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长度与时间的测量专项训练题
1
单选题
1、小红参观博物馆时看到了祝融号模型,发现祝融号和一个初三的女学生一样高,请问这个祝融号有多高( )
A.0.9mB.1.8mC.3.6mD.7.2m
答案:B
解析:
初三的女学生的身高一般1~2m,则祝融号大约1.8m。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下列关于某名初二学生的相关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
A.质量约50kg
B.身高约1.58m
C.百米赛跑成绩约14s
D.双脚静止站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约50Pa
答案:D
解析:
A.中学生年龄较小,体重较轻,质量在50kg左右,A符合实际,故A不符合题意;
B.初二学生年龄较小,身高在158cm=1.58m左右,B符合实际,故B不符合题意;
C.初二学生百米赛跑成绩约为14s,C符合实际,故C不符合题意;
D.中学生的质量在50kg左右,受到的重力大约为
G=mg=50kg×10N/kg=500N
双脚站立时与水平地面的接触面积在0.04m2左右,双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在
p=FS=500N0.04m2=1.25×104Pa
左右,D不符合实际,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3、估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测量方法,小明同学对教室里一些物体涉及的物理量进行估测,其中符合实际的是( )
A.四盏日光灯同时工作的电功率约为800W
B.吊扇正常工作时,5min消耗的电能约为500J
C.同学们的课桌的高度约为80cm
D.一支新的粉笔的质量约为100g
答案:C
解析:
A.一盏日光灯的功率约在20W左右,四盏日光灯同时工作时的电功率约为80W,故A不符合题意;
B.吊扇的功率约为60W,5min消耗的电能约为
W=Pt=60W×5×60s=18000J
故B不符合题意;
C.教室里课桌的高度约为中学生身高的一半,约为80cm,故C符合题意;
D.一支粉笔的质量约为10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物理量的估测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教室课桌高度约为0.7dmB.声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C.人体心脏1min跳动次数约为60次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约为-20oC
答案:C
解析:
A.教室课桌高度约70cm,约7dm。故A不符合题意;
B.真空不能传播声音,故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0,故B不符合题意;
C.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是60~100次/min,故B符合题意;
D.重庆冬天的最低温度一般3~5 oC,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下列数据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A.正常人心跳次数约20次/minB.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重力约为500N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8m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kg
答案:B
解析:
A.正常人心跳次数约80次/min,故A不符合题意;
B.一名普通初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重力约为
G=mg=50kg×10N/kg=500N
故B符合题意;
C.一支铅笔的长度约为0.8dm,故C不符合题意;
D.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0.05kg,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多选题
6、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等的限制,实验总会产生误差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减小误差
C.实验中认真地进行测量可以消除误差
D.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减小误差
答案:ABD
解析:
A.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等的限制,实验总会产生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A正确;
B.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B正确;
C.实验中认真地进行测量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消除误差,故C错误;
D.为了减小误差,可以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故D正确。
故选ABD。
7、下列实验中都采用了累积法来减小实验误差,其中有关测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则一张纸的厚度为d10
B.测细铜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铜丝无间隙地紧密排绕在一根铅笔上50圈,测出密绕线圈的长度L,则直径为L50
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不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d10
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t10
答案:BCD
解析:
A.测量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可用总厚度除以纸的张数,即可除开两封面,数出页码1-10,则这一叠纸的张数为5张,测出这一叠纸的厚度为d,所以一纸张的厚度为d5,故A错误;
B.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可以把细金属丝紧密均匀的绕在铅笔杆上50圈,用直尺测出线圈的长度为L;计算出金属丝的直径为L50,用到了累积法,故B正确;
C.测一枚硬币的厚度,可测出10枚相同面值硬币的厚度为D,则一枚硬币的厚度为d10,用到了累积法,故C正确;
D.测量单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测出来回摆动10次的时间为t,则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为t10,用到了累积法,故D正确。
故选BCD。
8、如图所示是对测量物体长度时使用刻度尺的几种情况分析,其中使用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
B.刻度尺没有放正
C.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
D.物体边缘没有对齐零刻度线
答案:ABC
解析:
A.测量时,让刻度尺有刻度的一面紧贴被测部分,图中刻度线没有紧贴被测物体,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使用时刻度尺要与被测部分对齐,不要歪斜,图中刻度尺没有放正,故B错误,符合题意;
C.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图中读数时,视线没有与刻度尺面垂直,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如果0刻度线磨损,测量的始端可以与其它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9、学习质量和密度的知识后,小明同学想用天平、量筒和水完成下列实践课题,你认为能够完成的是( )
A.测量牛奶的密度B.测定一捆铜导线的长度
C.测量小铜球的密度D.测定一大堆大头针的数目
答案:ACD
解析:
A.测量牛奶的密度:需要用天平测量牛奶质量,用量筒测量牛奶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可以完成,故A符合题意;
B.取一小段铜导线,可以测它的质量、体积,算出它的密度,但无法测铜导线的直径、总质量,就无法得出它的长度,不能完成实验,故B不符合题意;
C.天平测量小球的质量,用量筒和水测量小球的体积,用密度公式求出密度,故C符合题意;
D.用天平称出一堆大头针的数目:先用天平测量50个大头针的质量,求出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再用天平测量一堆大头针的总质量,求出一堆大头针的数量,可以完成,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10、在物理实验中,对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有的是为了通过多次测量减小误差,有的是为了通过多次测量寻找规律。下面四个实验中,通过多次测量寻找规律的是( )
A.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
B.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测量不同导体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的电流
C.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测量同一段导体对应的多组电压和电流
D.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
答案:ABC
解析:
A.在探究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与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时,测量多组对应的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是为了避免偶然性使结论更加准确,故A符合题意;
B.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测量不同导体在相同电压下通过的电流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B符合题意;
C.在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测量同一段导体对应的多组电压和电流是为了寻找普遍规律,故C符合题意;
D.在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时,测量多组对应的电流和电压是为了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减小实验误差,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BC。
填空题
11、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某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数据记录分别是15.26cm、15.2cm、15.26cm、15.27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______cm。匀速直线运动的甲、乙两物体,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2︰1,所用时间之比是1︰3,则它们的速度之比是______。如图,小车从A点运动到B点所用时间为0.8s,AB间的距离为______cm,则小车这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m/s。
答案: 15.26 6︰1 30.0 0.375
解析:
[1]根据题意,15.26cm、15.26cm、15.27cm的分度值为0.1cm,而15.2cm分度值为1cm,属于读数错误,应去掉,故物体的长度为
l=15.26cm+15.26cm+15.27cm3≈15.26cm
[2]由题意,s甲︰s乙=2︰1,t甲︰t乙=1︰3,由速度计算公式v=st可得
v甲v乙=s甲t甲s乙t乙=s甲s乙×t乙t甲=21×31=61
即它们的速度之比为6︰1。
[3][4]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每1大格表示10cm,平均分成了10小格,即分度值为1cm,A点的读数为10.0cm,B点读数为40.0cm,故AB间的距离为
sAB=40.0cm-10.0cm=30.0cm=0.300m
根据题意,tAB=0.8s,由速度计算公式v=st可得小车平均速度为
vAB=sABtAB=0.300m0.8s=0.375m/s
12、如图所示,用两把刻度尺A、B测同一物体长度,其中B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_,则LA=________cm。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_____(选填“甲”或“乙”)。
答案: 1mm 2.1 甲
解析:
[1][2]由图可知,图示B刻度尺1cm又分为10个小刻度,故分度值为1mm;图示A刻度尺分度值为1cm.物体起始端在7.0cm处,末端在9.1cm处,所以物体长度为
LA=9.1cm-7.0cm=2.1cm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所以视线正确的是甲。
13、写出下列测量的结果
(1)图甲所示,图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_cm .
(2)图乙中秒表的读数是_______s .
(3)图丙体温计的读数为_______℃ .
答案: 1.95 337.5 38.3
解析:
(1)[1]图甲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图中木块的长度为
L=2.95cm-1.00cm=1.95cm
(2)[2]图乙中秒表的分钟位于5与6之间,且超过半个格的刻度线,即秒针读数应大于30s,所以该秒表读数为5min37.5s,即为337.5s。
(3)[3]图丙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水银柱到达整数刻度可以不估读,所以读数为38.3℃。
14、图中木块的长度为______cm,如图停表的读数为______s。
答案: 2.20 218
解析:
[1]如图所示,刻度尺的每大格表示1cm,平均分成了10小格,每小格为0.1cm,即分度值为0.1cm,物体左端读数为10.00cm,右端读数为12.20cm,故物体的长度为
l=12.20cm-10.00cm=2.20cm
[2]如图所示,分钟指针指在3~4min之间,接近一半的位置,故分钟读数为3min,秒针的每大格为1秒,平均分了10小格,每小格为0.1秒,所以读数为38s,故钟表的读数为
3min38s=218s
15、物理学中常采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测量的误差.某同学用刻度尺对一物体长进行多次测量,测得数据为2.66dm、2.65dm、2.92dm,2.67dm、2.67dm该同学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______,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______dm。
答案: 1cm 2.66
解析:
[1]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有题中数据可知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
[2]由题中数据可知,2.92dm这个数据与其他数据相差太大,是个错误数据,所以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l=2.66dm+2.65dm+2.67dm+2.67dm4=2.66dm
综合题
16、(1)如图中的物体的长度是______cm;
(2)中国正在修建世界上最高速的风洞,以模拟飞机秒速达12km的高超音速飞行条件。“秒速12km”是指速度等于______m/s,进行风洞实验时,飞机相对于风洞中的空气是______(选填“运动”或“静止”)的。
答案: 3.80 1.2×104 运动
解析:
(1)[1]由图知: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6.00cm对齐,右侧与9.80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
L=9.80cm﹣6.00cm=3.80cm
(2)[2]“秒速12km”是指速度
v=st=1.2×104m1s=1.2×104m/s
[3]风洞实验时,以空气为参照物,飞机与空气之间发生了位置变化,所以飞机是运动的。
17、(1)如图1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_____;图中测得木块的长度为_____cm;
(2)学习了天平的使用后,盛平同学用放在水平桌面上的天平来测量一个石块的质量,如图2甲是盛平称量过程中的部分操作,请找出图中的3处错误操作:_____、_____、_____;
(3)纠正错误后,盛平调节天平平衡,重新进行了正确测量,测量中使用了3个砝码:1个5g、1个10g、1个50g,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2乙所示则石块的质量是_____,向天平盘中添加这3个砝码的合理顺序是_____。
答案: 1mm 2.70 游码没有放在零刻线处 左物右码放反了 用手拿砝码 68.4g 由大到小
解析:
(1)[1]由图知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1个小格代表的是0.1cm=1mm
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
[2]木块左端与1.00cm刻度线对齐,右端与3.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
L=3.70cm-1.00cm=2.70cm
(2)[3][4][5]盛平称量过程中的部分操作,图中的错误操作:游码没有放在零刻线处、左物右码放反了、用手拿砝码。
(3)[6]石块的质量
m=50g+10g+5g+3.4g=68.4g
[7]向天平盘中添加这3个砝码的合理顺序是由大到小。
18、同学们用手边的铅笔可以做很多物理小实验,如图所示。
(1)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__cm。
(2)图乙中插入水中的铅笔看起来弯折了,是因为光从__中斜射入__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
(3)图丙中,用两手指压住铅笔的两端,铅笔静止时,两手指对铅笔的压力__平衡力(选填“是”或“不是”)。
(4)将一些细铜丝绕在铅笔下端,如图丁所示。将它分别置于A、B两杯液体中,观察到静止时的情形,A杯液体的密度__B杯液体的密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答案: 3.00 水 空气 是 小于
解析:
由图知:
(1)[1]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0.1cm,铅笔左侧与0刻度线对齐,右侧与3.00cm对齐,所以铅笔的长度为3.00cm。
(2)[2][3]水中铅笔看起来变弯折,是因为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了折射现象。
(3)[4]铅笔处于静止状态,受到的两手指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直线上,是一对平衡力。
(4)[5]因为铅笔漂浮在液面上,受到的浮力等于铅笔的重力,所以两种液体内铅笔受浮力相等,由图可看出A中排开水的体积比B中的大,则由
F浮=ρ液gV排
得A杯液体的密度比B杯密度小。
13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