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72822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庆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单元目标及知识汇总单元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单元的几位作家,积累有关文学常识。2、准确读写本单元古文中实词,注意实词的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 3、学会翻译重点词句。过程与方法: 1、结合阅读提示和课后练习以及同步练习册,抓住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理解。2、学会文言文单元,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古诗词背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背诵课外的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增加背诵量,使学生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并从中得到更多的文化积累。2、这些诗文有情趣,有理趣,表现了古人的哲思和情怀。每课学习目标及

2、知识汇总说明:1.学习层次四个,就是四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达标过关。一个,就是A层学生必须达标过关。2.练习册的阅读理解重点,也是课文学习要点,也就是本课的学习目标。3.学习目标与知识汇总基本呈对应关系。21庄子二则 北冥有鱼【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运用本课古文中实词,注意实词的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知识汇总】一、 文学常识识记( ):(一)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与道家

3、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代表作庄子。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二) B.体会庄子的特色()二、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会写会读(认真的理解注解中的字词)(三) 通假字:北冥有鱼 (“冥”通“溟”,海)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邪”通“耶”,语气词,相当于“呢”)(四) 词性活用:怒而飞 怒:形容词作动词,奋发,振翅。鲲之大 大:形容词作名词,庞大的体形。齐谐者,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五) 古今异义的词:野马也,尘埃也。 古义:流动的雾气。 今义:野生之马南冥者,天池也。 古义:天然形成的大水

4、池。 今义:湖泊的名称。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义:海波动荡。 今义:海洋运输(六) 一词多义:名: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名列前茅。 (名次)息:去以六月息者也。 (名词,气息,这里指风)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名词,气息)北山愚公长息曰。 (动词,叹气)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平息)之: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助词,的) 其翼若垂天之云。 (助词,的)鹏之徙于南冥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而:怒而飞。 (连词,表修饰关系)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连词,表修饰关系)则:海

5、运则将徙于南冥。 (就) 时则不至。 (或者)以:去以六月息者也。(介词,凭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介词,用)其: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不知其几千里也。 (它)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他们)3.课文学习要点:(1)含义丰富的句子()A、庄子在本文段中讲述寓言故事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有所待”,都未能摆脱世俗的束缚。B、文章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有何作用?作者采用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大鹏起飞的气势,并不是对大鹏的赞美,重点是阐明“万物都有所待”的道理,如大

6、鹏一样,它的腾飞也需要“凭借”。(2) 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及演讲的主要内容( )A、庄子的文章意境开阔,想象奇特,能够运用大量幻想的、传说的和现实的事例,阐明自己的观点,使文章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请谈谈你对本文段中的想象的理解。一是在想象中夸张,如在想象鲲、鹏形象时,作者极写鲲鹏之大:“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尽想象夸张之能事,造成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二是在想象中进行对比,极写鲲、鹏之大,与之相呼应的,作者又举出了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三是在想象中寄寓了自己的情感。作者如此醉心于“逍

7、遥”境界的想象和创造,并将21 庄子二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运用本课古文中实词,注意实词的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知识汇总】一、 文学常识识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重点词语解释】( ):1、惠子相梁 (做宰相)2、或谓惠子曰 (有人) (告诉)3、庄子往见之 (看望)4、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国都,京城)5、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栖息) (竹实) (甘泉)6、于是鸱得腐鼠

8、 (在这时)7、鯈鱼出游从容 (悠闲自得)8、是鱼之乐也 (这)9、安知鱼之乐 (怎么)10、固不知子矣 (固然)11、子固非鱼也 (本来)12、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完全,确定是)【一词多义】():吓: 仰而视之曰:“吓!” 模仿鸱发怒的声音。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吓我邪? 动词,威吓,恐吓。之: 庄子往见之 代词,代“惠子”。是鱼之乐也 助词,“的”。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助词,主谓句,取诵句子的独立性。【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辅佐君主的人。这里是做宰相的意思。例:惠子相梁 【特殊句式】():(1)倒装句 例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译文:在国都搜查了三天三夜。(2)判断句:例句:是鱼之乐

9、也。 译文:这是鱼的快乐呀。(3)省略句:例句:惠子相梁,应为“相于梁”【重点句子翻译】 ():1、夫远出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译文: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 2、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 译文: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3、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译文: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4、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

10、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22礼记两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运用本课古文中实词,注意实词的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 )2.理解本文中的含义丰富的句子的承上启下的句子。( )3.理解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并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知识汇总】文学常识识记( ):作者、课文出处见课本书下注释生字词(含成语)的识记、理解、运用( ):3.课文学习要点:(1)着重讲解如下句子()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然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所以,人必须上学读书,才能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教师必须亲

11、身经历教学的过程,才会深感自己学问的孤陋和浅薄。3.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求学者知不足,才会反省自己,更加努力地学习。4.学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5.其此之谓乎?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虽有嘉肴: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说明了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促进的道理。(2)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做简单分析。( )1.运用类比手法。文章开头运用类比手法,以“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类比“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2.逻辑严密,有条有理。文中开头先讲学习的重要性,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最后提出教学相长的结论,逻

12、辑严密,有条有理。22礼记两则大道之行也【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运用本课古文中实词,注意实词的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 )2.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3.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待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知识汇总】1. 生字词(含成语)的识记、理解、运用( ):会写会读(读读写写中的重点词语)(1)通假字():选贤与能 “与”通“举”,推举。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矜”通“鳏”,老而无妻实词:():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w):憎恨。男有分 分(fn):职分,职守。虚词:():大道之行也 之:语气助词,相当于“的”。是故

13、谋闭而不兴 是故:因此,所以。故外户而不闭 而:连词,表承接关系。(3)词类活用():故人不独亲其亲 亲:名词作动词,以为亲。不独子其子 子:名词作动词,以为子。选贤与能 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老:形容词作名词,老人。壮:形容词作名词,壮年人。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4)一词多义():道 大道之行也 名词,道,理想。道路以目 名词,道,路。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 动词,亲,以为亲。故人不独亲其亲 名词,亲,指父母。(5)古今异义():不独子其子 子,古义:子女 今义:儿子女有归 归,古义:女子出嫁 今义:回来货恶其弃于地也 货,古义:财货 今义:货物盗窃乱贼而

14、不作 贼,古义:害人的事 今义:偷东西的人1.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2.阐述道理,条理清晰。文章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的和谐、平等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有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23马说【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运用本课古文中实词,

15、注意实词的积累、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 )2.结合课后注释,疏通文章意思,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疏通能力。( )3.。( )【知识汇总】1. 文学常识识记( ):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有文起八代之衰之称,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生字词(含成语)的识记、理解、运用。二、解释实词的意思():故虽有名马:即使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才美不外见通“现”见且(况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

16、驭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懂得执策而临之:面对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语气(13)其真不知马也,恐怕。3.课文学习要点:(1)含义丰富的句子()5、翻译下列句子()(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三、按原文填空。()1、 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 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

17、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或:其真不知马也。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本文的主旨是:其真不知马也7、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8、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9、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学习目标】1. 识记、理解、运用本课古

18、文学常识。( )2.朗读、背诵全诗。【知识汇总】二、 文学常识识记(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甫历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他被称为“诗圣”,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诗作被称为“诗史”。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其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七) B.体会庄子的特色第一段赏析:()1在本诗中,作者是怎样描写秋风的?写出了秋风的哪些特点?明确:作者用“怒号”一词描写秋风,将秋风拟人化,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其后又用一“卷”字,更突出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2作者用一系列动词,如“飞”“洒”“挂”“飘转”“沉”等来描写风吹茅

19、草的情景,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明确:一个“飞”字一个“洒”字,不仅写出了秋风之大,还写出了风卷茅屋的凌乱。“挂”是挂在长林梢上的,“飘转”者皆“沉”于塘坳,不难想象,茅草于风中是沉缓飘动,而诗人的心又十分急切,一急一缓之中突出了诗人眼见茅屋被风卷去的无可奈何。第二段赏析:()茅草被卷走了,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说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这两句话很值得体味,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他把顽皮的孩子比喻为盗贼,是否又过于严重了?明确:“老”字并不是指年龄老,而是写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抱草的孩

20、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第三段赏析:作者是怎样描述寒冷和秋雨的?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所谓“雨脚如麻未断绝”,更可怕的是“床头屋漏无干处”。面对寒冷,作者更是无可奈何,说“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由此可见其生活境遇的窘困。第四段赏析:()1赏析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明确: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

21、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2你从本诗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仿照示例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示例:(1)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2) 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3) 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4)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24唐诗二首卖炭翁【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学习卖炭翁中的人物描写与对比手法的运用。( )3体会卖炭翁一诗的讽喻含义,感受诗人对以卖炭翁为典型代表的广大劳苦人民的同情及对“

22、宫市”的憎恶。()【知识汇总】1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唐著名诗人,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这首“为事”所作的诗歌卖炭翁,是白居易讽喻诗中的杰出诗篇。目标导学二:理清结构,分析人物形象()1这是一首叙事诗,我们说叙事诗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那本文的叙事要素是什么呢?明确:地点市南门外。人物卖炭翁、黄衣使者、白衫儿。事件记叙了卖炭翁烧炭运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板书:烧炭运炭抢炭)2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交代?目标导学三:感受对比,体会作者情感()文章

23、多处使用了对比,既有卖炭翁自身的对比,又有卖炭翁与宫使的对比,请从文章中找出这些句子,并说说各自的作用。()明确:(1)“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宫市掠夺的残酷。(2)“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3)“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强烈对比之中写出了卖炭翁为生活所迫的悲苦无奈,“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课外古诗诵读】【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 了解与本课有关的文学常识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2 朗读、背诵全诗。【知识汇总】三、 文学常识识记(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 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

24、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主题:这首诗描写了清晨古寺静穆幽深、美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追求清静隐逸的思想。1首联交待时间地点 答: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2颔联写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答:“空”字把诗人由于身处幽静、脱俗、自由的禅院,一下子把心中的种种人世烦恼都除去、心胸宽阔、俗念顿消的纯净的感受生动地现出来。3颈联 天光山色让鸟儿欢悦,倒映潭水中让使人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与陶醉之情。4尾联以动写静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肃穆 题破山寺后禅院()1、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

25、空人心”中“空”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3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_深幽寂静_ 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_欢悦宁静_空灵 _ 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4诗的最后两句隐含的一个成语是_万籁俱寂 _ , 5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_ , ;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 , 。6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

26、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7.“万籁”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一切声音幽、寂。(2分)8.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2分)A首联点明诗人出游的时间和地点及入寺所见。B颔联形象地描绘出了山寺的美妙、幽深和清寂。C颈联中诗人想借鸟儿之乐来排遣自己的苦闷。D尾联中以有声衬无声,

27、烘托山寺的宁静气氛。题破山寺后禅院8.诗歌中最能体现古寺环境氛围的两个字是“_、_(2)9.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是_(2)A.首联交代了时间和地点,突出诗人出游之心切B.颔联描写了后禅院的环境,禅房里花木长势茂盛。C.颈联借景抒情,表达诗人愉悦、宁静的内心感受。D.尾联以声衬静,营造出佛门圣地忘情尘俗的意境。李白送友人教案【学习目标】1. 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2. 熟背全诗( )3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4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知识汇总】()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

28、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

29、丽、节奏明快的感觉。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5理解“孤蓬”这一意象。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6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7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

30、之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8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9效果如何?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10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学习目标】1. 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31、艺术特色.( )2. 熟背全诗( )【知识汇总】()1上片首两句营造怎样的氛围?() “缺月”“疏桐”营造出幽冷、寂寞(凄冷、孤寂亦可)的氛围。2.“谁见幽人独往来?”反问句子表达怎样的意思?“缥缈孤鸿影”,缥缈,高远隐约的样子。孤鸿与幽人有何关系?第一问:意思是说我这个幽居之人在这样凄冷孤寂的深夜独自徘徊,无人相伴,无人看见。突写一个“独”字。第二问:孤鸿是作者的自喻,本体是孤独的词人,喻体是高远隐约的孤鸿影,一独一孤,同病相怜。3结合下片词句,说说幽人与孤鸿有哪些共同的处境、心理、志趣?A处境:飘零失所,孤独凄冷。词人寓居定慧禅院,孤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鸿无良木之可栖,只好栖

32、于寂寞冷清的沙洲。B心理:“惊”“恨”,心怀幽恨,惊恐不已。乌台诗案,九死一生,牵连众多,如惊弓之鸟。此处孤鸿纯是作者写照,取其神似。C志趣:孤高、洁身自好、坚持操守,不肯同流合污。飘零失所,惊魂未定,却仍择地而栖,不肯同流合污、坚持操守。寂寞、孤高、 孤芳自赏、洁身自好4前人认为“恨”字是全词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恨的内容:小人当道,才美不得重用,无人理解的忧愤。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等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你认为本词最大的写作特

33、色是什么?()这首词运用了比兴、象征等艺术手法,以孤鸿为喻,托物言志。把孤鸿失群与幽人失志联系起来,巧妙地表达了作者“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无所依托而又无可哀告的寂寞与伤感的心情与处境的真实写照。卜算子 咏梅【学习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的主要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2、体会到由于词人所处的时代、经历的遭遇、当时的心境等等不同,词中托物言志的手法2、欣赏感受梅花的精神气韵【知识汇总】卜算子:词牌名()咏梅: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 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歌颂梅花的高洁品

34、质1、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词人。一生志在恢复中原,因“喜论恢复”受到投降派忌恨,受人排挤,结果被黜免,回乡闲居至死。 陆游是创作力非常旺盛的诗人,剑南诗稿共收录9300余首诗词,加上遗稿,有一万多首。诗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唱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陆游的一生陆游,自幼聪慧过人,一十二岁便能撰写诗文,最擅长写七律,被称之为奇才。他的一生坎坷不断,刚出生不久,金兵入侵汴京沦陷,幼小的陆游便随家人颠沛流离,21岁奉母命休爱妻(唐婉),2年后再娶王氏为妻,曾先后几次被朝廷削职罢官。陆游的一生坎坷不平,本是一位爱国的忠心之士却不得重用,因他一再强调抗金的主张,时常受到朝

35、中反派官员的不满和排挤,当他六十五岁再次被罢官后便回到了老家山阴(今浙江绍兴)终老。陆游一生主张坚决抗金、收复中原,因此为统治集团中求和派所压制。创作本词时陆游正处在人生的低谷,主战派被排挤压迫,士气低落,这首咏梅词,其实也是陆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他一生中的三件后悔之事郁闷,老婆被老娘赶走了 倒霉,仕途被秦桧给毁了可叹,儿子成了一方恶霸2、试译全文()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 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9、文本研读

36、(1)意象 感受 愁情(2)自由朗读,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梅的孤独寂寞。怎样理解“无主”这两个字? “无主”二字,既点出这株梅并非养尊处优的官梅,也非占尽风流的园梅,而是野生之梅,根本没有什么主人对之护持与青睐。又突出了它独立荒野,孤芳高洁的品格。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愁”字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独自”是上句“无主”的演变和强化“更著风和雨”这句进一步描绘了一幅凄惨阴沉的画面。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词的下半阙表达了梅的怎样的品格?从哪里体现的? 3、合作探究。() (1)、词中的“梅”、“群芳”的

37、形象各自隐喻什么?联系本词的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梅:饱经忧患的词人。 群芳:当权的投降派。(2)、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词又是如何这种手法,用梅花的意象来表现自己情操的? 答:1.“梅”实际是他人格的化身。驿外断桥,黄昏风雨,正象征着他一生艰难的政治处境和他所遭受的严酷政治打击;2.争春无意,妒任群芳,正写照了他不屑媚俗邀宠、有别于一般官僚政客们的傲岸性格;3.成泥作尘,香犹如故,正突现出他即便粉身碎骨也还是要坚持爱国理想、民族气节、君子操守的顽强意志。 (3).词中还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写梅花的?作简要分析。()拟人。“寂寞”,表现梅的寂寞开放,孑然一身、孤苦无依、无人陪护、无人理

38、会、无人欣赏。梅花与诗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愁”,是上句“寂寞”的承接和深化。在如此衰败肃杀、寒气袭人的暗淡黄昏,这枝独自开放的梅花怎能不愁情满怀。下片的“争”、“妒”大大超脱了草木无情的自然属性,完全赋予了人是思想情感,显示了不同人的不同的精神状态。写花写人,浑然一体,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苦”和“一任”更强化了品质的深度,增强了感人的力量,自然贴切,妙笔生花。反衬(衬托)。“零落成泥碾作尘”极写梅花寂寞野处、黄昏独愁、风雨交侵、群芳嫉妒深重困境下的悲怆命运落地陨灭。同时也为下句作最鲜明的反衬和强有力的蓄势,将全词推向最高处。“只有香如故”,是梅花的庄严宣告:我的形体虽然消失,但我的清香我的精神、我的品格、我的灵魂,丝毫未泯,依然如故。这宣言是梅花心中的最强音,也充分体现了词人坚贞不屈、爱国不渝的崇高气节,咏物咏怀,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有人认为陆游的咏梅词充满了消极悲观、孤芳自赏的情调,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说说你的理由。4.小结()这是一首咏物词。表面看,这首词歌咏的是梅花,实际上,它是通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和比拟手法,用梅花来表现词人自己的坚贞品质和高尚情操。作者以爱国获罪,在漫长的一生之中屡遭打击。但他矢志不移,始终坚持抗金报国的远大理想,表现出一种崇高民族气节。这首词就是诗人这一节操的形象化的反映。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语文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