,没有体现民主革命进程的特点,故D项错误。3.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只有部分士绅抵
12、制革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顺水推舟并扩大权势”可知部分士绅借机扩大势力,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士绅愚忠清廷,故C项错误;材料中士绅不同反应体现了其对革命态度各取所需,未真正认识革命,故D项正确。4.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时期,地方督抚权力没有变大,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崛起,体现地方督抚权力变大,故B项正确;甲午战争时期,地方势力已经崛起,故C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地方势力已经崛起,故D项错误。5。答案:D解析: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公开选拔人才的制度,太平天国的科考并没有改变传统科考的方式,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得出赢得支持的不只
13、是知识分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虑布衣、绅士、倡优、隶卒,取中者即状元、翰林诸科。”得出选拔各类人当官,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太平天国的科考从选拔方式和选拔对象看都体现了社会平等的理念,故D项正确.6.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没有完成中国民主政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故A项错误;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建立了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推动中国民主政治向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发展,故C项正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民族革命反帝的任务,故D项错误。7.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中体现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是实行责任内阁制,故A项正确;规定参议院拥有立法大权是三权分立的
14、表现,不属于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故B项错误;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临时约法的原则之一,但并非是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故C项错误;限制总统的任职期限并非是限制袁世凯的措施,故D项错误。8.答案:B解析: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士二世的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这场革命未有流血,因此历史学家将其称之为“光荣革命”。辛亥革命可以称之为20世纪中国版的“光荣革命”,可以理解成辛亥革命未发生流血冲突迫使清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也是辛亥革命的成果但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迫使清帝退位与题意相符,故B项正确;铲除了封建专制制度不是辛亥革命的成果,故C项错误;加快了近代化进程是辛亥革命的
15、成果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9.答案:D解析:材料没有说明武昌起义后全国革命形势,也就无法说明辛亥革命是否成功,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封建统治的崩溃,故B项错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一直没有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党派争取参加政府”“欢欣鼓舞等信息反映出人们参政热情高涨,材料中的“新气象”反映了民主精神的激发,故D项正确.10.答案:D解析:实现国家富强是长远目标,不是当务之急,故A项错误;根据三民主义主张“民族主义是放在第一位的问题,然后才有“民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三民主义解决土地问题属于“民生主义”,前提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故C项错误;民主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根据
16、材料“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第二步去办了”所以第一位的就是“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故D项正确。11。答案:C解析:革命派掌握全国局势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是反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袁世凯放弃帝制,要求恢复责任内阁制,可知民主共和成为潮流,故C项正确;临时约法并未得到恢复,故D项错误.12.答案:D解析:武昌起义发生之后的很短时间内,各省相继宣布独立,立宪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旧官僚也乘机混进革命队伍,表明革命内部潜伏着巨大危机但与材料中“直接表明”不符,故A项错误;清政府统治被推翻是在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与题目中武昌起义后的“
17、当月”不符,故B项错误;各省大多数是在立宪派的支持下宣布独立,并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故C项错误;武昌起义之后,“5个省的独立集中地发生在9天以内”得出武昌起义成立湖北军政府所带来的示范效应,故D项正确。二、材料题13.答案:(1).设想:全面、整体的近代化;由民主政府主导的近代化;借鉴欧洲文明并有所取舍的近代化。努力:建立政党组织,领导武装起义,进行思想宣传、动员。(2).原因:舆论界的影响;孙中山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苏俄与中共的帮助;自身前期革命活动的受挫及其教训。14。答案: 示例一:对材料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推动民族复兴大业的并非只有革命与改良,其中还应有列强不断侵略,民族危机不断被激化的
18、因素,这些因素互相作用,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推进了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论述略) 示例二:不赞同材料中的观点.像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这样的“革命”,更多的是破坏,甚至是反现代化的,从长远看,对民族复兴大业是不利的。(论述略)15、答案:(1)印象: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说明: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宣誓
19、。解析:(1)第一小问印象,据材料一“武昌起义爆发时,传教士感到非常震惊”“结局以惊人的速度来临,说明了满族统治基础的腐朽和中国人民的高尚、有秩序,从来没有一场如此宏大的革命如此迅速、平和地完成”和“伟大的中国革命对中国和世界都有重大意义”可知传教士眼中的辛亥革命印象是突然发生,进程迅速,和平完成,影响深远;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总体上来说辛亥革命顺应了世界现代化历史潮流,然后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角度思考,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后君主专制统治结束,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进一步成长,思想文化方面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受到冲击,近代意识逐步加强。(2)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