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山亭区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精**** 文档编号:2161344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亭区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山亭区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山亭区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山亭区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山亭区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0万亩优质长红枣基地产业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 一、项目申报企业简介3 二、项目承担单位和规划区概况4 三、项目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6 四、项目建设内容9 五、项目运作机制13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14 七、综合效益分析15 八、结论和建议16一、项目申报企业简介 一、企业简介枣庄长红果品有限公司注册成立于2001年3月,是一家集长红枣生产种植、原料加工、长红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高新股份制民营企业。目前,该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职工168人,其中中层管理人员12人,科技研究人员35人,生产员工120人,主要产品为净选长红枣、生力枣、长红枣营养液、长红鲜枣汁、枣粉、枣泥、枣蓉、长

2、红枣香辣酱、长红枣芝麻酱、长红枣桂花酱等三大系列产品20多个规格品种。“长红”商标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该公司被省科技厅授予“山东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称号。二、主要职能一是协助区委、区政府制定和实施本区10万亩长红枣产业发展规划;二是组织、协调、指导乡(镇)、村农民群众发展长红枣生产;三是开展长红枣产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产业化经营和服务;四是延长产业链条,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加工增值,推动相关工业立项发展。三、运营模式 (一)工业公司:企业采取“品牌制胜,质量创优,诚信为本,用户至上”的营销策略,建立与用户面对市场,面对企业“亲情合作,战略伙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营销模式,拥有长期稳定合作关

3、系的市场和客户群体。(二)农业公司:推行“订单农业”,建立健全区、乡(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坚持“网点到村、资金到户、技术到人”的“零距离”服务;对种植户有优惠的扶持政策,对市场保障有最低保护价和盈余资金二次返利政策,真正形成了以产、销连接为纽带,以服务连接为桥梁,以利益连接为核心,以机制连接为保障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话组织模式二、项目承担单位和规划区概况 一、 项目承担单位概况项目承担单位-枣庄长红果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长红枣生产种植、原料加工、长红产品销售为一体的高新股份制民营企业。公司拥有固定资产1000万元,备有年产2000吨枣营养液生产线一条,年产1000吨干枣制品生产线一

4、条,年产2000吨枣酱生产线一条。在加工和包装方面已取得13项国家专利权,“2000吨大枣深加工产品开发”、“富硒枣栽培与加工”项目被列入国家星火计划。净选长红枣被誉为“中国最好的枣”,在2001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在上海山东“九发杯”名优稀特农产品交易会上荣获畅销奖。2003年11月在中国国际旅游博览会上长红枣系列产品获优秀展品奖。近几年来,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市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项目,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该公司自注册成立以来,形成高起点、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建立健全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是集“农工贸、种植与加工、产供销”于一体的实体型

5、公司。到2007年9月,已开发利用农田6万亩,公司本着服务、扶持、让利于农民的思想,先后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地农田排灌渠道建设及扶持农民种植。到2010年公司拟建设10万亩长红枣基地,形成大规模化的长红枣生产与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发展链。一、 规划区概况项目区-枣庄市山亭区境内。山亭区位于东经1171400-1174420,北纬345400-351920,东南西北斜长47.5公里,东西最宽处39公里,总面积1017.8平方公里。该区地处鲁南地区,位于泰沂山脉西南麓,山地丘陵多,平原少,属低山丘陵地貌类型。全区年平均气温在13.5左右,无霜期年均210天左右,年均降水量为800950mm,四季分明,属

6、典型的暖温带大陆型气候。土壤肥沃,且主要以褐土和北部山区棕壤土为主,是典型的农业大区。由于其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优势,适宜绝大部分落叶果树生长。因此,区内果树类型多样,果品质量佳,是鲁南地区重要的果品生产基地。全区果树总面积达40万亩,果品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40%左右,特别是长红枣在全区栽培6万余亩,年产量达5000多吨,以个大、肉多、核小、甜香绵等优良品质,在全国享有盛名。经化验,其鲜枣含糖率在30%左右,干枣含糖率达7579%,可食率为96.5%,制干率44.1%以上。长红枣是本区的一项支柱产业,是我省的地方名优特产。三 、项目规划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项目规划的必要性1、充分挖掘资源潜力

7、,实现规模发展。山亭区为发展长红枣产业的最适宜区,公司入注山亭区以来,在企业的带动下,本区长红枣列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线来抓,加大了领导力度,增加了生产投入,扩大了基地规模,具备了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已开发利用种植面积虽达6万亩,但土地整理及排灌基础设施建设薄弱,2006年末投产面积仅为5万亩,规模效应不明显,整体效益不高,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该区拥有未利用的土地资源20余万亩,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有必用活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充分激励和调动龙头企业和项目区群众的积极性,整合长红枣产业现有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规模发展,实现小区域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机对接。2、充分发挥特色产业,合

8、理整合生产要素,增强行业抗风险能力。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区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形式,分别组建了自己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大多实力有限,带动作用不强,企业与企业之间发展思路不一致,因利益关系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对全区长红枣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尤为不利。因此,有必要利用国家的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引导企业整合,提高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增强抗风险能力。 3、调整产业,整合资源,科学发展,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要推进全区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建立现代农业3、开展了品系选优工作,长红枣主要靠根孽自然繁殖,在长期的生产中,分化出了不少优良株系。我区科技人员经认真观察调

9、查,从数万亩的枣林中选出了四个优良株系,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验,其干鲜枣含糖量、VC含量和可食率等均优于普通长红枣,这一研究成果于2002年12月通过专家组鉴定,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2003年获枣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目前,项目区内已完成了富硒长红枣等果品试验研究与开发。该项目在山东省星火科技服务基地建设办公室刘延祥教授指导下,针对我国果品生产现状和果品市场对保健果品需求量大的实际。自2002年开始,在长红枣、苹果等8个树种20余个品种上进行果品富硒试验,系统研究了富硒施肥效果;开发出长红枣、板栗、苹果、桃等富硒果品4种,果品含硒量比对照增加520倍;研究制定了长红枣等果树富硒生产技术规程,

10、该规程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几年来,累计推广7900亩,生产富硒果品1577.5万公斤,获得经济效益2320.75万元。试验推广生产的富硒果品符合富硒食品国家标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于2006年获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有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自注册成立以来,形成高起点、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短期内建成了区内最大规模化的长红枣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产品加工与销售”的产业发展链。公司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完全有能力进行该项目的运作管理和实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内容建成长红枣苗木繁育基地100亩,建枣树品种博览园1

11、00亩,推广长红枣新品种和两花一枣栽培模式,将长红枣栽培面积由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长红枣年产量由目前的5000吨增加到8000吨,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由建厂前的950元,增加到2650元,实现人均增收1700元;建成一定规模的长红枣果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长红枣生产销售集散地;扩大枣庄长红枣果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年加工长红枣由目前的2000吨增加到5000吨,其经济效益由2000万元增加到4870万元,利税达到1100万元,带动地方增加财政收入800万元;配套建设气调库,在原“枣庄市枣树栽培与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长红枣栽培及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从而使长红枣真正按照

12、市场化经营,产业化生产体系,构建具有特色优势的农产品集中区。要遵循“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区域推进”的原则,通过机制创新,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形成稳定的产销协作以及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关系。二、项目规划的可行性1、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根据国家扶持贫困县(区),开发落后地区的发展战略,项目建设可以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在企业的带动下发展优质特色长红枣产业。项目的实施对于推动全区长红枣产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是一次难得的机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大长红枣产业化开发力度对加快全区果品行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全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实现富民强县

13、具有重要意义。2、优越的地理优势和自然条件。山亭区是我国长红枣的主产区之一。枣是我国的特产,在东经76124,北纬2342范围都有分布,品种达300多个,但以黄河中下游较为集中,仅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五省就占全国枣果总产的90%以上,但不同地域主栽品种不同,如我省分鲁北小枣区、鲁西圆铃枣区、鲁南长红枣三大产区。滕县志就记载了当时的植枣情形,“城东地多山险,宜栗菽,其俗好种树,饶于枣梨”。“山区之民,千树枣、千足羊”。滕县城东即目前的山亭区北部,现店子镇、冯卯镇、水泉镇一带有长红枣栽培面积约6万余亩,年产达3000万公斤以上,仅店子镇就有枣园3万余亩,2003年秋季山亭区委、区政府在店子

14、镇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大枣节”,是山东省乃至全国长红枣的主产区,在全国享有盛名。3、开展了品系选优工作,长红枣主要靠根孽自然繁殖,在长期的生产中,分化出了不少优良株系。我区科技人员经认真观察调查,从数万亩的枣林中选出了四个优良株系,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化验,其干鲜枣含糖量、VC含量和可食率等均优于普通长红枣,这一研究成果于2002年12月通过专家组鉴定,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2003年获枣庄市科技进步一等奖。4、目前,项目区内已完成了富硒长红枣等果品试验研究与开发。该项目在山东省星火科技服务基地建设办公室刘延祥教授指导下,针对我国果品生产现状和果品市场对保健果品需求量大的实际。自2002年开始,在

15、长红枣、苹果等8个树种20余个品种上进行果品富硒试验,系统研究了富硒施肥效果;开发出长红枣、板栗、苹果、桃等富硒果品4种,果品含硒量比对照增加520倍;研究制定了长红枣等果树富硒生产技术规程,该规程内容丰富,可操作性强;几年来,累计推广7900亩,生产富硒果品1577.5万公斤,获得经济效益2320.75万元。试验推广生产的富硒果品符合富硒食品国家标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该项目于2006年获枣庄市科技进步二等奖。5、有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该公司自注册成立以来,形成高起点、规模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科技人才,短期内建成了区内最大规模化的长红枣加工生产基地,形成了“公司+

16、基地+农户产品加工与销售”的产业发展链。公司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运作模式,完全有能力进行该项目的运作管理和实施。 四、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内容建成长红枣苗木繁育基地100亩,建枣树品种博览园100亩,推广长红枣新品种和两花一枣栽培模式,将长红枣栽培面积由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长红枣年产量由目前的5000吨增加到8000吨,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由建厂前的950元,增加到2650元,实现人均增收1700元;建成一定规模的长红枣果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长红枣生产销售集散地;扩大枣庄长红枣果品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能力,年加工长红枣由目前的2000吨增加到5000吨,其经济效益由2000万元增加到48

17、70万元,利税达到1100万元,带动地方增加财政收入800万元;配套建设气调库,在原“枣庄市枣树栽培与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所”的基础上组建“长红枣栽培及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从而使长红枣真正按照市场化经营,产业化生产。二、规划布局1、组建苗木组培中心,建立长红枣苗木繁育基地(体系),推广优系长红枣。山亭区长红枣是历史形成的一大特色产业,长期生产过程中靠根蘖自然繁殖,漫山遍野皆有分布,品种分化明显,果个大小不一,果形不齐,含糖量、可食率也有差异。因此,我们开展了品种选优工作,初选出的长红枣1-4号明显优于普通长红枣,特别是长红枣1号,更为突出,这项技术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这一成果于2002年获枣庄

18、市科技进一等奖。因此我们组建苗木组培中心,有利于生产无毒苗木,降低枣疯病发生率。建立长红枣苗木繁育基地,可重点繁育长红枣优系,特别是长红枣1号,发展优系长红枣,提高长红枣果品外观和内在品质。2、开发“两花一枣”栽培模式。我区长红枣主要是自然分布,疏密不均,高干养成,亩产难统计,丰产期晚,前期效益低。我们研究出的两花一枣栽培模式,可长短兼顾,整体效益高,新建枣园合理密植、低干养成,当年定植当年见果,第三年可株产鲜枣1公斤,亩产约50公斤。园内主要间套地膜花生,前二年花生亩产350公斤左右;地堰栽培金银花,一方面起到护坡防止水土流失作用,更重要的是采收金银花作为中药材,市场收购价3040元/公斤。

19、3、建立枣博园。在店子长红枣园内规划出100亩地,计划引进60个以上品种,建立枣品种博览园(种质园),供对比观察、示范、观赏等,作为生态旅游观光点。选适应性好、品质优、特色显著的良种,繁育苗木进行推广。4、配套建设龙头企业。扩大枣庄长红果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规模,年加工能力由2000吨提高到5000吨,气调库建成投入使用,确保干鲜枣达到周年供应。可年创产值4870万元,年增创利税1100万元。5、组建果品批发市场。在园区结合集市,建成一定规模的果品批发市场,使干鲜果特别是长红枣达到长期供应,使有货能销,需货能购,逐步成为长红枣集散地。6、在果品科研所和厂科研所基础上,成立红枣栽培技术及产品加工

20、技术开发中心,创新科技服务体系,生产绿色长红枣和富硒长红枣。食品安全愈来愈受重视,全国各大城市推行市场准入制度,根据长红枣主要以干枣进入国内外市场的特点,按照绿色食品和ISO90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要求,从产地抓起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生产、加工、包装、标识等。长红枣园在北部山区,生态环境好,周围无工业三废污染,环境、土壤、水质优良,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按照市场需求向农民提供全新信息技术培训,创新科技服务体系,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目前,我们已形成4000亩富硒长红枣基地。三、实施进度2007年8月2008年12月,完成整个基地建设规划论证。落实枣博园、育苗基地和果品批发市场的土地调整,引进30个以上

21、枣品种,繁育部分砧木,开发2000亩两花一枣模式,加工生产净选长红枣、长生枣、枣汁,筹建苗木组培中心和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年培训农民和企业职工2000余人次,企业年申报5项专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枣博园品种达到60个以上,年供优质优系长红枣苗50万株以上,开发两花一枣2万亩,建成果品批发市场投入使用,长红牌加工枣品种达4个系列,20余个品种,企业年申报5项专利,产品出口量达20%以上。气调库完成配套建设,科研所(研发中心),优系长红枣申报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命名,提供新型信息培训,年培训农民5000余人次。2011年1月2012年12月,开放枣博园,苗木组培中心批量生产苗木,两花一

22、枣面积开发到4万亩,长红枣总栽培面积达到10万亩; “长红”公司加工枣品种达10个系列,企业年申报5项专利,产品出口创汇达到50%以上,企业年总产值达到4870万元以上,利税1100万元;干鲜枣争取实现周年供应,使技术开发中心建成一定规模,向农民提供全新信息技术培训,年培训农民5000人次以上,促进当地产业化调整迈上新台阶。 五、项目运作机制 一、运作模式按 “政府引导,龙头带动,市场牵动,农户联动”的发展方向,按照长红枣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枣庄长红果品有限公司为全区长红枣产业的龙头,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长红枣产业,并做到合理规划,快速推进,稳步实施。把长

23、红枣种植户与龙头企业和市场连接起来,与枣农建立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关系,推行最低保护价的“订单农业”。二、运作办法公司负责扶持项目区长红枣产业发展,享有长红枣加工生产的独家经营权,确立每公斤长红枣的最低保护价政策,并保证在现有长红枣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五年时间按总体规划发展,开发利用长红枣原料基地10万亩。按区域所争取到的国家扶持长红枣产业资金用于长红枣产业,产业税收按区域分缴各乡(镇)。各乡(镇)原有收购机构及职能职责不变,协助公司作好产业发展工作。三、扶持办法1、枣树苗木补助:发展新长红枣种植户所需果树苗木款由公司垫资20%,收枣后从枣款中扣除,并且每棵枣苗公司补助2元。2、化肥农药:发展新长红

24、枣种植户所需化肥农药款由公司每亩垫资50%,收枣后从枣款中扣除。 3、配套建设:企业投入同时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扶持。4、奖励:每发展100亩,公司奖励科技示范户5000元。 六、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715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6300万元,省、市与地方配套200万元,承担单位自筹500万元,银行贷款150万元。经费支出情况是(1)苗木组培中心800万元,枣博园和苗木组培中心需占地200亩,按暂租用5年计算,每亩每年1000元,需100万元;引进60个品种,每品种5000元,需300万元;水利配套及沟渠建设100万元。(2)长红枣栽培生产加工技术开发中心厂房建设和聘请技术专家、配

25、套购置、电教、化验设备等,需资金2500万元。(3)扩建长红果品开发公司建气调库、进行设备改进和产品开发,扩建包装纸箱厂,资金共需3000万元。(4)聘请专家及相关人员举办科技培训班、讲课及指导论证项目课题、项目考察以及材料费等,需350万元。 七、综合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分析项目全部完成后,长红枣栽培面积由目前的6万亩扩大到10万亩,长红枣年产量由目前的5000吨增加到8000吨,仅此一项农民人均收入由建厂前的950元,增加到2650元,实现人均增收1700元;建成一定规模的长红枣果品批发市场,逐步形成长红枣生产销售集散地;扩大枣庄长红枣果品开发有限公司龙头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年加工长红枣

26、由目前的2000吨增加到5000吨,其年销售收入由2000万元增加到4870万元,利税达到1100万元,带动地方增加财政收入800万元。二、社会效益分析项目实施后,将带动山亭区的开发利用,使山亭区长红枣产业形成规模,对全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全区枣产业向区域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填补了全区20万亩荒山闲置未利用的空白,并将形成省内最大规模化的长红枣种植基地及枣加工出口基地,强有力地参与市场竞争,同时随着产业的发展壮大,可较大限度地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拉动各个行业的发展,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三、生态

27、效益分析项目实施采取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应用科学的种植方法,注重土壤肥力的培肥和改良。应用现代无公害产品生产技术生产食品,达到国家规定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八、结论及建议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开发利用发展特色果品优质长红枣产业建设项目的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辐射带动面广,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项目的实施,可提高枣加工业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支撑和带动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步伐,从而有效促进长红枣特色产业有序,健康发展。必将有力地促进全区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为山亭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繁荣农村经济

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总之,通过对项目多方面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项目在市场技术、经济、社会等方面是切实可行的,既有良好的直接经济效益,又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是一个具有发展前景的项目。 新疆英吉沙县3万亩特色红枣基地建设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论1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4第三章 项目实施区基本概况5第四章 市场分析8第五章 项目建设的依据、原则和思路9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2第七章 效益分析 21附表 27第一章 总论一、项目概况1、项目名称:新疆英吉沙县3万亩红枣基地示范区建设项目2、承建单位:英吉中农生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3、建设

29、周期: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4、建设地点:二、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主要建设内容为种植基地建设、防护林建设、开展红枣的相关种植与研究等。(1)、基地建设:一期工程种植1000亩/防护林建设/红枣苗木种植/变压器、拉电/打机电井20眼及配套设施/建立健全节水灌溉系统/农区道路。(2)、其他:病虫害生物防治/农民技术培训/矮密园综合管理技术。三、项目建设投资规模首期项目总投资为3000万元。其中:由项目建设投资、铺底流动资金、其他费用三部分组成,其中:项目建设投资2700万元,铺底流动资金250万元,其它费用50万元。1、项目建设资金筹措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资金2400万元,占总投资的80%;当

30、地银行支持三农贷款500万, 占总投资的20%。2、项目的经济效益第一年:亩均栽植2年嫁接苗176株,无收益。第二年:每株产果2公斤,2013年鲜枣收购价25元/公斤,每亩年收益8850元。第三年:每株挂果5公斤,每亩年收益22000元。第四年:每株挂果10公斤,每亩年收益44000元。第五年至十五年:每株保持生果10公斤,每亩总收益440000元。因红枣树最佳生长寿命为15年,15年后需要翻种或改种其他植物,累计十五年总产值达514850元,以本基数计算(红枣树权限为15年)。投资回收期:2年 四、项目综合评价(1)该项目符合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和法规,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2)、项目

31、建设利用和田县独特的区域和光热资源优势、水土资源,有成熟丰富的栽培技术,农民有种红枣的热情,劳动力有保证。(3)、项目区在两河之间地下水储量多,打井容易,项目区用水有保证。(4)、项目区南面紧挨315国道,北面与沙漠公路连接,交通便利。(5)、喀什市电力供应充足,电网已经拉到项目区。该项目的提出符合新疆林果业发展规划,符合喀什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是特色农业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该项目充分发挥了当地优越的水土光热条件,独特的地理环境优势,生产高档优质果品,产品市场预测与技术条件分析可行,建设目标明确,布局合理,建设规模设计适度,建设条件优越,经济效益显著,公司通过项目的建设,形成产、加、

32、销相结合的一体化企业发展模式,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由传统经营方式向集约、优质、高效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带动农民积极发展绿色、有机优质产品,提高农产品价值,增加农民及当地财政收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积极促进作用,项目实施本身还有较强的示范带头作用,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第二章 项目背景和必要性一、项目背景新疆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0年,全疆林果种植面积达到1500万亩的目标,其中南疆环塔里木盆地达到1200万亩。到2015年,优质林果面积稳定在1500万亩以上,果品产量达到1500万吨。和田县提出在此

33、期间红枣面积达到30万亩。和田县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种试种红枣,由于该县气候干燥,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悬殊,光热资源匹配极佳,非常适宜红枣的种植,特别有利于枣果可溶性固形物和糖分积累,根据新疆农科院果品研究所测定,和田县枣果每百克含钙109mg,含锌mg,含铁1.24mg,维生素31.9mg,可溶性总糖74.88%。各项指标均高于外地红枣,营养丰富,品质极优,相对于新疆绝大部分县市来说是“人无我有”的产业,对于全国来说是“人有我优”的产业。对此和田县委、县政府认真分析本县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审视和田县农业发展现状,科学论证、高瞻远瞩,确立了“红枣产业发展战略”。以大幅度提高农牧民收入

34、和建设中国最优干食红枣基地为目标,拉开了红枣产业发展的序幕。计划在5年期内利用节水灌溉技术种植30万亩优质红枣。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是和田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经济开发工作的需要。2、和田县光热有效辐射、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远远高于内地枣产区,位居新疆首位,该项目是发展和田县特色林果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3、优质红枣基地建设符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建设山川秀美西部和国家正在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的需要,红枣具有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的作用,是当地平原绿化,治理沙荒的首选树种,对于塔南生态体系建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意义重大。4、产业政策有利于红枣基地的发展。近几年,国家已把红

35、枣作为退耕还林生态及经济林双选树种,和田县也制定了在本地区建设30万亩优质红枣”发展目标,和田县已成立了红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制订了和田红枣产业规划,出台了优惠政策,实施长远发展战略。5、在农作物种植前景不景气的情况下,和田县已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支柱产业来培植,红枣产业是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途径之一,也是富县的途径之一。第三章 项目实施区基本概况一、项目区范围和田县位于新疆南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南依昆仑山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与且末县毗邻,北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腹地与阿瓦提县接壤,总面积4.09万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项目建设位于和田县英阿瓦提乡、罕艾日克乡、英艾日克乡、色

36、格孜库勒乡四乡、两河(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之间;利用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3.2万亩红枣产业基地”,主要种植推广适宜本地大面积载培的以骏枣、灰枣、赞皇枣为主的制干品种和冬枣等鲜食品种。二、项目建设条件1、自然条件(1)、气候资源项目区属温带大陆性荒漠干旱气候,是世界同纬度最干旱地区之一,气候温暖,日照充足,热量丰富,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极端最高温度43.6, 气温年较差36, 气温日较差16, 年日照时数3000-3100小时,太阳总辐射140.19-146.36千卡/平方厘米,年大于10积温4155,相对湿度38-50,年平均降雨量34.8mm,年蒸发量2902mm,无霜期达2102

37、39天。(2)、地形地貌 和田县境内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斜,大致可分为北部冲积沙漠平原、,项目区主要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3)、土壤和田县境内土地的土壤质地可粗分为轻质(沙壤-沙质)、砾质(沙砾-砾石)、粘重(粘质-壤质)三种类型。(4)、水文和田县境内共有两条河流,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河流年总径流量为11.76亿立方米;和田县地下水资源较丰富,可开采量约为1.12亿立方米,目前开发利用较少;经过多年建设,已拥有较完善的水利枢纽工程,四级渠道防渗率达85以上。2、社会经济条件若羌县辖三镇一区五乡,总人25.0万人,由维、汉、回等13个民族组成,近年来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县委、

38、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加快实施“两大战略”,推动“三大开发”,使县级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达10.38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4.96亿元;第二产业2.79亿元;第三产业2.63亿元;全县人均GDP为4152元,财政收入3461万元。3、交通电力条件项目区南面紧挨315国道,北面与沙漠公路连接,交通便利,和田市电力供应充足,发电和农村电网的建设改造完成,使项目区的电力供应得到保障。4、技术条件(1)和田县红枣种植已有二十多年,农业工作者在生产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病虫害防治等管理经验,县乡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发展红枣产业具有良好的群众和技术基础。

39、(2)和田光热有效辐射、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远远高于内地枣产区,位居新疆首位,十分有利于红枣生长,有利于红枣干物质和糖份积累,造就和田红枣品质非凡。(3)红枣耐旱,耐寒、抗病虫、耐瘠薄耐盐碱,非常适宜在干旱缺水、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大面积种植。同时红枣花期长,结果、生长过程中受春夏之交的大风春寒影响不大,能确保每年都能稳产、高产。第四章 市场分析一、红枣市场现状中国枣根据区域化分为北枣和南枣两个生态型,地理位置是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枣含糖量高,适宜制干枣;南枣含糖量低,适宜制蜜枣。目前全国鲜枣年产量为70-80万吨,其中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5省的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枣原产我国,

40、已有5000余年的栽培历史,日本、美国等国也有零星栽植,但都未进行商品栽培;虽然韩国进行了大面积栽培,但自给不足,近年来受我国产品冲击,种植面积不断萎缩。枣树为亚热带荒漠植物,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适应性强,苗木定植当年结果率可达70-90,丰产性强,挂果周期长。红枣一直是我国及世界各地华人的传统滋补保健食品,在国内及东南亚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我国是世界上唯一的红枣出口国,年出口量约为8000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世界红枣生产和贸易中占有绝对统治地位,往东南亚出口的红枣占总出口量80-90。二、市场需求预测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到21世纪中期我国将整体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

41、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人们对绿色营养型果品的需求必会大大增加,我国居民及世界华人对优质枣品的需求将越来越大,和田红枣因其独特的区域和光热资源优势,形成了其营养丰富、维生素含量高、绿色无污染等独特品质,受到中外客商的赞誉和青睐;同时该项目的建设,是依据当地自然优势,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战略突破口,实践国家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的要求,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性和发展广阔性。随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该项目必能成为示范带动项目,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因此可以预测,和田红枣将会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开发空间。值得注意的是须解决鲜食枣的保鲜技术难题、加工品技术含量低、产品档

42、次低劣原始等问题;另外就是世界上许多国家还不认同红枣。因此我国红枣产业应抓住加有利时机乘势扩张,加大宣传力度,让红枣扬名海内外,让世界认识红枣,接受红枣,使红枣国际化,开拓国际市场,做大做强和田红枣产业。第五章 项目建设的依据、原则和思路一、建设的依据1、国家及新疆实施特色农产品开发的指示精神和要求;2、新疆及和田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规划;3、国内外红枣及其制品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5、和田及和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 6、和田及和田县的农业、林业、水利、生态等行业规划。7、和田县红枣产业化发展规划; 8、和田县实施红枣产业基地建设的自然优势、资源优势和生产优势以及红枣产业化龙头

43、企业的加工优势; 9、和田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现实需要; 二、建设的原则1、坚持项目建设符合国家农业产业发展政策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的原则; 2、坚持项目建设与新疆及区域特色农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项目建设与促进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的原则;4、坚持项目建设与带动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项目建设面向市场,实行生产、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发展的原则; 6、坚持项目建设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水平的原则; 7、坚持项目建设严格按照国家及自治区基本建设程序实施,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原则; 8、坚持项目建设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

44、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三、建设的思路根据新疆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设想和要求,结合“和田红枣”良好的市场需求,针对和田县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充分发挥当地优质红枣栽植的自然优势、生产优势和特有红枣资源品种优势,在现有红枣产业的发展基础上,依靠科技进步,面向市场,以提高优质红枣种植水平和质量为突破口,以确保优质产品供给和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实现农民增收为目标,通过优质红枣种苗繁育基地和生产基地建设,建成规范化、标准化的优质红枣产业化基地。并通过“企业十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订单或契约的方式,使广大种植户与龙头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利机制和关系,一方面满

45、足龙头企业加工的优质红枣原料需求和鲜食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促进区域优质红枣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同时要将优质红枣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作为优化区域农业结构的重点项目,加强部门、行业间的组织协调,提高项目的组织管理水平。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强资源的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以保证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在优质红枣种苗繁育基地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品种资源优势,选择基础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点,并加强与相关科研部门的合作,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积极进行优质红枣苗木的筛选和扩繁,保证和田县红枣产业化基地建设的需要。 在红枣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中,要在选

46、用优质红枣苗木的基础上,选择土地集中连片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进行栽培,实行规范化管理和全程化技术服务。要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生产基地的种植水平和质量,以保证原料生产的优质、高效,增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同时,充分考虑到红枣达到盛果期前的农民收益,根据当地实际,积极推行枣树行间间作小麦和套种苜蓿等作物,以保证生产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第六章 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一、投资估算依据1、投资估算的原则根据和田县3000亩红枣基地示范项目建设工程内容及建设工程量,按现行物价水平及有关工程投资估算编制要求,并参照同类工程相同的投资类别进行估算。2、投资估算依据(1)本估算套用和田县林业工程预算定额估价。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和田县单位估价汇总表。全国统一安装工程基础定额和田县单位估价汇总表。(2)苗木、管材价格按市场现价(3)建设单位管理费按1取费(4)勘察设计费按3取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