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六章生物的进化重难点归纳1单选题1、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答案:D分析:1.可遗传的变异是由遗传物质的变化引起的变异;不可遗传的变异是由环境引起的,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可遗
2、传的变异的来源主要有3个: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2.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三个基本环节,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下群体基因库中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因为基因交流并未中断,群体分化并未超出种的界限。只有通过隔离才能最终出现新种,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
3、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判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故选D。2、孔雀鱼雄鱼的鱼身具有艳丽的斑点,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关于种群中雄鱼的平均斑点数量,下列推测错误的是()A缺少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增多B引入天敌,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C天敌存在与否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D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答
4、案:C分析: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A、缺少天敌的环境中,孔雀鱼的斑点数量逐渐增多,原因是由于孔雀鱼群体中斑点数多的雄性个体体色艳丽易吸引雌性个体,从而获得更多的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该类型个体的数量增多,A正确;B、引入天敌的环境中,斑点数量多的雄鱼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数量减少,反而斑点数量少的雄鱼获得更多交配机会,导致群体中斑点数量可能会减少,B正确;C、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故天敌存在与否不能决定斑点数量相关基因的变异方向,C错误;D、由题干信息可知,“斑点数量多的雄鱼有更多机会繁殖后代,但也容易受到天敌的捕食”,则斑点少的雄鱼
5、繁殖后代的机会少,但不易被天敌捕食,可知自然环境中,斑点数量增减对雄鱼既有利也有弊,D正确。故选C。3、三倍体牡蛎(3n=30)肉鲜味美,其培育的过程是使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获得三倍体牡蛎。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三倍体牡蛎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形成15个四分体B三倍体牡蛎的染色体数目发生了变化且该变化决定其进化的方向C三倍体牡蛎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D三倍体牡蛎与二倍体牡蛎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两个物种答案:C分析:二倍体牡蛎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卵母细胞不能分裂,其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与体细胞相同,含有两个染色
6、体组,精子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然后让该细胞与二倍体牡蛎的精子结合可获得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三倍体牡蛎。A、三倍体牡蛎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紊乱不可育,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其进化的方向,变异不能决定其进化方向,B错误;C、三倍体牡蛎细胞含有30条染色体,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故能观察到60条染色体,C正确;D、三倍体牡蛎不育,不是一个物种,D错误。故选C。小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三倍体和物种的概念,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4、理论上,下列关于人类单基因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常
7、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答案:D分析:几种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及其特点:1.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血友病等,其发病特点:(1)男患者多于女患者;(2)隔代交叉遗传,即男患者将致病基因通过女儿传给他的外孙。2.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其发病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世代相传。3.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多指、并指、软骨发育不全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多,多代连续得病。4.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如白化病、先天聋
8、哑、苯丙酮尿症等,其发病特点:患者少,个别代有患者,一般不连续。5.伴Y染色体遗传:如人类外耳道多毛症,其特点是:传男不传女。A、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都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A错误;B、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男性和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同,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发病率=1-(1-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的平方,B错误;C、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等于1-(1-a)2(a为致病基因频率),C错误;D、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男性中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D正确。故选D。小提示:5、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通过化石的研究可以证明()。地球
9、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是一次性同时出现的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生物的进化呈现从低等到高等的规律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化石不能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ABCD答案:D分析: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骨骼、贝壳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所形成的,如树叶的印痕化石,因此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化石是生物进化最直接和最有力的证据,各类生物化石在地
10、层中按照一定顺序出现的事实证明了生物进化的趋势,在越早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始祖鸟化石的身体结构既和爬行动物有相似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根据以上特征,科学家认为始祖鸟是由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之间有一定的亲缘关系,正确;化石在地层中是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这说明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一次出现的,错误;不同生物化石的出现和地层的形成,有着平行的关系,这说明现在的各种生物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变化而来的,正确;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生物的化石也越
11、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生物的化石也越多,这种现象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正确;根据分析,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所以利用化石可以确定地球上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结构、行为等特征,正确;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历史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至高等,从水生到陆生的过程,所以可以记录地球和生物进化的历史,错误。故选D。6、疟疾主要通过按蚊进行传播,杀虫剂的广泛使用可以有效降低疟
12、疾发病率。近年来发现携带疟原虫的按蚊中存在一种化学感应蛋白(SAP2),使它们对杀虫剂显示出了很强的抵抗力。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杀虫剂按蚊的出现不一定说明产生了新的物种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C抗杀虫剂按蚊群体的出现说明该按蚊种群已发生了进化D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基因型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答案:D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
13、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由题干信息分析可知,使用杀虫剂后按蚊产生了抗性,这说明对杀虫剂具有抗性的按蚊能够和抗性较弱的按蚊进行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并没有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B、在使用杀虫剂之前按蚊种群基因库中就存在抗药性基因,这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正确;C、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使用杀虫剂后,按蚊的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抗性低的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使得按蚊向抗药性的方向进行进化,C正确;D、杀虫剂直接作用于按蚊个体的表现型,抗性低的个体会被杀死,抗性较强的个体能够存活,进而影响到种群的基因频率,D错
14、误。故选D。小提示: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7、匍匐鸡是一种矮型鸡,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某鸡群中野生型个体占20,匍匐型个体占80,随机交配得到F1,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得到F2。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B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高CF2中野生型个体的比例为25/49DF2中a基因频率为7/9答案:D分析:从题干信息可知:“匍匐性状基因(A)对野生性状基因(a)为显性,这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
15、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所以鸡群中野生型个体(aa)占20,匍匐型个体(Aa)占80,A基因频率为1/280/100=2/5,a基因频率为1-2/5=3/5。A、鸡群中野生型个体(aa)占20,匍匐型个体(Aa)占80,A基因频率为2/5,a基因频率为3/5,随机交配得到F1,依据遗传平衡定律,F1中AA=2/52/5=4/25,Aa=22/53/5=12/25,aa=3/53/5=9/25,由于AA死亡,F1中匍匐型个体的比例为12/25(12/25+9/25)=4/7,A错误;B、因为A基因纯合时会导致胚胎死亡,会导致每一代A基因频率减小,所以与F1相比,F2中A基因频率较低,B错误
16、;C、F1中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4/7,野生型个体(aa)占3/7,则A基因频率为1/24/7=2/7,a基因频率为1-2/7=5/7,那么依据遗传平衡定律,F2中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5/75/7=25/49,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22/75/7=20/49,AA=2/72/7=4/49,但AA个体死亡,所以F2中野生型个体(aa)的比例为25/49(25/49+20/49)=5/9,C错误;D、F2中匍匐型个体(Aa)的比例为4/9,野生型个体(aa)占5/9,则F2中a基因频率为5/9+1/24/9=7/9,D正确。故选D。8、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提出“共同由来学说”,其指
17、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的,为此达尔文列举大量的证据来论证其观点。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也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C成年人没有鳃裂和尾,而成年的鱼有鳃裂和尾,从这一点来说不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答案:C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
18、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A、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主要的证据,A正确;B、当今许多生物都有能进行生长、代谢和增殖的细胞,这从细胞水平上为生物都有共同祖先提供支持,B正确;C
19、、人和鱼有共同祖先,在胚胎发育早期人也会出现裂和尾,只是后面消失了,C错误;D、不同的生物都含有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这也从分子水平上支持生物有共同祖先,D正确。故选C。9、某种昆虫的翅型受常染色体上等位基因V/v的控制,基因V控制正常翅,基因v控制残翅。该昆虫的种群数量足够大,雌雄个体之间随机交配。在不同年份该昆虫种群中VV和Vv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残翅个体生存能力降低,逐渐被自然选择淘汰B第10年残翅个体数量最少,残翅基因的频率为0.3C在015年期间,该昆虫种群的正常翅基因频率逐渐减小D第15年该种群繁殖一代,若后代个体全部存活,则子代残翅个体的频率为0.2
20、5答案:D分析: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某基因频率某种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频率1/2杂合子基因型频率。A、分析图可知,在015年期间,残翅个体(vv)在第5年约为0.3,第10年约为0.1,第15年约为0.4,所以残翅个体生存能力并不是一直降低,A错误;B、分析图可知,由于不知道种群的数量,第10年残翅个体数量不能确定是否最少,B错误;C、分析图可知,在015年期间,种群的正常翅基因频率出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变化,C错误;D、第15年种群VV的频率为0.4,Vv的频率为0.2,vv的频率为0.4,则V的基因频率为0.5,v的基因频率为0.5,繁殖一代子代
21、残翅个体vv的频率为0.50.5=0.25,D正确。故选D。10、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个体甲的变异对表型无影响B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C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D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答案:B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11、同一玉米棒上存在多种颜色玉米粒的现象称为“斑驳
22、”。科学家在研究“斑驳”的成因时,发现某些染色体片段可以在非同源染色体间跳跃。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属于()A缺失B重复C倒位D易位答案:D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染色体片段的缺失、重复、易位和倒位,易位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换,倒位是发生在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位置颠倒。由分析可知,发生在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会发生了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D正确。故选D。小提示: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类型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进行推理、解答问题。12、狮子鱼多栖息于温带靠海岸的岩礁或珊瑚礁内,但在马里亚纳海沟7000米以下的深海环境生存着一个通体透明的新物种超深渊狮子鱼。该环境
23、具有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研究发现,该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这些遗传变异共同造成了这一物种的奇特表型和对超深渊极端环境的适应能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海底漆黑环境的诱导下,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应已退化B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一定不能交配成功C在自然选择作用下,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D在深海环境中,超深渊狮子鱼个体间在斗争过程中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
24、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根据题干信息,超深渊狮子鱼的眼睛退化的原因是“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高压、终年无光等特殊极端条件只是进行了自然选择,A错误;B、题干信息可知,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新物种,故超深渊狮子鱼与温带靠海岸分布的狮子鱼存在生殖隔离,可能交配成功,但不能产生可育后代,B错误;C、因自然选择,超深渊狮子鱼基因组中与色素、视觉相关的基因发生了大量丢失,使得超深渊狮子鱼种群与温带靠海岸狮子鱼种群的基因库不同,
25、C正确;D、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而超深渊狮子鱼是一个物种,D错误。故选C。13、某动物种群中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分别占25%、50%、25%。若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随机交配,则下一代AA、Aa、aa个体的数量比为A3:3:1B4:4:1C1:2:0D1:2:1答案:BAA、Aa和aa基因型的个体依次占25%、50%、25%。若该种群中的aa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则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中,AA占25%(25%50%)1/3,Aa占2/3,因此A的基因频率为1/32/31/22/3,a的基因频率为1/3。根据遗传平衡定律,AA、Aa
26、个体间随机交配,后代中AA的频率(2/3)24/9,Aa的频率21/32/34/9,aa的频率(1/3)21/9,因此,AAAaaa441,B项正确,A、C、D项错误。故选B。【定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小提示: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频率计算(1)已知各基因型个体的数量,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用定义公式计算,即某基因的频率(该基因纯合子个体数2杂合子个体数)(总个体数2)100%。(2)已知基因型频率,求基因频率。此类题型可以将百分号去掉,按定义公式计算或直接用“某基因的基因频率该基因纯合子的百分比杂合子百分比的1/2”来代替。如基因A的频率AA的频率1/2Aa的频率,基因a的频率1基因A
27、的频率。14、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比如铜绿假单胞杆菌引起的泌尿系统的感染。如图为在一固定容器内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铜绿假单胞杆菌并测种群数量,其中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b点更换了培养液(含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以下分析合理的是()A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后,种群数量是下降是因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DNA复制,导致其不能生长B从图分析可知,a之后,该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使用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D该过程中铜绿假单胞杆菌频率虽变化,但没有产生生殖隔离,因此该种群没有发生进化答案:C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在a点向培养中添加了
28、碳青霉烯类抗生素,a点到b点体现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结核杆菌的选择过程,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由图无法判断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抑制铜绿假甲单胞杆菌的机理,A错误;B、变异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在使用抗生素后铜绿假单包杆菌中有抗药性变异的个体被选择下来而存活,B错误;C、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不断使用,将具抗药性的个体选择出来,使该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不断升高,C正确;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D错误。故选C。15、峡谷和高山的阻隔都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两个种的羚松鼠分别生活在某大峡谷的两侧,它们的共同祖先生活在大峡谷形成之前;某高山两侧间存在有限的“通道”,陆地蜗牛和
29、很多不能飞行的昆虫可能会在“通道”处形成新物种。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C高山两侧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D某些不能飞行的昆虫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答案: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0、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A、大峡谷分隔形成的地理隔离,使两个羚松鼠种群间难以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B、能轻易飞越大峡谷的鸟类物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般不会在大峡谷两侧形成为两个物种,B正确;C、由题意可知,某高山两侧间存在“通道”是有限的,陆地蜗牛利用“通道”不能进行充分的基因交流,C错误;D、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通道”处形成的新物种与原物种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C。多选题16、问天实验舱于2022年7月24日成功进入太空,问天实验舱配置了生物技术实验柜和变重力科学实验柜等,能够支持开展多种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在太空条件下的机理研究。若在太空条件下,某种植物(雌雄同株)体内发生了某些
31、隐性纯合致死突变,如aa致死,bb致死,cc也致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进入太空的生物由于受微重力、辐射等因素影响,一定会引发基因突变B若是一对等位基因的致死突变,某杂合子群体(自由交配)在代代相传中致死基因频率逐渐减小C若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某双杂合子群体(自由交配)代代相传中不发生互换,n代后双杂合基因型频率不变D若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某双杂合子群体(自由交配)代代相传中不发生互换,致死基因频率将逐渐减小答案:BCD分析:基因突变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容易诱发生物发生基因突变并提高突变频率的因素可
32、分为三类:物理因素、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1)物理因素:如紫外线、X射线等;(2)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3)生物因素:如某些病毒等。A、进入太空的生物由于微重力、辐射等因素作用,可能引发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即基因突变,也可能不引发基因突变,A错误;B、若只有一对等位基因的致死突变,用A/a表示,由于aa纯合致死,a基因频率在代代相传中会逐渐减小,B正确;C、若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其同源染色体上,某双杂合子群体代代相传中不发生互换,AAbb、aaBB个体均死亡,n代后群体中还是只有AaBb基因型个体,基因型频率不变,C正确;D、若A、B在一条染色体上,a、b在其同源染色
33、体上,某双杂合子群体(自由交配)代代相传中不发生互换,每代存活个体基因型是AABB和AaBb,而aabb个体死亡,因此致死基因频率逐渐减小,D正确。故选BCD。17、某二倍体植物的抗虫与不抗虫性状由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M/m和N/n控制。两对等位基因中只要存在显性基因植物就表现出抗虫性状,基因M会使花粉育性降低50%,基因N存在纯合致死现象。现用若干植株甲(Mmnn,)与植株乙(mmNn,)杂交得到F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植物中抗虫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BF1抗虫植株中同时含有两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3CF1中同时含两种抗虫基因的植株杂交,F2中不抗虫植株占112D该二倍体植物种群在
34、进化过程中M和N的基因频率均会下降答案:ABD分析: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A、已知两对等位基因中只要存在一个显性基因植物就表现出抗虫性状,由于基因N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所以该植物中抗虫植株有MMNn、MmNn、MMnn、Mmnn、mmNn共5种基因型,A正确;B、根据题意可知,植株甲(Mmnn)产生的雌配子为Mn:mn=1:1,植株乙(mmNn)产生的雄配子为mN:mn=1:1,F1中MmNn(抗虫):mmNn(抗虫):Mmnn(抗虫):mmnn(不抗虫)=1:1
35、:1:1,抗虫植株中同时含有两种抗虫基因的个体占1/3,B正确;C、让F1中同时含两种抗虫基因的植株(MmNn)杂交,由于基因M会使花粉育性降低50%,所以F1产生的雌配子及比例为MN:Mn:mN:mn=1:1:1:1,产生的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MN:Mn:mN:mn=1:1:2:2,F2中不抗虫植株mmnn为2/61/4=1/12,由于基因N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所以致死个体的比例为1/61/4+2/61/4+1/61/4+2/61/4=1/4,F2中不抗虫植株占1/12(1-1/4)=1/9,C错误;D、由于基因M会使花粉育性降低50%,基因N存在纯合致死现象,故该二倍体植物种群在进化过程中M和
36、N的基因频率均会下降,D正确。故选ABD。18、静止性夜盲症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某家族有静止性夜盲症患者,对部分成员的相关基因进行带谱分析,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I2和4的基因型相同B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C7的致病基因不可能来自3,3与4再生男孩一定患该病D8与正常男子婚配,生下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4答案:BC分析:依“5.6正常,所生儿子患病”,可知静止性夜盲症是隐性遗传病,再根据基因带谱中5有两条基因带,6只有一条基因带,说明5.6的基因型只能为XAXa,XAY,故静止性夜盲症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由分析可知,
37、该遗传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2的基因型为XAXa,4的基因型为XAXa,两者基因型相同,A正确;B、静止性夜盲症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患病,故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不等于该病致病基因的基因频率,B错误;C、7(XaY)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4,不可能来自其父亲3;3的基因型为XaY,4的基因型为XAXa,XaYXAXaXAXa、XAY、XaXa、XaY,因此3与4再生男孩不一定患该病,C错误;D、由基因带谱可知,8的基因型为XAXa,与正常男子(XAY)婚配,XAYXAXaXAXA、XAY、XAXa、XaY,即生下患病儿子的概率为1/4,D正确。故选BC。19、研究发现,R
38、、r是水稻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R基因编码一种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但会导致同株水稻一定比例的不含该基因的花粉死亡。现让基因型为Rr的水稻自交,F1中三种基因型的比例为RR:Rr:rr=3:4:1,F1随机授粉获得F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r植株中R基因会使2/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B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CR、r遵循分离定律,对杂合子Rr测交,正交和反交的结果相同D从亲本到F2,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答案:ABD分析:Rr自交,雌配子R:r=1:1,F1中RR:Rr:rr=3:4:1,可知雄配子R:r=3:1,即R基因会使2/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A、由分析可知,Rr植
39、株中R基因会使2/3的不含R的花粉死亡,A正确;B、R基因编码的毒蛋白,对雌配子没有影响,F1中RR:Rr:rr=3:4:1,因此F1产生的雌配子的比例为R:r=5:3,B正确;C、R、r遵循分离定律,对杂合子Rr测交,Rr为母本时,测交结果为1:1,Rr为父本时,测交结果为3:1,C错误;D、R会导致部分r失活,因此从亲本到F2,R基因的频率会越来越高,D正确。故选ABD。20、中科院协同进化研究组利用DNA序列,重建传粉榕小蜂、造瘿非传粉小蜂的系统发育树,揭示了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之间是通过竞争相同的雌花资源而协同进化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协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在相互影响
40、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是通过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实现的C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改变D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都以DNA为遗传物质,是二者协同进化的结果答案:BC分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例如一种植物由于食草昆虫所施加的压力而发生遗传变化,这种变化又导致昆虫发生遗传性变化。A、协同进化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的交互关系,是一种协同关系,A错误;B、种间竞争、捕食、互利共生等种间关系可以实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B正确;
41、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因此在传粉榕小蜂与造瘿非传粉小蜂共同进化的过程中,两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均会发生变化,C正确;D、细胞结构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这与是否进化无关,D错误。故选BC。21、已知A、a是一对等位基因。下图中分别表示存在地理隔离的某种动物的3个不同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曲线。3个种群的初始个体数依次为26.260和2600。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在125代时aa个体约占总数的25%B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150代后3个种群之间绝不可能出现生殖隔离D种群越小,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率的影响越大答案:AC分析:
4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不同表现型的个体,定向改变种群基因频率,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由题图曲线可以知道种群A基因频率变化速度最快,进化速度快,其次是种群、种群。A、由题图知:在125代时A的基因频率是75%,a的基因频率是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25%25%=6.25%,A错误;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而生物进化的实质就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自然选择使A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150代后3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差异较大,可能形成新物种,因此种群之间可能出现生殖隔离,C错误;D、种群数量越小,种群内的个体数量越少,则基因的丧失对该基因频
43、率的影响越大,D正确。故选AC。22、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C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D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答案:ABC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正确;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
44、正确;C、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与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含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D错误。故选ABC。23、萝卜(2n=18)和甘蓝(2n=18)均为十字花科植物。科研人员将二者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萝卜甘蓝”,培育过程如下图所示(图中字母A、B各代表一个染色体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萝卜与甘蓝杂交能产生后代,属于同一物种B杂种植株无同源染色体,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C秋水仙素能够抑制杂种植株染色体的着丝粒分裂D“萝卜甘蓝”为异源四倍体,其体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答案:AC分析:根据题意可知:萝卜和甘蓝两种植物杂交得到的
45、杂种植株一般不育,是因为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子代无同源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时无法产生可育的配子。A、萝卜与甘蓝杂交能产生后代,但产生的后代杂种植株基因型是AB,不育,说明萝卜和甘蓝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属于同一物种,A错误;B、萝卜与甘蓝杂交产生的杂种植株(AB)无同源染色体,所以减数分裂时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B正确;C、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有丝分裂前期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秋水仙素能使染色体数目加倍,“萝卜甘蓝”为异源四倍体,其体细胞含4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AC。24、某大型水库中有一种小型水生动物甲,体色有红色和橙黄色两种类型为一对相对性状且红色是显性性状。
46、不同体色的甲对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敏感度差异较大,常用于水质监测。自2018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调查发现甲种群中红色个体占比分别为96%、90%、88%,种群中杂合子占比分别为32%、20%、16%,据此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红色个体占比逐年减小,说明该水库可能出现了有机污染B橙黄色个体占比逐年增加,说明该水库更适合橙黄色个体的生存C2018年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为80%D三年的调查初步证明体色的显性和隐性基因频率相对稳定不变答案:CD分析:1.利用基因型频率求解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种群中某基因频率=该基因控制的性状纯合体频率+1/2杂合体频率。2.小型水生动物甲的体色红色对橙黄色显性,假设控制红色的基因是A,控制橙黄色基因为a,第一年红色个体占比为96%,杂合子Aa占比为32%,则AA占比为64%,aa占比为4%,可算出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第二年红色个体占比为90%,杂合子Aa占比为20%,则AA占比为70%,aa占比为10%,可算出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第三年红色个体占比为88%,杂合子Aa占比为16%,则AA占比为72%,aa占比为12%,可算出A基因频率为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