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二物理声现象考点大全笔记
1
单选题
1、以下与声现象有关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超声波能除去人体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B.高速公路两旁装有隔离带,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音
C.要区分自己发出的原声和回声,距障碍物至少34米以上
D.声音是发声体振动发出来的,只要振动,我们都能听到声音
答案:A
解析:
A.超声波具有较高能量,超声波粉碎“结石”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工作的,故A正确;
B.高速公路两旁装有隔离带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音,故B错误;
C.声音从发出到反射面的时间为
t=12×0.1s=0.05s
人离反射面的距离为
s=vt=340m/s×0.05s=17m
故C错误;
D.我们之所以能听到声音,是声源的振动通过介质传到我们的耳朵。如果只有声源,没有传声介质或听觉器官,是听不到声音的,故D错误。
故选A。
2、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甲中,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
B.图乙中,超声波清洗机正在清洗眼镜,说明超声波能传递能量
C.图丙中,摩托车安装消声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图丁中,蝙蝠靠次声波发现昆虫
答案:D
解析: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到轻敲桌子的声音,说明桌子能传声,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声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能量。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是利用声来传递能量,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给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蝙蝠飞行时会发出超声波,超声波向前传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蝙蝠根据反射回来的时间和方位判断昆虫的位置,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3、古诗《春夜洛阳城闻笛》中有“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 )
A.音调B.响度C.音色D.速度
答案:C
解析:
由于物体的材料和结构不同,物体振动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诗人辨别出是玉笛的声音,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故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4、下列技术的应用中,属于利用超声波传递能量的是( )
A.超声波碎石B.倒车雷达
C.B超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
答案:A
解析:
声音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A.利用超声波碎石,属于利用声音传递能量,故A符合题意;
B.倒车雷达,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
C.B超,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C不符合题意;
D.声呐探测鱼群位置,属于利用声音传递信息,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答案:D
解析:
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随着空气的质量变小,介质变少,声音变小,故B错误;
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
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身体疾病信息,故D正确。
故选D。
6、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错误的是( )
A.如图,小滨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
B.如图,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是为了改变响度大小
C.如图,遇到障碍物倒车雷达发出报警声,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D.如图,摩托车的消声器是防止噪声产生的
答案:B
解析:
A.桌面是固体,小滨听到桌面传来的敲击声,说明固体可以传递声音,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敲击大小不同的编钟,编钟振动的频率不同,是为了改变声音的音调,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倒车雷达应用了声可以传递信息,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安装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下列情况中没有利用声波传递信息的是( )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暴雨将要来临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打钢轨来判断螺栓是否松动
C.医生利用超声波打碎体内结石
D.有经验的人挑选瓷碗时总敲一敲听一听音质
答案:C
解析:
A.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的暴风雨,是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的,故A不符合题意;
B.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是利用声音的音色判定螺丝是否松动,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
故B不符合题意;
C.医生利用超声波打碎体内结石,是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没有利用声波能传递信息,故C符合题意;
D.因为品质不一样的瓷碗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是利用声音传递的信息来判断瓷碗的好坏,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为了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某学校教室、走廊等墙壁上张贴了如图所示的标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静” 表示要控制声音的音调低一点
B.“禁止大声喧哗”是指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禁止大声喧哗” 中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老师能听出是哪个同学在大声喧哗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判断的
答案:C
解析:
AC.声音的强弱叫响度,“静” 表示要控制声音的响度小一点;“禁止大声喧哗” 中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A错误,C正确;
B.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禁止大声喧哗”防止了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D.音色反应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老师能听出是哪个同学在大声喧哗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C。
9、在庆祝建党100周年歌唱比赛中,师生齐唱《把一切献给党》,抒发爱党、爱国之情。对于歌声描述正确的是( )
A.伴奏的钢琴和圆号的音色是一样的
B.歌声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齐唱使得声音的音调更高
D.歌声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
答案:D
解析:
A.音色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钢琴和圆号发出的声音的音色是不一样的,故A错误;
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B错误;
C.齐唱会使声音变大,使得声音的响度变大,故C错误;
D.声音就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歌声就是由声带的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
故选D。
10、学校艺术节的合唱比赛中,同学们在乐队的伴奏下放声高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同学们的歌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真空传播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同
答案:A
解析:
A.声音是振动产生的,故A正确;
B.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可以在空气传播,不可以在真空中传播,故B错误;
C.“放声高歌”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高,故C错误;
D.观众能辨别不同的乐器声,是因为它们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多选题
11、央视《国家宝藏》第二期介绍的“曾侯乙编钟”,在中国科技馆有部分复原模型,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2400多年前战国早期的文物,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编钟音域跨越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编钟按照大小次序排列,钟体呈合瓦形,这种特殊结构,使得敲击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两种不同的声音,称为“一钟双音”。编钟奇妙的双音特性,其主要原因是敲击正面和侧面时振动的频率不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
B.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
C.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响度一定不同
D.敲击编钟的正面和侧面可以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
答案:ABD
解析:
A.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编钟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故A正确;
B.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编钟发出优美的声音是由钟体振动产生的,故B正确;
C.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本题中,体积越大的编钟越难振动,振动的频率越低,发出的音调越低,故敲击体积不同的编钟,频率一定不同;而响度与振幅有关,由于不知道敲击的力度,无法确定响度的大小,故C错误;
D.根据题意,钟体呈合瓦形,所以敲击同一编钟的正面和侧面时可以发出两种频率不同的声音,称为“一钟双音”,故D正确。
故选ABD。
12、如图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听到的声音没有变化
B.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只有空气才能传声
C.这个实验可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闹钟发出的声音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答案:ABD
解析:
A.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步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逐渐变小,故A错误,符合题意;
B.实验中,我们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我们耳中的,但不能说明只有空气才能传声,固体、液体都可以传声,故B错误,符合题意;
C.将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用抽气机逐步抽出其中的空气,声音由大变小,由此我们可以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D.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闹钟发出的声音是由闹铃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ABD。
13、如图所示,是关于声现象的实验和实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甲中:小女孩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
B.图乙中: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大乒乓球弹得越高,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
C.图丙中:牙咬住振动的音叉能听到声音,而移开后就听不到声音,说明固体能传声
D.图丁中:闹钟放在真空罩里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只能通过空气传播
答案:ABC
解析:
A.音调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拨动粗细不同的琴弦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故A正确;
B.声音可以传递能量,音叉发出的声音响度越大,乒乓球弹得越高,说明响度与振幅有关,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介质,用牙咬住音叉能听到声音,可以证明固体可以传声,故C正确;
D.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故D错误。
故选ABC。
14、音乐会上小提琴演奏乐曲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声音的音调
B.演奏时,拿琴弓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琴弦可提高声音的响度
C.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D.小提琴的演凑的声音是次声波
答案:ABC
解析: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可改变琴弦振动的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故A正确;
B.演奏时,用力拉紧小提琴的同一琴弦,琴弦的振幅大,响度大,改变的是响度,故B正确;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提琴演奏的乐曲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的,故C正确;
D.小提琴的演凑的声音能被听到,不是次声波,故D错误。
故选ABC。
15、如图是一款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它由一个音箱和一个磁悬浮底座组成,音箱悬浮在空中,一边旋转一边播放韩红的歌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调节音量开关,调大音量,声音的响度就变大
B.根据音色可以判断出是韩红的歌声
C.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
D.韩红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
答案:ABD
解析:
A.声音的三个特征分别是: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调节音量开关,音响上的喇叭振幅变大,声音的响度就变大,故A正确;
B.不同人声带产生的声音的音色一般不同,我们在幕后能听出是韩红的歌声是根据音色判断的,故B正确;
C.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但是其发声仍需要振动,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靠介质;我们听到韩红的歌声是靠空气传到人耳的,故D正确。
故选ABD。
计算题
16、有一辆汽车在进入隧道前鸣笛一声,汽车的运行速度是90km/h,司机鸣笛后5s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
(1)从司机鸣笛至5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多远?
(2)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有多远?
答案:(1)125m;(2)787.5m
解析:
解:(1)汽车的运行速度是
v车=90kmh=90×13.6ms=25ms
由v=st可知,从司机鸣笛至5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
s1=v车t=25ms×5s=125m
(2)5s内声音传播的距离
s2=vt=340ms×5s=1700m
鸣笛时火车距离隧道口的距离为s,则有
2s=s1+s2
则火车鸣笛时距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s=s1+s22=125m+1700m2=912.5m
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的距离是
s3=s-s1=912.5m-125m=787.5m
答:(1)从司机鸣笛至5s后听到隧道口处山崖反射的回声,汽车共运行了125m;
(2)汽车接收到回声时离隧道口有787.5m。
17、为了做好南海海域的开发,我国的科考船对南海海域进行了测绘,在某次测量海水深度时,用到了声呐系统。假如声波信号发出后经过10s被声呐系统接收到,请问:
(1)海水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
(2)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两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答案:(1)7500m;(2)不能,因为真空无法传声
解析:
解:(1)声波信号发出后到海底所用时间
t=12×10s=5s
海水的深度
s=vt=1500m/s×5s=7500m
(2)月球上是真空,因为真空不能传声,所以在月球上不能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
答:(1)海水的深度是7500m;
(2)不能,因为真空无法传声。
18、一列动车长400m,以360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在A处鸣笛,4s后在B处听到前方隧道传来的回声。进入隧道动车减速,动车完全穿越长为2km的隧道所用时间为0.48min。(空气中声速为340m/s),求:
(1)A处到B处的距离;
(2)B处到隧道口行驶时间;
(3)列车穿越隧道动车平均速度。
答案:(1)400m;(2)4.8s;(3)300km/h
解析:
解:(1)动车的速度为
v=360km/h=100m/s
在A处鸣笛,4s后在B处听到前方隧道传来的回声,则动车行驶的时间为4s,根据速度公式,A处到B处的距离
s=vt=100m/s×4s=400m
(2)声音在4s通过的距离为
s声=v声t=340m/s×4s=1360m
B处到隧道的距离为
s'=s声-s2=1360m-400m2=480m
汽车从B处到隧道口行驶时间
t'=s'v=480m100m/s=4.8s
(3)动车长400m,动车完全穿越长为2km的隧道通过的距离为
s总=s隧道+s车=2000m+400m=2400m=2.4km
所用时间为0.48min,故列车穿越隧道动车的平均速度
v平均=s总t″=2.4km0.4860h=300km/h
答:(1)A处到B处的距离为400m;
(2)B处到隧道口行驶时间为4.8s;
(3)列车穿越隧道动车平均速度为300km/h。
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