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158933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比较研究-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摘 要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矛盾是传统的长学制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吸收和借鉴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先进的办学模式的成功经验,改革现行的单一僵化的办学模式,从而提出有中国特色的适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办学模式,是本人作者的目的所在。本课题研究从分析中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通过分析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因素,同时分析了当前国家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指出了中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的诸多问题,揭露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指明了中国中等职业教育

2、的发展方向。在认真研读了国内外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一些成功办学模式和实际案例的比较分析,指出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办学模式上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对策,进而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通过研究,笔者认为,适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为:多维系统化办学模式。多维系统化办学模式就是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形式多样化、办学层次多层化、办学渠道多渠道化、办学方法多方法化、教育对象多对象化、办学因子系统化的办学模式。多维系统化办学模式它以教育系统原理为理论基础。是一种把中等职业教育办学作为一个子系统,置身于复杂社会系统中,在多样化的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寻

3、求多方面发展,把服务社会化为办学理念,把社会需求化为办学基础,用企业化经营理念和系统方法构筑起来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经营的办学模式的思想。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比较研究THE COMPARATION STUDY ON MIDIUM-PROFESSIONAL EDUCATIONABSTRACTThe medium-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of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the medium-professional education face

4、d with some new problems. One of the key problems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long-term studying model of running school does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So the author tries to look for some useful experience of running medium-professional school from abroad so as to fi

5、nd a new model instead of the old ones.At the beginning,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medium-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pointed out the the reasons causing those problems.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a lot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articles,the author compared our models of running medi

6、um-professional school with internation countries. As a result, the author found some weakness of our present models, and presents the ways to overcome those weaknesses. Consequentl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innovative model.The new model is called multi-dimensional systematic model. It includes

7、: the main bodies should be various, the formats should be diverse, the levels should be a wide range, the channels should be wide, the methods should be mumerous.the elements should be systematic.This model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ducational system.It focuses on the effect of superiority of whole s

8、ystem.It puts itself into a larger system, fits for the complic system and keeps on development despite of some interferes from all kinds of complex factors.lt is the model that regards the educational service as commodity, and treats the social demands as the basis of school. It is the model that t

9、akes midium-professional education as a special commodity and runs school as a enterprise by using systematic idea. Key words: midium-professional education, model of run school, comparision study摘 要1ABSTRACT2第一章 绪论41.1 问题的提出41.1.1 办学模式概念的界定41.1.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51.1.3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61.1.4 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机遇10

10、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31.2.1 研究的目的131.2.2 研究的意义14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141.3.1 研究的思路141.3.2 研究的方法15第二章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概述152.1 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概述162.1.1 CBE模式162.1.2 “双元制”模式172.1.3 MES 模式182.1.4 TAFE 模式192.1.5 美国的“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模式192.1.6 日本的综合高中模式202.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概述202.2.1 长学制模式202.2.2 综合高中模式32212.2.3 中学后培训模式3321第三章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

11、式比较研究213.1中外中等职业教育的外部条件的比较213.1.1 中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比较223.1.2 中等职业教育立法比较研究2732中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内部运作比较313.2.1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办学主体比较313.2.2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资金渠道比较323.2.3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形式比较323.2.4 国内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比较33第四章 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384.1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384.1.1改革背景384.1.2改革措施384.1.3 美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发展

12、的新动向384.2 德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394.2.1改革背景394.2.2改革措施394.2.3 新趋势404.3 日本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向414.3.1 改革背景414.3.2 改革措施414.3.3发展趋势424.4国外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与发展的启示43第五章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445.1 办学形式单一445.2 办学主体尚未多元化445.3 资金来源渠道较窄455.4 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465.5 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不够47第六章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

13、与发展的对策476.1 认清形势,解放思想,转变观念476.2 政府应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划与管理486.3 办学形式应多元化486.3 强化“一主多元”主体办学496.4 探索多种教育融资方式516.5多层次、多渠道办学526.6 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54第七章 结论54参考文献56致 谢59第一章 绪论1.1 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形成了一定规模,为国家经济发展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但近几年,我国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同程度地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那么,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到

14、底需不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如果需要,中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国家经济形势,形成怎样的办学模式呢?、1.1.1 办学模式概念的界定一、关于“模式”“模式”一词在我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率先提出的。他在1984年考察苏南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后提出了“苏南模式”的概念。费老认为:“模式”是从发展方式上说的,不同的发展路子就是不同的发展模式。1986年在考察温州以后,费老进一步明确提出:模式就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费老还说,“模式这个新概念,来自于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历史事实:让这样的概念回到正在成长的事物中,用它来认识现实,也就能把问题说得更清楚一点。” 1杨义先生在中国现代

15、学术方法通论中,从学术方法的角度对模式进行了研究,认为“模式是学术成型时的模样,包括它的操作程序,体例形态,学术立足点和焦点的选择,以及对整个体系进行逻辑贯穿的形式,就是学术思考定型化的东西。” 2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模式的定义为:“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 综合上述观点,笔者以为: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就其外延来讲,就是指有特色的发展路子或发展范式。就其内涵而言,应是理论化、标准化、定型化的型式及其内在的运作机制。二、关于“办学模式”根据华东师范大学郭景扬教授的研究, 他认为:“办学模式内涵是指学校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思想指导下,通

16、过长期的教育管理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的,有效的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管理的艺术结构及其操作程序。” 4 基于上述认识,办学模式是一所学校如何办学的发展路子与标准范式,包括办学主体、资金来源、办学形式、课程体系设置等的运作机制,其实质是学校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指导下,通过实践,形成办学方面的特点。1.1.2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的概念关于职业教育的概念的表述,各个国家并不完全一致。有的称“职业教育”,有的称“技术教育”,有的称“职业与技术教育”。在我国不同的时期也有不同的表述。根据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本人表述一律采用

17、“职业教育”这一名称。5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特点:(一)以普通教育为基础;(二)专业性;(三)实践性;(四)多样性;(五)可变性。6中等职业教育属于初中后的职业教育。实施这一教育的学校在我国主要有: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级中学、中等技工学校等。招收初中毕业生。(含往届,2006起,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学二至三年。(高中毕业生1年)。主要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及其他人员。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目前,尽管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和教育的模式各不相同,但各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却是一致的。世界各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掌握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大

18、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扩大了就业,减少了失业,保持了社会稳定,推动了世界进步。我国职业教育在其中也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不过,令人担忧的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近几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形势更严峻。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招生难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出现连续减少的现象。其中从招生数来看,1999 年比1998 年少招 46.25 万人,2000 年比 1999 年又少招 61.4 万人;从所占比例来看,1994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 58.3%,1

19、997 年则下降为 56.2%,1998 年下降为 55%,1999 年为 54.3%。2004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7。80 年代出现过的中等职业教育红红火火的场面己经很难看到了。很多学校都出现了招生难的情况。表1-1 1999-2003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基本情况概况表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学校数(所)2443321694193031736414700招生数(万人)508.94438.86430.01504.04515.75在校生数(万人)1460.841317

20、.051195.961257.481256.73毕业生数(万人)498.65499.56452.60382.1348.46(注:1.中职学校包括职高、普通中专、技工学校、成人中专、成人高中2.资料来源:近三年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2002.22.席东海.速读2002年中国职业与成人教育.2003年6月;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IT教育和计算机信息网http: /www: cau.edu .cn. 2004年10月.)2.办学难在招生人数下降的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质量普遍降低,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给中等

21、职业教育的管理带来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比较差,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严重匾乏,致使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家长对孩子进职业学校不放心。于是,中等职业教育陷入这样的恶性循环,举步维艰。尤其是涉农专业和城市的第二产业专业难以为继,学生、家长都不肯问津。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改做他用,如有的中等职业学校办起了普通高中,有些干脆整体变卖,导致教育资源大量流失。3.就业难以前,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的政策,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不用为就业发愁。现在,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经济转型调整,大量的干部、工人下岗分流,占用了一定的工作岗位;同时,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

22、资格证书制度没有得到切实执行,6000 多万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抢岗位,在社会上形成了“不用读书可打工,读了中专也打工”的偏见。另外,有些用人单位不顾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盲目追求高学历,导致人才使用“高消费”,许多高层次学历者挤占了中等层次学历者的就业岗位。这些做法,使中职生的就业空间越来越小,中职生拿着毕业证,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比比皆是。1.1.3影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痛定思痛,分析中等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原因,我们会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宏观政策的导向,社会用人制度方面的作用,也有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原因。我们就把中等职业学校外部的原因称

23、为外部因素,职业学校自身的原因称为内部因素,并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一、外部因素1、 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这是最根本的、深层次的原因。近几年来,各地都在进行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改组改制,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对一线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就业形势异常严峻。职业教育与经济的发展联系是最密切的,因此,不可能不受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2、 教育体制的制约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管理体制经过了较大的变革,但是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仍然具有很强的传统性,仍然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如计划经济时期的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所遗留的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办学等不合理的

24、布局结构,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职教资源的运行规律,造成了目前职教资源的相对“固化”、“僵化”。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方面由于财力不足,导致职教资源没有增长;另一方面分散办学、重复建设、广种薄收,又导致职教资源存量闲置。矛盾的交织,导致职业教育整体效益难以提高。又如我国高校扩招和高职院校主要招收高中毕业生的制度使许多初中毕业生意识到,升大学已经不是难过的独木桥,只要进入到普通高中,就有可能跻身于教育塔尖,圆上大学的梦。尽管高职也已经开了招收少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口子,但终因数量太小,对初中学生缺乏吸引力而不愿上中等职业学校。3、 观念上的偏差这是造成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缓的重要因素。受传统思想

25、的影响,社会上鄙薄职业教育的观念还根深蒂固。黄炎培先生早在 1917 年就指出,“盖社会积习重士而轻农、工、商,贵劳心而贱劳力,千百年养成之,非一朝一夕所能返”,时间已过了八十多年,但社会上一些人总还认为职业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的教育,学生进了职业学校就没有了前途。尤其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独生子女比例的加大,学生和家长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日趋旺盛。1999年后国家为了“拉动内需”,同时也考虑到社会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接受高层次文化教育的需要,推行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政策。在这种形势下,普通高校遂逐年大幅度增加招生计划。表1-2 1999-2003年全

26、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表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学校数(所)19421813191120032110招生数(万人)275.45376.76464.20542.82382.17(普通高校)在校生数(万人718.91909.731175.051462.581667.72毕业生数(万人)173.58183.02196.69347.09专职教师数(万人)52.3355.6261.9970.7380.98(注:1.高等学校包括普通高校、成人高校。2.资料来源:近三年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席东梅.速读2002年中网职业与成人教育.2003年

27、6月.200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教育和计算机信息网。2004年10)表1-2表明,自1999年以来全国高等学校不仅招生数在大幅度增加,而且学校数、在校生数都在增加。其中,招生数从1999年的275.45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542.82万人,增加了267.37万人;学校数从1999年的1942所增加到2003年的2110所,增加了168所;在校生数从1999年的718.9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667.72万人,增加了948.81万人。高校的扩招极大地刺激了初中生,掀起了一股争读普高的热潮。“普高热”对中职办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对中职生源的影响己是不争的严酷事实。4、 政策的不

28、完善政策是党和国家为了贯彻、实施方针、路线或完成某一重大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和行为规范,是统一和引导人们意志、行为的重要依据。职业教育要保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更要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为职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的劳动市场和人才市场还很不健全,突出表现为:一是国家尚未完全建立起劳动准入制度,劳动市场还没有对就业者普遍提出必须具有职业资格的限制要求,导致了劳动者接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照样可以就业的非合理的就业现状;二是企业用人缺乏职业资格标准和对劳动者不同学历实行不同报酬的基本规定,致使一些企业招工无标准,在用人的学历上盲目攀高,造成人才盲目消费、超前

29、消费。二、 内部因素导致职业教育陷入困境,除了以上外部因素之外,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自身办学思想僵化,是其中更大的一个原因。现在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等职业教育办学的某些方面与我国社会、经济、教育发展的现状还存在着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如办学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职前职后的沟通;学校办学资金来源单一,一般靠财政拨款和学生学费来维持;专业设置、教学内容与经济、技术的发展有所脱节;课程在相当程度上还是终结性的,服务于学生第一次就业,使学生缺乏发展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学校的运作机制有的也没有转到市场经济的机制上来等等。具体分析如下:1、 办学形式单一我国的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大多数

30、采用的是长学制模式。长学制模式是我国中职教育主要的办学形式,曾在我国教育中发挥了具大作用。但其应变能力差,反应迟钝,既不能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也不能满足求学者多样化的学习需求8,培养的学生社会适应性差,出口狭窄。2、专业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明显不适应。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存在无序性由于国家宏观调控的弱化,中等职业学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能的低效化,人才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的淡化等原因,导致了专业设置的盲目无序。上新专业,铺新摊子,热门专业过热,传统专业过冷;有些专业设置只是简单地考虑目前是否有生源,而对人才市场需求、专

31、业结构、教学质量、教学条件等问题考虑甚少;有些专业名称不科学,专业名称与专业内涵、职业范围不一致,很难与劳动力市场接轨;有些专业设置对社会潜在人才的需求缺乏研究,一哄而上,追求热门专业,靠争抢生源获得短期效益,如财会、计算机等专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例子。(2)综合效益低下目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综合效益较低。虽然不少学校拥有一流的校园,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设备,但却无法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其原因是:专业设置决策上的主观随意性大,专业增设速度过快,片面追求多而全;专业设置的功利主义追求,专业建设行为短期化,使专业效益难以得到保障,长期效益也受到损害。专业设置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投资,一些

32、专业规模小,“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专业建设成本相对上升。按学科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只重视为本部门、本系统服务而忽略为社会服务,限制了其效益的发挥。9(3) 适应性差这是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矛盾积累和发展的综合表现和必然结果。具体而言,一是未从人才市场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出发来考虑专业的设置和开发,导致专业设置出现方向性失误。二是专业培养目标内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使中职生素质定位不准,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选择与社会和职业需求脱节,难以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素质能力结构。三是长期以来,课堂教学重视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忽视启发式、参与式、开放性思维的训练和发散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难以将知

33、识转化为能力,以适应社会和职业的需要。10(4)未形成特色近年来,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规模速度的外延扩张上,并未形成专业特色。这是因为:其一,对形成专业特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其二,对专业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其三,对学校自身竞争优势了解不足。其四,对专业的基本理论和职业能力特色缺乏了解。其五,对形成专业建设特色的条件、因素、步骤、方法和要求缺乏研究。因而导致专业建设上搞小而全,低水平简单重复,难以形成专业优势。113、 课程体系结构的落后多年来,我国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学科式教学体系,一种是单纯强调针对某一岗位需要的岗

34、位定向式的教学体系。学科式的教学体系的优点是系统性强,较充分考虑知识、技能本身逻辑,并把它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结合,易于组织教学,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各知识点之间联系紧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学科课程模式也暴露出明显的缺点。其一,不同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和综合,随着学科的越分越细,各门学科自成体系,相互独立,使得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容易被割裂,不利于课程整体优化,很难适应客观上对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要求;其二,由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系统性,它以知识为中心,过分强调知识系统性,忽视了实践性教学,容易造成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其三

35、,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作用;其四,学科分段式的按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专业技术课的顺序排列,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和学以致用。岗位定向式教学体系以培养特定岗位或专业的职工为课程目标,其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合、场地设施等都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在计划经济时期,这一教育模式对有关行业部门而言,能获得高质量的新员工;对学校而言,能长期为特定专业配备师资、设备、实习场所;对学生而言,可以安心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愁分配。可以说,这是在计划经济下的一种较高效的教育模式。但岗位定向式的教学体系,过多地强调了针对某一岗位需要的实践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在经济转型期对学生适应职业

36、变化能力的教育,使得所培养的学生基础知识较窄,适应性和发展能力较差。124、 教学体制的不灵活教学体制是关于学校教学工作的组织结构、制约关系和任务划分的根本制度。多年来,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体制受传统思想的制约,基本上和普通高中的教学体制大同小异。一般采用的是固定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要求学生统一按照规定的时间,完成政治课、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和实习课的学习。伴随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教育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服务并满足其终身的、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固定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与个性的选择性学习之间存在着矛盾,传统的

37、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显得愈发不合时宜。特别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因其承担着职业准备、在职提高和转换职业的任务,毕业生又有就业和升学两种方向,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体制,将很难满足人们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很难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1.4 我国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机遇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入世后,中国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即人均GDP从接近1千美元向2千美元快速迈进的经济起飞阶段。据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92个国家的统计资料显示,20世纪80年代的中初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平均增幅达到83 %,只有人均收入超过2千美元后,中等职业教育才开始萎缩。13表1-3

38、1999-2002年全国中职学校在校生人数变动表年份人数(万人)比上年增减(万人)比上年增减幅度(%)19991460.8446.843.220001317.05143.6110.9020011195.96121.090.1320021257.48+61.52+4.89平均1307.8362.514.84(资料来源:近三年来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22。 席东梅,速读2002年中国职业与成人教育,2003年6月。)由表1-3可知,我国近三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平均增幅为负4.84,并且我国的人均GDP还不足1千美元。因此,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

39、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中的比例将日趋增大。有资料显示,自20 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60%-80%的就业人口进入了第三产业(而中国仅为27 %);与之相适应,第二产业的产值也超过60,其中,瑞典为66%,英国为65%,加拿大为64%,美国为63 %。随着人均GDP的增多,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头还在不断加快,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指出:人均GDP变动与城市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动呈正相关,即人均GDP越大,城市服务业就业比重越高,第二产业越发达。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多,而第一、第二产业的工作岗位则越来越少。在德国,第三产业的比例从1950年的33%提

40、高到2002的66%左右。而在同一时间,第一产业(农业、林业等)从22%下降到4%。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我们都能看到这个非常明显的趋势。15上述资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日趋增大,而第一、第二产业的比例逐渐减少;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在就业结构中的比例日趋增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以平均每年人均GDP7%左右的速度增长,且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例仅为27%(发达国家为60%-80%) 。因此,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第三产业在经济结构中的比例日趋增大,即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同时使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口大幅度增加,而第三产业需要的大批高素质的

41、从业人员,要依靠职业学校进行培训。这样,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将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进而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加速发展,必将推动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首先,我国己经成为WTO的一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比较优势之一在于劳动力数量充足且价格低廉(国内的劳动力成本较低,相当于美国的二十分之一,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十分之一)。重点发展技术较为先进、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是我国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其次,经济的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的许多生产(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环保要求高的产业)都在第三国(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进行,中

42、国自然成为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加工厂之一。中职教育是初中级劳动力的主要提供者。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4,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9。也就是说,每年还约有700多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还有2250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需进行技能培训;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40。这展示出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16三、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必将推动我国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党的十六大明确强调要把可持续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通过不懈的努力,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明显

43、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表明了中国在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决心。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必然对社会产业提出新的要求。那些能耗高的、污染重的、对环境与人产生现实与潜在危害的产业必然退出市场或进行升级换代,从而产生了对中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我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其中高级技工仅占5%,中级技工仅占35%,初级技工占60%,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高达75%,其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仅占15%17。这些数据表明,中职教育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过程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四、 解决

44、“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即“三农”问题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耕地面积剧减,水土等资源严重短缺,农业用水每年缺400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恶化,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劳动力素质低下。目前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偏低。而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更低。二是农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过大。根据国民经济和

45、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到2005年全国第一、二、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要达到44、23和33。而西部地区目前的这一比例分别为617、1293和2537。届时如果达到全国现有平均水平,即一、二、三产从业人员比例为50:225:275,每年就需转移大约 420多万农村劳动力18。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加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五、 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为中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1、2004年,教育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教育部等七部

46、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412号)中要求: (1) 从现在起到2007年,在高中阶段教育中,要加大结构调整工作力度,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保持大体相当,在有条件的地方,职业教育所占的比例应该更高些;(2)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每个县要重点建设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并把县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或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放到与普通高中学校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3)各地的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学校或者并入高等学校。192、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5

47、1号)中要求:(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职业教育的统筹力度,把工作重点放在推进中西部地区和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2)严格执行中等职业学校不再升格为高等职业院校、不得并入高等学校或改办成其他类型的学校的政策规定。今后几年,每个县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中心),每个市(地)重点办好若干所骨干中等职业学校;(3)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较快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较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要扩建、改建、新建一批中等职业学校;还可以利用普通中学举办中等职业教育班;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可继续举办中等职业教育;(4)要根据当地实际,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本地区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保证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性经费、生均经费和生均公用经费相应增长。203、2005年,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指出:(1) 要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