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河南省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基本知识过关训练
1
单选题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喜欢妈妈用和颜悦色的态度跟我说话。
B.我小心翼翼地走进屋里,结果还是被妈妈发现了。
C.上次的登山路线非常难走,把大家弄得筋疲力尽。
D.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答案:D
本题考查学生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D项中的成语使用有误,“洗心革面”意思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坏人彻底悔改。用在这里显然成语的感情色彩不恰当。
故答案为:D。
【点睛】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他擅长写传记和小说,作品有《心灵的焦灼》《象棋的故事》等。
B.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白痴》《复活》等。
C.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
D.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作家,代表作有《白夜》《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答案:B
ACD:正确。
B:《白痴》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
故答案为:B。
【点睛】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新近发生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广义包括消息、通讯、新闻特写等,狭义专指消息。
B.《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作者用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的“肖像画”。
C.律诗一般限定每首八句,按照每一句的字数多少,可以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律诗分四联,颔联和颈联讲究对仗,偶句押平声韵。
D.苏轼,字子瞻,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
答案:D
D:苏轼,号“东坡居士”,“六一居士”是欧阳修的号。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道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和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节日的步行街,张灯结彩,人山人海,处处洋溢着欢乐的笑脸。
B.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不否认“阳光体育”活动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C.2017年5月,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在我市如期举行,开幕式既体现了地方文化特色,又彰显了体育新理念,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
D.那烟雨迷蒙的乌江,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在我们面前。
答案:D
A.动宾搭配不当,将“笑脸”改为“气氛”或将“洋溢”改为“绽放”。
B.多重否定不当,删去“不”或将“没有一个”改为“谁都”。
C.句式杂糅,将“获得了群众的好评如潮”改为“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或“好评如潮”。
故答案为:D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常见的病句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前后不一致、句式杂糅、用词不当、前后矛盾、不合逻辑等。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犯罪手段,公民个体也应该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
B.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半山公园,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C.阅读是否肤浅化,既取决于阅读者的思考,也取决于作品本身的深度。
D.杨绛先生将全部稿费和版税,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答案:D
A中缺少宾语,末尾加上“的意识”;
B中搭配不当,删去“皎洁的月光”;
C中两面对一面,矛盾,删去“是否”。
故答案为D。
【点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6、下列句子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
A.我的行李落在前面那辆的士上了,多亏了你开车帮我找回;明天我将登门致谢,请你在家恭候。
B.胡毅然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在省组织的读书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主办单位将惠赠丛书一套。
C.令嫒在国际幼儿教育协会、国际幼儿美术协会等多家举办的美术大赛中获奖,多亏你悉心指导,我们全家都特别感谢你。
D.第十六届全国检察文学笔会暨“检察院的故事”创作研讨会将在方城县检察院举行,到时敬请您莅临指导。
答案:D
A项用词不当,“恭候”是敬辞,恭敬地等候。
B项用错对象,“惠赠”是敬辞,指对方赠送自己。
C项用错对象,“令嫒”是对人家女儿的尊称。
故答案为:D。
【点睛】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赣深高铁建成通车后,赣州到深圳的运行时间将比原来缩短一倍以上。
B.要改变学习的状态,就必须合理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C.我们不停不歇,一如既往地保持着速度,快速疾驰向前。
D.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江西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稳居全国前列。
答案:D
A项,搭配不当,“缩短”不能与倍数搭配;B项,否定不当,应删去“切忌"或“不要”;C:项,成分赘余,“疾”有快速之意,可将“快速"删去;D项正确。
故答案为:D
【点睛】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8、下列选项中对 “油光可鉴中”的“鉴”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鉴别B.鉴赏C.当镜子照
答案:C
首先了解“油光可鉴”的含义: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特别注意“鉴”这个词,在这里这个词不是平时所理解的表面上的意思,结合此时语境,它就是照的意思,所以答案选C当镜子照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于词语中字的理解掌握,对于个别字的理解更需要带进语境思考含义,掌握了语境问题的答案就简单了。
9、下列句子中未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
A.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B.他不久就任凭须发长得满脸都是,把自己的嘴唇隐藏在黑貂皮面具般的胡须里。
C.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D.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答案:A
A项“仿佛”只是一种猜测,是模拟事物情态的。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对于修辞的掌握。
10、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今我们要严格把好产品质量关,严禁粗制滥造。
B.我国的武士在比武大会上,所向披靡,无人能敌,鹤立鸡群。
C.别太在意别人的评论,不然你会老是郁郁寡欢!
D.养殖业低迷,饲料加工企业的利润微不足道,无法与相关产业的利润相比。
答案:D
“微不足道”的意思是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一提。此处应用“微乎其微”。
故答案为: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成语)的能力。在平时的复习中应养成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习惯,不要被一些媒体的错误用法所误导,并注重积累。积累一些常见的近义词、易错词,注意区分近义词中不同语素的含义,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哪个更合适;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注意词语使用的语境。
1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那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也算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B.同学们一个个正襟危坐,谈笑风生,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
C.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D.丽云阿姨急忙走上前,和颜悦色地把事情的原委说了一遍。
答案:B
此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和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A项正确。
B中正襟危坐,意指整理好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此与“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气氛”矛盾。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答案为:B。
【点睛】词义包括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做题时需要结合具体语境内容进行推断、思考、判断。 同时也要在平常的学习中多积累词语。
12、下面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转学一年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学校,他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展现在同学们面前是万象更新的面貌。
B.近几年的股市风波,让他家徒四壁,他已无力负担沉重的债务。
C.法院开庭了,人们正襟危坐,他们紧张下一刻将发生什么。
D.她的成功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她为此付出了无数汗水和时间。
答案:A
A项,“万象更新”的意思是“事物或景象改换了样子,出现了一番新气象”。在这里用错了对象。
B项,“家徒四壁”形容家中十分贫穷,空无所有。
C项,“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D项,“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故答案为:A。
【点睛】本题考查辨析成语运用的正误。答题时应注意,透彻了解成语的含义掌握成语的含义是正确使用成语的先决条件。要注意成语的字面义、整体义、比喻义、褒贬义、特定义,要分清使用范围、明确对象、用语得体、敬谦有别。A项,“万象更新”应改为焕然一新。
13、下面几句话是按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须发特点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②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③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④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⑤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⑥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A.②③①④⑤⑥B.④⑥③②①⑤
C.④⑥③①⑤②D.④③②①⑤⑥
答案:C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C项正确,此段文字按总—分—总的顺序来描写托尔斯泰的须发。分写的内容按照由下到上的顺序来写:长髯—眉毛—鬈发。
故答案为:C。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排序能力。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
14、关于《朝花夕拾》这部文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狗·猫·鼠》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与残酷。
B.《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时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时的无限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
D.《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生活,留下了鲁迅追寻真理的足迹。
答案:B
B项,“‘对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的是《无常》,《五猖会》指出了封建教育对孩子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故答案为:B。
【点睛】掌握名著中的重要故事情节是应考的基本策略,平时应该多关注名著中易记错的故事情节,要认真仔细识记。长期坚持下去,对名著情节的辨析能力一定会提高。
15、下列加点的词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古人讲孝亲,最难的是“色难”,对待双亲不光是生活上的奉养,神情上还要和颜悦色,动不动就烦躁可不行。
B.“00后”唐卡画师更姐左手端碗,右手执笔,小心翼翼地在身前画布上勾勒,一条绿色橄榄枝的轮廓逐渐显现。
C.摩托化步兵在演习期间运用机动防御战术将“敌人”折磨得筋疲力尽,然后转入进攻。
D.改变了人类宇宙观的哥白尼,发现钋和镭两种新元素的居里夫人家喻户晓,他们取得的成就令人侧目而视。
答案:D
A.和颜悦色:和蔼喜悦的神色;和蔼可亲的面色。形容态度温和亲切。句中用来形容孝亲,正确;
B.小心翼翼: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言行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大意。句中用来形容更姐画唐卡的小心谨慎,正确;
C.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句中用来指敌人被折磨的状态,正确;
D.侧目而视:形容憎恨或又怕又愤恨。用在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故答案为:D。
【点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填空题
16、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和ǎi
祖jí
yá门
diàn农
妯娌
慰勉
不辍
私塾
答案:蔼;籍;衙;佃;zhóu;wèi;chuò;shú
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注意读音、字形,并注意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读音及书写。
故答案为:蔼 ; 籍 ; 衙; 佃; zhóu; wèi ;chuò ;shú
【点睛】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17、读课文《藤野先生》,“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无非”理解为 ,表达出作者 的情感。“这样”指代 ,这一句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只不过;对东京的失望;“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态丑行;这一句领起前两段内容,写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反感,为下文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埋下了伏笔。
先根据题中的提示和要求填写有关内容,再从表达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下文情节的关系来解答内容及结构上的作用。
【点睛】鲁迅的语文情感丰富、含义深刻,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18、判定下列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但是镭要保持它的神秘性,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
②她独自一个人就是一家工厂。
③这种谈话给人留下了清晰的记忆,因为它们是科学兴趣和工作热情的一种提神剂。
答案:拟人;比喻;比喻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要求考生自己审读文句,独立体会出作者所运用的修辞。第①句从“丝毫不希望人类认识它”这句话可以看出把镭人格化了,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第②句把“她”比作“一家工厂”,是比喻的修辞;第③句也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这种谈话”是本体,“提神剂”是喻体。
故答案为:拟人;比喻;比喻
【点睛】识记常见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具体的句子准确判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拟人、比喻、夸张、排比、对偶、 反问、引用、对比等。
19、按拼音填汉字:
wǔ 辱 托 cí 星 chén
抑扬dùn cuò jī 形 油光可 jiàn
答案:侮;辞;辰;顿挫;畸;鉴
根据拼音写汉字,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再结合语境判断。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区别同音字形似字的偏旁部首的易错点。
【点睛】字音字形是语文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学习中对难读字易错读字要注意分辨记忆。
20、根据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内容填空。
①母亲的最大特点是 。
②母亲那种 的习惯,母亲那种 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③“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 。
④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 、 、 、 等几个方面。
答案:一生不曾脱离劳动;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母亲是劳动好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坚忍不拔
《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由谢觉哉代读朱德祭文。这篇祭文曾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刊登在《解放日报》上。作品歌颂了母亲的勤劳聪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特点。
故答案为:一生不曾脱离劳动;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母亲是劳动好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坚忍不拔。
【点睛】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结合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9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