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1 说“木叶”(3)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9.1 说“木叶”(3)教案 部编版必修下册年级:姓名:- 6 -说“木叶”教材分析本文内容比较单纯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为何用“木”不用“树”,这个问题是全文的关键,也是重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教学目标1理解“落木”与“落叶”的不同意味,了解其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
2、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3品味关键语句,获得审美体验,唤起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教学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3学生课前认真朗读一遍课文,提出自己最困惑、最弄不明白的一个问题,写在纸上交给老师。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如果他写成了“落叶”可不可以呢?这节课,我们通过对诗歌语言特性的解
3、读来回答这个问题。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简介作者、作品林庚(1910 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词语积累袅袅: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灼灼:形容明亮。熟能生巧: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冉冉: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相去无几: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是
4、什么?提示: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第二部分(第46段),说明“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2“木”在形象上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第二,“木”暗示的颜色性,使“木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5、。方法提示: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叶”飘零中透些微黄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落叶”则饱含水份,繁密。结论:“木叶”暗示的是“落叶的微黄与干燥”,带给我们的是“整个秋天的疏朗的气息”。这就是“木叶”的艺术特征。请同学们再结合“洞庭波兮木叶下”的画面体会一下。 2.思考:“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这句话怎么理解?剖析:杜甫宿府“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描写的都是明净爽朗的深秋季节。而“木叶”以其固有的暗示性让人想到秋的萧瑟,它不是饱满的
6、,而是干枯的;它不是欢快的,而是惆怅的;它不是昂扬的,而是失落的。悲秋之人,无不对“木叶”感慨不已。3.理解重点句段:“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明确:“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秋天一过,一年就快完了,古人由此产生联想并发出这样的感叹:人到了中年,一生也就快完了。所以古代的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时,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乡;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他们面对肃杀
7、、萧索、冷落的秋景,一种凄然悲凉之情就会随之而生。而我们读者看到“木叶”“落木”之类的字眼,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提问:作者又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 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诗歌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和启示性。 5.讨论: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
8、,却拟题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明确: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就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而标题拟为 “说木叶” ,就可以把深奥的文学理论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化深奥为简单,化抽象为形象,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 6.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绿色代表生命、鸽子代表和平、白色代表纯洁,引导学生联想。思考同类文学现象,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9、课件展示:诗词与表达情感连线。五、艺术特色1.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文章采用首句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2.比较分析,说理透彻。认识内部规律,需要敏锐的艺术眼光和严谨的思维逻辑。作者采用层层设疑、由表及里的比较分析方法,使文章井然有序,让“木叶”的艺术魅力跃然纸上。在比较分析的过程中,采用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模式;3.引用诗词名句,旁征博引。课文旁征博引,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六、板书:七、 课堂总结我们生长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遗产,更是我们的骄傲。希望同学们在今天有了审美体验之后,能更加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成为一个个有激情,有修养的小诗人。 八、布置作业古代诗歌中写“梅”的不胜枚举,所表现的感情不尽一致。请找出一些,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性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