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快乐****生活 文档编号:2159946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归档资料,核准通过。未经允许,请勿外传!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二一年三月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一、建设高新区的背景和必要性- 1 -(一)建设池州高新区的背景- 1 -(二)建设池州高新区的必要性- 2 -1、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建设生态池州的需要- 2 -2、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实现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4 -3、创建池州高新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需要- 6 -4、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的需要- 8 -5、创建池州高新区将有利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9 -6、创建池州高新区是推进城市

2、化建设的需要- 10 -二、高新区规划选址- 10 -三、高新区建设具备的基础条件- 11 -(一)社会经济发展- 11 -(二)产业发展基础- 12 -(三)自主创新能力- 14 -(四)区位优势- 14 -(五)基础设施建设- 15 -四、高新区建设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16 -(一)发展思路- 16 -(三)发展依据- 17 -(二)主要目标- 18 -五、高新区建设重点任务- 18 -(一)加快园区建设- 18 -(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21 -1、科技孵化体系建设- 21 -2、技术研发体系建设- 21 -3、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 21 -4、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22

3、-5、政府服务体系建设- 22 -六、高新区管理和运作机制- 23 -七、高新区建设主要保障措施- 24 -(一)建立高新区开发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 24 -(二)深入开展高新区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24 -(三)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及考核体系- 24 -(四)落实促进高新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 24 -(五)加快高新区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步伐- 25 - 2 -一、建设高新区的背景和必要性(一)建设池州高新区的背景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和向外扩散转移速度加快,受市场萎缩、资源环境约束及土地、劳动力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的影响,沿海地区资源和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因而,

4、以产业链为基础,围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高度集聚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成为吸纳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池州市作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区域,毗邻长三角经济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可以抓住机遇,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进一步促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进而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参与国内、国际分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2008年底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一系列的工作部署,出台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将“启动省级高新区升级工作,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作为一项重要措施提出:王三运

5、省长在2010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就贵池工业园区建设省级高新区提出了明确的工作要求。因此,当前形势为我市启动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带来了非常有利的政策机遇。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在打造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中的支撑作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和高新技术企业集聚,我市在省级贵池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建设“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支持池州高新区的建设,市政府成立了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高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在管理权限、运行机制、地方税收、财政扶持和基础设施投入等方面给予高新区一系列支

6、持政策,并在促进高新区创新型产业做大做强、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加快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培育品牌、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近年来,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现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民营科技企业7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10个,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5个,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8年增长46%。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了池州家机、艾可蓝节能环保、颐和新能源、旭豪机械、金盛磷铜、金艺超细粉、灵芝化建、九华汉高、大正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群。(

7、二)建设池州高新区的必要性1、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建设生态池州的需要建设“生态安徽”,是省委、省政府为实现安徽在中部崛起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池州作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尤应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发挥先发优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把池州建成皖江南岸现代化的经济、旅游、生态强市,为“生态安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是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主要模式。加快工业生态转型、加快生态旅游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加大生态城镇建设、加快生态富民工程建设是生态示范区发展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

8、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池州地处亚热带北缘,属温暖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境内有山地、丘陵、冲积平原和湖泊湿地,江河水系发达,水热条件优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7%,有林地777万亩,占全省1/8,林木蓄积量1586万立方米,占全省12%,水资源总量63.7亿立方米,占全省的11%,处处青山绿水,被誉为天然大公园。另一方面,生态强市首先必须是经济强市,没有一定速度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无从谈起。池州现状正朝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方向加快推进,如何保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实现池州又好又快发展,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目前,我国经济的主体

9、是第二产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结合池州的特点,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加快生态资源的转化、增值,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努力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池州特点的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努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低碳经济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以其智力性、创新性、战略性和环境污染少等优势,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

10、重要的意义,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我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虽然不具备丰富产业和人力资源,科技活力不够,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能力不足,但是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前谋划、大胆创新。因此,我市亟待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资金和管理手段,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产业的优惠政策和各项改革措施,实现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带动池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建设生态池州提供强有利的支撑。2、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实现后发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据统计,2009全市生产总值(GDP)

11、为245.59亿元,同比增长15.1%以上;财政收入33.19亿元,同比增长27.4%。虽然增长幅度较大,但经济总量太小,经济后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总体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省内产业布局和池州GDP在全省所占的份额上看,池州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在“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进程中,由于基础薄弱,池州所能得到的机遇有可能呈非均等态势;在争取发展空间方面,池州也处在并不理想的位置。由于我市历经三撤两并,建市较晚,多次错过国家和省对社会发展的政策及资金支持机遇。目前,池州的工业发展还处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仍以传统的资源型高能耗、低产出的初级产品加工业为主,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大;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12、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工业产业层次低、链条短、终端和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之间关联度低,集聚效应、增值效应和拉动效应难以显现。作为经济后发地区,加快发展是解决池州面临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目前发展的首要任务。在发展目标上,着力提高池州经济实力,壮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后劲,力争挤入沿江第一方阵。在发展方式上,要充分发挥池州的生态优势和后发优势,坚持跨越式发展与传统工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目前以矿产资源为主要带动的发展方式,从粗放式、基础资源拉动型转移到资源集约型、创新驱动型发展方式。所以,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才能使池州的经济发展早日走上快车道。同时,建

13、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3、创建池州高新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规模明显扩大,招商引资工作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总的来看,产业承接的质量还不高,地方比较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不时出现,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迫切需要从国家层面选择重点区域,加强引导,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新模式,促进产业承接转移有序开展,为其他区域提供示范。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而专门制订的战略规

14、划,这是迄今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也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皖江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全局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安徽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其地位是战略性的,蕴含的机遇是历史性的,对发展的影响是长期性的,不仅顺应了科学发展观的大局,顺应了产业转移的大潮,也顺应了中部大崛起的大势。建立国家级示范区,必将淋漓尽致地发挥皖江地区的综合优势,打造引领全省跨越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加速构建皖南皖中皖北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

15、新格局,标志着皖江开发开放、安徽跨越崛起进入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时代。在示范区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加强政策和规划引导,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标准,坚决转变传统的产业承接方式,积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王三运省长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上明确指出“要扎实抓好平台建设,促进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建立起集中区合作共建机制,拓展示范区产业承载空间”。示范区将统筹规划产业承接园区建设,推进现有园区转型升级,并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作用,依托中心城市,突破行政区划制约,在皖江沿岸适宜地区规划建设高水平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池州作为皖江城市带的一个重要城市、作为发展轴上的一

16、个战略支点,更是乘上了绝无仅有的强劲东风。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一稍纵即逝的机遇,把推进示范区建设作为当前加快池州跨越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充分挖掘和利用示范区这块金字招牌的最大价值,淋漓尽致地发挥我们的综合优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开创跨越发展的新局面。方西屏市长在“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中强调“要突出园中园招商,围绕以企建园,切实抓好与央企合作签约成果的跟踪落实工作,围绕以园招商,引进有实力的投资业主对园区进行整体投资、开发、招商”工作。为响应国家、省、市的相关指示,建设池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将进一步优化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环境,促进区域内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

17、能力,为“园中园招商”提供承接载体,为“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从而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4、创建池州高新区是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的需要 长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特别是全国科技大会以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企业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各地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产学研结合松散

18、、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链持续稳定的合作不够,创新资源分散重复、布局失衡,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缺乏全面有效的支撑服务等,导致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迫切需要采取系统措施集中加以解决。2009年11月,我省与浙江、江苏和山东省被国家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批准为国家技术创新第一批试点省。开展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对于我省深入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建立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省将以确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主线,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皖江城市带、辐射带动全省三个层面上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重点培育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

19、、公共安全、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光伏能源、文化创意等七大新兴产业,扎实构建产业研发、要素交易、成果转化、中介服务、资源共享等五大服务平台,加速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有力支撑。池州市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主轴的核心区域,因此,建设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发展皖江城市带,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5、创建池州高新区将有利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为有效推进自主创新,构筑经济增长极,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8年初,安徽省委、省政府决

20、定建立“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并通过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培育战略性创新产业;推进六项改革,完善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等措施,强力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给池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池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将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提供支持。6、创建池州高新区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需要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池州经济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高层次人才的匮乏极大的阻碍了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在规划建设高新区的过程中,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引

21、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池州市引进工业企业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等相关文件,在高新区内建设人才平台,根据高新区重点工程、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和创新产业的需求,引进并重点支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科技领军人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实行资金扶持、住房奖励、税收奖励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探索实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业机制,达到集聚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目的。充足的高层次人才资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先决条件,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城市化的有利支撑。池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不但可以加速产业集聚,并且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和优化产业结构,进而将极大加

22、快城市化建设进程。二、高新区规划选址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面积9.28平方公里,规划选址全部在贵池工业园区23.23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范围内,符合池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其中一期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分二个区域,区域一四至范围为北至贵铜公路、西至殷汇大道、南至生态大道、东至通港大道和梅村路;区域二四至范围为北至梅林路、西至殷汇大道、南至凤栖路、东至通港大道和梅村路。二期面积为7平方公里,规划四至范围为北至贵铜公路、西至通港大道和梅村路、南至生态大道、东至万罗北路。三、高新区建设具备的基础条件(一)社会经济发展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接黄山市,西南与

23、江西九江市为邻,东和东北分别与芜湖市,铜陵市,宣城市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生态环境良好,经济与人口、环境协调发展,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全国十六个地方试点之一、“生态安徽”建设试点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安徽省园林城市、中国傩文化之乡。近年来池州一直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商贸活市”的战略,使池州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据统计,2009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245.59亿元,增长15.1%以上,居全省第二位;财政收入33.19亿

24、元,增长2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97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4955元,增长10.7%;全年规模工业增加值60.98亿元,增长28.5%,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11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257.46亿元,增长43.2%。编制论证亿元以上项目120个,总投资1460亿元。新增省“861”项目储备占全省份额11.4%,完成投资增长71.3%。争取中央投资项目补助资金4.4亿元。央企对接协议投资679亿元,位居全省第三。全年工业投资129.69亿元,增长94.3%。贵航特钢一期、中山化工二期、华尔泰12万吨合成氨扩建、金邦铜业等22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铜冠60万吨铅锌、广信农

25、化30万吨离子膜烧碱、瑞强塑业等35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二)产业发展基础根据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产业生态化改造,突出发展高效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旅游商贸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构建以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在工业方面,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注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注重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重点打造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基地;服务业方面,以生态旅游、商贸物流、节能环保产业、特色文化产业为重点,建设了一批大型现代物流园区,培育出了节能环保服务业,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基地。至2009年底

26、高新区规划区域内已累计引进80多个工业项目,总投资规模达230亿元;入驻各类企业5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产业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光伏电子、新能源及节能环保等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安徽白鹰、艾可蓝节能环保、颐和新能源、旭豪机械、金盛磷铜、金艺超细粉、灵芝化建、九华汉高、大正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群。2009年区内实现总产值36亿元,实现增加值12.8亿元,2009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2008年增长46%。未来几年,池州高新区将优先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光伏电子、节能环保等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在新材料产业上,铜冠有色池州公司形成年产60万吨铅锌产能

27、后,将实现百亿以元以上销售收入,进入全国铅锌冶炼领先企业行列;LWB禄思伟耐火材料二期项目建成后,将形成20万吨产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白云石质耐火材料基地。在先进装备制造业上,安徽白鹰与波兰埃维亚精密机床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生产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将形成年产3000台系列中高档数控机床,年产2000台普及型数控机床,实现年产值20亿元,利税4.36亿元。在光伏电子产业上,颐和新能源公司为合工大国家教育部光伏生产基地,拥有高压变频、太阳能逆变等核心生产技术。四通光电、鼎立LED节能灯、华鸿仪电、TCO太阳能导电玻璃基板、多晶硅电池、非晶硅电池等一批节新能源项目纷纷落户建设。在节能环保产业上,围绕柴油

28、机尾气后处理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及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安徽艾可蓝柴油机尾气后处理项目总投资5.12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2.82亿元,流动资金2.3亿元,项目完成后,将形成年产50万台套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销售收入将达到50亿元。(三)自主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市结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人员服务企业行动计划、企业研发中心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全市已有80多家企业与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承担了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多项,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0余项,有13个项目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奖。

29、20072009年度全市专利申请量为298件,其中发明专利约占30%。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近1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1个,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近8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及市级企业研发中心分别为10个和25个,博士后工作站2家。组建了服务于区内企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中小企业咨询服务中心、专利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和大型科研检测仪器协作共享平台。(四)区位优势池州地理位置优越,处于皖江经济带的西南部,东临“长三角”城市经济圈,西接华中经济协作区,南接“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圈。“十一五”期间,池州市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国省道与高速公路紧密衔接,城

30、市进出口通行能力大幅度提高。公路与水路交通实现衔接和配套协调发展,已形成快速便捷的主体交通网络。位于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池州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常年可停靠万吨级船舶。今年,池州港港口吞吐量预计将达500万吨,集装箱8万TEU;至2020年,池州港港口吞吐量将超过8000万吨,集装箱超过20万TEU,将成为大宗散货出口为主、集装箱运输不断发展的区域性主要港口。合肥铜陵池州黄山的合铜黄高速、安庆池州景德镇的安景高速、上海池州武汉的沪渝高速,铜陵池州九江的铜九铁路均建成通车;南京池州安庆的宁宜城际铁路、九华山(池州)机场正在建设中。高新区东临九华国际机场,南京、合肥、安庆等3个民航机场均可在两个半

31、小时内到达池州;正在建设的自南京经池州到安庆的宁宜城际铁路在池州设有两个站点,时速250公里;通过沿江高速均可在半小时内转入合九黄高速、安景高速、合宁高速和规划建设中的东九高速、济祁高速。4小时经济圈内覆盖上海、南京、杭州、武汉、南昌等大中城市,承东启西,是国家产业梯度转移辐射的重要节点,是国家产业梯度转移辐射的重要节点,地理区位和交通优势突出。(五)基础设施建设园区交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场地平整、道路贯通。供水:高新区的生产、生活及消防用水均有自来水厂供给。供水采用生产、生活及消防合用的系统,结合园区规划,形成环状管网,以确保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园区内有一条直径 1400mm和两条直径6

32、00mm供水干管形成环状供水,供水压力大于0.22MPa。能满足日常生活、生产和消防的需要。排水:室内排水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分别排出清下水和污水,清下水直接排入厂区排水管,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达标后排入厂区排水管。供电:园区内己兴建两座 110KV10KV变电所,总容量达16MVA,基本满足生产、生活需求。供气、供热:园区内已实现集中供热,供气能力为90吨小时。“西气东输”在高新区建有门站,区内铺设300mm天然气管道10公里。四、高新区建设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一)发展思路1、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强化高新技术产业骨干。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力度,通过高新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壮大高新技

33、术产业群,带动和辐射整个园区高新技术产业上档次、上水平。2、以产学研合作和加强企业研发为途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发挥科技计划的引导作用,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进一步壮大我市高科技人才队伍,使各地的人才资源、技术资源在高新区内聚集,增强高新技术发展的后劲和技术储备,实现技术和产业持续性和跨越发展。3、以政府协调和引导指引,构造高新产业协作大平台。通过政府的统筹规划、宏观引导和综合协调,充分发挥高新区的龙头作用,促进全市各区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功能互补、联动推进、均衡发展,使产业的宏观布局更趋合理。4、以技术和资本为纽带,促进高

34、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攻关,联合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以技术为纽带,按照工程成套、主配结合、横向联合、多种经营和混合兼并的原则,推进战略性结构重组,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集群和基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品牌,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优势。(三)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高新区“十一五”发展规划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安徽省“十一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指导性意见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池州市“十一五”

35、科技发展规划(2006-2010年)池州市总体规划纲要池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52028年)(二)主要目标到2015年,池州高新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480亿元,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0亿元。培育年销售额50亿元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2-3家,10亿元以上的8-10家,亿元以上的15-20家及一大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达到1100亿元,年均增长25%。五、高新区建设重点任务(一)加快园区建设高新区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基础,不断优化创业的环境,根据原有的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重点发展领域为突破口,办出自己的特色,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我市产业结

36、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围绕未来一段时期谋划打造“六大产业园区”,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依托安徽金艺超细粉有限公司、安徽铜冠有色金属(池州)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金盛磷铜科技有限公司、禄思伟矿业资源有限公司等单位,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引进与自主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建设,加速新材料领域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进程,推进新材料在装备制造业、环保与高效节能等产业中的应用,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能源材料及制品,建成我国独具特色的新材料产业园区。

37、依托白鹰集团数控机床基地、中耀美华船舶制造有限公司、大田专用汽车有限公司、池州市旭豪机械有限公司等单位,抢抓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和产业转移加速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落实省内配套政策。重点发展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自动化成套装备、集成电路(IC)装备、先进能源装备、激光成套设备、流程工业自动化、传感器及智能化仪表等等。大力推动产业聚集,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快速发展,建成国内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依托颐和新能源、日晶光伏、华裕电器设备等单位,抓住国家新能源推广及光电产业振兴规划的机遇,着重发展太阳能照明、光伏玻璃、LED节能灯、非晶硅电池、单晶硅电池、多晶硅电池。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抢占

38、发展先机,强化竞争优势,保持光电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为实现池州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式发展打造新兴光伏电子产业园区。依托艾柯蓝节能环保公司、智新生化、星野生态能源等单位和留学回国的博士创业团队,加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加快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推广应用,重点发展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开发项目,建立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柴油机尾气排放实验室和催化剂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尽快实现适宜欧3排放标准的氧化催化转化器(DOC)的产业化生产,积极研发适宜欧4排放标准的颗粒过滤捕集器(DPF)和适宜欧5排放标准的选择性催化还原器(SCR)等,形成年产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及其他节能减排产品50万台套生产能力

39、,建成国内最大的柴油机尾气后处理系统生产基地,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解放思想、提前谋划、大胆创新,积极谋划 “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园” 建设,为电子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企业提供孵化场所,广泛吸引国内外拥有先进技术成果的高校、科研院所、电子信息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人才进入电子信息产业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中试、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帮助在孵企业创办实业,为我市其他企业提供电子信息技术服务,力争每年都出一批研究成果,都有一批在孵企业从中心毕业,并在我市开发区创办企业,用3-5年的时间,使之成为全省甚至全国都有较强影响力的电子信息产业园区。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集群。以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平天湖旅游度

40、假区等景区景点和旅游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旅游产业群;以大愿文化园、杏花村历史文化园以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依托,打造“九华文化”特色产业群;以中国国际佛文化节、中韩友好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为依托,打造节庆会展产业群;以佛文化影视剧制作、佛文化动漫创作、傩工艺品、九华玉等为支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群。(二)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1、科技孵化体系建设按照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组织保障和服务工作的要求,积极鼓励池州地区及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民间投资者等多元主体合作,联合创办大学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服务中心等各类孵化器。重点支持中马集团建设2.8万平方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中池创业园

41、,吸引高端人才入园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2、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建设一批行业性公共技术平台,提高重大科技攻关能力。依托专业化检测、情报和研究机构,建立检测、科技信息、咨询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科技企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服务。建设区域网上技术市场,大力发展技术开发、交易、评估、咨询、知识产权服务等中介机构,建立健全网络化的创新服务体系。深化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改革,组建多种形式的专业、行业协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自我协调能力。3、产学研合作体系建设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加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联合协作,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机制。通过合作研究开发、相互

42、兼职、培训等形式,加强企业和高校、企业与科研机构、企业与企业之间科技人员的交流与合作。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要成为企业技术进步的后盾和依托,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合作。制定政策,采取有力措施,鼓励企业与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联合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博士后工作站,联合开发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联合开展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中试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商品化、产业化。4、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原则,加强高新技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鼓励高校与有条件的企业联合培养博士

43、、硕士研究生,培养高新区内急需的各类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好人才引进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级专门人才到高新区内的企业工作。特别是要吸引在国外有一定影响的学科、技术带头人或曾在国外高科技企业工作过的留学人员,以各种方式为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服务。认真组织,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管理人员、企业家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素质。逐步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培训网络;进一步优化有利于各类人才工作和创业的环境,建立平竞争机制,营造尊重人才,尊重识的良兵社风尚5、政府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宏观嬕导和综合协调的原则,

44、加强政府决策体系建设。统一规划布局,强化责任,注重功互补、联动推进,注意产业间的均衡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确定重点产业、领域、技术、基地,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缌采取省市联动、部门联动的形式,整合各方资源,对高攰技术产业群中的一些重要技术实施专项攻关,力争重点突破。重点培育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规模大、经和社会效益好的高新产业缤体,采有力措施大力建设新区,推动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六、高新区管理和运作机制构建高新区管理机构,加强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和发展的组织与协调。以高新技术开发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利用。强化高新技术开发区运行机制,提升政府协调统一功能。实施管理体制

45、适度超前和运行机制动态创新战略,系统提升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经济驾驭能力。进一步完善现有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平台。继续完善组织模式高级化,提高高新技术产业一体化程度,积极发展集强大的研究力量、高新科技产品开发能力和高效销售体系于一体的企业,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产业及企业组织模式的高级化。最终实现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模式为主,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使外部经济内部化,减少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过多环节和障碍,降低中间环节交易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七、高新区建设主要保障措施(一)建立高新区开发建设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

46、导小组,统一领导池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和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高新区规划和开发建设工作。组建安徽省池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组织实施年度开发建设计划,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时序,积极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二)深入开展高新区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高新区建设总体规划框架下,相关区、管委会要积极开展高新区内的各园区产业发展规划和详控规划的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及空间布局,形成统一协调、相互衔接、可操作性强的高新区规划体系,确保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有序推进。(三)建立和完善目标责任制及考核体系市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各园区高新技术产值、孵化器建设、新增各类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

47、等主要指标进行年度分解,建立完善的统计体系,落实责任部门及责任人,并纳入政府自主创新工作考核体系。同时,要强化对高新区内重大项目的跟踪调度,及时协调解决开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四)落实促进高新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级部门鼓励企业自主创新和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税收、信贷、政府采购、知识产权等各项政策。各级财政及政策性贷款加大对高新区基础设施及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倾斜力度,加快推进高新区建设。对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优先申报和安排各级科技专项等。加强对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查督办和跟踪反馈工作,确保各项政策措施切实落到实处。(五)加快高新区对外开放及招商引资步伐重点围绕各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精心策划一批牵动力大的重点招商项目,吸引境内外知名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新区的开发建设。加速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及重大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积极推进具备一定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进行融资。积极支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在境外建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或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积极创造一流政策和生活环境,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研发和管理团队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 25 -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