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docx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2149588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21届高考语文-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4 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2021届高考语文 小题必练4 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年级:姓名:8小题必练4: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词鉴赏+默写+语言文字应用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刈禾女之歌辛笛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2、在苏格兰高原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野的对比。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C“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

3、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3“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4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答案】1D2B3空可以理解为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满可以理解为主人公收获时内心的满足感和愉悦感。4文中主人公自述的语气抒情属于使用第一人称抒情,第一人称方便主观的心理的描写,代入感强烈,易于抒情。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

4、“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第一人称使诗歌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野时的渺小感”错误。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故选D。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5、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B项,“是静与动”错误。抓住“摇”“生长”分析,都是从动的角度来写的。故选B。3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主要从炼字的角度考查。本题需要分别理解“空”“满”的内涵。结合“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等分析,“空”主要指主人公等待收获时的着急和空虚感,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

6、望。结合“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等分析,“满”指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勤奋收获的满足和愉悦。4本题主要考查分析文本的叙述人称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看似简单,其实不简单。需要结合文本内容判断使用的人称,然后根据不同人称的好处分析答题。刈禾女之歌中,以“我”为主要的叙述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一人称写作的好处是: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起来更有兴趣,缩短了读者与作者间的距离;文章口语化,行文通顺,娓娓道来,读者有亲切、可读的感觉;容易使读者进入主角人物地位,给作者带来成就感。结合“我的家”“我记起”

7、“我的眼”“我来日光下收获”“我看不见自己”等分析,让我们将镜头拉近刈禾女,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世界,更具真实感。运用各诗节主导情绪的跌宕起伏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诱导读者以实景为圆点朝着不同的方向辐射自己的情绪。第一人称的好处是诗歌情境显得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注】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注】偃蹇:ynjin。高耸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人游山,招山而不得,于是心生责怪青山傲慢之

8、情;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B词中的“唤”字奇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山的多情:寒冬腊月太孤单而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C下阕着重写山中明月,叙写明月从“来”到“去”,皆因诗人而起,展示了物、我、景、情相互交融的情景。D这首词题作独游西岩,实为西岩夜读,用笔轻灵,奇思妙趣,最后浅浅着笔,卒章显其志。2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评论这首词:“敛雄心,变温婉,成悲凉。”请结合词的最后两句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1A2运用拟人、用典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此情此景,诗人似乎敛去了昔日的雄心豪情。词人夜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

9、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情感变得悲凉与伤感。【解析】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A项,“浓浓的怨恨,直接表现诗人内心的孤寂”错误。“谁怜汝”一问,写出词人的自怜怜山,自伤伤山,此处的山与人,已在感情上合二为一。可见应为“并非真的怨恨,只是从侧面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情怀”。故选A。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写作手法的能力。“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听读”一词将月亮拟人化,这从天而降的明月,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才“夜夜入青溪”。词人夜

10、不能寐,只能独自诵读离骚,此时孤独的月亮静挂高天,似乎只有她懂得词人的高洁与孤独,默默陪伴,氛围显得温婉柔和。这样就描绘了一幅岁暮天寒,只有明月潜入清溪相陪,听词人默默诵读离骚的和谐画面。听他读书的明月,实不过是清溪里的月影。这样的巧用,显示出他专注于读离骚的激愤心情。离骚是用典,词人借用离骚的典故,以屈原自况,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孤愤与无奈。另外,这里的“夜夜”一语,又将前句瞬间的“明月来”化为夜夜的“明月来”,使词人读离骚的行为,不再是一个瞬息性行为,而在重复、延长中加深了它的意义,加强了它所含有的词人感情的勃郁愤懑色彩。长夜如此,夜夜如此,这读离骚的人,他的情感强度就不言而喻了

11、。三、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表达自身对选择做官的后悔,其中透露出自己想要归隐的愿望。屈原离骚中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_,_”。(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_,_”,的从师观和论语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观点相悖。(3)成语“莺歌燕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的活跃景象,这与诗歌钱塘湖春行中的“_,_”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1)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考查理解性默写类型,要求考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要对诗文加以理解、应

12、用和赏析。有些含义相近的诗句比较难以区分,要反复斟酌题干中的关键词和逻辑关系。注意字形复杂字,要在平时默写时反复写。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延伫、谀等。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几千年来,凡户居,必在一棵大树下;凡村首,必有一棵神采奕奕的老树。无荫不成庐,无林不成族。就像民谣里所唱,“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树,是家舍的象征,是地址的招幡。它比屋高,比人久。离家者,最后一眼看到的是它,返乡者,第一眼瞅见的也是它。游同里古镇,听到一个说法:江南殷实人家,若生女婴,便在庭院栽一棵香樟,女儿待嫁时,树亦长成,媒婆在墙外看到了,即登门提亲;嫁女之际,

13、家人将树伐下,做成两只大箱子,放入绸缎作嫁妆,取“两厢厮守”之意。多美的习俗!女儿待字闺中时,对该树的感情定是窸窸窣窣的微妙,那是自己的树啊,盼它长大,又怕它长大。想想吧,像儿伴一样耳鬓厮磨,像丫环一样贴身随嫁,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我若有女,必种一棵香樟。如今的家业里,少了样东西:树。没有了庭院,没有了户外,没有了供根深入的大地,只剩下盆栽、根雕和花瓶。这个时代,可稳定传续的事物越来越少,“不动产”越来越少,“祖”的符号和痕迹越来越少。“家”,失去了树荫的覆护,光秃秃曝于烈日下。(选自王开岭人生树下)1 下列各句中的冒号,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同志们,

14、朋友们:现在开会了。B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C原来鲁镇是僻静的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D行动,要靠思想来指导;思想,要靠行动来证明:思想和行动是紧密相连的。2选文第三段引用古镇传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不写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C2(1)从陪伴成长与陪嫁两个阶段介绍了江南的优美习俗;(2)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人与树之间的深厚情感与亲密关系。3(1)“多么暖心、私密、亲昵”,看似表达更简练,但流失了原排比短句分别强调的强烈情感;(2)原句句式更整齐,所用逗号的停顿较顿号舒缓,所产生的亲切美感更

15、符合选文语境整体风格。【解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要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判断标点符号的正误,尤其注意易错易混的标点符号。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冒号是用在需要解释说明的词语后面。A项,冒号是用在称呼语后面,表示提起下文;B项,冒号是提示下面是某某人说的话;C项,冒号用在需要解释说明的词语后面;D项,冒号是承上总结归纳。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考查某一段、某一情节的作用,需要考虑该段自身的段意,考虑该段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所起的作用,同时不能忽略其

16、在全篇结构上所起的铺垫或照应等作用。本题考查“第三段引用古镇传说”的作用,可以从丰富文章内容,照应文章主旨,增强文化底蕴等角度进行分析。文章第三段同里古镇“两箱厮守”的传说,介绍了女孩出生到出嫁前,有香樟树陪伴,女孩出嫁时又有香樟树打造的两口木箱陪嫁,表现了江南优美的习俗。同时,这一传说,也生动具体地揭示了人与树之间的深厚情感与亲密关系。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的主题。3本题考查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鉴赏语言,通常从修辞、句式、用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去赏析。一般格式为:此句用了(句式、修辞等),写出了(表现了)第段中画线句子选取典型景物,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叠词手法,注重细节描写。画

17、线句子“多么暖心,多么私密,多么亲昵”三个分句,构成排比句,表达了女儿待字闺中与朝夕相处的树的微妙而强烈的感情。如果改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看似表达更简练,却失去了以上的表达效果。同时,原句三个分句构成排比,中间用逗号隔开,表达了较为舒缓的语气,与全文的语气风格保持一致,能产生亲切的美感。如果改成“多么暖心、私密、亲昵”句中改成了顿号,语气急促,便失去了以上的美感。五、阅读下面的表格,请你站在不同人物身份的角度思考,归纳出一个观点,并写出一个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要求观点鲜明,表述简洁,语言连续。调查选项调查结果大学生人数所占比例生活用品名牌衣服、手机、电脑、MP470%日常活动生日会、老乡

18、会、欢送会、庆祝会95%月费用2000元65%年费用40000元58%(1)如果站在教育工作者的角度,观点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2)如果站在一位商人的角度,观点是,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是。【参考答案】(1)大学生个人消费过高如何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2)大学生已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怎样到大学里去寻找餐饮、服装、高科技电子产品等行业的巨大商机【解析】本题考查表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所列内容的相互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分析出有关材料的内在联系,再归纳概括为一个结论。本题要求通过对图表的分析,从不同角度归纳观点,并写出可以进行研究的问题。要分清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是教育人,商人的社会

19、作用赚取利润。从教育者的角度,大学生的个人消费很明显过高,而且大都是奢侈品及娱乐消费,因此可从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的角度进行研究,从商人的角度,大学生已悄然成为庞大的消费群体,在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要从如何从大学生身上赚取利润为课题。六、你的高中语文老师张老师今天退休。她有38年教龄,学生遍布各地,深受学生的敬重和爱戴,但告别教坛之际,她不免有着深深的依恋之情。请你拟写几句寄语送给张老师。要求:(1)用上一定的修辞,语言生动,有形象性和抒情性;(2)语言得体;(3)不超过30字。【参考答案】德才馨教坛堪称师表,桃李满天下足慰平生。【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寄语意为所传的话语,有时也指寄托希望的话语。抓住情景材料中有38年教龄、桃李满天下的张老师即将告别热爱的教坛,考生要注意用语得体,身份是以学生的口吻写一段话给张老师,内容一定要洋溢着对老师的爱戴和赞扬之情,比如桃李满天下,为人师表等;且要选用自己善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对偶、比喻等等,注意字数限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专区 > 中考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