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言文传统美德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清)曾国藩乡间之谷,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小民何以聊生?吾自入官以来,即思为曾氏置一义田,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为本境置义田,以赡救廿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予之处境未裕,无论为京为官者,自治不暇,即使外放,或为学政,或为督抚;而如今年三江两湖之大水灾,几于鸿嗷半天下,为大官者,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是义田之耗,恐终不能偿,然予之定计,苟仕宦所入,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或稍有赢余,吾断不肯买一亩田,积一文钱,必皆留为义田之用,此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注释】:小民:指老百姓。鸿嗷半天下:形容遭洪灾民众的悲惨的哀声响彻半空中
2、。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 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答案】:贵至三千五百,此亘古未有者 【解析】:“此”是代词,指代前面的内容,“此”前应该断句。2.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然予之定计 若听茶声然B.以赡救孟学公以下贫民 以咨诹善道C.予之处境未裕 三江两湖之大水灾D.为大官者 必皆留为义田之用【答案】:A【解析】:A项中的两个“然”依次为“然而”“的样子”之意;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连词,用来;C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的;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动词,做;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吾自入官以来( ) (2)无论为京为官者( )(3)
3、或稍有赢余 ( ) 实词释义课内链接自从,自从自富阳至桐庐。(与朱元思书)无论不要说,不用说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稍逐渐;略微其船背稍夷。(核舟记)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赡救廿四都贫民 译文:_(2)更何忍于廉俸之外,多取半文乎? 译文:_ 【答案】:(1)用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2)又怎么忍心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 【解析】:翻译句(1)是要注意两个词语,一个是“以”,应该译为连词,用来,一个是“廿”,是二十的意思。句(2)是一个反问句,应表达陈述句的意思。 5.“此我之定计,望诸弟体谅之”句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_ 【答案】:积钱,为置办义田
4、之用。【解析】:“此”指代什么内容应该到这个词语前面的内容中去寻求。他的“定计”是什么内容?结合答案,变为自己的话即可。6.文章的题目有什么作用?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_【答案】: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解析】:文章的题目有如下作用: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提出文章要表述的话题(人、事、物);提出问题;显示文章的线索。不难看出,本文题目的作用属于第一种。7.你还读过什么家书?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_【答案】:示例:傅雷家书。主要内容:该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解析】:我们应该很自然地想到傅雷家
5、书,这是初中阶段必读的文学名著。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其他义项吾自入官以来进入乃入见。(邹忌讽齐王纳谏)国内。如: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年除供奉堂上甘旨外方位词,与“下”相对。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岳阳楼记)皇帝。如: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特殊句式省略句望诸弟体谅之。(省略了主语:我。) 文章主旨曾国藩是清朝重臣,同时他很重视对子女以及诸弟的教育。在这封家书中,他以自己的行动来劝勉诸弟用节省下来的钱置办义田。好善乐施是曾国藩一生未曾放下的行动。致诸弟节俭置田以济贫民参考译文:乡间的谷子,贵到三千五百,这是自古以来没有的,老百姓何以聊生?我自从当官以来,就想为曾氏置
6、办一处义田,以救助孟学公以下的贫民,为本地置办义田,以救助二十四都贫民,不料世道日苦,我的处境没有富裕,不要说京官自己治理自己还来不及;就是外放当官,或做学政,或做督抚,而像今年三江两湖的大水灾,几乎是悲惨的哀声响切半天中,做大官的,怎么忍心在俸禄之外,多拿半文呢?所以义田的愿望,恐旧难以如愿以偿,然而,我的计划,一旦官俸收入,每年除供堂上大人的衣分之外,稍有盈余,我决不肯买一亩田,积蓄一文钱,一定都留有做义田的资金,我已下决心,希望弟弟们体谅。兹父目夷辞太子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桓公有后妻子,曰公子目夷,公爱之,兹父为公爱之也。欲立之,请于公曰:“请使目夷立,臣为之相以佐之。”公曰:“何故也
7、?”对曰:“臣之舅在卫,爱臣,若终立则不可以往,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且臣自知不足以处目夷之上。”公不许,强以请公,公许之,将立公子目夷,目夷辞曰:“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不义而使目夷为之,目夷将逃。”乃逃之卫,兹父从之。三年,桓公有疾,使人召兹父,若不来,是使我以忧死也,兹父乃反,公复立之,以为太子,然后目夷归也。 选自左传 【注释】:宋襄公兹父:宋襄公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军,名兹父。目夷:宋襄公兹父的异母弟弟。背:背叛。1.请将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答案】:兄立而弟在下,是其义也;今弟立而兄在下,不义也【解析】:我们可以先将该句分为
8、两部分,其标志是中间的语气词“也”,然后,根据前后句中的“义”而断开两处。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兹父为公爱之也A.不足为外人道也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C.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答案】:C【解析】:A项中的“为”是介词,表动作行为对象,译为“向”、“对”;B项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为“被”;D项中的“为”是介词,表动作行为的目的,译为“为着”、“为了”;C项中的“为”与例句中的“为”都是连词,因为。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请于公曰( ) (2)公曰:“何故也?( )(3)强以请公( ) (4)公许之( )实词释义课
9、内链接请请求战则请求。(曹刿论战)故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强竭力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湖心亭看雪)许答应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桓公有后妻子 译文:_(2)兹父乃反,公复立之 译文:_【答案】:(1)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2)兹父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解析】:(1)句中的“子”为名词用作动词,生子。(2)句中的“反”为通假字,通“返”。5.目夷以“义”辞去了当太子的机会,那么兹父的“义”表现在哪里? 答:_ 【答案】:绝迹于卫,是背母也。 【解析】:中国的“义”体现在君臣、父子、兄妹等关系之间。兹父的不“背母”是“义”的充分体现。6.请写出一句与
10、“义”有关的文言句子。 答:_ 【答案】: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这样的句子很多,我们可以马上想到曾经学过的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在其中选出一句含有“义”字的句子即可。7.你还知道中国古代推让“太子”的其他故事吗?争抢皇位的历史事件你知道哪些?请各写一个。 答:_【答案】:礼让太子的故事:伯夷叔齐不受太子之位而逃至周。争抢太子的故事:玄武门之变。【解析】:这道拓展题实际上在考查学生的文史知识。应该多读书、多积累。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其他义项然后目夷归也回来,归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塞翁失马)女有归(大道之行也):女子出嫁。微斯人,吾谁与归
11、(岳阳楼记):归依。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聚拢。绝迹于卫断;断绝天柱折,地维绝。(共工头触不周山)极其,非常。如: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隔绝;隔断。如: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三峡)隔绝的;封闭的。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停止;止歇。如: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到极点的;不能超越的。如: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与朱元思书) 特殊句式判断句1.宋襄公兹父为桓公太子。(“为”是判断词,译为:是。)2.绝迹于卫,是背母也。(也句式。)省略句1.欲立之,请于公曰。(应为(桓公)欲立之,(兹父)请于公曰。)2.乃逃之卫,兹父从之。(应为:(目夷)乃逃之卫,兹父从之)倒
12、装句状语后置句1.请于公曰。(应为:于公请曰。)2.绝迹于卫。(应为:于卫绝迹。)文章主旨文中的兹父、目夷相互推让太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讲礼仪是最高的人格。相互礼让让宋国成为春秋五霸。兹父目夷辞太子参考译文:宋襄公兹父是宋桓公的太子。桓公有个后妻生了个儿子,叫公子目夷,桓公喜欢他。兹父因为父亲喜欢目夷,便想要父亲立目夷为太子,于是向桓公请求说:“请立目夷为太子,我做他的相国以兄长身份辅佐他。”桓公问道:“为什么呢?”兹父回答说:“我的舅舅在卫国,喜欢我,如果最终立我为太子,那么我就不能前往卫国,就会与卫国断绝了来往,这是背叛母亲的行为。况且我自知我的才德不能够处在目夷之上。”桓公没
13、有同意,兹父便竭力向桓公请求,桓公答应了他。桓公将要立目夷为太子,目夷推辞说:“兄长为太子,弟弟在他的手下,这是符合礼义的。如果让弟弟做太子,兄长在弟弟手下,这不符合礼义。不符合礼义的事情却让我去做,我将要逃走。”于是逃到卫国,兹父跟从他也到了卫国。过了三年,桓公派人召回兹父,说:“如果你不来,将会使我忧愁而死。”兹父才不得不返回,桓公重新立他做太子。这样以后,目夷才返回。申生伏剑而死晋骊姬谮太子申生于献公,献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申生曰:“为此者非子之罪也,子胡不进辞,辞之必免于罪。”申生曰:“不可,我辞之,骊姬必有罪矣,吾君老矣,微骊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重耳曰:“不辞
14、则不若速去矣。”申生曰:“不可,去而免于此,是恶吾君也;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入困于宗出困于逃,是重吾恶也。吾闻之,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如是者,吾以身当之。”遂伏剑死。 选自春秋纪要【注释】:骊姬:晋献公的夫人。谮:诬陷。胡:为什么。微:如果没有。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怎么能让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宗:本义是宗族,这里指父母。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入困于宗出困于逃【答案】:入困于宗,出困于逃 【解析】:这个句子前后对仗相对工整,同时“入”“出”两个词语让我们很容易在“出”前划出停顿。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晋骊姬谮太子申生于献公 胡
15、不献我于王B.吾以身当之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C.献公将杀之 辞之必免于罪D.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 温故而知新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两个“于”都是介词,向;B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用;D项中的两个“而”都表并列,可不译;C项中的第一个“之”是代词,他;第二个“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子胡不进辞( ) (2)微骊姬寝不安席( )(3)为此者非子之罪也( ) (4)出困于逃( )实词释义课内链接辞语言未尝稍降辞色。(送东阳马生序)微如果没有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子你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公输)出国外出则无敌国
16、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 译文:_(2)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孰肯纳之? 译文:_ 【答案】:(1)怎么能使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2)暴露父亲的过错来博取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 【解析】:句(1)中的“君”指的是“父亲”,“恨”的意思可以联系“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句中“恨”的含义来翻译;句(2)中的“夫”是句首语气词,不翻译,“彰”是彰显之意,但应该从通顺的角度译为“暴露”。 5.请以“申生”为主语,概括本文写了申生的几件事? 答:_ 【答案】:第一件事:申生受到诬陷不辩解;第二件事:申生不彰父之过而外逃;第三件事:申生伏剑
17、而死。 【解析】: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因此可以通过申生与重耳的对话来寻求答案,最后的“伏剑而死”是事件的结果,应该不要丢掉。6.文中的哪句话能对“义”进行解读。答:_【答案】: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解析】:解答此题抓住“吾闻之”这句话的内容即可。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其他义项献公将杀之将要将欲行(狼)名词,带兵的人。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动词,带兵。如: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如何使吾君以恨终哉死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自始至终。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夫彰父之过而取美诸侯过失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邹忌
18、讽齐王纳谏)经过。如: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使至塞上)到。如: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犯过失。如: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拜访。如:过故人庄(过故人庄)过分,过于。如: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特殊句式省略句遂伏剑死。(省略了主语:申生。)状语后置句辞之必免于罪。(应为:辞之必于罪免。) 文章主旨太子申生宁愿接受骊姬的诬陷,也不给父亲带来各种遗憾,践行了“忠不暴君,智不重恶,勇不逃死”的义举。申生伏剑而死参考译文:晋国的骊姬在晋献公面前诬陷太子申生,献公将要杀死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这件事(在祭肉里下毒),不是你的罪过,你为什么不进言申辩?申辩了一定会免罪的。”申生说:“不行。
19、我进言申辩,骊姬必然获罪。我们的父亲老了,如果没有了骊姬就睡不好觉,吃饭不香甜,怎么能使我们的父亲带着遗憾辞世呢?”重耳说:“不进言申辩的话就不如赶快离开。”申生说:“不行,离开了虽然免于一死,这却是怨恨父亲的行为,暴露父亲的过错来博取美名,诸侯谁肯接纳我?在国内陷入困境,在外被出逃困扰,这是加重我的罪过。我听说,忠臣不暴露国君的过错,智者不加重自己的罪过,勇者不逃避死亡。像现在这样,我只能以死面对。”于是拔剑自刎。豫让报恩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晋阳下而死,智伯之臣豫让者怒,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乃漆身变形,吞炭更声,襄主将出,豫让伪为死人,处于梁下,驷马惊不进,襄主动心,使使视梁下得豫让,襄主重其
20、义不杀也。又盗为抵罪,被刑人赭衣,入缮宫,襄主动心,则曰必豫让也,襄主执而问之曰:“子始事中行君,智伯杀中行君,子不能死,还反事之;今吾杀智伯,乃漆身为疠,吞炭为哑,欲杀寡人,何与先行异也?”豫让曰:“中行君众人畜臣,臣亦众人事之;智伯朝士待臣,臣亦朝士为之用。”襄子曰:“非义也?子壮士也!”乃自置车库中,水浆毋入口者三日,以礼豫让,让自知,遂自杀也。 选自说苑【注释】:豫让:春秋时晋国人。动心:内心有感觉。梁下:桥下。盗为抵罪:冒充抵偿罪责的囚犯。赭(zh)衣:红褐色的囚服。缮宫:修缮宫室。中行君:即荀寅,以中行为氏,又称中行文子。春秋时晋国人。漆身为疠:把漆涂在身上长出恶疮。以礼豫让:来表
21、示对豫让的敬意。1.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两处) 水浆毋入口者三日 【答案】:水浆/毋入口者/三日 【解析】:主语谓语之间应该划开,所以在“水浆”后停顿,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应停顿,故而在“者”后划开,同时“者”也是一个停顿的标志。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智伯之臣豫让者怒 臣亦朝士为之用B.臣亦朝士为之用 酿泉为酒C.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 门人弟子填其室D.乃漆身变形 家祭无忘告乃翁 【答案】:C 【解析】:A项中的第一个“之”是助词,的,第二个“之”是代词,他;B项中的第一个“为”是介词,被,第二个“为”是动词,做;D项中的第一个“乃”是副词,就,第二个
22、“乃”是人称代词,你;C项中的两个“其”都是代词,译为:他的。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使使视梁下得豫让( ) (2)被刑人赭衣( )(3)何与先行异也( ) (4)还反事之( )实词释义课内链接使派,派遣秦王使人谓安陵君(唐雎不辱使命)被通“披”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异不同使内外异法也。(出师表)反通“返”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襄主执而问之 译文:_(2)中行君众人畜臣,臣亦众人事之 译文:_ 【答案】:(1)赵襄子抓住他并问他。(2)行君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我也就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 【解析】:句(1)中的“执”应灵活地译为:抓住;句(2
23、)中的“众人”应为“普通人”,“事”乃侍奉之意。 5.豫让为了“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采用了哪些手段?(用原文回答) 答:_ 【答案】:(1)漆身变形,吞炭更声,伪为死人;(2)盗为抵罪,被刑人赭衣,入缮宫。 【解析】:本文写了豫让两次“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其手段各不同,回答要全面。 6.赵襄子为什么不杀豫让,反而“以礼豫让”? 答:_ 【答案】:赵襄子认为豫让是一个壮士,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不忍心杀害他,他用对待壮士的礼节对待豫让。 【解析】:解答此题应该抓住“子壮士也”这句话来阐述。 7.古往今来,知恩图报的成语、诗句不少,请写出两个关于知恩图报的成语或诗句。 答:_ 【答案】:示例
2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结草衔环;知遇之恩;羊羔跪乳,乌鸦反哺;投李报桃等。 【解析】:这样的诗句,成语较多,注意积累便可。拓展训练 课外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其他义项吞炭更声改变重新。如: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古代夜间计时单位。如:是日更定矣(湖心亭看雪)。还。如:更有痴者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更加。如:举杯浇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乃自置车库中内;里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中等;不高,不低。如: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邹忌讽齐王纳谏) 猜中。如:射者中,弈者胜。(醉翁亭记)特殊句式省略句1.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乃漆身变形,吞炭更声。(三个句子均省略了主语:豫让。)2.又盗为
25、抵罪,被刑人赭衣,入缮宫。(同上。)被动句臣亦朝士为之用。(“为”是“被”的意思。)判断句子壮士也!(“也”句式。)文章主旨豫让复仇报恩的故事广为流传。文章将“以其精气能使襄主动心”作为叙事的主题加以体现,意在突出复恩的主旨,说明知恩图报的人受人尊敬。豫让报恩参考译文:智伯与赵襄子在晋阳城下交战而死,智伯的臣子豫让十分愤怒(想要报仇)。凭他的精诚之心让赵襄子内心有感觉。于是就用漆涂身改变容貌和形体,吃下木炭使声音变得沙哑。赵襄子准备外出,豫让伪装成死人,躺在桥下,拉车的马受惊不肯前进。赵襄子内心有感觉,派人察看桥下,捉住了豫让。赵襄子敬重豫让的义气,没有杀他。豫让又冒充抵偿罪责的囚犯,穿着红褐
26、色的囚服,混入宫中修缮宫室。赵襄子内心有感觉,就说:“一定是豫让。”赵襄子抓住他并问他:“你起初侍奉中行君,智伯杀了中行君,你没有为中行君殉死,反而去侍奉智伯。现在我杀了智伯,你竟然把漆涂在身上长出恶疮,吞下木炭使声音变得嘶哑,想要杀掉我,为什么与先前的行为不一样呢?”豫让回答说:“中行君把我当做普通人对待,我也就以普通人的身份侍奉他;智伯把我当做朝中的士人对待,我也就以朝中士人的身份为他效命。”赵襄子说:“你的行为不合道义,但你是一位壮士!”赵襄子就把自己关在车库中,三天三夜不进一口汤水,来表示对豫让的敬意。豫让知道后,就自杀了。李士谦传李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
27、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他年又大饥,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 选自隋书(有删减) 【注释】:阋讼:争吵。埒(li):相等。义无相责:没有责怪你
28、的道理。燔:烧。罄:用尽。1.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答案】: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 【解析】:断句时要注意一些语气词,本句中的“者”是句尾语气词,故在“者”后断句。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士谦闻而出财 一鼓作气,再而衰B.赵郡农民德之 公与之乘C.卒为善士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D.其家僮尝执盗粟者 其真无马耶 【答案】:D 【解析】:A项中的两个“而”都表示顺承,可译为:就。B项中的两个“之”都是人称代词,他。C项中的两个“为”都师动词,可译为:成为。D项中的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的;第二个“其”是语气助
29、词,译为:难道。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值年谷不登( ) (2)于是悉召债家( )(3)每以振施为务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值遇到,赶上后值倾覆。(出师表)悉全部,所有悉以咨之。(出师表)每经常,常常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 译文:_(2)赵郡农民德之 译文:_ 【答案】:(1)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2)赵郡的农民很感激他。 【解析】:句(1)中的“过”要译为“超过”;句(2)中的“德”应译为“感激”。 5.第二自然段写了李士谦几件事?答:_【答案】:第一、焚烧借契;第二、竭尽家资赈灾;第三、拿出粮种分给穷人。【
30、解析】:本段虽短,但写了李士谦三件乐善好施之事。概括时内容要全面、准确,语言要精练。可扭住本段中表示时间的三个词语“其后”“他年”“至春”来梳理答案。 6.请你写一句赞美李士谦的话 答:_ 【答案】:示例:李士谦乐善好施,大爱无疆,抒写了一首爱的赞歌,传唱后世。 【解析】:围绕李士谦乐善好施这一高尚品德来写即可。拓展训练课外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其他义项穷困所致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穷尽。如:欲穷其林。(桃花源记)深。如:穷冬烈风。(送东阳马生序)本图振赡本来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愚公移山)固有的。如: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卒为善士善良优点,长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擅
31、长。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好,好的。如:以咨诹善道(出师表)特殊句式省略句1.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省略了主语:李士谦。)2.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同上。)3.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同上。) 4.又出粮种,分给贫乏。(同上。)文章主旨文章以简朴的语言歌颂了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事迹。正因为如此,他死后,同乡人自愿为他立了碑,以表敬重之情。李士谦传参考译文:李士谦家里财富很多,对待自身很节俭,常常致力于救济施舍,家乡有无力办丧事的人家,士谦就赶过去,缺多少供应多少。有兄弟间分财产不均,以致互相诉讼的,士谦听说后,就拿出自己的财产,补给分得少的,使他和分得多的相
32、等,兄弟惭愧恐惧,相互推让,终于成了善人。有一次别人的牛闯进他家田里去,士谦把它牵到荫凉处饲养,比主人饲养得还好。望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他就不出声地躲开。他家的僮仆曾经捉住偷他粮食的人,士谦安慰那人说:“穷困使你这样,再没有责怪你的道理。”叫人马上将其放了。 后来李士谦拿出几千石粮食借贷给同乡人,正赶上收成不好,借贷人家无法偿还,都来表示道歉。士谦说:“我家的余粮,本来就是打算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呢!”于是叫来所有的借债人,为他们摆设酒食,当着大家烧了借契,说:“债了结啦,请不要放在心上了。”有一年又发生饥荒,李士谦竭尽家资给他们粥喝,借此存活的有近万人。到春天,又拿出粮种,分给贫穷人家
33、。赵郡的农民很感激他。文言文其他主题南宋名将李庭芝庭芝初至扬时,扬新遭火,庐舍尽毁。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公私萧然。庭芝悉贷民负逋,假钱使为屋,屋成又免其假钱,凡一岁,官民居皆具。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以省车运。兼浚他运河,放亭户负盐二百余万。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始,平山堂瞰扬城,大元兵至,则构望楼于其上,张车弩以射城中。庭芝乃筑大城包之,城中募汴南流民二万人以实之,有诏命为武锐军。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郡中有水旱,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扬民德之如父母。 选自宋史李庭芝传 【注释】:贷民负逋:宽免了欠款,此处指宽免了所欠的税款。假:借。
34、俎豆:古代礼器。祭祀时用以盛牛羊等祭品。射礼:古代贵族男子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射礼分四种,此处指乡射。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仅一处) 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 【答案】:州赖盐为利/而亭户多亡去 【解析】:给此句断句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有两个主语,在第二个主语前断开;二是在表示并列、转折、递进关系的文言虚词前。综合以上两个因素,应该在“而”前断句。2.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假钱使为屋 为有源头活水来 B.以省车运 以其境过清C.则构望楼于其上 不足则以私财振之D.则构望楼于其上 所恶有甚于死者 【答案】:C 【解析】:A项第一句中的“为”是“作”的意思,可
35、译为“建造”,第二句中的“为”是连词,译为“因为”;B项第一句中的“以”是连词,是“用来”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以”是连词,译为“因为”;D项第一句中的“于”是“在”的意思,第二句中的“于”表比较,译为“比”;C项中的两个“则”都是“就”的意思。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实词的含义。(1)庭芝悉贷民负逋( ) (2)不足则以私财振之( )(3)亭民无车运之劳 ( ) (4)庐舍尽毁( )实词释义课内链接悉全部悉以咨之(出师表)足够,足够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劳劳累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舍屋舍,房屋屋舍俨然(桃花源记)4.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亭民无车运之劳,又得免所负
36、,逃者皆来归,盐利大兴译文:_(2)扬民德之如父母 译文:_ 【答案】:(1)盐民没有了车辆运输的劳累,又得到免收盐税的好处,出走的人全都回来了,盐利又重新兴旺。(2)扬州的百姓对他感恩戴德,视如自己的父母。 【解析】:翻译第(1)句时应该抓住“劳”“得”“兴”几个词语,它们依次为“劳累”“得到”“兴旺”,可以分别联系“无案牍之劳形”“二者不可得兼”“百废待兴”等几个句子中的相关词语来翻译;(2)句中的“德”是“感恩戴德”的意思,可以灵活地译为“感激”之意。5.请概述本文写了李庭芝几件事?答:_【答案】:李庭芝宽免盐户所欠税款,并借钱让他们修房盖屋;李庭芝不再收回借款;李庭芝令接通金沙余庆盐场
37、以及其他运河使盐户免受劳累之苦;李庭芝在平山堂上修筑防御元兵的工事;大兴办学之风;遇到旱涝开仓放粮,甚至拿出自家家产赈灾。【解析】:此题属于信息提炼类题型。解答时,需要考生必须做到:第一、语言精炼,要言不烦,可以尽量避免句中 停顿;第二、内容全面,不可丢项。同时,所概括的句子尽量保持主语的一致性。6.你学过的文言文中,请举出具有“民本”思想的贤人,请至少写出两个,并写出与之相关的名句。 答:_【答案】: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欧阳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解析】:在已经学过的文言文中,我们不难想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这两篇文章,然后得出相应的答案。拓展训练课外
38、实词释义课内链接其他义项庭芝初至扬时刚刚初极狭。(桃花源记)庐舍尽毁全部利尽南海(隆中对)。没有了。如:担中肉尽。(狼)竭尽。如: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穷尽。如:进尽忠言。(出师表)。又得免所负得到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得意,舒适。如:怡然自得。(童趣)能够。如:犹得备晨炊。(石壕吏)领会。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如:所涉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特殊句式省略句:1.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应为:(李庭芝令)凿河四十里入金沙余庆场。)2.则构望楼其上。(应为:(元兵)则构望楼其上。)3.又大修学,为诗书、 俎豆,与士行习射礼。(都省略了主语“李庭芝”。)4.即命发廪,不足则以私财振之。(都省略了主语“李庭芝”。)倒装句1.构望楼于其上。(状语后置,应为:于其上构望楼。)文章主旨本文讲述了李庭芝在扬州做官时所做的一系列“惠民”之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体恤民情、关注民生、以民为本的人物形象。南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