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

上传人:可**** 文档编号:2137243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7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毕业设计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安徽中医药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姓 名: 学 号: 专 业: 指导老师: 实习单位: 安徽中医药大学医药经济管理学院2015 年 4月内 容 摘 要目的:本研究通过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认识与关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排解不良情绪反应,提高个体的情绪调节能力。方法:以某些学校2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UCLA 孤独感量表,对他们的依恋类型和孤独感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大学生孤独感在专业上差异

2、不显著;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孤独感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 键 词大学生;依恋类型;孤独感 ABSTRACTObjective: Through this study to understand and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It Helps to improve the general education workers awar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

3、s and attention, and targeted to help college students to eliminate adverse emotional response, improve the individual ability of emotion regulation Methods: In some schools 200 college stud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AAS), UCLA loneliness scale, an analysis of the evalu

4、ation of their attachment types and loneliness.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style is given priority to with safe; Loneliness in a medium level;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on the gender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on major; Coll

5、ege studen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exists among different attachment types of loneliness Conclusion: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KEY WORDScollege graduates;Attachment type ;Loneliness目 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1.引言12.研究对象与方法 32.1对象32.2 工具32.2.1成人依恋量表(AAS) 42.2.2 UCL

6、A孤独感量表 42.3统计分析43.结果 53.1大学生依恋类型特点53.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状况53.3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研究53.3.1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53.3.2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63.4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63.4.1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63.4.2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74.讨论74.1大学生孤独感及依恋类型的现状和特点74.2结果探讨85.结论13参考文献14致谢16附录175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研究1.引言:依恋是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BOWLBY(1973)1将其定义为是个人与他人通过交往形成的一种情感联结,指出尽管在儿童早期依恋行为特别显

7、著,但这种行为会伴随人的一生, 并且将持续影响个人的情绪体验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依恋理论最初是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1969)2针对婴幼儿与其母亲的关系提出的, 他在习性学的基础上整合了精神分析理论、信息加工理论与控制论, 创立了该理论。但鲍尔比(1979)3又提出, 尽管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特别突出, 但是在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中都存在依恋.成人依恋是个体与目前同伴之间强烈的和长久的情感联联系,其依恋对象不同于婴儿期的依恋对象,可以是父母、朋友、恋人、团体或者抽象的形象(如上帝)等。后来很多学者对依恋进行了扩展研究,Armsden,McCauley,Greenberg,Burke,Mit

8、chell(1990)4发现临床上报告有抑郁症状的青少年与无抑郁症状的对照组相比,他们对其父母的安全依恋更少。Bartholomew(1991)5依据人际信任与自尊的高低提出了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害怕回避型,专注型,放弃型,其中后三种类型属于不安全型依恋。Cicchetti 和Toth(1998)6认为有不安全依恋关系的人,其内部工作模式会促进他们对自我和他人的抑郁消极观念。Surcinelli、Rossi、Montebarocci 和Baldaro(2010)7以274名成人为被试,考察了依恋、焦虑、抑郁、人格四者的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不安全依恋与较高的焦虑、抑郁水平相关,而安全型依恋的

9、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心理健康水平。Palitsky D等(2013)8关于依恋理论的研究数据显示,不安全型依恋模式与抑郁和压抑密切相关,安全型依恋的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在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在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陆续做了一些相关研究。吴薇莉,刘协和(2006)9发现成人依恋先占类型、拒绝类型和恐惧类型对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影响作用分别是正常组的4.48 倍、4.76 倍和66.67 倍。王力,张厚粲(2007)10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是成人依恋关系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一个重要途径。李同归等(2008)11研究四种依恋类型(安全型、轻视型、倾注型和害怕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出安全

10、型依恋总体健康状况最好的结论。曲晓艳和甘怡群(2012)12的研究结果显示: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加外向, 更倾向于与人合作,社会化程度较高,表现较多。孙远和桂莎莎(2012)13的研究表明,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大学生其人际关系质量水平显著高于恐惧型和拒绝型依恋个体。以上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最初主要集中在依恋与各种心因性疾病的关系,随着成人依恋研究范围的扩展,研究者开始注重结合人们的生活探讨两者的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中,通过调查分析不同依恋类型下的行为方式和情绪表达以及不同依恋类型在孤独感上的差异,讨论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孤独感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

11、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心理健康领域和人格心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国外对孤独感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1973年, Robest-Weiss发表了孤独, 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受该文的启发, Peplau和他的学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 创制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t Losangels), 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Cramer等人(1998) 14在对256 位白

12、人大学生进行研究时发现, 男性不愿意承认其孤独感。McGuire等(2000) 15用领养子女研究设计和双胞胎研究设计进行了关于儿童孤独感的纵向研究, 结果表明儿童的孤独感有显著的遗传性, 并受不同环境的影响。Segrin 等(2001) 16认为配偶在地理上的分离容易导致孤独感。在国外对孤独感进行大量研究的同时,国内学者也在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刘娅俐(1995)17使用UCLA量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了自尊与孤独感的研究,结果发现自尊之和从UCLA量表中提取的六个因子中的一个社交自信有显著的相关,其结论是“高自尊的人有更低的孤独感”。韦耀阳和李晓(2004)18曾采用儿童马

13、氏量表和孤独量表对高中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孤独感和人际信任水平有正向相关关系。邓丽芳、郑日昌等(2007)19研究发现气质类型、孤独感应对策略因子对孤独感以及气质类型、孤独感各因子对孤独应对策略分别构成显著回归效应。陈雪峰(2008)20证实孤独感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有关,孤独的人性格可能更内向,对别人的拒绝反应也更敏感和焦虑。李鹏(2010)21指出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在当今社会,高速的生活节奏以及剧烈的竞争使人们之间的交往逐步减少,人际关系也日渐疏离,孤独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年龄大多在1824 岁, 正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

14、论中建立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任务发展阶段,作为孤独感较高的群体,常常面对自我评价较低、人际沟通不良、社交孤立和自我封闭的状况。低孤独感会增加大学生与他人之间的疏离,不利于大学生人际通信交往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从而又会加深自身孤独感。对大学生个体来讲,长期的孤独感会延缓其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目前对孤独感的研究较多,但关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前人探讨的还比较少。现有的研究也多倾向于儿童、老年人以及特殊群体,对于大学生的研究比较笼统概括。仅有的一些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然而这一课题的研究对大学生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对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加以研究,通过

15、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以解释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大学生长时间独处而不会产生孤独感, 而有的大学生虽处在热闹的人际环境却深深地感到孤独的原因,对已有研究加以完善,进一步丰富依恋及孤独感的研究和理论内容,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认识与关注。2.研究对象与方法2.1对象随机选取几所大学的大学生200名左右进行网络邮箱及在线网上链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其中回收180份问卷,有效问卷159份,回收率90%,有效率88.3%。其中男生75人,占总数47.2%,女生84人,占总数52.8%;文科生78人,占总数49.1%,理科生81人,占总数50.9%。

16、2.2 工具2.2.1成人依恋量表(AAS)本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是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本量表采用五级评分法,填几就得几分。即“完全不符合”得1分、“较不符合”得2分、“不能确定”得3分、“较符合”得4分、“完全符合”得5分。其中,2、7、8、13、16、17、18题为反向计分条目,在评分时需进行反向计分转换。先计算3各分量表的平均分数,再将亲近和依赖合并,产生1个亲近依赖复合维度。2.2.2 UCLA 孤独感量表该量表由Russell 等人于1978 年编制,第三版的Cronbach a 系数为0.94(大学生)。量表用于评价由于对社会交往的渴

17、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量表分4 级程度评分:选择“从不”得1分、选择“很少”得2分、选择“有时”得3分、选择“一直”得4分。我国王登峰教授于1995 年对该量表的第三版进行了修订,使量表更适合中国人使用。2.3统计分析 随机选取几所大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200名左右进行在线网上链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有关数据。同时获得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性别、专业等。剔除无效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159份。采用SPSS16.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方法包括相关分析、T检验等统计方法。3.结果3.1大学生依恋类型特点表1 大学生依恋类型分布人数(N)百分比安全型10867.92%先占型3622

18、.64%拒绝型95.66%恐惧型63.77%调查显示,159名大学生各依恋类型中安全型共有108名,占总人数67.92%,居主导地位。其次是先占型36名,占总人数22.64%。拒绝型和恐惧型人数分别有9名和6名学生,分别占总人数5.66%和3.77%,比重较小。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亲近依赖水平高,焦虑感较低。3.2大学生孤独感总体状况在159名大学生中,大学生孤独感得分的极大值为63.00,极小值为25.00,平均值为42.43,处于中等状态。3.3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性研究3.3.1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表2 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性别NM SDTP男7543.208.151.028

19、0.306女8441.759.49 从表1可看出,男女被试的孤独感平均值分别为43.20、41.75,通过t检验发现t=1.028,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男女被试的孤独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2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表2 大学生孤独感的专业差异专业NM SD T P 文 7842.3710.15 0.092 0.927理 8142.507.53 由表2可知,文理科被试的孤独感平均值分别为42.50、42.37,通过t检验发现t=0.092,所对应的p值大于0.05,即文理科被试的孤独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3.4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关系3.4

20、.1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 表3 大学生孤独感的依恋类型差异类型NM SDF P安全型10840.038.4214.0420.000先占型3645.177.79拒绝型952.000.87恐惧型655.004.38从上表发现,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孤独感平均值分别为40.02、45.16、52.00、55.00,通过方差分析发现F=14.042,所对应的p值小于0.05,即不同依恋类型被试的孤独感得分存在显著差异。安全型的孤独感显著的低于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先占型显著低于拒绝型和恐惧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孤独感水平较高。依恋方式越积极越安全,孤独感分数越低,孤独水平越低。3.4.2大学生依恋类型

21、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表4 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A亲近A依赖A焦虑B孤独感A亲近1A依赖0.1421A焦虑-0.363-0.2531B孤独感-0.408-0.5330.5271注:P0.05 P0.01 从上表知,亲近、依赖均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即亲近、依赖分数越高,孤独感水平越低。焦虑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即焦虑程度越高,孤独感程度就越高。亲近依赖均分越高,焦虑分越低,孤独感水平越低。即依恋方式越积极越安全,孤独感程度越低。4.讨论4.1大学生孤独感及依恋类型的现状和特点大学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例如何毅钦22研究结果是“50.31%的大学生孤独感分数超过

22、常模”,即49.69%的大学生孤独感分数是低于常模的,可见大学生孤独感基本上处于中等状态。由于大学生处于由青春期迈入成人的过渡阶段,处于离开高中伙伴、脱离父母逐渐走向独立,走向成熟、走进社会的初期阶段,感受到孤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正常的。在性格特点,家庭环境,学业压力,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以及生活中遭遇到的一些负性事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感受到孤独,在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遇到问题不能有效地解决,尚未建立完善的人际关系网,不能及时与人进行沟通,导致孤独产生,无法排解。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校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人际交往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与同学老师之间轻松愉快的相处能够适当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

23、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大学生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本次研究显示大学生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恐惧型、先占型以及拒绝型比重较小。大多数学生亲近和依赖量表得分较高,焦虑量表得分较低。这与李文秀等23研究结果相一致。相对来说,在校大学生还是比较有安全感的。安全型的依恋者常常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期望与他人交往并对他人充满信任,能够与人亲密相处,对与他人接近以及相互依赖感到自在,乐观轻松,外向活泼,能够很好地展现大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风貌。4.2结果探讨4.2.1不同性别和专业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孤独水平上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外对于孤独感的性别差异研究结

24、果相一致。表1显示男性被试均分略高于女性被试,但孤独感分数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可能与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对外交往方式有关,女生较男生更倾向于情感表达,而男生缺乏情感上的分享分担,不擅与人沟通交流,可能导致孤独产生。也可能与女性社会角色有关,女性易与人亲近,依赖性强,更渴望亲密关系的建立,符合社会所期望和认可的性别角色。而男性则被期望刚毅独立,较少的情感流露可能导致孤独感水平的上升。不同专业倾向的大学生在孤独感的水平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文科与理科学生的孤独感分数接近,孤独水平大致相当。文理科学生面对同样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大环境中的激烈竞争,孤独感与个体自身适应能力相关,与个体与外界的接触以及沟通交流

25、相关,而与专业倾向没有显著关联。两者得分略有差异原因可能是与专业涉及内容有关。文科生更加感性敏感,容易情绪波动。而理科生思维严谨,能够理性思考客观评价。42.2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相关分析本次研究发现,安全型被试的孤独感水平低于其他依恋类型的被试,这与凌悦等24的研究结果一致,也与陈雪莹25的研究结果一致。先占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孤独感水平稍高于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而拒绝型和恐惧性型被试的孤独感分数相对更高,其中依恋类型为恐惧型的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最高。总的来说,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大学生会更少地体会到孤独感或者感受到较弱水平的孤独感,而非安全类型的依恋者会获得较安全型的依恋者更为频繁和更为强

26、烈的孤独体验。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亲近、依赖均分与孤独感分数呈显著负相关,而焦虑均分与孤独感分数呈显著正相关。即说明大学生与人亲近的程度越高,越对他人具有安全性的依赖,其孤独感就越低,就越不容易受到孤独的侵袭。而焦虑程度越高,其孤独感程度就越高,越容易产生频繁而强烈的孤独情绪。在测验中倾向于符合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 其亲近和依赖程度较高,焦虑感较低,因此孤独感水平也较低,在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活动中就不容易感到孤独。由于安全型的大学生善于敞开心扉,接纳自己和他人,在与人交往时容易与人建立信任,对自己和他人都持有积极观点,能够包容地看待事物和问题。同时这种类型的依恋者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对自身

27、的价值感具有良好的估计,能与人发展和建立健和谐的友谊关系,建立亲密联系,因而较之其他类型的依恋者能够更好地融入集体,融入人际交往的大环境。因此通过对自我以及他人的积极正向的评价,这种类型的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安全感,减轻焦虑感和怀疑感,从而对孤独产生较强的免疫力。另外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早期生活中形成的对父母、亲人以及其他人的安全型依恋,也可能对其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一定的积极帮助,使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内心焦灼彷徨无措的时候可以主动地向新建立的依恋对象进行倾诉,通过沟通交流,发泄其内心的痛苦和不安,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从而有效地缓解了孤独感。正如欧阳明坤等(2013)26指出的,安全型依恋的大学

28、生自我价值感更强,在人际交往中更自信,对社会的看法更积极,对他人的信任程度更高,更能够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更能够在日常生活及人际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交往模式,使自己的情绪得到很好的调节,使出现焦虑紧张的机会降到最低,因此他们的孤独感自然最低。研究发现,在测验中越是倾向于报告自己为非安全型依恋类型(先占型、拒绝型、恐惧型)的大学生, 其孤独感得分就越高。孤独水平越高,在日常生活以及人际交往活动中就越容易感觉到孤独, 越容易获得强烈而频繁的孤独体验。依恋类型为先占型的大学生,其亲近和依赖均分较高,但焦虑程度也较高,因此孤独感水平要高于安全型的依恋者,较后者更易感受到孤独的痛苦。这种类型的依恋者高人际

29、信任但低自尊,认为自身缺乏价值,缺乏必要的吸引力。他们能够信赖他人,希望在人际交往中与更多的人接触交流,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联系,但是由于自身缺少自信,情绪比较敏感脆弱,因而降低了人际交往的可能性。同时当渴望建立人际关系的对象并不能够满足他们强烈的亲密需要时,他们就会感到失望、痛苦,甚至出现悲观、焦虑的系列情绪,从而体会到强烈的孤独感。恐惧型和拒绝型这两种类型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倾向于封闭自己的内心, 较少与人发展亲密联系,对他人缺乏信任和依赖,对与他人的亲密交往以及相互依赖感到别扭和不舒服,在人际交往着扮演着孤独的角色。这样是不利于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在自我封闭的空间内更容易产生较高水平的孤

30、独感。拒绝型的依恋者焦虑感低,对自己充满信心,对自己有着积极的看法,喜欢并追求独立。但是由于对他人的不信任,导致他们虽然觉得自己应当拥有稳定的亲密关系,仍选择与人疏离,保持与他人较少的交往的行为。这种类型的依恋者拒绝依赖他人,不愿主动与人交往、不愿主动与他人建立联系,在生活中也避免与他人走得太近,以免自己受到不必要的伤害。长此以往,这种类型的依恋者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生活,独自生活肚子解决问题,回避交往同时拒绝帮助,其孤独水平也就越来越高,在独处时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的小世界小空间中,体会到孤独的机会也越来越大。恐惧型的大学生既少与人亲近,较难依赖他人,而且焦虑水平高,因此孤独感程度也最高。这种类型

31、的依恋者往往低自尊,低人际信任,他们既不认可自己的价值,也不信任别人。既对自己缺乏信心,又不与他人亲近。其实他们内心渴望亲密关系的建立,渴望人际交往的顺畅和良好关系的发展,但又觉得自己没有吸引力,不值得被爱,不值得得到所期望的情感联系。他们渴望发展友谊,渴望拥有朋友可以相互倾诉,渴望建立健康和安全的交流模式,但又对他人并不信任,害怕自己得不到想要的爱,害怕被拒绝的尴尬,害怕他人对自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导致自己痛苦,因此与别人的交往就会越来越少。如此恶性循环下去,导致这类大学生内心极为矛盾。在这样的人际交往中他们更敏感地体验到渴望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使他们悲观、失望,感到十分的孤独,从而更加封

32、闭自己的内心。不同的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与人亲近程度、对人依赖程度以及焦虑水平上具有显著区别,因此导致了不同程度的孤独体验。通过上述分析讨论,我们不难理解,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大学生对自己和他人均抱有积极看法,既对自己充满自信,也能够充分发展对他人的信任。容易与他人亲近,拥有良好稳定的亲密友谊,当遇到困难挫折时,能够找到可以依赖的人倾诉交流,从而更好地发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减少内心的烦躁和无助,缓解焦虑情绪,从而减轻孤独感。而其余三种非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都未做到对自我和他人的双重肯定,或是缺乏对自身价值感的认同,对自己缺乏信心,导致不必要的担心,引起焦虑情绪。或是不能够信任别人,排斥与他人发展

33、亲密关系,拒绝依赖他人,对与他人亲近感到不舒服,因此不同程度地感受到孤独。尤其是恐惧型依恋的大学生,这种类型的依恋者不仅对别人持怀疑消极的态度,无法对他人保持良好信任,安全感缺失,同时对自我价值存在严重的估计不足,对自己的吸引力缺乏信心,从而引发较高的焦虑,导致孤独感水平最高。5.结论 本文对大学生依恋类型和孤独感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依恋类型主要为安全型,其次为先占型。大学生的孤独感处于中等水平,孤独感与学生性别及专业倾向无显著相关。不同依恋类型在孤独感水平上存在差异,其中安全型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最低。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在校大学生大学生需要学会自主安排生活,可尝试改

34、变自己的环境。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试着去接触他人,培养自己对他人生活或事件的兴趣,减轻自己的孤独感。学校心理工作者应当明确个体依恋类型,以依恋类型为根据,确定其行为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在此基础上选择有效的咨询与治疗方法,以达到对孤独感加以有效干预的目的。参考文献1 BOWLBY J. Attachment and loss Separation.New York:Basic Books,1973(2):14-152 许兴建.依恋研究综述J.柳州师专学报, 2001(12):89-93.3 吴薇莉, 简渝嘉, 方莉. 成人依恋研究 J . 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3

35、) : 131 134.4 Armsden,G. ,McCauley, E. ,Greenberg,M. ,Burke,P. ,&Mictchell,J.ParentAnd Peer Attachment in Early Adolescent Depression J.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1990,18,683-697. 5 Barttholomew K,Horowitz LM. Attachment styles among young adults:A test of a four-category model J. J Pers

36、Soc Psychol,1991,61:226-244.6 K.M .Cramer , K .A.Neyedle.Se x Di f f erences in Loneliness:The Role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J .Sex Roles.1998 , 38(7).7 Surcinelli P, Rossi N, Montebarocci O, et al. Adult attachment styles and psychological disease: examining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sonality t

37、raitsJ.J Psychol., 2010, 144(6): 523-5348 Palitsky D, Mota N, Afifi TO.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ttachment style, mental disorders, and suicidality: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studyJ.J Nerv Ment Dis. , 2013, 201(7): 579-586.9 吴薇莉,刘协和.成人依恋类型影响社交焦虑障碍发生的回归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32.10 王

38、力,张厚粲.成人依恋、情绪调节与主观幸福感:重新评价和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J. 心理学探,2007.3.11李同归,李嘉,秦和平,郭晓飞,王新暖,刘志平.大学生依恋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10):740-74312 曲晓艳,甘怡群.大学生成人依恋与人格特点的关系.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2,20(1):899213 孙远.桂莎莎.大学生依恋现状及其与自尊、人际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4):567569.14 K.M .Cramer , K .A.Neyedle.Se x Di f f erences in Loneliness:The

39、 Role of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J .Sex Roles.1998 , 38(7).15 S.McGuire ;J .Cliffo rd.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Loneliness in Children J .Psycholo gical Science.2000, 11(6)16 Chris Seg rin,Jeanne Flora .Perceptions o f Relational Histories,Marital Quality and Loneliness When Comm

40、unicationis Limited :An Examination of Married Prison Inmates J .Journal of Family Communication.2001,1(3)17 刘娅俐.孤独与自尊、抑郁的相关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3):115-116.18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6):78-81.19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5(2):120-126.20 陈雪峰. 孤独感与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

41、理,2008,16(5):534-536.21 李鹏.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聊城大学学报,2010(2):216-21722何毅钦.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D.南昌大学,201123李文秀.大学生孤独感与孤独类型的关系研究J.学理论.2014(20):266-26724 凌悦.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4):26-28 25陈雪莹.大学生依恋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魅力中国,2011(2)26欧阳明坤.张乾一.艾桃桃.学生的依恋类型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97-9822致谢 附 录 亲爱

42、的同学,非常感谢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本问卷共38个问题,以匿名的方式进行填写,所获得资料用于本科论文研究所用,绝不对外公开,希望您能够认真填写该问卷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谢谢您的合作。 性别:女/男 专业偏向:文科/理科问卷一:成人依恋量表(AAS)请阅读下列语句,并衡量你对情感关系的感受程度。请考虑你的所有关系(过去的和现在的),并回答有关你在这些关系中通常感受的题目。如果你从来没有卷入进情感关系中,请按你认为的情感会是怎样的来回答。请在量表的每题之后的括号里填写与你的感受一致的数字15。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较不符合,3代表不能确定,4代表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1.我发现与人亲近比较容易

43、。( )2.我发现要我去依赖别人很困难。( )3.我时常担心情侣并不真心爱我。( )4.我发现别人并不愿像我希望的那样亲近我。( )5.能依赖别人让我感到很舒服。( )6.我不在乎别人太亲近我。( )7.我发现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没人会帮我。( )8.和别人亲近使我感到有些不舒服。( )9.我时常担心情侣不想和我在一起。( )10.当我对别人表达我的情感时,我害怕他们与我的感觉会不一样。( )11.我时常怀疑情侣是否真正关心我。( )12.我对别人建立亲密的关系感到很舒服。( )13.当有人在情感上太亲近我时,我感到不舒服。( )14.我知道当我需要别人帮助时,总有人会帮我。( )15.我想与

44、人亲近,但担心自己会受到伤害。( )16.我发现我很难完全信赖别人。( )17.情侣想要我在情感上更亲近一些,这常使我感到不舒服。( )18.我不能肯定,在我需要时,总找得到可以依赖的人。( )问卷二: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988)指导语:下列是人们有时出现的一些感受。对每项描述,请指出你具有那种感觉的频度,将数字填人空格内。举例如下:你常感觉幸福吗?如你从未感到幸福,你应回答“从不”,如一直感到幸福,应回答“一直”,以此类推。从不=1;很少=2;有时=3;一直=4。从不=1;很少=2;有时=3;一直=4。*1.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2.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3.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4.你常感到寂寞吗?*5.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一员吗?*6.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7.你常感到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8.你常感到你的兴趣与想法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吗?*9.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10.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11.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12.你常感到你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

展开阅读全文
部分上传会员的收益排行 01、路***(¥15400+),02、曲****(¥15300+),
03、wei****016(¥13200+),04、大***流(¥12600+),
05、Fis****915(¥4200+),06、h****i(¥4100+),
07、Q**(¥3400+),08、自******点(¥2400+),
09、h*****x(¥1400+),10、c****e(¥1100+),
11、be*****ha(¥800+),12、13********8(¥800+)。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百度文库年卡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