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情绪管理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人们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它对人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情绪管理不仅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还有利于开发身心潜能,塑造健全人格。大学生正处在情绪发展的两极性与矛盾性并存的阶段,特别需要情绪管理。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是帮助大学生发展情绪管理能力的发展型团体心理辅导。要组织好这类团体心理辅导,必须掌握情绪及情绪管理的理论,把握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应注意的问题,并了解有关情绪的自我测试和情绪管理团体辅导的结构性练习。一 情绪管理概述情绪管理是
2、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新话题,要了解情绪管理,首先应大体了解关于情绪及情绪管理的心理学理论,并把握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内容以及情绪管理的概念、内容和作用。1、情绪情感的概念和内容情绪和情感是人类心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伴随着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它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态度体验。人们在活动与认识过程中,既表现出对事物的态度,也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情绪或情感。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高兴快乐;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态度体验就
3、是情绪或情感。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形式,情绪和情感不同于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情绪和情感反映的则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观的体验。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取决于主体与客体事物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取决于主体的态度。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物,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同一件事的主观感受可能很不相同。例如同样是看激情燃烧的岁月电视连续剧,中老年经历了那个年代,看得津津有味,而小青年却感觉一般。情绪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自身都有可能成为情绪刺激源。当刺激被认知时,由于认知内容与人的需要具有各种不同的关系,就产生了人
4、对认知内容的不同态度。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和情感的体验。总之,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而这种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和情感都是对需要满足状况的心理反映,同属于感情性心理活动的范畴,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情感是对感情性过程的体验和感受,情绪是这一体验和感受状态的活动过程。情绪与情感既难以分割又有着明显的区别,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情绪是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5、,情绪的产生始终与需要(特别是生理需要)、机体的活动、感觉知觉相关联。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尤其是高级动物)所共有的。情感是与社会性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活动,情感的产生主要与社会认知、理性观念及观点等相联系,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情感带有显著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标志。例如,饥饿时有了食物吃会很高兴,但我们不能说他产生了热爱食物的情感。第二,情绪与情感的稳定性不同。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浅表性,它随情境或一时需要的出现而发生,也随情境的变迁或需要的满足而较快地减弱或消逝。例如,学生在重大考试之前,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会越来越紧张;一旦考试结束,紧张情绪就会消失。而
6、情感是对事物态度的反映,是基于对主观和客观关系的概括而深入的认知和一贯的态度,它不仅具有情境性,而且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因而是构成个性心理品质中稳定的成分。第三,情绪与情感的表现特点不同。情绪表现有明显的冲动性和外显性,面部表情是情绪的主要表现形式。例如高兴时眉开眼笑,生气时咬牙切齿,激动时热泪盈眶,失望时垂头丧气,等等。而情感则显得比较深,经常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内心体验,一般不轻易表露,但对人的行为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人类的情绪和情感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是对需要是否满足所产生的体验,是同一类型的心理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情绪
7、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一般地说情感的产生会伴随有情绪反应,情绪的变化又常常受情感的支配。爱国主义情感强烈的人,就常常表现出特有的情绪反应。在上甘岭战役中,虽然极度缺水,但一杯水在志愿军战士手中辗转传递,竟没有人喝一口。这是人的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的表现,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是统一在人的社会本质之中的。为此,有些心理学家把形形色色的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也有些心理学家对情绪和情感两个概念不作严格区分,常常交换使用。情绪和情感的特点情绪与情感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们都具有两极性。情绪和情感有四种动力特征,即强度、紧张度、快感度和复杂度。在这四种动力特征中,情绪和情感都表现出相互对立的两
8、极性,例如,情绪的强度方面有强和弱两极,紧张度方面有紧张和放松两极,快感度方面有愉快和不愉快两极,复杂度方面有复杂和简单两极。关于强度。情绪体验可以在强度的两极端“强一弱”之间有不同等级的变化。情绪体验的强度首先取决于对象对人所具有的意义,这种意义越大,引起的情绪就愈强烈。关于紧张度。情绪的紧张度是指情绪在“紧张一轻松”两极端之间变化。紧张度既取决于当前事件的紧迫性,也取决于人的心理准备状态和个体的个性品质。事情的成败对人愈重要,则关键时刻到来时的情绪就愈紧张。当紧急事件得到妥善解决之后,人们常有轻松感。紧张一般有助于全部精力的动员和集中。可能对活动产生有利的影响,也可能起抑制作用而使动作失调
9、,从而妨碍活动的正常进行。关于快感度。快感度是指情绪体验在“快乐不快乐”两极端之间程度上的差异。悲伤、羞耻、恐惧、悔恨等是明显的不快乐的体验;而欢喜、骄傲、满意、自豪等是明显的快乐的感受。快感度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有关。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会引起快乐的体验;不能满足需要的事物或与需要相抵触的事物,会引起不快乐的体验。关于复杂度。各种情感的复杂程度是很不一样的。爱,包含柔情和快乐的成分;恨,包含愤怒、惧怕、厌恶等成分。有时,情感的成分非常复杂,甚至很难用言语来描述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而有的情感是很单纯的。现代心理学上,把快乐、悲哀、恐惧、愤怒看作是单纯的情绪,称为基本情绪或原始情绪。在这四种
10、最基本的情绪的基础上,可以派生出许多种不同情感的组合形式,也可以赋予不同含义的社会内容。情绪和情感的种类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带有情绪色彩,而且情绪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认为,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是四种最基本的情绪,依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而情感则与人的社会观念及评价体系分不开,按其内容、性质和表现方面的不同,又可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关于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这四种基本情绪是与人的基本需要相联系的,是不学而能的,通常还具有高度的紧张性。快乐是个人目的达到,紧张解除后的情绪体验。快乐的程度和紧张程度取决于目的重要程度和目的达到的意外程度
11、,如果追求的目的非常重要,并且目的的达到带有突然性则会引起异常的欢乐,否则只能引起微小的满意,一般把快乐程度分为:满意、愉快、异常的欢乐、狂喜。愤怒是个人目的不能达到或一再受到妨碍从而逐渐积累起紧张而产生的情绪。挫折不一定引起人的愤怒,但当人们认为其受挫的阻挠是不合理时,甚至是恶意的,则最容易引起愤怒。一般把愤怒的程度分为:轻微的不满、生气、愠怒、大怒、暴怒等。恐惧是个人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时所产生的情绪。恐惧是一种会使个体企图摆脱和逃避危险的情绪。引起恐惧的关键因素是人缺乏处理可怕情境的力量。恐惧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一个人在恐惧时,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不安和恐惧。从进化的观点看,惧
12、怕可以作为警戒信号,有助于人逃避危险,还有利于群体的社会结合以保证安全。但惧怕具有压抑作用,对认知活动也有消极影响。严重的惧怕使感知狭窄,思维刻板,行动呆板。悲哀是个人在失去所盼望的、所追求的东西或有价值的东西时所引起的情绪,由悲哀所带来的紧张释放产生哭泣,哭泣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以减轻过度的紧张。悲哀的强度取决于失去事物的价值,失去的东西价值越大,引起的悲哀也越强烈。一般把悲哀的程度分为:遗憾、失望、难过、悲伤、悲痛。关于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可以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的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如心情愉快、舒畅或心情烦闷、抑郁不快,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
13、持续下来。这种情绪状态倾向于扩散和蔓延,处在某种心境中的人,往往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一切事物。心境可以由对人具有某种意义的各种情况所引起。工作的顺逆、事业的成败、人们相处的关系、健康状态,甚至自然环境的影响,都可以成为引起某种心境的原因。关于引起心境的原因人们并不都能意识到,所以经常可以听到这样说:“不知为什么这几天这么烦闷”。心境虽然由客观事物引起,但它还受人的主观意识所调节和支配。除了由当前情境产生暂时的心境外,人还可以有各自的独特、稳定的心境或称主导情心境。主导心境往往与一个人的人生观密切相关。心境在人的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积极的、良好的、乐观的心境能使人精神振奋,促进人的主观能动性
14、的发挥,有益于人的健康,也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消极的不良心境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降低人的活动效率,有碍于健康,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激情是一种强烈、短暂,然而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狂喜、愤怒、恐惧、绝望等都属于这种情绪状态。激情是由对人具有重大意义的强烈刺激和发生对立意向冲突而过度抑制或兴奋所引起。在激情状态下,总是伴有激烈的内部器官活动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如,愤怒时全身发抖,紧握拳头;恐惧时毛骨悚然,面如土色;狂喜时手舞足蹈,欢呼跳跃。激情的发展大致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初始阶段,由于意志力减弱,身体变化和表情动作越来越失去控制,高度紧张使细微的动作发生紊乱。这时人的行为
15、受情绪体验的左右。还有控制能力。二是爆发阶段,人失去意志的监督,发生了不可控制的动作和失去理智的行为。三是激情爆发后的平息阶段。这时会出现平静和疲劳现象,严重时甚至精力衰竭。控制激情是完全可能的。在激情发生的最初阶段有意识地加以控制,能将危害性减轻到最低限度。激情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激情的意义是由它的社会价值决定的。凡能激发人积极向上、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积极的。这种激情通常与冷静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相联系,能够成为推动人的活动的动力。凡对机体有害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激情是消极的。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出现的情绪状态,是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人们在不寻常的紧张状况下把自身各种
16、资源(首先是内分泌资源)都动员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时所产生的复杂的生理和心理反应都属于应激状态。应激状态对人的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人全力解决紧急问题,维持一定的紧张度,保持高度警觉,有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使人作出平时所不能作出的大胆判断和动作。但是,有时应激所造成的高度紧张又会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紧张和惊恐也会导致人们的感知、注意产生局限,思维迟滞,行动刻板,正常处理事件的能力反而大大削弱。应激状态会改变机体的激活水平,特别是肌肉的紧张度、血压、腺体的分泌、心率、呼吸系统都有明显的变化。这些反应有助于个体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但是,长期处
17、于应激状态也引起人体生物化学保护机制的溃退,会导致某些疾病的出现。关于情感种类:人的社会性情感组成了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它反映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状况,体现出人的精神面貌并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人类较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可以分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道德感是个体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在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思想言论和意图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如果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和行为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则产生赞叹、钦佩等肯定的情感,对不道德的行为产生厌恶和憎恨。对于尽到责任的行为感到心情舒畅,心安理得或产生尊敬感等体验;对于未尽到责任的行为会感到内疚,产生否定的道德体验
18、如愧疚、痛苦或蔑视等。产生道德感的基础是对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认识,缺乏这种认识,道德感就无法产生。道德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它表现在对待国家、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在对待工作、事业、学习等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自尊心等等。这种对行为的善恶、是非、荣辱的情感与道德信念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品质。道德规范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时代、民族、文化环境和阶级有着不同的道德评价标准。社会主义社会的最高道德标准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热爱祖国和人民,助人为乐等是这个社会崇尚的道德规范。道德
19、情感在形式上又可分为直觉的道德感、形象的道德感和伦理的道德感三大类。直觉的道德感是由对于某种情境的直觉感知引起的,具有迅速而突然的特点,对道德行为有迅速定向的作用,但缺乏明确的自觉意识。形象的道德感是通过形象思维发生的,如榜样感召形成的道德情感。伦理的道德感则是在认识道德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自觉的、概括性的情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培养人们的道德感,并将直觉的、形象的道德感上升为伦理的道德感。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人们在探索真理时会产生求知欲,了解和认识求知事物时有兴趣和好奇心。在解决疑难问题时会出现迟疑、惊讶和焦躁,问题解决后产生强烈的喜悦和快慰。坚持自己观点时有
20、强烈的热情,由于违背了事实而感到羞愧等,都是理智感的体现。理智感是高级情感,是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对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发展规律和探求真理的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例如,好奇心是探求真理的源泉,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理智感是个体良好精神境界的体现,是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对人们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有推动作用。理智感的推动作用发挥得怎样与个体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有关,也与世界观、理想等有关。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理智感是十分重要的。美感是对事物美的体验。它是人们根据美的需要按照个人的审美标准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人们总是根据审美的需要和观点来评
21、价自然景色、艺术作品和社会行为的美与丑。美感与道德感经常是一致的,但又是有区别的。美感使人精神振奋,积极乐观、心情愉快、丰富人的心理生活,增加生活的情趣,从而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审美标准是美感产生的关键。客观事物中凡是符合个人审美标准的,就能引起美感体验。同道德感一样,美感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社会性、历史性和阶级性,美感的这些特性主要是通过审美标准来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人们树立健康向上的审美标准,从而陶冶美感。2、几种有关情绪的心理学理论自从1884年和85年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提出情绪外因学说以来,国外对情绪心理的研究十分
22、活跃,提出了一系列研究理论。而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诺德等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和霍夫曼的情绪功能理论,对进行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阿诺德等为代表的情绪认知理论在阿诺德之前,以往情绪心理学家们侧重于情绪的生理机制研究,强调情绪与有机体的生理唤醒有着密切联系。美国女心理学家阿诺德(M.Arnold)则认为,情绪绝不是由单纯的生理唤醒所决定,情绪及其感受赖以产生的源泉在于客观情境事件,但它们又不是刺激事件直接、机械地决定的。人怎样弄懂当前的情境刺激?它对人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这都需要通过认知评价。她在60年代初期发表的两卷巨著情绪与人格中,首次在情绪
23、理论中提出了“评价”的概念。阿诺德的情绪评价理论实际上包含着环境的、认知的、行为的和生理的多种因素。她突出地强调,来自环境的影响要经过人的评价与估量才能产生情绪。也就是说,人必须估价情境刺激对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意图或渴求。没有这样的评定,就不可能产生情绪。继阿诺德之后,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情绪的评价理论有了很大的演变,并分为两大支派。一支是以沙赫特为代表的认知激活理论,这一支更多地研究生理激活变量和认知的关系。另一支是以拉扎勒斯为代表的纯认知理论学派,这一支更多地从环境、认知和行为方面阐述认知对情绪发生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提出了情绪受环境影响
24、、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3种因素所制约。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沙赫特和另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辛格(J.Singer)于1962年设计了一项实验,用来证明上述三因素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沙赫特从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一般的结论,认为决定情绪的主要因素是认知。但是,沙赫特并没有放弃情绪产生的生理(自主性唤醒)的作用。他是试图把认知与生理因素交织在一起来说明情绪的。在他看来,在同一认知情况下,一个人只有在生理上已唤醒时才能产生情绪反应。沙赫特提出情绪是认知的、生理的、环境的三种因素的构成物,所以又称为情绪三因素说。沙赫特的这种观点成为认知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流派,对后来的研究生产相当的影响。美国认知心理
25、学家拉扎勒斯强调认知因素在情绪中的重要性,并强调指出:人是具有个体差异的社会的人,对于不同的人,他与所处的具体环境的关系所形成的对他本人的利害性质,决定他的具体的情绪。拉扎勒斯认为评价是一种心理过程,这一过程有的是简短的,有的则反复进行着,由此他又提出了初评价和再评价两个概念。再评价则是初评价的继续,它经常发生在对威胁或挑战的评价中。他非常注重个人的社会经验在评价中的作用。情境信息通过个人从经验中形成信仰、价值观、义务感和理想的目标这类个性结构进行评价,得到对信息的解释。经过评价,人参与处理情境事件,转而进入再评价过程。拉扎勒斯由此得出他的一个重要命题;情绪反应,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都是特定的
26、认知评价的功能。伊扎德的情绪动机分化理论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学者,继承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并从弗洛伊德思想中吸取了某些成就,建立了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这一理论具有以情绪为核心,包容整个人格、认知和意识,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框架,并以整个人格结构为基础,研究情绪的性质和功能。伊扎德提出,情绪是一种基本的动机系统,他从整个人格系统出发建立了情绪动机体系。伊扎德提出人格具有6个子系统:内稳态、内驱力、情绪、知觉、认知、动作。人格子系统组合成4种类型的动机结构:内驱力、情绪、情绪认知相互作用、情绪认知结构。在这庞大的动机系统中,情绪是核心,无论是与内驱力相联系的情绪,或是同知觉、
27、认知相联系的情绪,或是蕴含在人格结构中的情绪特质,都起重要的动机作用。他还从进化的观点出发,提出大脑新皮质体积的增长和功能的分化同面部骨骼肌肉系统的分化以及情绪的分化是平行的、同步的,多种情绪的分化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每种具体的情绪都有其发生的渊源,都有特定的意识品性和适应功能。根据动机分化理论,伊扎德提出了情绪激活的四系统理论。他认为细胞的、机体的、生心的和认知的因素都参与信息加工,激活情绪,而由于能激活情绪的信息加工多种多样,所以情绪的激活机制也该多种多样。伊扎德提出了四种激活系统。一是神经系统,二是感觉系统,三是情绪激活的动机系统,四是情绪激活的认知加工系统。这四种情绪激活系统又是由低级向
28、高级发展的一个连续体,神经系统是最低级,认知系统是最高级。而它们的运动同时受着个体差异、社会因素或刺激特征的影响。情绪激活机制的问题是情绪心理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一直存在着生理激活和认知激活两大派理论的对立。伊扎德的理论很好地解决了生理和认知两大激活方式的对立。伊扎德首先提出信息加工是一个连续体,至少可以从中选出四种类型的信息加工方式,而所有的情绪都是受信息加工连续体上任何一点的信息变化而激活。这四种类型的信息加工可以分成认知和非认知两大类,这就肯定了非认知因素的激活作用。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功能理论以霍夫曼为代表的感情认知相互作用理论,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感情和认知的关系以及情绪的功能提供了进一步
29、具体研究的思路。霍夫曼等认为,感情不仅仅是在量上影响认知,而且可以影响认知结构的变化。感情对信息加工有如下几种影响:一是感情发动、结束、干扰信息加工。70年代以来集中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表明,中强水平的感情体验具有提高认知加工的效果,而高强水平的感情则干扰或阻断认知活动。同时,正情绪能改善人们的智能操作。二是感情导致选择性加工。有研究表明在负情绪背景下,为构成某一命题所采用的提示数目倾向于减少,这时,负情绪对命题操作的破坏作用在于增加了负情绪的“组织”作用,它使已有的负性情绪凝结聚集,而持续发挥着对加工的干扰影响,并降低加工的质量。因此,感情在决定信息加工的选择范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三是感情组织
30、回忆。感情对记忆的影响有很多研究。关于感情有利于回忆那些与感情相一致的信息的现象,近几年来陆续有所报道。特别在正情绪下,这种表现更为明显。这是由于人倾向于保持正情绪而忘掉负情绪,从而与正情绪相联系的信息储存得到再编码的机会多于与负情绪相联系的信息提取。四是感情影响决策和问题解决。决策和问题解决要求有中强水平情绪的支持。然而,当人处于中强正感情状态下,信息加工是循着选择简单策略、较少地进行交替选择、对信息不去检验的方式进行的。这时所得到的加工效果是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决定,所采取的策略往往更为有效,而不是过于草率。而被负情绪充斥时进行操作所得的结果大约正好相反。沙洛维和梅耶为代表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
31、力的理论是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彼得沙洛维(P.Salovery)和约翰梅耶(.ayan)于20世纪90年代初共同创立的。1990年沙洛维从五个方面对情绪智力进行了描述::(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身的情绪的方向、强度、价值等方面的自我感知的能力。(2)管理与控制自身情绪的能力,指对自身的情绪进行妥善的管理与调控,使其有效地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指不断为自己树立目标的自身动机和使其情感专注的能力。(4)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对他人的情绪感受进行理解与感知的能力。(5)处理良好人际关系的能力,指具有与他人交往与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梅耶则从人们注意和处理自己情绪的风格入手,
32、将情绪智力分为三大类型:一是自我觉知型。以对自己情绪的清晰认识为其人格特征,是能有效地管理自己情绪的积极型。二是沉溺型。自我沉溺于恶劣情绪的反复中,既不认识又无力自拔,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三是认可型。能认知自己情绪的变化,但缺乏对不良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也是一种消极的人格类型。沙洛维和梅耶(1990)认为,情绪智力主要包括三种能力,即:准确地评价和表达情绪的能力、有效地调节情绪的能力和情绪运用于驱动、计划和追求成功等动机和意志行为过程的能力。1993年,他们对情绪智力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使情绪智力的概念更为清晰、明确。他们认为,情绪智力包含下述三种能力:一是认知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和能
33、力,二是调节自己的情绪和他人的情绪的能力,三是运用情绪信息引导思维的能力。1995年戈尔曼在情绪智力一书中将情绪智力概括为下述五种能力:(1)自我觉察能力,(2)情绪管理能力,(3)自我激励的能力,(4)控制冲动的能力,(5)人际技巧。戈尔曼的定义是把诸如动机、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都囊括在情绪智力之中,扩大了情绪智力的概念。情绪智力成为一种心灵的力量,一种为人的涵养,一种性格素质。戈尔曼的观点受到学术界的批评,但在一般民众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96年,针对戈尔曼的观点以及社会上的一些片面认识,沙洛维和梅耶又对情绪智力的内容结构进行了修订,认为情绪智力包括:(1)情绪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34、(2)情绪对思维过程的促进能力,(3)对情绪的理解、感悟并由此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4)对情绪进行有效调控的能力等。他们认为,情绪智力以自我意识为基础,包括乐观、同理心、情绪自制和情绪伪装等。我们认为,沙洛维和梅耶对情绪智力的界定是准确的。3、情绪管理的概念和内容近十几年来,由于情绪对人的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作用,心理学界一度掀起情绪研究的热潮。上世纪90年代,沙洛维和梅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又将情绪的研究推向了高潮。根据情绪智力的内涵,人们已清楚地认识到情绪不只是个体的心理现象,同时也是社会现象。情绪有其社会接受方式、社会沟通方式和社会支持方式,因此,情绪需要管理。人们通常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
35、情绪管理进行界定。一是从管理学的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情绪管理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情绪管理是对个体或群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其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其目标是追求“和谐管理”。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在其产生发展过程中包含着对人类情绪的漠视、关注、认识和重视的转变。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19001930)以泰罗、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阶段,是以理性的“经济人”假设为理论前提,,把人变成机器的附庸,而忽视了人的情绪、情感和人的主动精神,直接影响到生产效率的提高。进入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1930
36、1960)以梅奥、马斯洛为代表的“行为科学”阶段,从“社会人”假设出发,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的,他们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管理从“以工作为核心”向“以人为核心”转变。第三阶段(19601980)多种学派并存的“管理丛林”阶段,提出了“决策人”的假设,崇拜逻辑与推理,贬低直觉和情绪作用,导致了一种抽象的、无情的管理的出现。第四阶段(1980)掀起实行“有人情味管理”的热潮。管理不再是一种纯粹限于经济领域内的科学,也不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手段,管理是一种涉及多科学领域的综合性科学,是一种文化。管理科学出现“软”化趋势,以信任人、尊重人、关心人、发挥人的潜能为着眼点。目前美国学者萨维奇提出“
37、第五代管理”,即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他强调第五代管理更注重人的作用和人际沟通,组织结构更依赖小组和团队的活动,管理更多的是协调、沟通、交流和激励,创造出一种相互尊重、相互对话、相互协作的环境。在管理科学的发展中,管理学中的第一公设人性假设从“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向“文化人”发展,越来越重视人的社会需求、心理感受,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情绪,使管理科学由理性主义管理向人本主义管理转变。随着社会对情绪的认识,人们注重情绪的研究,从情绪控制和调节的角度提出了对情绪的管理,情绪管理便应运而生。情绪管理的目标是追求现代管理全新理念之一的“和谐管理”,形成管理中各事物间协调地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满足
38、人的情感需要,突出情绪的健康表达,在管理中做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情绪管理的这一目标融进了东方文化的重整体、重情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符合新世纪东西方管理整合和软化的发展趋势。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情绪管理是现代人成长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情绪管理又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情绪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为个人适应社会现实。如米歇尔(Mischel)认为,情绪管理是以一种社会可以容忍的方式,灵活地对一系列情绪(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发展要求作出反应的能力,以及在需要的时候延缓反应的能力。再如,汤普森(Thomposon)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活动过程,
39、它要求人们的情绪反应具有灵活性、应变性和适度性,以使人们能以有组织的、建设性的方式,迅速而有效地适应变化的社会情境。第二种是突出情绪管理旨在服务个人目的。如马斯特斯(Masters)指出,情绪管理是一种服务于个人目的、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采用这种界定方式的研究者强调,情绪管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地或被动地适应社会情境要求的活动,而且也是一个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第三种是从情绪管理的某一特征或特性着手对之加以界定。如道奇(Dodge)从其操作过程着手,认为情绪管理是激发一种活动以调节另一种活动的过程。而伊扎德强调情绪管理的动力特性,认为情绪管理是一个发生在意识内外的、包括生理、认知、体验
40、和行为反应的动力组织系统,其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以从一个或多个方面(生理、认知、体验和行为)适应特定情境。我们的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界定情绪管理。根据上述观点,我们认为,情绪管理是对个体的情绪进行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研究人们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是对情绪智力的挖掘和培植,是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的一系列过程和方法。情绪管理取决于个体对人生价值观总体把握的水平,取决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学习、环境认同,身心体验中培养出的情感质地,取决于处理人与人、人与团体之间的人际交往的艺术。情绪管理中情绪控制贯穿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是在情绪发生
41、偏离或出现不良情绪时予以调整和纠正,建立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管理的核心是将人本原理作为最重要的管理原理,使人性、人的情绪得到充分发展,人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情绪管理是从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完善人出发,提高人们对情绪的自觉意识,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激励、自我完善。情绪管理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控、情绪表达、自我激励等很多方面内容。第一,情绪识别,即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培养情绪认知能力。情绪智商的核心是情绪认知能力,即当自己的某种情绪刚一出现就能觉察的能力。完整的情绪认知能力不仅仅指情绪的自我认知,还包括对他人情绪的识别,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第二,情绪调控,即培养情绪自我控制能
42、力。情绪调控主要是指对负性情绪的控制、疏导和消除,并培养乐观的积极情绪。它是在准确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分析这种情绪产生的原因,并通过适当的方法予以缓解。情绪的产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进行情绪的归因训练能帮助人们提高情绪的自我理解和领悟能力。情绪调节和控制的方法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有不同的技术和方法,转移和升华、倾诉、宣泄、认知重建、放松训练等方法都可以用来调节自己的情绪。第三,情绪表达,即合理地表达情绪以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会因为交往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体验到各种情绪,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交际的内容和方式。正确的情绪认知和表达可以抒发自己内心的感受,让别人更了解你,增进彼此的关系;错误
43、的情绪表达方式往往会出现许多防御性不良互动,会让彼此关系变得紧张。情绪管理要求我们在学会识别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基础上恰当地表达情绪,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自我激励,即通过自我调动,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这就要求人们了解良好的情绪状态的表现,为实现一定的目标进行自我调动,指挥自己的情绪。包括能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不断明确目标,使情绪专注于目标等。通过自我激励,培养良好的情绪,控制情绪低潮,保持乐观心态,不断自我完善。4、情绪管理的作用情绪管理对人们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情绪管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体获得社会生活所必需的自我价值感、人
44、格品质、理想信念以及社会赞许的行为方式,加快其社会化的进程。情绪在人际对个体关系中起着信号、表达和感染作用,是人际关系交往的重要手段。情绪的信号作用有助于个体对自我情绪进行认知、表达和调控,对他人情绪进行觉察和把握。具有较好情绪管理能力的人通常是拥有稳定可靠的人际关系的人。第二,情绪管理有利于人们懂得身心健康。情绪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不良情绪会造成生理机制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躯体疾病。如强烈或持久的消极情绪会造成心血管机能受损,引发高血压和冠心病,严重时还可导致脑血栓或心肌梗塞。另一方面,不良情绪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正常判断力减弱,甚至使人
45、精神错乱、神志不清,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据调查,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大多与不良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相反,良好的情绪可以直接作用于脑垂体,保持内分泌的适度平衡,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有利于身体健康。情绪管理能使人们通过对自己情绪的认知、调控来建立和维护良好的情绪状态,促进身心健康。第三,情绪管理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人格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行为的倾向性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身心组织。健全人格的情绪控制性特征表现为:情绪理性化、冷静、脾气温和、有满足感、与别人相处愉快。这不仅体现了情绪与人格密切相关,也说明了提高情绪管理能力对
46、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对情绪的有效调节和控制能使个体保持良好、积极、稳定的情绪,有助于培养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良好品;对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理解有助于培养真诚友好、善解人意等良好性格。而不良情绪的泛滥是会导致个体人格出现缺陷和障碍的。二 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的注意事项进行大学生情绪管理团体心理辅导必须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常见的情绪困扰,提高大学生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情绪认知能力,指导他们培养良好情绪的方法,着力辅导大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并锤炼他们挫折的承受力。1、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特征和常见困扰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时期,他们的情绪与其整个心理过程一样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即由
47、不成熟迅速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并且情绪的成熟比之认知的成熟较晚一些。大学生情绪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两极性和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两极性指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大起大落,摇摆不定,跌宕起伏。表现在苦恼时受到激励则为之振奋;热情洋溢时受到挫折则易灰心丧气。有时常常对事物作出要么“好”、要么“坏”的绝对评价。在求知情绪上,表现为如果他们在追求知识方面取得效果,则越学越有兴趣,越学越有劲,如考上研究生、知识竞赛获大奖、出国留学等;反之,则悲伤、沮丧、压抑。在求友、求爱的情绪上,表现为如果找到心爱的对象,恋爱顺利并成功,就会快乐、高兴;若遭遇失恋,就会产生悲伤的情绪,甚至失望、绝望。大学生情绪的
48、矛盾性是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的矛盾、个人需要与社会满足间的矛盾、理想与现实差距的矛盾、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矛盾等种种矛盾冲突,带来的情绪上的反应。因此,情绪的两极性是情绪矛盾性的外化和表现形态。而这种情绪矛盾性的极端形式就是情绪的两极性。由于情绪的两极性、矛盾性,往往使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情绪体验丰富多彩。大学生处在心理未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期,他们的情绪表现出既有儿童少年时期残留下来的天真幼稚,又有成年期的深思熟虑,而两性情感的介入更使大学生的情绪表现多姿多彩。一般认为,随着年龄增长,年级升高,社会性情感越趋丰富,更多地表现出关心他人和社会,积极思索人生的情感倾向。另一方面,不同的个
49、体在情感发展、情绪表现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男女的情绪各有自己的特点。这就使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特征。二是情绪波动较大。随着认知水平的提高,知识经验的积累,大学生对自己的情绪已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情绪趋于稳定。但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时而激动时而平静,时而积极时而消极。学习成绩的优劣、同学关系的好坏、恋爱的成败等等,都会引起大学生情绪的波动。三是情绪体验强烈并易冲动。大学生在外界刺激下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体验,很容易产生冲动性情绪行为,表现得感情用事,也表现出情绪易心境化。例如:在心境平静时,对别人的玩笑会无所谓,而在心情烦躁时,就会因开玩笑、小事情发起猛烈攻击。大学生中发生打架斗殴的事件大多属于此。四是情绪的不稳定性和可控性并存。大学生的情绪由于带有两极性和矛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