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94298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2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 作者: 日期:23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暨工程设计方法)应用技术讲座主 讲 人:o 山东大学 陈青来 教授o 邮箱:qlchensdu.edu。cn讲座主要内容:o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o 平法基本原理o 平法规则与构造应用要点o 平法制图规则与施工构造o 现场答复问题一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关于混凝土结构原理辨析之一混凝土结构原理承载多元理论 :o 1、承载材料理论:解决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问题;o 2、承载可靠度理论-解决结构的安全度问题;o 3、承载经典力学理论-解决结构上的荷载(作用)与结构的内力与变形(作用效应)问

2、题;o 4、承载抗力理论-解决结构的强度和刚度问题;o 5、承载节点构造理论-解决构件的连接问题.现 状:o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钢筋与混凝土两种材料各自特性与共同工作原理,是相对比较丰富、比较成熟的内容。o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可靠度理论,由30年前的半经验半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过渡到现在的近似概率极限状态设计方法,该理论对混凝土结构的适用程度(缺少支持正态分布曲线的实际试验和统计资料),以及在理论上究竟前进了多少尚难定论。o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经典力学理论,其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原因是混凝土结构杆件的截面较大,存在刚性区域与简化成单线形状的计算简图有很大差异,尤其

3、反映在基础结构的计算方面。再者,荷载的力学简化存在较大的误差。o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抗力理论是教科书中的主要内容,但主要为“构件”的抗力理论而非“结构的抗力理论.其内容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正截面”问题,解决构件的弯、拉、压、偏拉、偏压;一部分是“斜截面”问题,解决构件的抗剪;一部分是“螺旋面”问题,解决构件的抗扭。o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承载的节点构造理论现阶段几乎是空白,研究缺口非常大,给人造成“构件的简单组合即为结构”的错误感觉,不符合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自然法则.几个容易混淆的概念:o 1、科学发展的过程,是以较小谬误取代较大谬误的过程,因而存在正确程度的问题。科学本身不是真理,科

4、学是在追求真理的动机下的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得到的发现和解释自然的渐进性成果.科学通常有发现而无发明.o 2、技术发展的过程,是以比较高的适用程度取代比较高的适用程度的问题,技术本质上并不存在正确程度的高低。技术通常有发明而无发现。o 3、科学与技术各位两个“圆(领域),这两个“圆”符合“交叉圆”的自然法则。平法研究位于两圆的交叉区域。o 4、基础理论主要是科学研究的成果,基础理论用于发现世界和解释世界,存在发现、更新而非创新。o 5、应用理论主要是技术研究的成果,应用理论用于改造世界和建设非自然存在的物体,存在不断创新。应用理论的实质属于方法范畴。o 6、基础理论不具备直接用于实践的功能,基础理

5、论通过应用理论即方法才可用于实践.方法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o 7、基础理论的发展极其缓慢,而方法的发展非常迅速,日新月异.o 8、方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相当重要地位,很多问题的解决往往难在方法上,而不是难在基础理论上。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均是方法的发明而不是理论的发明.关于关于混凝土结构原理辨析之二结构工程界的五板块划分:o 1、理论板块:包括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o 2、规范规程板块:为国家的技术法规;o 3、技术规则板块:由政府主管部门批准的技术指导性文件;o 4、技术监督板块:主要对设计、施工与材料的质量实行监督;o 5、技术措施板块:工程技术类专著,用于辅助解决工程问题。现 状:

6、o 1、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板块:应当为其他板块的基础,但目前落后于规范规程板块及技术规则板块(包括大学教科书滞后),且至今尚未全面完成“构件”到“结构”的转变,典型现象是没有解决好节点问题。o 2、规范规程板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规范规程采取追踪、引进国外版本的路子,在现阶段奇怪地走在建筑科学技术的最前沿,而实际缺少国内理论板块的支撑,因此内容不稳定,修订频繁,出现明显板块错位,其失误属于自然结果.这种板块错位现象是我国在特殊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殊现象,应属正常.o 3、技术规则板块:是系规范规程的应用细则延伸,更具体化和更加细化,具有明确且实际的技术指导作用。目前国家建筑标准设计承担起了这个重

7、要功能,如G101系列与G329。其内容主要有设计制图规则和作为图形化的构造规则的标准构造详图。o 4、技术监督板块:属于新兴板块,主要由设计审图单位和质量监督部门行使职责。o 5、技术措施板块:是我国比较成熟的板块,其内容主要用于工程界,尚未收进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关于混凝土结构原理辨析之三关于辨证思维与逻辑思维:o 辨证方法是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方法,而逻辑方法更适合于解决与处理问题.o 辨证思维的力量强于逻辑思维的力量,但辨证思维更适合于研究人文和历史,而逻辑思维更适合研究工程技术。o 两千多年以前,中国的哲学家就发展了辩证思维,但中国人在历史上过早地以辨证思维否定了逻辑思维,结果没有给逻辑

8、思维的成长留出足够的空间。o 因此,中国人在逻辑思维方面有显明不足,体现在:概念往往没有明确的涵义(讲究“意会”、“领悟”) / 判断往往没有明确的前提 / 推理往往没有明确的过程 / 重结果而不重过程。o 多年来在政治上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不适当地地扩大、延伸到科学技术领域,而在西方社会,形而上学在诸多科学定理的发现上起了重要作用。o 由于历史形成的辨证思维习惯,使规范和规程中存在许多非同一之处、摸棱两可之处、矛盾之处、理由不充分之处。o 我国结构学术界与现行规范偏爱使用“抽象术语”,“抽象术语”比“形象术语”难懂且距离自然较远,容易使人们在理解术语时脱离“源概念”。o 在处理科学技术问题方面

9、,容易忽略简单与复杂的辩证关系。二平法基本原理平法基本原理(1) 平法的系统科学原理为:视全部设计过程与施工过程为一个完整的主系统,主系统由多个子系统构成:基础结构 、柱墙结构、梁结构、板结构;各子系统有明确的层次性、关联性、相对完整性。o 1、层次性:基础、柱墙、梁、板,均为完整的子系统.o 2、关联性:柱墙以基础为支座柱墙与基础关联 ;梁以柱为支座梁与柱关联;板以梁为支座梁-板与梁关联.o 3、相对完整性:基础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而无柱或墙的设计内容;柱墙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在支座内的锚固纵筋)而无梁的设计内容;梁自成体系,仅有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在支座内的锚固纵筋)

10、而无板的设计内容;板自成体系,仅有板自身的设计内容(包括在支座内的锚固纵筋) .平法基本原理(2)平法的应用理论三要点:o 1、将结构设计分为创造性设计内容与重复性(非创造性)设计内容两部分,两部分为对应互补关系,合并构成完整的结构设计。o 2、 设计工程师以数字化、符号化的平面整体设计制图规则完成其创造性设计内容部分。o 3、重复性设计内容部分(主要是节点构造和杆件构造)以广义标准化方式编制成国家建筑标准构造设计。o 标准构造设计的实质是图形化的构造规则;由设计师完成构造设计缺少充要条件:1、结构分析结果不包括节点内的应力;2、以节点边界内力进行节点设计的理论依据并不充分;3、节点设计缺少足

11、尺试验依据;o 构造设计缺少试验依据是普遍现象,现阶段由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将其统一起来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平法基本原理(3)o 平法视过程重于结果,因而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o 技术科学在否定中前进,在肯定中静止。平法将在不断自我否定中发展成长。o 平法是上游技术的改革,将对结构领域中、下游技术产生很大影响。o 上游技术的改革是比较彻底的改革,在改革时不宜过多顾及中、下游技术,而上游技术的改革既对中下游技术提出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o 上游技术的改革将推动中、下游技术的发展。三平法规则与构造应用要点关于平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要点解析o 要点一:结构与构件、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问题o 要点二:结构的

12、刚度问题(空间尺度与空间位置概念)o 要点三:结构各类构件的连接关系(支座)问题o 要点四:平法设计规则:(1)注写方式与截面方式相结合;(2)集中注写与原位标注相结合;(3)特殊构造不属于标准化内容.o 要点五:钢筋锚固的原则:(1)梁受拉钢筋在端支座的弯锚,其弯锚直段0.4laE,弯钩段为15d并应进入边柱的“竖向锚固带”,且应使钢筋弯钩不与柱纵筋平行接触的原则(边柱的“竖向锚固带的宽度为:柱中线过5d至柱纵筋内侧之间);(2)当梁纵筋在顶部端支座的锚固,水平段走混凝土保护层时,弯钩段应在尽端角筋内侧“扎入”钢筋混凝土内的原则; (3)当梁往中柱支座直通锚固时,纵筋应过中线+5d且laE的

13、原则; (4)梁受拉纵筋受力弯钩为15d、柱偏拉纵筋构造弯钩为12d的原则;(5)第一根非抗剪钢筋距离最近的平行构件内的钢筋为其分布间距1/2的原则;(6)节点内钢筋锚固不应平行接触的原则;(7)当两构件配筋“重叠”时, 不重复设置且取大者的原则。平法的意义l 平法,不单纯是位于科学与技术交叉领域的一种技术; 更重要的是,平法基于现代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思想.l 哲学,是从超然高度揭示和描述自然规律,能跨越时空的学说; 遗憾的是,在我国建筑结构领域,哲学几乎是一片贫瘠的荒漠.l 平法试图在这片荒漠中,播下绿色。 -陈青来四关于平法制图规则与施工构造o 具体见系列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x五现

14、场答复问题柱问题1.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03G101-1图集对基础顶面以上的柱纵筋的构造要求讲得比较详细,但是对柱纵筋锚入基础的问题,图集中没有介绍,而且,此类问题查看了一些混凝土构造手册之类也找不到详细的介绍,所以,很有必要在此向专家请教,这些问题也是不少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的问题.柱纵筋伸入基础(承台梁,或有梁式筏板基础的基础梁)的锚固长度是多少?是一个laE还是更多?(甚至有人提出1。5倍的laE)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是否可以“直锚”而不必进行弯锚?有的人说可以“直锚”;但又有人说必须拐一个直角弯。如果柱纵筋伸入基础必须“弯锚”的话,弯折部分长度是多少?有人说是1

15、0d,而在03G101-1图集第39页“梁上柱LZ纵筋构造”中弯折长度为12d,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同样在03G1011图集第39页“梁上柱LZ纵筋构造”中,规定“直锚部分长度不小于0。5laE,这个规定是否可用于基础?当基础梁的梁高大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可以不伸到梁的底部。是这样的吗?当基础梁的梁高小于柱纵筋的锚固长度时,柱纵筋必须伸到梁的底部,然后拐一个直角弯。其弯折部分长度,“剩多少拐过去多少,显然不合适.这时候,应该用上前面第条,即规定一个弯折部分长度;同时,也应该检验一下“直锚部分长度”,看看它是否不小于前面第条规定的“最小直锚长度”。是这样的吗?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

16、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答:所提问题将会在“筏形、箱形、地下室基础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3、-4”中得到相应答案(2003年底陆续推出)。现在简单答复如下:柱纵筋一般要求伸至基础底部纵筋位置。特厚基础(2米以上)中部设有抗水化热的钢筋时,基础有飞边的所有柱和基础无飞边的中柱的柱纵筋可伸至中层筋位置;当柱纵筋伸入基础的直锚长度满足“锚固长度的要求时,要求弯折12d;梁上柱纵筋的锚固要求亦适用于柱在基础中的锚固,但要求柱纵筋“坐底”。2。我们在施工中经常遇到柱主筋大变小的问题。试问:当柱子采用电渣压力焊时候有什么限制条件,例:25mm碰焊14mm的钢筋的能不能?答:25mm碰焊14

17、mm,直径相差过大受力时会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如果施工规范对大小直径钢筋对焊无限制规定的话,建议直径相差不要超过两级(25与20或18与14)。3.柱伸入承台梁或基础梁中,是否设置箍筋?箍筋如何设置?不需加密?此箍筋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如果在施工图中明确标示,就没有问题。如果在施工图中没有明确表出,则施工人员如何执行?现在的情况是各人有各的做法,例如,有的人设置两根箍筋,有的人只设置一根箍筋。答:要设不少于两道箍筋,但不需要加密。箍筋的作用是保持柱纵筋在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之间的相对位置和钢筋笼的定位不受扰动。4.柱上端“非连接区”?G101图集规定,柱的下部,即在楼板梁的上方有一个“非连接区”(是

18、个箍筋加密区),纵筋的接头只能在“非连接区”以上部位(也就是柱的中部)进行。然而,图集没有规定在柱的上部有没有“非连接区”?例如,在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或者在柱梁的交叉部位允许不允许纵筋连接?事实上,有的施工人员在上述的柱上部区域进行了钢筋接头。这样,他在柱中部有一个钢筋接头,在柱上部又有一个钢筋接头,违背了“同一纵向受力钢筋不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头”的规定.(见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不过,上述规范的用语是“不宜”,并没有强制规定。因此,请教一下上述柱纵筋的接头问题如何解释?如何执行?其中有什么理论根据?答:提问者可能是指00G101,03G1011中从下层柱的上部到上层柱的下部形成

19、的非连接区是连续的。规范对此规定是“不宜”,未做强制规定,国家建筑标准设计的规定偏严,对保证质量有好处。如果难以做到,结构设计师可以对此规定进行变更。规范用语“不宜”,反映了中国人的辨证思维.对于执行与否,结构设计师有抉择权利。该规定多出于概念设计考虑,未见其理论根据的文章发表.5.前在03G101第45页中(非抗震KZ箍筋构造非抗震QZ.LZ纵向钢筋构造)中注7:当为复合箍筋时,对于四边有梁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可仅在四根梁端的最高梁底至最低梁顶范围周边设置矩形封闭箍筋,那么请问陈教授,1、该条能否用于第36页(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中。或者说用于四级抗震的节点处。因为我注意到构造规定中非

20、抗震与四级抗震处理基本上一样的。2、对于四边有梁与柱相连的同一节点能否用于边(端)柱与梁相交处。答:1、该条不适用于(抗震KZ纵向钢筋连接构造),抗震结构要求所有复合箍筋要贯通柱梁节点,而且要按照加密间距设置。2、只有边柱有悬挑梁时才会形成四边有梁的情况,该节点构造要求适用于该情况。6。有的施工单位把柱子的接头只考虑底部的区域满足要求而上部却不考虑,施工单位认为是受压的,所以他们认为他们采取的闪光对焊上部接头他们就不考虑了?这样做法对吗?答:框架柱是偏压构件,受弯矩、轴向压力和剪力的共同作用,其受弯时的反弯点一般在柱中稍向上的位置,抗震时柱两端都要加密箍筋以保证实现“强剪弱弯,因此,连接位置不

21、考虑避开柱上端是错误的。梁问题1.03G101-1:平法梁纵筋伸入端柱支座长度的两种计算方法:以第54-55页为例,梁纵筋伸入端柱都有15d的弯锚部分,如果把它放在与柱纵筋同一个垂直层面上,会造成钢筋过密,显然是不合适的。正如图上所画的那样,应该从外到内分成几个垂直层面来布置。但是,在计算过程中,却可以有两种不同的算法,这两种算法都符合图集的规定;第一种算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第二种算法,是从端柱内侧向外侧计算,先保证梁最内层的下部

22、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然后依次向外推算,这样算下来,最外层的梁上部纵筋的直锚部分可能和柱纵筋隔开一段距离。这两种算法,第一种较为安全,第二种省些钢筋。不知道图集设计者同意采用哪一种算法?答:应按第一种算法。如果柱截面高度较大,按54页注6实行.2。关于03G101图集第54页“梁端部节点”的问题,是否“只要满足拐直角弯15d和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的要求,则钢筋锚入支座的总长度不足laE也不要紧。”答:laE是直锚长度标准。当弯锚时,在弯折点处钢筋的锚固机理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不应以laE作为衡量弯锚总长度的标准,否则属于概念错误。应当注意保证水平段0.4laE非常必要,如果

23、不能满足,应将较大直径的钢筋以“等强或等面积”代换为直径较小的钢筋予以满足,而不应采用加长直钩长度使总锚长达laE的错误方法。3。对比96G101、00G101、03G101三本图集,在最早的96G101图集的“原位标注”中有“第4条”:“当梁某跨支座与跨中的上部纵筋相同,且其配筋值与集中标注的梁上部贯通筋相同时,则不需在该跨上部任何部位重复做原位标注;若与集中标注值不同时,可仅在上部跨中注写一次,支座省去不注(图4。2。4a).”然而在后面两本图集中,这一条不见了,但“图4.2。4a”依然存在中间一跨的上部跨中进行原位标注的实例。再以03G101图集的“图4。2.7”为例,在KL3、KL4、

24、KL5的中间跨,也都采用了“上部跨中注写”的方法,可见这种方法还是很适用的。建议在03G101图集中,肯定96G101图集“原位标注”中的“第4条”.答:应该在03G101修版时还原该条规定。4。03G1011图集第24页“注:2、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为la或laE”.现在的问题是:当抗扭钢筋伸入端支座时,若支座宽度(柱宽度)太小,不满足直锚时,是否进行弯锚?如果进行弯锚,“弯折长度”如何取定?我想到两种办法:(1)弯折长度=laE-直锚部分长度(这可能不合适)(2)弯折长度为“多少倍的d”(不会是“15d”吧?)答:应当勘误.应改为“当为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时,其锚固长度与方式

25、同框架梁下部纵筋”.5.框架梁钢筋锚固在边支座0.45LAE+弯钩15D,可否减少弯钩长度增加直锚长度来替代?答:不允许这样处理。详细情况请看“陈教授答复(二)”中的“答梁问题(2)”.6.(1)03G1011图集第19页剪力墙梁表LL2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负数。如:第3层的LL2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1.200,即该梁的梁顶面标高比第3层楼面标高还要低1。2m,也就是说,整个梁的物理位置都在“第3层”的下一层(即第2层上)。既然如此,干脆把该梁定义在“第2层”算了(此时梁顶标高为正数),何必把它定义在“第3层呢?(2)类似的问题还出现在同一表格的LL3梁上,该梁的“梁顶相对标高高差为0

26、(表格中为“空白”),这意味着该梁顶标高与“第3层”的楼面标高一样,即该梁整个在三层的楼面以下,应该是属于“第2层的。(3)在“洞口标注”上也有“负标高”的问题。同一页的“图3。2.6a”上,LL3的YD1洞口标高为0。700(3层),该洞D=200,也就是说整个圆洞都在“3层”的下一层(2层)上,既然如此,何必在“第3层”上进行标注呢?以上提出这些“负标高”问题,主要影响到“分层做工程预算”。因为在分层预算时,是以本楼层楼面标高到上一层楼面标高之间,作为工程量计算的范围。因此,上述的(1)、(2)、(3)都不是“第3层”的工程量计算对象。不少预算员都对上述的“负标高难以理解。所以,我认为,上

27、述(1)、(3)的“负标高”可以放到下一楼层以“正标高进行标注.上述意见妥否?或许有些道理没考虑到?特此请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答:这个问题看似不大,实际并非小问题。建筑设计需要建筑师与结构师的协同工作,但在“层的”定义上,建筑与结构恰好差了一层.建筑所指的“某”层,实际是结构计算模型的“某减一”层。例如:一座45层的楼房,建筑从第37层起收缩平面形成塔楼,此时,结构分析时其结构转换层是第36层而不是第37层(关于这一点要引起结构师的注意,搞错的情况并不少见)。建筑设计的某层平面图,是从该层窗户位置向俯视的水平剖面图。例如:建筑学专业有首层建筑平面布置图,而结

28、构专业通常为基础结构平面布置图(亦为俯视图),且结构意义上属于第一层的梁(与第一层的柱刚接形成第一层框架且承受二层平面荷载的梁)在基础平面(俯视)图上是看不到的,实际设计时也不在该图上表达。搞建筑设计,建筑学专业是“龙头”,结构师有必要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师保持一致,以使建筑师与结构师对话方便.因此,某层结构平面布置图应当与该层的建筑平面布置图相一致。在层的定义上与建筑学专业保持一致后,结构所说的某层梁,就是指承受该层平面荷载的梁(站在该层上,这些梁普遍在“脚下”而非在“头顶之上”).为将结构平面的“参照系”确定下来,03G101-1对“结构层楼面标高”做出了明确规定(详见第1.0。8条),并

29、对“梁顶面标高高差”也做出明确规定(详见第3.2。5条三款和第4.2。3条六款)。以上规定已经受了全国十几万项工程实践的检验,结构设计与施工未发生普遍性问题,但对施工预算员则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任何一种技术都不是完美的(哲学意义上的美都是带有缺陷的美),这也许正是“平法”的缺陷之一。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7。在03G101第29页中第4.5。1条中”当梁的下部纵筋不全部伸入支座时,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截断点距支座边的距离,在标准构造详图中统一取为0.1ln(ln为本跨梁的净跨值).可是在00G101中第23页,却规定的统一取为0.05ln(ln为本

30、跨梁的净跨值),请问陈总这两个取值一哪个为准,是03G101修改了以前的数据?还是印刷上的错误? 答:以03G101-1为准.应当注意,结构设计师在采用该措施时,一定要细致地分析.钢筋的截断点无论定在何位置,都是一个“参照点”。结构设计师要从该参照点往跨内推算出:1、该点距按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固长度”的距离;2、该点距抵抗弯矩图上“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度”的距离。两个距离推出后取较长者,并以此决定截断几根钢筋。因此,截断点位置距离支座边缘的多少,均不会影响梁的安全度。00G101提出该项措施,处于以下考虑:1、当梁的正弯矩配筋较

31、多时,例如配置两排甚至三排正弯矩钢筋,没有必要全部锚入支座;2、我国钢筋混凝土结构节点内的钢筋“安排”存在一些问题,问题之一就是把不必要的钢筋也锚入节点,十分拥挤,严重影响节点的刚度;3、把不需要锚入节点的钢筋在节点外截断,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由以上思路出发,似乎只要将不需要的钢筋从节点外断开就可以达到目的,于是确定了截断点距支座边缘1/20净跨值。但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在0。05ln位置截断一部分钢筋,距离支座很近,可能会影响伸入支座的钢筋的受剪销栓作用,如果距离大约一个梁的高度,即1/10净跨值,对受剪销栓作用的影响就很小了。应该说,03G1011的规定在概念上更趋于合理。当然,究竟截断几

32、根钢筋,既要符合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受力要求。现在的问题是,规范对此并未“直接”做出明确的规定。应该理解的是,规范不会去“包打天下”,也不可能做到“包打天下”,结构方方面面问题的处理,还要依据结构基本理论、概念设计和经验。前面所述“不需要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锚固长度”和“充分利用该钢筋的截面位置再加上“适宜的长度”就需要结构设计师细致地分析而后决定。8.请教陈总,在03G101-1中,楼层框架梁纵筋构造分一二级结构抗震等级和三四级结构抗震等级两种构造,我对照半天,硬是没看出一二级和三四级结构抗震等级构造有什么区别,请陈总指教。若是没区别,何不合并?像屋面框架梁一样. 答:二者的确没有区

33、别,可能会在下一次修版时合并。03G101-1修编初稿和中稿的一、二级抗震等级与三、四级是有区别的,其主要区别是将35页右上角的构造规定用于一、二抗震等级(以后再过渡到所有抗震等级甚至非抗震等级)。后经校对、审核、评审与再思考后,感到时机尚未成熟,需要再做一些前期工作来创造彻底改变这种传统做法的条件。现阶段先把该构造放到35页的共用构造中,观察一下我国结构施工界对其反应.03G1011定稿保留这个样子,考虑到一是不影响使用,二是为修版保留可能需要的空间(通常新规范体系最初需经若干次修定才会稳定下来,规范一改,国家标准设计也要跟着改)。我国结构施工的传统做法是将两边(等高)梁的下部筋并排锚入柱节

34、点中,这是发达国家已经废弃的做法。混凝土里并排紧挨着的两根钢筋,存在一条线状通直内缝,当受力时,这条内缝就可能发展成破坏裂缝,这对于抗震结构可能是严重隐患。再者,假如两边梁(约80的梁)的下部钢筋刚好满足钢筋的净距要求,相向并排锚入柱节点后,就不能满足钢筋的净距要求了。抗震结构要求做到的“三强”:“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中的强节点强锚固便得不到保证。由于节点内先天存在多条线状通直内缝,以及钢筋之间净距不足,将会影响节点区的刚度,削弱节点的塑性变形能力,对于高抗震等级的结构而言有可能是非常严重的问题。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9.P62。63页中

35、,KL。WKL箍筋加密区大于等于2hb且大于等于500,在注中,指出hb为梁截面高。而在同页,“梁侧面纵向钢筋构造和拉筋”中,hw为梁截面高,当然,这里有文字标注,不会不明白,可在P66页,纯悬挑梁中l4hb时,这里hb没文字说明,就让人糊涂了.建议陈总,是不是在同一页中同一构件采用同一符号?可能的话,同一图集中,最好同一符号只代表一个构件,一个构件只有一个符号。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答:(国际)工程界的惯例为:主字母h代表英文height(高度),主字母b代表英文breadth(宽度);脚标b代表英文beam(梁),脚标c代表column(柱).hb与bb分别代表梁截面高度与宽度,hc与b

36、c分别代表柱截面高度与宽度。考虑到我国施工界的具体情况,今后应在标准图中加以解释。10。几个小问题1、P66页悬挑梁配筋构造中,纯悬挑梁XL下部筋锚入支座12d,而在C图中锚入的是15d,那个正确?2、P65页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中,下部筋在中间支座锚固12d(Ll)。3、P66页L中间支座纵向钢筋构造中,1-3节点下部筋在中间支座锚固均为15d(La)。那个正确?4、P65页非框架梁L配筋构造中,注:1、La取值见26页。应为33页。答:1、应统一为12d或15d,拟经研究后勘误;2、应统一为12d或15d,拟经研究后勘误;3、图名下有注“括号内的数字用于弧形非框架梁”4、(实为P66页注)有

37、误,应勘误。11。1、梁内纵向受拉钢筋是否非采用直锚.采用此作法后在一个框柱上相互四排钢筋混凝土能难在此节点灌实?2、能否用纵向钢筋在1/4处,加密区外焊接通过。施工中此作法也常用?答:问题指上部还是下部钢筋?不太清楚.受拉钢筋通常在梁上部,如果是中间支座要求同一根钢筋贯通,如果是边支座则非锚不可。如果是中间支座,由于设计者不细心将两边的梁上部钢筋采用不同直径的话,施工方面可以等面积代换为同直径的钢筋。12。第54、55、56“贯通筋改为“通长筋”请问两者有什么区别吗?谢谢!答:我个人的观点是没有什么区别,但规范把说法改了,标准设计也要跟着改,好象改的必要性不大。应注意:“通长筋”指直径不一定

38、相同但必须采用搭接接长且两端应按受拉锚固的钢筋。13.关于梁纵筋搭接的问题-能否这样认为只要搭接接头在梁的箍筋加密区之外就可以(全加密除外),而不是一定在Ln/3处搭接? 答:搭接同时意味着有截断点,对钢筋混凝土梁支座(上部)负弯矩筋的截断位置,混规GB50010-2002第10。2。3条有明确规定(执行时应注意规范用语的“宜”字)。规范对梁下部纵筋的搭接未做限定,根据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下部钢筋搭接时,一要避开弯矩最大的跨中1/3范围,二要避开梁端箍筋加密区,三要控制搭接钢筋的比例。14.梁下部纵筋锚入柱内时,端头直钩能否向下锚入柱内?(我们现场就是这么做的)答:英国人也是这样做的,可以大大

39、改善节点区的拥挤状态,只是要改变我国将施工缝留在梁底的习惯。15。1、梁的负弯矩筋上的接头问题.以梁的第一排负弯矩筋为例,它是在柱外侧L0/3处截断的,许多人认为在整个负弯矩筋的范围内是不允许接头的。但是,有的施工人员在梁的负弯矩筋上进行接头。他倒是躲过了“箍筋加密区,没在其中接头,而在加密区以外的地方接头.请问在梁的负弯矩筋上允许接头吗?2、在实际工作中,诸如此类的接头问题比比皆是,施工方面为了节省钢筋,想方设法把钢筋头焊上去,不过,在梁下部纵筋跨中L0/3处、或者支座附近处等明令禁止接头的地方,一般是不会安排接头的;但在没有明确规定的地方,就到处接头了,弄得监理人员无所适从。例如:柱纵筋在

40、柱上部的箍筋加密区接头;柱纵筋在锚入梁内的部分接头;梁下部纵筋在中间(柱)支座处的接头;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的直锚部位的接头;梁纵筋在锚入边柱支座中的弯锚部位(15d处或1。7laE处)的接头;如此等等。请教一下,上述这些部位果真是允许接头的吗?答:03G101-1明确规定了非连接区,既对节点区和箍筋加密区的连接加以限制。如果实在避不开这些区域的话,需要结构设计师同意并对此规定做出变更。16。对一些实际应用中的具体问题讨教一下,这就是平法梁端部接点的构造问题,这是计算梁的上部纵筋和下部纵筋长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梁端部“15d”弯折部分在垂直层面上的分布问题,具体的算

41、法是:“从端柱外侧向内侧计算,先考虑柱纵筋的保护层,再按一定间距布置(计算)梁的第一排上部纵筋、第二排上部纵筋,再计算梁的下部纵筋,最后,保证最内层的下部纵筋的直锚长度不小于0.4laE”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一定间距是多少?(即相邻两个层次的“15d”的垂直段的间距是多少)按照设计院的一般算法,这个间距是25mm.注意,这个间距并非“净距”。因为,他们的计算逻辑是:如果计算“通长钢筋的长度而两端都考虑这样的“间距的话,则内层钢筋的总长度比外层钢筋的总长度减少50mm。我们也是按这个方法进行平法梁钢筋计算的,并且曾经对03G101-1图集中的几个框架梁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是,最内层钢筋的“直锚部

42、分”的长度为470mm,略大于“0.4laE”(其计算结果是440mm)。(注:这是按C20混凝土计算的)不过,上述的这个25mm的间距,不是净矩,而是钢筋中心线之间的距离。这就是说,如果是25的钢筋的话,钢筋之间的净距为0!显然,这对于混凝土包裹钢筋的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构造规范中没有明确这种钢筋净距的规定。规范只有:“梁上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30mm和1。5d”;“下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如果增加这种垂直钢筋的净距的话,例如净距为25mm,势必使最内层钢筋的“直锚部分”的长度小于0.4laE。当然,把纵向钢筋的直径缩小一些,使0.4laE的数值变小一些,也是一种方法

43、。但是这样做必然会增加纵向钢筋的根数,使钢筋的水平净距不足30mm或25mm。实际施工中,人们也总是尽量把梁的纵向钢筋向柱外侧的方向靠,以保证其直锚长度。梁柱结合部的钢筋密度很大,造成混凝土灌注的困难,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实了.所以,在这里请教一下,设计G101图集时的初衷,上述这种垂直钢筋的净距有没有?取多少? 答:严格地讲,无论水平放置还是垂直放置的钢筋,都应当满足“净距要求”,我国施工界的传统做法在这方面问题比较多,也比较严重(有的工程节点区钢筋甚至挤的没有了间隙)。提问所指的“一定间距”就是不小于25mm。设计G101的初衷,首先是对传统烦琐的结构设计表示方法进行改革,其次是初步将结构构

44、造实行大规模标准化,以保证设计和施工质量。在施工构造标准化的初期,需要尊重以往的施工习惯,然后再对其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分阶段修正。例如03G101-1中对柱矩形箍筋复合方式的规定等就是进展之一.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文档为个人收集整理,来源于网络17.对54页建议:我在某地被要求在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在柱节点内切断并搭接(03G1011第54页有类似节点详图),这样造成的后果是:至少两层钢筋互相交叉、编网,再加上柱子纵筋,施工困难,无法保证能满足规范其他要求。并且坚决禁止我采用在柱外受力较小处机械连接或焊接的做法,结果我每次出完图后都要用图纸会审的形式通知甲方和施工单位修改

45、设计。我反问他们原因,答曰:“PxPx软件就是这样出图的、平法说明就是这样画的.因此,建议如下:在03G1011第54页或其他相关页的重要位置用醒目字体作出友情提示:“应尽量避免柱子左右两边框架梁的下部钢筋在柱节点内搭接、接长;当必须在柱内节点处搭接、接长,锚固时采用图示位置搭接、接长、锚固,并应参照35页说明。”答:梁下部钢筋“能通则通,尽量减轻节点区的“拥挤”现象应该是合理的。机械连接或焊接后,在理论上两根钢筋变成了一根钢筋,只要避开内力较大的区段并控制连接钢筋的数量(比例),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若在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中对此做出统一规定,则需要充分依据,需要时间。18.第54页(抗震楼层框架

46、梁KL纵向钢筋构造)第6条当楼层框架梁的纵向钢筋直锚大于Lae且大于等于0。5hc+5d时可以直锚。那么例如现场中柱高hc=500mm,底筋为25mm,那么能否直锚?因为25的钢筋的锚固长度为750mm.答: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35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19。图集上对架立筋的说明好象不太详细,请帮忙解答一下。答:架立筋就是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有支承。20。梁的下部钢筋能否不锚固在柱子而是锚在另外一根梁内(就是与该钢筋所在梁相垂直的),因为有时梁柱节点内的钢筋很多12根25的钢筋,使柱节点的有效截面变小且无法振捣.答:当支座另侧梁底低于该梁梁底时,可以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当两边梁底一平时,按照35页右上构造直锚入另侧梁底下部。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环境建筑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