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年级:姓名:17福建省漳州市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5月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本试题卷共10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生注意: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人们生活所依赖的各种传播媒介不断变化。从家庭相册到“朋友圈”中的照片瀑布
2、流,从影院观影到手机上的视频日志,当下的媒介传播条件和媒介使用状态今非昔比,文艺在社会生活中的呈现形态也不断更迭。媒介环境变化,从一般意义上看,是一个技术演化的逻辑。正如印刷术的发展催生了近代报刊,无线电技术催生了广播电视,5G通讯、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是当今视频软件和社交应用场景的技术基础。分析上述过程可以发现,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看,既有跳跃式迭代,如手机替代有线电话;也有渐进式递变,如手机屏幕的分辨率越来越高。从空间维度看,新媒介在文艺领域中扩散的轨迹,不是一勺糖撒到水中,很快就均匀分布、化于无形,更像是一滴墨汁滴入水中,有个氤氲开来的过程。根据对新媒介乘持的态度来看,乐之者
3、心驰神往,怨之者弃如敞屣。从印刷时代到电影时代,再到广电时代,也都曾出现类似情况。其中的关键问题有两点:新媒介文艺适应社会的速度与状态,以及每个人适应新媒介文艺的速度与状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例如,全世界都用社交软件,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中国人习惯的各种“网络体”文章、东亚地区青年人中流行的“吃播视频”,都体现了明显的区域和文化特色。我们每个人又该如何适应新媒介?这与前一个问题其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从整体上说,新媒介在一个社会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海量个体的接受程度。由于人
4、与人的禀赋、习惯不同,每个个体对新媒介的喜好和取舍也都不一样,但只要大家都认同“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就像未来的新媒介必然取代今天的新媒介”这个观点,就应培养自己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相应能力。就像19世纪末,随着照相术的成熟,人类进入图像时代,这打破了长期的文字传统。与阅读文字较为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不同,图像时代的传播形态更多地呈现为多元化、非线性的形式。因此,百年前的先辈们克服对摄影术的恐惧、学会看电影,与今天我们学会拍视频本质上都是对媒介生态的适应。也正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生物学的“适应”这一概念被引入西方早期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个体在与社会生存环境交互作用中的心理适应,即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
5、方式的应对,被称为“社会适应”。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媒介产业和媒介研究的兴盛,个体对媒介生态的适应成为“社会适应”的重要内容,后来还创造了一个概念叫“媒介素养”。(摘编自陈一如墨汁滴入水中氤氲开来谈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影响)材料二: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的重要性。目前,我国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偏低,一大原因是媒介素养教育存在一些误区。一方面,当前媒介素养教育更多地将媒介素养视为一种功能性的社会技能,其教育实践倾向于持工具主义的视角,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辩识能力的培养不足;另一方面,此前教育体系对媒介素
6、养的课程设计和考核不够重视,更多地满足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较少强调青少年媒介文化解构、媒介行动参与、媒介信息创造等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借助媒介形成主体性人格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对此,我们可考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国家层面,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资源配置和教育理念引导,以国家力量的介入推动媒介素养教育的全面实施。学校教育层面,从中小学到高等学校都需要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和校园文化建设,并制定专门的实施配套方案和评价体系,保证落实效果。社会层面,
7、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活动、文化活动,利用知识讲座、交流活动、科普节目等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此外,还应提倡青少年在媒介传播中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一种自觉的行为,青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要积极地进行媒介知识的自我学习、媒介能力的自我培养和媒介品质的自我修养。在新媒介的参与中完成对新媒介的认知、对信息的判断、对道德的提升。(摘编自张力、张凌然媒介素养成为青少年教育的“必修课”)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媒介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以点带面逐渐拓展,以渐进的方式推而广之,终至普及。B.由于新媒介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因而尽
8、管使用者存在区域和文化背景的差别,但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C.新媒介在社会中扩散的速度,取决于众多的个体对新媒介的接受程度,也与接受新媒体的个体的广泛度密切相关。D.媒介对信息的传播,经历了由文字到图像,从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到多元、非线性的传播形式的发展过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新媒介取代旧媒介,媒介不断迭代是大势所趋,那么培养适应和使用新媒介的能力,进行终身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B.人类对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可能存在恐惧心理,但从生物学及社会学的范畴来看,学会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得到更好发展。C.“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已纳入我国普通高中的学习课程,这是国
9、家教育部门对提高青少年媒介素养这一热切需求的回应。D.背少年作为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在媒介的参与中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大约在20年前,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3D版“魔法报纸”,如今已演变为可用手机浏览的微信视频新闻。B.LED技术的研发助推“人脸识别”神器上线,并通过电子显示屏公布交通违规行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交通环境。C.在当今这个“融媒体”时代,技术的革新迭代,倒逼广播、报纸、电视等不同媒体为求生存而进行全面整合升级。D.某手机厂商根据不同年龄段用户群的需求,向市场投放适合不同群体
10、使用的多种类型的手机,受到消费者的欢迎。4.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什么准则?请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和下面的漫画谈谈你的理解。(4分)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 梁衡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只要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已50岁,皮肤黛黑,手背上青筋突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
11、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窗外绿柳红花。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才十八岁。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睡在工棚厨房的大锅台上。白天你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鞋子、裤脚冻成一个冰壳;春天,风沙开始在你秀气的脸上冲磨皱纹;夏天,烈日开始将你嫩白的皮肤晒红、晒黑。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12、当地没有合适的绿化树种,你横跨半个中国,到东北深山里去寻找。白天打树籽,晚上在招待所里搓籽皮。树籽还湿,你带在火车上继续搓,两只手搓红了,搓肿了。有这样的出差者吗?啊,难怪你有这双青筋暴突的手。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生命需要人去培育。现在这个戈壁新城已拥有200多种树种、154万株树,城外还有30公里长的林带,生命之缘已战胜了荒漠的死寂。但是,你的青春年华已无可奈何地悄悄退去。不过,她不是消失在灯红酒绿中,不是消失在大城市的菜市场上,不是消失在小家庭的热炕头上。你挺立在戈壁滩上,将青春的信息,融进雨,抛向风,化作了一座绿城。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你明眸中闪着火花,浑身披满风尘,好似一座坚毅的塑像
13、。不知为什么自从我离开西北之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色,就想起了你。我在想,绿色,难怪人们用她来表示生命。大凡有生命之物,总会有什么东西要对她进行一点折磨。要成长,就有压制;要生存,就有毁灭。只有战胜了这些,才会有生命。正当你用红肿的手从兴安岭采回的树籽,靠瘦小的腰身从天山上扛来的树苗,在这戈壁滩上发芽、生根,漾出一片绿云时,“文革”开始了。极左者认为栽树是为了打扮城市,爱打扮就是资产阶级。这些树也在“革”之列。好可怜的树苗啊,几天内便一起惨死在斧锯之下。她们任人砍剁,根露枝弃。你躲在家里不忍看这个场面。一天晚上,一个好心的林工给你送来一车树技:“队长,你辛苦了这么多年,树都给人家砍光了
14、。我给你送把烧火柴吧。”你冲出门外一头扑在车上,哭成个泪人。昨天,我采访时听人讲你的这段故事,我忍不住流下眼泪。这以后,有人说你疯了,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见人就说:“还我的苗圃,还我的小树。”满城人都同情你啊,你那一下子就瘦了一圈的脸庞,那颤抖的声音,那青筋暴突的手背,那已流不出泪的眼睛。但你终于挺过来了。生命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苗圃终于要回来了,一切从头开始。那天我到苗圃参观时,放眼又是一片绿茵。新绿啊,满园关不住的新绿。但有一棵樟子松很特殊,很高,孤立着,树皮糙裂,枝挺如盖,已有几分苍色。它是那次“革命”中唯一的幸免者。我在树下站了很久,你也站了很久。我不再问什么,你也不再说
15、什么。这树下的沉默,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记忆。此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一见到绿树,我都会想起这棵松,和站在松下的你。我想,一棵树的生命难道只是叶,是枝?人的生命难道只是血,是肉?树和人一样,也有希望,有信念,有意志。女性,总是和母爱联系在一起。但你心里只有树,你的时间全让树占去了。你长年出差,总是将孩子托与别人照顾。那天,林业队的一位大婶告诉我:“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你18岁就离开家,是偷着报名参军,跳上汽车就走的。当母亲追来送行时,你只依稀看到一个老母拭泪的影子。几十年了,你没有回家。戈壁上的土绿了,石河子街上的树高了,母亲的头发白了。终于老母等不及了,千里迢迢
16、前来寻你。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绿色如水润万物,绿色含情暖人心。绿不像红那样热,不像蓝那样冷,她柔和美好,给人安静,叫人思索。你让我知道,这柔情之色,是有铁石心肠、牺牲精神的人生产出来的。这绿是用人火红青春转化而来的。从那以后,我每见到绿色,不由就想起了你,想你是怎样用泪水、汗水,深情地去调制这深深的绿。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在我的采访生涯中,不知遇到过多少个人物,但只有你这样常常让我忆起。天涯何处无绿色,每一片绿叶里都有你。(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在招待所里采访时见到的“你”,与作者脑际装着的“你”的形象形
17、成反差,表现“你”几十年在石河子生活、工作的艰辛。B.文中一些描写,如“窗外绿柳红花”“窗外柳丝织帘、白杨遮阴”,在不经意处表现石河子的优美景观,体现出“你”的奋斗成果。C.文中以“像祥林嫂那样到处奔走”写“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批判在特殊年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摧残。D.文章引用大婶“你的孩子直到十几岁了,还在叫她妈妈,而把你当作阿姨”的话,侧面表现出“你”为事业甘付一切的牺牲精神。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将“你”比喻为夜空里时时在闪光的一颗星,常常“叫我心里翻腾不已”,侧面表现“你”绿化戈壁的信念对作者的巨大影响。B.作者交替使用“
18、你”“我”“她”,人称灵活变换,使行文更自由流畅,语言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更易带来心灵深处的交流。C.文章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来塑造人物,写人把握到位,命捏有度,文中的“你”如在读者面前巍然挺立,凸显了平凡人物身上的伟大。D.文章的语言朴实元华,却真挚感人,叙述主人公用绿色洇染千里黄沙戈壁的光辉事迹,文中多处对“绿色”的思考,闪烁思想的光芒。8.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4分)9.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标题“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天祥字宋瑞,又
19、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除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
20、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
21、贤书,所举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节选自宋史文天祥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B.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C.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D.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
22、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字,古时男女行成年礼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B.对策,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C.提刑,古代官职名,宋朝设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各州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D.除,古代指授予官职,也用于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与“擢”“陟”“拜”等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天祥志节不俗,被寄厚望。他担任湖南提刑时见到江万里,老丞相对他的志向和节操一向很赏识,因此勉励他当为匡扶世道尽力
23、而为。B.文天祥发众勤王,不惜代价。皇上因战事报急下诏勤王,他为无人应征感到痛心,发动郡中数万豪杰一起勤王,并把全部家财作为军费。C.文天祥身负重任,威武不屈。他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前往元军军营请和,敢于与大元丞相抗争;后又拒绝张弘范要他招降张世杰的要求。D.文天祥临难从容,一片丹心。他临刑前向吏卒表示自己的心事已了,并将所写过零丁洋诗交给吏卒,而后向着南方而拜,从容赴死。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2)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14.文天祥愿意“一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二)古代诗
24、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戎昱去年长至在长安,策杖曾簪獬豸冠。此岁长安逢至日,下阶遥想雪霜寒。梦随行伍朝天去,身寄穷荒报国难。北望南郊消息断,江头唯有泪阑干。注长至:指夏至。夏至白昼最长,故称。獬豸冠: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后指御史等执法官吏。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是诗人对去年的回想,当时在长安受到重用时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B.诗人由眼前霜雪漫天的情景联想到自己被贬的处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C.颈联与辛弃疾的“梦回吹角连营”都表达报国之志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D.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
25、方的消息,深感绝望的同时不禁泪水纵横。16.全诗是怎样抒发情感的?请结合诗篇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庄子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因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2)杜甫登商中“_,_”两句,抒发诗人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又蕴含着诗人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一句写宋武帝刘裕在战场上的威势,“_”一句写宋文帝刘义隆在战场上的狼狈之态,二者对比鲜明。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26、月下,遥想那小船,南湖的船。静静的船。那时这轮明月也照着湖边的绿柳,那时的夜色也如今夜动人。那只是一艘游船,想来也很普通,南湖上的人们想必不会在意它。可就是这样一艘朴素的小船,在南湖的水面上,掀起了汹涌的波涛。这是一艘红船,这是一艘鲜亮的红船。红色的火焰撕开黑暗的口子,让时间打上黎明前真理的徽记。能有什么船比它更有意义?它在无边的黑暗里,载着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向着神圣的目标起航,经过百年的战火纷飞,抵达了胜利的港湾。而今,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雄姿行驶在康庄航线上。18.下列各项中,和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B.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
27、送我情。C.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遥想南湖那静静的小船。”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神农氏”,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各个时期不同形式的喝茶习惯,也逐步形成了别树一帜的茶文化。在中国,喝茶已成为很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而作为养生保健饮品的茶,也已成为许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炎炎夏日,一些人喜欢通过喝冷饮获得凉快感。科学研究表明, ,喝茶更能消
28、暑解渴,更有益于健康。当然,喝茶也有讲究。 ,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暖胃红茶。喝茶除了要分季节, 。一般来说,早餐宜喝红茶,午后宜喝绿茶,晚间宜喝黑茶、乌龙茶。此外,喝茶的水温和用茶量也有讲究。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为宜,对健康最为有利;喝茶的量也值得关注,一般来说,关于有喝茶习惯的人,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左右,量过大容易伤身。当然, 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也可适当增加茶量。20.文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3分)A.历史悠久 B.长盛不衰 C.别树一帜 D.不可或缺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
29、.上文第三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1)序号:_,修改为: (2)序号:_,修改为: (3)序号:_,修改为: (4)序号:_,修改为: 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材料一:以市花的传说为主题创作的雕塑曾作为某市的城市地标,是该市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后因城建需要,十几年前该雕塑被拆毁,直至去年才在该市新区复原。今年春节期间前往观看的游人如织,不少市民纷纷感叹:“唤醒共同记忆,勾起美好怀想!”材料二:某市在老城区改造中,对一些名人故居进行原样修复,并按老城区原有建筑风格仿建了一些复古的新建筑,也更新了民居的配套设施。在改善
30、人居环境的同时,老城区改造总体保留了原有建筑的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使古老的街坊焕发新活力,成为当地旅游新热点。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班级拟举办以“让城市留下历史记忆”为主题的班会课,准备就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认识和感悟写一篇发言稿。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漳州市2021届高中毕业班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1.(3分)B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它在文艺领域里的使用并无不同”分析有误。根据材料一第四段“在实验室中、在图纸上,技
31、术是中立的,但是一旦到不同群体当中,技术的使用难免有所偏向”“不同文化背景的成员在社交软件上分享的内容各有特色”可知,此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2.(3分)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中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D项,“如能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就可以迅速地提升自身媒介素养”推断有误。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全方位联动,在多场域同时开展教育实践”,也就是需要国家、学校教育、社会层面的“联动”,因此,媒介素养水平的提高不是短期内可以速成,也不是凭青少年个体的一己之力就能迅速提高。3.(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在开放探究的问题情境下进
32、行文外材料分析推断的能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核心素养。材料一以技术演化催生近代报刊、广播电视等论据,论证科技进步催生新媒介,进而改变社会生活方式这一观点。D项是手机厂商的营销策略,无关新媒介的诞生与迭代,不能作为材料一的论据。4.(4分)示例一: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带有“据传”“听说”这类字眼的信息应当审慎辨识,保持质疑态度,做到不信“谣言”、不传播“谣言”。示例二:进行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时,对“小道消息”“内部消息”“独家内幕”等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应保持警惕,不随意扩散。(观点正确给2分,表述中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和漫画内容各给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
33、给分。)试题分析本题从语用学的视野,考查在开放探究的社会生活情境下,以测试文本作为学习材料,以新学到的知识理论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以及传递、共享信息的交际能力。由材料二第二段述及的“较少强调青少年在媒介信息的接受和传播过程中应遵守媒介规范和道德准则,对学生的媒介辨识能力的培养不足”等信息,作答应紧扣信息的“接受”和“传播”两方面,围绕“媒介规范”“道德准则”“辨识能力”这些文本材料的关键词。5.(6分)首先阐述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以及新媒介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化特点:进而论证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最后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
34、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行文脉络的分析的能力。答题中,既要概述各层次内容,也要指出各层次之间的行文变化。以材料一而言,第一段引出媒介环境变化的问题,第二段对媒介环境变化的缘由进行阐述,并介绍了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来看,分别有怎样的演化特点,第三段指出新媒介应用到社会生活中面临的两大关键问题,第四段、第五段分别论述新媒介文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和个人如何适应新媒介的问题,第六段提出“社会适应”这一概念,强调个体应适应媒介生态。(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6.(3分)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
35、合试题比对文本作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选项,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选项信息所对应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试题信息带入文本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C项,“批判在特殊年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摧残”理解有误,文章意在表现“你”在树苗被人砍剁这件事上所受的打击以及“你”对绿化戈壁的执著。7.(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试题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选项,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选项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选项带入文中比对分析,寻找差别,得出正确结论。D项,“语言朴实无华”分析不正确。朴实无华是不
36、加修饰、浑然天成,而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语言文采飞扬,因此不能说是“朴实无华”。8.(4分)女儿播撒的绿色滋润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承载着女儿绿化戈壁理想、情感和血汗的绿色感动了母亲。(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和分析语句含意的能力。分析句子的含意,须有“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意识。本题的解答需要联系上文“她本想痛骂你一顿的啊!但是,她看着这满城的绿色,原谅了你”这一句来寻找相关信息,并注意挖掘句子的深层意蕴。9.(6分)文章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表现“你”和“绿色”的密切关系,统领全文内容:“
37、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是文章的线索,串联起播撒新绿的“你”、深受毁绿打击的“你”、创造满城绿色的“你”,使文章形散神聚:以“看见绿色就想起了你”为标题,为讴歌执著的“你”、顽强的“你”、奉献的“你”奠定情感基调,揭示了文章主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散文的标题在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标题谋篇布局方面的作用一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标题的主旨意义(含标题与内容之间的关系),标题的结构意义,标题的情感意义。答题时可以将标题的内容指向带到文中具体分析,按上述几点进行分析概括。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10.(
38、3分)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本句的正确标点符号应是: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C.项,“千户王惟义”是“前执之”的主语,所以“千户王惟义”与“前执之”之间不宜断开,应断在“天祥仓皇出走”之后:D项,“入真州”是“夜亡”的去向,且“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与“泛海至温州”是三个并列短语,所以应断在“入真州”之后:B项兼有以上两处错误。11.(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D项,“擢”“陟”的意思是(官职)提拔升迁,与“除”意思不同。12.(3分)D试题分
39、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正确理解文本信息的能力。D项,“将所写过零丁洋诗交给吏卒”说法有误。文天祥在此前面对张弘范一再要求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时,就将自己所写的过零丁洋诗交给了张弘范,而非选项说的临刑前交给吏卒。13.(8分)(1)(4分)张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带他一起到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译出大意给2分;“客礼”“招”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2)(4分)文天祥被拘留在燕京共三年,皇上(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召他入宫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译出大意给2分;“凡”“谕”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上下文大致
40、理解句意,然后根据句中的特点,用现代汉语通顺地表达出来。解题时通常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特殊文言句式如第(1)题文句中的省略句“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第(2)题中的省略句“召入谕之曰”、宾语前置句“汝何愿?”。14.(3分)忠君爱国,不愿投降。(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根据题目要求找出相关语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是他直接表明不愿投降的理由,联系前文“万里素奇天祥志节”,可知忠君爱国,一身不仕二朝是文天祥最突出的人格特征,也是其愿意“一死”的主要原因。(二)古代
41、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15.(3分)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形象、语言和情感的能力。D项,“身在南方的诗人在江边等不到北方的消息”理解不正确。诗中“北望南郊消息断”并没有点明具体的落脚点,“江头”也只是诗人“泪阑干”之处。16.(6分)对比。将“去岁”和“今年”的际遇对比,表现诗人对仕途不顺的感慨。虚实结合。“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虚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直抒胸臆。“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分析诗歌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最主要的表达技巧是对比、虚
42、实结合和直抒胸臆。首联中“去岁”和“今年”冬至日不同际遇的对比,突出了诗人仕途不顺。虚实结合也是这首诗另外一个重要的表达技巧,颈联中“梦随”和“身寄”两句,一虛一实,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直抒胸臆也是本诗的抒情方式,以“报国难”直接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6分)(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气吞万里如虎 赢得仓皇北顾(每空1分,有错别字的该空不给分:括号内容没写不扣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此题属于理解型默写题,答题时需注意空缺部分前后语句的提示与限制,也要注
43、意书写正确。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7分)18.(3分)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四个选项中,A项是拟人,把“桃花”比拟作人,“笑春风”体现人的情感动作;B项是夸张,“水深千尺”不是实指,是夸饰;C项是比喻,本体是“春风”,喻体为“剪刀”,相似点是灵巧好用,便于裁剪;D项是互文,表达的是“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边关”这一语意。19.(4分)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船”上,强调那艘船本身;原句用三个短语突出“小”、“南湖”和“静静”,强调体积、地点和状态,更能表现该船的丰富内涵。抒情的效果不同:改句
44、采用陈述语气,只是客观表达,抒情意味不浓:原句中三个短语构成排比,层层渲染,更具抒情色彩。(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鲜明、生动的能力,同时也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从逻辑重心来看,原句将“小”“南湖”和“静静”这些字眼分开来说,起到了强调上述修饰语的作用,更能突出该船的丰富内涵;而改句侧重点在“船”本身,联系语段文意,原句更符合语段的语境逻辑。从抒情效果来谈,原句用三个短句形成排比句式,通过层层渲染,强化了语段的抒情色彩:而改句以一个单句的形式进行客观表述,抒情意味比较平淡。(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3分)20.(3分
45、)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别树一帜”是比喻另创一家或另创局面,强调的是“另外”,不合语境。此处要体现的是茶文化的独特性,可用“独树一帜”或“独具特色”。21.(6分)与喝冷饮相比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还要分时段(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超过字数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核心素养。解答语句补写题,首先要通读所给语段,了解语段大致意思。然后可联系前后文推断横线处应该补写的内容。第处,借由横线前说的是喝冷饮获得凉快感,横线后说的是喝茶更能消暑解渴,更有益于健康;结合两个“更”字,可知横线处应填
46、写“与喝冷饮相比”之类的内容。第处,依据横线后说春天多喝绿茶,冬天喝暖胃红茶,可知横线处当填写对此内容的概括句,如“不同季节喝不同的茶”。第处,根据“喝茶要分季节”与第横线处整个文句前后的内容可知,此文句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宜填写“还要分时段”之类的内容。22.(4分)(1)序号:,修改为:“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2)序号:,修改为:“对于有喝茶习惯的人”或“有喝茶习惯的人”(3)序号:,修改为:“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或“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12克左右”(4)序号: ,修改为:“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的人也可适当增加茶量”(答对一处给1分,只填序号不修改或修改错误不给分。如
47、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处,“茶水温度介于56C-60C之间为宜”句式杂糅:处,“关于有喝茶习惯的人”介宾搭配不当;处,“每日用茶量最好控制在大约12克左右”重复赘余;处,“爱喝茶或是饮食油腻可适当增加茶量”,成分残缺(主谓搭配不当)。四、写作(60分)23.(60分)试题分析本题的题型为任务型材料作文,写作文体限定为发言稿。试题材料在真实社会情境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着重考查矛盾分析、思辨思维、关联思维等高阶能力。两则材料呈现的是保留城市历史记忆的不同过程与不同方式。材料一侧重引导考生思考族群的文化根脉、共同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市花传说为主题的雕塑,象征城市文化、精神意义上的地标,有别于城市地理、空间意义上的地标);材料二主要引导考生探究城市记忆的传承与重构的各自必要性、二者关联性,以及文化遗产的“表(外在形式)”与“里(精神内核)”的关系。两则材料共同搭建了让考生审视、思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