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港南区粮食储备中心库建设项目
项目建议书
第1章项目总论
1.1项目概况
1.1.1项目名称:
贵港市港南区粮食储备中心库建设项目
1.1.2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承办单位:广西贵港市港南区储备粮管理公司
1.1.3项目建设地址:
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内,计划用地面积约50亩。
1.1.4项目建设规模和主要内容:
拟建设粮食储存规模2.5万吨及配套设施,并以仓储规模为依托,配套实施30吨/日大米加工厂,年可应急加工1.6万吨稻谷原粮、年产大米2.00万吨及其副产品碎米0.13万吨、谷糠0.45万吨。征地约50亩,规划建筑面积41844平方米,建筑容积率1.3,包括新建粮食储备仓库37908平方米、大米加工生产车间2106平方米、粮食质检和办公综合楼1710平方米、配电、消防用房120平方米,购置安装日处理50吨稻谷大米生产线一条及其配套设备。
1.1.5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
估算为9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65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500万元。由于粮食储备库是政府重点的粮食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其粮食收购所需的流动资金为地方政府政策性贷款解决,本项目只考虑大米加工所需流动资金。
1.1.6项目效益分析:
1、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可改变我区粮食仓储落后的现状,填补区本级的粮食储备粮库空白,可加强和完善政府对粮食宏观调控,确保港南辖区粮食供应和粮食市场稳定,将根据市场形势把握好临时存储粮食的节奏和力度,满足市场需要,稳定市场价格,进一步调整优化库存结构,切实做好粮食收购工作,掌握粮源,保护农民利益,完善粮食应急工作机制和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
2、项目完成后,可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保证和鼓励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稳定农村社会秩序,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项目建成正常运营后,每年可实现经营收入9804.5万元、上交税金及附加441.2万元、利润819.51万元。
1.1.7项目承担单位概况:
贵港市港南区储备粮管理公司成立于1998年10月,是贵港市港南区粮食局直属的国有粮食企业,主要承担港南区本级粮食储备任务,同时也有搞好粮食经营的良好基础,公司自成立以来连年盈利。公司现有员工整体素质较高,人员结构合理,工作能力强,团队合作精神好,具有较强的市场经营和开拓能力。公司的宗旨是:以锐意创新和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强化管理,搞活经营,不断提高储备粮食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确保本级和自治区储备粮储存安全,质量良好,调用通畅,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自治区宏观调控服务。公司的经营范围是:粮食仓储业、粮食保管、粮食加工、粮食批发、调拨、储备粮管理。
1.1.8建议
本项目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单位在当地也具有相当的实力和良好的社会信誉,建议项目有关各方共同努力,对拟建工程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抓紧落实,以促使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尽快建成。
为了控制和规避投资风险,应抓住现在的大好时机,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实现工程项目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可研编制的依据
1.2.1编制依据
1.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与规范各类开发区规划建设管理的通知》(建规[2003]178号);
2.《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3.《贵港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
4.《贵港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8—2030年)》;
5.《贵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6. 国家计委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现行财税制度等等。
1.2.2编制采用的主要技术规范和标准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3.《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5.《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6.《城市道路绿化及设计规范》;
7.《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8.《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9.《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10.《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2);
12.《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13.《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14.《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1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1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18.《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1.2.3研究范围
根据国家对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范围和深度规定,结合本次项目建设研究分析的特殊性,我们对本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总平面布置、项目节能、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组织机构和建设进度安排、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项目经济效益预测、项目社会效益评价及可研结论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分析,重点研究和论述本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可行性、项目建设总平面布置、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及项目经济效益预测、项目社会效益评价,以期为项目建设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2.4项目可研编制的原则
1.坚持整体性原则。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规范,按照贵港市江南工业区总体规划,使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规划保持整体一致性。
2.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节省用地,不占或少占良田好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因地制宜的原则。场址选择应符合贵港市总体规划并以贵港市公路网的布局和建设规划为依托,尽量位于规划主要进出产业园区道路与主要公路连接较便捷的地段,尽可能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石方量。
4.节约资金的原则。根据产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尽可能节省用地、节省投资,首先建设最紧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为下一步吸引投资者进园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产业园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用最少的投资取得最佳的效益。
5.周边共同发展的原则。与周边的区域、城镇、经济环境等协调一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贵港产业园区的区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第2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
2.1项目建设的背景
“国以粮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粮食流通与人民生活、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粮食问题,不仅关系农业、农村和农民,更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粮价涨,百价涨;粮价稳,人心稳。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粮食流通和粮食发展。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始终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基础。”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04]第407号)规定:国家实行中央和地方分级粮食储备制度,粮食储备用于调节粮食供应,稳定粮食市场,以及应对重大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事件发生等情况。《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强调指出:各省级人民政府必须按照“产区保持3个月销量,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建立地方粮食储备,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逐步充实和补充。《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01]90号、[2004]44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政发[2011]54号)等反复提出: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逐步扩大自治区、市、县储备粮规模,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健全全区各级储备粮管理体系,建立区、市、县储备粮信息管理系统,形成区、市、县三级储备粮管理网络,随时掌握各级储备粮的动态;建立规范的储备粮吞吐制度,确保各级储备粮储得好、调得动、用得上;继续抓好粮库等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财力和粮食储存条件的实际情况,认真抓好当地储备粮库建设和现有粮仓的维护、改造,不断改善仓储保管条件,以适应安全储存粮食的需要。
农业部颁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线,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着眼点,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产品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在重点扶持大中型加工企业发展的同时,实现大中小型加工企业全面发展,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安全化、产加销一体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贵港市目前每年稻谷种植面积320万亩,年产稻谷140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287万亩,年产110万吨。
港南区是广西重要的优质谷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年种植稻谷50万亩,年产稻谷21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45.5万亩,年产18万吨。港南区所产的稻谷,经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标识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港南区所产的优质精米,畅销粤港澳地区和广西本地,产品呈现供不应求之势。
目前,港南区尚没建起区本级的粮食储备粮库,作为港南区粮食第一龙头企业的贵港市港南区储备粮管理公司也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粮食加工基地,这样,既难确保当地粮食供应安全,又没能发挥好港南区优质粮产业优势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提出了本建设项目。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粮食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粮食安全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粮食安全必须具备和城市规模相匹配的粮食仓储能力、加工能力和物流配置,而建设一定规模的粮库是新形势下保障地方粮食安全的有效手段。对粮食安全运营,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和抗御风险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设有一定规模存储能力的粮食储备库是城市发展的需要
港南区现有人口约67万人(不包括流动人口),按每人每天400克口粮计算,日消费成品粮268吨,年消费成品粮97820吨,加上流动人口的口粮、种子粮、工业用粮,粮食需求量较大,而港南区的粮食仓储设施大部分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主要现状是砖瓦结构多,钢混结合的仓房少;超期使用多,正常使用年限内的仓房少;带病运行的仓房多,完整的好仓房少,运行隐患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区国有粮食企业包括收纳库、中转库等共有仓容2万吨,而且大部分布在各乡镇粮所、粮站,区本级的粮食储备粮库尚是空白,现有粮库仓容2万吨中,属砖瓦结构的1万吨,占总仓容的50%;需要维修改造的仓容0.5万吨,占总仓容25%;待报废仓容0.5万吨,占总仓容25%。全区2万吨仓容中有效仓容只有约1万吨,不到总仓容的一半,且这些仓房老化严重,破烂不堪,仓房屋面漏雨,墙体透风,库区道路凹凸不平,仓储设施陈旧,利用率低,已经不能适应粮食流通发展要求,而且随着港南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粮食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大,仓容缺口矛盾日益加剧。为了保障我区粮食消费供给,确保粮食供求平衡,必须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粮食基础设施。
2.建设粮食储备库是政府调控粮食市场,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01]90号、[2004]44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政发[2011]54号)等法律和政策的规定,港南区本级必须建立粮食储备库,建立完善好粮食储备制度,以确保港南区本级的粮食储备安全、粮食供应安全,确保粮食首长负责制的落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已经实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地区,要比照粮食主销区“6个月销量”要求充实地方粮食储备,以增强政府对粮食调控的责任和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打好物质基础。因此,新建一个规模型国有粮食储备库,切实改变我区粮食仓储落后的现状,加快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填补区本级的粮食储备粮库空白,是加强政府对粮食市场宏观调控,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更是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3.以中心粮库为依托,建设大米加工厂,是保证大米成品应急供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的需要
港南区日口粮需求成品粮268吨(不包括流动人口),年需求成品粮97820吨,而且随着港南区经济的加快发展和外来人口的增加,粮食的需求量也将进一步增大。根据《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我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意见的通知》(贵政办[2012]146号)文件要求:从2012年至2014年,利用三年时间,全市新建和扩建中心粮库6个,建设仓容15.1万吨,其中要新建港南区中心粮库(仓容2.5万吨)等,各县、市、区中心粮库建设日产30吨以上的大米生产线,并配套相关机械设备和电力自给设备,以确保粮食应急加工需要。
第3章项目建设市场前景预测分析
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劳动力紧缺和劳动成本上升趋势加剧,正在实施“腾笼换乌”产业升级发展战略,大批企业项目迫切需要向广西等投资空间较大的西部地区转移。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成功举办,广西作为中国进入东盟的桥头堡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近年来,北部湾的区域经济合作方兴未艾,为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放和开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本项目地处水陆交通便利的贵港市、基础设施良好的贵港市江南工业区,项目建设选址条件得天独厚,项目产品正好迎合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转移对工业地产市场的需求,形成西部地区最适销的工业地产市场产品,迎接珠江三角洲劳动密集型产业西部转移。
近年来,东部一些产业正逐步向西部转移,广西已经确定贵港、玉林、梧州、贺州作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本项目建设可谓顺应时势,能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如上所述,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
第4章项目建设地址及建设条件
4.1项目建设条件
4.1.1地址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贵港市境内以平原、山地、山丘地形为主,沿郁江干流为广西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浔郁平原。规划范围用地地势较平坦,大部分是荒地和一般农田,适合工业的开发建设。地表上部多为粉沙及粘土,下部为砾石、沙和粉沙。
2.区域地质
贵港城区地层多为石炭系,岩性为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土层为褐黄黑色填土,厚度0.6~2.7m,以下为红黄色粘土层,粘土质较佳,土质孔隙比偏大(>1.1),地基承载力一般在10~20屯/m2之间。岩溶发育以弱-中等发育为主体。规划范围用地建设条件较好,这些用地经工程处理后适宜作为工业项目建设用地。
3.区域地震
据历史记载,贵港未发生过严重的地震破坏,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贵港市现属六度区域。
4.区域水文
贵港市内大小河流有106条,均属西江水系。郁江流域总面积922.53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152公里,总落差1655米,平均降坡0.14%。郁江在贵港境内长100公里,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25000立方米/秒,多年平均流量11601.4立方米/秒,年径流量458.4亿立方米,最枯月流量207立方米/秒。
5.气象
贵港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降雨量最多为6月,降水季节分布不均,由于大部分土地面积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所以太阳辐射较强,光热充足。
根据当地提供的资料,其多年观测的数据如下:
多年平均气温:21.5℃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9℃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l2℃
极端最高气温:39.5℃
极端最低气温:-3.4℃
多年平均降水量:l505mm
多年最大月平均降水量:283.8mm(6月)
多年平均降雨日:166天
多年平均无霜期:353天
最大风频风向:EN、N(强风向为N,风频频率为l6%)
平均风速:3.9 m/s
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7.3%
多年最大月平均相对湿度:85.9%(4月)
多年最小月平均相对湿度:70%(12月)
4.1.2社会环境条件
1、贵港市优越的区位条件
贵港市背靠中国大西南,面向珠三角,地处广西南宁、柳州、北海、梧州等几大重要城市的几何中心,与这些重要城市的公路距离在130—200公里左右,是“一小时经济圈”的核心所在。
贵港市是集水路、公路、铁路于一体的重要交通枢纽,水陆交通十分便利,水陆联运无缝连接。铁路有黎湛复线铁路通过,而且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正在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建成通车后贵港至广州仅需2个小时;公路在前几年已开通连接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的基础上,近期又开工建设贵港至梧州高速公路,此外还有南宁至梧州二级公路、324线国道、209国道等通过,市区有一级环城公路环绕;水路沿西江上可达南宁、百色、龙州,千吨级船舶顺西江而下可至梧州、肇庆、佛山、江门、广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门等地,贵港港是中国十大内河港口之一,2011年贵港港货物吞吐量达4100万吨,目前船舶最大吨位有2500吨,有江海直达货轮通航。
广西投入两百多亿元巨资全力打造“亿吨西江黄金水道”,贵港市地处“亿吨级西江黄金水道”的最核心重要位置和最重要的运输段,充分发挥得“江”独厚之优势,坚持实施“港口强市”战略,力争把贵港建设成为区域性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商贸基地、产业聚集区和信息交汇点,为广西建设西江黄金水道作出积极贡献。
贵港市凭据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吸引了印尼爱凯尔、中国外运、香港华润、台湾台泥、中国华电、深圳华强、鱼峰集团、五菱集团等等众多国内外客商前来投资置业,促进了贵港市经济快速发展,贵港市成为了客商投资的“洼地”,成为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
2、贵港市优良的投资环境和良好经济社会条件
贵港市十分注重投资环境的优化营造,进入了“广西园林城市”行列,荣获了“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最具经济活力金融生态城市”等光荣称号,2007年中国城市品牌价值排行榜公布,贵港市在全国排名第l49位,成为全国最具品牌价值的城市之一,凭据地理位置的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贵港市吸引了印尼爱凯尔、中国外运、香港华润、台湾台泥、中国华电、深圳华强、鱼峰集团、五菱集团等等众多国内外投资商前来投资。贵港市成为了吸引投资的“洼地”,贵港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商业贸易量大大增加,为本项目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十一五”期间,贵港市各行各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发展指标“十三个翻番”。2010年,贵港市坚定不移地实施“六靠”工作思路,以开展“三百工程”项目建设大会战为抓手,以“构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打造西江航运枢纽中心”为载体,以“提升工业水平、推动三年赶超、协调城乡发展”为举措,促使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在连续几年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又迈上了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广西前列,经济发展呈现出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7亿元,增长12%;财政收入突破40亿元,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75亿元,增长2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55.3亿元,增长21%;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9.5亿元,增长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39元,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5289元,增长l 5%。201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603.3亿元,是2005年202.5亿元的3倍,年均增长24.4%;工业增加值达到207.8亿元,是2005年64.4亿元的3.2倍,年均增长26.4%。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的34.05亿元增加到157.7亿元,年均增长35.8%。这些数据表明,贵港市工业发展迅速,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和产品数量不断攀升,居民购买能力增强,与此相对应的城市配送物流需求进一步增大。
2011年贵港市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1.7亿元,增长7%;财政收入43.3亿元,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43亿元,增长15%;外贸进出口总额2.6亿美元,增长70.2%;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增长34.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60亿元,增长19.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8.8亿元,增长3.5%;粮食生产稳定增长,总产量达146.1万吨,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214.7亿元,增长7.4%;商贸流通业日益繁荣,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3.8亿元,增长17.7%;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4100万吨,增长7.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9万标箱,增长27.6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084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6505元,增长23%。
良好的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条件,将为本项目的建设、运营、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3. 项目建设符合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要求
本项目建设是依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我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桂政发[2001]90号、[2004]44号)、《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粮食仓储设施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桂政发[2011]54号等法律和政策的规定进行的,有法律法规、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4. 贵港市、港南区是广西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稻谷生产基地、优质稻米供应基地的良好条件
贵港市目前每年稻谷种植面积320万亩,年产稻谷146.1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287万亩,年产110万吨。
港南区是广西重要的优质谷和商品粮生产基地,年种植稻谷50万亩,年产稻谷21万吨,其中优质稻面积45.5万亩,年产18万吨。港南区所产的稻谷,经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定,授予“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准予在产品或产品包装标识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
第五章 项目建设工程方案
5.1建设工程方案
5.1.1设计、施工与安装的依据
本项目的设计、施工与安装必须按照国家现行的专业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规范与标准主要有:
1、设计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
《城市道路绿化及设计规范》;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工业建筑设计规范》;
《厂房建筑模数协调标准》;
《洁净厂房设计规范》;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l6-002);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J140-9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规范》;
《广西壮族自治区居住建筑节能标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西工业园区节约用地管理办法的通知》(桂政发[2011]59号);
《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贵港市工业园区项目入园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贵政办[2012]43号)等。
2、施工
《建筑施工操作规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编);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
《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
《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范(修订版)》(ZBBZH/GJ29);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结构吊装工程施工操作规程》(YSJ404-89);
《砌筑工程施工操作规程》(YSJ406-89);
3、安装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汇编)》;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2—2002);
《机械设备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通用规范》(GB50231-98);
5.1.2设计原则
1、可持续性原则
坚持对自然条件的保护和充分利用的生态可持续性原则,坚持产业与社区结构的延续与永续发展的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原则。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基础设施,在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的基础上,体现小区的整体性,强调资源的有序利用,构建覆盖区域的生态网架,提高环境自净能力,满足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防火、防爆、安全和卫生等要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
2、协调性原则
规划区的职能定位和功能组织与贵港市江南工业园区项目发展的总体定位相协调,与贵港市江南工业园区各副园协调发展,差异化与产业衔接相结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合理性原则
在遵循上层次规划对本规划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考虑与港南区及周边已有规划相衔接,使规划区用地结构合理化。根据现状地形、园区道路条件,协调好交通与生产、紧凑布置与安全生产、园区内部物流和人流的流通矛盾,满足工艺流程和负荷集中两方面的要求,实现功能分区、综合运输的有机结合,充分考虑未来生活的发展变化,创造更具特色的城市空间和更具人性化的工作环境,正确处理规划中经济、生态、可操作性与前瞻性的合理关系。
4、产业集群化发展原则
打造小区较完整的产业链,走节能高效发展之路,坚持产业发展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化等。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企业、园区及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低碳,加强资源的再利用和综合利用,实现企业、园区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
5、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原则
充分利用市场与政府两种手段。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行政手段提高效率、强有力的调控作用,通过对公共战略性资源的有效控制和配置,做好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积极支持大企业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引导园区加速发展;又要坚持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保持产业园经济持续增长。
6、近、远期建设相衔接原则
既要注重发展期长远目标的战略性,又要强调近期工作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目标规划”和“行动规划”相结合,将远期战略目标层层分解变为近期实施行动,使近期建设牢牢控制在长远目标的框架下。
5.1.3建设工程内容:表5
表:5
项 目
数值(单位 :㎡)
百分比
一
总建筑占地面积㎡
15717
100%
其 中
粮食仓库
12636
80.4%
加工车间
2106
13.4%
质检综合楼
450
2.8%
办公楼
405
2.6%
配电、消防房
120
0.8%
二
总建筑面积㎡
41844
100%
其 中
粮食仓库
37908
90.6%
加工车间
2106
5.0%
质检综合楼
900
2.2%
办公楼
810
1.9%
配电、消防房
120
0.3%
三
建筑容积率
1.3
四
建筑系数密度
47.2%
5.1.4建筑平面布置
本工程建筑遵循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道路级别和红线宽度,并结合地形、地物、地质水文条件,进行路线确定,充分考虑建筑设计贯彻适用、安全、经济、美观的原则。
公共交通空间、步行道系统及各出入口,按照现行的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设置无障碍设施。
5.2项目技术方案
5.2.1粮食接收
该粮食仓储中心通过公路接收粮食。
汽车散粮和包粮的接收利用工作塔,散粮或包粮人工拆包后倒入卸粮坑,经提升清理、计量后运至储存仓。卸粮坑配置格栅、活页蔽尘装置及一级除尘设施,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由汽车来的散粮亦可以通过汽车衡计量后直接进储存仓。
5.2.2粮食发放
本项目粮食发放的运输方式为公路运输方式,粮食装载的类别有散装和包装二种。
⑴ 散装发放
储备粮经取样化验后,符合发放要求的粮食由扒谷机和胶带输送机将粮食从平房仓内送至汽车上,经汽车衡计量后即可发放。
⑵包装发放
平房仓内粮食出仓后,经移动式灌包斗打包后装上汽车,经汽车衡计量后直接发放。也可经移动式灌包斗(带秤),人工秤重打包后,由水运发放。
5.2.3大米加工技术方案
1.本项目大米加工主要工艺流程如下:
稻谷原粮→下粮坑→磁选→初清→稻谷仓→封闭式皮带机→筛理→去石→电子计量秤→磁选→砻谷→谷糙分离→厚度分级→磁选→砂辊碾米→铁辊碾米→铁辊碾米(抛光)→白米分级→精选→配米→磁选→色选→磁选→抛光→磁选→白米分级→计量包装→成品米
2.主要工艺简述:
(1)初清工段:
原粮稻谷由下粮坑进料,经提升机的提升后进圆筒初清筛进行筛理清除大杂,然后进入清理筛进行第二道初清;流量由提升机进料口的手动闸门控制。在下粮坑处设置了大吸风量的吸风罩,清除下粮时产生的灰尘和控制飞扬灰尘的扩散,从而有效地保证生产车间的环境卫生和工作条件。
(2)计量与清理工段:
原粮出仓后进入振动清理筛清除与稻谷粒度大小不同的中型和小型杂质,并通过吸风系统清除稻谷中的轻型、小型杂质和灰尘。最后进入去石机,以清除与稻谷比重大小不同的砂石,并通过吸风系统清除稻谷中的轻型、小型杂质和灰尘。稻谷经过清理后,含杂总量不应超过0.6%,而且其中含砂石不应超过1粒/kg,含稗不应超过130粒/kg。
清理后的原粮通过提升机的提升进入电子计量秤,用于计量车间内生产线原粮处理的产量和流量均衡。
(3)砻谷与谷糙分离工段:
本工序是生产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生产效果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清理后的稻谷先由胶辊砻谷机脱壳,加工成糙米。稻壳通过吸风和压运系统被输送到稻壳钢板仓。糙米进谷糙分离机,以分离出糙米中的稻谷,分离出的稻谷回砻谷机再次脱壳。经谷糙分离后的糙米再通过厚度分级机分离出异粒谷,异粒谷为下脚。
经过砻谷后的稻谷,脱壳率85%,砻下物(谷糙混合物)经过谷糙分离机的分离后,净糙含谷不大于30粒/kg,回砻谷含糙不大于10%,回本机物料流量与净糙流量之比小于40%。
将谷糙分离筛与厚度分级机串联使用,能达到非常好的分离效果,从而为下道的碾米工序创造了有利的工作条件。
(4)碾米与精选工段:
本工艺中采用了三机串联碾米的工艺方式:
考虑到原粮虽为短粒稻,但腹白多易碎,在糙米进机前加用糙米调质机来调节水份含量减少出碎。
糙米经过碾米工序加工后(增碎率不应大于1%。吸出物经糠粞分离后,米糠中含粞0.5%),在成品米中产生了一定量的碎米。为了使成品米达到符合商品米销售的要求,就需对成品米进行整理。本工序工作的目的就是分离整粒米中的碎米,按商品米销售的要求,生产出含碎米率不同的品种。
采用了二次分级的方式进行碎米分级:
头道碎米分级选用了白米分级机,该设备对粒度差异大的原料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且出口处对成品的调节方便。进机物料经过本机分级之后的少量小碎米直接打包,符合指标的整米到下一道配米工序,碎米含量指标达不到要求的付流物再进下道长度分级机进一步分级。分离出的少量小碎米部分作为营养米生产线的原料,其余直接打包或由配米工段进行配米以生产不同规格要求的大米。白米经白米分级机和长度分级机的分级后,整米中含碎≤5%,分出的碎米中含整米≤5%
成品米经过本工序的二次分级,满足了用户对成品米含碎率的不同要求。
(5)成品整理工段:
本工段分为色选、抛光与白米分级三道工序。
稻谷在储藏过程中,由于发热等原因,会使一部分稻米变质,成为黄粒米。黄粒米不仅影响大米的商品价值,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应尽可能剔除。由于黄粒米与正常白米之间无一般物理特性上的差异,无法用常规清理方法将其清除,只能利用黄粒米与正常白米之间在颜色、反光率上的差异,用色选机将异色米清除。白米经色选机的色选后,异色粒含量≤0.5%。
大米抛光选用了立式铁辊抛光碾米机(加水抛光),这样可大大降低碾米时的碎米率,提高成品米的出米率。白米经卧式抛光机的抛光后,增碎率≤1%。
前面分级筛选出来的合格米经过几道工序处理后,又会生产一定量的碎米;工艺流程中在成品整理的最后又设置了一道白米分级处理,用来处理生产中的碎米,同时起到凉米作用。
(6)计量打包工序:
最后一道工序为大米的计量打包工序,用计量包装机组定量打包。采用1~10Kg/袋的小包装和15~50Kg/袋的大包装。
5.2.4产品质量
项目产品大米质量:严格按照GB1354-1986《大米》、GB2715-2005《粮食卫生标准》、GB2763-2005《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7718-2004《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等强制性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执行,对大米产品的黄粒米、水分、铅、无机砷、汞、镉、六六六、滴滴涕、马拉硫磷、杀虫双、杀螟硫磷、稻瘟灵、丁草胺、黄曲霉毒素B1以及标签等15个项目进行检验,经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5.2.5粮食质量检测
根据国家加强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有关要求,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水平,本项目拟建设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检验检测站主要是对生产交易的原料稻谷、大米等粮食产品进行准入检验、质量安全检验、有毒有害物质检验。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害有毒物质残留检测技术主要有:(1)色谱法;(2)原子吸收光谱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3)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红外吸收光谱法;(4)核磁共振波谱法、离子选择电极法等。根据本项目产品检测项目的要求和企业情况,拟建设的检测站设备配备如下表:
表5-1 粮食检验检测仪器设备配置一览表
序号
设备名称
规格型号
主要检测项目
数量
1
气相色谱仪(FID、ECD)
GC6890
六六六、DDT、
1
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炉)
SOLAAR S4
砷、汞、铅
1
3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
SOLAAR989QZMKⅡ
1
4
原子萤光光谱仪
AFS-2500
重金属残留物
1
电子天平
FA2004
黄曲霉毒素
1
5
全自动多功能酶标仪
MultiskanMk3
6
粉质曲线测试仪
1
7
砻米实验检测组合机
JLMZJ
锌性金属物
1
粉碎机
JFSD-100
1
实验室粉碎磨
JFSD-70
1
磁性金属测定仪
JJCC
1
实验筛
JSFD-2实验筛
1
筛选器
JSYD-Ⅲ
1
粮食试验粉碎机
SJ-Ⅰ
1
8
远红外光谷物组分分析仪
农产品质量分析
1
9
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仪
SYP10003Ⅵ
1
10
面筋测定仪
MJ-I
1
FN降落值测定仪
1
11
其他配套仪器设备
合计
17
5.2.6项目主要机械设备
表5-2 项目主要机械设备清单表
序号
设备名称
型 号
单位
功率
小计(K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