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227939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8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获得临床满意疗效。1、治疗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全组采用气管旁入路,在胸锁关节上方2.5cm(即两横指处)、正中线外侧1.5cm处垂直进针,触及C6横突后,退针少许,回吸无血液后注入1%利多卡因10ml。双侧交替,每日一次,一疗程10次,治疗12个疗程。2、疗效标准优:症状、体征消失;良:症状基本缓解,体征有所改善;好转:症状有所改善,但不明显,体征仍有存在;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结果:本组122例随访12年,其中优36例,良68例,好转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优良率85.2%。3、讨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病病人中较为常见,国外曾有人统计,大多数的

2、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表现,而颈部交感神经受刺激致椎动脉痉挛是椎动脉综合症出现眩晕、头痛等症状发作的重要原因。星状神经节是支配头颈、肩及上肢的主要交感神经节,星状神经节阻滞后,消除了交感神经节的过度紧张,使其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因而使颈总动脉及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增加,改善了头颈部的血液供应,使症状得到改善。本法操作简单,经济适用,治疗效果好,值得推广。在操作中应注意:1.禁忌双侧同时阻滞;2.注药前反复抽吸试验,证实无气、血后方可注药;3.备好急救器械和药品如气管插管、氧气等。顽固性头痛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是一种复杂的综合征,病人痛苦极大,严重影响着生活和工作质量。我院自97年3月来在”

3、疼痛门诊”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顽固性头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共63例,男28例,女35例,年龄1868岁,病程1月6年不等(见表1),均经脑电图、脑血流图检查无异常,CT检查无颅内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性头痛。全部病例均经过药物、针灸、理疗等治疗,无明显效果。 1.2 方法 本组病人全部于最痛侧采用高位侧入法行星状神经节阻滞:仰卧,头转向非阻滞侧,取C6或C7横突为穿刺点,用7号静脉穿刺针与皮肤平面垂直刺入,遇到骨质回抽无血时注入阻滞液(2%利多卡因4 ml+维生素B12 500 g+地塞米松5 mg+丹参液2 ml+0.9%

4、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注药后510 min出现程度不等的眼睑下垂、眼裂变小、瞳孔缩小、球结膜充血、鼻塞、视物模糊等症状(霍纳氏综合征),同时阻滞侧头、颈、颜面、上肢有发热感,认为阻滞成功。每天阻滞一次,十次为一个疗程。本组病例治疗一个疗程者有56例,二个疗程者有7例。治疗期间观察疗效,依据症状、体征分为治愈(头痛完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随访6个月无复发)、有效(注药后头痛消失,生活和工作已不受影响)、无效(与治疗前比较无好转)。 2 结果本组总体治愈率524%,有效率952%。病程各不相同,其疗效也明显不同,病程越短,疗效越佳,见表1、表2。 3 讨论 3.1 头痛的原因很多,以脑动脉病

5、变为多见,其发病与脑基底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受牵引,导致颅内外血管扩张或痉挛、脑动脉及颅内外结构炎症、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其中以脑动脉痉挛致供血不足最为常见。脑缺血缺氧致内源性致痛因子增加,刺激游离神经末梢可引起头痛,并形成恶性循环,促使头痛进一步加剧。本组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显示其疗效与病程长短有密切关系,病程越短,疗效越高,提示早期病变是可逆的;病期中如果因反复血管痉挛而致持续供血不足者,可出现脑动脉弹性减退,终致不可逆性硬化改变,则治愈率减低。 3.2 星状神经节阻滞使头、面、颈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加速内源性致痛因子代谢和清除,并调整植物神经功能,去除交感神经紧张,脑组织供

6、血、供氧得到改善;激素能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充血,抑制炎性浸润和渗出,使细胞间质水肿消退,对多种不同性质和不同时期的炎症都有抗炎效能,并减轻免疫反应;维生素B12参与神经髓鞘脂蛋白形成,保持中枢和周围神经髓鞘纤维功能完整性;丹参有活血化瘀、理气开窍功能。本组治疗综合上述多方面作用,脑供血供氧得到充分改善,从而可取得缓解头痛的功效。但应指出,星状神经节阻滞如果操作不慎,有可能并发气胸、血气胸、局麻药误注入血管或蛛网膜下腔等并发症,故要求阻滞操作正规化。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100例报告宋英洁刘欣 2004-7-24 15:45:00 中华中西医杂志2004年5月第5卷第10期【文献标识

7、码】 B 【文章编号】 1606-8106(2004)10-0945-01 偏头痛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病种之一,过去多偏重于药物治疗,近几年来不少医院内科医师与麻醉科医师合作,采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GP)取得了显著疗效。但由于星状神经节位于颈7横突前面至第一肋骨前面,阻滞时造成气胸,喉返神经麻痹,局部血肿和椎管内阻滞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因此,SGP的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我们自1988年至今改用颈交感神经阻滞即第6颈椎横突上阻滞法治疗偏头痛100例,阻滞总次数400例次,取得了良好效果。与文献报道的成功率基本相符,且并发症明显减少。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00例,男6

8、2例,女38例,年龄2165岁。病史520年。所有病例均由神经内科医生按国际头痛学所定义确诊后提供。1.2 治疗方法 1 病人仰卧,肩下垫薄枕,头正中微后仰,放松颈部肌肉;操作者右手食指中指并拢,于阻滞侧环状软骨旁向外推压,将胸锁乳突肌和颈总动脉、颈内静脉及其他组织分离,在分离过程中,左手指间触摸的骨性标志即为颈6横突前结节。在该手指内侧垂直进针约0.51.5cm时,可有骨质感,退针2mm,回抽无血液和脑脊液,注射1%利多卡因10ml,注药完毕局部压迫35min,阻滞成功的标志为注药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隔日1次,35次为1疗程。1.3 结果 本组病例经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后,除1例因患者极度紧张

9、而操作中断,其他均在310min内出现霍纳氏综合征。阻滞成功率99%。事后患者感到一般症状有所缓解,头痛减轻或完全停止。其中有1例62岁老年患者,偏头痛20年,经5次治疗后痊愈。2 讨论经颈7-SGP应用于临床,其效果也被专家所认可,但由于星状神经节位置较深,体表标志不明显,定位困难,操作时易误入椎动脉、椎管内或穿破肺脏后造成严重的并发症,从解剖位置考虑颈中交感神经节位于骨性标志明显的颈6横突前方,穿刺简单、易行、安全。又因在颈交感神经干上任何部位被阻滞都可出现霍纳氏综合征,为此我们选用颈中交感神经节阻滞代替了操作复杂且危险性较大的SGP。SGP的药量及种类国内报道各异。本文一律采用1%利多卡

10、因10ml。日本若杉文吉认为,SGP的治疗效果与所用局麻药种类浓度药量有关,而且与阻滞次数和频度关系密切。徐贯杰 2 认为,SGP的目的是通过阻断星状神经节的传导,发挥对植物神经,内分泌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以及周围作用。欲阻滞只能靠局麻药,而且单纯局麻药即可达到此目的,其他药物如强的松龙,维生素B 1 、B 12 等的加入有害无益。 摘要目的:探讨新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46 例患者采用新法星状神经节阻滞术治疗。结果:146 例患者治疗658 人次,成功628 人次(95. 44 %) ,仅45 人次(6. 84 %) 出现喉返神经麻痹,13 人次(1. 97 %)出现血管损

11、伤,无神经根损伤和椎管内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该项技术施行简单、安全性大、容易掌握,适合推广应用。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椎前间隙并发症近些年来,星状神经节阻滞术(SGB) 因对许多疑难疾病有较好的疗效而日益受到关注。但这项技术本身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限制了它的广泛开展,笔者自20012002 年应用改良的新法SGB 治疗658人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对象患有偏头痛、颈椎病、肩周炎、鼻炎、带状疱疹、肋软骨炎、三叉神经痛、血管疾病、不定陈诉及植物神经紊乱等病例共146 例,年龄1778 岁。其中男性81 例共行SGB 治疗361 人次,平均每例治疗4. 46 次;女性65 例

12、共行SGB 治疗297 人次,平均每例治疗4. 57 次。2. 用具与药物5ml 注射器(实际最大容量可达6ml) 1 支,4 号半针头1 只,2 %利多卡因3ml ,生理盐水3ml 。3. 成功标志出现Honers 征,即同侧颜面潮红,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结膜充血,鼻塞。4. 方法患者仰卧,不用去枕。术者用左手指将气管与颈动脉鞘分离,此时在两者之间出现一条明显的气管旁沟,沿此沟平环状软骨处可触及第6颈椎横突,该横突向尾侧1. 5cm 处即为穿刺点。经穿刺点向下垂直进针,所经层次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气管前筋膜、椎前筋膜,抵达椎前筋膜时可有阻力感,再稍进针1

13、2mm 便穿过椎前筋膜到达椎前间隙,回抽无血无气便可注药。5. 注药后观察出现Honers 征628 人次(95. 44 %) ,有喉返神经麻痹45 人次(6. 84 %) ,血管损伤13 人次(1. 97 %) ,无一人次出现神经根损伤及椎管内阻滞。讨论传统法SGB 对体位的要求较高,必须去枕且双肩垫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有些特殊患者难以做到。其次,传统法SGB 因针尖必须抵达横突根部,故穿刺较深,损伤血管、神经及药液进入椎管的机会就更多。再次,传统法SGB 因技术难度较大,学习及掌握这项技术所需时间较长。由此可见,传统法SGB 由于体位限制、并发症多及技术难度大从而使其应用受到一定制约

14、。新法SGB 无需特殊体位,且因针尖不需抵达横突根部,仅达椎前间隙便可注药,因此,新法SGB 从技术上排除了药液注入椎管及针尖损伤神经根的可能性,658 人次术后无一例出现肩背痛等神经损伤症状,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6. 84 % ,血管损伤发生率仅为1. 97 % ,比较凶险的并发症椎管内阻滞未见发生,成功率高达93. 92 % ,完全能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该项技术施行简单、安全性大、容易掌握,适合推广。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颈型眩晕、头痛,非手术治疗牵引、制动、药物等疗效较差。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调节交感神经功能、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脑血流量,有效治疗颈型眩晕、头痛。但单纯S

15、GB治疗疗程较长,注射次数较多,存在一定的危险及副反应,而单纯SGL治疗疗效欠佳。我科于2000年6月选用SGB+SGL治疗本病,减少了注射次数,减少了危险和副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 (1)颈型眩晕、头痛且排除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头痛患者。(2)经X光摄片显示,颈椎16椎节不稳定及钩椎关节增生。(3)脑血流图显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4)旋颈诱发试验阳性。(5)病程6个月6年。1.2 分组 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头痛患者69 例,男36例,女33例,年龄2471岁,平均年龄51.2岁;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3例;分别采用SGB+SBI、S

16、GB及SGL进行治疗。1.3 方法 (1)有创性药物SGB治疗采用气管旁径路,患者平卧,头正位,于胸锁关节上2.5cm正中线外侧1.5cm外扪及颈6横突进针(并将颈动脉拉向外侧),达骨质稍提针2mm,回抽无血及脑脊液,注入阻滞液1%利多卡因8ml,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左右交替注射。(2)超激光SGL治疗,体位照射选择点同上,于该点放置SG型探头固定照射1s,间隔3s,功能输出80%,持续照射8min。A组行SGB+SGL治疗,SGB与SGL交替进行,每日1次;每种方法两侧交替治疗,14天为1疗程,每种治疗各为7次。B组行SGB治疗,C组行SGL治疗,两组均两侧交替治疗,每日1次,14天为

17、1疗程。1.4 观察指标 自开始治疗日,观察6个月并记录治疗前后眩晕、头痛发作情况及脑血流改变。(1)眩晕分为良、中、差三组(良:偶有眩晕、不影响工作;中:发作时影响工作;差:发时必须平卧)。(2)头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进行评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烈疼痛)。(3)脑血流图:基-椎动脉痉挛,供血不足亦分为二组(良:供血基本正常,差:痉挛、供血不足)。1.5 疗效评定 良为有效(5分以下),中差为无效(6分以上)。2 结果2.1 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分级后疗效 三组间相互比较见表1。经 2 检

18、验,眩晕、头痛及脑血流图三个指标治疗后A、B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2 =0.511,P0.05; 2 =0.65,P0.05, 2 =0.965,P0.05);三个指标A与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 =9.127,P0.01; 2 =13.143,P0.01; 2 =12.545,P0.01)。三个指标B与C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2 =5.66,P0.05; 2 =8.85,P0.01; 2 =7.17,P0.05; 2 =9.127,P0.01; 2 =5.66,P0.05; 2 =13.143,P0.01; 2 =8.85,P0.05; 2 =12.545,P0.0

19、1; 2 =7.17,P0.012.2 Horhers征出现情况 A组15例,B组20例,C组6例。2.3 副反应 声嘶A组5例,B组10例,C组0例。上肢麻痹A组1例,B组3例,C组0例。3 讨论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理为 1,2 颈6以上向侧方突出的骨刺,如椎动脉周围的钩椎关节增生刺激椎动脉。因此,引发颈交感神经的兴奋,反射性引起椎动脉痉挛,或直接压迫椎动脉造成管腔狭窄。上述因素造成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临床表现眩晕、头痛等一系列症状。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本病机理为:(1)阻断通往头颅的交感神经传导,解除椎动脉痉挛,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得以缓解。(2)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使颈动脉血流速度和血流

20、量增加,从而增加头颈部血供。(3)具有调节血管收缩功能,血管扩张,血液循环改善。因此,目前星状神经节阻滞已成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穿刺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为一种有创性治疗,操作虽不复杂,但周围血管、神经较丰富。因此,操作不慎,也有一定的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况且每日注射,连续14天,大多患者因反复注射,而产生恐惧心理,难以坚持,影响疗效。而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阻滞 3,4 ,以高功率输出波段光,透射星状神经节,其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及可控性的特点。但临床应用效果远不如SGB,加上每天双侧照射,增加次数,费用亦增加。为此我们采用SGB+SGL治疗,两种方法交替进行,既减少了注药次数,减

21、少了危险和副反应,其疗效又优于单纯SGB或SGL的治疗。由于SGB可迅速阻断交感神经传导。同时阻断疼痛传导的恶性循环。解除椎动脉痉挛、改善病变部位的pH值及血液运行,而SGL又具有光刺激作用和辐射作用。使光能量在组织产生电刺激作用、电磁作用、光传导作用,对外周感觉神经的刺激作用。从而达到抑制神经兴奋,松弛肌肉,促进血管扩张,改善血流作用。因此,二者结合:(1)能保证有创药物SGB的疗效,提高单纯SGL治疗效果。(2)减少SGB操作次数、降低副反应及危险性的发生。(3)缓解频繁穿刺而造成局部创伤。(4)缩短双侧SGL治疗的次数,减轻患者经济负担。(5)间隔注射,患者易于接受。有创药物(SGB)+

22、超激光(SGL)治疗优于单纯药物(SGB)及单纯超激光(SGL)治疗。二法并用既保证治疗效果,减少副反应危险性,同时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不失为一种有效组合,值得临床推广。摘要】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ic block ,SGB)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前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情况。方法按照CCMD 诊断标准选取39 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女性,年龄(40. 72 10. 29) 岁。用1. 5 %利多卡因6 ml 进行SGB 治疗,在治疗前30 min 和治疗后10 min 分别测量甲襞血管襻管径及流速的变化,并对甲襞微循环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

23、管周状态进行评分。结果SGB 治疗后,甲襞血管襻的输入枝管径、输出枝管径、襻顶管径及输入枝襻长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P 0. 05) ,血管形态积分增加( P 0. 01) ,血液流态积分减少( P 0. 05) ,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无显著改变。结论本实验结果显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治疗前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大于2 ,提示甲襞微循环障碍;SGB 可以增加甲襞微循环血流量。 【关键词】星状神经节阻滞; 甲襞微循环;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图分类号: R331. 3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 - 8568(2003) 06 - 0367 - 02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临床常见疾病,

24、 多见于中年妇女, 虽无器质性改变, 但病人自觉症状明显, 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ic Block , SGB) 、经皮电刺激治疗、药物治疗和加强体育锻炼等。其中SGB 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本文主要观察SGB 治疗后甲襞微循环的变化,以期增进对其治疗机理的了解。 材料和方法 1 观测对象 按CCMD 诊断标准1 选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患者39 例做为观察对象。病人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0. 72 10. 29) 岁, 无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对甲襞微循环有影响的病史,无烟酒等不良嗜好。就诊症状为,自觉睡眠不佳、多梦、头晕、胸

25、闷、气短、心悸、热感和发汗等,经血液常规、CT、X线及心电图等检查,无相应器官器质性病变。 2 观测仪器 WX- 6 型多部位微循环显微仪及MCIP 微循环图像处理仪。 3 方法 3. 1 SGB 方法 病人仰卧位, 免枕, 颏部前抬, 用右手示指于环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前缘处将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压向外侧, 触及第6 颈椎横突, 用国产7 号(22G) 针头垂直于皮肤进针, 抵横突回吸无血, 无脑脊液, 缓慢注入1. 5 %利多卡因6 ml ,约5 min 后,病人出现Horner 综合征为阻滞成功。 3. 2 观测方法 每日上午进行治疗和测定。保持观察室温1822 , 病人安静休息30 mi

26、n 后取坐位, 使其手臂与心脏同高, 观测SGB 同侧无名指甲襞。于治疗前30 min和治疗后10 min 对同一部位甲襞微循环各观测一次。观测前校正仪器, 观测时用目镜测微尺测量血管襻数;用微循环图像处理系统对图像冻结,测量甲襞第一排微血管管径及长度, 在监视器上直接观测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三大类16 项指标, 根据田牛氏甲襞微循环评分标准2 评分。 3. 3 统计方法 血管形态、血液流态和管周状态积分为计量资料,同一病人治疗前后用成对资料的t 检验; 血液流速为等级资料,用成对资料的秩和检验。 以上SGB、甲襞微循环观测和指标评价分别由专人操作。 结果 1 SGB 治疗前后血流速度

27、变化见表1。提示SGB对微循环血流速度无显著影响。 2 SGB 治疗前后甲襞第一排血管的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以及输入枝长度变化见表2。提示SGB可使血管襻的输入枝、输出枝和襻顶直径显著增大。 表1 SGB 治疗前后血流速度比较(略) 3 SGB 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变化见表3。提示SGB 使血管形态积分增大,使血液流态积分减小,对管周状态及总积分无显著影响。 表2 SGB 治疗前后甲襞血管管径以及襻长的变化( x s ,m)(略) 表3 SGB 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变化( x s)(略) 3 本组患者SGB 治疗前微循环总积分增加, 提示本病有微循环障碍。 讨论 植物神经功能紊

28、乱是不定陈述综合征的一种, 其特点是自觉症状明显而无与此相一致的器质性病变。 本症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由于交感神经过度紧张或反应性降低,使末梢血管舒缩功能失调,并进一步形成恶性循环, 导致出现多种临床症状。星状神经节由下颈交感神经节和第一胸交感神经节融合而成,其所发出的神经纤维是支配头颈、上肢及上胸部的交感神经。动物实验也发现, 刺激猫的胸- 交感神经节后支可显著增加上肢动脉血管阻力, 表明其中确有支配上肢血管运动的节后神经轴突3 。有效的SGB 可以消除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降低血管阻力,使支配区域内的血管扩张, 血流增加。Murakawa 等研究显示,SGB 后颈动脉和面部血流5 m

29、in 内均显著增加,分别达174. 6%和115. 2%,并持续75 和45 min4 。Zenz 等人比较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和SGB 对上肢动脉血流的影响,发现两种方法分别增加血流396 %和232 %5 。还有研究报道证实SGB 可以使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显著加快6 ,改善脑血流。这些研究说明SGB 可以增加支配区域的血流量。从本文结果可以看出,SGB 后虽然血液流速无明显变化, 但治疗后甲襞血管襻显著扩张, 从而使甲襞血管襻血流量增加, 这与Zenz 等人的实验结果一致。 组织细胞正常代谢依赖于良好的微循环状态,在有些疾病如感染性休克, 尽管组织的血流并未减少, 甚至增加, 末梢的皮肤温

30、度也增高, 但由于毛细血管的内皮功能破坏和微栓形成等原因, 导致血液分流显著增加,具有正常物质交换功能的毛细血管数目减少,影响细胞的正常代谢。因此对微循环功能的观察更有意义。与其它研究不同, 本实验观察了SGB 前后甲襞微循环中具有物质交换功能的毛细血管的变化,结果显示毛细血管管径增宽,微循环血流增加。可能的机制是SGB 后,受交感神经调控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括约肌松弛,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流增加。这说明SGB 可以改善支配区域的微循环功能,有利于细胞代谢和功能的改善。 本研究中, 由于门诊病人流动性大, 未能做到长期跟踪观测, SGB 长期治疗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研究。【摘要】 目

31、的 对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0.5%利多卡因20ml+VitB 12 1000g(前3次加用地塞米松5mg)行神经阻滞及痛点注射治疗,用VAS评分法评估对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疗效果。结果 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痛、温、触觉存在,46例经注射116次后痊愈。痊愈46例,好转3例,无效2例,有效率96.08%。肋间神经阻滞发生气胸1例,发生率1.96%。结论 神经阻滞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性疼痛,局部痛点注射能提高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愈率;早期注射能提高治愈率。关键词 疼痛 带状疱疹 神

32、经阻滞【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84-2030(2004)07-0613-03带状疱疹性神经痛包括带状疱疹和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 1 。剧烈的疼痛严重干扰着病人的生活、工作和睡作者单位:351100福建省莆田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眠。我科疼痛门诊自1996年以来应用各种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51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全组51例,男20例,女31例;年龄2690岁;病程3天2年余。51例中皮损消退者愈合18例,其中1例瘢痕形成;皮诊、水疱疹未愈合者33例,其中4例为微皮损型、无疱型 2 ,5例皮损严重出现破溃。其中1例合并糖尿病、肺

33、部感染,1例合并哮喘发作。一般情况及病变部位见表1。全部病例都伴有疼痛,呈针刺样、电击样疼痛及烧灼感、麻木、束带感,伴有睡眠障碍及食欲减退。疼痛分级评定采用视觉摸拟评分(VAS)进行评分,全组VAS均在710分。 表1 病例情况一览表年龄(岁) 1.2 治疗方法 根据病变部位神经节段分布采用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椎板注射 3 、耳后神经阻滞及星状神经节阻滞,5例皮损严重者在皮损愈合后分别结合肋骨膜注射、下腹髂神经阻滞、耳后神经阻滞及局部皮下痛点注射。除星状神经阻滞采用1%利多卡因+VitB 12 1000g混合液10ml外,其余均采用0.5%利多卡因+VitB 12 100

34、0g+地塞米松5mg混合液,每次镇痛液总量不超过20ml,开始每天注射1次,连续3次(3次后停用地塞米松)后视疼痛及病情情况改为每周12次。早期病例单纯给予神经阻滞治疗,皮损较重及破溃合并感染者给予抗病毒及抗生素治疗。4例9次采用CSI405A监护仪监测病变部位皮肤的温度,观察注射后5、10、15、20min的皮肤温度变化,并与健侧对比。1.3 疗效判断标准 (1)痊愈:疼痛、麻木、烧灼及病变区域自发性抽动感完全消失,VAS0分,皮疹消退;(2)好转:疼痛、麻木、烧灼感消失,病变区域偶尔有自发性抽动VSA12分,皮疹消退;(3)无效:治疗前与治疗后疼痛、麻木、烧灼及病变区域自发性抽动不适感无任

35、何改善,AVS7分以上,皮疹消退不足30%者。 2 结果本组中50例每次注射后疼痛均于5min内缓解,VAS在3分以下痛苦表情消失,阻滞区皮肤痛、温、触觉存在,46例经注射116次后痊愈,其中26例病程短、皮疹无破溃病例经注射13次后皮疹很快消退结痂逐渐愈合。2例因年龄大行动不便经注射3次疼痛减轻,VAS在3分以下,改用口服药物治疗;1例耳后神经受累病例经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颈丛阻滞3次后好转,但仍时有疼痛,VAS在7分以上,家属放弃神经阻滞治疗改中药及针灸治疗后痊愈。1例合并哮喘病例第3次肋间神经阻滞时发生气胸经胸腔闭式引流等治疗后好转,但皮肤破溃、感染,愈合后形成瘢痕发展为PNH,服用镇痛药等

36、药物未能控制,15个月后经椎板注射治疗及瘢痕痛点注射后疼痛明显减轻,VAS在12分,疼痛加重时服用镇痛药能缓解。1例头颈部病例经治疗疼痛已缓解,于第12天并发带状疱疹性脑炎,经抗病毒、激素、脱水等治疗后痊愈。阻滞方法及注射次数见表2。注射后患侧皮肤温度上升0.33.1,见表3。注: 除1例单纯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外,均与其他方法联合使用表3 注射前后皮肤温度的变化情况 (略)3 讨论带状疱疹是以神经痛及以神经分布为特征的成簇的丘疹及水泡疹的一种病毒性疾病,有自限性,病程一般在23周左右,治疗主要是采取对症处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4 。由于疼痛程度严重,采用传统的口服镇痛药等治疗手段不能迅速确切控制

37、疼痛,同时急性带状疱疹还有9%34%病例局部皮损修复后神经痛仍迁延不愈,持续数月、数年或发展成难治性的PHN 5 。文献报道神经阻滞可阻断神经痛的恶性循环,阻断疼痛传导,阻断交感神经,支配脊神经的营养血管扩张,改善神经营养;而且能明显降低PHN的发生率 1,2,47 。病理学研究发现急性带状疱疹脊髓炎病人,在背根神经节(DRG)、后根和周围神经有出血性炎症,伴有脱髓鞘和轴突变性,皮肤、神经、DRG都含有病毒颗粒,PHN病人伴有脊髓后角萎缩,相邻节段的双侧DRG及在各自的周围神经有显著的炎症改变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提示在某些病人急性带状疱疹后可引起进行性炎症过程 8 。有研究结果显示皮内注射辣根过

38、氧化物酶、核黄均在颈、胸交感神经节、腹腔神经节标记到神经细胞,提示皮内注药对PHN病人交感神经细胞的高兴奋状态以及C纤维激活和敏化可能有调节作用 9 。动物神经生理学和行为学观察提示交感神经活性对炎症皮肤伤害感受器有易化作用,交感神经增加炎症皮肤放电,加重创伤部位疼痛 10 。交感节后神经元末梢可能参与疼痛、痛觉过敏和炎症的产生 11 。本组病例采用0.5%利多卡因低浓度神经阻滞止痛时间超过24h,阻滞后皮肤温度升高,且痛、温、触觉存在,显示神经阻滞止痛作用不单纯是感觉神经受阻滞的结果,可能与同时阻滞交感神经产生血管扩张有关。有报道皮内注射含有布比卡因、弥可保、镇痛液治疗14例全部获得痊 愈

39、12 。本组资料显示神经阻滞后疼痛能立即缓解,最后达到治愈,局部痛点注射能提高带状疱疹性疼痛的治愈率;早期注射能提高治愈率,减少PHN的发生率。目的观察有创性药物星状神经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SGB)联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Super ganglizer,SGL)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眩晕、头痛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9例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行SGB+SGL治疗,B组行SGB治疗,C组行SGL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副反应.结果A,B二组患者眩晕、头痛、脑血流图与治疗前相比疗效均较佳,而C组均较差;A组较B组副反应少,C组无副反应.结论有创

40、性药物星状神经阻滞联合超激光星状神经节照射对椎动脉型颈椎病之眩晕、头痛的疗效较佳.目的探讨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搭配方式.方法采用以SGB为主的方法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患者50例,分为3组:(1)单用SGB者35例,所用药物为1利多卡因68 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2)SGB并用腰交感干神经阻滞者8例;(3)SGB并用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者7例.结果治愈: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伴随的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计41例(82);好转: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大部分伴随的自觉症状消失,虽有个别症状,但经其他神经阻滞症状消失,计9例(18).结论(1)50

41、例不定陈诉综合征患者采用以SGB为主的方法治疗,取得满意疗效.(2)SGB是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常用、有效的良法,认为以SGB为主,复合腰交感干神经阻滞或局部阻滞,可提高其治愈过程.目的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方法28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接受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星状神经节阻滞及有创伤性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结果(1)两组患者头痛次数、头痛持续时间、头痛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观察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2)研究组无明显副反应,对照组有一定危险性.结论超激光疼痛治疗可有效治疗偏头痛,同时具有无侵袭性、安全性及可控性高的特

42、点.英文摘要目的:为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7具(34侧)成人尸体标本进行解剖,对星状神经节的形态、位置及其毗邻结构进行观测.结果:星状神经节出现率为82.35,其位置位于第7颈椎横突基部和第1肋骨颈之间前方;从颈前皮肤至星状神经节的垂直距离为(31.860.72)mm.结论:气管旁入路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选择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为进针部位是较为安全的方法.目的:探讨采用高效性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取得满意效果的机制和治疗方法的搭配方式.方法: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为主的方法治疗143例不定陈诉综合征

43、患者.(1)单用SGB 65例(45.5),注入1利多卡因7ml,小儿酌减,注速2ml/5s,每天一次,612次为一个疗程.(2)SGB并用纳奥山(Naosan)法或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者21例(14.7),SGB 1天1次,612次为一个疗程,纳奥山法4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3)SGB并用腰交感神经节阻滞(lumbar sympathetic block, LSB)者6例(4.2),先作L23、L34的交感神经节阻滞,每处注入1利多卡因35ml,后作SGB 5ml.结果:治愈(优):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伴随的自觉症状全部消失,无复发,占118例(82.52);好转(良):就诊时的第一主诉和大部

44、分伴随自觉症状消失,虽有个别症状,但经其他神经阻滞后症状消失,占25例(17.48);无效(劣):症状和体征无改善或很快复发,本组无劣者.结论:(1)报道143例不定陈诉综合征高效性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的临床疗效,获得满意效果,治愈118例(82.52),好转25例(17.48).(2)星状神经节阻滞是治疗不定陈诉综合征常用、有效的良法,但并非唯一方法,认为可采取合用相应部位神经阻滞、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纳奥山法.Department of Neuroanaesthesiology, All India Institute of Medical Sciences, New Delhi, India

45、.BACKGROUND: Stellate ganglion block (SGB) causes vasodilatation in the skin of the head and neck because of regional sympathetic block. Its effects on cerebral haemodynamics, in health or in disease, are not clear. 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SGB on ipsilateral middle cerebral artery flow velocity

46、(MCAFV), estimated 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 (eCPP), zero flow pressure (ZFP), carbon dioxide reactivity (CO2R) and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using 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asonography (TCD). METHODS: Twenty male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brachial plexus injury, and undergoing SGB for the treatmen

47、t of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 of the upper limb, were studied. For SGB, 10 ml of plain lidocaine 2% was used and the onset of block was confirmed by presence of ipsilateral Horners syndrome. The MCAFV, eCPP, ZFP, CO2R, and cerebral autoregulation were assessed before and after SGB using established TCD methods. The changes in these variables were analysed using Wilcoxons signed rank test. RESULTS: The block caused a sign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医学/心理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