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88723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6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研究 作者: 日期:2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污染防治战略与方法学中国3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实现了我们国家的一个根本性转变,从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的转变.但这个转变给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环境污染强度不断增加、环境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因素不断发展,而环境污染的这种态势,将长期伴随着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将污染防治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协调起来,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需要从环境保护的本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去把握污染防治的战略与方法学上的问题。一、 环境污染实质及形成机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中存在着各种各

2、样的环境有害物质,这些环境有害物质根据其固有特性可通过不同的环境介质如空气、水、土壤等对人体产生有益或有害影响。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使环境介质中的原有成分大量增加或增添了新的有害成分,引起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破坏生态平衡、致使环境质量下降,最终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环境污染。1、环境污染成因.环境污染就外在表现形式而言,其主要成因是人为的社会、经济活动利用自然不善导致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就我国现阶段来说,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成因:粗放式的发展是加速环境恶化的动力性因素;人口总量大且环境意识不强是造成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已成为目

3、前影响环境问题的直接因素;对外贸易中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是加剧资源环境压力的外部性诱导因素;科技能力不足导致环境绩效差是环境退化的技术性因素;体制和制度安排不完善,环境保护水平滞后是环境退化的内在性因素。2、环境污染实质。污染的本质是环境中化学物质的质和量的变化.然而,地球环境中,所有元素的总量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随着自然或者人为的因素影响,一些物质发生了空间、组分、形态的变化,在错误的时间出现在了错误的地点.这种物质由于其固有的物化性质,使其所处环境的正常组成发生直接或间接有害于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变化。环境污染的实质在于化学物质的输移转化,表现在:(1)、化学物组分的变化.一是因浓度的增加,

4、使一个无害化环境转变成有害的环境污染,因过度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河流水污染多属于此类;二是因积累量的增加,使环境的生物毒性、生态毒性发生了质变,土壤、底泥中的重金属、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皆属于此类。(2)、化学物形态的转移。一是稳定态向非稳定态的转变,如固体的燃烧、液体的挥发所形成的环境污染;二是化学价态的迁移,使无害变为了有害,如三价铬化合物升迁到六价铬化合物;三是由一次污染转变为环境毒性更大的二次污染,如大气中的氮氧化物转变为硝酸雾,二氧化硫转变为硫酸雾。(3)、化学物空间的位移。一是自然作用下污染物的空间迁移,输入地形成的输入性污染,如在水流的作用下水污染物向下游的转移,在大气扩散条件下大气

5、污染物向下风向的转移,在阳光蒸发下半挥发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发生的“全球蒸馏效应”与长距离迁移性;二是归宿性转移,如通过食物链发生的生物迁移,土壤中的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物被植物根系所吸收后在植物中富集,畜禽食入该类植物后在畜禽中富集,人类食入该类畜禽后,重金属或持久性有机物在人体中的富集,特别指出的是,通过食物链的生物迁移与吸附要随营养级的升高而生物放大,呈级数倍增效应.从地球物质系统的角度来说,物质是不灭的,只有转变,当一个无害化系统转变成一个有害化或风险性高的系统时,就发生了环境污染,污染物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是在一定条件下,在自然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中转化而来,污染控制的任务就是把这类物质

6、进行空间、组分、形态的无害化重组。3、环境污染的发展趋势。当代环境污染的发展、演变路线是与人类社会开发利用自然的深度、环境问题累积下长周期效应的作用、全球环境问题的均质化、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深入相关联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都带来了系列新的环境问题,当代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贯穿于社会化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全过程。我国的环境问题在结构上已呈现复合性、综合化、区域化趋势: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实际上,自然环境是由多个介质组成的复杂体系,任何污染效应的形成,实质上都是多种污染物作用、多种污染过程叠加的结果。一是同源复合污染,在单一介质(大气、水、土壤)内,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的复合性污染,如城市

7、大气环境中由煤烟型污染、机动车污染、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共同作用形成以细粒子/灰霾臭氧为特征的大气复合污染;河流中有机物、重金属以氮磷等共存并联合作用的水体复合污染;以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共存的土壤复合污染.二是异源复合污染,由不同环境介质来源的同一污染物或不同污染物所形成的复合污染,在水相、气相、土壤相、生物相四个界面上相互任用与迁移,如农业立体污染,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工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不合理处置以及工业废弃污染物农业上的主动利用和被动吸纳、不科学的耕种措施等,所造成的农业系统中水体- 土壤- 生物 大气立体交叉的污染.低浓度有机污染物的长时间

8、暴露风险巨大。在传统的污染物中低浓度无害,高浓度有害,而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高度发展,与一些有机化合物的高度开发和利用,一些难降解、高毒性的低浓度有机污染物进入环境,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毒性有机污染物、内分泌干扰物等,尽管是低浓度水平甚至痕量化,但由于生物毒性高、难降解,长时间作用于环境与生态,其长周期效应将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生态灾难。环境污染的区域性、全球化特征显现.环境污染的综合性与扩散、迁移性,使环境污染日益成为一个区域性的大尺度系统问题,甚至发展成了全球性的问题。从大气环境污染来看,城市群的交叉污染与交换已成为大气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特征,而温室气体、臭氧物质造成的大气环境问题已经均质

9、为全球性的问题;从水环境污染来看,任何一个局部的污染都会偶合为流域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酸雨、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发生及其影响具有“全方位、大尺度、跨国界、多层次、长时期”的特征。就我国现阶段环境污染防治的形势而言:水污染防治方面,传统的以COD为代表的水体有机污染尚未解决,部分水域氮、磷营养物污染及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日益凸显;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方面,传统的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特征的煤烟型污染和酸雨污染尚未解决,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臭氧和细粒子等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日益凸显;固体废物方面,以传统的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尚未解决,

10、电子垃圾、畜禽养殖固体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等新型固体废物污染问题日益凸显;流域污染防治方面,以传统的工业、城市点源污染尚未解决,农业面源、流域的内源污染日益凸显.环境污染的这些新特性及发展趋势,要求我们的环境污染防治路线要从单污染物、单介质、高浓度控制与局部地区防治向复合污染物、多介质、多途径、低浓度防治和区域防治转变。二、 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路线污染防治是环境保护工作中最根本的基础,是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必须关注并应该采取有效措施的环节。污染控制的根本目的保护环境满足人类社会活动需要,保护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污染防治必须从人类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出发,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直至消除。这

11、部分主要从污染防治中的污染物的源头控制、生产的过程控制及生态的系统控制三方面来阐述污染控制的技术政策路线。1、 污染物的源头控制。源头控制就是在污染物产生的源头上进行控制与干扰,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污染物的禁用。对于危害大,在环境中不易降解的,制定相应的产品淘汰政策,从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禁用,让这类污染物淘汰出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如印染、制革等使用染料的企业禁用24类芳胺类的偶氮染料及铬染剂(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GB18401-2003);电镀企业禁用氰化物、铬化物(国家发改委40号令);电子类产品生产(特别是印制线路板制作)限制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铅、汞、镉、六价铬、多溴联苯和多溴二

12、苯醚(十溴除外)六种(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全面禁止的滴滴涕、氯丹、灭蚁灵和六氯苯等杀虫剂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的生产、进出口和使用(中国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国家实施计划)。二是替代技术.一方面是寻找新的环境友好的产品和工艺替代现有的对环境危害大的产品和工艺产品,在生产工艺中,通过新工艺替代会产生环境有害物质的旧工艺,起到在源头控制污染的作用。如制冷剂氟利昂的使用对大气中臭氧层破坏严重,对氟利昂替代品的研究已经全面展开,R410A是一种新型环保制冷剂,它是由R32(二氟甲烷)和R125(五氟乙烷)组成的混合物,由于不含氯元素,故不会与臭氧发生反应,既不会破

13、坏臭氧层.R410A是目前为止国际公认的用来替代R22最合适的的冷媒,并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得到普及。另一方面是寻找、开发新的环境友好的新能源、新材料,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石油、燃煤能源;用生态、高效、低碳的新材料替代传统材料,如低VOC或无VOC的环保型原料替代有机原料,是较彻底地解决VOCs污染的措施之一。三是产品减量化。通过社会市场和政策的合理引导,降低人们对非环境友好型产品的需求,通过节能节水技术,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国家下发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鼓

14、励大家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袋,可以看出国家对环境非友好型产品的替代工作已经重视起来,通过对“限塑令”执行以来的调查,全国超市对塑料袋的使用已经减少了2/3,可以看出“限塑令的严格执行对“白色污染”的控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2、生产的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污染物质也随之产生,对污染产生的过程进行有效地控制,是减少有害物质产生的有效途径。这里主要分为两部分: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1)、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或者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叫法,例如“废物减量化”、“无废工艺、“污染预防”等。但其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对产品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及服务采取预防污染的策略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清洁生产是

15、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不单是一种防治污染的手段.人类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是一种线形经济模式:在传统的模式中,一方面从环境中消耗资源,以获得产品和使用价值,同时将废物排放到环境中去。在很多情况下,排放废物的量要大于产品和使用价值,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人类自身的生存造成极大的威胁。而清洁生产就是要在上述模式中最大限度的减少废物的排放.减少废物排放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投入的减量化,合理的利用资源把物料消耗降至最少;二是输出的减量化,运用各种手段使废物减至最少,甚至为零。为此,我们国家颁发了清洁生产促进法,并对有毒、有害、超排放标准、超排放总量的生产行为进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2)、末端

16、治理。末端治理是指在生产过程的末端,针对产生的污染物开发并实施有效的治理技术。末端治理在环境管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它有利于消除污染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生产活动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趋势.末端治理一方面是与环境介质的环境基准、标准、风险阀值、总量控制目标相关,建立起完整和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控制体系,对固定污染源(如工业点源)实行排放标准和排放总量控制,针对不同时期环境保护目标,不断深化标准,在浓度限值和污染物种类上调整;另一方面要与末端的环境监管相关,采用在线监测、监控与网络技术,不断向末端的环境监管连续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生产过程的环境污染控制是基于技术经济水平下的排放尽可能低与基

17、于受纳环境健康风险下的排放尽可能安全相结合的双轨制污染控制。2、 生态的系统控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入自然生态环境的废物和污染物越来越多,超出了自然界自身的消化吸收能力,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也使自然资源的消耗超出其恢复能力,进而破坏全球生态环境的平衡。因此人们越来越希望有一种方法对其所从事各类活动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有一个彻底、全面、综合的了解,以便寻求机会采取对策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建立基于生态系统的污染控制新体系。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他们之间靠物质和能量的流动相互联系在一起.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能够达到循环重复利用。在传统的环

18、境污染控制中强调的是生产者这个单元,在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中,开始注意消费者的环境行为,以节约为导向的减量化污染控制。建立的污染防治系统中消费者、分解者的环节缺失或者不足,使能流、物流不能形成合理的循环,造成环境污染防治的缺失与失衡。要建立的系统污染控制就是遵循生态学原理调节复合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污染源)、消费者(社会)、分解者(受纳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互为因果,对所有污染途径的全过程进行环境系统控制管理,是降低污染物对环境影响的有效办法。生态的系统控制这部分分别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生态修复与环境服务功能管理三个方面阐述对环境的控制。(1)、产品生命周期管

19、理。产品生命周期又称生命循环或寿命周期,是指产品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的全过程,即产品“从摇篮到坟墓”的整个生命过程各阶段,包括从自然中获取最初资源,经过开采、冶炼、加工、再加工、等生产过程形成最终产品,又经过产品存储、批发、使用等过程,直至产品报废或处置,构成物质转化的一个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是针对整个生命过程中所有环境影响,以产品为主线,追踪产品的设计、制造、生产、使用和废止各个过程,将社会生产的技术、经济、消费心理等与环境联系在一起,涉及的内容是社会、技术和环境三大系统的结合交叉部.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注重系统在生态健康、人类健康和资源消耗领域内的环境影响最小化。我国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政

20、策体系的建立,就是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思想进行设计的。我国先后发布近百项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标准,在机动车能源管理、新车源头控制、尾气排放标准管理、在用车标志管理、维修/保养管理、黄标车加速淘汰、汽车产品回收拆解及再生利用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建立了完备的机动车环境管理体系,这些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环境效益.(2)、循环经济与资源综合利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把“资源-产品排放”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成“资源利用产品资源再生的封闭生产流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循环利用的物质,资源、物质的综合利用和再生循环,是循环经济最本质的属性,也是环境

21、污染综合控制的重要措施。为此,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在环境污染防治政策中强调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工业园区建设中,以生态产业链为引导,在产业群规划中,在发展产品代谢链的同时,建立废物代谢链,把上一个生产过程(或企业)中所产生的废物作为下一个生产过程(或企业)的原料,循环、梯级利用直至最终处置、排放。我国政府正在开展的“城市矿产”计划,就是以资源综合利用来发展循环经济的污染防治重要措施。“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讯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

22、料、橡胶等资源。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近日下发关于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成30个左右技术先进、环保达标、管理规范、利用规模化、辐射作用强的“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动报废机电设备、电线电缆、家电、汽车、手机、铅酸电池、塑料、橡胶等重点“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开发、示范、推广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国际领先技术,提升“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探索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矿产资源化利用的管理模式和政策机制。(3)、生态修复与环境服务功能管理。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社会来说,它自身具有净化功能,具有自我恢复、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自我发展的自组织功能和

23、环境调节、污染消纳转化、生物控制与滞留的环境服务功能.环境污染防治,要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功能与环境服务功能.一是江河湖泊的“休养生息”。 “休养生息就是要给水环境以必要的时间和空间,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功能,使生态生产力得以恢复、发展,培育生态的“环境服务功能”。“休养生息”首先要坚持环境优先,要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和速度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容量作为基础和前提,在土地利用、区域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等重大决策,都要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承载能力。二是生态修复。在点源污染治理的基础上,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按照生态系统修复原则,进行生态综合防治,有效

24、控制污染物进入环境。如在水生态环境修复中,建设生态河岸,建设生态缓冲带、前置库、尾水湿地,控制入河(湖)污染;开展底泥污染治理,控制内源,防治蓝藻水华污染治理;开展水生植被重建或控制,鱼类种群调控、入侵物种清除和土著物种种群恢复,保护生物多样性。三是面源污染防治。在污染区域实施流域综合管理计划,统一规划面源污染控制政策。采用生态沟渠、生态湿地、生态隔离带等技术,同时开展面源污染控制最佳措施体系的研究和示范,尤其是开发适合农村及农田污染物控制的生态技术。管理农村居住区的环境,控制与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地表径流。三、 污染防治方略由于环境污染的复合性、综合性、区域性,环境污染的防治战略需立

25、足于系统化、层次化的方法学思想,“尺度逐级放大、层次逐级分解是环境污染防治重要的方法,全防全控的综合防治与差别化的环境管理相结合,将是我国现阶段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污染防治方略。1、综合防治。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将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要素、污染物的产生、变迁和归宿的各个环节,采取法律、行政、经济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措施,以期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用最经济的方法获取最佳的防治效果。(1)、区域综合防治。从区域环境的整体出发,以区域环境容量为基础,以较大的空间尺度,进行全面的环境系统分析,并从区域整体功能考虑,确定环境目标,实施最佳区域污染

26、综合防治方案,以实现区域环境质量改善。联防联控的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由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环境问题的整体性以及大气环流造成区域内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给现行的环境管理模式带来的挑战。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需我们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和保护人体健康为切入点,从单指标控制向多污染物综合控制转变,从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为主向多污染源协同减排转变,从单一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向区域联合防治转变,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联防联控机制,通过采取联防联控措施,加大防治力度,统筹环境资源,严格落实责任,形成治污合力,推动区域空气质量不断改善,确保区域环境安全,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我们国家近期开始实施“三区、六群”( 京津冀、长

27、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以及辽宁中部、山东半岛、武汉及其周边、长株潭、成渝、台湾海峡西岸六大城市群)为重点的大气区域联防联控战略,推动区域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控制复合型大气污染不断蔓延的态势.建立“统一规划、统一监测、统一监管、统一评估、统一协调”的区域联防联控管理机制。流域水环境综合防治。从整体性和系统性考虑的流域环境综合管理是水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从以行政区域为主的水环境管理模式需向大尺度的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式发展,按照流域的自然特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实行流域尺度的综合管理。在这个综合管理系统中,实现河流环境陆地环境综合系统防治、污染源治理水生态完整性保护综合管理、流域水量水质联合评估与调度、流域

28、水资源水环境容量优化配置的综合防控,以实现流域的可持续性发展。(2)、环境要素综合防治。复合型污染已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而普遍的特征,以单一污染物控制、单一介质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的传统环境防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以环境系统为对象,多环境要素、多环境介质的综合防治,是提升这个环境系统整体环境质量的根本措施.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农业污染是一种立体多元的交叉污染,由农业系统内部引发和外部导入所产生,涉及水体、大气、土壤和生物“四元”,在农业生产的三维空间中存在和发展。污染原因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的农药化肥的施用;畜禽粪便排放;农田废弃物处置;耕种措施的不完善以及其他大气和工

29、业废弃污染物在农田的扩散等。污染物不仅危及某个“点”或“面”,而且通过时空的迁移、转化、交叉、嵌套等过程,会产生新的污染,甚至形成循环污染链。针对农业立体污染,传统“ 点源“”、“面源”污染防治的思路难以解决复杂的农田污染问题,污染存在于一个大循环体中,这个大循环体牵涉到许多种污染物质的交换、转变和迁移。如单纯治理大气,大气里的物质会返回到土壤中,污染了土壤,又不得不去治理土壤.只有通过控制整个“立体污染的循环链,阻隔污染渠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污染。农业污染立体防控思路是针对农业污染复合交叉、时空迁移特征和日益凸现的态势,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原理和生态圈层理论,将源头阻断、过程控制、末端治

30、理紧密结合,对农业污染进行水、土、气、生一体化防治的策略与技术体系。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土壤污染是典型的复合型污染,从环境污染的迁移途径来看,土壤是水污染、大气污染的归宿地和受体,土壤污染类型多样,呈现新的输入性污染与老的背景污染物并存、无机物有机物复合污染、土壤污染土壤生态功能退化并进的复杂局面,土壤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控制难度大.土壤污染防治,不能仅就某一污染要素进行“治理,而应综合污染源隔断与减量化、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土壤修复、土壤生态容量保育等综合措施,实施土壤污染综合防治.(3)、污染途径全过程综合防治。一方面针对污染物的发生、排放、迁移、转化,及其环境效应的全过程进行污染防治,另一

31、方面需就“原料生产流通使用分解”进行全过程综合污染防治.地面交通噪声污染综合防治。2010年国家出台了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技术政策根据地面交通噪声污染的特点,按照“预防控制重点保护的渐进思路,根据噪声这种物理性污染的特点,从“源、“途径”、“受体”三方面入手,进行全过程控制。对于噪声源控制,可采取的措施包括降低车辆噪声(提高设计制造水平,加强运行维护),以及对地面交通设施采用低噪声的建设构造和形式。对于传声途径噪声削减,可采取声屏障、绿化带等措施。对于敏感建筑物的保护,可能采取建筑隔声设计、交通管理措施(限行、限速、禁鸣)等主动保护手段,也可能采取安装隔声门窗,对室内声环境进行必要保

32、护的被动防护手段.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综合防治。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是形成大气复合污染的关键前体物,随着我国大气污染类型由煤烟型向复合型转变,大气VOCs已经成为城市和区域的一类重要污染物,对控制光化学污染、臭氧污染至关重要。对VOCs的污染防治,从国内外已有的经验来看,基于污染途径的全过程综合防治的“源头追踪”成效明显。“源头追踪”的指导思想:根据VOCs的物料流动过程,社会生产过程中VOCs的排放来源可以分为四大环节(生产、储存和运输、以VOC为原料的生产、VOC的使用),每一环节包括众多行业,对每一环节、每一行业提出污染控制目标和技术路线。(4)、污染源协同综合防治。同一

33、污染源,由于多种污染物共生,对其一污染物的控制,协同控制了其余污染物,实质是污染源的协同综合防治。燃煤锅炉污染综合防治。随着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对燃煤锅炉的污染防治也不断深化,上世纪,燃煤锅炉的污染防治,主要是针对除尘,控制烟色浓度和粉尘.进入21世纪以来,燃煤二氧化硫的排放造成的环境影响日益突出,燃煤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到二氧化硫总排放量的90%以上,于是在2002年,出台了燃煤二氧化硫排放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十一五”期间二氧化硫的总量主要是针对燃煤锅炉。进入“十二五”开始对氮氧化物实施总量控制,燃煤中氮氧化物贡献力量最大,火电厂在脱硫后,十二五开始脱硝将是国家氮氧化物控制的重点,于是,2

34、010年国家出台了火电厂氮氧化物防治技术政策。同时,近年来,汞污染控制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重大问题,由于其潜在的风险巨大,国际社会已将大气中的汞污染控制作为高优化级别的控制对象,在大气汞排放量中燃煤电厂占到55,因此,汞排放和污染控制战略与技术选择中,突出解决燃煤电厂的脱汞问题十分重要,而从技术层面上来看,单独的脱汞难度较大、经济代价较高,而脱氮时对脱汞有协同作用,因此,汞和氮氧化物的联合控制是燃煤电厂汞污染控制重要的技术路线。就燃煤锅炉这单一污染源而言,其污染防治集合了除尘、脱硫、脱硝、脱汞的污染控制.随着国际社会就温室气体减排的不断深入,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燃煤电厂的固碳将得以显现,并形成技

35、术政策,那么在燃煤锅炉的污染防治方面将综合除尘脱硫脱氮-脱汞固碳。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臭氧物污染控制。在低空的臭氧是污染气体,人体吸收后加速氧化,而在高空的臭氧则是保护地球表面上的生物不受许多宇宙射线直接辐射的保护层。臭氧的强氧化性对于生物组织的破坏作用是很明显的,植物的叶片、人的呼吸道都会因此受到损伤,科学家发现土壤中的臭氧抑制植物生长。大气复合污染中大气污染棕色云团的形成,臭氧是重要的前驱体.但低空中的臭氧是二次污染物,是非线形排放污染物,是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对臭氧物的控制,不能单独进行,在控制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中协同综

36、合防治。内分泌干扰物污染控制。内分泌干扰物,也称为环境激素,是一种外源性干扰内分泌系统的化学物质,指环境中存在的能干扰人类或动物内分泌系统诸环节并导致异常效应的物质,它们通过摄入、积累等各种途径,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带来异常影响,而是类似雌激素对生物体起作用,即使数量极少,也能让生物体的内分泌失衡,出现种种异常现象。内分泌干扰物的污染控制,已是人类健康的重要问题并提到了战略高度来认识。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是低浓度、痕量化,很难独立控制与治理,但就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的来龙去脉进行清理,其主要来源途径是人、畜在食用生长激素、抗生素后不能被体内吸收,用于有目的的吸收仅占30,不能吸收的被排

37、泄进入环境,主要的宿主是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如城市没有污水处理厂,将是直接进入水体,问题更复杂)、畜禽养殖场粪便,内分泌干扰物的综合防治,从防的角度,要从源头上减少人、畜对激素、抗生素的使用,从治的角度,是必须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泥、畜禽养殖粪便的治理,严禁不经高温好氧处理的污泥、粪便直接农用.通过对污泥、粪便的处理对内分泌干扰物污染进行了协同控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文为互联网收集,请勿用作商业用途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复合污染认识的不断深入,老污染源伴生了新问题,传统的污染治理需不断深化,污染物的控源具有长期性和综合性。2、差别化污染防治.我国地域存在着从热带、亚热带到温带、寒温

38、带等广泛的地理谱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地跨我国东、中、西部3个经济带,既有自然条件的差异,又存在着上、中、下游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的差异,由此造成环境污染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因此,在确定环境污染控制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这些特点,遵循 “分区、分类、分级、分阶段”的理念,以反映环境经济政策在污染特征、区域差异、环境质量目标以及实施阶段方面的差异性。(1)、污染的分区控制战略针对我国地域广阔,环境特征差异显著的特点,需要依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制定不同的污染控制对象与控制标准,实施差异性的污染控制策略.分区要考虑到环境过程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一致性以及环境功能的差异性,可采取资源分

39、区、生态分区和环境功能分区等多种分区形式,构建污染物控制的分区体系。其中,资源分区是根据环境循环单元进行划分,主要体现环境过程的完整性,表现出污染物输移转化规律,是实现环境质量综合管理的重要单元.生态区主要是根据影响环境生态特征的自然要素进行划分,例如气候、地形地貌、植被、土壤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其实质是一定尺度下的环境分类方法,主要用于识别环境生态功能和确定环境的生态完整性标准,是实施基于环境生态安全的污染控制策略的重要控制单元。环境功能分区是在环境生态分区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环境管理能力及地方差异性,在区域尺度和时间尺度上权衡人类需求功能与环境生态需求功能所采取的一种分区方法。环境功能区包括

40、 3 种类型,即重要功能区、一般功能区和冲突协调区,在制定环境功能区划时,采用冲突协调机制处理跨行政界、上下游、左右岸等冲突问题,需要统筹各环境质量标准的冲突问题。(2)、污染的分类控制战略环境污染控制是针对多污染源、涉及多污染物的系统工程,针对环境质量目标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性要求,应注重环境质量目标实现与适应的环境经济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明确排污权、事权,提高环境经济政策的针对性和执行效率。虽然工业点源、城镇生活污染、农村非点源等是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但是不同污染物在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贡献比例和影响程度会发生转变。如CODCr和 NH4+N 等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

41、水;氮、磷等营养物主要来源于农业和畜禽养殖业废水;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矿山、冶炼、电镀等行业;持久型有机污染物(POPs)多来源于农村化肥、农药等。由于污染源具有不同的经济行为和影响机理,因此应针对不同污染源以及污染物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对于工业污染源 ,应尽量考虑利用收费和环境税制度促进企业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对于城镇生活污染源,应尽量考虑利用收费方式促进个人减少排污,利用投、融资和收费制度保证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正常运行;对于农村污染源而言,应尽量考虑利用补贴手段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利用环境税或其他收费方式,减少或者禁用农药和化肥。(3)、污染的分级控制战略由于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环

42、境效果及其经济影响不同,其对不同的环境质量目标与排放限值的支持能力也不同,在此情况下要针对环境质量目标与排放限值要求实施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而且即便是同一环境经济政策也应有所差异。 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要求实施不同级别的排放限值,对于排放限值严格的企业,要考虑到通过实施不同的税收、信贷和财政支持的方式,促进其更快地实现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对于技术水平与排放限值要求差距大的企业,通过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促进其尽快转型,对于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要通过环境经济政策加快其发展. 对于实施不同处理水平的污水处理厂,要考虑到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成本、处理工艺、适用范围的差异及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

43、等政策的差异.分级思想还体现环境经济政策在“国家区域控制单元”层次上的实施要求,即要在不同层次上实施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 在国家层面上,需要制定针对税收、 收费、 财政投入以及补偿与赔偿的基本政策,指导污染防治的环境经济政策的构建;在区域层面上,要根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要求 ,结合区域生态环境特征、 区域社会经济、 产业结构状况等,构建适合于控制单元之间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从而协调控制单元间的关系,保证区域整体利益和社会公平;在控制单元内部,要依据国家和区域层面的环境经济政策要求,结合控制单元的生态功能定位,根据控制单元的环境质量标准、 环境消耗模式、污染源特征与社会经济状况,针对各种污染源建立

44、其适用的环境经济政策,充分体现政策的特殊性,使其所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促进外部成本内部化.(4)、污染的分期控制战略污染控制的目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以环境生态安全为最终目标,根据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分别制定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目标, 并提出分阶段的污染实施方案,这不仅有利于政府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保障污染防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 污染控制是一个长期的、分阶段实施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必须与环境质量目标相协调,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污染控制技术水平等制定不同阶段的环境经济政策,在不同的阶段对管理对象外部环境成本转化为内部成本的要求不同,实施环境经济政策

45、的力度有所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环境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适应阶段。 如果某一阶段实施了另一个阶段的环境经济政策,结果会适得其反。 如超标收费、罚款以及环境税等手段是在要求企业达标排放阶段所采取的重要经济手段,而排污权交易则是在企业实现达标排放后才能够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但是如果条件尚未成熟就实施排污权交易,这种政策会容易演变成企业污染排放的借口。同时,也要注意到环境经济政策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稳定性是指环境经济政策在具有稳定的外部环境下才能够发挥其作用,同时环境经济政策也需要稳定持续地实施,既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适当调整,也要保证环境经济政策实施的连续性. 长期性是指环境经济政策在经过了足

46、够长的时间和一定的周期后,才能反映出其效果。 因此,需要对环境经济政策体系进行一定周期的改革。 以税收体系为例,我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收费政策,如排污收费、水资源费、垃圾处理费等,虽然经历了不断改革,已经基本纳入财政体系,但还是以税外收费的形式存在,没有被正式纳入税收的范围,因此,需要对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税制改革进程进行长期规划,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并选择适当时机加以实施。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根据我国发展和环境污染的特点,提出我国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的发展路线:2010年到2020年,完成常规污染控制到复合污染控制的转变,2020年着重进行污染环境的修复

47、,到2035年实现生态系统的恢复,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四、 结语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共十七届正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并首次将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这一战略目标和任务的确立, 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实现了生态观上的一次重大提升,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在我们今后的发展中,应当把生态友好作为我们发展健康经济的标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对水、土壤、气候等环境要素的保护,为取得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胜利而努力。14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