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文赏析练习题
班级 姓名
(一)、《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年】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诗中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2、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2、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动词之妙。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四)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元】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与“夕阳”相呼应的词语是“ ”,与“天涯”相呼应的词语是“ ”。
2、这首曲通过对一组客观事物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五)《龟虽寿》
曹操【东汉末年】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téng]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jì]伏枥[lì]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2.整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答:
(六)《过故人庄》
孟浩然[唐]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并指出所用的表达方式。
2.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历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自选一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3. 作者描写了朋友的农庄怎样的生活特点?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唐】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 但余钟磬音。
1、整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悦”和“空”两个词的含义和表达作用是什么?
3、品读这首诗,你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作者为什么选“杨花”和“子规”两种景物?有什么作用?
2.“我寄愁心与明月”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托明月所寄的是什么情感?
3.这首诗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九)《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以( )衬托( ),把( )化为( )
2.“秋”字的作用 ?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使人想象了什么样的情景?表到了怎样的感情?
4.诗中贮满了离情别恨, “巴山夜雨”在今天已成为离情的代用语,而这一短语在诗中反复运用,你认为作用何在呢?
(十)《泊秦淮》
杜牧【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1.两个“笼”字有什么妙用,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犹”字解释什么?此字透露出诗人的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十一)《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南宋】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这是一首深刻的哲理诗,你能从中领悟到什么吗?
(十二)《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这首诗中蕴涵着什么深刻的哲理呢?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示呢?
(十三)《如梦令》
李清照【宋】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1、 本诗是作者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十四)《浣溪沙》
晏殊【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春晖易逝,读罢本词,我们能感受到一缕淡淡闲愁,词中哪些词汇包蕴了这种哀愁呢?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对仗工整,浑然天成,你从中读到了怎样的哲理?
3、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一)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慷慨悲壮,表达了作者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二)1、春潮上涨与岸齐平,水面显得更加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2、诗人处于旅途的孤寂中,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3、(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把“日”、“春”作为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三)1、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2、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3、“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四)1、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
3、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1、比喻,以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是仍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永不会停息!
2、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六)1、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或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记叙
2、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斜”,写出城外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3、这里的生活清淡幽静,美景映眼帘,使人心旷神怡,田野之景和宾主的欢声笑语相映成趣,由此,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呈现在我们眼前。整首诗表现出了作者置身美丽田园生活的喜悦心情!
(七)1、古老、幽静、清寂
2、悦,使怡然自得;空,使空明洞彻;悦,写出了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畅的情态;空,写出诗人见到后排院的优美景色而内心宁静平和的感受。
3、摒除俗念,不追名逐利,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
(八)1、扬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渲染了暮春时节哀伤愁恻的气氛,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2、拟人。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3、借景抒情,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幸遭遇的急切关照和安慰之情。)
(九)1、以会晤的欢娱衬托客居的寂寞,把思念深情转化为重聚希冀。
2、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秋季是个让人感伤的季节,以景衬情。
3、想象来来日与妻子重逢,在西窗下秉烛夜谈,诉说巴山夜时彼此相互思念之情。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之情,更深刻地表达了现实的离愁和深切的思念。
(十)1、两个“笼”字连用,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贴切传神地描绘出一幅月色迷茫、轻烟浮动的秦淮河两岸夜景,渲染了朦胧淡雅、冷清愁寂的氛围。
2、这首诗表面讽刺歌女,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晚唐统治者的辛辣讽刺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3、“依然” 。饱含了作者对统治者只顾享乐不去收复失地的愤怒和自己内心的无奈 。
(十一)1、这首诗通过行人下山的形象描写说明人在前进路上不要以为顺境就没有困难了,旧的困难克服了,人们才能顺利前进。
(十二)1、这首诗富于启发而有历久常新。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十三)1、属于作者早期作品。这是一首表现作者热情歌颂大自然的名篇。一次春日郊游,兴尽醉归,不认归路,桨声、笑语声以及受惊飞起的鸥鸳拍翅声构成一幅欢乐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性。
(十四)1、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
2、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即使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但同时仍然会有新的美好的事物再现。
3、对美好景物与往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
7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