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6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6月月考试题
年级:
姓名:
- 19 -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化学6月月考(期中)试题(含解析)
可能用到的原子量:H-1 C-12 O-16 Na-23 Al-27 Cl-35.5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本题包括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元素中,不属于主族元素的是( )
A. 磷 B. 钙 C. 铁 D. 砹
【答案】C
【解析】
【详解】磷为第ⅤA族元素,钙为第ⅡA族元素,砹为第ⅦA族元素,三种元素均为主族元素;铁为第ⅤⅢ族元素,不是主族元素,故答案为C。
2.下列物质的电子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氯气分子得电子式为:,A错误;
B.NaOH的电子式为:,B错误;
C.NH3电子式为: ,C错误;
D.NaBr的电子式为:,D正确;
答案选D。
3.科学家预测,月球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3He,100吨3He核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3H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具有较强的金属性
B 3He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第ⅡA族
C. 其原子核中质子数为2、中子数为1
D. 核聚变是化学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3He为稀有气体元素,性质稳定,几乎不表现金属性、非金属性,故A错误;
B.3He元素位于第一周期第0族,故B错误;
C.3He元素为2号元素,质子数为2,中子数=质量数-质子数=3-2=1,故C正确;
D.核聚变反应中元素种类发生改变,不属于化学反应的范畴,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原因是( )
A. 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呈周期性变化 B. 元素的原子半径呈周期性变化
C. 元素的化合价呈周期性变化 D.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周期性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A、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选项A错误;
B、元素的原子半径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选项B错误;
C、化合价属于元素的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选项C错误;
D、由原子的电子排布可知,随原子序数的递增,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都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而引起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即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是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决定因素,选项D正确;
答案选D。
5.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与非金属的分界处,可以找到
A. 合金材料 B. 催化剂 C. 农药 D. 半导体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在元素周期表中,金属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左下方,可以用来做导体,可以用来做合金等,像镁和铝等,故A错误;
B.可以用于做催化剂的元素种类较多,一般为过渡金属元素,故B错误;
C.非金属元素位于右上方,非金属可以制备有机溶剂,部分有机溶剂可以用来做农药,故C错误;
D.在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交接区域的元素通常既具有金属性又具有非金属性,可以用来做良好的半导体材料,如硅等,故D正确。
故选D。
6.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B. 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C. 构成单质分子的微粒一定含有共价键
D. 在过氧化钠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极性键
【答案】A
【解析】
【详解】A. 离子化合物可能含共价键,如含氧酸盐等,但是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故A正确;
B. 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只要化合物中存在离子键,就是离子化合物,有些离子化合物也含有共价键,故B错误;
C. 稀有气体这类“单原子分子”中就不含有共价键,故C错误;
D. 在过氧化钠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其共价键存在于过氧根离子当中,是非极性键,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7. X和Y属短周期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下列的说法正确的是
A. X可能是第二周期非金属元素 B. X可能是第三周期金属元素
C. Y可能与X同主族 D. Y一定是金属元素
【答案】C
【解析】
【分析】
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X可能为Li,也可能为Si,Y位于X的前一周期,且最外层上只有一个电子,则Y可能为H,也可能为Li。
【详解】A.X可能为Li,为第二周期金属元素,A错误;
B.X也可能为Si,是第三周期的非金属元素,B错误;
C.当X为Li,Y为H时,二者位于同主族,C正确;
D.Y可能为H,也可能为Li,可能是金属元素,也可能为非金属元素,D错误;
答案选C。
8.下列关于物质性质变化的比较,正确的是
A. 碱性强弱:KOH>NaOH>Mg(OH)2 B. 原子半径大小:Cl> Na>O
C. 稳定性:HI>HBr>HCl>HF D. 还原性强弱:Cl- > Br- > I-
【答案】A
【解析】
【详解】A.金属性K>Na>Mg,则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强弱为:KOH>NaOH>Mg(OH)2,故A正确;
B.同一主族,原子序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大,同一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少,则原子半径大小为:Na>Cl>O,故B错误;
C.非金属性:I<Br<Cl<F,则氢化物的稳定性:HI<HBr<HCl<HF,故C错误;
D.非金属性:I<Br<Cl,则对应离子的还原性:Cl-<Br-<I−,故D错误;
答案选A。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Li是最活泼金属,F是最活泼非金属
B. Mg(OH)2碱性比Ca(OH)2强
C. 元素周期表有7个主族,7个副族,1个0族,1个Ⅷ族,共16纵行
D. 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在第四周期ⅡA族
【答案】D
【解析】
【详解】A.最活泼的金属在周期表的左下方,为Fr,最活泼的非金属是F,错误;
B.同一主族,从上往下,金属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增强,所以Mg(OH)2碱性比Ca(OH)2弱,错误;
C.元素周期表共有18个纵行,错误;
D.X2+的核外电子数目为18,则X是钙元素,位于周期表的第四周期ⅡA族,正确;
故选D。
10.如图所示,有关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a表示的是吸热反应的能量变化
B. 图b中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
C. 图a可以表示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反应的能量变化
D. 图a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图b一定需要加热才能发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 图a可知,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表示的是放热反应的能量变化,A错误;
B. 图b中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则反应物比生成物稳定,B正确;
C. 氯化铵固体与氢氧化钡晶体反应为吸热反应,则不能用图a可以表示能量变化,C错误;
D. 图a表示的为放热反应,有些放热反应也需要加热才能发生,如碳的燃烧,D错误;
答案为B。
11.可逆反应H2(g)+I2(g)2HI(g)达到平衡时的标志是( )
A. 反应停止 B. n(H2):n(I2):n(HI)=1:1:2
C. H2、I2、HI的浓度相等 D. I2浓度不再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A.反应达到平衡时,反应还在继续进行,A错误;
B.n(H2):n(I2):n(HI)=1:1:2,不能说明反应v正=v逆,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B错误;
C.H2、I2、HI的浓度相等,不能说明反应v正=v逆,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若改为H2、I2、HI的浓度不再改变,则可说明达到平衡状态,C错误;
D.气态的I2,其浓度不再改变,说明反应v正=v逆,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D正确;
答案选D。
12.已知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
A. Q1+Q2>Q3 B. Q1+Q2<Q3 C. Q1+Q2<2Q3 D. Q1+Q2>2Q3
【答案】C
【解析】
【详解】破坏1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即氢氢键键能为Q1kJ;破坏1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即氯氯键键能为Q2kJ;形成1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即氢氯键键能为Q3kJ;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根据反应热=反应物的总键能-生成物的总键能=(Q1+Q2)kJ-2Q3kJ,燃烧反应为放热反应,反应热<0,所以(Q1+Q2)-2Q3<0,即Q1+Q2<2Q3。
答案为C。
13.对10mL1mol/L的盐酸与一小块大理石的化学反应CaCO3+2HCl=CaCl2+CO2↑+H2O,下列措施能使化学反应速率提高的是( )
A. 降低温度 B. 增加大理石的量
C. 增加盐酸的浓度 D. 加入5mLH2O
【答案】C
【解析】
【详解】A.降低温度,减少单位体积内的活化分子数,有效碰撞减少,反应速率减慢,故A不符合题意;
B.加入一定量的CaCO3,反应物的接触面不变,化学反应速率不变,故B不符合题意;
C.增加盐酸的浓度,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数增多,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增大,C符合题意;
D.加入5mL H2O,减小了反应物的浓度,化学反应速率减小,故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点睛】如果参加反应物质是固体或纯液体,增大反应物的量,则反应速率不变,如题目中增加大理石的量,化学反应速率不变。
14.反应A+3B═2C+2D在四种不同的情况下的反应速率如下,最快的是( )
A. v(A)=0.15mol/(L•min) B. v(B)=0.6mol/(L•min)
C. v(c)=0.4mol/(L•min) D. v(D)=0.45mol/(L•min)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某一反应中,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的反应速率越快,注意单位保持一致。
【详解】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其化学计量数之比,故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与其化学计量数的比值越大,表示该反应的反应速率越大。
A.
B.
C.
D.
所以反应速率v(D)>v(B)=v(C)>v(A);
答案选D。
【点睛】比较反应速率快慢常用的两种方法:(1)归一法:将同一反应中的不同物质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的反应速率再比较,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2)比值法:用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除以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数值大的反应速率快。
15.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2SO2+O22SO3(g),已知反应过程中某一时刻SO2、O2和SO3浓度分别为0.2 mol·L-1、0.1 mol·L-1、0.2 mol·L-1。当反应达到平衡时,可能存在的数据是
A. SO2为0.4 mol·L-1、O2为0.2 mol·L-1 B. SO2为0.3 mol·L-1
C. SO3为0.4 mol·L-1 D. SO2、SO3均为0.1 mol·L-1
【答案】B
【解析】
【分析】
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为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的建立,可以从正反应开始,也可以从逆反应开始,或者从正逆反应开始,不论从哪个方向开始,物质都不能完全反应;因此可以利用极限法假设完全反应,计算出各物质的浓度变化量,实际变化量必须小于极限值,据此判断解答.
【详解】A.SO2和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SO2和O2的浓度浓度变化分别为:0.2mol/L、0.1mol/L,需要消耗三氧化硫的浓度为:0.2mol/L,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实际变化浓度应小于三氧化硫的原有浓度0.2mol/L,所以达到平衡时SO2小于 0.4mol/L,O2小于0.2mol/L,故A错误;
B.SO2的浓度增大,说明反应向逆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SO3完全反应,则SO2的浓度浓度变化为0.2mol/L,该题中实际变化为0.1mol/L,小于0.2mol/L,故B正确;
C.SO3的浓度增大,说明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建立平衡,若二氧化硫和氧气完全反SO3的浓度的浓度变化为0.2mol/L,实际变化小于该值,故C错误;
D.反应物、生产物的浓度不可能同时减小,一个浓度减小,另一个浓度一定增大,故D错误;
答案选B。
【点睛】本题的解题方法关键是利用可逆反应的不完全性,运用极限假设法解答,比如C选项,SO3浓度由0.2mol/L变为0.4mol/L,变化了0.2mol/L,就要消耗0.2mol/L的SO2和0.1mol/L的O2,而在化学平衡中,SO2和O2不可能为0,故很容易得出结论。
16.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物的是( )
①酒精 ②食盐 ③石墨 ④甲烷 ⑤红糖 ⑥水 ⑦一氧化碳 ⑧石灰石 ⑨脂肪 ⑩纤维素
A. ①②④⑤⑨ B. ①④⑤⑨⑩
C. ①③④⑤⑦⑧⑨⑩ D. ①④⑤⑥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有机物是含碳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金属碳化物、氰化物除外)或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上述物质中①酒精、④甲烷、⑤红糖、⑨脂肪、⑩纤维素均属于有机物,一氧化碳、石灰石虽然也是含碳化合物,但为无机物,故答案为B。
17.下列分子式肯定属于烷烃的是( )
A. C8H16 B. C5H8 C. C7H16 D. C7Hl4
【答案】C
【解析】
【详解】A.C8H16的不饱和度为1,为环烷烃或烯烃,故A不符合题意;
B.C5H8的不饱和度为2,为二烯烃、炔烃等,故B不符合题意;
C.C7H16符合通式CnH2n+2,属于烷烃,故C符合题意;
D.C7Hl4的不饱和度为1,为环烷烃或烯烃,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8.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通常情况下,甲烷跟强酸、强碱、强氧化剂不起反应
B. 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
C. 甲烷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
D. 甲烷的四种取代物常温下均为液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通常情况下甲烷不与强酸、强碱和强氧化剂反应,故A正确;
B.甲烷是正四面体结构,故B正确;
C.甲烷是饱和链烃,跟氯气反应无论生成CH3Cl、CH2Cl2、CHCl3还是CCl4,都属于取代反应,故C正确;
D.甲烷的四种取代物CH3Cl、CH2Cl2、CHCl3、CCl4,其中CH3Cl是气体,其余三种为液体,故D错误;
答案选D。
19.下列反应中,能够说明乙烯分子具有不饱和键的是( )
A. 燃烧反应 B. 取代反应
C. 加成反应 D. 化合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般有机物均能燃烧,燃烧不能说明烯烃具有不饱和结构,故A错误;
B.烷烃可以发生取代反应,取代反应不能说明乙烯具有不饱和键,故B错误;
C.烯烃的特征反应为加成反应,能发生加成反应,说明分子中含有不饱和结构,故C正确;
D.乙烯的加成反应、氧化生成乙醛的反应等,从基本反应类型角度分析属于化合反应,但化合反应,不能说明烯烃具有不饱和结构,故D错误;
答案选C。
【点睛】含有不饱和键的有机物,可发生加成反应,也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反应,大多数有机物都可燃烧。
20.下列烷烃按沸点由高到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正丁烷②异丁烷③正戊烷④异戊烷⑤新戊烷
A. ①②③④⑤ B. ⑤④③②① C. ③①⑤④② D. ③④⑤①②
【答案】D
【解析】
【分析】
烷烃都是分子晶体,其熔沸点与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所以烷烃中,碳原子个数越多,其熔沸点越高,如果碳原子个数相等,支链越少,熔沸点越高,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烷烃的沸点随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升高,所以: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的沸点大于正丁烷和异丁烷的沸点;
碳原子数相同时支链越少,沸点越高,所以: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正丁烷>异丁烷,
故沸点大小关系为: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正丁烷>异丁烷;
答案选D。
【点睛】分子晶体的熔沸点由分子间作用力而定,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反之越低。(具有氢键的分子晶体,熔沸点反常地高,如:H2O>H2S,C2H5OH>CH3—O—CH3),对于分子晶体而言又与极性大小有关,其判断思路大体是:
ⅰ 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强,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CH4<SiH4<GeH4<SnH4;
ⅱ 组成和结构不相似的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物质,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 CO>N2,CH3OH>CH3—CH3;
ⅲ 烃、卤代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一般随着分子里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如C2H6>CH4, C2H5Cl>CH3Cl,CH3COOH>HCOOH;
iv 同分异构体:链烃及其衍生物同分异构体随着支链增多,熔沸点降低,如:CH3(CH2)3CH3>CH3CH2CH(CH3)2>(CH3)4C。
21.一定条件下能与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是( )
A. H2 B. 溴水 C. NaOH溶液 D. KMnO4酸性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苯的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因为苯分子中没有碳碳双键,所以苯既不能使溴水褪色,也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苯分子中的碳碳键是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的共价键,因此苯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综上所述,A正确,答案选A。
【点睛】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学习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时,先掌握其结构特点是关键。
22.山梨酸(CH3—CH=CH—CH=CH—COOH)是一种常用的食品防腐剂。下列关于山梨酸性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可与钠反应
B. 可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C. 可与溴水溶液发生取代反应
D. 分子中含有两种官能团
【答案】C
【解析】
【详解】A.山梨酸含有羧基,可以和钠反应,故A正确;
B.山梨酸含有羧基,可以和碳酸钠反应,故B正确;
C.含有碳碳双键,可以和溴水发生加成反应,故C错误;
D.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两种官能团,故D正确;
故答案为C。
23.除去乙烷气体中的少量乙烯的最好方法是( )
A. 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氢气反应
B. 通过盛有浓溴水的洗气瓶
C. 通过高锰酸钾酸性溶液
D. 依次通过KMnO4(H+)、NaOH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A.乙烯在催化剂存在下与氢气的反应可逆,且氢气的用量无法确定,所以不能除尽乙烷气体中的乙烯,A不合题意;
B.通过盛有溴水的洗气瓶,此时乙烯被溴水完全吸收,而乙烷不溶于溴水,但浓溴水挥发出的溴蒸气会混在乙烷中,B不合题意;
C.通过高锰酸钾酸性溶液,可将乙烯氧化成二氧化碳,混在乙烷气体中,去除一种杂质,引入另一种杂质,C不合题意;
D.先通过KMnO4(H+),将乙烯氧化为CO2,再通过NaOH溶液,将CO2完全吸收,所以可除去乙烷气体中的乙烯,D符合题意;
故选D。
24.丁烷(C4H10)一氯代物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共有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分子式为C4H10的丁烷结构有两种,分别为CH3CH2CH2CH3和,而CH3CH2CH2CH3中含有2种氢原子,一氯代物有2种,中也含有2种氢原子,一氯代物也有2种,故C4H10一氯代物C4H9Cl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共有4种;
答案选C。
25.一定量的甲烷燃烧产物为CO、CO2和水蒸气,此混合气体重49.6g,当其缓慢通过无水CaCl2时,CaCl2增重25.2g,则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为( )
A. 11.2g B. 13.2g C. 19.7g D. 24.4g
【答案】A
【解析】
【分析】
无水氯化钙吸收为水蒸气,即甲烷完全燃烧生成水的质量为25.2g,水的物质的量为:n(H2O)==1.4mol,生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为:49.6g-25.2g=24.4g,据此解答。
【详解】设CO的物质的量为xmol,CO2的物质的量为ymol,则28x+44y=24.4,根据H原子、C原子守恒可知:CH4~2H2O,则n(C)=n(CO)+n(CO2)=n(CH4)==0.7mol,即x+y=0.7,解得:x=0.4,y=0.3,所以,m(CO)=0.4mol×28g/mol=11.2g,A正确。
答案选A。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50分)
26.(1)酸性:H2SO4__HClO4;(用“>”、“<”、“=”填空)
(2)沸点:F2__Cl2,HF__HCl;(用“>”、“<”、“=”填空)
(3)热稳定性:CH4__NH3,HCl__HI。(用“>”、“<”、“=”填空)
(4)选择下列某种答案的序号,填入下表的空格。
①同位素 ②同素异形体 ③同分异构体 ④同系物 ⑤同种物质
物质名称
丁烷与2—甲基丙烷
红磷与白磷
庚烷与十六烷
氯仿与三氯甲烷
氕与氘、氚
相互关系
___
___
___
___
___
【答案】 (1). < (2). < (3). > (4). < (5). > (6). ③ (7). ② (8). ④ (9). ⑤ (10). ①
【解析】
【分析】
比较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时,可比较中心原子的非金属性;比较分子晶体的沸点时,先看状态、再看能否形成氢键、最后看相对分子质量;同位素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的互称,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同分异构体是分子式相同、结构不同的两种化合物的互称,同系物是结构相似、组成上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两种有机物的互称。
【详解】(1)S和Cl是同周期元素,且Cl在S的右边,非金属性S<Cl,所以酸性:H2SO4<HClO4;答案为:<;
(2)F2和Cl2常温下都呈气态,都不能形成分子间的氢键,相对分子质量F2<Cl2,所以分子间作用力F2<Cl2,沸点:F2<Cl2;常温常压下,HF和HCl都呈气态,但HF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所以沸点HF>HCl。答案为:<;>;
(3)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取决于形成氢化物的元素的非金属性,非金属性越强,稳定性越强,非金属性:氮大于碳,氯大于碘,所以热稳定性:CH4<NH3,HCl>HI。答案为:<;>;
(4) 丁烷与2—甲基丙烷分子式相同但结构不同,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红磷与白磷为磷元素组成的两种磷单质,二者互为同素异形体;庚烷与十六烷都为烷烃,但分子组成上相差9个“CH2”原子团,二者互为同系物;氯仿是三氯甲烷的俗称,二者是同一种物质;氕与氘、氚是氢元素的不同核素,三者互称同位素。
物质名称
丁烷与2—甲基丙烷
红磷与白磷
庚烷与十六烷
氯仿与三氯甲烷
氕与氘、氚
相互关系
③
②
④
⑤
①
答案为:③;②;④;⑤;①。
【点睛】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若不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则其酸性不一定与非金属性成正比。
27.在800℃2L密闭容器中,反应2NO+O22NO2,n(NO)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如图表示各物质浓度的变化曲线。
A点处,v(正)__v(逆),A点正反应速率__B点正反应速率。(用“>”、“<”、“=”填空)
(2)图中表示O2变化的曲线是__。用N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
(3)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升高温度
C.减小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4)能说明该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
A.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B.v(NO)=2v(O2)
C.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D.v逆(NO2)=2v正(O2)
【答案】 (1). > (2). > (3). d (4). 0.003mol·L-1·s-1 (5). BD (6). AD
【解析】
【分析】
从图象的起点看,c、d为反应物,a、b为生成物,由发生的反应2NO+O22NO2,可得出c曲线表示NO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d曲线表示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b曲线表示NO2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在A点,反应物浓度继续减小,生成物浓度继续增大,则表明反应仍在正向进行;在B点,生成物的浓度保持不变,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详解】(1)A点处,反应物浓度继续减小,生成物浓度继续增大,则v(正) >v(逆);从变化量看,平衡时a曲线的速率为b曲线速率的2倍,而A点时正反应速率比a曲线平衡时正反应速率大,所以A点正反应速率>B点正反应速率。答案为:>;>;
(2)由分析知,图中表示O2变化的曲线是d。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0~2s内NO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为0.012mol,则NO2的物质的量变化为0.012mol,用N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0.003mol·L-1·s-1。答案为:d;0.003mol·L-1·s-1;
(3)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此时正反应速率不变,逆反应速率减小,达平衡后,反应速率都比原平衡时小,A不合题意;
B.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B符合题意;
C.减小O2的浓度,此时正反应速率减小,逆反应速率不变,达平衡后,正、逆反应速率都比原平衡时小,C不合题意;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可同等程度增大正、逆反应速率,D符合题意;
故选BD。答案为:BD;
(4)A.因为反应前后气体的分子数不等,所以容器内压强不变时,气体的浓度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A符合题意;
B.v(NO)=2v(O2),表示NO、O2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但没有指明反应进行的方向,所以反应不一定达平衡状态,B不合题意;
C.气体的总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所以不管反应是否达平衡,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C不合题意;
D.v逆(NO2)=2v正(O2)表示反应进行的方向相反,且数值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达平衡状态,D符合题意;
故选AD。答案为:AD。
【点睛】计算平均反应速率时,应使用浓度的变化量,而不是平衡时的浓度,若概念掌握不牢,则易产生错误。
28.(1)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烷烃,此烷烃的分子式为__;
(2)乙醇的官能团名称为___;
(3)苯与液溴取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4)乙醇与乙酸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答案】 (1). C5H12 (2). 羟基 (3). +Br2+HBr (4). CH3COOH+CH3CH2OHC2H5OOCCH3+H2O
【解析】
【详解】(1)烷烃的分子通式为CxH(2x+2),则14x+2=72,解得x=5,所以该烷烃的分子式为C5H12;
(2)乙醇的官能团名称为羟基;
(3)苯与液溴在溴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Br2+HBr;
(4)乙醇和乙酸在浓硫酸加热的作用下生成乙酸乙酯,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CH3CH2OHC2H5OOCCH3+H2O
29.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针对表中的①~⑨种元素,填写下列空白:
主族
周期
ⅠA
ⅡA
ⅢA
ⅣA
ⅤA
ⅥA
ⅦA
0族
2
①
②
③
3
④
⑤
⑥
⑦
⑧
4
⑨
(1)在这些元素中,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是:___(填具体元素符号或化学式,下同)。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是___。
(2)在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中,酸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分子式是__,碱性最强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___。
(3)最高价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的元素是__;写出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4)元素③与④形成淡黄色化合物的电子式:___,该化合物属于___(填“共价”或“离子”)化合物。
(5)用电子式表示③与①最高价态形成的化合物的形成过程___,将标准状况下4.48L该化合物通入足量的③和④形成的淡黄色固体化合物中,充分反应后,固体的质量增加___g。
【答案】 (1). Ar (2). (3). HClO4 (4). KOH (5). Al (6). NaOH+Al(OH)3=NaAlO2+H2O (7). (8). 离子 (9). (10). 5.6
【解析】
【分析】
根据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①~⑨号分别为C、N、O、Na、Al、S、Cl、Ar、K。
【详解】(1)化学性质最不活泼的元素是稀有气体元素,即Ar;⑥为S元素,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2)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最强的,且有最高正价的元素是Cl元素,对应的酸为HClO4;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为K,其对应的碱为KOH;
(3)最高价氧化物是两性氧化物的元素是Al;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Al(OH)3,氢氧化铝与NaOH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NaOH+Al(OH)3=NaAlO2+H2O;
(4)O元素和Na元素可以形成淡黄色化合物Na2O2,其电子式为;该化合物含有离子键,属于离子化合物;
(5)O元素可以与+4价的C元素形成化合物CO2,用形成过程可以表示为;CO2与过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CO2=2Na2CO3+O2,根据方程式可知过氧化钠固体增加的质量相当于和CO2物质的量相等的CO的质量,标况下4.48LCO2的物质的量为0.2mol,则固体增重的质量为0.2molCO的质量,为5.6g。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