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医药适宜技术ppt.ppt

上传人:a199****6536 文档编号:2226625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2.8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适宜技术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中医药适宜技术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药适宜技术-灸类技术-刮痧类技术-敷熨熏浴类技术武城县中医院妇产科赵丛丛一、中医药适宜技术概论中医适宜技术通常指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简便易学的中医药技术,又称“中医药适宜技术”。现代医学认识“中医适宜技术”也称“中医传统疗法”,“中医保健技能”,“中医特色疗法”或称为“中医民间疗法”,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丰富、范围广泛、历史悠久,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点中医适宜技术的特点为具有“简、便、效、廉”是中医传统特点之一。同时简便效廉也是中医的精髓所在。二、灸类技术二、灸类技术灸法的定义:灸法是用艾绒为主要材料,在体表的一定部位进行熏灼或温熨,通过经络的

2、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协和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方法。施灸材料:主要是艾叶制成的艾绒灸法分类无瘢痕灸艾炷灸直接灸瘢痕灸间接灸隔姜灸隔盐灸隔蒜灸隔附子灸温和灸艾条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一)麦粒灸技术麦粒灸是将艾绒搓成如麦粒样大小的艾炷直接置于皮肤上施灸防治疾病的一种技术。其特点是所需艾绒很少,烟雾小,刺激量可大可小,灼热、灼痛感穿透性明显。应用范围很广,尤其对风寒湿痹、寒痰喘咳、以及脏腑虚寒、元阳虚损引起的各种病症疗效较好。1、艾绒及其他施灸材料麦粒灸选用柔细如棉的艾绒,一般选用黄色精制艾绒,其艾火温和,艾绒纤维易于按压或搓捻成大小、松紧不同光滑的麦粒状艾炷。麦粒

3、灸操作还需要中药油膏或凡士林,其作用在帮助艾粒粘附于皮肤,也可刮取新鲜蒜汁作粘附材料,线香用于暗火点燃艾炷顶端,镊子用于适时移除烧剩残艾。2、麦粒艾炷制作麦粒灸所用艾炷是用子粒状的麦类作比喻,艾炷多成长圆形或卵圆形,也可将艾炷底部压平成半粒米样。麦粒形艾炷可分大、中、小3种。大麦粒形艾炷,炷如一颗完整麦粒。取6mg艾绒,制作炷高约5mm,腹径3mm的艾炷;中等麦粒形艾炷,炷如大半个麦粒,取4mg艾绒,制作炷高4mm,腹径2.5mm的艾炷;小麦粒形艾炷,炷如半粒米,取2mg艾绒,制作炷高3mm,腹径2mm的艾炷。根据艾炷的松紧分为“硬丸”、“中等硬丸”和“软丸”。用右手拇、示指反复均匀地搓捻艾绒

4、,纤维缠绕较紧,含绒量较多,燃烧时间较长,温度较高,被称为“硬丸”。拽取少量艾绒,略加按压成形,由于纤维未经搓捻缠绕,因此所制作的艾炷比较松散,含绒量较少,燃烧时间短,温度稍低,被称为“软丸”。松紧程度介于二者之间的是“中等硬丸”。当病情危重,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较大刺激量,多用硬丸样艾炷,或用超常规壮数的软丸艾炷。病情平缓,只需常规壮数,可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或用软丸样艾炷。3 3、选穴特点、选穴特点1.全身大多数穴位都可施以麦粒灸。2.较多选用背腰、脘腹和下肢等肌肉较厚部位穴位。3.选穴宜少而精,每次24穴为宜。4.局部与远部选穴相结合5.定位要准确,以免修正定位造成更多、更大的灸痕。6.分布

5、颜面、血管部位的穴位不可采用化脓瘢痕灸。4 4、施灸壮数、施灸壮数麦粒灸常规灸量每次每穴17壮。具体实施时还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才能使壮数与施灸程度共同作用,达到“适宜刺激”的理想程度。5 5、施灸程度、施灸程度麦粒灸是一种用火伤来防治疾病的独特方法,根据麦粒灸施灸操作强度大小和壮数多寡的不同,在普遍灼痛感觉的基础上,局部穴位的火伤程度,可见红晕、黄瘢点、小水泡、化脓结痂等多种现象。灸后穴位局部红晕,属于正常反应,不须处理。根据麦粒灸对皮肤的灼烫程度,分为非化脓麦粒灸和化脓麦粒灸两种。(1).非化脓麦粒灸1)解释灸感向没有麦粒灸经历的患者说明施灸过程和刺激特点,要求患者出现灼痛时立刻呼“烫”,

6、而不要移动肢体。以便及时用镊子拣除残余艾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不致因为灼痛乱动肢体,不能及时移去艾火。2)准备材料非化脓麦粒灸多采用半粒米样小艾炷,或大半个麦粒样的艾炷,用艾绒制作成软丸或中等硬丸样艾炷。准备好线香、灭火用盛水小杯、镊子、消毒干、湿棉球等。3)安置体位使患者处于取穴方便、放松的体位,使体位舒适持久。注意某些穴位的特殊体位,如施灸膏肓穴嘱患者两手抱肘,肩胛骨充分展开,使麦粒灸热力透入深部。暴露体位注意防止冷风直接吹拂。4)点燃艾粒在选定的穴位上,用消毒棉签涂上有颜色的中药油膏作为粘附剂。将艾炷竖立置于穴位上,用线香暗火点燃艾炷顶端,使其燃烧。线香接触艾炷之前应将线香积灰弹尽,以防

7、灰烬掉落皮肤,点燃艾炷后的线香搁置于盘中待用。5)移除残艾待艾炷烧剩约2/51/5、受试者呼“烫”时,即用镊子将残余艾炷拣到盛水的小杯,再进行下一壮操作。软丸样艾炷可以让艾炷在皮肤上自行烧完,当患者感觉灼痛时,用左手拇、示、中指在艾炷四周皮肤略加按压以减轻痛感,软丸样艾炷因艾绒量少,因此局部灼痛的时间十分短暂。6)清理皮肤灸完预定的壮数后,用消毒棉球将穴位处残留灰烬和油膏轻轻拭擦干净,不用涂抺消毒药物。(2).化脓麦粒灸化脓麦粒灸的操作程序大体与非化脓麦粒灸相似。不同之处在化脓麦粒灸的艾炷多采用大艾炷或中等麦粒艾炷,用艾绒制作成中等硬丸或硬丸样艾炷,对疼痛敏感者艾炷也可由小而逐渐增大,则松而逐

8、渐紧实。由于每壮艾炷都要求燃烧完毕,因此刺激程度比非化脓麦粒灸强,施灸后会出现起泡、化脓现象。1)知情同意向患者说明化脓灸的作用、操作过程及反应,在患者知情同意前提下实施。2)体位舒适为预防晕灸发生,宜采取卧位和有依靠的坐位。3)燃尽艾炷将艾炷竖立置于穴位上,用线香暗火点燃艾炷顶端,使其燃烧。每壮艾炷燃尽后,掸除艾灰,再安放下一个艾炷继续施灸。为减轻患者灼痛,操作者可用手指在灸穴周围皮肤上,轻轻按压皮肤。并嘱患者张嘴吐气,以转移注意力,松弛肌肉4)清理创面灸完规定壮数至局部皮肤焦黑后,用消毒干棉球将施灸处灰烬轻轻拭擦干净,用消毒干敷料覆盖,不用涂抺消毒药物。5)灸疮处理重度麦粒灸之后,往往发生

9、起泡、结痂、溃烂等现象。为了防止摩擦,保护痂皮,预防感染,可用消毒干敷料覆盖。57天后焦痂开始浮动,内有脓样分泌物,可每隔12天更换敷料,疮口周围用乙醇或盐水棉球揩净,仍用消毒干敷料覆盖,妥善保护灸痂,以便在需要增加脓量继续施灸时,可以在灸痂上施灸,使患者容易忍受灼痛。如发生继发感染,可用黄芩油膏等涂贴。溃烂面不大,可任其自然结痂恢复。化脓后2030天,灸疮愈合后形成瘢痕,若瘢痕颜色紫暗或成坚硬疙瘩,还需继续在原处重复施灸。若瘢痕颜色灰白,平坦柔软,表明已达到治疗要求。6 6、常见疾病的麦粒灸治疗技术、常见疾病的麦粒灸治疗技术(1)蛇串疮(带状疱疹)本病是因肝脾内蕴湿热,兼感邪毒所致。以成簇水

10、疮没身体一侧带状分布,排列宛如蛇行,且疼痛剧烈为特征的皮肤病。【治则】清热除湿,活血解毒,通络止痛。【选穴】主穴:阿是穴(蛇眼、蛇尾)、支沟、阳陵泉。配穴:肝经郁火配期门、行间、足窍阴;脾经湿热配阴陵泉、三阴交、内庭;身热加大椎、至阳、合谷;病变在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加风池、听会、太阳、攒竹、外关、合谷。【操作操作】在最初发的疱疹部位确定两处阿是穴施灸,俗称“蛇眼”穴,在疱疹延伸尾端,确定两处阿是穴,俗称“蛇尾”穴。治疗过程中,如果“蛇尾”部位继续出现新的红色小疹,可在这些疹点上增加选穴施灸。制作中等硬丸样艾炷。患者感觉灼痛可嘱其数数,或用指压法减痛,当患者感到灼痛十分明显时,即用镊子将残余艾炷

11、夹去。按照先“眼”后“尾”的顺序施灸。每次选用34穴,每穴施灸39壮。如四肢远端穴、头面部穴可灸3壮,躯体及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穴位可灸7壮,疼痛严重部位施灸79壮,疼痛较轻部位施灸35壮。急性期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周。后遗症期每周施灸23次,连续治疗12个月。(2 2)肺痨(肺结核)肺痨(肺结核)本病由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表现为咳嗽、略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治则】补虚培元,抗痨杀虫。【选穴】主穴:肺俞、膏肓。配穴: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潮热加大椎、曲池;咯血加孔最、鱼际。【操作】制作半粒米软丸样艾炷。每次选用23穴,久病、妇幼年老患者灸火不宜太强,感觉灼痛即可移走残

12、艾,每穴施灸57壮。新病、壮年患者可采用中等硬丸样艾炷,使艾火灼痛延长少许再移走残艾。每穴施灸79壮。隔日治疗1次,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休息1周后,再进入下一疗程施灸,连续施灸3个疗程。【提示】麦粒灸技术仅能作为本病症的辅助治疗。(3)哮病(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本病因宿痰内伏于肺,常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致气滞痰阻,气道挛急、狭窄而发病。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治则】利气定喘。发作期攻邪祛痰利气以治标;缓解期补肺、健脾、益肾以治本。【选穴】主穴:发作期:肺俞、膻中、大椎、天突、定喘。缓解期:肺俞、膻中、大椎、脾俞、肾俞。伏灸穴:肺俞、大椎

13、、风门、定喘;脾俞、心俞、膻中、足三里;肾俞、膏盲、气海、关元。配穴:寒饮伏肺配风门、孔最;痰热遏肺配合谷、曲池。【操作】每次选用34穴,先灸背部腧穴,再灸腹部及四肢部腧穴。发作期用中等硬丸样艾炷,每次每穴灸79壮,每日施灸12次,10次为1疗程;缓解期用半粒米软丸样艾粒,每穴灸57壮,隔日或隔2日1次,1520次为1疗程。第1个月隔日1次,第2、3个月隔2天1次,可将穴位分为23组,交替使用,坚持灸36个月。伏灸法在夏季三伏天进行施灸。分别于初伏、中伏、末伏的第1天施灸,共灸3次。也可从初伏开始,每隔23天灸1次,共灸10次。初伏取第1组穴,中伏取第2组穴,末伏取第3组穴。每年1次,连续治疗

14、3年。(4)慢性泄泻(慢性肠炎、肠功能紊乱)慢性腹泻是由脾虚湿滞内生,肾虚脾失温煦,使清浊不分,水谷不化所致。表现排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病程迁延超过2个月,有3次大便失禁病史,经正规治疗2个月无效。【治则】运脾化湿。【选穴】主穴:气海、大肠俞、上巨虚。配穴:脾虚加脾俞、足三里;肾虚加关元、命门。【操作】制作半粒米软丸样艾炷。每次施灸23穴,每穴79壮,隔日施灸1次,治疗1个月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1周。连续治疗3个月。(5)尪痹(类风湿关节炎)本病由素体营卫气血不足,外邪乘虚入侵经脉而致。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早期有小关

15、节疼痛,肿胀,晨僵,晚期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治则】温通止痛。【选穴】主穴:肾俞、足三里、阿是穴。配穴:风寒湿阻配大椎、风门;风热湿痹配曲池、身柱;肾阳亏虚配关元、命门。【操作】阿是穴常选用疼痛或肿胀最明显点,注意避开血管。制作半粒米软丸样艾炷,每次施灸3个穴位,每穴79壮,每周施灸23次,1个月为1疗程,休息1周后进入第2疗程治疗,共治疗46个疗程。7、禁忌症1).颜面部,心前区,体表大血管部和关节肌腱部不可用化脓麦粒灸。2).妇女妊娠期,腰骶部和小腹部禁用化脓灸。8、注意事项1).施行麦粒灸前要给患者解释本技术的操作特点,说明施灸程度和反应,在患者理解和同意后,施行麦粒灸技术。2

16、).灸后起泡较小可待其自行吸收,水泡较大者可用消毒针穿破,放出液体,外敷消毒干敷料。3).皮肤感觉迟钝患者,谨慎控制麦粒灸烧灼强度,避免过度灼伤。4).施行非化脓麦粒灸后可以正常洗浴。化脓麦粒灸的灸疮上,用创可贴盖上后可以洗浴。洗浴应避免触碰疮面,不要洗脱灸痂。长期施行麦粒灸,有疮面、渗出物或结痂者,可用创可贴保护灸疮,采用冲淋,不要过多浸泡和擦洗。二、隔物灸是指用药物或其他材料,将艾柱(用艾绒制成的圆锥形小体称为艾柱,一般椎体高1cm左右,椎体直径0.8cm左右,燃烧一柱即为一壮)与施灸穴位的皮肤隔开进行施灸的方法。目前,常用的隔物灸有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等。(一)操作方法1、隔

17、姜灸、隔姜灸取生姜一块,选新鲜老姜,直径大约2-3cm,沿生姜纤维纵向切取,切成厚约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据穴区部位所在和选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间用三棱针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其放在穴区,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点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时,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10壮,以局部潮红为度。灸毕用正红花油涂于施灸部位,一是防皮肤灼伤,二是更能增强艾灸活血化瘀,散寒止痛功效。2 2、隔蒜灸、隔蒜灸鲜大蒜头切成厚约0.2-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然后置于应灸的穴位上或患处,再将艾柱放置于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蒜片稍提起,稍等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

18、柱燃尽,易柱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根据病情需要,灸3壮或5壮或7壮。3、隔盐灸、隔盐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或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上置大艾柱施灸。当患者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等后放下再灸以免烫伤。艾柱燃尽,易柱再灸,直至灸完应灸的壮数。根据病情需要,灸3壮或5壮或7壮。4、隔附子饼灸、隔附子饼灸将附子切细研末,以黄酒调和作饼,厚约0.4cm,中间用针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细末,以炼蜜调和制成0.5cm厚的药饼,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灸之。若附子片或附子饼被艾炷烧焦,可以更换后再灸,直至穴区皮肤出现红晕停灸。三、悬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

19、位距离皮肤3-5cm处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常用的悬灸方法有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艾箱灸等。1、温和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左右出熏烤,使患者局部感觉温热而无灼痛感,灸至皮肤潮红为度,一般施灸时间10-15分钟。2、雀啄灸用点燃的艾条对准施灸部位一上一下的摆动,如鸟雀啄食一样,一般施灸时间5-10分钟。3、回旋灸用点燃的艾条与施灸部位皮肤保持一定距离2-3cm,均匀的左右移动或往复回旋熏烤施灸。4、艾箱灸将温灸盒置于所选的施灸部位(穴位或痛点)中央,点燃艾条后放在施灸部位上方的灸盒中,或封盖以调节温度,每次每部位灸20-30分钟。

20、一次可灸数穴。四、适应证四、适应证常用于寒邪束表、寒湿痹痛、脏腑虚寒、阳气虚脱、气虚下陷、经络瘀阻的感冒、鼻炎、咳嗽、胃脘痛、泄泻、风湿痹痛、眩晕、面瘫、颈肩腰腿痛、痛经、遗尿等病证。五、禁忌症(一)中暑、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者等禁用。(二)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用。六、注意事项六、注意事项(一)如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保护好水泡,误使破溃,任其吸收,一般2-5日即可愈合。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烧伤膏等,要保持疮面洁净。(二)注意晕灸的发生,如发生晕灸现象,按晕针处理。(三)患者在精神紧张、大汗后、劳累后或饥饿时不适宜

21、艾灸。(四)灸时应注意防止烫伤,尤其幼儿患者更应该认真守护观察,艾灸完毕后,应彻底熄灭灸火,防止再燃。七、常见疾病的运用七、常见疾病的运用(一)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冬春气候骤变时为多。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操作步骤:1、主穴:风池、大椎、曲池、合谷、尺泽。2、配穴:风寒加风门、肺俞、列缺;气虚加足三里;身痛加大抒;腹痛、腹泻加神阙。3、操作悬灸法或隔姜灸法,每次选取3-4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至痊愈。提示:在感冒流行季节,可按上述方法预防性治疗1周

22、。(二)面瘫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证的病证又称为口眼斜。操作步骤:1、主穴:翳风、颊车、地仓、合谷、阳白2、配穴:风邪胜者加灸太阳、风池;气虚者加灸足三里。3操作:温和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2次,7-10次为1疗程。提示:面部皮肤娇嫩,应避免灼伤皮肤。(三)泄泻泄泻亦称“腹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为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胃肠功能紊乱、过敏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操作步骤:1、主穴:天枢、足三里。2、配穴:胃脘胀痛者加中脘、内关;湿

23、盛者加上巨虚、阴陵泉;脾胃虚弱者加脾俞、公孙、气海;脾肾阳虚者加命门、肾俞、脾俞、关元、神阙肝木乘脾者加脾俞、太冲。3、操作: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5-7次为1疗程。提示: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免烫伤。(四)痛经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症状。以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为要症状。操作步骤:1、主穴:中极、气海、三阴交。2、配穴:气血亏虚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寒凝加归来、地机;气滞加肝俞、太冲。3、操作: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

24、日1次。每个月经周期,以月经前5-7天开始治疗,5-7次为1疗程,共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提示:本疗程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较好。(五)胃痛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粘膜脱垂等引起的胃脘疼痛。操作步骤:1、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2、配穴:饮食内积配梁门;肝气犯胃配太冲;气滞血瘀配膈俞、公孙;胃阴不足、虚火上炎配内庭;脾胃虚寒甚配气海、关元。3、操作: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7次为1疗程。提示:艾灸时,时刻询问患者的局部感觉,避

25、免烫伤。(六)厥证厥证是指骤起而短暂的意识和行动的丧失。其特征为突感眩晕、行动无力、迅速失去知觉而昏倒,数秒至数分后恢复清醒。本病相当于西医的脑组织短暂性缺血、缺氧所致的各种疾病。操作步骤:1、主穴:水沟、中冲、涌泉、足三里。2、配穴:虚证配气海、关元、百会;实证配合谷、太冲。3、操作:悬灸法,每次选取2-4穴,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以灸后穴位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5次为1疗程。提示:尽快找出发生厥证的病因,治疗原发疾病。温针灸温针灸法:温针灸法:又称温针、针柄灸及烧针柄等,是一种艾灸与针刺相结合的方法。灸法温针灸【主治病证主治病证】风寒湿痹症、骨质增生、腰腿痛、冠心病、高脂血症、痛

26、风、胃脘痛、腹痛、腹泻、关节痛等。【操作方法操作方法】(一)用物准备:治疗盘、毫针、艾绒或艾条(2 2cmcm)、2%2%碘酒,75%,75%酒精、棉签、火柴、厚纸片、剪刀。(二)操作方法(二)操作方法:选穴针刺得气后留针艾条2 2厘米长插在针柄或艾绒捻裹于针柄上针刺部位垫厚纸片燃尽艾绒2 25 5壮(观察有无异外情况)及时除艾灰,取纸片起针整理记录。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2cm,直径1cm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30min。因其外形象小帽,可戴于毫针上,故又称帽炷灸。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

27、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1.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 23cm3cm,再从,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其下端点燃施灸 2.2.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温针灸要严防艾火脱落灼伤皮肤。可预先用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硬纸剪成圆形纸片,并剪一至中心的小缺口,置于针下穴区上。置于针下穴区上。3.3.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温针灸时,要嘱咐患者不要任意移动肢体,以防灼伤。防灼伤。【临床应用临床应用】1.1.慢性腹泻慢性腹泻取穴:主穴:天枢、足三里、关元。配穴:脾俞、神阙、下

28、巨虚、阴陵泉、上巨虚。治法:主穴每次必取。取1.52寸28号毫针,进针后中强刺激,得气后将艾条剪成高约1.8cm的艾条段,置于针柄上,灸5壮,约30min;神阙、关元,用艾条温和灸30min。如腹泻伴脐周痛,便后不减,便质稀薄者,加下巨虚、阴陵泉;如腹痛有便意,便后腹痛缓解,便质呈粘液或带有脓血,伴有里急后重者,可加上巨虚。嘱患者回去后用艾条温和灸神阙穴1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在治疗期间,嘱患者禁食一切生冷油腻和辛辣食物,并注意腹部防寒保暖。疗效:共治疗52例,结果:痊愈40例,好转12例,总有效率为100%。2.2.高血脂症高血脂症取穴:百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取穴:百

29、会、内关、足三里、太冲、复溜。治法:百会单纯针刺。余穴用治法:百会单纯针刺。余穴用2828号号1.51.5寸毫针,按寸毫针,按常规剌入,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用帽状常规剌入,施以平补平泻手法,得气后加用帽状艾炷。每次每穴一个帽炷。以上各穴留针艾炷。每次每穴一个帽炷。以上各穴留针30min30min。每日一次,每日一次,10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 3日。日。疗效:共治疗效:共治6060例高胆固醇血症,均完成例高胆固醇血症,均完成2 2个疗程治个疗程治疗。治疗前疗。治疗前1 1个月用治疗过程中停用降脂药。结果:个月用治疗过程中停用降脂药。结果:显效显效2727例,有效例

30、,有效2020例,无效例,无效1313例。总有效率例。总有效率78%78%。较单纯体针(取同样穴位)为优(较单纯体针(取同样穴位)为优(P0.05P0.05)3.类风湿性关节炎 取穴:取穴: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主穴:取大椎、神道、至阳、命门、(腰)阳关。配穴: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配穴:肩髃、合谷、曲池、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治法:每次督脉穴(即主穴)选治法:每次督脉穴(即主穴)选3 3个,四肢穴(即配穴)个,四肢穴(即配穴)选选2 2个。用个。用2828号号2 2寸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寸毫针快速进针,提插捻转得气后,将艾炷(或艾条段将艾炷(或

31、艾条段 )套在针柄上点燃,距离以不灼伤)套在针柄上点燃,距离以不灼伤皮肤为度,每次灸皮肤为度,每次灸15min15min左右。每日左右。每日1 1次,次,10 10 次为一疗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程。疗程间隔3 34 4日。日。疗效:共观察疗效:共观察6060例,结果:近期控制例,结果:近期控制1515例,显效例,显效3030例,例,进步进步1414例,无效例,无效1 1例。总有效率例。总有效率98.3%98.3%中医刮痧类技术刮痧技术刮痧技术什么是刮痧:刮痧(Skinscraping),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疗法之一,它是以中医皮部理论为基础,用器具(牛角、玉石、火罐)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以达到疏

32、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扩张毛细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对于高血压、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风寒痹症都有立竿见影之效。经常刮痧,可起到调整经气,解除疲劳,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刮痧时的手法操作,关键在于力度与速度的掌握和控制。“重而不板,轻而不浮”是力度的要求。重了,可能会造成局部皮肤破溃;轻了,则达不到效果。在刮拭操作时,要不停地询问病人的主观感受,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的情况。“快而不滑,慢而不滞”是速度的要求。速度过快则不能渗透;速度过慢则达不到效果。刮痧时的操作技巧刮痧时的操作技巧 刮痧板应与人体皮肤呈60或90角,刮痧板在刮拭时先涂抹介质,再以施术部位为中心,并尽量向外周扩

33、大其范围。身体各部刮痧操作技巧:身体各部刮痧操作技巧:头面部刮痧头面部刮痧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1)施术者在患者前额部涂抹少许介质(面部可以用一些化妆品作为介质),开始施术。施术者用刮板在患者前额部从前发际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并点揉印堂穴,百会穴和两头维穴。(2)以印堂穴为中点,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前额,止于两侧太阳穴,点揉太阳穴。以皮肤红润为度。(3)患者闭目。施术者用舌Ij板轻刮患者上下眼眶,并用刮板轻揉患者的两侧睛明穴、四白穴和迎香穴。(4)施术者用刮板轻刮患者上唇和下唇周围,点揉人中穴和承浆穴。(5)在患者两侧面颊涂抹少许介质,施术者用刮板自下而上轻轻刮拭面部;并用刮板轻轻点揉患者两侧耳门

34、、听宫、听会穴,以面部皮肤红润为度。头面部穴位图解头面部穴位图解胸腹部刮痧胸腹部刮痧对胸腹部刮痧治疗时刮板与体表的接触角度小,受力就相对越小,角度以45为宜。患者仰卧位,施术者位于患者左侧,开始施术。(1)施术者涂抹少许介质于患者胸骨柄体表处,右手握住刮痧板,自上而下刮拭胸骨柄体表,局部痧出为度。(2)用刮板角轻轻点揉天突穴(点揉天突穴时用力要轻揉,此处深部为气管所在,用力过重会引起呛咳甚至造成窒息)。(3)以患者胸骨柄为中线,施术者用刮板分别向左右两侧胸部刮拭。(哺乳期妇女不宜进行治疗)局部皮肤微红即可。胸腹部穴位图解胸腹部穴位图解胸腹部穴位图解胸腹部穴位图解胸部刮痧时刮板与体表接触角度不宜

35、过大,角度越大,力度就相对越重。胸部为心、肺之所在,用力过重会对心肺功能造成影响和损害,对于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宜采用。最好使用牛角刮痧工具最好使用牛角刮痧工具鱼形刮痧板鱼形刮痧板根据人体面部生理结构设计的面部专用刮痧板。长约12厘米,最宽约3.5厘米,最厚约0.3厘米。水牛角精制而成,外型似鱼,符合人体面部的骨骼结构,便于刮拭及疏通经络。鱼形刮痧板常用两只,左右手各一只配合使用。面部刮痧是以鼻梁为中线,用刮痧板分别向左右两侧刮拭,从上到下,由内向外,先刮前额部,再刮两颧,最后刮下颌部。因为面部有六条经络通过,穴位密布,通过刮拭可以疏通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刮痧时用力要轻,以不出痧为度,可一天数

36、次,经常刮拭。方形刮痧板方形刮痧板用于背部的刮痧,排痧,疏通背部经络。作用于全身肌肉厚实部位,疏通经络,整气血可滋润全身肌肤亮丽,祛病强身,延年益寿。刮痧板以45?斜度,平面朝下,刮拭面尽量拉长,由内而外,由上而下,顺次刮拭,用力要适中、均匀,直接在人体皮肤经络上反复刮拭,只要数分钟,凡有病源之处,轻者出现红紫色瘀点,或密集的红紫色疙瘩,重则可见青黑包块,且会有痛感,如无反应,则无病灶。约37天后,患处平滑无包块、无痛感时才能实施第二次刮拭。其他部位如骨骼、关节部位,用刮板棱角刮拭,一般刮拭后二三天内患处会有疼痛现象,这是正常反应,若刮拭部位不正确,或手法不当,均无上述反应。梳形头部刮痧板梳形

37、头部刮痧板梳型的一端可用于头部经络的疏通,另一端为波浪型,可作用于点按头部相应的穴位。梳形刮痧板用于刮拭头部活跃大脑皮层,点按百会穴及四神聪穴,增加记忆和思维能力,帮助缓解不安与焦虑,同时刺激毛囊,减少脱发,激发毛发再生,促使白发变黑,具有美发护发的功效,三角形刮痧板三角形刮痧板用于四肢及颈部刮拭、穴位的打通;可通利关节、疏通盘脉,使四肢活动自如,抗寒抵暖。并可活跃颈部网络组织细胞,防止颈部皮肤下垂,减缓衰老。刮痧疗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刮痧疗法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1.一定要先在施术部位涂抹一定量的介质后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刮板与皮肤的摩擦,降低对皮肤的损害,而且更可以增强渗透力,加大治疗功效。2

38、在患者体表施术时,施术者应根据患者的自身和疾病的特点掌握力度和控制时间进行刮痧治疗。(1)“实则重之,虚则轻之”。体质较强、病属实证、病情较重的患者用力稍重,时间稍长些;体质虚弱,病属虚证、病情稍轻的患者用力则轻些,时间短些。(2)治疗操作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局部情况和注意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3)对于某些血液疾病,传染性疾病、脏器严重受损等特殊情况的病人不应使用刮痧疗法,或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刮痧疗法的适应症刮痧疗法的适应症涉及内、外、妇、儿科等360多个病种。此外,还有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作用。刮痧能治百病,但不能包治百病。有些可以单独使用;有些需以刮痧为主,配合其他疗法;有些需要以其他疗

39、法为主,配合刮痧疗法。禁忌症1、急性传染病患者禁刮。2、心功能衰竭、肝肾功能不全及危重病人禁刮。3、恶病质、大病后、手术后禁刮。4、有出血倾向者(如患有血小板减少症、白血病、贫血的病人)禁刮5、妇女“四期”,即行经期、妊娠期、哺乳期、更年期,应慎用,尤其妊娠期妇女的小腹,三阴交、合谷等穴位禁用,否则可能导致经期紊乱、流产。6、晕痧者(如出现头晕、恶心、甚至晕阙)禁刮。7、心尖搏动处、皮肤有溃烂、损伤、炎症的禁刮。8、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过饥、过饱、酒后等均不宜刮痧。各种病症特征与刮痧疗法各种病症特征与刮痧疗法-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火细菌引起的鼻、鼻咽和咽喉部

40、的急性炎症,俗称感冒。早期有咽部不适、干燥火疼痛,继之出现打喷囔、流涕、鼻塞、咳嗽,可伴有头痛、发热、声音嘶哑、乏力、肢体酸痛、食欲减退。本病四时皆有,以冬春两季为多见选穴部位:1、头颈部:印堂、太阳、迎香、风池、风府2、腰背部:大椎、风门、肺俞、肩胛部3、胸腹部:中府、前胸部4、下肢部:足三里5、上肢部:曲池、尺泽、外关、合谷操作步骤:1、刮印堂、太阳、迎香穴、;然后刮风池、风府、大椎穴、均自上向下刮,手法由轻到重,反复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再刮风门、肺俞穴及肩胛部,均自上向下刮,手法由轻到重,反复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2、先刮中府穴及前胸部,至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度;再

41、刮曲池、尺泽、外关、合谷穴,至出现痧良为度。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症状: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在易感者此种炎症克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多在夜间或凌晨发生,气道对多种刺激因子反应性增高。主要激发因素有特异性火非特异性吸入物、感染、食物、气候改变、精神因素、运动及药物因素等。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12岁以前开始发柄者居多,一秋冬季发病最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是国内外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一种慢性疾病。取穴部位:1、背部:大椎、定喘、肺俞、风门、肾俞、志室2、颈部:天突3、胸部:膻中、中府4、上肢部:尺泽、大渊5、下肢部

42、:足三里操作步骤:1、发作期:宜先刮大椎和两侧定喘、肺腧穴,再刮天突、膻中、中府穴及前胸部,然后刮尺泽及上肢内侧,力度由轻到重,到皮肤出现痧痕为度。2、缓解期:宜先刮定喘、风门、肺俞穴,再刮肾俞、志室穴及腰部,然后刮太渊穴及前臂内侧,最后刮足三里穴,力度适中,以出现痧痕为度。支气管炎支气管炎症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的疾病,是由病毒、细菌感染,物理、化学因素刺激,以及过敏等引起的气管黏膜炎症。一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常发生于寒冷季节或气温突然变化时。急性气管-支气管炎一般起病教急,病程短,多在1-3周好转,个别迁延不愈,可演变成慢性支气管炎选穴部位:1、背部:大椎、定喘、大杼、风

43、门、肺俞2、上肢部:尺泽、大渊、合谷3、颈部:天突4、胸部:中府5、下肢部:丰隆操作步骤:1、先刮大椎穴,再刮定喘、大杼、风门、肺俞穴,从上到下进行操作;刮尺泽、大渊和合谷穴,从左到右,力度由轻到重,急性力度较重,慢性力度适中,均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2、刮颈部天突穴,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胸部,以中府为主穴,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止;刮下肢部丰隆穴肺结核肺结核症状:肺结核是一种有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逐渐消瘦为主。疾病初期仅感疲劳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多有与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史。肺结核病人主要通过咳嗽火打喷囊等把含有结核菌的飞沫散播于空气中,健康

44、人吸入含有结核菌的飞沫可感染结核菌。受到结核菌感染后,人体不一定发病,是否发病取决于所感染结核菌毒力的大小和身体抵抗力的强弱。结核菌毒力强而身体抵抗力又弱则容易发病。选穴部位:颈百劳、肺俞、膏肓、结核、脾俞、中府、膻中、心泽、大渊、三阴交、足三里、丰隆操作步骤:1、背部:以颈百劳、肺俞、膏盲、结核、脾俞为主穴,以出现痧痕为度2、刮胸部:以中府、膻中为主穴,以出现痧痕为度3、刮上肢部:尺泽、大渊穴4、刮下肢部:三阴交、足三里、丰隆穴胃痛胃痛症状:胃痛又称胃腕痛,以上腹胃腕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席。常伴有痦闷或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本症与

45、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有关系。应注意与肠、胰、肝、胆、脾的病变及其心绞痛等引起胃腕部位疼痛的疾病鉴别选穴部位:脾俞、胃俞、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操作步骤:1、背部:脾俞、胃俞穴,至出现痧痕为止2、腹部:中脘、章门、气海穴、至出现痧痕为止3、下肢部: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止胃痛胃痛症状:胃痛又称胃腕痛,以上腹胃腕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席。常伴有痦闷或胀满、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本症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均有关系。应注意与肠、胰、肝、胆、脾的病变及其心绞痛等引起胃腕部位疼痛的疾病鉴

46、别选穴部位:脾俞、胃俞、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操作步骤:1、背部:脾俞、胃俞穴,至出现痧痕为止2、腹部:中脘、章门、气海穴、至出现痧痕为止3、下肢部:足三里,至出现痧痕为止呕吐呕吐症状:呕吐系因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出现以胃内容物从口吐出为主要表现的病症。临床表现为呕吐食物残渣、清水痰液火黄绿色液体,甚则兼夹少许血丝,每日次数不等,持续或反复发作。伴有恶心、食欲减退、胸脘痞胀或胀或胁肋疼痛。可见消化系统疾病、中枢性疾病、药物刺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等。多有骤感寒凉、暴饮伤食、劳倦过度及情志刺激等诱发因素,或有服用化学药物、误食毒物史选穴部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操作步骤

47、:1、背部:脾俞、胃俞穴、以出现痧痕为度2、腹部:中腕、天枢穴、以出现痧痕为度3、上肢部:内关穴、以出现痧痕为度4、下肢部:足三里、以出现痧痕为度痞满痞满症状:痞满多因胃病日久所致,以长期食少,胃腕部痞塞、满闷不舒,食后尤甚,按之不痛,消瘦乏力为主症。痞满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呈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可见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多种慢性胃肠道疾病。上消化道钡餐造影、胃镜和组织病理活检查等有助于诊选穴部位:脾俞、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操作步骤:1、背部:先刮背部的脾腧、胃俞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2、腹部:刮腹部的中脘、天枢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3、上肢

48、部:然后刮内关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4、下肢部:最后刮下肢的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刮至微现痧痕为度。噎膈噎膈症状:噎膈是胃失和降,出现饮食梗难噎下,或食入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可见于食管、贲门部疾病。初起咽部或食入不下,或食入即吐。常伴有胃脘不适,胸膈疼痛,日入出现形体消瘦等。本病起病缓慢,常由饮食、情志等因素诱发,多发于中老年人。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镜及病理学检查等可帮助诊断。选穴部位:天突、廉泉、膈俞、肝俞、中脘、内关、足三里操作步骤:1、头颈部:刮头颈部天突、廉泉穴2、背部:刮背部膈俞、肝俞穴,以出痧为度3、腹部:刮腹部中脘穴4、上肢部:刮上肢部内关穴5、下肢部:刮下肢

49、部足三里穴呃逆呃逆症状:呃逆多因进食生冷、幸辣,或情志郁怒等因素刺激,使膈间之气不利,引动胃气上冲喉间所致。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面频,不能自主为主症,其呃声或高或低,或疏或密,间歇时间不可定。常伴有胸脘、膈间不舒,嘈杂灼热,腹胀嗳气等。多有受凉、饮食、情志等诱发因素。可见于胃神经症、胃扩张、胃手术后、肝硬化晚期、心脑血管疾病和尿毒症等。选穴部位:膏肓、膈俞、心俞、脾俞、肝俞、胃俞、华盖、紫宫、玉堂、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上脘、中脘、建里、下脘、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操作步骤1、背部:膏肓、心俞、膈傅、肝俞、胃俞穴、以出痧为度2、胸腹部:刮华盖、紫宫、玉堂穴、从上面下刮至出痧痕为度,再刮上脘、

50、中脘、建里、下脘穴,从上面下刮至出现痧痕为度,然后刮梁门、关门、太乙、滑门穴,从上面下刮至出痧痕为度3、上肢部:内关穴4、下肢部:刮足三里、三阴交穴,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刮至出现痧痕为度腹痛腹痛症状: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胃脘与季肋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其疼痛性质各异,但一般腹壁按之柔软,压痛较轻,无反跳痛。一般起病缓慢,疼痛发作或加剧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腹部X线摄片、B超以及有关实验检查有助于诊断。取穴部位:脾俞、膈俞、中脘、关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包罗万象 > 大杂烩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