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新闻学专业-大学论文.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142847 上传时间:2024-05-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5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新闻学专业-大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新闻学专业-大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新闻学专业-大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新闻学专业-大学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新闻学专业-大学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 西 大 学毕 业 设 计(论 文)题目:媒介融合背景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初探 学 院: 新闻传播学院 专 业: 新闻学专业 班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05月23日 目 录前言一、 “公民新闻”涵义发展概述1 (一)、传统媒体背景下“为人民的新闻”1 1、传统媒介话语垄断,被动响应1 2、传统媒体媒体“富”,民主“穷”2 (二)、新媒体背景下“人民的新闻”2 1、网络媒体的低成本投入:成就“私人媒介”2 2、网络媒体的“去中心化”:让言论相对自由3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利弊分析3 (一)、媒介融合的技术创新3 1、打造更广阔的信息分享平台4 2、打造多

2、元化的传输终端4(二)、对“公民新闻”新闻报道层面的有利处4 1、使信息采集加快42、 使传播面更广泛5(三) 、对“公民新闻”媒介环境层面的有利处51、使传播环境更“草根”52、实现“专”与“非专”的结合6(四)、对“公民新闻”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无利处61、易引发内容同一化72、市场垄断易“挤压”公民权利7 结语注释参考文献致谢前 言1988年,老布什在与民主党人杜凯吉斯的竞选战中以“负面竞选术”赢得胜利。在竞选最后阶段,完全支持共和党的华盛顿时报,以造谣杜凯吉斯有家族遗传精神病,扭转了老布什将欲赴败的局势。这个事件成为美国盛行于今的“公共新闻运动”的导火索,也是学术界及业界汲汲探索“公民新闻

3、”的最初源动力。在理论探索的二十年里,“公民新闻”(Civic Journalism)从“为人民的新闻”发展到了“人民的新闻”。现在,它不仅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重要阵地,同时还承载了公众(非专业工作者)实现“话语权”的永恒渴望。至今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概念,连这一运动的早期发起人都拒绝用任何固定的语句对它下定义。因为他们认为无论哪种框架、何种定义都会限制“公民新闻”的发展。而如今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公民新闻”的理论架构和深层涵义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从微观层面来说,媒介融合会不会改进“公民新闻”的报道过程?再从宏观层面说,媒介融合会不会打破非专业记者与专业记者之间的界限,而共同占领与引领的“公民新闻”

4、领域又将走向何处?这些都可以从“公民新闻”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和现今技术的创新中探析出来。一、 “公民新闻”涵义发展概述 (一)传统媒体背景下“为人民的新闻”公共新闻运动兴盛的前十年,“公民新闻”虽未形成清晰的概念,但已达到某些方面的共识。这十年,传统媒体正努力地实践“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诸如,改变专业记者的工作方式,以实现“为人民”的专业理想。只有接近受众,才能知道受众需要什么。上世纪的九十年代,中国都市报类里大批“线人”、“爆料人”的诞生就得益于此。Arthur Charity认为,“公共新闻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是,它对人报纸的读者或电波媒体的受众的关注,将他们作为报道什么、如何报道的决定性来

5、源。在一个民主社会中,公共领域应建立在公民自己达成协议的基础上,所以公共新闻记者已探索出让美国人自己塑造人民论坛(National Debate)之道。” Arthur Charity:Public Jounalism for PeopleJ,National Civic Review,1996,vol85.因此,很多学者认为“公民新闻”的核心理念“为人民”,减缓了“议程设置理论”对专业新闻工作者的“咒骂”主宰人民信息世界和构建虚拟环境的“罪魁祸首”。但是传统媒体有着它自身不可避免的局限性,而这些局限性又无法由它自身改进。1、 传统媒介话语垄断,被动响应 传统媒体,一般所指就是报纸、广播、电视

6、。报纸的出版经营,需要大量资金支持。而广播、电视除大资金投入外,还需要专业的使用知识,如广播电台的发射接收,电视节目的剪辑制作。这些“物理特性”让个人“拥有”大众媒介变得不可能,以致“话语“被传统媒体垄断,甚至永远处于信息链的最末端。就中国而言,“爆料人”拓展了新闻线索的来源,但并没有参与新闻的制作过程(当然,就算“爆料人”想参与,也是不被传统媒体环境所允许的,新闻专业主义强调媒体人的职业标准,作为新闻把关人,事实选择还受诸多条件限制),新闻的个别事实仍在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下或去或留。而谈到“被动”一词,或许会想到读者信箱纸媒与受众互动的专栏。互动存在,但是严重滞后,受众难不被动。2、

7、传统媒体媒体“富”,民主“穷” 从萌发到兴盛,从少量到膨胀,传统媒体似乎不再是稀有物,但是受众的媒体接近权仍然得不到充分实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资本主义传播制度极其复杂,而民众对于民主的追逐脚步却没有因此停驻。从自由主义媒介理论到社会责任理论,再到民主参与理论,这些规范理论都掺杂了民众对于接近权的渴望。 正如民主参与理论的提出背景一样,传媒界仍然面对“富媒体,穷民主”的尴尬境地。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媒介集中垄断程度达到新的高度,这使传播资源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在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下,一般民众接近和使用传播媒介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民主参与理论就

8、是在一般民众要求自主利用媒介的意识不断提高,而现实又缺乏可利用传播资源的矛盾状态下出现的”。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P139. 因此,受到传统媒体自身局限性(对于民众而言,包括使用不便、无法接近等)的影响,传统媒体向民众下放部分近用权,这些尝试终究落入了尴尬境地。而此时的“公民新闻”只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所制作的“为人民的新闻”,这样的“公民新闻”仍然缺乏“民主”。 二、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新闻”:“人民的新闻” 新媒体,一般所指就是网络媒体(第四媒体)、手机媒体(第五媒体)等等。“媒介即讯息”,网络媒体的兴盛,引领传媒走向崭新的发展方向和全新的开拓领域。

9、新兴的“第四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方式,还建立了全新的传受关系。受众不再只是“五W”过程中的最后一环。BBS、博客、个人网站等传播形式的出现,让受众参与了信息的制作与传播过程。而从上可以看出:新媒体出现之前,媒体资源虽是在逐年增加,但相对于基数庞大的人口来说,民主的、均衡的媒介接近权却仍然很难在普通民众中实现。而在新媒体出现后,民众有了自己的发声平台。在1988年,德拉吉博客网率先向全世界传播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内幕。“2001年9.11事件期间,博客成为关于事件发展的最广泛的报道来源。而德拉吉博客网的访问量超过今日美国网。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民主党和共和党都破天荒地

10、给予博客记者和专业媒体记者同等的待遇”。 张羽、赵俊峰中、美、韩三国公民新闻的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理论研究), 2006年11月这是传媒界跨时代的时刻,而这一刻完全打破了新闻专业主义固定的模式非专业新闻工作者首度获得新闻界的承认。新世纪初来,网络泡沫的破灭,媒体迎来了web2.0时代,于是网络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利用。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网络本身的特性。1、网络媒体的低成本投入:成就“私人媒介”相对于传统媒体的大资金运营,网络媒体可谓实现了低成本投入。你只要有一台电脑,连接上网络,就可以随时随地浏览信息,发布信息,成就一个小小的“私人媒介”。在这里,技术的发展,让民众接近媒介的渴望得到实现。200

11、2年2月22日,吴连镐创办了公民新闻网站“OhMynews”,并提出“每一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口号。刚创办时,OhMynews仅有727名公民记者,而到如今,在世界各地已经拥有了超过4万名公民记者,日平均访问量达150-200万人次。事实证明,网络造就了“公民媒介”的奇迹,这在传统媒体时代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2、网络媒体的“去中心化”:让言论相对自由“去中心化”是在web2.0时代出现的核心理念之一。从根本上说,就是以多点对多点来传播信息。这个传播方式解构了原有的单向文化,而转向多元双向文化的社会结构。“中心”意义没有完全消失,却已经被削弱。它是由高度集中控制向个体多元发展的转变,这改变了传统媒

12、体对话语权的垄断,民众的言论更为“自由”,信息世界更加多元。被称为“中国公民新闻第一人”的郭涛于2004年10月创办了CHINFEST,总部位于美国的亚利桑那州(ARIN),是全球最大的中文公民新闻网站,也是中国内地即将大放异彩的一块上升空间“公民参与的新闻网站”。以“自由”和“活力”为诉求的CHINFEST,标榜希望能够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公民新闻网站,而目前可以算是中国内地表现出最符合“公民参与新闻”意义的一家网站。这里的公民参与新闻是希望通过集合众人的草根力量,将新闻议题传播出去,也就是面向世界五大洲的100多个国家的读者提供中文新闻服务。CHINFEST是完全由社会公众的力量和贡献来建立的

13、独立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提交的稿件不经任何加工处理,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公民是怎么写的,我们就怎么呈现,包括瑕疵、拼写错误等等。这样的理念便是希望不经过滤加工的新闻,能呈现该网站的独立性,不同于主流媒体,以提供人们更多元和不同视角的观点。”CHINFEST的诞生,打破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固定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受众群体在传播中的地位,传播者和受众群体不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而且在传播意义上还可以互换,实现了传播主体的重大改变。它的发展颠覆了“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这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因为有了大众的参与和影响(这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民主监督和鞭策),主流媒体(意指传统媒体)的报道将会变

14、得更加客观,更加理性。当将来,公民新闻让新闻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声音,这势必会带来新闻业的一场革命。 在这一阶段里,“公民新闻”成就了新的意义,非专业记者成为了“公民新闻”的另一个主体。按照大部分理解就是指:“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 或者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谭珂公民新闻对拟态环境的重构J,青年记者(理论视野),2009年10月中.自此,公民不再只是“爆料人”,他们还参与了新闻的制作与传播。 传统媒体面临了窘境,但幸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凭借无处不在的互联和便捷灵活的

15、移动技术以及博客、聊天室的出现,那以改造传统媒体为主旨的公共新闻运动,已于2004年迈向一个新的阶段“人民的新闻”,也就是新出现的“我们的媒体”的概念。这个时期,“公民新闻”的记者分为了两类:专业新闻工作者和非专业新闻工作者。二、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公民新闻”的利弊分析喻国明认为,媒介融合就是“指基于数字化的不同媒介之间的资源共享,是电视等媒体获得市场竞争力的一种有效策略。从技术层面说,数字化技术给新闻报道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使得在不同形态的媒介之间共同采集和分享新闻事实成为可能。这种技术上的融合使得新闻报道和传播具有流水线的性质”。 喻国明传媒变革力传媒转型的行动路线图M,南方日报出版社,2

16、009年5 月第1版,P102.可以说,媒介融合是新媒体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它铸就了一个可以随时随地播发信息的网络。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再到媒介融合的新形势,传播媒介的自身特性对“公民新闻”的推动作用极其明显,那么媒介融合的技术优势又在何处? (一)媒介融合的技术创新1、 打造更广阔的信息分享平台 中国网络电视台是2009年12月18号开播的。而手机电视“IPTV”的节目内容,目前正在广电总局的指导下,试图作出三网融合的整个行业标准,包括手机标准的建设平台,也包括互联网电视的行业标准,以及内容分发的监控点。中国网络电视台副总经理夏晓晖说:“通过三网融合,我们希望做成内容服务品牌,一个是我们

17、内容平台优势,一个是资源优势,通过三网融合产生的应用的便利,从用户的体验,从便利性,从低成本方面。以后三网融合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空间,不仅仅是现在在电视上把内容放到电脑上,现在我们也是在做互联网电视,也包括网络,包括广告,包括游戏等等一系列的服务,所以整个发展就是我们如何在过程中把自身优势发展好,这可能是整个企业如何应对三网融合以后的机会。” 通过夏晓晖的话语,一个词“内容平台优势”让人理解了媒介融合的最本质。这一语中的,就像说媒介融合是一个展会,各种媒体都可以把自家的骄傲放在展会上展出,甚至促成一笔笔“交易”,实现资源互换。媒介融合是当今新闻传播界最为重要的发展现象,媒体的融合和传媒科技的发展

18、,促进了“融合新闻”的产生。自最初媒介互动所引起的媒介整合,直至现今的媒介融合,数字化将成为未来各个媒介平台的共同存在形式。 2、打造多元化的传输终端; 2010年4月27日凌晨多家媒体报道,继中国移动之后,中国电信近日也在低调推出微博网站。此前,中移动在2008年推出了接近微博的“139说客”。现在中国电信的加入,无疑进一步增强了手机网络运营商在微博阵营中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多年尝试转型互联网之后,国内运营商围绕网络业务再次展开布局”。 根据百度百科解释,“微博”是指一种非正式的迷你型博客,是最近新兴起的一个web.2.0表现形式,是一种可以即时发布消息的系统;最大的特点就是集成化和API

19、开放化,用户可以通过移动设备、IM软件(gtalk、MSN、QQ、skype)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自己的微博客发布消息。微博客的另一个特点还在于一个“微”字,一般发布的消息只能是只言片语,每次只能发送140个字符。微博现在已是目前全球互联网最热门的应用之一,被誉为继博客之后的下一个“公民新闻”信息平台。在国内,包括腾讯、新浪在内的门户网站均已推出相关业务。就像当年博客一样,微博如雨后春笋。短小精悍再加上妙语连珠,微博完全符合现代人的快餐文化。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打造了一个无时不在的信息网络,而通过这个网络一个多元化的传输终端终于实现。(二) 、对“公民新闻”新闻报道层面的有利处作为技术层面上

20、的展现,媒介融合是“web2.0”的新进步。与新媒体时期的情况比较,媒介融合对“公民新闻”的推动作用则是加强了新媒体背景下的优势,而又为新媒体时期所出现的问题提供了完善的可能。从新闻报道层面而言,媒介融合对“公民新闻”的利弊分析是: 1、使信息采集加快 媒介融合其实质就是打造了一个更广阔的信息分享平台。信息的处理过程分为采集、选择和加工三部分。在新媒体时期,海量的信息为记者们提供了广泛的新闻线索,也就是提供了广泛的采集源头。而“媒介融合”就是在选采集部分“下功夫”。 无论什么时期,无论是专业记者还是非专业记者,最重要的技巧就是要懂得如何在茫茫信息海里选取最值得挖掘的珍珠。以往由于“分家而治”,

21、各个媒体的素材库永远处于“机密状态”。如今,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平台里的许多信息可以共享。而共享意味着一条信息可以在各类媒体里反复利用,正如媒介管理学里所强调的“范围经济”。这样不仅可以省去单独采集时耗费的巨大成本,同时也可以缩短媒体采集信息的时间,从而加快记者们采集信息的速度。得益于技术的发展,“公民新闻”的采集速度也会越来越快。2、 使传播面更广泛媒介融合技术上的第二创新是,“打造了多元化的传输终端”。周人所知,信息传播通道是双向的,而多元化的传输终端意味着受众可以用多种方式跟媒体进行互动,媒体也可把同一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发往受众。“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2006年Tw

22、itter的出现把世人的眼光引入了一个叫微博的小小世界里,也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传统界限。著名流量统计网站ALEXA的数据显示,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前15位。这2000万的数据,显示了通信网和互联网强大的合力。传媒领域发展到现在,市场的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颠覆。传媒技术从过去的单一渠道演变为今日的多渠道传播。公民新闻”作为新闻类型的一种,它也需要扩大传播渠道,扩大受众面,去主动接近受众。而媒介融合的新形势,恰好提供了这样的机会。再从受众一方来看,在新媒体时期,他们追求个性化信息环境的意愿就很高涨。“媒介融合不是抑制和同化个性信

23、息需求,而是培植和满足个性信息需求。”这些说明媒介融合正好迎合了受众的心理,而其背景下多元渠道的传媒应该也是受众乐于使用的。这样看来,传媒和受众都有需求“接近”对方,那么“公民新闻”就能够实现沟通的循环和传播的无限扩大。 (三)、对“公民新闻”媒介环境层面的有利处 1、使传播环境更“草根”21世纪初,在中国内地市场,“公民新闻”主要体现在博客上。大量的草根博客涌现,“草根们”发布所见、所想,从不同视角和不同领域,展现了自己对整个世界对整个社会或者是对某一个具体事件的观点。直至目前,中国公民新闻在网络媒体上主要的的呈现方式就是网络新闻即时评论、网络新闻评论专栏和网络论坛三种形式。 可就算是在爆发

24、期,博客的主要作用仍是发布网民的心灵感想和一些信息的共享,总体来说,博客在中国还没有“迸发”出多少新闻事件报道和传播的趋势。李松博士认为,“博客的出现,已经将互联网上的社会化媒体推进了一大步,公众人物纷纷开始建立自己的网上形象。然而,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文的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而现今纷纷开设的手机微博(互联网和通信网的结合产物)在这个层面上体现了进步,140个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这个特点引发大量原创内容膨胀性地被生产出来。很多学者认为,微型博客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真正标志着个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微

25、博客草根性更强,且广泛分布在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个平台上,有多种商业模式并存,或形成多个垂直细分领域的可能,但无论哪种商业模式,应该都离不开用户体验的特性和基本功能。” 这句话展现了媒介融合下新产物的新状态。正如,中电信推出天翼微博时的想法,以大学生作为主要目标受众,因为“微博是一种低门槛应用,能够很好容纳年轻人不完整、简短的沟通需要,符合快节奏、高速率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博客是揭开了个性化、现场化的媒体时代序幕;那么微博作为门槛更低的使用方式,将会更快促进个人媒体的发展微博将成为一个自我采集信息和分发信息的渠道,向世界展示自我和实现完全社会化的沟通。” 手机微博的到来,使个人发布信息的

26、环境相对宽松,“围脖”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发表看法,短短几句却再一次将公民的呼声推向更远处。“公民新闻”由此将变得更具有草根性,而把新媒体时期下“人民的新闻”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2、实现“专”与“非专”的结合 新媒体时期,网络的“去中心化”引发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信息环境相对宽松,新闻发布自由度高,非专业记者的“公民新闻”大量爆发产出;另一方面,信息发布难以管理,再加上非专业记者良莠不齐的素质和水平,“公民新闻”又呈现出粗制滥造的特点,更甚者网络变成肆意诽谤的工具。这些负面影响都阻碍了“公民新闻”的良好发展。但是新生事物在初始阶段,难免会因为管理制度不当或发展不成熟,带来一些不良的

27、影响,可不能因此而抹杀它的先进性。目前,中国的公民新闻网站正在起步阶段,对于新闻的把关人和非专业记者的权利需要再加权衡。而今媒介融合的技术特点或许能够为此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法。为什么说媒介融合可以解决呢?因为它是打破各类媒体之间传统界限的良器,同样也是突破专业记者和非专业记者界限的良好时机。韩国的Ohmynews网站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它实现了专业记者和非专业记者的良好协作。Ohmynews网站的公民记者实行实名制,公民必须提供身份证的复印件才能成为网站的记者。“网站还有编辑24小时值班对公民们提交的新闻进行编辑加工,同时对新闻事实进行核对甚至实地考证,并决定是否在公布区公开发表”。 张

28、羽、赵俊峰中、美、韩三国公民新闻的比较研究J,新闻知识(理论研究), 2006年11月.当然,各国的国情不一,我们不能完全照搬韩国公民新闻网站的经验。但是,它却能证明实现非专业记者和专业记者的良好协作不是不能完成的事。中国应该从别国经验中取己所需,在媒介融合时期、“非专”与“专业”界限被打破之时,尽快建立和完善自己的公民新闻网站管理制度。而另一点,为专业记者所诟病的是非专业记者的职业道德问题,专业记者也因此对非专记者“嗤之以鼻”,这将成为协作的障碍。其实,职业道德问题也一直是专业记者领域的“头疼事”。规范与自由永远是新闻界里争论不休的议题,专业新闻领域就是从完全自由走向相对自由,从没有规范走向

29、适当规范的。如今,事实证明,再多的规范都不如新闻专业主义来得本质,来得实在。这个主义,提升了专业记者自身自律的深度和力度。因此,在媒介融合成就更宽阔的传播平台后,媒介素养运动或许会完全蓬勃起来,那时普通公民的新闻理念会更上一层楼。这样一来,“专”与“非专”之间就更不应存在优质与劣质、正统与假冒之分了。美国的维基新闻一直奉行“博客道德规范”,包括“真诚公正、最低伤害和承担责任三项原则,规定严禁剽窃、转载注明出处、准确展示和避免误导;要求报道者有同情心和怜悯心,特别注意避免对报道中的信息来源和涉及人物的伤害。要求有错必纠、透明运作不受收买”等。这些成功的外国新闻网站证明,只要有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操作

30、流程,公民新闻在网络上也能健康发展,也能为公共新闻事件的广泛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对“公民新闻”微观和宏观层面的无利处1、易引发内容同一化 从微观层面说,摆在人们面前的还有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弊端。由于媒介融合的加剧,同一市场的不同类型媒介可能会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引发更多的同一性。因为,“公民新闻”的信息库是共享的,制作出来的新闻又可被参与融合的媒体所共用。这样的现象积累下去,你会发现在节省成本和缩短时间的同时,媒体的报道内容以及对事件的看法已趋于同一化,而这一点完全违背了“公民新闻”的初衷。但同一性的问题,可通过媒介融合其自身解决。媒介融合的发展包含三个层次:媒介互动、媒介整合以及媒介大融

31、合。当媒介融合最终发展成“大融合”状态,那么同一性的问题或许可以解决。媒介大融合是指“网络、媒介、通信三者最终形成融合。而媒介演变为信息内容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并在一个数字化平台上向公众提供信息和服务。”分析定义可以知道,媒介大融合是属于斜向扩张,而非单一的传媒集团(只有媒体这一个元素)。这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同一市场里有太多媒体,而且也可以避免不同类型媒体在同一市场里被“同化”。从而,让“公民新闻”真正发出多元的呼声。2、市场垄断易“挤压”公民权利现阶段,专业新闻媒体的融合仍然有大部分走横向扩张和纵向扩张的道路。而媒介融合之后的合作媒体,由于有共同的利益存在,所以更容易形成市场势力,提高市场占有

32、份额,这样会“挤压”到公民权利,使公民难以获得空间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公民的话语权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但是,这个问题也是可以通过媒介融合的自身发展和一系列监督措施的出台解决的。比如,政府出台相应的反垄断措施和引导措施,让专业新闻媒介更多地进入斜向扩张道路。从而减轻普通公民的“压力”,获得相应的话语权力。虽然媒介融合下的“公民新闻”仍有许多不足,但不能因为暂时的落后性就否定它的先进性。“公民新闻”的发展还任重道远,研究也将不断。结 语李良荣教授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在信息传输渠道多元的情势下,把新兴媒体传播终端有效地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最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

33、众。”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媒介大融合使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界限消解,信息都在一个空前广阔的数字媒介平台上。而信息的共享,加快了“公民新闻”的信息处理过程,也减少了各家媒体单独采写所耗费的巨大成本;再说到,传输终端多元化,这使“公民新闻”与受众的关系更加紧密媒体可以把同一信息通过不同渠道发往受众,扩大单一信息的传播面。这两点技术上的优势,决定了“公民新闻”将来发展的良好前景和跨越式的速度。从新媒体时期遗留的问题来说,博客还不是最个人化的“公民新闻”发布媒体。媒介融合下,通信网与互联网结合产品手机微博解决了这个问题,它打造了一个更为草根,更为个性化的传播信息环境。而从新媒体时期就出现的非专业记者职业

34、道德问题,媒介融合提供了一个提升道德修养的可能媒介素养运动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信息环境下会呈现巨大生命力,普通公民的媒介素养得到大升华。针对专业记者与非专业记者的界限问题,媒介融合也能提供一个解决的良好环境它打破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界限,也能打破专业记者与非专业记者之间的固有限定,有可能形成良好的协作力,推动“公民新闻网站”的健康发展。当然,媒介融合为“公民新闻”事业也带来了很多阻碍和问题。比如,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产品是在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这样极容易导致新闻内容的同一化,违背“公民新闻”的本质精神。而媒介融合也会导致专业新闻媒介一方越来越强大,从而“挤压”到作为非专业新闻工作者的普通公民,他们的话语权由此受到了实质性的损害。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许还要依靠媒介融合自身的发展,还有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去引导、监督,从而为“公民新闻”提供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发展环境。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他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