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学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75722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4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学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学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学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学申请建设可研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章 总 论1.1项目名称*中学建设项目1.2 项目建设单位*教育局1.3 编制单位1.4 项目可研编制依据1、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2、西部地区农村寄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3、*“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城市总体规划;6、项目单位提供的有关资料;7、*教育局关于编制*中学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书。1.5 项目实施的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作出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发展。近年来,*始终贯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2、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学成果显著,“两基”水平逐年提升。该项目的实施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需要;是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全面优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是缓解城区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压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1.6项目建设地址项目区位于*城边缘*镇*村的北寨,紧邻*路,南望*路。项目总用地100亩,其中:项目建设用地79.545亩,代征道路及绿化用地20.455亩。1.7项目建设规模与建设

3、内容建设规模:项目总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3100平方米,建成后达到在校学生64个班,3200人规模。建设内容:教学楼2栋7350平方米,行政办公楼5400平方米,实验楼6100平方米,合班教室950平方米,体育馆2500平方米,学生公寓4栋15000平方米,餐厅4500平方米,锅炉房300平方米,生活及辅助用房1000平方米;新建400米环形标准塑胶跑道体育场;配套完成给排水、供电、供暖、消防、绿化、监控网络等附属工程。购置教育教学器具。总建筑面积43100平方米,其中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6900平方米,行政及教学办公用房5400平方米,生活服务用房20800平方米。主要技术指标:项

4、目总用地面积:100亩项目建设用地面积:79.545亩代征道路及绿化用地:20.445亩在校生规模:3200人总建筑面积:43100平方米容积率:0.65绿化率:35%1.8 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项目估算总投资9299.93万元。其中:主体工程投资5231.40万元;辅助工程投资572.24万元;配套设施投资197万元;教学设施、设备、仪器投资800万元;工程其他费用2141.92万元;基本预备费268.28万元;建设期利息89.10万元。资金来源:招商引资3500万元,申请银行贷款3000万元,申请省市专项资金2000万元,地方财政配套799.93万元。共计9299.93万元。1.9

5、建设周期项目建设工期:21个月。项目实施进度安排:第一阶段(3个月):完成工程设计、资金筹措等项目前期工作;第二阶段(17个月):完成项目全部建设工程及设备购置;第三阶段(1个月):完成工程竣工验收并交付使用。1.10 研究结论与建议1.11.1结论*中学建设项目符合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政策要求,符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要求,符合*城市规划,项目建设标准符合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要求。项目学校位于*城边缘,*镇*村的北寨,紧邻*路,南望*路,交通便利,道路畅通,供水、排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完善到位,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项目建设用地有保证,学校所在地地形开阔,地势较高,地质结构良

6、好,不存在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隐患因素,周边没有物理、化学等污染企业或污染源,项目建设条件良好。项目实施是必要的,是可行的。1.11.2建议建议项目在建设等过程中,能够严格执行国家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中的相关要求。建议项目前期和建设管理中,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四制”要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切实发挥国家专项投资效益。建议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办事,维护投资资金安全。建议项目单位在项目建设中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建筑节能的相关规范、条例。- 4 -第二章 项目背景2.1*概况 2.1.1 自然区域地理区域 *位于*关中东北部,东经

7、1091610945,北纬3543527,东西长45km,南北宽43km,总面积986.6km2,距*市165km,距*市83km,东隔洛河与澄城县相望,南接蒲城与玉龙山相隔,西接铜川与*北黑腰带相连,北以黄龙山、雁门山为界与宜君、黄龙、洛川三县相邻,是全国闻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和*北著名的煤采区,是*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和信息中心。地形地貌 *地处*北黄土高原,属黄土地貌景观,区内沟壑纵横,地形凹凸不平。全县地质构造为一向西北倾斜的大单斜,褶皱不甚发育,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介于4461548m之间。土地土壤 根据县土地局土地详查资料,全县土地总面积124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2391

8、.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 66.7%;园地819.5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66%;林地271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2%,牧草地14132.4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1.4%;城镇及村庄、工矿用地15172.41 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2%;交通用地2864.5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3%;水域2118.01公顷,占土总地面积1.7%;未利用地4047.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3%。全县土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9.42%,其中,适宜农作物生长的优质土壤占总面积的81.55%,中等土壤占16.66%,低产土壤仅占1.79%。北部山区主要是褐土性土、红土;山前洪积扇区主要是洪淤土和灌淤土

9、;黄土台原区主要是黄善土和垆土;一般台原塬多为梯地黄善土、白善土;原面较平缓处多为红垆土和灰垆土;河流阶地和洼地区,土类较多,分布零散,主要是河淤土、淤泥土及少量的潮土、盐土、沼泽土、草甸土。气候气象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常有早霜冻,冬季风时干燥少雨,夏季风时温润多雨,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在气候上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4,极端最高气温39.4,最低-16.7,年平均降水量577.8mm,最大降水量857.3 mm(1975年),最小降水量356.8mm(1977年)。年湿润度0.50,属半干旱地区,最大冻土深度0.55m,年

10、平均风速3.4m/s,平均大风天数16.9天,瞬间最大风速11级(31m/s),风向以北、西北最多。水文 *有大小14条河流,其中水源地以东有洛河,以西及西南侧有*河,这两条河流的流向大致与区域地层或主要断层的走向呈垂向直交,对岩溶水有补给作用。洛河源于陕北吴旗县,至本县境年平均流量17m3/s,为过境河流,境内流长59.5km,流经奥灰岩河段,有渗漏现象。*河源于宜君县境内,由西向东流,绕县城南部而过,平均流量0.8m3/s,境内流长75km,流经各条主干断裂至出口,大量漏失。全县水资源总量4956.82万m3,其中地表水3539.23万m3,已利用2070.66万 m3,地下水3793.8

11、9万 m3;可开采量606.2万 m3,目前已开发 108.75万 m3,全县共有中小型水库8座,总库容4404.03万m3。2.1.2社会经济环境全县管辖5镇9乡,194个村委会,2006年全县总人口数2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万人,农村人口20.3万人,土地面积986.6平方千米,城镇化水平为28.2%。近年来*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初步形成以苹果、煤电和杜康酒为主的三大产业,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8.9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3.87亿元,第二产业完成2.57亿元,第三产业完成2.47亿元;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182万元,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800万元。全县土地面积14

12、7.99万亩 ,国民经济总产值6.18亿元,其中工业2.43亿元,农业3.75亿, 2.1.3县城区域概况地理特征 *城地处该县南部,座落于*河北岸的台塬,处于*镇和北井头乡交界,距蒲白交界仅5km,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760800m之间,地下水位埋深50120m。区内河流均属洛河水系,在地质构造上属储煤构造带。城区规模 2006年城区建成区面积6.9km2,建成区内企业主要有电厂、水泥厂、伊盛肉食厂、宏达果业公司、东风矿、衡器厂等10个大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主要有县委、政府、电力局、公安局、医院等,城区总人口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0.15万人,非农业人口4.4万人,流动人口0.16万人。

13、“十五”期间GDP年平均增长6.5%,提前实现了人均GDP翻两翻的目标;固定资产投资比“九五”增加了1.6倍;以交通、信息、电力为主的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区发展规划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2010年城区面积9.6km2,(包含老城区、新城区、北部工业区),杜康工业园区建成面积2.2km2,城区人口6万人(常住人口5.4万人,流动人口0.6万人),城镇化水平为35%,2015年规划城区总面积14.4km2,包含老城区、新城区、北部工业区、北康工业园区,城区人口8万人。2.2*教育事业发展状况自建国以来,*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贯彻“德、智、体、美、劳”

14、全面发展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方针,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自2001年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以来,根据*“十一五”期间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全面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投入大量资金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促使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县现有中小学校155所,在校学生48312人,教职工3622人(专任教师3387人)。其中: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460人;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5906人;初级中学15所,在校学生15344人;小学135所,在校学生21602人。共有职业高中1所,在校学生3853人,教职工182人,其中专任教师163人。共有幼儿园50所,在园人数3980人,教职工315人,其

15、中专任教师193人。近三年新任教师合格率100%,小学、初中、高中的师生比分别为1:21.4,1:17.4,1:17.6,全县中小学校长合格率100%。20052007年,全县初级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均为100%,初级中等教育阶段适龄少年入学率平均为98.5%,残疾儿童入学率87.6%,小学女童入学率100%,初中女生入学率99%。全县初中生均校舍面积4.29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5.1平方米,中小学部室齐全,中学、中心小学实验设施达到类标准,其它完全小学达到类标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20052007年度小学毕业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率达到99.3%,毕业年级学生体育合格率小学达到9

16、9.3%,初中达到99.25%。2007年全县高考工作各项指标均跃居全市前列。其中,二本上线687人,净增率居全市第一;一本、二本万人比率居全市第五;三本上线人数占全县参加考试人数的60%,取得了历年来最好的成绩。全县青壮年人口非文盲率达到99.7%。近年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积极实施科教兴县、人才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初步完善,“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团验收,中考、高考各项指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县委、县政府强化政府行为,加大领导力度,抓住机遇,开拓进取,在教育事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1996年“两基”工作在

17、全省率先达标;2001年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市政府及教育部门有关领导的好评;“十五”期,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逐步实现了中小学教育由标准化向现代化转轨,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迅速提高,高考连续多年保持*市领先地位。2.3项目的提出2.3.1*教育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地处*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是*市唯一的一个山区县,也是中华文字始祖*的故里。全县农民平均收入较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近年来,*始终贯彻“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教学质量普遍提高,教学成果显著,“两基”水平逐年提升。但由于九五期间达标的标准和

18、水平较低,加之经过十多年的使用,大部分教学设施已严重老化,现有的基础设施和条件已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巩固提高“两基”的任务十分艰巨。主要表现在:1、教育普及状况仍需提高*2008年初中入学率为97%,辍学率0.2%,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94%。2、生均校舍面积较低现有校舍建筑面积生均3.22平方米(国家规划指标生均为9.72平方米),占国家规定的33%。3、普通高中建设速度落后全县共有普通高中2所,在校学生5460人,而全县初级中学共有15所,在校学生15344人,现有普通高中只能容纳全县三分之一的初中毕业生,4、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随着县域经济的发展,进城经商、务工人数逐年增多,县域中学不能

19、满足学生就学的需求。2008年*城区有固定人口4.9万,而全县普通高中仅有两所,城区办学压力大。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困难一是学校建设速度远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二是学校布局不合理,导致部分学校班额过大,教育教学压力严重;三是学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制约教育质量的提高,寄宿制学校建设速度落后,给学校管理和教师工作带来多重压力;四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其中最为突出的矛盾就是学校建设速度缓慢,造成布局不合理而导致的一些学校班额过大,城区教学压力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2.3.2城区学生发展预测1、需求预测*城区现有初中2所,完全中学1所,共有学生

20、4100名,教学班54个,而2008年*城区有固定人口4.9万。可以看出,*城区学校建设速度缓慢,现有学校班级严重负荷,教学压力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不断增长,未来*适龄中学生的数量还将继续递增。因此,缓解城区高中就学压力,实现分流,是必须解决的、紧迫的问题。2、生源预测全县初级中学共有15所,在校学生15344人,而现有城区高中的规模,每年只可容新生1820余名。由此可见,现有普通高级中学学校规模小,对初中升学产生极大的限制,导致学校班额过大,办学压力严重,更使一些流入城区的学生无校可上。同时,考虑到*的区位优势和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高、教学设施较齐全,教学环境提高以及积极推广封闭寄宿制管

21、理模式,还将吸引周边县、市的部分生源。从统计来看,高中外地生源可占总体生源的12%左右。这更加大了初中毕业生的入学压力。加快城区普通高级中学建设步伐,满足不断增长的高中学生就学需要,缓解高中学生班额严重超标问题,为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与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是必须解决的、紧迫的问题。2.3.3项目的提出强国富民,科教先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西部地区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调整西部农村学校的布局。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三部门联合印发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投入100个亿,用于西部尚未实现“两基”的372个县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8

22、个团场,同时兼顾中西部地区虽已实现“两基”,但基础仍然薄弱的地区。*位于*省*市北部,地处*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是*市唯一的一个山区县,也是中华文字始祖*的故里。全县总面积986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全县辖7镇7乡194个行政村。农民平均收入较低,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地方财政收入低下,地方财力十分有限。为了保证教育事业的稳定发展,县财政教育支出要首先保证教职工的工资发放和学校经费的基本支出。有限的财力决定了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学校建设投入不足现象的产生。近年来,*高级中等学校布局不均衡,学校建设远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高中学校学生班额过大,学生就学、学校教育教学压力严重,不仅是制约

23、城区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城区广大群众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为了缓解城区学校建设严重滞后,中小学学生就学压力大,学生班额超标严重的矛盾,*政府把新建城区中、小学学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为此,县教育局在充分考虑城区生源、学校合理分布的情况下,提出在*城区附近建一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寄宿制公立普通高中,分流城区学生,以缓解城区高中学校布局不均和学生就学困难。第三章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3.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3.1.1项目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落实科教兴县战略,全面优化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为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

24、作出的重大决策。科教兴国战略是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发展。科教兴国坚持以教育为本,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目的在于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十六大报告中谈及“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今后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再次强调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教育是立国之本,科技是强国之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走新型

25、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加强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必须鼓励科技创新,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教育事业发展改革取得了新的巨大成就。经过长期努力,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的加快改革和发展,我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已经达到9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目前,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8.3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一年以上。尽管成就巨大,但是,我国教育发展水平与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落后地位。长期以

26、来,我们用世界上很低水平的教育投入支撑着世界上最大规模而且质量水平还比较好的教育。由于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投入水平长期偏低,特别是教育财政保障体制建设滞后于经济体制、所有制形式、分配制度、财政体制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因而,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教学质量水平不高。高等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能力方面差距仍然较大。我们如不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就不可能根本改变在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和自主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落后于人的现状,就仍然会处于受制于人,甚至更加受制于人的严峻局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基石就很不稳固。因此

27、,各级政府、社会各界必须以高度的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加大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工作力度。3.1.2项目建设是解决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自*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以来,*的社会经济状况不断好转,城市发展速度加快。特别是“十五”期以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开发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由于受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制约,财政的教育支出主要是保障教职工工资的按时发放和学校基本经费的支出,而用于城区学校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学校建设和布局远远未能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城区学校的建设严重滞后,区域内的高级级中学数量少、面积小、设施差、功能不完善,远远适应不了区域内高

28、中学生的就学需要,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求。学校建设滞后,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导致一些学生需要乘坐公交车或骑自行车去上学,不仅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而且也加大城市交通压力。因此,加快*寄宿制高级中学校建设步伐,不仅是改善当前城区学校布局不均衡状态的需要,更是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因而在城区内新建一座3200人规模的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不仅是调整城区学校布局规划的需要,也是适应城市未来发展的需要。3.1.3项目建设是缓解城区高中学校教育教学压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区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然而,由于受过去经济

29、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制约,城区学校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城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滞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城区人口的增加,城区中小学的就学压力不断扩大,学生入学难的矛盾不断加大。目前,城区高中学校的在校学生数已经远远超过了学校的承受能力,大部分学校的学生班额普遍达到了80人以上,远远超过了国家标准。学生班额的严重超标,给学校的安全管理、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带来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和压力。由于学校学生班额的严重超标,致使每个教室的学生都坐的严严实实,下课后,学生活动也受到限制。上学放学时,又造成学校周围道路的严重堵塞,加大了交通安全事故发生率。如此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不仅满足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也造成了学生近

30、视、斜视、斜肩等病症,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严重危害。因此,加快城区寄宿制普通高中的建设,不仅是缓解学生班额严重超标问题的需要,也是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创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3.1.4 项目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十七大确定了我国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小康社会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和发展,而这些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参与和广大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的参与。十七大报告把教育发展水平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

31、一个关键性指标,明确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序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一个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目标,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的使命,增强机遇意识。小康社会的人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高尚的民族精神,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集体主义,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信守家庭美德,这样的人是必须靠教育来培养和塑造的。因此,今天的教育,不仅仅承担着传播科学文化知识的

32、任务,也承担着培育新的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提高青少年独立自主能力的重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一大批拔尖的技术、管理人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寄宿制高中的建立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科学知识,更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得到锻炼,养成独立自主的优良作风,由于城区的环境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容易产生许多负面影响,社会上黄、赌、毒及社会治安问题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寄宿制学校采用封闭式管理,为学生建立起一个健康、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远离危害,符合社会发

33、展的需要,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3.1.5项目建设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当今时代,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十六届五中全会和2006年3月全国人大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以人力资源强国为基础,关键是要有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人力资源特别是劳动力素质和高素质人才等“软实

34、力”,越来越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当前,我国基本国情之一就是有13亿人口;基本国情之二就是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因此,必须尽快实现依靠自主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最重要的基础就是教育。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向国外大规模移民,不可能长期依靠消耗资源支撑发展,更不可能走对外发动战争取得资源和市场的发展模

35、式。因而,只有依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造就高素质的劳动者、高水平的专门人才和国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才能真正掌握持续发展的战略主动权,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 3.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3.2.1党和国家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为项目建设指明了方向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我们党科学判断世界形势,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的本质要求,从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做出的一项造福当代、泽及千秋的英明决策。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教育被摆上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我国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

36、服务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新建*中学,承担着服务区内初中毕业学生接受高中教育的重任。对于农村高中学生而言,由于学校距离较远,则必需在学校住宿生活,因此,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实施*中学建设工程,是解决城区办学压力过大,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的需求,符合我国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战略的要求和方向,是可行的。3.2.2项目建设有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保障党和国家历来关心和重视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近年来,为了保证农村适龄学生能够上得起学、上得成学,国家在加大“普九”力度的同时,采取了“两免一补”、加大国债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但是,由于西部地区大多数地方经济欠发达,地方财力困难,尤其是“普九”较早的地方,当

37、年学校建设更多的是考虑解决教学用房,造成了农村中小学生生活用房不足,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对此非常重视,从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新农村的高度出发,切实把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落到实处,决定在“十一五”时期投资100亿元,实施国家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重点加强农村薄弱中小学生校舍建设,改善农村学生的教学条件。这是继中央投入教育的几大工程之后的又一重大工程,是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为数不多的教育重点项目之一,是进一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村教育事业的关心和重视。3.2.3项目建设得到了地方政府和人民的肯定和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对实施

38、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高度重视,要求按照国家要求切实抓好工程实施建设。省上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省发展改革委、教育厅集中人力,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是“文字始祖”*故里,全县人民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支持投资教育事业的热情十分高涨。同时县政府对实施寄宿制学校的建设高度重视,发改委、教育局等部门积极配合,深入学校现场认真调查,切实掌握第一手资料,促进区域农村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和谐发展。这些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支持。3.2.4项目学校具备项目建设基本条件*中学占地面积100亩,项目建设用地不存在困难。学校地处*县城边缘,该县基础设施完善到位,水源、电力、排

39、水等设施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设需要。交通便利,道路畅通;学校周边没有物理、化学等污染企业或污染源;学校所在地域地形开阔,地质结构良好,不存在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隐患因素。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分析4.1项目选址分析项目区位于*城边缘*镇*村的北寨,紧邻*路,南望*路,北有雁门山,与黄龙、洛川、宜君相连,西与铜川接壤,东、南分别与澄城、蒲城紧邻,地处*北平原向陕北高原过渡地带。项目总用地100亩,其中:项目建设用地79.545亩,代征道路及绿化用地20.455亩。4.2项目建设条件分析4.2.1 气候、水文*年降水量577.8mm,地表水有雷牙沟,长度17.8km。比降21.3,汇流面积65.8

40、km2,年径流量223.65万m3,流域内植被以果树、小麦等农作物、枣刺等荒野杂草植被为主。侵蚀模数2888t/km2年,属中等流失区,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沟壑纵横,以水蚀和重力侵蚀交替进行为主。浅层地下水主要埋藏在下更新统Q1砂卵石层及二迭纪石千峰岩组,水位埋深50120m。*位于县城南部,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常有早霜冻;冬季风时干燥少雨,夏季风时湿润多雨,干湿季节分明,雨量季节分配不均。年平均气温11.4,极端最高气温39.4,最低-16.7,年平均降水量577.8mm,最大降水量857.3 mm(1975年),最小降水量356.8mm(

41、1977年)。年湿润度0.50,属半干旱地区,最大冻土深度0.55m,年平均风速3.4m/s,平均大风天数16.9天,瞬间最大风速11级(31m/s),风向以北、西北最多。4.2.2 工程地质*地处*北黄土高原,属黄土地貌景观,区内沟壑纵横,地形凹凸不平。全县地质构造为一向西北倾斜的大单斜,褶皱不甚发育,总体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介于4461548m之间。4.2.3 供排水条件项目用水由*自来水公司共给,项目区供水管网已经形成,供水充足,用水方便。完全可以满足项目建成后的用水需求。学校院内排水管网也已形成,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街道排水涵沟。4.2.4 供电条件项目区电力供应充足,城市公网已经完

42、善,为沿路两边住户单位做好前期规划和预留,可满足项目建设后用电需要。4.2.5交通、通讯条件项目区位于*城边缘*镇*村的北寨,紧邻*路,南望*路。境内有西包、西延2条铁路过境;公路有*路过境,90%以上的村庄通公路。项目区对外交通条件优越,可满足建设时运输需要。近年来,*邮电、通讯事业发展较快,固定电话有电信公司,移动电话有移动和联通公司,通讯设备及能力完全可以满足项目需要。4.2.6地质灾害与污染源分析学校选址位于*成边缘,根据*地质勘察分析报告,学校所在地地质结构良好,地势较高,不存在地震断裂带、滑坡体、泥石流及洪水出泄口等地质灾害或自然灾害隐患因素。根据城市规划,项目选址所在区域属行政、

43、商业、居住区,区域内或周边没有工业企业,周边不存在物理、化学等污染企业或污染源。第五章项目规划与布局设计5.1项目规划依据5.1.1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5.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5.1.4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86)5.1.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5.1.6 *城市总体规划5.2总体规划原则5.2.1坚持满足教学功能要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合理安排学校用地的原则; 5.2.2坚持适合青少年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学校环境的原则;5.2.3 坚持科学、经济、可行的原则,依据场地地形,按照高起点、现代化

44、和综合性的要求,一次性整体规划,建设成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现代新校园;5.2.4学校总平面设计按教学区、体育运动区、生活区等不同功能要求进行合理布置,力求做到分区明确、布局合理、联系方便、互不干扰。5.2.5 校园内建筑间距,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卫生防护、日照、防火、通风等有关规定。5.3项目规划用地确定5.3.1 按照一般每生用地标准21.10/生计算:学校用地面积 = 3200生 21.10/生 = 67520 = 101.28亩5.3.2 按照市中心每生用地标准10.1/生进行计算:学校用地面积 = 3200生 10.1/生 = 32320 =48.48亩5.3.3 规划用地的复核101.2

45、8亩100亩48.48亩所以,*中学建设用地100亩,符合国家相关规定,项目规划用地面积成立。5.4项目建设布局设计本建设场地为一规则矩形,场地南面设一主出入口,与*路相连。在场地内部各建筑物及功能区以道路连接,道路系统按满足师生流向及消防规范设计。场地按使用功能分三个区: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和生活区。教学区在场地西南部,主要布置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实验楼等;体育运动区在场地东部,布置400米标准跑道、活动中心、体育器材室及相关运动场地和设施;生活区在场地西北部,主要布置公寓楼、食堂、开水房、热交换站等。三个区既有机结合(道路连接),又相互独立(设置绿化屏障),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满足学校的统一管

46、理(详见总平面布置图)。5.5项目主要技术参数项目总用地面积:100亩项目建设用地面积:79.545亩代征道路及绿化用地:20.445亩在校生规模:3200人总建筑面积:43100平方米容积率:0.65绿化率:35%第六章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方案6.1 建设规模及内容为了改变*城区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解决城区上学难的矛盾,加快城区教育发展步伐。*市人民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在*城边缘,*路南侧,*路西侧新建一所寄宿制普通高级中学项目。学校总用地100亩(其中:建设用地面积79.545亩,代征道路及绿化用地:20.455亩),设计规模为64个教学班,3200名学生,总建筑面积43100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为:教学楼、综合办公楼、实验楼、多功能厅及和班教室、体育馆、餐厅及辅助用房;400米标准跑道、球类场地以及相关辅助设施。6.2 规模的确定项目总建筑面积为43100平方米。其中: 6.2.1 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16900)1、教学楼 7350m2普通教室80 m264: 5120 m2音乐教室80 m23: 240 m2多功能教室1404: 560 m2劳动技能教室: 350 语言教室1502: 300图书室: 300微机教室: 480微机教室: 0.15/人3200人=4802、实验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