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浅谈重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培养.doc

上传人:w****g 文档编号:2127956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重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培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浅谈重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培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浅谈重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培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浅谈重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培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浅谈重点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培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浅谈小学数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作者:张彦宁 阅读次数: 4 更新时间:2011年03月05日 【字体:大 中 小】文章摘要: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就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意识;培养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素质教育不断开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识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所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

2、人才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首要任务。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高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了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下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看法。一、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而且爱提问、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提问,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对知识的渴望,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培养擅问、会问的思维品质。疑问是思维涌动的开端,有疑问学生才会积极思考,进而创新。在课堂教学时,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

3、氛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他们质疑的欲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自己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设计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引导学生质疑。“学而不思则罔”,学会思考对学生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传统教学中,总是教师辛苦地准备问题,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始终处于应付状态,这样的课程实施过程实际上降低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时,教师只有把课堂教给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创新,才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二、构建激励机制,肯定创新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管他们回答得是正确还是错误,教师都不能只是简单地辨别答案的对错,要多从

4、学生的角度考虑,多考虑每一个学生思考问题时与他人的不同之处,然后对其进行肯定,哪怕它只是一个小小的错误,也是学生创新思维发展的一个过程,我们不能单纯地对其进行批评,这样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我们都应该进行鼓励,学生的观点是学生思维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思维见解进行更正,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三、转变教学理念。拓展创新思维思维是人类最有力的武器,思维创新是最本质的创新。在教学中,要实现师生的民主平等,实现由主要为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向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方向发展。要始终坚信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信念,打破

5、思维定式的束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创新以及发现的空间,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拓宽创新思维的渠道,积极构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牛顿也只是由于好奇,对落地的苹果产生了疑问,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好奇推动了人类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不怕有问题,就怕提不出问题。我们在教学时,要学会活学活用,不能生搬硬套。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得到正确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四、创建和谐氛围。探索创新途径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生自主学习、自发学习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积极构建开放有序、健康高效、和谐民主的育人环境,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

6、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有利于活跃思维,进而促进创新潜能的发挥。教学时,我们应该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独辟蹊径,求同存异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在教学加法的分配律时,通过教师讲解得出结论:(a+h)x c=ac+bc,有的学生对(a+b)c=bc+aC提出疑问,因为和公式不同,很多学生认为是错的,这时教师并没有马上作出判断,而是耐心讲解。通过讲解,认识到这个公式也是对的,学生们不禁表扬了那位同学。这正是独辟蹊径的表现,这样不仅能够构建和谐的学习氛围,而且有助于开辟创新思维的新途径。参考文献:1郭建生加强对中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北京教育,1999,(5) 一

7、2昊常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U1北京教育,19993顾寅娟,刘耀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田云南教育,1999,(15)_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XX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

8、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2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3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

9、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1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

10、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2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

11、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子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l鼓

12、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从问问题开始、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尽管有些一问题已经超出本节课的内容,但这些学生比起不提任何问题的学生更具有潜力。例如,在一次素质教育的研讨会上,一位教师在进行“十几减9、8”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课将要结束时,一位学生问:“老师129,2减9不够减,我是倒着减的。先用9减2得7,再用10减7得3,因此1293,这样做可以吗?”开始会场非常安静,片刻之后,这个问题就像一颗一“炸弹”抛了出来,在场的老师们议论纷纷,显然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不仅是授课老师设有想到的,就连听课老师们也为之一震。授课

13、老师不但没有批评这位同学,而且高度评价他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采取了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时组织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这种做法不但是合理的。而且是有很强的独创性。2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积极地动手、动脑,使学生具有足够的创造空间。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教学时,在对学习方法(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和情感(鼓励学生对旧知识掌握的情况)两方面准备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旧知识找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用10分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

14、的讨论和研究、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上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1)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1。(2)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如图2。(3)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图3。(4)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如图4。(5)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如图5。(6)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所变成两个长方形,如图6。因此,教学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通过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再创造活动

15、,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3 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的再认识”的教学时,老师出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告诉学生这张纸是一个图形的,原来这个图形是什么样子呢一?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摆出原来图形的形状,然后贴在黑板上。同学们的摆法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这一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同一个长万形可以是不同图形的,从而体会分数的抽象

16、性,并且对于将来学习“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分数应用题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4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发散思维是指一种沿着各种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的思考从各个不同方面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寻求多种答案的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成分。例如,一位教师在进行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的教学时,结合本班人数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2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教师启发学生利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道题,学生最后得到了三种不同的方法。从这三种不同的解法来看,学生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得到的解题策略也就不同。5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

17、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结合平时的作业,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听了一节一年级“100以内数的加法”课,感触颇深。教师在上课时,首先出示一幅同学们去春游的图画。画面上每班学生的代表举着各班人数的牌子。画面上还有大轿车和一个思考问题的小朋友:每辆车最多能坐80人,哪两个班生在一辆车里比较合适?对于这个题,每个同学都能找到一、两种搭配方案、每个人对解决问题都有贡献。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于各种搭配方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大家一致评出比较好的方法。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

18、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上一小学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织里实验小学 赵舒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创新教育是关键。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人才素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把学生培

19、养成为不仅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更具创新、探索意识的新世纪人才,就成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 鼓励质疑,激发创新意识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正好是儿童的天性。例如:2138可以2040算作进行估算,一位学生舒张提问:“38看作40后,2140也可以品牌,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急诊,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需要只要方法合理,方便就行。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就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

20、、善问的思维品质。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二、动手操作,探索创新途径 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地制宜,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已有教具或制作的教具,演示和让学生亲自操作等手段,为学生尽可能多的提供参与的机会,达到使学生眼看手动,思维和动口相结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严格的说能力不是教会的,而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通过接受、体验、感悟、类化、迁移而逐步形成的。学生有活动实践的天

21、性和创造成功的欲望,因此。应该放手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以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使他们在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分类主要是把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但是分类的标准不同,如:物体的颜色、物体的种类、物体的用途等等,结果也是迥然的。所以在分类教学中一般采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在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寻求新的分类方法。所以我在教学分类这一教学内容后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题:先是出示很多不同种类的物体,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能把这些物体怎样来分类。学生通过初步观察回答:这些物体可以分类为书、衣服、食物。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结果学生不仅把这些物品按他的种类,而且把

22、每一种物品又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了再次分类。整理书包的小朋友把书-大本和小本分开放,主科和副科分开放等;有整理书架-他把科普知识类的书放在一起,把历史名著放在一起,把连环画放在一起;整理食物的小朋友-把蔬菜、水果、饮料和蛋分开放;整理衣橱的小朋友更是多样,有人把内衣和外衣分开放,有人把大人和小孩衣服分开放,有人则把夏天和冬天的衣服分开放。三、分组讨论,培养创新思维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实践证明,讨论最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沟通情感和交流信息,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

23、的进发。教学时,我经常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想象力。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标新立异,独辟蹊径。如我在教学乘法的结合律一课时,通过讨论得出了规律:abc=a(bc)。有位学生质疑:abc=b(ac)。这是引起了争议,我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再反馈交流中,大家理解了那位同学的看法,作为教师的我这是也马上给予了表扬。又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讨论长方形的周长公式时,有位学生提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因为和书上不同,很多同学不假思索说是错的。我也不表态,马上组织小组讨论,在交流中,学生们忍不住表扬了那位同学,我也

24、感到很欣慰。求异思维难能可贵,作为教师不能马上给予肯定,更不能予以扼杀。要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尽可能多的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不拘泥于一个途径的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探寻新方法和开放式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最明显的标志。” 例如在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编了一道题目;三年级女生有32人,男生、女生共几人?我组织学生先独自编题,再小组讨论,最后交流。学生们各个跃跃欲试,提出了许多种条件:比男生多10人、是男生的2倍等。像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发

25、散性思维的发展。 四、精心设计开放题,拓宽创新渠道新课标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加强求异思维和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求异思维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设想不到的,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开放题的创设就给学生这种求异的意识提供了舞台。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富于联想,好于假设、怀疑、幻想,追求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即与众不同的求异的精神。一年级找规律这一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会发现简单的图形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会设计简单的规律。在设计规律的时候,思维的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结果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在让学生会发现规律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题开放题:给学生一些正正方形

26、和三角形让学生把这些图形按一定的规律摆放(要求:你可以选择一种图形,也可以选择两种图形)。一般思维的小朋友是把两种图形按不同的个数间隔摆放,再有的小朋友把同一种图形按不同的个数间隔摆放,还有的小朋友还根据三角形角的不同朝向来摆放规律。在摆放的过程中学生不拘泥于一种方法,一种思维,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不同程度不同深度不同广度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任何习惯的培养一样,在培养过程中它都会自始至终地受到一些习惯势力的抗衡。如,课堂教学中教师因教育观念、教学经验,甚至功利思想等原因的限制,会影响创造性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虽有创造的天性,但由于年龄的局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会不断地出现反复。为了较好地消除培养过程中的消极因素,教师应练好“内功”,不断的充实自己,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10 /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数学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