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个人收集整理 勿做商业用途
第三单元(建筑园林、名胜古迹)
【主要内容】
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是人类创造活动的实物记录,体现了人民大众的智慧,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本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阅读这些课文,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学法提示】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课文怎样抓住特征来介绍事物,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11.中国石拱桥(茅以升)
设计: 沈虹 课型: 讲读新授课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理解说明文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具体把握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初步了解本文说明顺序。
3.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学习重点】
1。理解说明文怎样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2。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学习难点】
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
【学习时间】 2课时
【知识链接】
(一) 作者简介: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
茅以升早年留学美国,其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的科学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1921年,他回到祖国怀抱.30年代,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技术上的成就曾令国外同行对中国的桥梁建筑工程师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过程中,茅以升担任由中外专家组成的技术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解决了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的14个难题.1959年,在首都“十大建筑”的建设中,茅以升担任人民大会堂结构审查组组长,为这个历史性的重大建筑贡献了自己的技术、经验和智慧。他是中国现代桥梁工程学的重要奠基人。
作为一名教育家,茅以升在教育界工作的二十余年中当过五所学校的教授、两个大学的校长、两个学院的院长。他积极倡导科普教育,撰写了《桥话》《中国石拱桥》等大量的科普文章。
(二)说明文常识:
1、说明结构:一般有两种一种总分式(包括总—分、总—分—总两种),一种是递进式。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空间顺序(包括由整体到局部、由主到次、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
3、说明方法:(1)举例子:增加文章可信度,使文章血肉丰满。(2)作比较: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3)打比方: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4)列数字: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让读者准确了解说明对象.(5)引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6)下定义:归纳说明对象的内涵和外延。(7)分类别:使文章条理更清楚。(8)列图表:直观有条理地展示说明对象的特点.(9)摹状貌:使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
第一课时
要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明确本文说明顺序.
2。了解说明文有关文体知识。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一)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圈划整理生字词。
(二)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三)参考99页短文,了解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课前自学字词检测:
1。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惟妙惟肖 A.xiāo B.xiào ( )
匀称 A.chèn B.chēng ( )
洨河 A.xiáo B.jiāo ( )
暴涨 A.zhàng B.zhǎng ( )
倾听 A.qǐng B.qīng ( )
佥载 A.jiān B.qiān ( )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记载 横跨 陡峭 就地取才 B.和谐 支撑 推祟 巧妙绝伦C.漳州 优久 弧形 独一无二 D.合拢 残损 拱圈 长虹饮涧
3、理解下列词语:
当推: 胜景:
古朴: 杰作: 入都要道:
(二)参考99页短文,了解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1.说明文种类:
2.说明文结构:
3.说明的顺序:
4.说明的方法:
5.说明文语言: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及其特点:
(四)问题探究:
1.本文题目是《中国石拱桥》,文章是从第几段写中国石拱桥的?它和前边的段落之间是怎样的说明顺序?
2.作者写石拱桥的特点是怎样的?“不但……而且……”是不是应该删去?
3.作者写中国石拱桥举了两个例子,它们和第③自然段的说明顺序是怎样安排的?
4、结合课文内容,同位结合,画出赵州桥和卢沟桥示意图,标上相应的数据。
赵州桥示意图:
卢沟桥示意图:
5。作者对这两座桥说明的侧重点不完全相同,各详写什么?
三、总结本节课收获:
四、课堂检测:
1.完成《补充习题》上的“基础练习"部分。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要点:分析赵州桥、卢沟桥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特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特点。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中国石拱桥的总体特点是什么?说说赵州桥和卢沟桥是如何体现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的。
2.结合课后练习二,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3.结合例句,归纳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分析赵州桥和卢沟桥分别是怎样体现中国石拱桥特点的。
问题探究:
1.对照赵州桥和卢沟桥的说明,看介绍的大致顺序基本相同,是怎样的顺序?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两座桥?
。
2.作者写赵州桥时体现了怎样的层次特点?
3.作者为什么不在介绍完赵州桥的第一个特点后,紧接着介绍它的第三个特点,而在中间插入对小拱的介绍?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这四个特点的?
4。卢沟桥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体现在什么地方?
5.第9节进一步分析中国石拱桥取得成就的三点原因,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二)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特点:
思考:下边句子的词语去掉,表达的意思有什么变化?
1。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2。《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3。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4.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 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
(三)归纳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思考:
1.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2.请结合例句说明至少三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四)比较阅读:(课后练习三)(原文略)
问题:
1。《辞海》对卢沟桥的介绍,与课文里的相比,多了哪些内容?你是否因此觉得课文里对卢沟桥的说明不够全面?
2。《夜宿卢沟》主要写的是什么?它与课文里对卢沟桥的介绍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三.课堂检测: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由16米到21.6米.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这段文字以卢沟桥为例,说明中国石拱桥有________、
______和________的特征.
2.第②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第⑥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卢沟桥的________。
3.这段文字中有一个描写性的语句,它的序号是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5.这段文字共九句话,可划分为四个层次,应该怎么划分?并概括出层意。
6.第③句话中有两个词突出表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请把它找出来,然后简要地进行分析.
7.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是什么?试简要说明。
四.拓展延伸:
我们生活的故乡,桥梁无处不在,请你介绍一座熟悉的桥梁,按照一定的顺序,在笔记上写一篇小说明文。
五、课后反思:
12.桥之美(吴冠中)
设计: 沈虹 课型: 自读新授课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学会欣赏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总的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3、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重点】
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和作用;抓住总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学习时间】1课时
【知识链接】
作者介绍(见注释)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把下面的词语认真书写一遍,加点的字在上面注音。
孕育
煞它风景
销魂
前瞻后顾
摧毁
颐和园
2、本文的题目是“桥之美",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从内容上说,是一篇_______,作者是______,是个___家。
作者有关资料:
3、朗诵课文至少两遍,画出你喜欢的句段。
(上课后,检测字词掌握情况。交流筛选有价值的文学常识。)
2、作者为了说明自己喜爱桥的独特视角,举了许多例子,阅读课文,相互订正,按课文顺序把事例写在下面。
(小组内交流,派代表全班发言)
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作者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但作者与其他的人有些不同之处,他对桥的喜爱的独特视角是在哪里呢?请在课文中找出这句最关键的话,写下来:
2、重点品读课文第四段,作者从哪些角度形象说明了这一段中列举的桥之美呢?请用“__________桥之美,美在__________”的句式概述本段中提到的桥之美。
(1)
(2)
(3)
(4)
3、第四段中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主解决后,小组归纳交流,选派代表展开小组竞赛。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归纳)
(二)赏析品悟,探究提升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1、找出意蕴丰富的语句,体味句子的情昧。
品析角度:重点字词,说明方法,体会蕴含的情味、作用,表达效果及你的感受等
(组内交流,学长帮助学友理清后,全班交流竞赛.)
2、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与一般的说明文有区别。想想看,和《中国石拱桥》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请写下来。
(采用同组合作,异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加深理解.)
(三)回顾全文,拓展延伸
1、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
2、作者说“小桥流水人家”具有诗境之美,诗歌中有许多诗境美的诗句,比比谁知道得多?
(以小组为单位充分交流本节课收获后,选派代表整理发言.教师总结。)
三、课后反思:
13.苏州园林(叶圣陶)
设计: 沈虹 课型: 讲读新授课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
2.能通过找关键句方式,明确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把握课文的说明结构,理清说明顺序。
3。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准确把握园林特征,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揣摩用词的准确性.
【学习时间】2课时
【知识链接】
(一) 写作背景:
苏州园林以其诗情画意的独创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诗文、绘画、影集,各种体裁的版本大量问世。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原先是他在75岁高龄,为香港一家出版社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开头从陈从周教授编撰的学术性著作《苏州园林》说起,说到这本书中的照片使他回想起自己的童年(叶老是苏州人,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情感),而且在最后一段交代了这篇文章是为将要出版的《苏州园林》摄影集作的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知识》杂志社发表在刊物上.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苏州园林》。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当过编辑。从191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21年,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提出“为人生"的主张。短篇小说集有《隔膜》、《火灾》等,童话有《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长篇小说有《倪焕之》等。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的贡献。他原籍是江苏苏州,所以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
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素心园林美景享有盛名,这些园林可分为宅地园林、市郊园林和寺庙园林三大类.苏州园林多为宅地园林,由贵族、官宦、富商等所建,精致优雅。这些园林反映出历代园林的不同风格,同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作。“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的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苏州比较有名的园林有拙政园、沧浪亭、狮子林、留园、网师园、怡园等。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
第一课时
要点: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整理并掌握生字词,并理清文章层次,明确说明顺序.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熟练朗读课文。
2.整理并掌握生字词。
3。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4.明确文章说明顺序。
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检测课前自学字词情况: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轩榭( )重峦( )叠zhàng( ) 镂( )空 蔷薇( )
池沼( )丘hè( ) lín xún( ) zhēn zhuò( )
摘抄你认为重要的或疑难的字词:
2.解释下列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
败笔: 因地制宜:
胸中有丘壑:
(二)整体把握,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说明顺序:
1。“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通过阅读课文,苏州园林给你总的印象(特点)是什么?(请先在原文中用“ "画出来)
2. 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有难度,可以先思考一下这两个小问题,或许会给你某种启示:①第2段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句话能否调换顺序?②7、8、9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与中心有何关系?)
3。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的?这样安排对说明事物的特点有何帮助?
3. 你发现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三、课堂总结
四、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要点: 深入研读课文,结合具体句子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和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归纳一下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最少说说两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2。本文的说明语言既生动,又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试结合例句分析。
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1.仔细阅读课文,全文哪些地方都提到了“图画"、“画"?用“﹏﹏"画出这些句子,读一读.
2。作者反反复复用“图画”作比,目的是什么?
4. 下面我们以3-6节为例,思考:苏州园林是怎样做到处处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的?说明事物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节3:
说明方法:
节4:假山池沼:不是孤立存在、有景物相配合;
说明方法:
节5:
说明方法:
节6:
说明方法;
小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二) 体会说明语言生动性和准确性的特点:
1。说出下列句加点词的作用: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②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③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④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⑤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⑥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二。
3.小结本文语言特点:
三、随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
(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 )
(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
(5)“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 )
(6)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 )
(7)“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 )
(8)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
(9)“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
2、请用一段简洁生动的文字介绍你校园某一处你最喜欢的地方。注意要讲顺序,最好用上一两种说明方法。
四、课堂总结
五、课后反思:
14。故宫博物院(黄传惕)
设计: 沈虹 课型: 讲读新授课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重点阅读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3.了解故宫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伟大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
学习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突出重点、详略得当的说明事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
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
【学习时间】2课时
【知识链接】
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明清两朝的皇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年始称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屋87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明清故宫的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并有所发展和创新.古代中国为表示皇权的至高无上,
有将皇宫建在都城中央的传统.
第一课时
要点:默读课文,标注整理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填写示意图,明确文章说明顺序。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默读课文,标注整理生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结构,填写示意图,明确文章结构。
二、课中互动学习
导语:同学们,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它,请你结合下面的指导,静下心来,认真阅读!
(一)检测课前自学字词情况
1、为下列画粗线字注音:
矗立( )鳌头( )湛蓝( )琉璃( ) 鎏( )金
蟠龙 ( )中轴线( )金銮殿( ) 击磬( ) 玉玺( )
檀木( ) 攒( )乾清宫( )坤宁宫( ) 诏( )书
肃穆( )上谕( )额枋( ) 藻井( ) 垂脊( )
矫健( )妃嫔( )翊坤宫( )修缮( ) 迥然不同( )
2、练习下列词语.
玲珑 奇巧 精美 矗立 点缀 错综 攒聚 缭绕 和谐
掩映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品读:
1.默读课文,标清段落,并明确课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顺序。
(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请同学们用笔在课文中划出)
2。课文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用文中词语来回答。
3.根据课文说明内容,填写课后的故宫示意图。(用铅笔在书本114页完成)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4、课文可以分为三大部分,该怎么划分呢?
(三)深入研读,思考:
1、第一自然段从哪些方面介绍了故宫?
2、第二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来写故宫?故宫有何特点?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速读课文3自然段,这一自然段介绍的是什么?
4、第二部分哪些段落介绍的是前朝,哪些段落介绍的是“内廷”?
三、课堂总结:
四、随堂检测;
1.找出错别字,并订正。
宏大壮丽 乐声悠扬 龙凤成祥 迥然不同
井然有序 相互应衬 和协统一 庄严肃目
2.填空。
故宫,坐落在_____,是我国现存的__、___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是___两代的皇宫,当时叫_____.
3、 课文研读 :
(1)、在“内廷”中作者重点介绍了哪个宫,为什么?
(2)、“后三宫”的图案和前三殿有什么不同?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要点:阅读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揣摩语言,理解太和殿里作者描绘多姿多彩的龙的用意。归纳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自主先学
(一) 阅读太和殿相关段落,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 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二、课中互动学习:
(一) 体会文章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导语: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前朝部分。重点分析课文5~8段,学习方位词的运用,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多媒体显示太和殿内景.
思考:
(1)作者介绍了太和殿哪些方面的情况?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2)揣摩文中写“龙"的句子,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3、内外景都介绍完了,接下来还提到了它的地理位置和用途.
(1)、为什么把太和殿建在中轴线上?
(2)、作者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作为解说的重点?
(二)归纳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最少找出三处,并结合例句分析作用。
⑴
⑵
⑶
2.本文的说明语言体现了平实性,试结合具体的句子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⑴
⑵
⑶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1)在北京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现在人们叫它故宫,也叫故宫博物院。 ( )
(2)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
2.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天安门右前方,巍然耸立着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这就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各族人民的代表在这里共商国策。
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是首都最宏伟的建筑之一,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96900立方米.一条黄绿相间的琉璃屋檐,把巍峨的大会堂的轮廓从蔚蓝的天空中勾画出来.那壮丽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 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往西走,参观人民大会堂。老远就看见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的闪闪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12根浅灰色的大理石柱。门柱有25米高,柱身要4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我国柱廊的传统样式,明间宽,紧邻的两个次间较窄,再往两旁,各4个次间又较窄。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是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来的。
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亭,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朝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往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
1.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哪些内容。
2.第二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其作用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哪些词语表明了空间方位的转移?
4.文章介绍了万人大礼堂,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
五、课后反思;
15.说“屏”(陈从周)
设计: 沈虹 课型: 自读新授课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重点】
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学习时间】1课时
【知识链接】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导学过程
使用备注
一、课前自主先学
1.学习字词: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流萤( )锦屏( ) 闺房( )帷幕( )休憩( ) 忒( )
(2) 词语解释:
伧俗: 纳凉:
缓冲: 雅俗之分:
(3) 还有哪些重要的字词?补充:
2.自读课文完成:
(1)什么是“屏”?
(2)文章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3)文章是按照什么结构写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文章结构:
说明顺序:
(4)文章采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在文中勾划出来并分析其作用(勾划在书上).
二、课中互动学习
1.你认为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文中引用古诗词的地方并分析其作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