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pdf

上传人:自信****多点 文档编号:220137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6.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3年1 2 月第4期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IDec.,2023No.4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问题探析真大成雷雪(浙江大学汉语史研究中心/文学院,浙江杭州3 1 0 0 58)摘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极为关注文献异时用字现象,对此有着大量论述,为汉语字词关系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类聚异时用字形式、考察用字历史及演变过程、揭示特殊的用字演变现象等方面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还可从学理层面提炼段玉裁对文献异时用字的认识和学术思想。不必讳言的是,说文

2、解字注对部分字际关系及字词关系的判断也有不足乃至错误,在以说文解字注为用字研究的参考材料时,应持审慎态度,同时应自觉地广泛地利用出土文献。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异时用字演变一、段注揭示异时用字现象概述中图分类号:H1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8 9 8 53(2 0 2 3)0 4-0 1 3-0 9异时用字问题主要讨论同一词项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书写形式,用字变化的过程,引发用字变化的原因,造成变化的机制等,属于历时研究的范畴。自汉代以来,古书注释和语文辞书均揭示了不少异时用字现象,到了清代,更多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其中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可谓“集大成者”。段注揭示了一

3、千余个词的异时用字差异,为汉字职用史研究提供了宝贵材料,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具有丰富的学史价值和学理意义。段注采用多种形式揭示用字历时演变现象,因用语及体式复杂不一,故本文将稍作归类并作简略的说明。(一)“古”“今 类此类表述在段注中使用最为广泛,具体而言,包括“古作某/今作某”“古用某/今(人)用某”“古文/今文”“古/今/近人”“古今字”“今俗/今(人)通用”等形式。有的“古”“今”对收稿日期:2 0 2 3 -0 9 -2 0作者简介:真大成,男,1 9 7 9 年生,浙江临安人,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霄,女,1 9 9 7 年生,浙江龙游人,浙江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基金项目:国

4、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汉至唐代出土文献汉语用字研究(2 1&ZD295)、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国学单列课题“基于出土文献的中古汉字职用史研究”(2 1 GZGX09)。本文在撰写和修改过程中承蒙何余华、古广政等师友指教,初稿曾在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报告过,诸位老师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谨统致谢枕。文中如有疏失,概由作者负责。为了便于准确说解说文解字注所涉异时用字现象,本文在具体说解用字现象时,说解字例用字一律保留繁体字形或异体字形。13举,有的只言“古”或只言“今”:【赞一瓒】说文“瓒”字段注:“许不言裸圭之“瓒者,盖其字直只作赞”,黄金为勺,不用玉也。”【耦一偶】说文“奇”字段注:

5、“奇耦字当作此,今作偶,俗。”【一壤】说文“”字段注:“今人用扰字,古用”。”【叉一爪】说文“叉”字段注:“叉”“爪今字。支作叉”,今用爪。”【一屈】说文“屈”字段注:“今人屈伸字古作“申”,不用“屈字,此古今字之异也。”【一璨、藻】说文“”字段注:“古文多用字,今文多用”“藻”字。其实三字皆假借。”【邪一耶】说文“邪”字段注:“近人隶书从耳,作耶”。由“牙,“耳相似,臧三牙,或作臧三耳。”【享一厚/管一黛】说文“管”字段注:“享”“厚”古今字。管”黛亦古今字。”满一藕说文“”字段注:“()今俗所谓藕者是也。”【烦一煖】说文“烦 字段注:“(烦)令通用煖。”(二)朝代或时代明确的人事类在某些条

6、目中,段注会直接指出具体的时代,或用“许(慎)”“孙面”“始皇”“玉篇”等时代明确的人物或典籍来表明某一时期的用字情况:【筏一機】说文“”字段注:“是汉人自用筏字,后人以“機代“筏,非汉人意也。”【線一綫】说文“綫”字段注“许时古線今“綫,晋时则为古“綫今線”,盖文字古今转移无定如此。”【熟一熨】说文“敦”字段注:“曹宪日:顾野王玉篇始有字。”【體一说文“體”字段注:“尔雅音义云:“體,本或作。篇韵皆云”“體同字。可知古本说文不分人隔、瓦二部。至集韵乃据徐铉之书截然为二字矣。”(三)“行”“废”类“某行”“某废”是段注创制的用于揭示通行用字演变的术语,具体包括“(不)行/废”14“某行某废”“

7、用某某废”等:【勉一刺、克】说文“勉”字段注:“经典有“克”无百家之书克”“”不分,而勉”乃废矣。”【德一夷说文“德”字段注:“按,凡平训皆当作“德”,今则“夷”行“徒”废矣。”【启一散】说文“启”字段注:“按,后人用散字训开,乃废“启不行矣。”(四)改易类段注常以“浅人”“妄改”等语批责后世擅改古文之乱象,但这种改易用字的现象又是切实发生的,且属于历时用字演变范畴,因此本文也将此类纳人考察:【每一莓说文“每”字段注:“魏都赋“兰渚舟舟”用此,俗改为莓”。”【余一雨】说文“尔”字段注:“古书余字,浅人多改为“爾”。”【句一勾】说文“句”字段注:“古音总如钩,后人句曲音钩,章句音屡,又改句曲字为

8、勾,此浅俗分别,不可与道古也。”(五)“假借(字)”类语言发展过程中,字与词无法一一对应,就会出现已有字符借用或兼用表他义的情况,段注提及的“假借”就属于这一类型:【一津】说文“津”字段注:“按经传多假借津为润字。”【溯一馮】说文“溯”字段注:“溯,正字;,假借字。【素一索】说文“渐”字段注“索训尽者,索”乃“索”之假借字,人室搜索有尽意也。”(六)引文类段注广泛引用古代辞书或前人注释,其中多有与异时用字相关的阐释:【膏一庸】说文“”字段注:“玉篇日:膏,今作庸。广韵日:“膏者,庸之古文。”【懂一暖】说文“曦”字段注:“魏都赋:懂焉失容。李日:“今本作,大视也。”【浅一】说文“浅”字段注:“水

9、经注云:“吕日:水出蜀,许慎以为浅水也,从水,浅声。”分别许、吕古今异体。”【率一帥说文“旗”字段注:“乐师注日:“故书帥为率。然则许作率都”者,故书;郑作帥都者,今书也。聘礼注日:古文帥皆作率。”15【嗜一曙】说文“啫”字段注:“啫与味爽同义,许书有睹无曙,而文选魏都赋、谢康乐溪行诗李注并引作曙,古今字形异耳。(七)异时的用字性异文类“用字性异文”是指“文献在撰述或流传中或用异体字、俗写字、通假字、同源字、古今字等形成的异文”,是词语所用书写形式的差别。与本文研究相关的是其中历时产生的部分。这类用字差异不易判断,段注一般用“今本/旧本(书)”“一用某,一用某”等。此外段注也通过比较不同时代语

10、文辞书中同一字头的不同书写形式来说明异时用字变化的情况:【幂一填】说文“惧”字段注:“魏都赋注引左传幂馆宫室,塗暨日幂者,亦谓蒙其上也。今本作填,乃俗字。”【格一節】说文“格”字段注:“按格论语礼器明堂位尔雅但本皆作節”。”【筹一算】说文“計”字段注:“筹当作算,数也。旧书多假筹 为算”。”【搏一捕】说文“搏”字段注:“按,小司徒注之“伺捕盗贼”,即士师注之司搏盗贼也。一用今字,一用古字。古捕盗字作搏,而房布反又音付,犹后人所谓扪、摸索也。”【拯一拼】说文“拯”字段注:“然则说文作“拯,字林作“拼”,在吕时为古今字。”(八)综合类此类是一条内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指明异时用字现象,如既言明古今字关系

11、,又指出用字行废情况;描述行废情况,且说明具体的用字时代等:【一神】说文“”字段注:“禅古今字。令字作禅益,支字作益。禅行而“鲤废矣。”【一展】说文“”字段注:“凡展布字當用此,“展行而废矣。玉篇日:,今作展。”【窄肤一容肤一凹凸一坳突】说文“肤”字段注:“窄肤,仓颉篇作肤,葛洪字苑作凹凸,今俗通用作“坳突。”二、段注所涉异时用字的字际关系异时用字研究立足于词,讨论同一个词项在不同时代使用不同书写形式的问题。记录同真大成.中古文献异文的语言学考察一以文字、词语为中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2 0,第56 页。16一词项的不同书写形式之间关系复杂,从字用系统角度,可分为“本字一本字”“本

12、字一借字”“借字一借字”三类。(一)“本字一本字”关系异时用字形式为“本字一本字”关系,是指不同时代所用书写形式在记录该语符时均属本用。段注所涉异时用字中,这一类字际关系所占比重最大。具体而言又包括“本字与异构本字”“古本字与重造本字”“源本字与分化本字”等情况。1.本字与异构本字本字与异构本字在记录该音义时都是本字本用,仅有构字部件、构件数量、构件位置等方面的差异。【一體】说文部:“體,属。从,曾声。”段注:“尔雅音义云:“體,本或作。篇韵皆云“體同字。可知古本说文不分人隔、瓦二部。至集韵乃据徐铉之书截然为二字。”本为蒸食炊具,说文瓦部:“,也。从瓦,曾声。,文,从。”周礼考工记陶人:“实二

13、,厚半寸,唇寸,七穿。”“體”“”本为义符不同的异体字,“體”侧重表器皿义,“”强调其材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曾,即文()省。”其说可从。段玉裁指出玉篇广韵皆将“”“體”视为一字,至集韵才分收二部。集韵证韵“,子孕切。说文:也。从。”又蒸韵:“體,即凌切。尔雅:體谓之。”【炮一/焦一焰】说文火部“炮,毛炙肉也。”段注:“与“魚皆炮”之或体也。大射篇注炮鳖 或作羔”,或作焰”。是知”“魚为古今字。通俗文日:燥煮日羔。燥煮谓不过也。裹烧日炮,燥煮亦日炮。汉人燥煮多用“魚字。岳声、包声古音同在三部。”此条中“炮”与“”“魚”与“焰”皆是异写字关系,书写形式间构字理据与构件数量皆相同,仅有因位置变

14、化所致的笔画异写(“”“魚”所用义符“火”形变为“”)。2.古本字与后起本字某一音义已由本字记录,但因原有本字频繁用于记录其他音义,或词义派生而需要分化,则通常会为古字的本用义重造一个本字,这种情况称之为“古本字与后起本字”关系。古本字与后起本字之间存在明显的时间先后顺序。【沾一添】说文水部:“沾,沾水。出上党壶关,东入淇。一日沾,益也。从水,占声。”段注:“沾”“添 古今字。俗制“添为沾益字,而“沾之本义废矣。“添从泰声,“泰”从天声,古音当在真先部也。楚辞大招:“不沾薄只。王日:沾,多汁也。薄,无味也。其味不浓不薄,适甘美也。汉曹全碑惠沾渥”,白石神君碑澍雨沾洽”,魏受禅表“玄泽云行,冈不

15、沾渥,皆即今之“添字。”又说文“西”字段注“沾,古之“添字。”段玉裁认为,“沾”是表增加义的添 的古本字,“添”为后起本字。“添”字至晚在唐代已见,如乾封二年(6 6 7)司刑太常伯武安公世子奉冕直长源侧室赵五娘墓志铭并叙:“叶眉漆李运富.汉字汉语论稿M.北京:学苑出版社,2 0 0 8,第1 3 0 页。17翠,月扇增辉,方承懿宠,皓首为期。”元和九年(8 1 4)唐故翟夫人墓志铭并序:“风悲露,霜添素服,黄叶暮飞,白云朝结,号天诉天,天不我闻。”会昌四年(8 44)唐乡贡进士卢府君墓志铭并叙:“是前遗漏,欲议增,又虑口及兄厚古,恭奉处分,令之继陈,遂衔悲而口,纪于文末。”敦煌写本中亦有用例

16、,如S.512归三十字母例:“透:汀湯天添。”俄Q096双恩记:“露珠入会阿(河)分殿,月色添光斗枕栏。”九经字样巾部:“帖,添入帛署书也。”即用“添”字。3.源本字与分化本字段注所涉异时用字之间有部分是同源关系,即在一字擎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字符间语音、语义及书写形式均有密切联系,这样的字际关系即为“源本字与分化本字”。【(豪、豪)一毫】说文希部:“,豕鬣如笔管者,出南郡。从希,高声。豪,文从豕。”段注:“因其鬣如笔管,遂以名其鬣。凡言豪俊、豪毛,又皆引伸之羲也。俗乃别豪俊字从家,豪毛字从毛。”【毫 可指长而锐的毛。(毫应是从表豪猪义的(辜)分化出来的,()是(毫的源词。“豪”均为表豪猪义的

17、|】的本用字。甲骨文有“盒(合3 9 46 0),即“字,春秋战国齐系文字有“”(陶录3 226),当即“豪”字。后来声符“高”简省作“高”(甲骨文时期就已简省,见上“字),即为“豪”字,居延汉简中有“”,曹全碑作“”。(辜 亦可指豪猪身上的毛,即段氏所说“因其鬣如笔管,遂以名其鬣”。引申之,凡动物身上长而尖硬的毛皆可称为|),使用范围更广。为使形义关系更密合且在书写形式上与(的其他意义相区别,从而另造从“毛”旁的“毫”字记录(】。“是毫 的源本字“毫”从“辜(豪、豪)”分化出来,是分化本字。(二)本字一借字关系借字与被借字之间存在语音相同或相近的关系。段注指出的异时用字涉及“本字与通假字”“

18、假借字与后造本字”等字际关系。1.本字与通假字某词原有本字,但往往借用另一个跟本字音同或音近的字,即形成“本字与通假字”关系。【一、(部)】说文手部:“,朋群也。”段注:“此乡、与本字。俗用“者,假借字也。”又说文邑部:“,地名。”段注:“今俗以为乡字。”在记录表示朋党、乡党义的(时,“”为本用,“”为借用。又本义为地名的“(部)”也曾被借用记录朋党之党。“”“”“()”三字均从尚得声,音同可通。“”与“”“(部)”构成本字与通假字的关系。【一苛、荷】说文口部:“呕,苛也。”段注:“苛者,之假借字。汉人多用荷为,亦用苛为。”表示大声斥责、责骂义的呵 本用“”字。原本玉篇残卷言部:“,呼多反。周

19、说文黑部:“,不鲜也。”本指不鲜明、不清晰。18礼:不敬者而罚之。郑玄日:犹诘问之也。注又日:“,遣怒也。方言:“,怒也。陈谓之。郭璞日:相责也。说文:大言而怒也。”后或用“呵”字,原本玉篇残卷言部:“字书或为呵字,在口部。”马王堆帛书即用“哆”(甲本老子1 0 0)“哆”(乙本老子221 上)。“苛”本记录表示小草义的苛 因从“可”得声,与“”音同,故可借用记录 呵。韩非子内储说下:“卫嗣公使人为客过关市,关市苛难之。”汉书王莽传:“大司空士夜过奉常亭,亭长苛之。”东汉光和二年(1 7 9)王当等买地券:“王当,弟伦,及父元兴等,当来入臧,无得劳苦、苛止。”“荷”本记录荷,从州何声,“何”亦

20、从“可”得声,与“”音同,故亦可借用为1 。周礼天官宫正“几其出人”郑玄注:“谓几荷其衣服持操及疏数者。”孙治让正义:“正字当作。”“”与“苛”“荷”构成本字与通假字的关系。1有本字而借用他字的原因可能是汉魏六朝时期“”多用于记录佛经译音词。查检汉魏六朝石刻数据库发现,“”几乎均用作佛教译音用字或人名用字,如未见用为(呵之例。2.假借字与后造本字某词原无本字,假借他字记录,后因该词使用频率较高或被假借字职能过多,故为某词造出专用本字,即后造本字。【斗一陡】说文斗部:“斗,十升也。”段注:“贾昌朝作升十之也。此篆假借为斗荫之斗,因斗形方直也。俗乃制陡字。”又阜部:“荫,陵也。”段注:“斗俗作“陡

21、,古书皆作“斗。”表陡峭义的(陡,古无本字,假借本义为容量单位的“斗”字表示。因被借字“斗”的使用职能较多,为了字词关系明晰,故在其基础上增加义符“阜”作“科”字,玉篇阜部:“科,峻也。”后又造从阜、走声的本字“陡”,广韵厚韵:“科,同陡。”“科”“陡”庶几可以看成后出本字。(三)借字一借字关系某词不论有无本字,可以在不同时代分别借用不同的音同音近字来记录该词,古字和今字都是借字。【一一藻】说文玉部:“,玉饰如水藻之文。从王,声。虞书日:“火粉米。”段注:“礼经文采之训,古文多用字,今文多用、藻字,其实三字皆假借,”段玉裁认为,表示文采义的藻”,“古文”用“”,“今文”用“”“藻”,三字均为通

22、假字。“”“藻”从“杲”得声,为心纽宵部字。“”为精纽宵部字,与“”“藻”韵母相同,声母均为齿头音,故三字音同或音近,可通用。集韵皓韵:“,文采也。通作、藻。”【泰一七说文泰部:“泰,木汁。可以物。”段注:“汉人多假泰为七”字。史记“六律五声八音来始,“来始 正泰始 之误。尚书大传汉律历志皆作七始。史汉同用今文尚书也。”数字 七 本无其字,后假借“七”表示。“七”应是“切”的初文,表示将某物从中间切断。原拓模糊不清,此据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集释录文及校注。19三、段注所涉异时用字变化的原因因“七”笔画简单,用于计数时易被改写,故假借“黍”字表示。新莽时期即有以“森”代“七”,如王莽侯铭写作“重五

23、十泰斤”,后亦多有沿用。“”与“七”音同,本义为漆树的汁液,用为1 七 亦属假借。例如天凤五年(1 8)平大尹冯君孺人画像石墓题记:“平大尹冯君孺人,始建国天凤五年十月十日癸已葬。千岁不发。”居延新简E.P.T14:1 4:“建武八年月丁亥朔癸卵甲渠彰守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异时用字变化的原因大致可从语言本身、社会文化与政策制度、用字主体的心理等角度来谈。一方面,书写形式作为音、义的外部载体,其变化根本上是由音、义发展演变引起的;另一方面,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其产生和变化的基本需求是为了使语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再者语言文字均为社会产物,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汉语音义的发展变化

24、、社会文化政策制度以及使用主体的习惯和心理等都会影响用字变化。(一)汉语音义的发展变化语音变化、词义发展以及字用转变等都可能使词与书写形式之间的联系逐渐脱钩,以致不能密合。为使形音义重新契合,人们就会创制或选择新的用字形式。这方面的因素可视作异时用字变化的“内因”。1.语音演变书写形式是在书面上对语言的转录,从逻辑上说,应该最大程度保留和体现其声音外质。词语读音演变会导致原有书写形式不能准确表音,甚至失去表音功能,为使书写形式与语音更加契合,就会选择改换用字。从上古至中古,语音转变巨大,不少词语的用字形式(主要是形声字)为适应语音的变化,就会改用更接近当时实际语音的声符。【眙一瞪】说文目部:“

25、眙,直视也。从目,台声。”段注:“按眙”“瞪”古今字。敕吏、丈证古今音。广韵七志作眙,四十七证作瞪,别为二字矣。而瞪”下云:陆本作眙”。考玄应引通俗文云:直视日瞪。是知眙之音自一部转入六部,因改书作瞪。陆法言固知是一字也。”据段注,在记录直视义的瞪,古用“眙”字,今用“瞪”字。产生这一用字变化的原因是眙 的读音发生改变。“眙”字“本从台”得声,后韵母“自一部转人六部”,故“眙”对瞪的语音记录不够准确,转用从“登”声的“瞪”字。从切韵广韵以及玄应一切经音义的用字形式来看,这一语音转变很可能发生在唐代。出土文献中“瞪”字最早的用例亦为唐代文献,例如显庆四年(6 59)前豫州司功参军事上骑都尉王有口

26、:“依人倾耳图目,遗仪莫赌他人。”开元十二年(7 2 4)大唐龙兴大德香积寺主净业法师灵塔铭并序“夏六月十五日,诚海门贤,端坐瞪视,念佛告灭。”咸通七年(8 6 6)口口州山县令乐安孙公府君墓志铭并序:“轮之材,干之利,班烛复生,方应视。”可资参证。【糕一若说文禾部:“糕,禾皮也。从禾,美声。”段注:“下文日禾若秧镶,日把取禾若”,“若 即糕,今音相近,又改其字耳。”20段玉裁指出记录禾皮义糕 本用“糕”,后亦用“若”。主要原因是“若”与“糕”今音相近。“糕”,广韵作“之若切”,与“若”韵母声调相同,声母均为齿音,属章日旁转。由于 糕 的语音发生变化,(糕 与“糕”的音一形关系出现一定的偏差,

27、故改用“若”字以便更好地示音。2.语义演变词义改变可能会催生新的书写形式,这主要是因为新义与原书写形式间的形义联系相对疏离。一般会通过增加义符或改换义符的方式强化书写形式的提示语义的效能。【一说文部:“,列也。”段注:“列,当从玉篇作烈,字之误也。烈,火猛也,引伸为凡猛之称。,谓酒气酷烈。左传嘉栗旨酒。栗读为烈。,引伸为迅疾之义,今俗用疾字当作此。”据段注,由本义酒气猛烈引申出迅疾义,后为表迅疾义的 驶 专造本字“”。“”字以“马”为义符,用马行进迅猛的特质来凸显迅疾义。与原字“”相比,引申义与书写形式的形义对应关系更紧密,构字理据更清晰,故“”废“”行。【腾一剩说文贝部:“腾,物相增加也。从

28、贝,朕声。一日送也,副也。”段注:“以物相益日腾,字之本义也。今义训为赘疣,与古义小异,而实古义之引伸也。改其字作剩而形异矣。”腾 本义为增加,广韵证韵:“腾,增益。”后由本义引申出剩余义,并专制“剩”字作为记录该义的书写形式。集韵证韵:“腾,餘也。俗作剩。”“腾”字已见于金文,如“”(番生篮)、“噗”(干氏叔子盘)、“”(叔上匝)等,多记录表赠送义的(腾)(有时也记录表陪嫁义的()。(腾 至晚在东汉时已发展出增加义,故许慎释作“物相增加也”。玉篇贝部:“,相赠也,以物加送也。”“剩”字在唐以前出土文献中少见,仅从唐代出土文献看,“剩”用作(剩 已较为通行。唐代墓志中 剩 用“剩”字,例如永徽

29、元年(6 50)唐故祁君墓志铭并序:“坟前之树,染泪而便枯。庭际之禽,闻悲而落。”大和七年(8 3 3)唐故天平军同节度副使朝散大夫试将作监丞上柱国彭城龚公墓志铭并序:“库无翻粮,匮无匹丝。”敦煌文献及吐鲁番文书中亦多有用“剩”为(剩】的例子,如P.2537略出金一部并序:“七十二谏,不纳而伴狂;三寸之舌,用之而有。”P.2625敦煌名族志:“利润倍深,擎课尤剌。”x.1 3 6 0 岑参诗集:“,(我来塞外按边储,为君取)醉酒沽。”S.6161碑铭赞张淮深碑:“郊野,兵粮足而有。”P.2942法律文书唐永泰年代河西巡抚使判集:“官物欠,各有区分。采腾合纳正仓,覆欠合征私室。”S.1475V-

30、15某年三月灵图寺僧神寂、僧惠云便麦契(拟):“有不在论限。”BD6173V(2)开元十六年(7 2 8)大庆请丁田:“大庆又欠丁田,尚元合退地,伏望将剩填欠公途。”。吐鲁番文书2 0 0 6 TAM607:24唐景龙三年(7 0 9)后西州勾所勾粮帐:“一斗二升粟,州仓景二年秋季给兵驴料。”上举诸例涉及类书、诗文、碑铭赞、法律文书、籍帐、契约等,既有较正式的文书类型,也有通俗性强的社会文书,可见“剩”用作剩在唐代逐渐习用。3.本字的职能转变敦煌马圈湾汉简中有“阴功”,为人名用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出土文献中暂未见“剩”字的相关用例。荣新江、李肖、孟宪实.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M.北京:中华书局,2

31、 0 0 8,第3 8 页。21本字除了本用以外,还可能作为借字记录其他词项,即本字的职用增加。一字记录多词,尤其是记录常用词,会削弱记词的效力,也会使读者不能准确把握书写形式背后的音义,以致影响准确理解,甚至误解。当一字符的借用成为常态,通常会改用他字或另造本字来记录本义。【(原)一源】说文部:“,水本也。从出厂下。原,篆文从泉。”段注:“以小篆作原,知乃古文、文也。后人以原 代高平日遵 之遵,而别制源”字为本原之原”,积非成是久。”表源头义的(源 本用“(原原)”。由于“遵”字形复杂,书写不易,且构字理据不易识别,因此表高平之野义的(遵)后来借用“原(原)”,结果“原(原)”行“遵”废。由

32、于“原(原)”的记词职能发生变化一一不记!而记(遵),故后世又制后起本字“源”。(二)社会文化与政策制度语言文字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社会制度、风俗习惯及宗教文化等因素也会影响用字发展变化。这方面的因素可以视作异时用字演变的“外因”。1.禁忌与避讳语言文字禁忌是普遍存在于民族语言中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中对死亡、灾祸等不吉利的字眼都会避忌,这一点也反映在用字中,人所熟知的例子就是秦始皇认为“皋”字似“皇”字以致罪 从用“皋”改用“罪”。【一胍】说文马部:“,黄马黑喙。从马,声。”段注:“宋明帝以字似“福”,改从“瓜,遂于古音不合。”宋明帝晚年信奉鬼神之说,对用语用字多有忌讳,如认为“”与“褐”

33、字形相近,恐不吉利,从而改声符“”为“瓜”。宋书明帝纪:“末年好鬼神,多忌讳,言语文书有祸败”“凶”丧”及疑似之言应回避者数百千品。有犯比加罪戮,改边为瓜,亦以 字似祸字故也。”段玉裁指出改“”为“瓜”“于古音不合”。“”属溪母歌部,“瓜”,属见母鱼部,二者古音确实不同。至南朝,以“”“瓜”为声符的字读音相同或相近,也是语音演变的痕迹之一。还有的用字变化是由于避姓名(如当时君主)而导致的。【氓一说文民部:“氓,民也。从民,亡声,读若盲。”又说文田部:“,田民也。从田,亡声。”段注:“为田民,农为耕人,其义一也。民部日:“氓,民也。此从田,故日田民也。唐人讳民,故氓之蛋,周礼以下剂致氓,石经皆改

34、为。”“”“氓”所记之词语义微别,(表示田民义,氓 表示平民义。至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讳,故1 氓 改用声同义近的“町”字来记录。【一】说文齿部:“,羊粮也。从齿,世声。”段注:“按唐人讳“世”作”。”说文云:“高平日遵,人所登。从定、备、录。”段注以为“当作从定,从略省,从录”,可见构字理据的透明度已有所下降。据陈剑“遵”字补释,“遵”字当由意符田、定及意符兼声符“/象”构成,本是田猎义的原】的表意初文。详见陈剑.“遵”字补释 J.古文字研究(第二十七辑),北京:中华书局,2 0 0 8,第1 2 8-1 3 4页。22表羊反义的(本用“”字,唐代因避太宗李世民讳,将声符“世”改为同音的“曳

35、”,从而改用“”。2.政策性改字或造字以国家行政力量强制改变用字也是用字演变的重要“外因”。如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颁布“书同文”政令;“新莽改制”对部分用字形式的更改;武则天称帝后,为凸显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颁行新字。政策性的改字或造字对用字形式的替换往往是截断式的,不存在新旧用字形式并存的阶段。【速一迹说文定部:“迹,步处也。从定,亦声。,或从足、责。速,文迹,从束。”段注:“迹本作速,束声,故音在十六部。小篆改为亦声,则当人五部,而非本部之形声矣。李阳冰云:李丞相持束作亦,谓此字也。”表示足迹的(迹 本用“速”字,作“圈”(师袁篮)、“”(诅楚文亚驼),至秦简中“速”字作“”(睡虎地秦简封诊

36、式7 8),“束”的写法与“亦”相近(睡虎地秦简封诊式中“亦”作“”)。秦统一后,秦始皇颁布“书同文”政令,李斯等奉诏编撰字书作为用字标准。李斯应是据秦系文字写法,将声符“束”改为“亦”,即今“迹”字之所本。【日一回说文日部:“日,实也。大易之精不亏。从一,象形。凡日之属皆从日。,古文。象形。”段注:“盖象中有乌。武后乃竟作国,误矣。”表示太阳的(日 本为象形字,象圆日中有金乌之形。后因隶变,初步平直化、线条化,遂成后所用“日”字。一般而言,说文所收古文字形已被“日”所替代而废止不用,但在武周时期,日 又回改用“字。集韵质韵:“日,唐武后作。”(三)使用主体的心理使用主体选择或改变用字形式会受

37、其主观心理的影响,因此使用主体的心理或偏好可能导致用字形式的改变,这一类导致异时用字差异的原因也是“外因”之一。1.追求表达的准确在已有书写形式与音义对应的情况下,更改用字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现准确表达。如音义不同的两个字因汉字形体演变、书写方式等原因,书写形式变得相近不易区分,人们为了避免混淆往往会更换其中一字的书写形式。【翻一邻说文邑部:“周太王国。在右扶风美阳。从邑,分声。,美阳亭,即幽也。民俗以夜市,有山。从山,从。”段注:“唐开元十三年始改州为邻州。见通典元和郡县志。郭忠恕云:因似幽而易误也。”旧唐书玄宗纪“十三年春丙子,改瀚州为州,州为莫州,梁州为襄州,沅州为巫州,舞州为鹤州,

38、泉州为福州,以避文相类及声相近者。”“幽”“”二字音义相去甚远,但由于字形相近,不利于书写辨认,故改为。敦煌文献语言大词典“当即承用说文“日”字古文而来。而宋以后刻本作“”乃楷书之变本非武后新字的标准写法,段玉裁以为武后误作,失检。”(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 0 2 2,第1 7 9 5页)其说甚是。但段注指出用“回”为1日的现象确实是政策性改字造成的。23【券一倦】说文力部:“券,劳也。”段注:“郑云:“券,今倦字也。据此则汉时已倦”行券”废矣今皆作倦”。盖由与契券从刀相似而避之也。”又说文人部“倦,罢也。”段注:“倦”与力部券”义少别。铉等于“券下注日:“今俗作倦,义同。盖不检人部固“倦

39、有耳。”“券”“倦”是表示疲劳义的倦 的不同的用字形式,“券”为古字,“倦”为今字。段玉裁据郑玄注推测,在汉代“倦”已取代“券”成为!倦 的习用字,而用字替换的原因是“券”与“券”字形相近。从“刀”从“力”不易辨认,故专用“倦”字来记录疲劳义的 倦。又或者所记录的事物本身发生改变,如认知改变、使用材料改变等,原有的用字形式虽然也能记录该词的语音和词义,但不能很好地突出其特质。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用字变化。【既、断、机一篮】说文竹部:“黍稷方器也。从竹、皿、。,古文篮。从二、食、九。,古文篮从二、轨。杭,亦古文篮。”段注:“按篮 古文或从亡”,或从木,盖本以木为之。大夫刻其文为龟形,诸侯刻龟而饰以

40、象齿,天子刻龟而饰以玉,其后乃有瓦篮,乃有竹篮,方因制从竹之“篮字。”篮 古用“”“厮”“杭”等字,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也是祭器,“”“厮”皆从“亡”,突显其器皿的特质。又或着眼|的材质,而作从木的“杭”字。据段注,(后又可用竹子制作,为使形义更为密合而另造从竹的“篮”字。【虞一】说文虎部:“虞,钟鼓之村也。从虎,翼象其下足。,虞或从金、。虞,篆文虞省。”段注:“按经典字,只此一处,此字盖秦小篆,李斯所作也。秦始皇本纪:“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本篇引贾生论云销锋铸。三辅黄图日:始皇收天下兵,销以为钟,高三丈。字皆正作。盖梓人为虞本以木,始皇乃易以金,李斯小篆乃改为从金声之字。司马赋云:“

41、千石之钟,万石之钜。正谓秦物。史记作钜,即字之异者也。”段玉裁指出,(虞 用“”字始于李斯,因秦始皇改用金为材料,为增强形义联系,凸显理据,故改从金旁。2.追求简省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便于书写对于使用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单纯的笔画省写还是构字部件替换(包括重复构件的简省),或是由结构更简单的异体字、通假字替代,根本上都是在追求简省的心理的驱动下发生的。【革一革】说文革部:“革,兽皮治去其毛日革。革,更也。象古文革之形。凡革之属皆从革。革,古文革从卅。卅为一世而道更也。白声。”段注:“易臼为口,盖省烦为简耳。”“革”字本象兽皮展开之形,如“”(花47 4)、“”(康鼎),后中部讹作“

42、形,故释为从手治革会意,林义光文源:“()象手治之。”许慎“从卅,卅为一世而道更也”之语不可从。秦文字中,“臼”已习从“口”,如睡虎地秦简作“革”“革”“革”“革”等。段注指出,“革”字中部“臼 改为“口”是出于简省的目的。【一幡】24说文巾部:“,幡也。”段注:“许书放部下日:“,胡也。谓旗幅之下垂者。与幡各义。自俗书从便,旗字皆作幡。”本指长幅下垂的旗帜,幡 本指抹布,二者词义不同。人们为了书写“从便”,后来多借用“幡”字记录旗帜义的。集韵元韵:“幡,一日帜也。”3.类化心理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文字受自身形体或者相邻文字结构的影响,以及受使用环境中相关词汇语义的沾染,在思维类推

43、作用下,产生非理性的形体类推,增加或改变其中一个字的构件或偏旁。”可以说,文字的类化现象本质上也是受使用者心理、思维等主观因素影响的,相较于上述几类有意识的改变用字形式,这一类更像是“集体无意识”的表现。“类化”字在多数情况下,是某些书写者的偶然行为,但若其类化结果符合一定的理据,就很可能被推广开来,成为一种普遍的用字形式。【且一翅说文走部:“越,越翅,行不进也。”段注:“易:“其行次且。释文:“次,本亦作赵,或作趣。且,本亦作翅,或作距”。“翅”又因赵”而加走旁者也。”越超 是联绵词,书无定形,有“次且”“赵翅”“越距”“趣翅”等多种用字形式。因词义与行进相关,故可从“走”或从“足”。段玉裁

44、指出“翅又因赵而加走旁者”,这是“超”涉下字类化影响的表现。【胃一榈】说文木部:“耕,耕榈,梭也。”段注:“广雅、刘逵引异物志皆日:“耕榈,梭也。上林甘泉赋,字作并眉。南都吴都赋,字作耕。许书有耕无榈,“因耕之木旁而同之耳。”耕榈 古写作“并胃”,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留落胥余,仁频并間。”枚乘七发:“梧桐并間,极望成林。”因“并”“間”二字使用频率较高,尤其“并”记词职能繁多,示义透明度下降,形义关系疏离。为突出木名这一词义要素,故增加义符“木”作“耕”字。说文收录“耕”字,说明至晚在东汉时该字已成为1 耕 的常用书写形式。后“”涉上字“耕”类化影响也增加“木”旁作“榈”。(四)书写因素书写会

45、直接影响汉字形体,有时也会促发或催生新的用字形式。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的“隶变”是影响汉字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因隶书在小篆基础上进行改曲为直、位置结构调整等处理,故而产生了一批异写字。同时,“隶变”也可能导致构字理据模糊,从而另造他字。这些都会造成异时用字改变。【覌一夙说文夕部:“覌,早敬也。从虱夕,持事虽夕不休,早敬者也。個,古文。俩古文。”段注:“隶变作夙。”覌,甲骨文作“”(合1 5 3 5 6),象人跪距两手捧月之形。西周金文始见从“夕”从“虱”之形,如“”(方鼎)。今“夙 字或本自秦系文字,如睡虎地秦简“”(秦律1 8 4)。隶变阶段,毛远明.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研究 M.北京:商务印

46、书馆,2 0 1 2,第3 3 5 页。25该字的位置结构调整,同时省并部分笔画,写作“夙”,如延熹七年(1 6 4)曹园村一号墓曹氏家族墓砖:“日且休兮。”延熹七年(1 6 4)孔宙墓碑:“夜,在公明明。”四、段注对用字研究的学术价值段玉裁对古今用字差异颇为关注,段注中系联的异时用字形式,揭示的特殊用字演变现象和演变脉络等,在汉语用字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一)可据以掌握用字研究的材料段注十分关注汉语用字的现象,包括不同版本文献用字差异、字符职能变化、异时用字差异等。段注在这些方面的相关论述为研究用字演变及汉字职用理论提供了大量参考资料,应当充分利用,以便更好地掌握、考察字词关系和字际

47、关系。有的词语的某种用字形式在文献中少见,利用段注系联后的材料,有助于更全面地考察某词的历时用字情况,如段注“”字:“谓语声也,晋宋人多用馨字,若冷如鬼手馨,强来捉人臂”何物老姬,生此宁馨儿”是也。馨行而废矣。此古今之变也。”虚词 的用字形式“”少见于文献,段注则将中古文献里使用的“馨”与“飘”系联起来,指明飘 的这组异时用字形式。段注广罗异时用字资料,为类聚用字形式提供便利,如“辩之字多或体。易卦之字,上林赋之“煸字,史记“煸,汉书文选扮“幽,俗用之斑字皆是。斑者,辩之俗。今乃斑行而辩矣,又或假班为之。”段注系联了斑的八种用字形式,为考察词语在不同时期、不同文献中的用字形式提供极大便利。(二

48、)可据以考察用字演变,揭示特殊的用字演变现象段注广泛运用古籍注解、语文辞书、金石材料等传世文献和当时可见的出土文献,分析异时用字情况,探究用字替换的具体时代,为相关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作出了很好的示范,我们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用字演变等。如段注指出熟 有“敦”“熨(熟)”两种书写形式,熟 本用“熟(飄)”,因与疑问代词“谁”声母相同,而被假借记录(谁。(熟 由增义符异体字“熨”记录。又进一步引“曹宪日”:“顾野王玉篇始有字。”指明“”字至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产生。又如段注勾勒记录车轼前义的()、范围义的(范,、规范义的1 范,及祭祀活动义的 范,的用字形式演变:軌 本义为车轼前,本用字形作“

49、靶”或“”,其中“軌”为后造本字。后来 引申出范围义(范,),“熟”“軌”是记录该音义的本字,“范”是借字,因廿、竺形义皆相近,,故亦用“范”字,后来逐渐成为习惯用字。记录规范义范 时,“范”是本字本用“”“”是借字。表示祭祀活动义的范,本用“”字,亦可借用“”字。段注多次提到了一种较特殊的用字替换现象,即“用字的链式替换”。陈斯鹏从楚系简帛看字词关系变化中的代偿现象一文称之为“代偿”即“本来用以记录某词的字形被用去记录别的词,造成该词的对应字形位置空缺,于是就会用另一个字形来顶替;或者某字形原来对应的词另用新的字形表示,造成该字形对应词位置缺失,于是便可用该字形去表示别的词。”在段注中也多次

50、提到这种现象,如说文“垂”字段注:“俗书边巫字作,乃由用巫为巫,不得不用为巫矣。”因边睡的睡 本用“巫(垂)”字,但因“巫”又记录表下垂义的垂,故借用本义为危的“”记录(睡。通过对段玉裁此类说解的汇集、梳理,我们可以更好地归纳汉语字词关系史上的“代偿”现象,并进行规律性总结。陈斯鹏.从楚系简帛看字词关系变化中的代偿现象 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1 1(0 4),第5 7-6 2 页。26(三)可据以理解段玉裁用字观念和学术思想段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段玉裁对文献异时用字的认识和理解,可据以察知其用字观念,可以通过对具体条目的个案研究,提炼出段玉裁的研究理念和学术思想,有助于构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论文指导/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