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书.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202324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申请建设可研报告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目 录1综合说明11.1项目区位置与面积11.2水土流失状况与治理的必要性11.3项目建设报告编制依据与过程21.4建设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21.5项目投资31.6项目效益和综合评价32项目区概况52.1自然条件52.2土地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72.3社会经济条件83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113.1水土流失状况113.2水土保持防治现状124项目任务和规模154.1建设目标154.2治理类型区划分和小流域划分164.3治理措施布局16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174.5建设任务和规模175防治措施及其布局185.1预防措施及其布局185.2治理措施设计185.3生产修复辅助项目236项目监测评价2

2、46.1 技术路线总体布局246.2 监测时段、内容与方法247技术支持267.1必要性267.2技术引进与示范推广267.3技术培训278组织管理298.1管理机构及职责298.2管理办法298.3资金管理318.4质量管理329进度安排349.1施工条件349.2施工进度3510投资估算3610.1投资估算3610.2资金筹措、3711经济评价3811.1经济效益3811.2生态效益3911.3社会效益3911.4经济评价4011.5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及结论4111.6敏感性分析4112结论4212.1 资料可靠准确、4212.2技术设计合理4212.3经济效益显著4212.4组织机构健全4

3、212.5有利于环境改善4212.6社会影响良好43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综合说明1.1项目位置大石砭排洪排碱渠道工程位于靖边县海则滩乡大石砭村。工程所在区域集水面积96.5km2。涉及海则滩乡(镇)的大石砭、马莲坑、海则滩3个行政村,现有人口13177人,其中农业人口13120 人。1.2水土流失状况与治理的必要性项目区属风沙滩地区,水土流失严重,以风蚀、水蚀为主,重力侵蚀次之。因土壤抗蚀性能差,以及地面植被稀少等原因,一遇暴雨,沟头的溯源侵蚀和沟岸扩展加剧,大量泥沙下泄,严重危及下游库坝的安全运行与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风沙区地势较平坦,在大风的作用下

4、,极易发生风蚀,是沙尘暴的主要发源地。土壤侵蚀模数为3340T/ km2a。因此及时治理,可制止冲沟发育,减轻风沙危害,延缓下游库坝群的淤积速度,延长兴利年限。同时可以改善当地土壤理化性状,增强肥力、提高产量、变害为利,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项目区集中连片,涉及的小流域完整,多数小流域经过无定河流域一期治理,有一定的治理基础与经验,而项目区所在地长期以来受恶劣的生态环境和严重的水土流失限制,经济发展缓慢,地方政府和群众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要求迫切,重视程度高,能够保证一定数量的资金匹配,同时项目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比较便利齐全,示范效果好。所以,选择在靖边县黑河则项目区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于促进风

5、沙区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十分必要,意义重大。1.3项目建设报告编制依据与过程根据水利部2007年1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2008-2012年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在陕西省水土保持局的部署按排下,我县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项目区进行了现场查勘和调研,在榆林市水务局、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以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进行了项目区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保持治理现状分析、典型小流域的选择及可行性研究、各治理措施的典型设计、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包括:1.3.1法律法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

6、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1.3.2技术规范、标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坡耕地治理工程技术标准(GB/T16453-1996)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程暂行规定1.3.3技术资料水利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黄委会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黄委会关于印发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编制大纲的通知陕西省水土保持局陕西省水土保持区划图集1.4建设目标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按照改善生态环境与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实现区域经

7、济可持续发展的宗旨,确定项目建设目标为:基本遏制生态恶化的趋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使社会、经济和环境逐步走向协调发展,项目区群众基本脱贫致富。1.4.1基本遏制水土流失,力争使项目区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70%以上,70%的径流泥沙得到拦蓄。1.4.2改善农业用地条件,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单产,基本实现粮食自给,人均粮食达到400kg以上。1.4.3调整项目区农林牧业用地结构,扩大林草面积,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1.44建立健全项目建设管理体系5年综合治理,新增治理面积16968 hm2,其中:水地923 h

8、m2,水保林7848 hm2,种草1803 hm2,果园106 hm2,生态修复6288 hm2,建谷坊42道,修复生产道路62.19km,建羊舍74处,围栏33.93万m,打机井85眼,共投工226.18万个工日,施工机械台班0.26万个。动土方402.71万m3,石方1.44万m3,砼0.2万m3。共需钢材1.7t,水泥233t,需各种苗木6275.62万株,沙柳插穗721.1万株,种籽5.94万kg,通过综合治理措施布置,靖边县黑河则项目区2012年水平累计治理面积达26258 hm2,其中基本农田1804hm2,林地16098hm2,果园159 hm2,草地1909hm2,生态修复面积

9、6288hm2。谷坊42座、道路61.19 km,通过措施实施,项目区累计治理程度达到78.3%,林草覆盖率达到64.3%。1.5项目投资根据综合治理措施工程量和分析确定的单价,项目区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静态总投资为5455.48万元,其中工程措施投资649.51万元,占总投资的11.9%;植物措施投资额101.74万元,占总投资的士%;其它费用11.99万元,占总投资的0.2%;独立费用383.44万元,占总投资的7%;基本预备费308.8万元,占总投资的5.7%。资金筹方案为:中央1818.5万元,地方匹配1818.49万元,群众自筹1818.49万元。1.6项目效益和综合评价1.6.1项

10、目效益1.6.1.1经济效益经过投入、产出分析,项目期末每年新增粮食产量207.68万kg,新增经济林果26.25万kg,木材蓄积量190m3,干柴579.53万kg,饲草270.47万kg,20年累计效益现值为6949.13万元,经济净现值为2011.63万元,投资回收期11.4年,经济内部收益率18.75%,效益费用比为1.41。1.6.1.2生态环境根据各治理措施拦泥、蓄水定额和新增治理措施面积计算,治理期末年,各治理措施保土33.65万t,累计保土效益为70.63 %。通过5年的水土保持重点建设,新增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面积16968hm2,治理程度由现状的27.7%提高到78.3%,

11、林草覆盖率将由现状的24%,提高到64.3%,局地小气候明显好转,水土流失的危害减轻,生态环境有效改善。1.6.1.3社会效益随着各项措施的逐步落实,农、林、牧、副等各业全面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450元增加到26065元,土地利用率由现状的39.3%,提高到85.3%;土地利用结构更趋合理,农、林、牧用地比例由治理前的30:78:1调整为1:8.5:1.2,农、林、牧、副等各业协调发展,农业总产值由现状的2729.52万元增加到5167.74万元,农、林、牧副各业产值比例分别由37%、20%、24%、19%调整为31%、22%、35%、12%。1.6.2综合评价经过对项目区自然生态环境、社

12、会经济现状及项目建设的技术措施、保证措施、投资效益、环境影响、资金匹配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表明:项目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有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水土流失类型区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立项依据充分,指导思想明确,目标符合实际,措施布局合理;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符合项目区自然经济发展规律;项目技术设计体现和应用了现有科技成果及成功经验。因此,项目在技术经济上是合理可行的。项目区综合治理措施工程特性见表1.12项目区概况2.1自然条件2.1.1地质、地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陕西省靖边县黑河则项目区属定河流域,处于鄂尔多斯地台南缘,断层、断裂、褶皱等构造不发育,地质构造呈北东走向,构造运动不明显。按其自

13、然地貌特征分,属风沙草滩区,地势平缓,沙丘连绵,沙丘间、低洼处间或分布着大小等的湖盆滩地,部分地方有基岩裸露,地下水资源丰富。2.1.2土壤、植被与自然资源项目区土壤以风沙土、绵沙土为主,夹杂有淤土和沼泽土,此外,主干沟两岸分布着新积土,梁峁鞍部、沟台、残塬和涧地分布有黑垆土;下湿滩地、河谷、川道河床沿岸及雨涝地段分布有潮土。项目区植被由森林草原向荒漠过渡,地面植被少。天然植被已破坏殆尽,人工植被以沙生灌草地为主,主要树种有沙柳、柠条、沙棘、紫穗槐等,草种有白草、冰草、沙蒿、沙打旺、苜蓿等,人工乔木林以杨树、旱柳、樟子松、油松为主。目前,项目区林草地面积8409hm2,植被覆盖率24%。项目区

14、土地资源丰富,总土地面积351km2,人均土地面积为2.66hm2,为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但是,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农地面积达3203 hm2,占总面积的9.1%,且多为坡耕地,林地面积8303 hm2,仅点总面积的23.7%,草地面积106 hm2,占总面积的0.3%,未利用的荒坡、荒沙地面积21304 hm2,占总面积的60.7%,非生产用地2184 hm2,占总面积的6.2%,农林牧用地比例为30:78: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见表1.4项目区总土地面积351km2,其中5的面积13443 hm2,占总面积的38.3%;515的面积12812 hm2,占总面积的36

15、.5%;1525的面积5405 hm2,占总面积的15.4%;2535的面积3089 hm2,占总面积的8.8%;35的面积35 hm2,占总面积的1%。项目区土地坡度组成见1.3现状农业用地中,坡耕地(沙地)2322 hm2,基本农田881 hm2,其中坡度在25以上的耕地4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5%。1525的耕地面积496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5.5%,515的耕地面积108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34%,坡度小于5的耕地面积1569 hm2,占总耕地面积的49%。项目区人均耕地0.24 hm2,人均基本农田0.07 hm2。项目区耕地坡度组成见表1.5项目区水系主要有黑河

16、和马季沟两条河流,有常流水,均为土质河床,地下水储量大,水位高,水质好,年均径流量789.75万m3。项目区内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其补给的强弱,除了与水量的大小和地形条件有关外,受包气带地层厚度及透水性能所制约,由于没有项目区具体的地质、岩性及水文地质参数等资料,所以参考陕西省地下水资源评价、榆林地区水资源及重点水利工程规划、陕西省靖边县水资源调查评价报告,按河川径流百分比为58%计算,项目区地下水资源量为458.06万m3,其中可开采量为325.64万m3。项目区地表水资源量具有水量缺乏、径流分布不均的特点,涧地或平缓沙地内虽有地表径流产生,但由于项目区大多数土壤是沙质性质,地表

17、水多数因蒸发而损失。地表水主要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的60%左右,一遇暴雨,河水暴涨急落,河岸冲刷严重,利用条件很差。从项目区水资源的特点可以看出,有效拦截、储藏大雨或暴雨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合理利用地下水是项目区水资源利用的方向所在。因此,需在项目区发展基本农田,退耕还林还草,调节降水与农作物生长不同步的矛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水地实施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水资源利用方向,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对水的需求。项目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有天然气、石油、煤等。其中天然气、石油已开采10多年,为西气东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层埋藏较深,但煤质较好,储量大,计划2

18、008年开采。2.1.3水文、气象2.1.3.1气候特征项目区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气候,冬春干旱多风,雨量稀少;夏秋降雨集中,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395mm,65%降雨中在79月,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最大年降雨量744.6 mm,(1994年)最小年降雨量205 mm(1956年)。年蒸发量1700 mm,干燥度2,年均气温7.8,无霜期135天。10的活动积温2700,极端高温36.5,极端低温-30.6,,年平均风速3.2m/s。年8级以上大风日数15.2天,能造成沙暴的大风次数约占大风日数的70%。年均日照时数2769h。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沙尘暴、暴雨等,详见表1.2

19、项目区气象特征表。2.1.3.2水文泥沙特征项目区主要河流为黑河,没有水文、气象站点分布,根据相邻区域及新桥、金鸡沙水库淤积资料分析推算,项目区年径流深为22.5mm,多年平均径流量789.75万m3。多年平均输沙模数3340t/km2a,径流泥沙的年内变化与降雨年内变化相一致,79月份径流量占全年的50%以上,泥沙量占全年的85%以上。项目区产沙量主要来源于暴雨冲刷,如“98.4”大洪水,新桥水库因泥沙淤积而丧失的库容为1200万m3,占总库容的6%。进一步分析表明,项目区泥沙主要来源于梁峁沟坡,按地形部位分,沟谷地较多,其中以沟坡为主;按土地利用分,坡耕地最高。2.2土地利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20、2.2.1土地适宜性评价根据地形地貌、土壤质地、侵蚀程度、利用现状,对项目区土地等级进行评价,将土地资源划分为六个等级。根据土地资源等级,考虑影响各类土地质量,生产发展方向等主要因素,划分出不同适宜性土地资源面积,见表1.6:项目区土地分级及适宜性评价表2.2.1.1宜农地:项目区有宜农地2700hm2,占总面积的7.7%,主要位于村庄附近,平缓坡地或沟谷滩地,该区人口集中,土地质量及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是发展基本农田的主要地区。2.2.1.2宜果地:项目区有宜果地900 hm2,占总面积的2.6%,主要分布于坡度平缓,条件较好的村庄附近,坡度大致在15以下的梁峁坡的背风向阳处。2.2.1.3宜

21、草地:项目区有宜草地2100 hm2,占总面积的6%,主要位于近村、坡度较平缓的梁峁顶、20左右的梁峁坡。可以与灌木林混交,种植沙打旺等优良牧草。2.2.1.4宜林地:项目区有宜林地面积26866 hm2,占总面积的76.5%,位于庄前屋后及农田四周。(可发展乔木林),15以上的梁峁坡和坡度较陡的沟谷坡、半固定沙地(营造灌木林)。2.2.1.5不宜利用地:项目区内不宜利用地面积350 hm2,占总面积的1%,主要是较陡坡地、流动沙丘地,盐碱地等。该类土地自然条件差,林草很难成活,须改造后才能利用。2.2.2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由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表中土地利用现状与适宜面积比可见,项目区各业用地结构极

22、不合理,首先是农耕地利用面积3203hm2,占宜农地面积的119%,大面积的坡地被开垦耕种,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其次是林业用地仅占宜林地的29.9%,区内植被稀疏,生态环境恶劣,沙丘连绵,风沙肆虐;牧业在当地产业结构中占较大比重,但真正用于畜牧业的草地面积很小,仅占宜草面积5%,因牧草不足,严重制约着当经济发展,有时还出现人为的毁林毁草现象。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坡耕地土壤有机质不断损失,肥力逐年大幅度下降,土壤沙化严重,导致粮食单产多年徘徊在2250kg/ hm2左右,低而不稳。而为了片面追求粮食总产量,进一步扩大疏林地开垦,坡耕地开垦,形成愈垦愈穷,愈穷愈垦的恶性循环。详见下表:项目区土地利

23、用现状分析表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表 单位:hm2各类用地适宜面积利用面积差值利用地面积占适宜面积比例(%)农业用地27003203-503119林业用地277668303+1946329.9草 地2100106+199452.2.3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根据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经济发展状况,确定生产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为:以农林牧结合,牧业为主,发集约型农业,保护效益型林业,商品致富型畜牧业,以建设基本农田为基础,大力实行退耕还林草工程,增加林草覆盖度。2.3社会经济条件2.3.1项目区行政划分状况项目区总面积351 km2,涉及靖边县的黄蒿界、红墩界、海则滩3个乡镇,(高升、贺阳畔、马季沟、庙

24、湾、黄大梁、五合、大界、柳树湾、糜地湾、朱掌沟、杨虎台)11个行政村。2.3.2人口及劳力状况项目区总人口13177人,其中农业人口13120人,农业劳动力4920人。项目区人口自然增长率6,人口密度为37.54人/km2。2.3.4经济状况项目区总耕地面积3203 hm2,人均耕地0.24 hm2,人均基本农田0.07 hm2,2006年农业总产值2729.52万元,农民年均纯收入1450元。项目区社会经济现状见表1.8,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见表1.9。项目区所涉及的11个行政村,仍处于自给自足的半封闭式的农业经济,生产水平低下,农业经济处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状态,自我发展能力和抗御较大自然灾

25、害的能力较低。近几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中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设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深入,粮食产量和经济收入有所增加,群众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与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差很远。2.3.4.1粮食生产项目区粮食作物主要有糜子、谷子、乔麦、洋芋、黑豆、玉米、高梁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向日葵、小麻等。截止2006年,项目区内农作物总产量513.9万kg,人均占有粮食390kg。2.3.4.2林产品项目区林木主要用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同时提供一定数量的林木产品,发展经济。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植物资源有沙棘、旱柳等,沙棘现仅有小面积种植,长势较差;旱柳主要栽种在河滩、沟底,既可起保水保土作

26、用,又可用作建筑材料。2.3.4.3畜牧业项目区畜禽以大家畜和羊最多。现有牲畜及家禽3.15万头(只),是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2.3.4.4企业项目区工副业生产水平较低,乡镇企业中以农业企业居多,主要是种植和养殖业,产值较低。工业企业很少,主要是一些粮油简单加工、农机具维修等小型企业,经济效益很低。2.3.4.5项目区农林牧各业总产值2729.52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009.92万元,占总产值的37%,林业产值436.72万元,占总产值的16%,牧业产值655.09万元,占总产值的24%,副业产值436.72万元,总产值的16%,果业产值109.18万元,占总产值的4%,人均年产值20

27、71元。农林牧副业产值比例为2.3:1.3:1.5:1详见表1.9:项目区农业经济结构现状表。由此可见,项目区农村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地方经济较落后。2.3.5交通、通讯、供水、教育等基础设施状况靖边县黑河则项目区位于靖边县城北部,距县城42km,区内有榆靖高速公路通过,乡镇至各村委的道路基本上实现了黑色化(油路),实现了村村通。项目区自80年代初引进35kv输电线路,架设了高压农电线路和低压线路,已实现了村村通电。项目区通讯网络已全部覆盖,信号良好。项目区85%的农户吃上了自来水,15%的农户采用机井或人力井供水。项目区现有中小学校12所,能满足当地适龄学童就近上学。2.3.6

28、项目区土地使用政策及落实情况项目区土地政策实行承包制,30年不变。政策落实的较好,群众对土地的投入热情高,土地产出率逐年增高。3水土流失及防治状况3.1水土流失状况3.1.1水土流失的类型与特点黑河则项目区属风沙区,总面积351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35.09 km2,该区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水蚀、风蚀并存。风力侵蚀主要以吹蚀为主,磨蚀次之。在风力作用下,沙粒发生糯动、跃移或悬移,往往形成扬尘,在风力较大的情况下,形成沙尘暴,是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水蚀主要为沟蚀和面蚀,土壤侵蚀模数为3340t/ km2a,大部土壤侵蚀为中度以上,年均流失量为117.23万t。项目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土地面

29、积的95%,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20.67 km2,占流失面积的36%;中度流失面积127.25 km2,占流失面积的38%;强度流失面积53.66 km2,占流失面积的16%;极强度流失面积30.12 km2,占流失面积的9%;剧烈流失面积3.39 km2,占流失面积的1%。详见表2.1: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3.1.2成因及危害项目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与自然因素有关,也与人类长期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密切相关。3.1.2.1自然因素影响水力侵蚀的主要因子有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地质地形、植被等。降雨是形成水力侵蚀的原动力,项目区年平均降雨量395mm,降雨量不高,但降雨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

30、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以上,且大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现,历时短,强度大,此阶段产业的侵蚀量占全年的90%以上。风沙区地面组成物质大部为风沙土,土质松散,抗冲性差,极遭受侵蚀,是水力侵蚀丰富的物质来源。地质影响水力侵蚀主要是由于新构造运动,据有关研究,临近黄河的高原每年以0.81.1mm的速度上升,由于地面抬升,河流溯源侵蚀和下切增强,从而助长了水土流失的发展。地形对水力侵蚀的影响主要与地面坡度、坡长、坡形和地面破碎程度有关。风沙区沙丘连绵,植被稀少,为水力侵蚀的发育提供了地形条件。植被是制约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但由于该区植被稀疏,植被覆盖度低,且零星分散,使水土流失更加恶化。影响风力侵蚀

31、的主要因子有降雨、地面物质组成、地形、植被等。降雨一般来说可抑制风蚀的发生和发展,但由于风沙区降雨稀少,气候干燥,地面干燥,沙粒容易被风吹动,产生扬尘,为风力侵蚀创造了必要条件。风沙区地面物质由砂岩和河湖沉积物组成,大多是松散无结构的细砂粒,粒径在0.25mm以下的占80%以上,极易被风力起动搬动引起风蚀。风是产生风蚀的动力,风沙区年均风速3.2m/s。地形的起伏能通过降低地表风速和拦截移动的沙粒来减轻风蚀。但由于风沙区地形相对平坦,大部分地面坡度为15,助长了风蚀的发育。植被对风蚀有良好的抑抑作用,由于风沙区植被覆盖度很低,仅为24%,起不到其应有作用。3.1.2.2人为因素一般来说,在没有

32、人类的干扰下,水土流失比较轻微。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合理参与,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据史料记载:在隋唐以前,无定河流域北部风沙区,还是一个河湖澄清、碧波荡漾、草原辽阔、景色宜人、水草丰盛的地方,水土流失轻微。但后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大规模的垦殖,毁灭了草原和森林,风蚀强烈,就地起沙,变为茫茫沙海。3.1.2.3水土流失的危害冲毁土地,破坏农田。由于经流冲刷,地面支离破碎,农田日益减少,同时由于肥沃表土被冲走,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风沙区由于风蚀严重,近180年来,长城沿线沙漠向南推进了70km。淤积库坝,破坏交通。由于剧烈的水土流失,兴建在该区的水利设施淤积十分严重;而交通道路经常被洪水冲毁或沙压。威

33、胁黄河下游安全。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对当地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而且由于无定河向黄河输入大量泥土,使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成为地上悬河,险情更严重。生态失调,自然灾害频繁。由于长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项目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水、旱、大风、冰雹、霜冻等自然灾害呈上升趋势。3.2水土保持防治现状3.2.1水土保持现状和效果靖边县水土保持开展历史悠久,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1983年无定河流域列入全国八大片重点治理项目,以及近年来退耕还林草程的实施,水土流失治理的步伐加快,风沙区治理出现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截止目前,项目区综合治理面积为9290hm2,治理程度达27.7%,其中水土保持林8250

34、hm2,基本农田881 hm2,经果林53 hm2,草106 hm2,拦沙坝11座,详见表2.3: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现状表和表2.4: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现状表。总之,通过二十年的治理,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保持各项措施蓄水减沙效益显著,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3.2.2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3.2.2.1基本经验项目区在防治水土流失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总结以往水土保持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创新,推动了该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主要经验有:1、由分散治理、单一治理转向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和规模治理,探索出了风沙区综合防

35、治模式,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各项措施优化配置,发挥整体效益,达到合理利用水土资源。2、由单纯防护型治理转向开发型治理,治理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把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融为一体,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3、由国家统一治理转向多种形式治理。目前项目区已成功开展了户包、股份制、拍卖“四荒”及公司加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治理,对土地产权进行了改革,极大地调动了群众治理的积极性。4、坚持突出基本农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提高土地生产率。5、推行舍饲养畜、封禁治理,加强监督管护力度,巩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3.2.2.2存在问题1、经费缺乏,治理力度不够,治理进度缓慢。由于

36、前些年县域经济落后,地方财政困难,加之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较少,因而治理经费缺乏,直接影响了治理进度与质量和效益。2、缺乏统一的科学治理规划,治理标准偏低。项目区治理缺乏统一的科学规划,重工程措施,轻生物措施,且各类措施不相配套,标准低,整体防护效益较差。3、管护滞后,边治理,加破坏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管护制度不健全,加之油气田开发,建房修路等人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和人为破坏水保设施的行为没有得到彻底控制,影响了效益的发挥。4、造林种草成活率低。项目区春季降雨占全年的15%20%,春旱严重,此时正值造林季节,因而严重影响造林种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5、建筑材料缺乏。项目区土层深厚,水保工程所需大部分建筑

37、材料依靠外运,因而工程造价加大。4项目任务和规模4.1建设目标4.1.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把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主线,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态改善、生活文明的新型项目区。1、选择治理基础好、代表性强、特色鲜明的在地域上连续、群众生产、生治条件较差,地方政府重视,技术力量强,干部群众治理积极性高的区域作为项目区。2、充分认识本项目区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依托

38、,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紧密结合,建立水土保持综合防治体系。3、按照粮食自给原则,确定基本农田建设规模,在现有措施基础和治理成果上,进一步扩展,深化和提高。按就近(村庄)、靠水(有水源保证)、沿边(路边)的原则,改造现有低产田,发展节水型农业。4、按照适地适树,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结合经济发展需求,确定造林种草的数量及其林种、草种的结构比例。5、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治理措施布局按照“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充分体现现阶段,水土保持工程和生态建设的新理念、新精神,重视“生态自我修复”,对一些坡度较陡、流动沙丘、远离村庄,自然条件较差,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可实施生态修

39、复。强调“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秀美山川。6、体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的措施体系,具有较强的区域指导性、示范性和辐射带动能力。4.1.2建设目标通过5年的治理和开发,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0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广种薄收为少种多收,农林牧副各业迈入良性发展轨道,生产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1、水土流失治理目标:治理期末,水土流失累计治理程度70%,减少效益70%,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2、生态环境建设目标:林草保存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80%以上,水、土、植物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3、社会经济发展目标:通过

40、基本农田建设,人均基本农田累计达2.5亩,人均占有粮食400kg以上实现粮食自给,大力建设水利配套设施,发展高效农业、草业、林果业和畜牧业,使项目区人均收入达到2500元以上,比当地平均水平高30%。4、示范目标:立足风沙区特点和优势,通过项目建设,使项目区成为风沙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技术交流平台、成果展示窗口、项目管理典范。4.2治理类型区划分和小流域划分黑河则项目区属风沙区,区内地势平坦,土壤沙化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为风蚀和水蚀,根据上级要求及治理目标和当地行政村实际情况,全项目区共划分7条小流域,这7条小流域水土流失类型、特点,地貌、岩土特性,防治措施,土地利用方式基本相同,治理措施

41、配置也基本一致。4.3治理措施布局4.3.1布局原则4.3.1.1以防沙治沙用沙为中心,以水源涵养利用为基础,建设和发展沙区高效农业和沙区特色农业。4.3.1.2保护沙区植被,推广舍饲养畜,发展人工草和适生经济林。4.3.2措施布局4.3.2.1防风固沙林区柳树湾、野麻渠、杨家沟三条小流域流动和半固定沙地较多,宜建设生态林,防风固沙林、涵养水源。树种以适生的侧柏、樟子松、油松、紫穗槐、沙柳为主。4.3.2.2优质牧草基地以苜蓿为主,在韩家峁、小界则、鲁家沟(地势平坦,土质较好)等小流域,发展苜蓿牧草基地,鲁家沟、杨家沟荒山荒坡较多,发展以沙打旺为主的牧草基地,并积极引进布尔山羊、尔巴斯山羊,肉

42、牛、奶牛等优良畜品种,建立良种繁育和奶、肉基地。4.3.2.3沙区高效农业区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在鲁家沟、韩家沟打深井发展水地,利用、喷灌等节水技术;在柳树湾、朱掌沟、杨家沟、小界则小流域利用常流水发展水地,自流灌溉。生产沙区特色农产品、绿色食品。4.3.2.4生态保护区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在野麻渠、柳树湾、小界则等小流域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进行植被建设,同时实施生态修复保护。见表3.4:项目区土地利用规划表4.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根据典型小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结果,针对项目区人少地多、水资源丰富的特点,确定土利用结构调整方向为以牧、林业为主,农林牧结合,发展集约自给型农业,保护效益型

43、林业,致富型畜牧业。在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并稳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度。见表3.4:土地利用规划表。4.5建设任务和规模根据典型小流域的措施配置比例及项目区地形地貌、社会经济、生产发展方向、治理现状、水资源量、劳力分布和资金等因素,确定5年治理期项目区综合治理面积为16968hm2,其中基本农田923 hm2,水保林7848 hm2,水保草1803hm2,果园106 hm2,生态修复面积6288 hm2,新建谷坊42道,建羊舍74处,修生产道路61.19km,打机井85眼,沼气池水350座。见附表3.5: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规划表5防治措施及其布局5.1预防措施及其布局

44、5.1.1项目区预防监督工作现状项目区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目前正在开发利用中,开发建设单位,生产活动易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其特点是水土流失的区域以零星点状分布。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及生态环境的改善,企业将有所增加,在治理过程中,对开发建设项目要突出依法监督、依法防治。项目监督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项目长期发挥效益,防止边治理、边破坏现象的发生,保障治理成果。我县是陕西省人民政府划定的水土保持重点监督区和治理区,1999年被水利部列为水保预防监督规范化建设的达标县,靖边县水保监督站成立于1991年现有干部职工55人,各种办公及执法装置齐全,各乡(镇)村两监督管护组织也健全,乡有水保监督所,村有水保

45、监督员,在宣传培训,乡规民约、封山育林、舍饲养畜等方面起到了先锋作用,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监督机构。近年来加大了行政执法力度,严厉查处人为破坏水保工程的案件,水保监督站近年来年均审批开发建设项目水保方案6份,依法查处破坏水保工程案件2起,严厉地打击了破坏环境的不法行为,教育了当地群众,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正逐步减少和杜绝。5.1.2监督内容和方法、实施方案5.1.2.1对矿产资源开采、修路、建厂、水利工程等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登记管理。5.1.2.2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的编报及实施进度、质量、完成情况进行审批与监督、检查、验收,使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规定的水土保持方案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

46、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尽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把人为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程度。5.1.2.3对已破坏的地表植被和已造成的水土流失进行恢复治理,对违反水土保持法的案件,依法及时进行立案、调查、勘验取证、及时处理。5.1.2.4制定和完善与项目建设相配套的法规、制度,加强宣传力度,使项目区群众充分认识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性。5.2治理措施设计5.2.1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5.2.1.1基本农田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对稳定农业、稳定民心,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强群众治理水土流失自觉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多年坚持不懈的水土保持实践中,当地群众探索总结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基本农田建

47、设施工技术,积累了丰富的修地经验,如基本农田的规划、定线、保留表土、整平田面、筑埂、改土、水坠法筑坝、引水拉沙造田等,尤其是风沙区水地建设引水拉沙技术,为当地农业生产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使荒沙地成为主要产粮地。目前的基本农田建设以“窄改宽”、“坡改梯”、“旱改水”为主、“旱改水”以建机井为主,机井建设在靖边县开发了多年,群众有打井经验(专业打井队)。土地平整以机修为主,靖边县有大型机械5000余台(辆),可以满足施工需要。5.2.1.2林草措施在林草措施建设方面,市、县、乡水利水保、林业、畜牧各相关部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当地开放的苗木市场也可以提供优良苗木。同时,当地群众长期受风沙危害,燃料、饲料、肥料缺乏,植树造林积极性高。林种和树种(草种)的配置、栽植技术、抚育管理上都积累了较成功的经验,推广了柠条育苗、整地造林、等高灌林等投资少、效益高的新技术。涌现出较多个体户、联户承包荒沙造林种草的示范户,有效地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随着全县舍饲养成羊的进一步开展,种草也已被当地群众逐步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