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独学要求:1、完成朗读交流(1、2)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3、熟读课文完成新知探究
抽测:听写第2课生字词
2说和做 (共2课时)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积累字词,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2、品味语句,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从中受到启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者及创作背景】
【知识链接】—— 闻一多,本名家骅, 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青年时代是新月派诗人,出版过诗《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中年时代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抗战期 间,他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 士。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在回家途中,遭反动派暗杀,英勇牺牲!
作者简介:臧克家--------是闻一多的学生和知己,两人友情深厚。著名诗人,代表作《老马》,诗集《烙印》,被誉为“农民诗人”。
2000年获首届“中国诗人奖——终生成就奖”。2003年获由国际诗人笔会颁发的“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4年2月5日去世,享年99岁。
朗读交流
1、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衰微( ) 赫然( ) 迭起( ) 窥视( ) 酗酒( )无暇( )
疏懒( ) 弥坚( ) 校补( ) 诗兴( )地壳( ) 仰之弥高( ) 兀兀穷年( ) 校补( ) 锲而不舍( ) 赫然( ) 沥尽心血( )
炯炯目光( ) 函寄( ) 群蚁排衙( )漂白( ) 目不窥园( )
迥乎不同( ) 警报迭起( ) 气冲斗牛( )
2、填空·简答。
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原题为 。作者 ,被誉为 ,1932年开始发表新诗,以一篇 成名。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 、 、 、 。
② 闻一多,原名 ,著名 、 、 。湖北浠水人。著作收在 中。
新知探究
1、文章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
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 (引用原文)
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综合提升
1、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当堂检测】
解释下列词语及加点字
目不窥园 诗兴不作
一反既往 衰微
潜心贯注 赫然
慷慨淋漓 兀兀穷年:
迥乎不同: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2、品味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并从中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3、学习闻一多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以及他热爱祖国、为了祖国的民主富强奋斗不息的优秀品质
朗读交流
准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新知探究
1.体会下面句中加点的“说”的含义: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2)“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
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3、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形象。
作为学者: 作为革命家:
综合提升
学习本文后,闻一多的说和做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实,古人也认为说和做对做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你能说出称赞“说”或“做”的词语吗?我们今后的生活中怎样对待说和做呢?
“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也是一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言 行一致的革命斗士。)
【课后精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文章①②自然段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为开头有何作用?
2.③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3.③段中和⑦自然段中“精神食粮”和“这”分别指代什么?
“精神食粮”:
“这”:
4.⑥自然段中“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和“他又向古典主义迈进了”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5.“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话的含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