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笔记(全册)导论辅导员角色定位与素质要求第一节辅导员角色定位概述一、辅导员工作的历史回顾我国现行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建国初期建立起来的。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在角色认知与实践多个层面上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在:1、辅导员作为思想教育者的角色存在理解偏差,2、辅导员作为管理者的角色扮演存在困难,3、辅导员在协调学校与学生之间关系时扮演角色需要恰当定位,4、辅导员角色拓展方向与途径不够明确。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有:1、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2、大学生的人生导师,3、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三、对辅导
2、员角色扮演的建议1、辅导员要充分扮演好“解惑者”的角色,2、辅导员要处理好“管理者”的角色,3、辅导员要发挥好中介作用,4、要注意辅导员团队的角色组合。第二节辅导员的岗位职责与素质要求一、辅导员的岗位职责高校辅导员集教育、管理、服务于一身,主要应该履行如下岗位职责:1、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要做好服务育人工作,3、要注重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4、要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二、辅导员的素质要求1、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2、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3、具有较强的综合业务素质,4、具有良好的健康素质。第一章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把握第一节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的重要性
3、一、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环境变化的要求2、教育对象变化的要求3、教育者自身工作的要求二、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1、把握规律性2、增强协调性3、激发主体性三、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需要1、明确教育目标2、丰富教育内容3、改进教育形式第二节大学生思想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民族精神、公民道德、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点,具有共同的时代性、主体的差异性和发展的有序性等特点。)1、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出现多样性、务实功利的倾向。(理想信念:从内容上可分
4、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2、民族精神振奋昂扬,但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点。(我国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公民道德观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有知行脱节现象。(1)崇尚良好社会公德,但是非感模糊(2)婚恋性爱宽容和开放,但是非道德化倾向(3)诚信意识强,但有少许失信现象(4)崇尚科学,但出现迷信行为(5)竞争意识强,团结协作意识弱4、积极进取精神突出的同时,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亟待加强。二、影响大学生思想特点变化的主要因素1、社会时代的大背景2、家庭环境的熏陶3、地域特征的延续4、不同年级的特点一年级大学生处于过渡适应阶段,思想单纯,
5、可塑性和可变性很强。二年级学生基本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步确立,大部分学生对自身定位和发展目标有初步规划。三年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趋于稳定,学生差异性增大,分化明显。四年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思想较成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有很大提高。5、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影响(学习成绩的诱导、社会工作经历的磨炼和自身的约束作用)第三节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的基本方法一、日常观察法二、个别谈心法(接近性谈心、了解性谈心、帮助性谈心、安慰性谈心)三、活动检验法四、理论学习法第二章班级及党团组织建设坚持班级、年级为主,发挥好三个优势:党的政治和组织优
6、势,共青团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班级在实现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第一节班级及党团组织概述一、班级及党团组织的重要性1、高校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2、发挥组织育人功能的有效阵地3、学生共同成长的温暖集体二、班级及党团组织三者之间的关系1、以党支部工作为核心,发挥领导作用2、以团支部工作为抓手,突出服务和育人功能3、以班级工作为基础,提升集体归属感和凝聚力。三、班级及党团组织的建设目标1总体建设目标一般而言,班级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也是学生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需要协助学校、院系完成相关任务。要做好学风建设、寝室文明建设和稳定工作,开展文体活动并指导学生进行
7、职业生涯规划,致力于为同学提供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服务好学生的生活学习。党支部要成为学生群体的核心,要具有坚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战斗力,要认真做好党员的吸收、发展、培养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指引,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把握班级工作的大方向。建设充满战斗力、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党组织,是支部建设的重要目标。团支部通过开展团员教育,进行骨干培养,为党组织输送人才。指导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才艺展示平台。组织调查研究、科技创新等活动,培育学生成长成才。2具体工作的目标管理在明确了班级党团组织总体建设目标的基础上,高校辅导员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各个组织的工作进行目
8、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通过对工作目标的明确定位、工作流程的细致规划来降低工作难度,达到令人满意的工作效果,同时有利于效率控制,能够对班级的工作起到督促的作用。第二节队伍建设是关键一、班子成员搭配1、班级及党团组织班子成员基本构成党(团)支部书记、宣传委员、组织委员班级管理可分为日常管理与活动项目管理两大类。2、成员搭配注意事项组建团队时注意班级目标、工作性质、服务对象三大方面的特点。同时,注意团队中的男女比例、寝室搭配等,性格互补,各有所长。二、队伍骨干的选拔与培养(慎重选拔、大胆作用、悉心培养)1、队伍骨干的选拔标准(1)学习成绩(2)工作能力(3)群众关系(4)道德品质(5)合作精神
9、(6)发展潜力还应考虑学生是否具有踏实的工作作风、拥有创新意识、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等。2、队伍骨干的选拔方式(1)学生全体投票选举(2)辅导员指定(3)学生代表讨论推优3、重视队伍骨干的培养将队伍培养长效化、日常化、人本化,“养用结合”。三、队伍考核与激励1、队伍考核队伍积极性的发挥出取决于成员的能力和动力两大因素。队伍考核应从队伍整体工作考核和队伍成员考核考核方面包括: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群众满意程度。2、队伍激励队伍激励要从激发动机和提升积极性两方面着手。第三节制度建设是保障一、制度体系的建设1、班级制度的类别班级需要的制度包括:(1)由学校及相关部门规定、(2)需要由班级自主制
10、定(学习类、生活类、班级事务类、队伍建设类、支部活动类等制度)2、制定班级制度的重要事项(1)明确制度的制定者(2)确保制度的合法合理性(3)摆脱制度的单一面孔二、制度的贯彻执行(1)树立制度的“外在”权威(2)对制度执行进行有力监控(3)对制度进行评价与调整(4)将制度内化为每个成员内心自觉的遵守第四节文化建设是主线 班级文化(情商)体现在制度建设、各类活动、班级风气、寝室文明、学生精神面貌等方面,可以从氛围塑造、活动创新、人心凝聚三大方面着手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一、氛围塑造1、物质文化形态氛围的塑造2、精神文化形态氛围的塑造二、活动创新1、丰富的智能文化活动2、独特的品牌文化活动三、人心凝聚
11、(1)建立班级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2)让文化建设成为每位学生的事情(3)以学生为本第三章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指辅导员和班主任等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从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出发,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宿舍、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为载体,从学习、生活细微入手,对高校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教育手段。其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一、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思想
12、政治理论教育(主渠道)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1、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关键2、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1、教育引导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以教育引导为主2、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以隐性教育为主3、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以自我教育为主4、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相结合,以正面教育为主三、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环节1、“两个着力点”是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突破口(1)学籍管理(2)学生宿舍管理2、“五个环节”是开展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利时机(1)奖惩评定过程(激励引导和规范告诫)(2)重
13、大节假日和纪念日(理解节日蕴涵的教育意义,培养团结协作意识)(3)学生出现困难时(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自强自立精神)(4)学生有意见和建议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参与意识)(5)学生出现思想情绪时(培养学生自我调节和抗挫能力)3、“三关”(1)形势与政策教育关(2)入学教育关(3)毕业教育关第二节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入学教育一、入学教育的重要意义1、入学教育是大学生适应角色变化的需要(1)校内角色发生变化:由高才生到一般生的转变。(2)社会角色发生变化(3)自我角色发生变化2、入学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生活变化的需要(1)生活方式发生变化(2)生活习惯发生变化(3)生活范围发生变化3、入学教育是
14、大学生适应学习变化的需要(1)学习任务发生变化(2)学习内容发生变化(3)学习方式发生变化4、入学教育是大学生适应交往变化的需要(1)交往范围发生变化(2)交往方式发生变化(3)交往需求发生变化5、入学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管理变化的需要(1)教学管理发生变化(学年制学分制)(2)日常管理发生变化(3)管理系统发生变化二、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1、爱校教育是稳定学生思想的基础2、专业思想教育是稳定学生思想的关键3、法规校纪教育是学生规范管理的重要教育形式4、适应教育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环境的重要内容(生活、从际、学习、角色适应指导等。)5、理想信念教育是学生保持长久精神动力的源泉三、入学教育的基本方法1、课
15、堂教学法2、活动教育法3、环境陶冶法4、榜样示范法5、问卷调查法第三节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形势与政策教育一、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1、形势与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2、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辨别政治方向的指南针3、形势与政策教育是大学生规范行为的思想武器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1、基本理论教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础2、基本形势教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核心内容3、热点问题教育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益补充三、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点工作1、关注学生思想实际,提高针对性2、关注国际国内时事,提高时效性3、整合学科人力资源,提高知识性4、创新教育形式手段,提高有效性第四节学生日常思想政
16、治教育的升华毕业教育一、毕业教育的重要意义1、毕业教育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毕业教育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二、毕业教育的主要内容1、择业观教育是毕业教育的思想观念内容2、职业道德教育是毕业教育的思想修养内容3、能力素质培养是毕业教育的业务技能内容4、就业指导是毕业教育的择业技能内容三、毕业教育的基本方法1、结合形势与政策教育开展毕业教育2、结合专业教育开展毕业教育3、结合典型教育开展毕业教育4、结合实践教育开展毕业教育5、利用情景教育开展毕业教育第四章校园文化建设第一节大学校园文化概述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
17、以校园精神为底蕴,是由校园中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校园文化的特征:1、校园文化的继承性和创造性2、校园文化的相互交融性任何一个时期的校园文化都形成于大学传统、文化发展和社会运转的三种力量的互动之中。3、校园文化的高雅性和多元性4、校园文化载体的多样性二、校园文化的基本形态1、校园精神文化2、校园物质文化3、校园制度文化(组织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人事管理制度、生活行为管理制度)5、校园行为文化三、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1、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3、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日常行为4、有助于开拓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节
18、建设高水平的和谐校园文化和谐的校园中彼此关爱、团结互助、充满人文气息的氛围,身在其中的学生充满自信、富有爱心、朝气蓬勃。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背景与意义1、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发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3、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人才的需要4、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二、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总体要求和基本理念1、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借鉴吸引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
19、,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努力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使高等学校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2、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理念是:面向世界文化发展潮流,立足中国文化发展的实际,确立与社会前进、时代要求和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结合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服务本校人才培养的特点,确立与学校整体发展相协调、大学精神相符合、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具体而言,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应突出以
20、下特征:(1)以人为本(校园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人的和谐)(2)求实创新(3)明礼诚信(现代社会人与人交往的基础)(4)文化活力三、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基本任务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建设。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途径主要包括:1、建设校园政治文化是灵魂2、建设校园道德文化是基础3、建设校园学术文化是核心4、校园文体活动是助推四、扎实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分步实施,落到实处)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校园特色的
21、良好校园风气;积极建设“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努力形成勤于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敢于创新的良好学风。2、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4、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第三节全面繁荣学生社团文化一、学生社团的特征和作用学生社团:是学生自发或自觉地凭借共同的兴趣和爱好而组成的群众性业余团体。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成为社团接纳成员,开展活动的纽带。培养多种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进而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则是学生社团活动的宗旨。学生社团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自发组织和参与各类课外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
22、的综合素质。1、学生社团的特征(1)学生是社团的主人。(本质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放性。社团的根本特征和发展方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社团发展和壮大的原动力: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学生社团的发展方向:立足校园、走向社会。(2)学生社团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延伸(3)学生社团是社会交流的学校综上所述,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创新品质和开放精神的有效模式。2、学生社团的作用(1)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一,巩固并拓宽学生的知识第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三,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2)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一是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二
23、是促进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3)高校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学生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社团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二、学生社团未来发展的趋势:品牌化活动是社团的生命,品牌是社团的灵魂,品牌社团不但能在校园中造成良好的活动氛围,更是社团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动力。三、辅导员在学生社团建设和管理中发挥的作用高校辅导员承担着指导、服务、管理学生社团的工作职责。1、把握发展方向(1)积极鼓励,正确引导(2)强化实践,鼓励创新(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4)育人作用,着重加强2、健全学生社团管理体制(1)规范和健全管理制度(2)合理、可行的评优方法(3)尊重社团的自主管理3、切实
24、发挥学生社团在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中的作用。第五章社会实践高校三项基本任务:培养人才、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第一节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一、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1、社会实践是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必然途径2、社会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3、社会实践是整合利用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4、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二、社会实践是重要作用1、社会实践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社会实践有益于课堂教育的完善与提高3、社会实践有益于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4、社会实践有益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第二节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一、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实践教学(1)理论宣讲(2)专业实习2、学生军训(提高大学生身体素
25、质、思想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有效方式;学生军训重在加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团结协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3、社会调查4、生产劳动(培养大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5、社会服务(核心是“为他人服务、为社会服务”)6、科技发明7、学习参观及志愿服务、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二、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1、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2、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第三节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与组织实施一、社会实践的运行机制1、基地化2、实体化3、项目化4、社会化二、社会实践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的关键在于确立实践活动的操作规范,提高实际的可操作性。社会实践的组织成功取决于多个方面,其中比较重
26、要的是:1、组建团队2、组织形式(分散活动和集体组织)三种组织形式:第一,重点团队第二,就近就便第三,点面结合3、进程安排(实践的时间、地点、人员、活动内容的摘要、指导老师等)4、安全措施5、宣传方案三、社会实践的实施程序六个相互关联的步骤:1、项目申报阶段2、筹备布署阶段3、调查选点阶段4、组队动员阶段5、项目实施阶段6、总结表彰阶段第四节社会实践的评价与考核一、社会实践报告的指导提升1、社会实践报告的类型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来划分,分为(1)综合性社会实践报告(2)专题性社会实践报告。按照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划分,分为(1)应用性社会实践报告(2)学术性社会实践报告2、社会实践报告的结
27、构其基本结构是由报告的标题、前言、正文、结尾四个部分组成,有的还有附录等。3、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的一般程序主要在于把握好四个重要环节:(1)确定主题(2)选择材料(3)拟定提纲(4)撰写报告二、社会实践的考核标准1、选题是否具有独创性2、是否按照项目申请书完成了所有计划3、课题的学术和应用价值4、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5、是否有长期化、基地化前景6、能否培养学生素质,为课堂学习提供有益补充第六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危机干预第一节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特点一、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评定1、心理问题的概念与类别心理问题,有时也称为心理障碍,是指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由于自身或环境的影响,在没有认知障碍和智力障碍
28、的情况下,所形成的一种不协调的心理状态以及所伴随的异常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根据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心理问题可分为一般性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两类。2、大学生心理问题和评定与鉴别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从以下几个原则进行判断:(1)思维是否符合逻辑(2)行为反应是否与外界刺激相称(3)个性心理特征是否突然发生较大变化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美国心理学家坎布斯认为一个健康、人格健全的人至少有四种物质:(1)积极的自我概念(2)能恰当的认同别人(3)能面对和接受现实(4)能对自己周围的事情和环境有较清楚的认识,不会迷惑或彷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能正确认识自
29、我(2)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3)有良好的适应能力(4)具有顽强的意志(5)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6)具有完整和谐的健康人格二、大学生主要心理及其表现1、生活适应问题2、学习问题3、人际关系问题4、恋爱和性心理问题5、性格与情绪问题6、神经症三、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心理、社会与环境因素造成的1、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个体原因2、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学校原因3、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4、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原因第二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措施原则: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障碍性咨询为辅一、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筛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1、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的作用:(1
30、)能够科学有效地将大学生群体中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筛查出来,并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对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有效的跟踪、控制和帮助,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的针对性,有效地减少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其中对入学新生的评定及筛查工作,效果尤其明显。(2)通过大规模的心理普查,能够科学地确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及其类型,对制定工作计划提供支持,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从而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3)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实际上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宣传,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4)通过大规模的心理普查,可以建立完整的心理素质档案,为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开展心理咨询
31、和有关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二、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1、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在大学生思想品德课中安排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开设全校性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选修课;开设心理健康与指导方面的必修课。)2、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和工作坊3、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和宣传周活动4、构建学生、学生工作干部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三、开展心理咨询,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心理咨询的功能:(1)教育功能(2)发展功能(3)保健功能(4)治疗功能2、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1)个体咨询(2)团体咨询(小组咨询:十人左右)(3)电话咨询(4)书信咨询(5)网络咨询3、大学生
32、心理咨询的主要内容:大学生心理咨询主要遵循教育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心理健康与发展咨询(2)学习与发展咨询(3)择业与发展咨询第三节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干预策略一、大学生的心理危机1、心理危机的概念当个体面对的困难情景无法回避,自身也没有资源和应对机制去应对,此时会产生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三个维度:强度、持续时间、频率2、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1)发展性危机(2)情境性危机(3)存在性危机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目标:主要是避免学生自伤或伤害他人,同时帮助危机学生恢复心理平衡,步入正常生活。在发现有自杀倾向和可能性的学生时,不要惊慌,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33、1)保持冷静,耐心倾听(2)让学生说出内心的感受(3)要无条件接纳学生,不对其做任何评价(4)不要试图说服学生改变自己的感受(5)询问学生是否有自杀的想法和具体计划(6)相信学生所说的话,任何自杀迹象均应认真对待(7)不要答应对于学生的自杀想法予以保密(8)让学生相信别人是可以给其帮助的,并鼓励其寻求别人的帮助、支持(9)要尽量取得他人的帮助,以便与你共同承担帮助学生的责任(10)如果你认为学生即刻自杀的危险很高,要立即采取措施:不要让学生独处;去除自杀的危险物品,或将其转移至安全的地方;陪其前往心理卫生机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第七章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与勤工助学目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近1200万
34、在校生中,贫困家庭学生约占20%,人数在240万左右。第一节资助政策与资助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完善资助政策和措施,形成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包括助学奖学金、勤工助学基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帮助经济困难大学生完成学业。一、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意义。1、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是体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2、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在教育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3、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服务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二、我国高校资助政策的发
35、展历程1、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实行“免费上大学”和“人民助学金”的资助政策2、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80年代,实行助学金、奖学金和贷学金并存的资助政策3、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今,实行“奖、贷、助、补、减”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三、我国高校现行资助体系1、奖学金2、助学贷款(15%)3、勤工助学(校内的三助:助教、肋研、助管)5%4、困难补助(定期困难补助和特殊困难补助)5%5、减免学费5%辅导员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主要职责:1、是学生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见证人2、负责组织各班成立学生贷款资格审查小组,深入、全面了解贷款学生情况,做好贷款学生资格确定、资料审查,确保贷款发放给经济困难学生3
36、、负责贷款学生的诚信教育工作4、负责将学生申请和贷款信息及时通知学生家长或其法定监护人5、协助学校学生资助办公室联系违约贷款学生并督促还款。第二节学生资助工作的主要内容一、贫困学生的界定1、标准界定PL=X/2注意:(1)充分考虑高校所在地区的平均生活水平(2)划分贫困生标准不应局限于其能否吃饱饭,还应考虑学生健康成长所需的最基本的营养需要和最基本的交际需求、文化娱乐活动等(3)对贫困生的一些必要开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认为是“高消费”(4)贫困标准的划分应是动态的,不能一成不变,要考虑物价上涨,学生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2、贫困生身份确定途径:(1)由学生本人反映家庭经济情况(2)县
37、民政局、乡镇政府、村委会、街道居委会出具贫困家庭证明(3)班主任、同学、室友反映情况(4)通过饭卡等的消费情况了解学生平时的生活水平二、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原则实现由简单的“经济资助”向“育人成才”转变把握物质资助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体现在:1、以素质拓展为依托,促进学生保持心理健康2、以助学贷款为契机,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3、以勤工助学为载体,培养学生自强奋斗的精神三、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来源的拓宽国家、学校、社会是贫困生资助的主要来源渠道1、国家统筹,完善奖贷助补,各界共助解困2、学校落实,主推勤工助学,学生自主脱困3、社会介入,开拓物质渠道,慈善事业协助助困第三节勤工助学在资助体系中的
38、应用勤工助学具有帮困和育人的双重功能一、开展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1、有利于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3、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二、发挥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教育学生增强三心(自信心、责任心、爱心)1、教育学生增强自信心2、教育学生增强责任心3、教育学生增强爱心三、拓宽勤工助学的领域1、广泛开发勤工助学的岗位2、实现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四、保障参加勤工勤工助学的学生的合法权益1、加强维权意识教育(1)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加强维权意识教育的前提(2)教育学生在勤工助学中注意以下事项:在通过职业中介寻找勤工助学机会时,不要轻信广告,要学会去伪存真;要通过正规的中介机构求职,查看其营业执照
39、和职业介绍许可证;不要盲目交中介费,如果交了,就要索要正规法票,以留着凭证;要签订劳动合同,在合同中要明确劳动时间、劳动报酬等双方的权利、义务,保障合法权益,避免采用有歧义的条款;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要敢于及时举报,依法维权。2、建立健全大学生维权组织,实行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第八章学生管理和综合测评第一节学生管理的目标和原则学生管理具有复杂性、操作性、实践性和重复性特征一、学生管理的目标1、引导和规范学生日常行为2、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3、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4、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二、学生管理的原则1、密切联系学生原则2、自主管理原则3、依法管理原则4、创新管理原则第二节学生管理重点问
40、题及应对一、奖励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1、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开展奖励评审做好学生奖励评审的基本要求是:(1)准确理解各项奖励、奖学金的评审条件和要求(2)认真贯彻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3)统筹协调,注意名额分配和工作流程安排(4)系统规划,做好后续管理2、加强对各类先进典型人物的宣传二、违纪处分处分类别: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处分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起到教育、帮助学生及时认识和改正错误以及警示他人的作用。对违纪学生的处分遵循以下原则:1、事实原则2、制度原则3、学生权益保障原则4、程序和时效原则5、教育原则三、宿舍管理重点、难点是:作息、卫生、用电安全和物品安全、人际
41、关系。加强下列各项工作:1、制定和及时更新有关规章制度2、加强学生宿舍队伍管理建设3、调动学生自主管理积极性,使学生干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等学生骨干力量切实发挥作用四、特殊学生群体管理1、采取人性化措施进行针对性管理2、利用现代沟通手段加强管理工作第三节学生综合测评概述学生综合测评,是指系统、全面地收集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等方面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判断与评价。一、学生综合测评的现状二、学生综合测评的重要意义1、学生综合测评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具体化2、学生综合测评有利于辅导员全面了解学生的表现3、学生综合测评有利于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的表现、三、学生综合测评的指导原则1
42、、发展性原则(“以促进发展为主,诊断矫正为辅”)2、主体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4、公平性原则5、公开性原则6、动态性原则7、激励性原则8、针对性原则第四节学生综合测评的运用一、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学生综合测评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学生综合测评工作最根本、最核心的部分。应包括以下几个大类的内容:1、思想政治素质内容2、学习学术素质内容3、身体心理健康状况4、美学素养和审美意识内容5、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内容6、个性特长方面内容学生综合测评结果最终以具体数字的形式将各项指标体现出来,计量方法:1、百分制计量2、分体式计量二、学生综合测评的方法1、民主评议法(适用于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质方面的测评)2、问卷测
43、评法(学生心理素质普测)3、综合投票法(学生的奖励评定或班级骨干选举中)4、行为记录法(客观和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5、交流访谈法(适合于对小范围个体的测评)三、学生综合测评的实施操作1、学生综合测评的组织架构学校(宏观导向)、院系(具体指导)、班级(组织实施)三级架构2、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的主体:学生3、以学生综合测评为平台的辅导机制第九章学生紧急事件应对与处理第一节学生紧急事件概述一、紧急事件概念(只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二者同时具备,才构成紧急事件)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由自然的、人为的或政治等原因引发的,在高校内忽然发生,以大学生为主导,不以高校管理者意志为转移的,对学校的教
44、学、工作、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冲击或危害的事件。二、紧急事件的特点(一)一般的紧急事件的特点:1、突发性2、破坏性3、扩散性4、潜在性5、紧迫性(二)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的特点1、主体特殊性2、参与群体性3、后果严重性4、影响持久性三、高校紧急事件的分类1、按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的性质划分:(社会政治类、学校管理类、校园治安类、安全事故类、公共卫生类、自然灾害类)2、按高校学生紧急事件产生的直接诱因划分:(重大事件因素类、管理因素类、意外事件因素类、人际关系因素类、人为因素类、环境压力类、传染性疾病因素类)3、按高校学生紧急事件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划分:(1)情绪宣泄型(2)违反校规型(3)违法犯罪型4、按高校学生紧急事件的危害结果划分:(1)人身及精神损害型(2)财产损害型(3)秩序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