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课时练抓牢实验基础
2021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课时练抓牢实验基础
年级:
姓名:
- 11 -
高考模拟·课下达标(十二) 抓牢实验基础
一、选择题
1.(2019·胶州模拟)下列以洋葱为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操作或分析合理的是( )
A.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减数分裂时可以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染色
B.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看不到线粒体和细胞核
C.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被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后细胞核呈绿色
D.将洋葱放在4 ℃的冰箱中培养3天,所有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均加倍
解析:选C 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时可以用改良的苯酚品红染液染色,A错误;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时不能看到线粒体,但能看到细胞核,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被甲基绿—吡罗红染色后细胞核呈绿色,C正确;将洋葱放在4 ℃的冰箱中培养3天,只有进行有丝分裂的细胞染色体数目才可能加倍,D错误。
2.(2019·天津和平区一模)下列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进行的实验,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用小麦根尖细胞观察有丝分裂,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和分布来判断细胞分裂时期
B.用健那绿染液将小麦的叶肉细胞处理后,在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和线粒体
C.用小麦的幼苗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时要加入SiO2、CaCO3和无水乙醇等
D.用一杂合子小麦连续自交,纯合子的比例会逐渐增大
解析:选B 用小麦根尖细胞观察有丝分裂,可通过观察染色体的数量和分布来判断细胞分裂时期,A正确;观察叶绿体不需要染色,观察线粒体需要选择无色的材料,需用健那绿染液染色,B错误;用小麦的幼苗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研磨时要加入SiO2、CaCO3和无水乙醇等,C正确;用一杂合子小麦连续自交,纯合子的比例会逐渐增大,D正确。
3.在下列科学研究中,没有设置对照或对比的是( )
A.科学家用蝾螈受精卵横缢实验证明了细胞核的功能
B.萨顿基于实验观察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C.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D.赫尔希和蔡斯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解析:选B 萨顿采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没有设置对照或对比实验。
4.(2019·德阳模拟)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
B.模型构建法: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C.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
D.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解析:选A 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而分离叶绿体中色素采用的是纸层析法,A错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采用了物理模型构建法,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采用了数学模型构建法,B正确;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采用对比实验法,C正确;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都采用了同位素标记法,D正确。
5.(2018·江苏高考,多选)下列中学实验均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
编号
实验名称
实验材料
实验操作或现象
①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紫色洋葱外表皮、蔗糖溶液等
原生质层呈紫色,各组成部分结构清晰
②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花生子叶、苏丹Ⅲ染液等
在高倍镜下可见细胞中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液滴
③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
洋葱根尖、龙胆紫溶液等
在高倍镜的同一个视野中,可见分裂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各时期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
④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酵母菌、血细胞计数板等
在10×目镜、40×物镜下的一个视野中完成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计数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选ACD 实验①中,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的原生质层是无色的,液泡是紫色的;实验②中所用的实验材料、实验操作或现象描述正确;实验③中,在高倍镜的同一个视野中,不一定能同时观察到分裂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各时期的细胞;实验④中,只对要求的中方格中的酵母菌计数,并取其平均值,不需要对整个计数室中酵母菌进行计数。
6.(2018·浙江4月选考)以酵母菌和葡萄糖为材料进行“乙醇发酵实验”,装置图如下。下列关于该实验过程与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温水化开的酵母菌悬液加入盛有葡萄糖液的甲试管后需振荡混匀
B.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需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富氧环境
C.乙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推知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
D.拔掉装有酵母菌与葡萄糖混合液的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解析:选B 干酵母需要用温水化开,以保持酵母菌活性;酵母菌悬液加入葡萄糖溶液后要充分振荡,使葡萄糖与酵母混匀充分接触,利于发生反应。在甲试管内的混合液表面滴加一薄层液体石蜡以制造无氧环境,利于乙醇发酵。若乙试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混浊,说明酵母菌细胞呼吸产生了CO2。甲试管中的酵母菌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酒精具有挥发性,所以拔掉甲试管塞子后可闻到酒精的气味。
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解析:选A 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A正确;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效率而不是速率,B错误;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应多次取样测定密度,才能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C错误;在“探究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不同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D错误。
8.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的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解析:选B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时,应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可有效减少实验误差;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进行预实验的目的是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而不是减少误差;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时,随机取样并统计且保证调查的样本足够大,可减少实验误差;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时,可对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进行观察并统计,从而减少实验误差。
9.将甲、乙两种植物的成熟细胞(体积大小相同)置于不同浓度的溶液中,5 min后镜检发现细胞质壁分离情况如表,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0.15 g/mL
0.20 g/mL
0.25 g/mL
0.30 g/mL
甲
-
初始分离
分离明显
分离明显
乙
-
-
初始分离
分离明显
A.本实验共设置了甲、乙两个实验组,通过改变细胞外溶液浓度进行实验探究
B.植物甲细胞液的浓度约为0.20 g/mL,此时植物甲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大于植物乙细胞
C.植物甲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植物乙细胞液的浓度
D.外界溶液浓度为0.15 g/mL时,这两种细胞的体积明显大于实验前的初始体积
解析:选C 本实验将甲、乙两种植物的成熟细胞分别放入4种不同浓度的溶液中,共设置了8个实验组,而不是甲、乙两个实验组,A错误;细胞外溶液浓度为0.20 g/mL时,植物甲细胞质壁初始分离,说明甲细胞液浓度略小于0.20 g/mL,此时甲细胞略微失水,原生质体已发生收缩,而乙细胞未发生质壁分离,因此植物甲细胞原生质体的体积小于植物乙细胞,B错误;细胞外溶液浓度为0.25 g/mL时,植物甲细胞质壁分离明显,而植物乙细胞才开始发生质壁分离,说明植物甲细胞液的浓度小于植物乙细胞液的浓度,C正确;外界溶液浓度为0.15 g/mL时,甲、乙细胞可能都在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故即使吸水细胞体积也不会明显增大,D错误。
10.(2019·贵阳检测)实验操作不当一般情况下不能达到预期结果,但有的实验或调查若通过及时调整也可顺利完成。下列有关叙述合理的是( )
A.检测蛋白质时,只有斐林试剂的甲、乙液,将乙液按比例稀释可得双缩脲试剂
B.探究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活性时,发现底物与酶的混合液的pH为0.9时,可调至中性
C.调查遗传病发病率时,如发现样本太少,可扩大调查范围,已获得的原始数据不能再用
D.提取光合作用色素实验中,如发现滤液颜色太浅,可往滤液中再添加适量CaCO3
解析:选A 斐林试剂的甲液是0.1 g/mL NaOH溶液,乙液是0.05 g/mL CuSO4溶液,而双缩脲试剂A液是0.1 g/mL NaOH溶液,B液是0.01 g/mL CuSO4溶液,因此将斐林试剂乙液按比例稀释可得到0.01 g/mL CuSO4溶液,即可用于蛋白质的检测;过酸、过碱会使唾液淀粉酶变性失活,因此底物与酶的混合液的pH为0.9时,淀粉酶丧失活性,再将pH调至中性酶的活性也不会恢复;调查遗传病的发病率时,样本要足够大,而且要做到随机取样,如发现样本太少,可扩大调查范围,已获得的原始数据仍能使用;滤液颜色太浅可能是因为研磨时未加入CaCO3,叶绿体内的叶绿素被破坏,还可能是因为研磨不充分等,因此在滤液中加CaCO3不能改变滤液中色素的含量。
11.(2020届高三·焦作摸底)在生物学实验中,下列有关冲洗或漂洗操作错误的是( )
编号
实验名称
冲洗或漂洗的时间
用于冲洗或漂洗的试剂
①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前
蒸馏水
②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
解离后
清水
③
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卡诺氏液
固定后
清水
④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染色后
酒精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选C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用蒸馏水冲洗的目的是洗去残留盐酸,便于染色,①正确。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后需用清水漂洗,目的是洗去残留解离液,防止解离过度,并便于染色,②正确。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利用卡诺氏液固定细胞形态后,要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
③错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实验中,染色后,需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④正确。
1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被标记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被诱杀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诱捕距离表示杀虫灯与释放斜纹夜蛾点的距离)( )
A.若标记总数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数量为N/a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数占被诱杀个体总数的比例上升
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无关
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
解析:选D 若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数量为被标记个体总数/a。根据题干和题图信息,无法获知被诱杀的斜纹夜蛾总数,故无法得出种群数量和被标记个体数占被诱杀个体总数的比例。据图分析,随着诱捕距离增大,回收率逐渐下降,且灯高不同,回收率也不同,从而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高度有关。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减少斜纹夜蛾成虫的数量,增加幼虫比例,从而可能改变种群的年龄组成。
二、非选择题
13.下面①~⑧是高中生物学常见的实验,请回答以下有关问题:
①生物组织中还原糖的检测 ②利用花生子叶切片检测脂肪 ③生物组织中蛋白质的检测 ④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⑤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⑥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⑦观察植物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⑧观察细胞中的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1)在上述实验中,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完成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实验中需要水浴加热的有________(填序号),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细胞活性的是______(填序号)。
(2)在上述实验中,用到酒精的实验有②⑤⑦,其中酒精所起的作用分别是②: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_。⑦:______________。
(3)受实验材料、用具或试剂所限,有时候需要设法替代。下列各项处理中正确的有________(填字母)。
a.做①实验时,可用班氏试剂代替斐林试剂
b.做②实验时,可用龙胆紫代替苏丹Ⅲ染液
c.做④实验时,可用牵牛花的花瓣细胞代替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d.做⑦实验时,可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代替洋葱根尖
解析:(1)在题中①~⑧实验中,①③⑤不需要用显微镜,其他实验都需要用到显微镜。用斐林试剂检测还原糖,需要水浴加热。在实验过程中必须保持细胞活性的实验有④和⑧。(2)实验②中需要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实验⑤需要用到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提取色素。实验⑦中,酒精和盐酸可配制成解离液,起到使细胞分离的作用。(3)检测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也可用班氏试剂,只不过班氏试剂可长期保存。检测脂肪用的是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不能使用龙胆紫。牵牛花的花瓣细胞具有大液泡,且细胞液有颜色,可以代替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用于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进行有丝分裂,不能用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答案:(1)②④⑥⑦⑧ ① ④⑧ (2)洗去浮色 溶解、提取绿叶中的色素 配制解离液 (3)a、c
14.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探究实验,课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用具:菌种、无菌培养液、试管、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为1 mm×1 mm大方格,25中方格×16小方格,由400个小方格组成)、滴管、显微镜等。
酵母菌的显微计数方法:
①血细胞计数板是带有微小方格刻度的玻璃片,用于在显微镜下微生物的计数。
②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5个中方格(4个角上的中方格和中央的1个中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并求出平均数,再以此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连续观察7 d,并记录每天的数值。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预测该课题的实验假设是开始一段时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2)该实验________(填“需要”或“不需要”)重复实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刚开始培养时,因为环境资源和空间充裕,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营养物质逐渐被消耗,空间相对减少,有害代谢产物积累等导致环境阻力增大,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为了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避免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该实验需要设置重复实验。(3)在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轻轻振荡几次试管,目的是使酵母菌分布均匀。如果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数量过多,难以数清,可采取的措施是对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进行一定倍数的稀释。
答案:(1)环境中资源和空间相对减少 (2)需要 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3)使酵母菌分布均匀 稀释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
15.科研人员研究了不同土壤含水量对番茄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用土壤所能稳定保持的最高含水量为40%,对照组土壤含水量在35%上下波动,T1、T2、T3、T4的土壤含水量分别在30%、25%、20%、12%上下波动,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气孔导度越大,说明气孔开放程度越大)。
组别
项目
对照
T1
T2
T3
T4
叶绿素a(mg·g-1)
1.35
1.49
1.54
1.70
1.54
叶绿素b(mg·g-1)
0.37
0.41
0.47
0.43
0.41
气体吸收速率(μmol CO2·m-2·s-1)
6.20
5.68
5.06
3.66
2.88
气孔导度(mmol·m-2·s-1)
0.182
0.164
0.147
0.138
0.110
胞间CO2浓度(mg·kg-1)
242
234
240
252
290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叶绿素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在绿叶中叶绿体的色素提取液中的含量________(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类胡萝卜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________(填“小于”“等于”“大于”)类胡萝卜素,纸层析后,在滤纸条上呈________________色。
(2)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不断下降,番茄叶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速率____________(填“基本不变”“不断下降”或“无法判断”),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表分析,T3和T4组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研究者将这两组番茄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子代种植于35%左右含水量的土壤中,再对表中所示项目分别进行检测,得到了与表中对照组相似的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对于绿叶中的色素,叶绿素含量约占3/4,大于类胡萝卜素含量;叶绿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小于类胡萝卜素,位于滤纸条上靠近滤液细线一端,叶绿素中的叶绿素a呈蓝绿色,叶绿素b呈黄绿色。(2)从表中数据可知,与对照组相比,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不断下降,番茄叶片吸收CO2的速率不断下降,表明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下降,由于实验没有提供细胞呼吸速率的信息,故无法计算总光合速率。(3)据表分析,T3和T4组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研究者将两组番茄经组织培养获得的子代种植于含水量正常的土壤中,再对相关项目进行检测,说明研究者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净光合速率低的现象能否遗传给子代,由于得到了与表中对照组相似的实验结果,说明在含水量较低环境中,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较低的现象不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仅仅是由土壤含水量低造成的。
答案:(1)大于 小于 蓝绿色和黄绿 (2)无法判断 根据各组CO2气体吸收速率可以计算有机物的积累速率,但因缺乏细胞呼吸速率,无法计算总光合速率
(3)降低 T3和T4组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低于对照组是由土壤含水量低造成的,番茄相关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