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八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测试题一、选择题1.鸦片战争前,一位中国文人这样描述西方人:“他们的长腿不能弯曲,因而他们不能奔跑和跳跃;他们碧蓝的眼睛畏惧阳光,甚至在中午不敢睁开。”就连林则徐也相信“只要断绝了对西方人茶叶和大黄的供应,他们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而死”。造成这种认识的根源是( )A.中西方文化差异B.长期实行的闭关政策C.中西方人种差异D.中国文人的偏见2.下图是1842年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签订签约的情景。这里的“条约”指的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3.右图为鸦片战争形势图。图中反映了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分布于( )A.长江流域B.珠江流域C
2、.黄河流域D.东南沿海4.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一步。”这场战争是指(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圆明园,我为你哭泣!”同学们学习了“火烧圆明园”这段历史后,内心充满了悲愤和痛惜,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抢劫、烧毁了这座世界著名皇家园林的殖民强盗是( )A.英军B.八国联军C.英法联军D.美俄联军6.马克思说:俄国在战争中,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在中国获得的好处都要多
3、。19世界中期,俄国在中国获得的主要“好处”是( )A.取得协定关税特权B.割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C.获取了中国大量赔款D.强迫中国开放口岸7.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其中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纪年方法一直延续到近代,如1894年是甲午年,1898年是戊戌年。由此推算,八国联军侵华的1900年应是( )A.己亥年B.庚子年C.辛丑年D.壬寅年8.图片承载着历史。下列图片中反映了八国联军侵华史实的是( )A.虎门销烟 B.圆明园遗址 C.坐在清帝的宝座上 D.日军在旅顺的暴行9.清末一位小贩说:在北京东交民巷这地界,我们这些个卖瓜的、买菜的不能随便出入
4、了,更不要说居住了,说什么皇上把这地界划给了洋人。这是因为清政府被迫签订了(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0.史料记载:1876年,中国宁波海关税务司李圭首次参加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他发现美国展品“约居十之八”,而中国“竟无一物于此”。会后,他大声疾呼“机器正当讲求”(意思是中国迫切需要采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他喊出了下列哪个派别的心声( )A.顽固派B.洋务派C.维新派D.革命派11.据客都梅州一书介绍:丁日昌曾协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并任总办,建议清政府设立北洋、东洋和南洋海军,曾在台湾规划主持架设电报线。从这些活动可以判断丁日昌积极倡导和参与( )A.洋务运动B
5、.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12.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洋务运动实质上是( )A.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B.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C.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D.以工场手工业代替简单协作13.对联具有记载历史的功能,是时代的见证。“宣传民主维新,倡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批判专制守旧,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此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五四运动D.新文化运动14.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道:“课毕后阅读报纸,见志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党所据,新军亦起而响应从此万恶之政府即已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反映的重要事件是( )A.武昌起义B.南昌起义C.西安事变D.渡江战役15.
6、日本学者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其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如此推理,中国近代化进程应该走的道路是( )A.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B.辛亥革命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C.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D.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洋务运动16.八年级同学在复习课上罗列了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陈独秀的有关事迹。你认为他们复习的主题应该是( )A.侵略与反抗B.近代化探索C.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D.民主与法治17.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写道
7、:“一天,吴总监来电天安门外有学生千余人,手执白旗,标语为和会失败,攻击曹总长诸位,请诸位暂留公府。”这段文字讲述的是( )A.公车上书B.百日维新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8.1919年5月5日以后,许多商铺门前纷纷贴出了“罢学救亡,罢市救亡,我两界挺身而出;民心不死,民国不死,愿诸君努力进行”对联,与该对联相关的历史事件最先爆发于( )A.天津B.上海C.北京D.南京19.“上海小楼,南湖游船,开天辟地,谱写新篇”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B.中华民国的建立C.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20.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
8、,来挽救中国的危亡。”这个“军官学校”位于( )A.广州B.长沙C.武汉D.上海21.下列一组词反映了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社会进步主题:反帝反封建;民主、科学;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按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22.“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井冈山“历史红”的是指中国共产党在这里( )A.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B.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C.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D.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23.学者张益民认为,1927年的挫折,迫使中共领导人重新探讨社会改造的根本道路,中共对农业中国及其革命道路才有了真正的认识。这种
9、认识及行动方向的转变是( )A.农民运动到城市暴动B.乡村到城市C.反蒋到联蒋D.城市到农村24.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B.井冈山会师C.红军长征D.挺进大别山25.某中学组织一次主题为“感受长征”的文艺会演,以下几个历史场景,其中能反映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召开遵义会议B.巧渡金沙江C.强渡大渡河D.吴起镇会师二、连线题26.请将下列历史人物与他们所参与的重要历史事件连线。林则徐 左宗棠 邓世昌 周恩来A.发动南昌起义 B.收复新疆 C.
10、领导虎门销烟 D.甲午海战为国捐躯三、读图说史27.有人说,自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历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又是中国的探索史,更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落后挨打到独立自主再到国富民强的奋斗史。请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图1辛丑条约签订的情景 图2武昌起义中革命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图1中的条约是哪一次战争后签订的?签订的时间是哪一年?这个条约对我国社会性质变化方面的最重大的影响是什么?(2)图2中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这次起义发生在哪一年?这次革命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什么?28.请观察下列四幅图片,回答问题。A.赴美留学的幼童 B.清帝退位诏书(局部) C.公车上书题名名册 D.青年杂志
11、创刊号(1)请将上面四幅图片按照时间先后排序。(2)上面四幅图片分别与哪些重大历史事件相关?(3)请你为这组图片拟一个合适的名字。四、材料解析题29.某中学一研究小组就“同文馆”的历史进行探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诡计本多端,使小朝廷设同文之馆;军机无远略,诱佳子弟拜异类为师。清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材料二:同文馆于同治元年(1862)成立。馆学最初只有英文、法文。同文馆是成立了,但招不到学生,因为风气未开,无人肯入,大家以为学了洋文,便是降了外国。齐白石齐如山回忆录材料三:同文馆的学生并不多,1862年入学的仅10人,后增为30人,最多时也只有125人,1901年,该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2、同文馆完全按正规的学校来办,入校学生不仅学外语,还学中文和自然科学,学制严格,八年毕业。考试制度也很严格,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岁有岁考,三年一大考。总体来看,同文馆作为中国最早的近代新式学堂,其开一代风气之先的拓荒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李喜所中国最早的外语学校同文馆(1)根据材料一回答,作者对设立同文馆是否赞同?(2)根据材料二回答,为什么同文馆招不到学生?(3)通过材料三,你能获取关于同文馆的哪些信息点?(概括写出三点即可)3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5060年代,清政府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发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861年,曾国
13、藩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1862年,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台实用蒸汽机在安庆内军械所问世,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一家官办军事企业。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提出了“寓强于富”的口号,开始创办民用工业。1881年投产的开平煤矿是中国第一个使用机械开采的煤矿。在此之前,通商口岸所需的煤炭几乎全被洋煤所垄断。开平煤投入市场后,由于质优价低,中外争相使用,达到了分洋利的目的。不仅如此,它还给附近地区提供了廉价燃料,促进了其他工业的发展。(1)根据以上材料回答,洋务派创办的军用企业有哪些?(2)根据以上材料回
14、答,创办这些企业的代表人物有哪些?(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的过程中有什么历史地位?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打倒列强,产除军阀,把国民革命运动推向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军兵分三路:一路指向江西;一路指向福建;一路指向湖南、湖北。其中,两湖是主战场。北伐军在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势如破竹,迅速攻克长沙,随即进军湖北,相继攻克武汉三镇。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叶挺独立团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所在的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在江西战场,北伐军于11月攻克九江和南昌,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接着,北伐军沿着长江挥师东下,直驱南京。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便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威震全国,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材料二: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1)根据材料一回答,国民政府北伐的目的是什么?(2)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北伐的主要对象是谁?(写出两个即可)(3)根据以上材料回答,北伐能够胜利进军的原因是什么?(写出两点即可)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