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题目 浅析乡镇行政管理 学校名称: 德州电大 指导教师: 朱爱霞 学生姓名: 夏冬霞 学 号: 1537001409450 专 业: 行政管理 入学时间: 浅析乡镇行政管理【摘要】乡镇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是共和国政权大厦的基石,它处在新农村工作的第一线,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要靠乡镇贯彻落实,事关全局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与之休戚相关。乡镇行政管理运行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农村的贯彻实施,直接影响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实施。因此,探讨我国目前乡镇、街道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革和完善乡镇、街道管理体制,以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
2、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镇 行政管理 管理体制目 录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3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4三、如何建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 5参考文献 8 浅析乡镇行政管理一、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一)机构设置及管理情况为了更好的探讨当前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弊端及改革措施,先就当前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的现状作一简要概述。机构设置及管理情况 乡镇一级设立的机构主要有:党群机构:党委办公室(有的乡镇把党委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合在一起,称为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政府机构:政府办公室(或党政办公室)、派出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工商
3、局、计生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司法机构:人民法庭、司法所(或司法助理);下属企事业单位:计生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财政所、粮管所、烟草站、社会事务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林业站、卫生院、中学、中心校、邮电所等;不过,乡镇机构设置不是千篇一律,并非每个乡镇都建有人民法庭、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邮电所、工商所等机构,这些单位是按片区设立,一个单位负责管理几个乡镇的相关业务工作。(二)行政运行模式 乡镇办事处均建有相同的领导机构核内设机构,即均设有党委、人大、政府三大领导机构。同时,不管是乡镇或办事处,均设有大体相同的党群部门和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
4、作为上连县、下连村的中间政权组织,乡镇主要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07条的规定:“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同时,对村民委员会实施指导(宪法第110条规定:“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乡镇人民政府与村的关系应为指导关系,但事实上几乎都是领导关系。)这种行政运行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乡政村治”体制运行模式。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乡镇一级条条与块块互相分割,政府利益与部门利益的冲突日益加剧。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行政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乡镇政府作为国
5、家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承担着管理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各项事务等繁重任务。繁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行政的高效率运转。但由于现行条块分割的乡镇管理体制。乡镇政权的职能受到了严重的削弱。行政管理很难实现高效运作。(二)权责利的不一致性,使乡镇难以有效行使政府职能。权力、责任和利益分配的一致性是权力有效行使的前提和基础。乡镇人民政府是一个乡镇区域内城乡建设、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基层的权力执行机构,理应从法律上赋予依法行使国家权力,全力维护地方稳定,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推动地方事业发展。然而,现行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种种弊端,乡镇人民政府在管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权力缺位,责任越位,利益分配失
6、调。突出的表现是,在行政管理方面没有行政处罚权,在国土资源管理和城乡建设方面没有规划权和建设管理权,在社会稳定方面没有公安管理和治安处罚权,在税务方面承担着培养税源,增加税收的责任压力却没有制定税收激励措施权,在保护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没有执法管理权,在财政支出上没有调控权等,政府权力的不完整性,权责利的脱节使乡镇政府在一级行政管理中事实上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难以有效行使政府职能。 (三)乡镇财政来源有限,乡镇财政举步维艰一是由于山区乡镇区位劣势,工业经济基础薄弱,财政税收税源有限,且增长缓慢。二是分税制抽取了乡镇那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税收的大部分,使乡镇本级财政来源和积累更为有限。三是财政转移
7、支付资金没有足额到位,不能满足山区乡镇的正常运转需要。基于以上三点,大多数乡镇的财政都是入不敷出,根本不能算是一级独立财政,根本担负不起保运转促发展的重任,乡镇财政运行举步维艰,基础设施建设、公益事业、公共服务根本无钱落实。三、如何建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我国的最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既承担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任务,又承担着组织、动员、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的各种工作。当前乡镇行政管理存在问题已经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因此,进一步完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明确乡镇行政管理职责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
8、用。在中国乡镇既是国家最基层的政治权力中心,又是满足农民各种需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当前我国乡镇政府改革的实质是把它所拥有的行政权力规范到合理的空间,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社会、农民三者良性互动、密切合作的关系。(二)委托赋予乡镇人民政府依法行政的管理权,为乡镇的集中统一管理提供执法权力保证。乡镇政府是乡(镇)域内城乡建设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责任人。目前,对乡镇政府领导人的多个一票否决制,赋予乡镇政府领导人重大责任,工作繁多,压力很大,然而,乡镇政府领导开展工作过程又缺乏依法行使权力的执法权。在无法改变大的执法政策环境的条件下,县人民政府如何赋予乡镇执法管理权,承担起管理责任,应在县
9、级部门与乡镇之间加强协调与沟通,为乡镇的集中统一管理提供执法权力保证。 (三)完善乡镇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乡镇财政体制,引入公共财政模式,保障乡镇基层基本预算开支,将乡镇从追求经济利益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在兼顾县乡利益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乡镇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及财政承受能力,合理划分乡镇收支范围,按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确定收支基数,保证乡镇、街道行使基本职能的财力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逐步建立起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按预算法的要求,逐步恢复乡镇级国库。上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应集中部分财力,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困难乡镇进行转移支付,确保困难乡镇、街道能依法行政的基本财力需要,
10、解决乡镇、街道无钱办事的难题。(三)加快与国际农业、乡镇行政管理接轨, 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的差距在观念上要强调农业产业的综合功能, 提高经济效能的同时, 着重发挥其生态功能与社会功能, 在管理水平及手段, 要以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以及很有限的行政手段为主, 杜绝粗暴、简单化的行政干预和行政强制, 加大农业开放程度, 健全支持、保护农业的各项制度。解决农村城镇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一系列政策、体制与制度应该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进行农村城镇建设的长远目标都是一致的, 即追求农村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只不过是实现上述目标的行为存在差异, 进行农村要素资源配置和积累资本的方式与方法不一致
11、。过去, 无论是各地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实践, 还是有关的研究文献, 对小城镇的发展, 往往比较注重城镇本身的建设规划, 而忽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农村城镇的区域规划与区域布局。从单个城镇看, 我国有很多小城镇建设的都很漂亮, 也很发达,但是如果将其放到一定区域范围内,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标准来衡量, 就很难说这些城镇的布局是合理的。因此, 农村城镇的规划, 不能只着眼于单个城镇的发展, 而是要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和思路来设计规划; 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 才能形成区域内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 否则,即使单个城镇规划设计的再好, 也会限制区域优势的形成和发挥。
12、在管理水平及手段, 要以法律手段, 经济手段以及很有限的行政手段为主, 杜绝粗暴、简单化的行政干预和行政强制, 加大农业开放程度, 健全支持、保护农业的各项制度。【参考文献】1薄贵利.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重点. 期刊中国行政管理,2009.(7)2朱宇.中国乡城治理结构回顾与前瞻.黒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3高小平、沈荣华.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回顾总结与前瞻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6.(1)4仲崇东.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的冲突与挑战. 期刊中国行政管理,2007(4)目 录第一章 总 论 11.1项目概况 11.2研究依据及范围 31.3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1.4研
13、究结论及建议 4第二章 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62.1项目建设的背景 6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第三章 项目服务需求分析 11第四章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134.1选址原则 134.2项目选址 134.3建设条件 144.4项目建设优势条件分析 15第五章 建设方案 185.1建设规模与内容 185.2总体规划设计 195.3建筑方案 245.4结构方案 265.5给水工程 275.6排水工程 295.7电气设计 315.8暖通设计 345.9项目实施进度 35第六章 节能措施 376.1设计依据 376.2节能措施 37第七章 环境影响分析 397.1 环境影响分析 397.2 环境保护措施及治理效果 40第八章 消防与安全卫生 428.1 消防 428.2 劳动安全 438.3 卫生防护 44第九章 组织机构与运作方式 459.1 组织机构 459.2组织管理 469.3劳动定员 46第十章 投资估算 4710.1编制依据 4710.2 投资估算 4710.3资金筹措 48第十一章 经济效益评价 4911.1 成本核算 4911.2 利润估算 5111.3经济风险分析 5211.4财务评价结论 54第十二章 结 论 5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