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212909 上传时间:2024-05-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学具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学具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而我在前几年教学高年级时并没有体会到它真正的优越性,总感觉一让学生使用学具,课堂就会一团糟,学生都沉浸在好奇中,对学习起不了太大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就很少应用。但是通过今年一年级的教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真正体会到了学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下面就结合着我的教学谈一谈学具在课堂教学中作用。 一、使用学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一年级数学是整个小学数学教育的基础,尤其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是孩子以后学习所有加减法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可让学

2、生理解算理,如果只是老师告诉学生,学生理解起来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学具,让学生从操作学具中,去发现算理、理解算理,达到掌握计算方法。 如:我在教学“9加几”进位加法时,首先让学生独立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好的学具自己探究计算方法,通过归纳总结,优化算法后感知到了计算9加几时, “先凑十”再相加计算比较简便。为了让学生掌握“凑十法”的应用,然后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拿出预先准备好的9根红色小棒,放在桌面的左边,再拿出6根黄色小棒,摆在桌子的右边。要算9加6得多少?怎样移动小棒使9凑成10?学生通过想一想、动一动,理解了先把小数6分出1,分出的1和大数

3、9凑成10,随之让学生动手把10捆成一捆,10再加上剩下的5得15的“凑十”计算的方法。由于学生的认知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思维发展过程。所以,在学生初步得到感性认识后,还必须借助学具的多次操作活动,才能更好地掌握“凑十法”的算理。因此,学习此红点后,又进行了巩固练习9+3、9+7得多少,还是要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学具,从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中来加深理解先凑十再相加的计算方法。通过此活动,学生在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顺利地过渡到抽象地看算式说计算的思考过程。这样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使用学具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 数学是一门较抽象

4、、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科。尤其是一些概念的学习,如果让学生只是单纯的记忆,学生会感到没有兴趣,并且记忆起来非常困难,即使记住了,也很快就忘了。如果使用学具,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把一个个抽象的概念变为生动活泼的游戏,让大家积极参与,使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掌握了重点,解决了难点,而且锻炼了思维,培养了能力,更有利于概念的理解与记忆。 如, 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中,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只是告诉学生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太抽象了,所以我在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根据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几只猴?然后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

5、具代替猴子,先摆出树上的3只猴,再摆出山上的2只猴,再结合前面学习的合成的基础上理解一共就是把它们合起来,然后让学生边操作边说,一共几只就是把3和2合起来是5,使学生初步感知加法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把3和2合起来用加法计算,让学生列出算式后,引导学生认识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为了让学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组织学生再利用学具在小组中结合3+2这个算式边摆边说3加2就是把3和2合并为5。通过此环节使抽象的加法意义的教学,在学生的学具操作中轻松理解,从而突破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三、使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我们传统的教学大多是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被动的完成教师一个接一个指令

6、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进入教师精心设计的“圈套”。窒息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发展。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如果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将会大大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创造性,而且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后质疑,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述说独到的看法。 如,我在教学 “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一课时,出示24-8,让学生先摆小棒寻求答案,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想出了很多算法。1、从两捆中拿出一捆拆开和4根合在一起,从14根里取走8根,剩6根和10根合为16根。2、先拿走4根,拿一捆拆开后

7、再拿走4根,剩6根和一捆合为16根。3、把两捆小棒全部拆开和4根合并在一起,从总数中拿走8根,剩16根。待学生操作后问:你是怎么摆的?只要方法正确都要给予表扬与鼓励,接着问“哪种摆法最简便?”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又问:同学们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这时有学生提出:把2捆拿出一捆拆开和4根合在一起,再拿走8根太麻烦,不如拆开一捆,拿出8根剩2根和14根合起来是16根,我认为这种方法更简便。“这种想法可以吗?”这时我把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小棒,再摆一摆,在学生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肯定他们的想法。最后告诉学生在计算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样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

8、、讨论,学生不但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而且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直观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发散思维能力。 四、使用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现实与课堂往往是两回事,只有将所学知识恰当、灵活地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价值。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具操作,把学具操作延伸到课堂教学之外的广阔天地,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借助学具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此,我们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教学内容构建开放型教学。 例如,在学习了“米、厘米的认识”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开展了“米尺的作用有多大”的活动。调查测量分三部分进行:1、测量自己的用品,包括课桌、文具、书本;2、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阳台、房间等的长宽高;3、观察家里人什么时候用到米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数学知识时刻发生和运用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着密切关系。 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在以后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仍要积极探索学具的功能和作用,不但要大胆的、正确的运用学具,而且要做到巧用,妙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