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分析本科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137848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4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分析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分析本科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代号 10536 学 号 0810708494 分 类 号 密 级 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xxx 培 养 单 位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导师姓名及职称 xxx 研究员 学 科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研 究 方 向 高等教育投融资 论文提交日期 2011-04-16 学校代号:10536 学号:0810708494 密级: 长沙理工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我国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 学位申请人姓名 xxx 导师姓名及职称 xxx 研究员 培养单位 长 沙 理 工 大 学 专业名称 教育经济与管理 论文提交日期 2011年4月16日 论文答辩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The Research of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of China by JIANG Huaxiu B.A.(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8 A thesis submitted in partial satisfaction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management in Disciplin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pervisor Researcher CHEN Bosheng May,2011 长沙理工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长沙理工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____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摘 要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和管理体制有着较大规模的调整,高等教育的规模也进入了空前的扩张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保障,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金的来源和增长速度难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 相对有财政拨款的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消费者承担的高等教育经费,即缴纳学费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依靠学费来扩大高等教育筹资能力的潜力有限。而包括科研及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收入以及其它来源如银行贷款也是目前我国高校资金来源的组成部分,但其所占比例较小,在目前很难成为民办高校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 著名教育学家厉以宁提出了应利用资本市场发展教育的观点。但是没有进行具体的探讨。还有一些学者对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关于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的现状及介入资本市场的一些途径,但这些研究较多地缺乏系统性研究,而且对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保障问题缺乏研究。 本文首先对资本市场和民办高校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论述了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现阶段国内外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现状,揭示了我国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面临问题,提出借鉴国外民办教育资本市场融资成功经验,最后对如何保障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进行研究,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建议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国家、社会、民办高校自身四个关键主体的力量解决民办高校面临的资金问题。 关键词: 民办高校 融资 资本市场 中国 ABSTRACT From the middle and late of l 990s,the distribution structures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s of our country’s higher education has been undergoing radical adjustment,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has also entered into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periods.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expansion needs plentiful funds support,but the sources and growing speed of our country’s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funds cannot match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Relative to a financial provision of public universities, private colleges consumer to bear the 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which is increasing the total payment of tuition fees.Additionally,others sources of 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funds include the incomes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university—hold enterprises,the social endowments and loans from banks at present,but the percentage of these funds in the overall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funds is very low,and it is difficult for them to be the main sources of the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funds in short term. Professor Li Yi-ning suggested developing the education taking advantage of capital market,but he didn’t give it material research.Some scholars have put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of the universities’ financing through capital market,and put forward to the status quo of the problem and some approaches which universities use to finance through capital market,but they lacked systematic framework and didn’t give attention to the corresponding guarantee forth universities’ financing through capital market . Firstly, this paper identifies the concept of capital market and the private colleges, and then discusses the use of private capital markets for financing universities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current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tatus of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private universities,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China reveals the problems facing the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private education raised from abroa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apital markets, and finally how to protect the private universities to study the use of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according to Our proposal at this stage full capital market conditions, the state, society, the main private universities the power of their own to solve four keys private universities facing financial problems. Key words : private universities; financing; capital market ;China I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II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1研究目的 1 1.2.2研究意义 2 1.3 研究综述 3 1.3.1 国外研究概况 3 1.3.2 国内研究概况 5 1.3.3 研究现状述评 8 1.4 本文的研究基本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 9 1.4.1 研究内容 9 1.4.2 研究方法 9 1.4.3 主要创新 10 第二章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必要性 2.1民办高校 11 2.1.1 民办高校概念界定 11 2.1.2 民办高校的特殊性 11 2.2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现状 12 2.3 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核心问题—融资困难 13 2.4我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现状及问题 14 2.5资本市场下民办高校融资的必要性 15 第三章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可行性 3.1 资本市场 17 3.1.1 资本市场概念界定及特征 17 3.1.2 资本市场强大的功能 18 3.2资本市场下民办高校融资的可行性 19 3.2.1 制度基础—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 20 3.2.2 政策保障—高等教育大众化等相关政策 20 3.2.4 内在动力—教育产品的准公共性 21 3.2.5 外在动力—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21 3.2.6 良好平台—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 22 第四章 国内外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现状 4.1 国内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 23 4.1.1 国内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践 23 4.1.2 国内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存在的问题 24 4.2国外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 25 4.2.1 国外私立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现状 25 4.2.2 国外私立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启示 26 第五章 影响我国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各因素分析 5.1 民办高校产权不清 28 5.2 民办高校利用资本市场融资的渠道不畅 29 5.3 资本市场与民办高校结合形式单一 29 5.4 我国相关政策法规不配套 30 5.5 我国资本市场不完善 31 第六章 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对策研究 6.1 国家应给予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 32 6.1.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32 6.1.2政策性银行建立的趋势 33 6.2 民办高校应采取的实际措施 35 6.2.1 民办高校融资观念革新化 35 6.2.2 融资手段资本市场化 35 6.2.3 资金管理手段企业化 37 6.2.4 培养发展方向符合市场需要 38 6.3 其他资本市场主体可做的贡献 39 6.3.1金融机构可做的贡献 39 6.3.2 社会大众可做的贡献 39 结 论 41 参 考 文 献 43 致 谢 46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情况 47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现状看出,教育需求较为旺盛,但是受政策、制度及自身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民办高校在融资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影响了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我们应积极探索民办高校新的资金筹措方式,其出路是深化改革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体制,改革资金管理政策,采取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联姻方式。另外政府对民办高校要在政策上和财政上给予倾斜和支持,帮助民办高校切实解决办学经费短缺的难题。目前对于民办高校融资的研究文献大多数都集中在民办高校融资现状分析,民办高校融资环境探讨,民办高校融资模式研究这几个方面上,且对于其探讨以及评价研究仅仅停留在民办高校融资的表层表现,不能将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市场主体的高度来看待,没有确实解决民办高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金问题,对于民办高校在资本市场下融资的研究更是处于萌芽阶段,没有探求到当前市场经济新形式下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真正所需道路,很难真正引导民办高校取得大量的资金支持,得到长久蓬勃发展。 论文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为弥补现有民办高校资本市场研究的缺憾,提出了民办高校作为资本市场特殊主体这一新的论题,试图在已有理论成果和相关研究基础之上拓展民办高校融资方式创新的理论,探寻民办高校实现持续发展的路径,期望能够给予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新的理论与方法。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研究目的 通过该选题的研究一方面为了丰富和发展民办高校融资的理论和方法;另一方面力求通过资本市场这一更为新颖的角度来研究我国民办高校融资的问题,希望能对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指导和帮助。选题的研究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系统理论,界定民办高校资本市场主体特性。(2)构建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方案,提出影响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各个可能因素,并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3)提出建立支持民办高校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给予民办高校发展强大后盾。 1.2.2研究意义 民办高校正处于发展阶段,其发展前景可观,资金问题一直是影响民办高校的重要问题,但现阶段关于其研究甚少,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有充实的必要性。 1、研究理论意义 本文对于完善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1) 对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民办高校资金问题,而民办高校资金是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在全球高等教育服务国际化的冲击下,民办高校该如何实现自身的持续发展,各国民办高校尤其是中国民办高校迫切需要相关的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论文研究框架的构建,所做出的影响因素能够对此提供理论支持。(2)民办高校融资是民办高校发展的出路。目前,少有对民办高校融资的单项研究,论文对于民办高校融资的研究加深了其研究的层次,也进一步完善了研究体系。目前,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还处于一个初级探索阶段,理论体系尚未形成,论文提出民办高校特殊市场主体这一新的概念,有利于民办高校理论体系的完善,更丰富了市场经济主体理论。论文将民办高校属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资本市场作为民办高校融资手段,对于民办高校融资方式和渠道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从这一视角来研究更能体现论文研究理论的前瞻性,对于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后续深入研究起到一个积极推动的作用。(3)本文结合国内外经验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使得论文所研究理论从民办高校实践的角度得以落实和运用,从而提升该理论的研究价值。 2、研究实践意义 首先,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视角的引入,打破了民办高校融资传统的思维方式。民办高校应该主动找寻市场,考察市场环境状况,调整自身的融资战略;民办高校塑造自身竞争优势,不一定只从自身条件出发,而是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各方面的力量,最终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增长。论文所进行的研究为民办高校融资战略的制定和执行提供了新的思路。其次,引导民办高校走向资本市场,增添资本市场活力。民办高校积极的探寻融资渠道,作为资本市场主体,而不是消极接受其他主体的投资,极大的增强高校的竞争能力。不但有利于自身发展,更将有助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兴旺,使我国高等教育得到长足发展,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各方的建设。 再次,有利于转变人们的观念,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教育是公益性事业,但民办高校不同于公立高校,不能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只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因此教育经费的短缺是一直困扰着其发展的主要问题。民办高校要继续发展,必须实现多元化融资,多元化融资需要政府、社会、个人转变原本的教育观念,认清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社会及个人共同的责任,有利于缓解教育财政压力,加快实现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概况 国外学者对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研究开展较早,现阶段主要集中于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研究、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研究。 1、关于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研究 国外研究关于资本市场融资环境的研究十分活跃,Peacock,W.(2002)提出:发达国家充分利用了资本市场,发行教育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筹集了大量资金。[1]大大地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这归结于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发达国家完善的市场机制和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高等教育进出扫除了障碍。同时,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现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其产业性和营利性早已被人们所接受,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问。再则,发达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产业倾斜,实行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都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Bown,M(2002)认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国外私立高校融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市场是融通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效率高、透明度高、监管规范的特点,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对接,推动了高等教育众多方面及相关产业的发展。[2] Chickering A和Gamson Z(1991)两位学者提出:资本市场为私立学校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首先,资本市场的筹资功能可以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筹集大量资金,增加全社会的教育投入,扩大教育供给,缓解高等教育经费短缺的矛盾,优化投入产出结构。其次,资本市场的融资规则可以促进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提升,促使现有教育资源的合理使用。再次,有利于高等教育相关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3]Levin Henry(2001)提出充分的自主办学权是国外私立高校强大的后盾。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美国,高等教育机构都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一般不受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干涉,可以根据市场决定自己的办学方向,确定筹资战略,选择具体运作的模式.能够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进军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教育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方式来弥补教育资金的缺口。[4]Roger.L.Geiger(2004)认为国外社会关心教育事业。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素质较高,人们关注教育、关心下一代的成长,踊跃参与有关各种教育同题的探讨,各抒己见,创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富有创新的思想在这个环境中能够层出不穷。许多商机敏锐的企业家体会到这些富有创新的想法并抓住市场需求.投资于各种教育事业,不仅取得了经济效益,而且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5]这些学者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说明了国外私立高校的融资环境给予其资本市场融资极大的动力。 2、关于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研究 在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融资渠道的研究方面,国外学者认为,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可以发现国外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发源于一些一流大学对学校发展基金的投资管理,而高等教育实质性地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则是近些年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做法,凤凰城大学上市则是一典型代表。 据美国基金会中心的数据显示,截止2002年,全美大约有65000个大大小小的基金会,总共有资产435.19亿美元,其中接受捐款221.63亿美元,发放项目的资金377.768亿美元。教育领域接受的捐赠数额占全部捐赠的26%,而大学和学院则占了教育捐赠86%的数额。The Foundation Centers,Update on Fundingor Higherand Graduate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阐述到:1997-2002年这6年间,基金会给高等教育系统的资金捐赠尽然达到359.5亿美元,2002年比1997年净增长30亿美元。 2005年美国大学至少获得265亿美元捐款,同比上一年增长4.9%,创下历史新高。[6]博里克.博克(2004)在美国高等教育一书中提出:哈佛大学的基金1997年已突破100亿美元,2003年达到16亿美元,投资收入在学校总收人中高达31%。斯坦福大学的基金的投资收入2003年达到100亿美元,投资收入在学校总收人中占到了20%以上。[7]罗杰.L.盖格(2202)认为:私立高校资本市场自我创收的收入给予国外私立高校大量血液。欧美高校自我融资的形式主要有:对外提供教育服务、咨询与培训、校办产业、科研合作、技术转让与服务、医疗服务、金融活动等。[8]Angela Ronsom (2001)认为作为资本市场融资主体上市是国外私立高校资本市场普遍的一种融资手段,随着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的出现,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方式与目的都已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在方式上,从大学购买股票到学校发行股票,则从“非营利”(获利用于学校发展)到。营利”(获利用于股东分红)。换言之,在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所主导的高等教育介人资本市场的实践中,学校就如同企业一样直接上市.明确以营利为目的,所获利润用于股东分红。[9]Anger,A.(2005)论述:在美国大学也可是上市公司,其中最为典型的是APOLLO集团。APOLLO集团最初主要是成人培训机构,1978年成为美国第一所获得认证的营利性高等教育机构。经过20年的发展,到2003,该集团公司共有74个校园,122个学习中心,遍及全美38个州和波多黎各、温哥华及哥伦比亚,在校生多达2ll265人。良好的经营情况也给集团的投资者带来了惊人的收益。截至2003年已拥有75亿市值。APOLLO集团的成功极大地激起了资本市场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热情。根据美国第一联邦证券的数字显示,到2001年止,77家上市教育公司所拥有的资本总额达330亿美元,而一年前仅有56家上市公司拥有288亿美元的资本总额。[10]Lenin,Henry.(2001)则提出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国外高等教育不仅利用发行股票和投资基金筹集了大量资金,还积极通过债券从资本市场筹资。例如,耶鲁大学在1996年发行的“跨世纪债券”为一百年到期的债券。[11] Emanuela Todeva.(2000)提出:历经数十年的发展,美国高等教育债券已颇规模。1993年发行债券总达到13.8亿美元;1995年发行债券的高等院校达到160所,且该年发行债券总额高达267亿美元;1996年,发行债券的学校增加至189所,且该年发行债券总达到41.4亿美元;1998年,美国高等教育债券的规模为155亿美元,是前三年总量的2倍,2001年教育债券达到了187亿美元。[12] 1.3.2 国内研究概况 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民办高校的发展空间也在逐渐扩大,国内学者对于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的也取得了广泛的成果,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融资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关系民办高校生存的基本前提。因此,我国现有文献关于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和投资主体的非常多,根据相关文献的整理,以下是国内现阶段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所涉及到的领域。 1、关于民办高校营利性问题的研究 民办高等教育是否营利一直以来都是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民办高等教育的生存发展。朱科蓉(2003)在美国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发展概况中认为:教育需求是营利性教育机构产生的最为直接的动因,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能完整的产权制度是营利性教育机构发展的有力保障,健全的法规和认证制度规范了营利性教育机构的发展,给我国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3]曹淑江(2001)认为: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是指没有人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企业的利润或剩余不能被分配,企业的剩余利润只能留在企业内,非营利组织是没有所谓的所有者的。而非营利性是指投资者只能获得事前确定的固定的合同收益,即资本的价格,是企业的成本。[14]当然,各生产要素所有者也可放弃固定的收入要求,就是所谓的义务劳动或捐赠,一般来说,这就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和间接的投资回报来作保障,否则没有人愿意做。如何在国家规定的合理回报制度的前提下计算民办高等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怎样衡量投资回报的合理性,是我们研究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多元化所要关注的问题。 2、关于民办高校融资问题的研究 国内有关民办高校融资问题方面的理论研究追述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很多研究者都运用国际比较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去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经费和融资来源多元化的社会经济背景,家庭对高等教育进行成本补偿的潜力和可能性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高等学校经费问题是教育经济分析以及融资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既有研究的理论价值,同时又可为政策制定提供必需的实证分析。近年来,人们开始认识到,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和分配方法的不同不但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甚至影响到教育和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前国内研究大多关于多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的可能,研究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程度、管理方法和成本等项目己成为高等教育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例如李文江(2006)基于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提出:建议实行差别收费制度、政府应该给予民办高校资助、引导社会捐赠、民办高校加强自身服务创收。[15]学者邬大光(2001)认为: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正在慢慢促使民办高等教育的融资和投资体制发生变化。并且己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16]张宝明,王凌(2004)认为:学费是民办高校可靠的资金来源和经费保障,它为民办高校的生存发展及为实现高等教育人众化创造了重要条件。[17]社会捐赠是以助学为目的的慈善行为,是一种不需要偿还或者是不需要全额偿还的无利益回报或低回报的筹资渠道,理应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筹资的主要渠道。李进才(2004)提出: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开辟一条让社会资金流入高等教育的渠道,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选择。[18] 3、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构建问题的研究 从我国的民办教育发展现状来分析,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势在必行。胡卫(2000)“关于民办教育发展与规范的思考”提出:商业银行作为一种以货币为经营对象的特殊企业,不仅要追求企业自身的目标—实现利润最大化,而且必须以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而民办高校不符合其合作原则,这就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建立为民办高校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持。[19]马廷奇(2006)指出:政策性金融是政府在市场机制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利用产业政策干预产业发展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鉴于教育产业准公共品的性质,需要国家政策性金融予以支持;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投资的长期性,低回报率的性质也使得商业性金融不宜过多介入,而政策性金融则十分合适。[20]鉴于我国已有的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成功经验,成立教育政策性银行实现对财政性拨款的补充,并实现对商业性教育贷款的替代则是当务之急。吕海洋,汪 琪(2007)认为:解决高校融资问题的有效途径—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这样可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解决我国高校融资难的问题,结合高校融资的特点,我国同样需要成立一家政策性银行(如:教育发展银行)。[21]陈华亭(2006)在“试论政策性金融手段在教育融资中的作用”提出:商业银行不能成为高校银行贷款的供给者,急需政策性金融手段发挥作用。关于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构建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后盾,但是文献只涉及到建议的提出,没有构建出确实可行的方案。[22] 4、关于民办高校融资市场问题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经济改革经历了一系列选择后提出利用资本市场筹资的一种新的经营思想。从近1O年的实践看,资本市场在国有企业的融资、兼并重组、转制和规模扩张等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客观地说,我国高等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却没有得到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高等院校从资本市场筹措的资金仍然十分有限。就阶段我国民办高校面临的资金严重短缺问题,资本市场融资迫在眉睫。相关学者提出的论点如下:张随刚(2001)提出,借鉴万里模式、新东方模式,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及融资模式改革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市场经济要求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的经营管理当中,以实现高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最大化。应将教育作为产业,寻求其自身发展规律。借鉴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探索与资本市场的结合,进而优化办学资源的配置效率。万里教育集团和新东方教育集团为典型代表。[23]王鹤,万俊毅(2003)认为:经济中影响高校资金供给的因素不少,但从高校投资的盈利性、高校收益的内部化与外部性以及能提供大量资金的来源渠道看,高校资金的供给主体应该多元化,政府、商业银行、民办高校、受教育的学生以及其它社会力量都应在高校资金供给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应该好好里的利用内源融资市场、债券市场、银行借贷市场、资本市场以及政府财政资金。[24]2004年年初,在厦门大学举办的“民办高校与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会议上,有专家提出,高等教育要与资本市场联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张济林(2001)在利用资本市场为高校融资初探中提出:高等院校发展过程中,发挥资本市场作用.创造新的融资工具.聚集有效资源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我国国情.结合高等院校和资本市场特点.民办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发展教育产业投资基金、股票融资、建立高等院校产权交易市场和项目融资或项目贷款等方式与资本市场有机融合起来。[25]胡卫(2000)“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现状剖析与发展思路”认为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本市场应利用好国内和国外两个资本市场,为民办高校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26]邬大光,王建华(2005).“民办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联姻”适度放开资本市场,鼓励民办高校或其企业通过发行教育债券、成立教育投资基金、组建教育发展公司等方式融资,实现投资多元化。[27]陈宝瑜(2003)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办学运作机制已准市场化,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已具备市场化运作的特征。[28] 1.3.3 研究现状述评 融资原是我们日常研究经济学当中的概念,把融资概念引入教育领域追述到教育经济学的诞生。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经济学理论诞生。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是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及教育领域的经济现象,并揭示其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经济学开始由宏观的教育经济现象转入到关注学校以及部门层次的微观层面。经费的来源问题和融资问题由于影响到学校的排名而成为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问题。 高等教育融资的研究作为上个世纪末高等教育规模扩大和财政危机之间的矛盾而成为一个普及化的趋势。无论是国外的学者,还是国内的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不仅仅局限于私立大学,事实上公立高校同样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 现有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为拓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也对相关的问题做了深刻的探究.这些研究成果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证分析,为研究民办高校融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实证经验.然而这些研究往往是从某一个方面来进行考虑,较少地将民办高校所有的相关群体系统地考虑进民办高校融资的范围内,更没有把民办高校的特殊性高度化,将其作为一个经济市场的产物来看待,很难解决民办高校面临的融资问题。笔者认为尚存在以下问题需要加以注意:首先,研究领域的拓展问题。目前,学界对普通高校的研究比较多,涉及民办学校包括民办高校的研究尤其少。应该把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研究放在应有的位置。其次,理念运用的适切性问题。要进一步注意西方私立高校理论在中国的适用范围问题,注意研究西方私立高校的理论与中国环境的差异。虽然私立高校理论在中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该理论毕竟是以西方资本市场为讨论基础的。存在着巨大的社会差异使得理论本身的应用有所区别。因而应将国外私立高校资本市场的融资的应用性研究与建构中国特色的民办高校融资结合起来,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分析工具和理论支持。 第三,概念使用的精确化问题。目前,人们对“民办高校”“融资”“资本市场”等概念存在模糊化,这种倾向使得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对等于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忽视了民办高校的特殊性,和资本市场融资针对性。 1.4 本文的研究基本内容、方法及主要创新 1.4.1 研究内容 论文以《民办教育促进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教育法》、《社会力量办学条例》、《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相关法律和资本市场相关理论原则为指导,首先在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质进行了界定;其次分析了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可行性,并对国内外资本市场下民办高校融资现状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影响我国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的各方因素,构建方案消除影响,为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具体内容包括:1、国内外文献综述研究,利用互联网、电子期刊和馆藏图书等途径进行检索,全面收集研究和掌握国内外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对资本市场主体融资的内容的文献综述和综合考察,建立民办高校资本市场融资可行性的理论基础,拓展研究视野。2、基于影响因素可操作方案的提出,在1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和调查方法,从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开通  VIP会员、SVIP会员  优惠大
下载10份以上建议开通VIP会员
下载20份以上建议开通SVIP会员


开通VIP      成为共赢上传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9-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