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摘 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腾飞,城市建设的日益加快,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正处在与日俱增的发展热潮之中。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和居民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其规划设计也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但是城市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在我国的经验尚浅,且大多数相关的研究也都指向大中型城市的滨水空间,对于占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小城镇的滨水空间的实例研究甚少,因此,有必要对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改善目前城市滨水空间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得出一套完整且适应于中国国情的滨水空间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本文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以景观设计学、美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经济学等多种与城市
2、滨水空间相关知识为理论指导,以研究大量国内外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为实践基础。通过全面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和类型,研究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环境和人居的必要性及重大意义。提出目前中国滨水空间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总结得出滨水空间在规划设计时的空间结构组成: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坚持整体性、人性化、多样化、生态保护和文脉延续的五项基本原则,以立意构思为先导,从空间组织和景观要素设计两个方面入手,对城市滨水空间提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研究,以对比分析为研究方法,研究位处偏远地区小城镇的商南县河绿地空间和漫川关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内容,通过对滨水区域内具有的不同类型景观资源
3、的对比分析,归纳出以自然景观为主和以人文景观为主的不同类型的小城镇滨水空间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旨在理论结合实践,以期日后为同类型滨水空间建设做出贡献。关键字: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绿地;景观要素目 录第一章 综合概述.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 .11.2.1 研究对象.11.2.2 研究内容.31.2.3 研究方法.31.3 研究目的. 31.4 国内外滨水空间开发和研究的现状 .41.4.1 国外滨水空间规划研究进展 .41.4.2 国内滨水空间研究现状 .6第二章 城市滨水空间的概述.102.1 城市滨水空间的类型.102.1.1 环水型.102.1.2
4、 夹水型.102.1.3 沿水型.112.2 城市滨水空间的特征.112.2.1 整体性.112.2.2 层次性.122.2.3 多功能性.132.3 城市滨水空间的研究意义 .142.3.1 生态环境的意义.142.3.2 社会文化的意义.142.3.3 城市景观的意义.152.3.4 发展经济的意义.152.3.5 生活旅游的意义.152.3.6 防洪水利的意义.16第三章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依据.173.1 景观设计学理论.173.1.1 基本概念.173.1.2 景观设计学的内涵 .173.2 美学理论.183.2.1 园林美学理论.183.2.2 景观美学理论.183.3 景
5、观生态学理论.193.3.1 基本概念.193.3.2 在滨水空间中的应用 .203.3.3 景观生态的实现方法 .203.4 可持续发展理论.203.5 经济学理论.21第四章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设计的内容.234.1 城市滨水空间的结构.234.1.1景观节点.234.1.2景观轴线.234.1.3 景观区域.244.2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原则 .254.2.1 整体性原则.254.2.2 人性化原则.254.2.3 多样性原则.264.2.4 生态保护原则.284.2.5 文脉延续原则.284.3 城市滨水空间规划方法 .294.3.1 立意与构思.294.3.2 交通游线的设计. 304.
6、3.3 空间的规划布局.324.3.4 景观要素及其设计方法 .38第五章 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实例研究分析.525.1 商南县河绿地空间.525.1.1 区位概述.525.1.2 自然景观资源.535.1.3 规划目标.545.1.4 总体布局和功能分区 .545.1.5 主体景点项目设计 .545.2 漫川关滨水区.575.2.1 项目概况.575.2.2 历史文化遗迹.585.2.3 历史文化资源运用的方式 .595.2.4 总体规划.605.2.5 文化景观节点.60第六章 结 语.646.1 本文的主要结论.646.2 本文的创新点.64参考文献.66致 谢.69作者简介. .70第一章
7、 综合概述1.1 研究背景水体在园林景观设计要素中被喻为“血液”,它不仅是城市景观风貌的灵魂,更像血液一样随时为整个城市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而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生动优美的滨水空间更加成为都市人引以为豪的城市亮点和标志。城市滨水空间景观是人与自然共同享用的空间,是城镇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河流景观作为人们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景观,为当地居民和游人带来了美丽的视觉享受和丰富的视野景观,为城镇增添了无限的活力和情趣。自古以来,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就是城市定址的首选地址。世界上许多著名都市都地处大江大河或海陆交汇之处,在具有便捷的港口交通条件方便城市的日常运转的同时,还常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焦点;拥有
8、广阔的滨水空间,更拥有景色怡人的绿色空间,而形成其独特的魅力。法国巴黎的塞那河、“水城”威尼斯在世界上享誉盛名,我国的水乡苏州、云南丽江古城、上海的外滩、成都的府南河等,都以其独特的滨水景观空间特征而闻名全国。 然而,伴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城市人口骤增和用地规模急剧扩大,现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严重污染破坏环境,大量占据滨水空间,致使水质恶化,河流景观大多已经不是人们头脑中想象的“清水走廊”多数城市河流成为排污沟、臭水河,甚至成了人们不愿意接近乃至厌恶的场所。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和精神文明需求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认识到滨水空间的开发建设所潜在的巨大社会影响和经济价值。一项成功的滨水空间
9、的开发和建设,不仅可以改善沿岸环境质量,重塑城市优美景观,提高市民生活品质和满足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往往能发展城市经济,促进招商引资,从而带动多个产业以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使滨水空间充分发挥城市门户和窗口的作用,进而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滨水空间的合理性规划设计,影响着整个城市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城市与水的关系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已经成为当代人们急待解决的问题。1.2 研究对象、研究的内容、方法1.2.1 研究对象1.2.1.1 河流河流是在地球重力作用下,集中于地表线形凹槽内的经常性或周期性天然水道的通称。河流是地球表面淡水资源更替较快的流动蓄水体,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淡水体,河流是自然环境的
10、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栖息地功能、气候调节功能、过滤功能、屏蔽功能、通道功能等方面的生态功能。根据其属性和尺度的不同,河流包括两种主要类型,一种是像长江、珠江、黄河一样的区域性水系干流,该类河流水流量大、水面跨度广,对所经地区的经济及安全影响较为巨大;一种是小流域小流量的支流,包括河流水系的中小型的河流、人工挖掘的渠系、沟系等,该类河流水流流量较小、水面尺度窄、水网密度大,这类河流与所经区域的居民生活有直接相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1.2.1.2 滨水空间在介绍滨水空间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滨水区的概念。滨水区泛指毗邻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区域的土地。城市滨水区是指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区域,指城市中与
11、河流、湖泊、海洋毗邻的土地或建筑区域,是构成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中兼地景和人工景观的区域。它是一条生态廊道、绿色休闲廊道,总的来说它是城市景观界面,城市滨水区是在城市中水域与陆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美国学者安妮布里恩(AnnBreen)和迪克里贝(DickRigby)根据用地性质的不同,将城市滨水区划分为娱乐、商贸、休闲、文化教育、居住、历史、工业港口设施六大类。城市滨水空间绿地综合了公园绿地和滨水区域的共同特点,是滨临较大型水域所建设的城市公共休闲绿地空间,是滨水生态空间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它承载着城市居民休闲、游憩,
12、文化交流、享受自然生态等复杂的活动,具有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城市面貌、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游憩等多种综合型功能。1.2.1.3 河流景观图 1-1 河流景观构成景物的基本分类 Figure1-1 The basic classification of sceneries in river view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63河流景观包括河流、沿岸、跨越结构、远景、人的活动、自然生态、以及要素。1.2.2 研究内容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包涵内容多样,涉及范围广阔,需要综合园林规划设计、环境艺术、生态景观学、建筑设计、景观规划设计、园林美学、园林植物学、旅游学、行为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
13、学科理论。1) 研究基础对城市滨水空间的概念、历史演变及现状问题进行深刻的学习和理解;对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景观设计成功案例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搜集相关技术资料和理论知识,对要研究的区域的现状进行文献查阅和分析研究。2) 主要研究内容探讨城市滨水空间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设计理论;研究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思路,包括规划原则、构成的分析、规划方法和构成要素;以商南县县河公园为例,探讨以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为主滨水区景观的规划设计。1.2.3 研究方法1)文献查阅法:查阅有关滨水空间的研究资料及其他相关的理论知识;阅读大量滨水空间的相关书籍和文献资料;查阅国内外滨水空间的相关资料和滨水公园的实例;对大型公园、
1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分析。2)归纳总结法:通过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归纳国内滨水空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出滨水空间的概念、规划设计的思路、理论和方法。3)考察研究法:考察商南县县河滨水区和漫川关滨水区的概况和基础资料、功能分区、规划建设的主要项目等。4)理论结合实践:以商南县县河滨水区和漫川关滨水区的规划设计为实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对其规划设计的进行探索研究。1.3 研究目的滨水空间作为河流的衍生区域,为人们提供了游憩、娱乐的场所,是城市环境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景观特点,优良的滨河公园有助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城市经济建设,提升
15、城市整体的景观品位。城市滨水空间,其特点是水体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的主导因素。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在整个城市的大背景下进行,兼顾安全性、生态性、合理性、景观性。景观设计应满足居民的游憩与亲水需求、优化高度人工化的生态基质、弘扬当地历史文化、提升城市整体水景风貌和旅游价值等。因此,对城市滨水区的研究探讨,可以在滨水空间中正确运用设计学、景观学、旅游学、植物学、生态学、美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加强各个学科理论内容的交叉与联系,丰富并深化城市滨水的总体规划理论的内容。将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到滨水空间的具体实践中,用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运用多元化的规划,建立适宜该区域持续发展的生态规划方法,然后又在实
16、践中验证理论,提出相应的可行方案和对策,推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深入发展。进而完善城镇生态环境系统,改善区域景观环境,营造独具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滨水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亲水赏水的绿地空间,塑造良好城镇形象,彰显其形态魅力,招商引资,促进带动整个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和其他的全面发展。1.4 国内外滨水空间开发和研究的现状1.4.1 国外滨水空间规划研究进展1.4.1.1 滨水空间1858 年,奥姆斯特德(FLOlmsted)与英国建筑师沃克斯(CVaux)合作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作为美国的第一个主要城市公园。(图1-2) 图1-2 美国纽约中央公园Center park in New York
17、图片来源:http:/travel.21 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由于工业的急速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用地紧张,从而迫使人们努力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滨水空间的正式规划可从 20 世纪 50 年代算起,具体开发则是 60 年代初开始的。当时开始建设的城市有英国的伦敦、利物浦、美国的西雅图、奥可兰和旧金山等。20世纪 70 年代以后,城市滨水空间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历史保存和旧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在许多国家受到了重视。1980 年前后,美国、加拿大、英国等欧美国家先后对本国许多城市的废弃的滨水空间进行了再开发活动。关于滨水空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许多大学的相关学科开设了滨水研究的课程,如哈佛
18、大学设计学院等。与此相关的专业杂志和设计专著也很多:如美国的麦克哈格在 1969 年出版的设计结合自然,约翰.欧.西蒙兹所著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以及“Park and Site Planning”一书,详细分析了美国如金科隆等水岸公园的设计案例,诠释了亲水理念在其设计手法上的运用。1981 年,“滨水区中心”,总部设在美国华盛顿,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教育和城市规划组织,以帮助有关社区和专家从长期的发展观点实现滨水资源的最佳配置为目的,以获得社最大化的社会效益。现在该中心拥有自己的杂志和一批出版物。重要的出版物包括中心每月出版滨水区世界。1988 年霍依尔(Hoyle)等主编的滨水区更新
19、,首次对全球滨水空间再开发现象进行全面分析。1989 年总部设在威尼斯的“全球水上中心”也是一个非盈利性质的研究机构,旨在为全球滨水城市提供交流的平台,便于资料的收集和学术研究活动的展开。该机构定期在威尼斯举办学术会议,其中出版的城市滨水区水上城市开发的全新领域一书中绝大部分文章的作者都是滨水空间开发项目的主持者和参加者。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西方国家滨水空间开发的兴起,位于亚洲的日本也掀起了滨水空间开发的热潮。1977 年日本第三次全国开发计划中提出了与水域相关的三个开发概念:沿岸域开发、滨水区开发和水边开发。并相应明确了各自的内容、规划设计重点和相互关系。八十年代日本的许多港口城市为了寻求更
20、好的发展和提高城市声誉,开展了城市与水方面的探讨和研究活动,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包括 1986 年召开的横滨滨水区国际会议和 1990 年召开的大阪国际水都会议。日本土木规划研究委员会水滨景观研究分会于 1988 年出版的滨水景观设计是研究成果之一。1.4.1.3 国外滨水空间的成功案例滨水空间地带是典型的生态交错带,是城市中生态环境最敏感、自然因素最为密集、自然过程最为丰富的区域,是最重要的生态廊道之一。通过对国外大量优秀滨水空间景观规划案例的研究和分析,可为我国滨水空间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作用。早在 1880 年,美国景观师奥姆斯特德以查尔斯河流为系统,将河边滩地作为公园带,运用湿地生态理论,以河
21、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12001500 英尺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形成景观优美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纽约甘特里广场州立公园(Gantry Plaza Park) 19世纪 50 年代曾经是居住区,后来围绕轮渡码头和火车站发展商业,1950 年以后逐步改造为公园。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场所理念。设计师保留了历史的记忆,营造出各种富有变化的场所,使公众能各得其所。该公园引进了一些地方草种和岸边植物,有些植物生长在锈蚀的枕木和巨型石堆之间,使人们能找回前工业时期及废弃后的感觉。在20世纪60年代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挖掘地基的过程中,依据计划不断地将挖掘出来的土填进附近的赫德逊河,由此形成了炮台公园区,炮 台公园区的用地性质以公共绿地和高层公寓为主,包括了高层住宅、办公楼、商业设施、公园、河滨散步带和公共雕塑等。(图 1-3) 图1-3 炮台公园 Figure 1-4 Fortaleza park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1971 年,美国华盛顿市在林肯纪念堂附近的波托马克河湾处设置了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