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完整word)寡人之于国也 课堂随堂练习
《寡人之于国也》练习
一、选择训练
1.下列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曳兵(yè)
数罟(cù gǔ)
洿池(wū)
B.鸡豚(tún)
狗彘(zhì)
庠序(yǎng)
C.孝悌(tì)
饿莩(piáo)
供养(gōng)
D.衣帛(yī)
王天下(wàng)
不可胜用(shēng)
2.下列红色的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
C.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 拖着)兵而走
3.下面划线的字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
A.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春心莫共花争发
B.弃甲曳兵而走 斩木为兵
C.或五十步而后止 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D.是亦走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下列句中“于”作“比”讲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移其粟于河内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C.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谨庠序之教
6.对下列各句中“之"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斯天下之民至焉 ②鸡豚狗彘之畜
③树之以桑 ④未之有也 ⑤邻国之民不加少
A.①②⑤ / ③ / ④ B.①③⑤ / ② / ④
C.①②④ / ③⑤ D.①②⑤ / ③④
7.下列句中词活用的不同类的一项一项是( )
A.填然鼓之 B.然而不王者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谨庠序之教
8.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项.( )
①是亦走也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③王道之始也 ④树之以桑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⑥未之有也 ⑦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①②③⑥ B.②④⑥
C.②④⑤⑦ D.③⑥⑦
9.选出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 )
A.时不我待B.兵不血刃C.莫衷一是D.自愧弗如
10.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子中的划线部分翻译不正确的一句( )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亦然 。(河东发生了灾害 ( 我) 也这样做)
B.王好战,请以战喻 。(大王喜欢打仗 , 请您打一仗就明白了)
C.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样就会让百姓生养死葬都不会有遗憾)
D.养生丧死无憾, 王道之始也 .(这便是王道的开端)
11.关于《孟子》,下列说法不当的一项是 ( )
A.《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儒家“四书”。
B.《孟子》是一部记录春秋末期思想家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C.《孟子》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内容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
D.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后世将他与孔子并称。
二、填空训练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划横线的词语。
(1)弃甲曳兵( )( )(2)谷不可胜食 ( )( )
(3)斧斤( )( )(4)鸡豚狗彘( )( )
(5)勿夺其时( )(6)庠序 ( )
2.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1)河东凶亦然 ;
(2)请以战喻 : ;
(3)弃甲曳兵而走 。
3.填写上句或下句。
①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
,王道之始也。
②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3)出自《寡人之于国也》的两个成语是 、 。
三、阅读课文《寡人之于国也》,回答问题。
1。选出下列“数”字读音与意思相同的一项。( )
①数罟不入洿池 ②数口之家 ③范增数目项王 ④媒人去数日 ⑤识盈虚之有数
A.①② B.②③ C.④⑤ D.②④
2。“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一句中“是”用法相同的是( )
A.唯利是图 B.各是其所是
C.谁能定是非之真 D.是谁之过与
3.句中词的用法,古今相同的一项是( )
①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②忌不自信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④行李之往来 ⑤养生丧死无憾
4。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寡人之民不加多 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选出与“王道之始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6.下列句子中“或”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B.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C.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7。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
A.无乃尔是过与 B.何以伐为
C.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D.豫州今欲何往
8.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直不百步耳. 译:只是没有逃跑一百步罢了.
B.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译:这怎么能对刺伤人之后而致人于死地感到奇怪呢?
D.未之有也。译:没有这样的事情啊.
9.对上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10。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本文用梁惠王采用移民移粟措施而民不加多的忡忡忧心开篇,提出问题。
B.
孟子借题发挥阐述了自己的仁政思想。
C.
孟子首先用“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没有本质区别,“无望民之多于邻国”,继而孟子具体阐述要“天下之民至焉”,必须养生丧死尊老重教、赈灾救民,使黎民不受饥寒.
D.
全文围绕使“民加多"的话题,巧妙设喻,先正后反,排比铺张,气势磅礴.
11. 在文章中的最后两段,孟子分别提出了发展生产的哪三条措施?
四、文本精品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答案
一、选择训练
1。答案:A
解析:B项中“庠”应读为“xiáng”,它与“痒"形似易误渎。C项中“莩”应读为“piǎo”,声调标错。D项中“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
2。答案:D
解析:A项中“凶”是谷物收成不好,荒年的意思;B项中“加"是“更"的意思;C项中“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
3。答案:A
解析:A项中第一个“发”意为“发放,指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第二个“发”是“花开”的意思,二者意义不同;B项都是“兵器”的意思;C项都是“有的”的意思;D项都是“代词,这”。
4。答案:C
解析:A项的“于”是“对于”;B项的“于”是“到”;D项的“于”是“在”。
5.答案:D
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同“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
6.答案:A
解析:①②⑤都是结构助词,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的”;③代词,指“五亩之宅”;④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7.答案:D
解析:A中“鼓”名词活用作动词,击鼓;B中“树"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种植、栽种;C中“衣”名词活用作动词,穿;D中“谨"原意为谨慎,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认真从事。
8.答案:C
解析:①③是判断句;②④⑤⑦是状语后置句;⑥是宾语前置句。
9。答案:A
解析:“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A也宾语前置句是,即“时不待我”。
10.答案:B
解析:“请以战喻”意为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
11.答案:B
解析:“春秋末期”不对,应为“战国时期”.
二、填空训练
1。答案:(1)拖着;兵器(2)粮食的统称;尽(3)斧头;斧头(4)小猪;猪(5)耽误;生长季节(6)古代的学校
2.答案:(1)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凶恶(2)请让我;请允许我 一般用为请求(3)逃跑;步行
3。答案:① 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 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4。答案:(1)孟子、对话、孟子及其弟子(2)《孟子》、《论语》、《大学》、《中庸》(3)《孟子》战国(4)五十步笑百步、弃甲曳兵
三、阅读训练
1。答案:D
解析:①中读cù,密、细密;②④中相同,读shù,几、若干;③中读shuò,屡次;⑤中读shù,规律、定数。
2.答案:D
解析:D项与例句一样,代词,这;A项为提宾标志,无意义;B项是动词,赞同、肯定;C项是形容词,正确。
3。答案:⑤
解析:⑤句“可以"用法古今相同.①中“丈夫"古义为成年男子,今义为妻子的配偶.②中“自信"古义为宾语前置,即“信自”相信自己。③中“宣言”古义为发表议论,今义为公开场合发表的言论。④中“行李”古义为出使的人。⑥中“养生”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与今义不同。
4.答案:D
解析:A、B、C三句中的“之"都作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D中“之”是代词,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5.答案:D
解析:A项中“也”表句中提顿;B项中“也”表疑问;D项“也"表判断;C项中的“也”均表肯定。
6.答案:D
解析:A、B、C 句中“或”是代词,有的;D 句中是连词,假如.
7.答案:C
解析:A句用“是”把宾语“尔"提前。B句和D句都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题干中的句子和C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前置宾语.
8.答案:C
解析:“是何异于”应译为“这与……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9.答案:B
解析:B项“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错。此题属于对全文内容地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重点,也是高考必考内容之一,属分析综合能力.考纲要求“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此题正是上述考点的体现。解这类题的关键是从整体把握全文内容。
10.答案:D
解析:全文围绕的话题是“民不加多”。
11.答案:第五段:①不违农时 ②数罟不入洿池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第六段:①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②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解析:第五段,孟子首先从“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推出“谷不可胜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结论。第六段从“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谈起.从这些文字可以概括提炼出答案.
四、文本精品答案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答案】 B(以:介词,按照/介词,用.之:代词,代人/助词,的。)
10.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答案】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2.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答案】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