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蜀道难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 蜀道难作业新人教版必修3
年级:
姓名:
- 8 -
蜀道难
[基础演练]
1.下面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距关,毋内诸侯
C.西当太白有鸟道 D.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解析:A.共,通“供”,供给、供应。读gōng。B.“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D.“匪”通“非”。
答案:C
2.下面各句中“但”字的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卿但暂还家 (只管,尽管)
B.但见悲鸟号古木 (只,仅仅)
C.无他,但手熟尔 (只是,不过)
D.但坐观罗敷 (但是)
解析:只是。
答案:D
3.下面各句中对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危险)
B.正襟危坐 (正,端正)
C.猿则百叫不绝 (停止、消失)
D.可以横绝峨眉巅 (越、渡)
解析:“危乎高哉”的“危”是“高”的意思。
答案:A
4.下面句中加点的词与“止血去痛”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是( )
A.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B.鱼肉百姓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雄飞雌从绕林间
解析:使动用法,使……滚动。A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B意动用法,把……当做鱼肉;D形容词用作名词,雄鸟,雌鸟。
答案:C
5.从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 )
A.雄飞雌从绕林间 B.但见悲鸟号古木
C.句读之不知 D.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解析:C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答案:C
6.下面是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诗,已打乱顺序,选出排列正确的一项( )
①总为浮云能蔽日 ②凤去台空江自流 ③吴宫花草埋幽径
④三山半落青天外 ⑤晋代衣冠成古丘 ⑥长安不见使人愁
⑦凤凰台上凤凰游 ⑧一水中分白鹭洲
A.②⑦①⑥⑤③④⑧ B.⑦②③⑤④⑧①⑥
C.⑦②④⑧⑤③①⑥ D.①⑥③⑤⑧④⑦②
解析:从所给诗句中,我们可以找出五个韵脚:游、流、丘、洲、愁,根据律诗的押韵规律,不押韵的诗句不能作偶句,所以①③④等句不能作偶句,据此,A、C、D三句都是错误的,只有B句是正确的。
答案:B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诗句。
(1)地崩山摧壮士死, 。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3) ,枯松倒挂倚绝壁。
(4)飞湍瀑流争喧豗, 。
(5) ,万夫莫开。
(6)朝避猛虎, ,磨牙吮血, 。
答案:(1)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猿猱欲度愁攀援
(3)连峰去天不盈尺 (4)砯崖转石万壑雷
(5)一夫当关 (6)夕避长蛇 杀人如麻
[课内精读]
阅读《蜀道难》中的诗句,完成8~10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8.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是怎样运用点面结合手法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下四句写“面”,从整体形象上描绘蜀道之难;“青泥何盘盘”以下四句写“点”,分“点”从不同的侧面描绘蜀道之难。
9.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但见悲鸟号古木”以下四句渲染蜀道凄清的气氛;“连峰去天不盈尺”以下四句渲染蜀道惊险的气氛。
10.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课外迁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1~12题。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①。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②。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③。
注:①孤蓬:蓬草被风吹散,飘转无定,诗人常以之喻游子。②颈联语出《古诗十九首》:“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故人:李白自称。③自兹去:从这里离开。萧萧:语出《诗经》“萧萧马鸣”。斑马,离群之马。斑:分别。
11.送别诗往往抒发作者悱恻、哀伤之情,这首诗是否也是这样?如果不是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回答此题的关键一是要了解李白的豪放性格与诗作风格,二要从诗句中体会本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不同之处。
答案:这首诗抒情豁达大度,情深而不觉悱恻,意切而不露哀伤,有宛转蕴藉之妙。
12.这首诗用得最多的修辞手法是哪一种?有何特色?请作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懂得比喻并不难,难在要懂得命题人在出题时往往以易设陷阱。比如说这道题,考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比喻,而是有创造性的比喻加上以景喻情。
答案:是比喻。如“孤蓬”“白云”“落日”,以景喻情,形象鲜明生动,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并富有创造性,出人意外,入人意中。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3~14题。
听蜀僧濬①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②。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③。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④。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⑤。
注:①蜀僧濬:来自蜀地的和尚法号濬。②绿绮:原为司马相如的琴名。③挥手:这里指弹琴。万壑松:万壑松涛声。④客:作者自称。洗流水:像流水洗涤了一样清凉。霜钟:这里泛指钟声。入霜钟:琴的余音和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⑤秋云暗几重:不知不觉间天就黑了。
13.“客心洗流水”用了高山流水这一常典,用得非常恰切、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典用得好如水中放盐,虽看不到盐而有盐味。而其最佳境界则是即使不懂得典故也可以理解,懂得典故则理解得更深刻。这是诗词创作中用典的规矩,可运用于鉴赏。
答案:“流水”是伯牙弹奏的名曲,声如清泉流淌,将诗人的心洗涤一通,感到无比清凉、痛快。诗人把所用的典故融化在诗句里,几乎让人看不出是在用典,就是不懂得典故的人也能理解诗意。
14.李白是怎样描写琴声之妙?请结合原诗作具体而简要的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要完整地回答出这道题并不容易,其中两个比喻较好回答,而以诗人自己听得出神,“不觉碧山暮”,以之衬托出琴声的超妙较难想到,要转几个弯才能想出。其实,在回答诗词鉴赏题时若不会转弯,很难不“自挂东南枝”。
答案:一是用“如听万壑松”的比喻,二是以伯牙喻蜀僧濬,从旁衬托,三是以“不觉碧山暮”衬托出琴声的超妙。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5~16题。
渡荆门①送别
李 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④。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⑤。
注: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送别:有江水送别诗人之意,借以表达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②从:就,到。楚国:今湖北一带。③尽:完了,消失。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④月下:月亮倒映江中。飞天镜:像飞过天空的镜子。云生:指江上云彩的变幻。海楼:即海市蜃楼。⑤仍:始终。怜:爱。故乡水:长江。
15.诗人描绘长江流到江汉平原后的壮阔形势和绮丽景观,主要是为了表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能写出壮观景色者,其胸襟大多开阔,自有规律可循。了解写诗时诗人的情况也有助于解决问题。
答案:表现出诗人开阔的胸襟,激动的心情,以及“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乐观精神。
16.杜甫《旅夜书怀》有“月涌大江流”,这首诗在哪些方面与之比较相似?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比较鉴赏在高考诗词鉴赏题中不时也会出现,本题只要回答“似”,较为简单。“月下飞天镜”也容易找到,关键在于这月亮“飞”到哪里要弄明白,然后从气势、风格等主要方面来加以综合分析。
答案:“月下飞天镜”与“月涌大江流”颇相似,“飞”和“涌”都非常有气势,也都很豪壮、雄浑。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17~18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7.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开放题。重点考查的是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乾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这首诗。夏十二,李白朋友,排行十二。岳阳楼坐落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北高丘上,“西面洞庭,左顾君山”,与黄鹤楼、滕王阁同为南方三大名楼,于开元四年(716)扩建,楼高三层,建筑精美。历代迁客骚人,登临游览,莫不抒怀写志。李白登楼赋诗,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篇章,使岳阳楼更添一层迷人的色彩。但如果考生答“雁别秋江去”,言之成理亦可。
答案:“雁引愁心去”一句更妙。这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李白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这一句写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下句写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愁去喜来,互相映衬。“引愁心”比“别秋江”更富有感情色彩,且更新颖。
18.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语句鉴赏的能力。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应是诗人醉眼蒙眬中的幻景。
答案:第三联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奇特,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使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