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DB21∕T 907-2015 (备案号 J 10615-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pdf

上传人:wuqupia****cn.com 文档编号:220325 上传时间:2023-02-06 格式:PDF 页数:374 大小:9.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1∕T 907-2015 (备案号 J 10615-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74页
DB21∕T 907-2015 (备案号 J 10615-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74页
DB21∕T 907-2015 (备案号 J 10615-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74页
DB21∕T 907-2015 (备案号 J 10615-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74页
DB21∕T 907-2015 (备案号 J 10615-2015)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Technical code for building foundatiaon 0821厅907-2015J10615-2015 主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批准部门: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施行日期:2015年3月23日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沈阳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公告2014第26号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发布辽宁省地方标准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的公告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修订的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业经审定,批准为辽宁省地方标准,编号为DB21厅907-2015,现予以发布,自2015年3月23日起施行。原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1/

2、907-2005同时废止。本标准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解择并组织发行。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斤2014年10月14日前本规范是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2年度辽宁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辽住建2012 92号)的要求,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在原(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DB2l/907-2005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本规范在修订过程中,结合国家或行业相关标准的内容调整,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对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试验研究,并以各种方式征求了有关勘察、设计、科研、教学单位和专家的意见,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共分11章和

3、11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岩土工程勘察,地基计算,山区地基,软弱地基,浅基础,桩基础,基坑工程,检验与监测以及有关附录。本次修订的主要技术内容是:1.增加建筑边坡及挡土墙的地基基础设计等级;2.增加复合地基变形计算的经验系数;3.增加挡土墙设计计算内容;4.增加软弱土地基基础施工措施;5.增加根据沉降观测资料调整基床系数的规定;6.增加对超长地下室进行温度应力分析的规定和减轻温度应力的技术措施;7.增加同一大面积整体模形基础上按各建筑物的有效影响区域将筷基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分别进行计算的规定;8.增加根据上部结构和基础形式的不同,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限值的规定;9.

4、增加预应力混凝土管桩设计内容;10.增加实测基床系数计算方法;11.修订勘察等级与地基基础设计等级相协调:12.修订岩土工程评价内容;13.修订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的杆长修正系数;14.修订根据原位测试成果确定岩土工程特性指标的经验值;15.修订计算基础埋置深度的规定;16.修订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公式;17.修订边坡稳定性评价内容,增加抗震设防区边坡稳定验算的内容;18.修订沉降后浇带和沉降缝的设置位置的规定:19.修订单桩承载力计算公式;20.修订桩侧阻力及桩端阻力的经验值;21.修订“基坑工程”内容;22.修订地下水条件下的土压力计算原则;23.修订“检验

5、与监测”内容。本规范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管理组(地址:沈阳市和平南大街84号,邮编:l10005,Email:13904050108163.eom)。本规范主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2 中冶沈勘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公司中建东设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辽宁省水利水电设计研究院辽宁省交通勘测设计院辽宁省有色勘察研究院沈阳核工业建设工程总公司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沈阳市建设工程施工

6、图设计审查咨询中心大连都市发展设计有限公司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东北岩土工程勘察总公司锦州新大陆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营口开发区审图中心大石桥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东北大学沈阳建筑大学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辽宁建华管桩有限公司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庆钢张海东(以下按姓氏笔画排列)王文亮王希友王家伟王敏权尹刚匠由世歧刘子青刘旭刘旭刘忠昌邢玉东孙强孙鑫杨永波张丙吉陈芳斌张绍亮何振文汪智慧张捷张维正陈殿强单明林立岩赵文赵俭斌姚弘杰姜海潮晏可奇高齐翔顾亮黄垄程全舒昭然雷刚解磊霍剑峰主要审查人:滕延京窦南华朱炳寅化建新王立长刁日明张成金赵振东刘健孙长征董启潮周大军李范龙3 目录1总则2 术语和符号22.1 术语22.

7、2 主要符号.43 基本规定.84 岩土工程勘察.144.1 一般规定.14 4.2 岩土分类.15 4.3 勘察工作量.20 4.4 室内试验与原位测试.26 4.5 地下水28 4.6 工程特性指标29 4.7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和勘察报告.31 5 地基计算405.1 基础埋置深度.40 5.2 承载力计算.41 5.3 变形计算.49 5.4稳定性计算.54 6 山区地基.576.1 一般规定.57 6.2 不均匀地基.58 6.3 填土地基60 6.4采空区地基.63 5 6.5 岩榕与土洞65 6.6边坡68 6.7 重力式挡土墙.72 6.8 悬臂式、扶壁式挡土墙.78 6.9 锚

8、杆挡墙80 6.10 岩石喷锚876.11 加筋土挡墙.887 软弱地基.93 7.1 一般规定.93 7.2 利用与处理.94 7.3 建筑措施.1017.4结构措施.1037.5 施工措施.1047.6 大面积地面荷载.1058 浅基础.1088.1 一般规定108 8.2元筋扩展基础1098.3 扩展基础.;.110 8.4 柱下条形基础.123 8.5 高层建筑形基础.1259 桩基础1399.1 一般规定1399.2 桩和桩基构造.1429.3 桩基承载力计算.1489.4 桩基础沉降计算1539.5 桩基承台设计.15410 基坑工程16610.1 一般规定.166 10.2 土压

9、力计算.169 6 10.3 桩墙式支护结构175 10.4 双排桩186 10.5 土钉墙.188 10.6 重力式水泥土墙192 10.7 地下水控制194 11 检验与监测.19911.1 一般规定.199 11.2 地基静载荷试验.199 11.3 单桩静载荷试验.202 11.4 地基基础检验.204 11.5 建筑物沉降观测.207 11.6 基坑工程监测.208 11.7 环境监测.211 附录A岩土的现场鉴别.212 附录B标准贯入试验、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修正215附录C承载力特征值、内摩擦角及变形模量经验值216附录D附加应力系数、平均附加应力系数a223附录E大面积地面荷载

10、作用下地基附加沉降量计算238附录F阶梯形承台及锥形承台斜截面受剪的截面宽度240附录G冲切临界截面周长及极惯性矩计算公式242 附录H桩侧阻力、桩端阻力承载力特征值245附录J稳定性验算.249附录K地下水位降深计算.265 附录L基坑涌水量计算269用词和用语说明.273 引用标准名录.274 附:条文说明.275 7 Contents 1 General Provisions 1 2 Terms and Symbols 2 2.1 Terms 2 2.2 Symbols 4 3 Basic Requirements 8 4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14 4.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14 4.2 Geotechnical Classification 15 4.3 Workload of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20 4.4 Indoor and In-situ tests 26 4.5 Groundwater 28 4.6 Engineering Index Poperties29 4.7 Geotechnical Analysis and Investigation Report 31 5 Foundation Design Calculation 40 5.1 Embedded Depth

12、of Foundation 40 5.2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41 5.3 Deformation Calculation 49 5.4 Stability Calculation.54 6 Foundation in Mountain Area 57 6.1 General Requirements 57 6.2 Non-uniform Ground 58 6.3 Foundation on Compacted Fill60 6.4 Foundation on Goaf.63 9 6.5 Karst and Sinkhole 65 6.6 Slope 6

13、8 6.7 Gravity Retaining Wall 72 6.8 Cantilever and Counterfort Retaining Wall 78 6.9 Anchored Wall 80 6.10 Rock Shotcrete and Bolting 87 6.11 Reinforced Soil Wall.88 7 Soft Ground 93 7.1 General Requirements.93 7.2 Usage and Treatment 94 7.3 Architectural Measurement 101 7.4 Structural Measurement 1

14、03 7.5 Construction Measurement 104 7.6 Massive Ground Surcharge 105 8 Shallow Foundation 108 8.1 General Requirements 108 8.2 Unreinforced Spread Footing 109 8.3 Spread Footing 1 10 8.4 Strip Footing under Column 123 8.5 Raft Foundation for High Rise Building 125 9 Pile Foundation 139 9.1 General R

15、equirements 139 9.2 Pile and Pile Foundation Constitution 142 9.3 Bear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for Pile Foundation 148 9.4 Settlement Calculation for Pile Foundation 153 9.5 Design of Pile Caps154 10 Excavation Engineering 166 10.1 General Requirements 166 10 10.2 Calculation of Earth Pressure 169 1

16、0.3 Pile and Wall Retaining Structure 175 10.4 Double-Row-Pile Wall186 10.5 Soil Nailing Wall 188 10.6 Gravity Cement-Soil Wall 192 10.7 Groundwater Control 194 11 Inspection and Monitoring 199 11.1 General Requirements 199 11.2 Static Load Test on Foundation 199 11.3 Static Load Test on Single Pile

17、 202 11.4 Test of Ground and Foundation 204 11.5 Settlement Measurement of Building 207 11.6 Excavation and Monitoring 208 11.7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211 Appendix A Field Characterization of Rock and Soil212 Appendix B Amendment of Standard Penetration Test and Heavy Dynamic Penetration Test215 A

18、ppendix C Bearing Capacity Eigenvalue、InternalFriction Angle and Empirical Modulus of Deformation 216 Appendix D S忧ssInfluence Coe伍cientand Average Stress In-fluence Coefficient 223 Appendix E Calculation of Subsequent Foundation Settlement under Massive Ground Surcharge 238 Appendix F Anti-shearing

19、 Sectional Width of Step and Cone-shape Pile Cap 240 Appendix G Perimeter of Critical Section for Shearing and Polar Moment of Inertia Calculation 242 Appendix H Eigenvalue of Side and End Resistance for Pile 11.245 Appendix J Stability Evaluation 249 Appendix K Calculation of Groundwater Drawdown26

20、5 Appendix L Simplified Calculation for Water Discharge in Excavation Pit269 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Code List of Quoted 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 of Provisions 12 2 术语和符号2.1 术语2.1.1 地基ground,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岩、士体。2.1.2 复合地基composite ground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形成由地基土和竖向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2.1.3基

21、础foundation 将上部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2.1.4 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成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5 元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要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2.1.6 桩基础pile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与桩顶连接的承台组成的基础或由柱与桩直接连接的单桩基础。2.1

22、.7 短墩基础short none-reinforced concrete pier 就地挖掘成孔,原槽浇筑毛石混凝土或混凝土,形成的2 墩身不配筋的大直径圆形或椭圆形基础,其人土深度一般不小于3.0m,墩身直径不小于0.8m,端部可以带扩大头。2.1.8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2.1.9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value of subsoil bearing capacity 指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2.1.10

23、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ultimate vertical bearing ca-pacity of a single pile 单桩在竖向荷载作用下到达破坏状态前或出现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时所对应的最大荷载,它取决于土对桩的支承阻力和桩身承载力。2.1.11 岩土工程勘察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根据建设工程的要求,查明、分析、评价建设场地地质、水文、环境特征和岩土性能,编制勘察文件的活动。2.1.12 原位测试in-situ test 在岩土体所处的位置,基本保持岩土原来的结构、湿度和应力状态,对岩土体进行的测试。2.1.13 现场监测in-situ monitori

24、ng 在现场对岩土性状和地下水的变化,岩土体和结构物的应力、位移进行系统监视和观测。2.1.14 现场检测field inspection 在现场采用一定手段,对勘察成果或设计、施工措施的效果进行核查。2.1.15标准冻深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袒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深的平均值。2.1.16挡土墙retaining wall 3 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防止岩土体滑塌、主要承受侧向荷载的结构物。2.1.17 基坑工程excavation engineering 为保证地面向下开挖形成的地下空间在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所需的挡

25、土结构及地下水控制、环境保护等措施的总称。2.1.18 建筑边坡building slope 在建(构)筑物场地及其周边,由于建(构)筑物和市政工程开挖或填筑施工所形成的人工边坡和对建(构)筑物安全或稳定有不利影响的自然斜坡。2.1.19锚杆(索)anchor bar(rope)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2.1.20 土钉soil nail 士钉是指同时用来加固和锚固现场原位土体的细长杆件,通常采取在岩土介质中钻孔、置人变形钢筋(即带肋钢筋)并沿孔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2.1.21抗浮设防水位wa阳levelfor prevention of

26、 up-floating 地下室抗浮评价计算所需的、保证抗浮设防安全和经济合理的场地地下水位。2.2 主要符号2.2.1 作用和作用效应4 Fk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E一一主动土压力;E。一一静止土压力;Ev被动土压力;仔一一岩土体自重;挡土墙每延米自重;Gk一一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H,k一一锚杆水平拉力标准值;Mk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N.k一一锚杆轴向拉力标准值;P厂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Po一一基础底面处的平均附加压力;Qk一一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基中单桩所受竖向力

27、;矿一一地表均布荷载;U一一子L隙水压力;Y一一剪力。2.2.2 材料性能和抗力性能a一一压缩系数;一一岩体、土体的黠聚力;E,一一土的压缩模量;E。一一土的变形模量;r一一孔隙比;1.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一一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一一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qpa一一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q,.一一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R.一一单桩承载力特征值;w-一士的含水量;IL一一液性指数;5 JP一一塑性指数;7户一岩体、土体的重度;6一一填土与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r一土与挡土墙基底间的摩擦系数;一泊松比;伊一一内摩擦角。2.2.3 几何参数A一一基础底面面积;滑动面面积;A一曲固体截

28、面面积;A一一锚杆钢筋或预应力钢绞线截面面积;扣一一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d一一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Hr 一一一自基础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Hg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扣一边坡高度;基坑深度;挡墙高度;L一一房屋长度或沉降缝分隔的单元长度;l一一寺曲杆锚固段长度;一一沉降量;z一一地基沉降计算深度;一一锚杆倾角;墙背与水平面的夹角;。一一挡墙底面倾角;P一一填士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地表斜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一一地基压力扩散角;边坡的破裂角;缓倾的外倾软弱结构面的倾角。2.2.4 计算系数命一平均附加应力系数;6 3 基本规定3.0.1 根据地基复杂程

29、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l选用。表3.0.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设计等级建筑和地基类型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体型复杂、层数相差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可能产生较大沉降差的建筑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甲级场地或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对既有重要建筑和设施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位于复杂地质条件或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开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士程破坏后果很

30、严重的建筑边坡及挡土墙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乙级除甲、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除甲、丙级以外的建筑边坡及挡士墙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物;次要的轻型建筑物丙级非软土地区且场地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破坏后果不严重的建筑边坡及挡土墙8 3.0.2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2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3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

31、作变形验算: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戎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3)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的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辞不均的填士,其自重国结未完成时。4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3.0.3 表3.0.3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做变形验算。表3.0.3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的设

32、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地基主l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k要受力(kPa)层情况l各士层坡度(%)运OIMmAM坦问EMMNFA2三国mmAU工坦问的一mmAI一运运。一5mAHU一运9 续表3.0.3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5 三三56 6 三三7构(层数)吊车额走起重50 单层单量(t)1015 1520 2030 3050 100 排架跨厂房跨度(m)18 24 30 30 30 建结构筑(6m 多吊车额定起重5-10 1015 1520 2030 3075 类柱距)跨量(t)型厂房跨度(m)18 罢王24运3030 30 烟囱高度(m)40 军三5075 罢王100高度(m)主主2030 30

33、 罢王30Jj(塔容积50 100 200 300 500(m)100 200 300 500 1000 注:1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宽度),独立基础下为L弛,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般民用建筑除外);2 地基主要受力层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30kPa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本规范第7章的有关要求;3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4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3.0.4 抗震设防区,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 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

34、宜设置在性质截然不同的地基上;2 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部分采用天然地基部分采用桩基;当采用不同基础类型或基础埋深显著不同时,应根据地震时两部分地基基础的沉降差异,在基础、上部结构的相关部位采取相应措施;3 地基为软弱霜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士或严重不均匀士时,应采取相应处理措施;rn 4 坡地挡士墙与主体结构侧墙宜分开设置,当无法分开时,主体结构分析和设计时应考虑土的水平侧压力的作用,进行抗震稳定性验算;5 边坡附近的建筑基础应进行抗震稳定性设计,并采取措施避免地震时地基基础破坏。注:软弱教性土指7度、8度和9度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小于80kPa、IOOkPa和120kPa的土层。3.0.5 地

35、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2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荷载效应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人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3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作用下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

36、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士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y。不应小于1.0。3.0.6地基基础设计时,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下列11 规定:1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k应用下式表示:Sk=Sek+SQ1k 帆2SQ2k+lflonSQnk(3.0.6-1)式中:Sek永久作用标准值Gk的效应;SQk一第i个可变作用标准值Qik的效应;机一第i个可变作

37、用Qi的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2 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k应用下式确定:在SGk+l/lqi SQ!k+l/lq2SQ2k+lflqnSQnk(3.0.6-2)式中:l/lqi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取值。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d,应用下式表达:S60160注儿301细注儿15115注儿51儿运5标准值儿(MPa)I ck I I 注:采用点荷载试验时,每组试验岩块(芯)数量不宜少于15块。4.2.4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2.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

38、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应按本规范附录A中的表A.0.2执行。表4.2.4岩体完整程度的划分完整程度等级l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完整性指数I0.75 I o.75o.55 I 0.550.35 I o.350.15 I 0.15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应具有代表性。4.2.5 碎石士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工5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16 砾和角砾。表4.2.5碎石土的分类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漂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块石棱角形为主全重500毛卵

39、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碎石棱角形为主全重50%圆砾阿形及亚阿形为主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角砾棱角形为主重500毛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4.2.6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2.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表4.2.6碎石土的密实度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重型动力触探击数N6Js三 55N6Js 运101020 N63s 瑞利波波速v,v,乏主200200v运260260360 注:l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lOOmm的碎石士。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lOOmm的碎石士,可按本规起附录A中的表

40、A.0.4鉴别其密实度;2 N63.5为经杆长修正后的平均值,N63.s修正应按本规范附录B执行;3 瑞利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关系为,0.935v,;4 当两种方法判别存在差异时,应以动力触探试验优先。4.2.7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的50%、粒径大于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工7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17 表4.2.7砂土的分类土的名称粒组含量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1毛50%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50%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50%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850毛粉砂粒径大于

41、0.075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50%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4.2.8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2.8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很密。表4.2.8砂土的密实度密实度松散稍密中密密实很密标准贯入N:;IO ION运1515N运303050 击数N动力触探N63.s 4.0 N63.s 6.0 N63.s运9.0 击数N63.s4.0 z二6.09.0:;12.0 12.0 注:N63.s为经杆长修正后的平均值,N值为实测值的平均值。当两种方法判别存在差异时,应以标准贯入试验优先。4.2.9粘性土为塑性指数p大于10的士,可按表4.2.9分为黠士、粉质站土。土的名称秸土

42、粉质蒙古土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阿锥体沉人士样中深度为lOmm时测定液限计算而得。18 4.2.10 教性士的状态,可按表4.2.10分为坚硬、硬塑、硬可塑、软可塑、软塑、流塑。表4.2.10蒙古性土的状态1夜性指数L状态液性指数L状态11.运。坚硬0.5/L罢王0.75软可塑。L0.25 硬塑0.75/r.1 软塑0.25 流塑4.2.11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布性土之间,塑性指数气运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粉士的密实程度可按表4.2.11-1分为密实、中密、稍密。粉土的温度应按表4.2.11-2分为稍温、温、很湿。表4.2.11-1粉土密实度分类孔隙tl

43、:.e密实度e0.9 稍密表4.2.11-2粉土温度分类含水量(%)温度w30 很温4.2.12 淤泥为在静水环境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5的敬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蒙古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19 4.2.13 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60%的土为泥炭,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10%且小于60%的土为泥炭质土,有机质含量大于或等于5%且小于10%为有机质土。4.2.14红在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教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

44、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站土。4.2.15膨胀土为土中带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蒙古性土。4.2.16湿陷性土为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4.2.17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蒙古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奔实的素填士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4.3勘察工作量4.3.1 初步勘察勘探点、线间距可按表4.3.1确定。表4.3

45、.1初步勘察勘探线、勘探点间距(m)勘察等级|勘探线间距|勘探点间距级一级一级甲一乙一丙50-75 75100 100150 3050 5075 75100 注:1表中间距不适于地球物理勘探,对局部异常地段应予以加密;2控制性勘探点宜占勘探点总数的l1/3,且每个地貌单元均应有控制性勘探点。20 4.3.2初步勘察勘探孔的深度可按表4.3.2确定。表4.3.2初步勘察勘探孔深度(m)勘察等级一般性勘探孔控制性勘探孔甲级王三15主30乙级1015 1530 丙级8-10 10-20 注:1当需要判定场地土覆盖层厚度时,孔深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M.GB50011的要求;2特殊情况下可适

46、当增减勘探孔深度。4.3.3初步勘察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应符合下列要求:1 采取土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的勘探点应结合地貌单元、地层结构和土的工程性质布置,其数量不宜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12;2采取土试样的数量和孔内原位测试的竖向间距,应按地层特点和土的均匀程度确定;每层土均应采取土试样或进行原位测试,其数量不宜少于6个;3 对大面积同一地质单元,测试土层剪切波速的勘探点数量不宜少于2个;4应采取水、土试样进行腐蚀性评价。4.3.4详细勘察勘探点、线间距可按表4.3.4确定。表4.3.4详细勘察勘探点、线间距(m)勘察等级勘探点、线间距甲级10-20 乙级20-25 丙级25-35 注:同一建筑

47、物范围内的主要受力层或有影响的下卧层起伏较大时(坡度大于100岛),应加密勘探点,查明其变化。21 4.3.5 详细勘察勘探点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点宜按建筑物周边和角点布置,对于建筑群也可按其范围均匀布置,并且控制性勘探点不应少于勘探点总数的113;2单栋高层建筑勘探点的数量,对勘察等级为甲级的不应少于5个,控制性勘探点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对密集的高层建筑群,控制性勘探点可适当减少,但每栋建筑物至少应有2个控制性勘探点;3 重大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勘探点;重大的动力机器基础和高耸构筑物,勘探点不宜少于3个;4 抗震设防区,单幢超过IO层的高层建筑或高度超过24m的多层建筑测试土层剪切波速

48、的勘探点不宜少于2个;对小区中处于同一地质单元内的密集建筑群,测试剪切波速的勘探点数量可适当减少,但每幢高层建筑和大跨度空间结构均不得少于1个。4.3.6详细勘察的勘探孔深度自基础底面算起,应符合下列规定:1 勘探孔深度应当能控制地基的主要受力层,当基础底面宽度不大于Sm时,勘探孔的深度对条形基础不应小于基础底面宽度3倍,对单独柱基不应小于l.5倍,且不应小于Sm;2 高层建筑和需做变形计算的地基,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应超过地基变形计算深度;高层建筑的般性勘探孔应达到基底下0.51.0倍的基础宽度,并深入稳定分布的地层;3 对仅有地下室的建筑或高层建筑的裙房,当不能满足抗浮设计要求,需设置抗浮桩

49、或抗浮锚杆时,勘探孔深度应满足抗拔承载力评价的要求;4 当有大面积地面堆载或软弱下卧层时,应适当加深22 控制性勘探孔的深度。4.3.7简单均匀场地条件下多层建筑控制性勘探孔深度也可按下式估算:d.=4 n(4.3.7)式中:d.一自基础底面算起的控制性勘探孔深度(m);一与地基土类别、密度或状态有关的经验系数,对坚硬、密实地基土取0.8,对硬塑、可塑、中密地基土取l札对稍密、松散、软塑地基土取1.2;n一住宅建筑层数,其他的一般建筑物可按高度、荷载换算成相当的层数。4.3.8一般高层建筑的夜形基础的勘探孔深度也可按下式估算:如在此计算深度内遇岩石或厚层碎石士等稳定地层时,勘探孔深度可根据情况

50、适当减小。d=Hb(4.3.8)式中:H一夜基埋深(m);旷与地基土有关的经验系数,可按表4.3.8采用;卜基础宽度(m)。表4.3.8经验系数土的名称碎石土砂土I 粉士一般教性土!软土控制孔I o.7 0.70.9 I 0.9-1.2 1.01.5 I 2.0 一般孔0.5 I 0.50.6 I 0.60.7 I 0.70.9 I 1.0 4.3.9桩基工程勘察应查明场地各层岩土的类型、深度、分布、工程特性和变化规律;当采用岩石作为桩的持力层时,应查明岩石的岩性、构造、岩面变化、风化程度,确定其坚硬程度、完整程度,判定有无洞穴、临空面、破碎岩体或软弱岩层;勘探点间距宜取1525m,端承型桩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基础工程/设备基础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