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雷州大道(207国道)道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雷州大道(207国道)道路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一章 总 论1.1 概述1.1.1 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雷州大道(207国道)道路改造工程(K3584+250 K3589+345段)2、建设单位:雷州市土地储备中心3、法人代表:4、建设地点:雷州市城区(市标至交警站场路口)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1、单位名称: 珠海德联工程咨询有限公司2、资格证书:工咨乙123200600333、发证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依据 1、雷州市土地储备中心委托我公司编制雷州大道(207国道)道路改造
2、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协议。2、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3、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LL37-90,1999年)。4、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5、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2010)。6、雷州市城市交通规划(1997-2010)。7、雷州“十一五”交通发展规划。8、委托方提供项目的有关资料。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研究范围本报告通过对雷州市道路与交通的现状及发展进行分析,结合雷州市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根据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交通规划,确定雷州大道(207国道)工程的建设规模,提出雷州大道(207国道)分段进行建设相关工作方案,估算建设投资,做出资金筹措和
3、借款偿还计划,最后得出研究结论。1.2 可行性研究结论1.2.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随着雷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雷州大道(207国道)交通量猛增,导致该段道路与雷州市区道路互相干扰,影响了这一重要的对外交通应有的基本功能。因此,为了适应雷州市城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雷州大道(207国道)全线进行整治改造。本项目将对雷州大道(207国道)(K3584+250 K3589+345段)进行改造,是雷州城区的一条南北主轴线,也是雷州市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项目建设符合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要求,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减轻城区交通压力的需要。项目建设是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
4、是交通和铁路建设配套发展的需要。项目建设是雷州市市区建设城市中心区的重要一步,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和经济的发展。同时,项目建设是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有利于全市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雷州大道(207国道)建设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1.2.2 项目的建设规模及内容雷州大道(207国道)(K3584+250 K3589+345段)建设起点市标,终点于交警站场路口,南北走向,为城市主干道级,全长5095米,路幅度宽66米,计算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双向6车道。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见表1-1。1.2.3 主要建设条件本项目场址位于雷州市附城镇和雷城镇境内,北与市
5、标连接,南止与交警站场路口。建设设工程征地涉及沿线单位和居民建筑物的拆迁,征收土地为集体权属,地类主要为空地、园地、林地和小部分耕地。施工水电及材料供应条件具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1-1序号指标名称单位企水路口至市标备注1道路类别城市主干道级2计算行车速度公里/小时803道路长度米50954路幅总宽米665机动车道宽度米11.526机非分隔带米5.027非机动车道宽度米5.529人行道宽度米11.02含行道树10路面面层类型水泥混凝土11路面横坡度%1.512建设投资万元9975.0912.1自有资金万元836.9912.2贷款本金万元6625.7312.3建设期利息万元117.72利率按
6、6.12%13项目建设期年114借款偿还款年11含建设期1.2.4 建设资金投资和筹措本项目所需建设资金9975.09万元,路面宽66米,规划控制范围从路中心线向两侧纵深100米,控制土地面积1528.5亩,其中道路占用土地504.4亩,可开发利用土地1024.1亩。预算项目开发总成本9775.04万元,其中:征(收)土地补偿1499.73万元,拆迁安置补偿1000.27万元,建筑及设备投入6540.00万元,不可预计支出200.00万元。资金采取滚动方式投入。雷州大道(207国道)建设由市人民政府负责,资金来源:部分与省交通厅、市公路局争取,部分资金由市政府向银行贷款。建设期限1年,分两个阶
7、段实施:第一阶段2009年6月至7月,主要是征收土地及拆迁;第二阶段2009年7月至2010年1月,道路建设及征收、拆迁扫尾工作。1.2.5 借款偿还计划本项目由雷州市财政统筹资金进行开发银行贷款偿还。建设期1年,借款宽限期 5年,第2至5年每年偿还利息 422.10 万元,从第 年开始,每年安排财政资金1241.62万元用于还本付息。含建设期,第11年全部清偿专项贷款本息。 1.2.6 国民经济分析本项目国民经济比较可观: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17.30%,净现值ENPV(ic=12%)=3997.06万元,投资回收期:10.86年,效益费用比:1.3512;在当投资增加10%,同时效益减少1
8、0%的不利情况下,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12.75%,净现值FNPV(ic=12%)=626.15万元,投资回收期:17.85年,效益费用比:1.0177。项目的投资回收比较稳定,能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评价结论:项目可行。1.2.7 社会效益本项目的建成,将通过拓宽道路宽度减轻城区过境交通压力,改善城区道路交通环境,符合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有效地带动了本地经济的发展;项目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通过配套铁路建设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有利于雷州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对促进雷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项
9、目的负面影响很小,社会效益十分显著。评价结论:项目可行。1.3 存在问题和建议该项目的社会效益显著,经济上可行,建议抓紧项目前期工作,尽快予以实施。雷州大道(207国道)项目经过空地、园地、林地和部分耕地,以及居住建筑物。必须做好农民群众的协调工作,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本项目应结合当地乡镇的规划,早规划、早控制。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2.1 项目提出的背景随着雷州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的扩大,雷州大道(207国道)交通量猛增,导致该段道路与雷州市区道路互相干扰,影响了这一重要的对外交通应有的基本功能。因此,为了适应雷州市城市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对雷州大道(207国道)全线进行
10、整治改造。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2.1 项目建设是城市交通规划发展的要求,是完善城市路网结构、减轻城区过境交通压力的需要雷州大道(207国道)穿城而过,给雷州市交通带来极大的便利。然而,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国道沿线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已逐渐成为城市闹市区所在,两旁有政府机关、学校、银行、厂区、酒店宾馆、货运站场等等,住宅建筑林立,居民密集,双向4车道的道路车流拥挤,交通负荷过重,时有交通事故发生,道路通行功能降低,同时,密集车流导致的空气污染和噪音严重地影响附近居民的工作生活秩序。雷州市城市交通规划(1997-2010)提出,城市交通应该注重旧城道路改造规划,按照新旧兼容的原则,既要寻求
11、道路交通设施的发展与提高,又要充分利用现有交通设施的潜力。根据雷州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道路网发展格局,本项目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雷州大道(207国道)(K3584+250 K3589+345段)建设起点市标,止于交警站场路口。建设后将成为南北向主要通道,并作为雷州市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高城区南北联系的便利。项目建设对于带动连接道路的建设以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调整土地的使用和开发,具有重要作用。2.2.2 项目建设是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和铁路建设配套发展的需要雷州火车站是粤海铁路的重要中转站,为了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必须加大力度建设铁路货物快
12、速集散,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将大大改善雷州市的交通状况,提高雷州市作业广东省西部物流主要的地位,在交通运输网中起到重要作用。2.2.3 项目建设是雷州市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重要一步,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要充分利用雷州市的交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建成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目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首先要建立和规范运输市场,发展物流产业,逐步建成雷州大型物流中转基地,接受珠三角辐射和服务大西南,加快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的形成。在商贸流通方面,构建一批立足雷州资源与产业优势的市场,同时提高相应的仓储运输能力及供求
13、信息发布能力。地处亚热带的雷州,三面环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以其独特的风光和众多的文物古迹,吸引了众多中外旅游者。雷州旅游业,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日益发展。本项目的实施,为加强重点旅游景区项目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和服务质量,提高城市形象,加快城市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作用。2.2.4 项目建设是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有利于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按照“分类指导、梯度推进、协调发展、共同富裕”的方针,发挥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加快我省东西两翼地区和粤北山区的发展步伐。“十一五”期末,广州、深圳力争
14、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经济特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迈出更大步伐,东西两翼地区达到宽裕小康水平,山区全面实现小康。东西两翼地区以增强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为总任务,以调整经济结构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发展“三高”农业、特色工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壮大经济总量。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兴办工业园区,广泛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工业化水平。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水、电、路的建设,注重保护和利用水资源,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改善投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国民经济得到突飞猛进的高速发展,而雷州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是该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15、雷州市作为我国华南西部区域的主要城市,是大陆与海南联系的必经之地,其区位优势优越。交通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加速广东省“加快东、西两翼和带动山区”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有利于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项目所在地目前属于城郊结合部地带,项目的建设,有利于城区和乡镇的交通往来,可以推动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进程,带动相关产业、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沿线居民的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第三章 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3.1 雷州市经济社会现状和发展规划3.1.1 雷州市经济社会现状 雷州市位于中国大陆的最南端,三面临海,海岸
16、线长460公里,史称“天南重地”。全市陆地面积3532平方公里,下辖18个乡镇,3个街道办,456个行政村,人口147多万。是海南岛通往大陆的必经之地,是中国大西南主要出海通道。雷州市自然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在改革开放中,雷州市从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努力实施港口经济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农业已建有农作、水果、畜牧、渔业,形成以矿产开采、制糖、食品、冷冻、建材、服装、农副产品加工和机械制造为主的工业体系,外经、外贸、文教、科技、卫生、体育等各方面也迅速发展。雷州市近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数据指标表3-1 金额单位:亿元序号指标2002年2007年年均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47.0168.459.
17、85%1.1 第一产业26.0132.725.9%1.2 第二产业5.2110.6819.7%1.3 第三产业16.0325.0511.8%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1735.613.9%3外贸出口总值(亿美元)0.12470.314226%4旅游总收入2.943.393.65%注:数据来源于雷州政府报告。近几年来,雷州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市容市貌有很大改观,基础设施和市政建设成绩显著。完成新城大道、西湖大道、雷州大道、群众大道、工业大道的人行道改造工程和市标广场、雷祖祠榕园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地面积10万平万米。雷州火车站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开办客运和货运业务。市溪头自来水厂建设工
18、程竣工,全面整治城区东西排污沟,筹备建设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和市区污水处理厂。 3.1.2 总体发展规划1、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扩大开放、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扩大内需、广东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对粤西地区支持,这些都将为雷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极好的发展机遇。发挥资源、区位和港口优势以及当前良好的发展势头,是新一轮加快发展的坚实基础。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纲要指出,雷州市“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水平上新台阶,总体经济实力增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或略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运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明显
19、成效,投资环境显著改善,经济秩序良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质量的效益显著提高,各乡镇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为到2011年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2006年10月,雷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明确今后5年的奋斗目标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构建起以临海工业和海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主要支撑、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外向化水平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经济运行机制充满活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和人居环境明显
20、改善,成为国内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之一。到2011年,雷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全市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到2011年达1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达到4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达到24.1;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8%,达到45.9。三大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47.8:15.6:36.6调整为39.7:19.7:40.6。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略有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1、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5以内。2、城市总体发展规划依托历史文化名城,按照“西拓、北延、中改”的总体思路,围绕“突出特点、形成特色、增强竞争力”的目标,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调整优化城区商住、工业、行政、文化教育、社区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认真组织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切实抓好曲街、南亭街、二桥街、西湖公园、三元塔公园、雷祖祠、天宁寺等文化古街和名胜古迹的抢救保护工作。配合做好湛徐高速公路雷州段和霞海一级公路的建设,完成县道客江线、谢坑线、白流线建设工程,不断完善交通网络。加强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完成新城大道、全茂大道、西湖大道三、四、五、六横路建设工程和雷州大
22、道(207国道)改造工程。完善工业大道及雷南大道配套工程。全面完成城市防洪减灾工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等建设项目,增强城市治污保洁能力。新建白水沟森林公园、新村生态森林公园、天河街心公园,新增绿地面积75万平方米,优化人居环境。完善土地储备制度,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继续推进住房制度改革,建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解决城市特困户住房困难。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投资经营城市公共事业。加强建筑施工、市容卫生、交通秩序、户外广告的规范管理,整治“脏、乱、差”,美化、优化、净化城市环境,争创省卫生城市。精心打造雷州旅游业。以“雷文化”为主线,编制雷州
23、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构建聚名胜古迹、滨海风光、“雷文化”、亚热带风情、海鲜美食等特色资源为一体的观光旅游城市。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把旅游业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依靠社会力量,加快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努力实现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引进旅游龙头企业,整合雷州旅游资源,打造以雷祖祠、白水沟四星级旅游酒店、乌石天成台渡假村、企水赤豆寮岛渡假村、坡正湾鹭鸟天堂、鹰峰岭火山奇观公园、大型商业区为核心的旅游链,增加景点配套设施,提高景点品位和旅游接待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农家乐、渔家乐旅游项目,拉动旅游消费,促进
24、全市经济发展。到2011年,力争接待游客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收入8亿元,旅游经济占全市生产总值3.5%。着力发展商贸服务业。优化第三产业布局,构建以粤海铁路、207国道和流沙港、乌石港、企水港等港口为框架的物流网络,拓展商贸业发展空间,推进第三产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信息资源开发,普及信息技术的应用,发展广播电视、电信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促进文化、中介、社区、公共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建设大、中型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扶持发展商业龙头企业,增强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发展各类便民、利民的社会服务项目。加快供销合作社改
25、革和发展,努力建立连接城乡的现代流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到2011年,全市第三产业要力争实现增加值49.5亿元。充分发挥国家二类对外开放口岸流沙港的优势和作用,利用省口岸局批准在我市流沙港口岸开展中国籍船舶发展东南亚近洋运输业务试点的优惠政策,加快港口建设,培育木片、食糖、煤炭、化肥等大宗货物集散中转基地,积极引入国内外有实力的船务公司和货运代理、船务代理企业来雷投资合作,发展港口运输、货代、船代、仓储、货运场等相关项目,努力做大港口经济,到2011年,实现港口货物吞吐量250万吨。3.1.3 项目影响区经济社会发展分析本项目直接影响区
26、域是雷州城区。城区,是雷州市的中心区域,雷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面积40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常住人口21.6万人。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至清未,雷州城大都为县、州、郡、道府治,成为雷州半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称“天南重地”,也有“领南名郡,海北奇观”的美称,具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主要名胜古迹有雷祖祠、三元塔、天宁寺、蒿山寺等240多座;“西湖翠拥”、“雁塔题名”等雷阳八景远近闻名。古代的“雷州换鼓”一俗闻名于世,居“天下四绝”之首。风光秀丽、稻壳飘香的20多万亩东西洋田三面环拥雷州城,常年奔流不息的南渡河绕城而过,西湖水库、白水沟水库嵌于城边,与雷州景色交相辉映。近年来,
27、雷州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税源经济是全市事业的生命线,社区建设是城区工作的永恒主题”这一工作思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区的优势,致力改善投资环境,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城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各项经济指标名列全市前列。雷州城区早在清朝以前,便已有东南亚和港澳客商频繁来往。商贸活跃,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市场建设日新月异。商贸市场雷州是粤西商贸的货物集散地之一。目前,全市拥有各类市场72个,面积38万平方米,国营、集体和个体的商业网点遍布城乡。207国道雷州邦塘路段的大型专业市场,建筑9万平方米、各类设施齐备的水店综合市场、城内农贸综合批发市场等。主要经营有五金机电、饲料、
28、副食品、钢材、建材、家私、服装、装饰材料、图书音像、水果等批发,形成大中小比例适当、高中低档配套互补、生态结构合理、功能设施齐备、服务质量优良、管理手段先进的专业市场体系。目前,城区在雷州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依托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通过市场引导和政策扶持,按照“整合存量,引进增量,壮大规模,突出特色,形成优势”的发展思路,推进资产优化重组,培育壮大骨干企业,逐步建成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体系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工业体系和商贸流通体系,在区域经济布局上确立初步形成了“一城分三区”的格局。城区内建有饲料、副食品、服装、装饰材料、机电五金、建材、水果等物流中心正日渐趋旺。本项目道路位于城区的南北轴线
29、,既能减轻城区中心的交通压力,有效地改善城区环境,也将带动项目所在地沿线的城市建设发展,推动道路沿线及周边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有力地配合雷州城区区域经济布局的发展,对项目所在区域产生积极的影响。3.2 需求分析3.2.1 路网现状1、雷州市区路网现状雷州市区现状城市结构分为雷城、新城、西湖三个街道办管辖区,城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经过几年不断完善的建设,特别是近年几条主要道路骨架的基本形成,市区现状道路网络已初具规模。市区路网现状见图3.2-1。雷州市区路网现状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特征和问题。路网分布方面。雷州市城市结构属典型的组团式,市区道路形成了几个相对独立的网络系统。其中雷城规划区的路网密
30、度较高,而新城规划区主干路网已初具规模,但与之配套的次干道不够,支路更少,其它如西湖规划区等组团,尚未形成主干网络。雷州城区呈东西向分布,西湖大道、雷州大道构成城区东西方向的主要通道,相比之下,南北向主要通道密度不够,路网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道路等级结构方面市区道路主、次、支路构成比例失调,尤其是主、次干道比例不合理。其原因一是从路网结构上的需要考虑将一些达不到主干道标准的道路计入主干道,二是次干道配套建设不足,致使路网集疏交通的能力差,交通负荷相对集中在主干道。尤其在西湖大道、雷州大道拥挤主要发生在主干道上。路网功能性质方面。雷州大道(207国道)不但具有对外联系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雷州市区
31、中心主干道的作用。 路网交通组织方面。例如,城区由于主干道较窄,通过能力有限且伸入旧城区中心,加上缺乏边缘疏导道路,给交通组织带来一定困难。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路网结构上,如能在市区新建南北向的疏导道路,则可有效缓解市区内部路网、特别是过境交通的交通压力,从而可提高市区路网对市内交通的负荷容量。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利用现有国道交通设施进行改造、扩建,也可利用部分空地、园地、闲置地新建道路,提高国道的通行能力,不失为近期改善城区南北交通通行能力的一个良方。2、项目道路现状现项目为连接市标与交警站场路口之间南北走向的综合性道路,目前主要是空地、园地、林地和部分耕地及居住建筑物。本项目道路是雷州市对
32、外联络的重要通道,是雷州市规划路网中的主要道路,也是城区及整个雷州市货物进出的交通要道。根据交通规划,建设后的火车站主要与市区东西走向的主干道西湖大道和南北走向的主干道雷南大道相接,形成城区西南部的重要交通主干道。在城区的雷州大道(207国道),由于过境车辆与城市车流混杂,通行能力已大超负荷,且部分地段地处闹市。因此,需要通过拓宽道路来提高过境交通的通行能力。3.2.2 城区交通发展规划1、城市道路交通总体规划我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将给雷州市综合运输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海上运输会有较大增长;国家开发西部战略,使作为西南出海通道的雷州成批量货物所占运输量比例会有提高;广东率先基本实
33、现现代化,雷州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均对交通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镇际及村际公路网协调发展,港口、铁路、站场及主要工矿企业间的公路运输衔接,都需要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效率。因此,必须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适应“十一五”期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应“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并适度超前,形成以公路为基础,铁路为骨干,水运、运输协调发展,对外运输通道、市内运输网络和港、门主枢纽相互衔接,结构合理,综合运输能力和运输质量明显提高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城市的交通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的综合交通功能,到规划期末,实现以雷州中心城区为交通中心枢的基本构想”的总体目标,雷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3
34、2010)提出城市道路交通规划是:逐步形成四个等级、四个层次、功能性质明确的道路网体系。在路网结构上按“组团成网、内外分流;干线连通、环线包络”的层次进行规划和建设。2、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根据前面的分析,雷州市城市交通的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路网动能结构、交通组织管理、交通政策以及居民出行相对集中于旧城中心等方面。着眼于社会经济对交通的需求和城市的长远发展,今后雷州市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处理好土地使用与交通的相互关系,通过适当的土地使用调整来改善市区交通分布,尤其是减轻旧城中心的交通压力。调整路网结构,使之有效地屏蔽市区外部交通,剥离组团过境交通,在此基本上,结合旧城道路改造,理顺组团内
35、部交通,从而协调好市区内外交通和组团内外的关系。合理把握城市交通发展政策,重点是调整好城市交通结构,提倡公共交通,控制个体交通,在到有效减轻道路交通负荷的目的。加大交通管理力度,改善交通管理手段,既要重视对现在道路设施的整治改造,也要加强对非交通目的占用道路现象的清理。在组织好道路动态交通的同时,重视静态交通管理与设施的建设。3、城区道路网发展格局考虑雷州市区现状路网未能有效地屏蔽市区外部过境交通和未能有效地剥离组团内外交通的主要交通特征,以完善组团内部路网为基础,从分流组团内外交通的功能出发,并构筑组团之间的道路骨架,进而考虑到市区路网与周边公路网合理衔接的需要,今后雷州市区道路网发展的重点
36、是:结合外环路的建设,处理好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关系,使之具有屏蔽市区外部过境交通的功能。在组团边缘形成剥离组团外部交通的疏导道路,使组团内外交通有序分流,以减轻组团内部的交通压力。加强组团与组团、组团与对外交通枢纽之间的道路交通联系,在整治现有连接道路的同时,分期建设新的必要的连接道路。大力进行旧城道路改造,使旧城内部道路交通状况得到明显改善。4、城区道路规划的总体框架雷州市区道路网可按“四个等级、四个层次”的总体框架进行规划和建设。四个等级是指市区道路按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和支路分级。四个层次分述如下:第一层次是组团内部道路,主要由支道和次干道构成,主干道起骨架作用,兼具交通性与生活性,
37、承担组团内部交通和疏散组团出入交通的作用;第二层次是组团边缘布置的交通性主干道,主要起到疏散组团过境交通的作用,避免组团外部交通汇入组团内部中心地带,以减少组团内部的交通压力;第三层次是组团之间和全市性客货运交通枢纽之间的主干道和快速路,即在各个组团以及火车站、港口码头和公路客货枢纽之间形成的快捷通道;第四层次是包络城区的公路及与之衔接的周边公路与城市出入口道路,主要作用是保证城市出入口道路的畅通和对城区外部过境交通的有效展蔽。总体而言,以上四个层次亦即:“组团成网、内外分流;干线连通、环线包络”。在雷州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11年)中提出,城市近期建设的其中一个重点是“加强城市对
38、外交通联系,改善城市内外交通,重点解决207国道穿越城区和城市出入口交通不畅的问题”。本项目建设是近期主干道之一,其作为城区主干道同时也是对外联系的主要交通干道,有着双重功能,项目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发展规划的要求。3.3 建设规模按照雷州市区交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城区道路网发展格局,根据本项目的性质和城市交通规划,按城市道路建设标准确定雷州大道(207国道)的建设规模和有关技术标准。考虑雷州市区居民出行结构中自行车和摩托车比例超过50%和过境交通量大的实际情况,雷州大道(207国道)建设均按三块板道路设计,按6车道设计。雷州大道(207国道)道路改造工程(K3584+250 K358
39、9+345段)起点于市标,终点于交警站场路口,全长5095米,为改造道路,按照城市主干道1级技术标准设计。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路基用地宽度66米,机动车行车道为双向6车道211.5米,机非分隔带25.0米,非机动车道25.5米,人行道211.0米,(内含52.0米的行道树绿化带),根据道路的填挖设置护坡。路口采用平面交叉,与主干道相交处采用渠化设计。采用高等及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期限为20年。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雨污管道及其他专业管线增安排在两侧人行道下。3.3.1 主要技术指标雷州大道(207国道)的主要技术指标见表3-2。雷州大道(207国道)建设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3-2序号指
40、标名称单位全段1计算行车速度公里/小时802停车视距米603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米4004最大纵坡%5.55竖曲线最小长度米406坚曲线最小半径(凹/凸)米1050/13507桥涵设计荷载汽-20、挂-1008道路长度米50959路幅总宽米6610机动车道宽度米11.5211机非分隔米5.0212非机动车道宽度米5.5213人行道宽度米11.0214路面面层类型水泥混凝土15路面横坡度%1.5第四章 交通量和运输量发展预测根据近年来的交通发展趋势和交通量的观测以及参照附近收费站开始收费以来的交通量状况,以2008年上半年附近收费站的现场调查实际数据考虑城区调整系数后计算出基年数据,以后的交通
41、量及运输量发展进行重新预测,确定2008年为预测基年。4.1交通量调查和确定采用国道207线南渡河收费站2008年上半年收费的历史车辆状况,考虑城区数量和车辆类型调整系数后确定项目基年数据,采用历年收费平均值确定基年(2009年)交通量为表4-1。基年交通量表4-1 单位:辆/日车型特大型车大型车中型车小型车摩托车交通量71038330932321586参考当地的交通量OD调查资料和湛江市公路网规划的基础数据,各类车的车型构成比例如下:中型车中含中型货车和大客车,其比例系数为大客车 34.07% 中货车65.93%小型车中含小客车和小货车,其比例系数为小客车36.06% 小货车63.94%各车
42、型换算成标准车,换算系数为小客车:0.5 大客车:1.0 小货车:0.5 中货车:1.0 大货车:1.5 摩托车:0.1 特大型车:2.04.2 增长率的确定根据湛江市交通通信规划分析的结果,湛江市公路交通量平均年增长率如下表4-2:湛江市平均交通量增长率表表4-2年份2001-20152015-2034平均增长率5.5%3.8%4.3 未来交通量预测远景交通量考虑诱增交通量及转移交通量,依据湛江市交通通讯资料按递增率计算趋势交通量。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4-3。4.4 未来运输量预测根据交通量观测资料及交通量预测结果,运输预测结果见表4-4。交 通 量 预 测 表 表4-3单位:辆/日年份客车货
43、车摩托车特大型车换算成标准车本路段标准车备注小客车大客车小货车中货车大货车20091171 1133 2076 2192 1043 1593 7 6685668520101235 1195 2191 2313 1100 1681 7 7053705320111303 1261 2311 2440 1161 1773 7 7441744120121375 1330 2438 2574 1225 1871 8 7850785020131451 1403 2572 2716 1292 1974 8 8282828220141530 1480 2714 2865 1363 2082 9 8738873
44、820151615 1562 2863 3023 1438 2197 9 9218921820161676 1621 2972 3137 1493 2280 10 9568956820171740 1683 3085 3257 1549 2367 10 9932993220181806 1747 3202 3380 1608 2457 10 103091030920191874 1813 3324 3509 1669 2550 11 107011070120201946 1882 3450 3642 1733 2647 11 111081110820212020 1954 3581 3781 1799 2747 11 115301153020222096 2028 3717 3924 1867 2852 12 119681196820232176 2105 3858 4073 1938 2960 12 124231242320242259 2185 4005 4228 2012 3073 13 128951289520252344 2268 4157 4389 2088 3189 13 133851338520262434 2354 4315 4556 2167 3311 14 13893138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