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知识点汇总
1
单选题
1、在校园进行植物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
A.不要随便攀爬植物B.不要随便伤害校园中的各种生物
C.要如实地进行记录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前需要明确调查目的,提前规划好观察路线。调查时不要随便攀爬植物、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调查后,要进行成果交流,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
故选D。
2、“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是东晋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名句。下列生物之间的关系与诗句中“草”和“豆苗”的关系相同的是
A.水稻和稗草B.猎豹和羚羊C.蜜蜂和油菜花D.跳蚤和猫
答案:A
分析:生物之间的联系有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种内斗争等。种间关系按性质包括两方面:一是种间互助性的相互关系,如原始合作、共栖、共生等;二是种间对抗性的相互关系,如寄生、捕食、竞争等。
A.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所以,“水稻和稗草”、“豆苗和草”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都体现了生物与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A正确。
B.猎豹和羚羊之间是捕食关系,B错误。
C.蜜蜂和油菜花之间是合作关系,C错误。
D.跳蚤和猫之间是寄生关系,D错误。
故选A。
3、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有两条食物链
B.图中鹰只属于第五营养级
C.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D.图中蛇与鹰只存在捕食关系
答案:C
分析:(1)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结构,称为食物链。
(2)食物链中每一级都是一个营养级。
A.图中共有食物链三条:草→食草昆虫→吃虫鸟→鹰;草→食草昆虫→吃虫鸟→蛇→鹰;草→食草昆虫→青蛙→蛇→鹰,A错误。
B.食物链中每一级都是一个营养级,食物链草→食草昆虫→吃虫鸟→鹰中,鹰属于第四级营养级,B错误。
C.食物链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构成吃和被吃的关系,所以图中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C正确。
D.鹰吃蛇,所以鹰和蛇之间的关系是捕食关系,鹰和蛇又都以吃虫鸟为食,所以是竞争关系。即鹰和蛇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错误。
故选C。
4、“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体现了生物具有什么特征( )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B.生物能进行呼吸
C.生物能繁殖D.生物具有遗传变异的特性
答案: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是春燕在筑巢,说明生物具有繁殖的特征。
故选C。
5、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列方法中最有效的是
A.减少分解者的数量B.增加消费者的数量
C.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D.减少生产者的数量
答案:C
分析: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即生态平衡;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A.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不是减少分解者的数量,A不符合题意。
B.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不仅是增加消费者的数量,B不符合题意。
C.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是最有效的,C符合题意。
D.由分析可知,生态系统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结构特点,但生态系统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所以,其自动调节能力也是有限的;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反之,调节能力就小,所以要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增加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不是减少生产者的数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新冠病毒的各种变异毒株不断涌现,给防疫带来了巨大压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新冠病毒是生物的依据
A.具有繁殖特性B.具有遗传特性C.具有变异特性D.具有致病特性
答案:D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一旦离开就会变成结晶体。
新型冠状病毒的形态极其微小,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组成。新型冠状病毒必须寄生在活细胞里,能侵染细胞,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因此,说明新冠病毒属于生物的依据是能繁殖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而具有致病特性不能说明是生物的依据。
故选D。
7、下列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
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B.榕江中的鱼类和水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D.一条小河
答案:D
分析:在一定区域内生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就形成一个生态系统.它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只有生物不叫生态系统,只有环境也不叫生态系统。
A.西湖公园里的所有生物,只包括了生物部分,没有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A错误。
B.榕江中的鱼类和水,只包括了生物部分的部分动物和环境部分的水,没有其它生物,也没有其它的环境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B错误。
C.一块农田里的所有非生物,只包括了环境部分,没有生物部分,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C错误。
D.一条小河,即包括了小河所在的环境,又包括了此环境中所有的生物,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8、我国已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40余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1.63%,既改善了空气质量,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降水量,这说明了( )
A.生物影响环境B.环境影响生物C.生物适应环境D.环境适应生物
答案:A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植树造林还能增加了大气的湿度、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对生物圈的水循环起重要作用。所以,题干所述现象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故选A。
9、谚语“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中,促进竹笋生长的生态因素是( )
A.阳光B.空气C.水分D.温度
答案:C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有光、温度、水、空气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
植物的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水是植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植物体内水分充足时,植株才能硬挺,保持直立的姿态,叶片才能舒展,有利于光合作用等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谚语“清明雨水多,竹笋满山坡”中,促进竹笋生长的生态因素是水分。
故选C。
10、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B.
C.D.
答案: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者以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有计划地,广泛了解.掌握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科学调查的步骤: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一制订合理有序的调查方案→实施实验调查方案,并如实做好记录→对调查情况和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调查是一项科学工作,对于所看到的生物,你不管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不能仅凭个人好恶取舍;不要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其生活环境;注意安全,集体行动,故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多选题
11、“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下列能体现出与此现象相同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是( )
A.蚯蚓能疏松土嚷,提高土壤肥力B.南极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D.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答案:A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涵三个方面:环境影响生物,生物能适应环境,生物也能影响环境。在沙漠地区植树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蚯蚓能疏松土嚷,提高土壤肥力,说明生物能影响环境,A符合题意;
企鹅生活在南极,皮下脂肪很厚,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白蚁对环境大堤的影响,属于生物能影响环境,C符合题意;
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因为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所以野兔随季节换毛是对环境的适应,
D不符合题意。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12、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下列不属于生物共同特征的是()
A.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B.能进行运动
C.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D.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答案:BC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AD.由分析可知,能排出体内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是生物的共同特征,AD正确。
BC.动物一般能运动,但运动不是生物的必备特征,如植物不能移动位置。植物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动物和微生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可见BC不属于生物的特征。
故选BC。
13、下列有关生物圈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B.淡水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都能调节气候
C.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造的一个叫“生物圈I号”的实验基地
D.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作物比野生植物对旱涝灾害或病虫害的抵抗力强
答案:CD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据此答题。
生物圈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A正确;淡水生态系统能为人类提供饮水、灌溉及工业用水的水源,也能调节气候;森林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方面有重要的作用,B正确;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造的一个叫“生物圈Ⅱ号”的实验基地,C错误;农田生态系统的农作物比野生植物对旱涝灾害或病虫害的抵抗力差,D错误。
小提示:生物圈的内容是考试的重点,注意掌握,难度一般。
14、下列属于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的是( )
A.流汗B.排便C.流血D.排尿
答案:AD
分析:根据“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及选项可知,考查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可根据人体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进行解答。
排出废物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二氧化碳、水、无机盐和尿素等。排出代谢废物的途径有三条:皮肤排出汗液;泌尿系统排出尿液;呼吸系统排出二氧化碳和水,而体内的食物残渣或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
故选AD。
小提示:人体内的一些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排泄,明确排泄与排遗的区别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5、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很多。例如,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以腐烂的植物和泥土为食,这样不仅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下列现象与之类似的是
A.枯叶蝶的形态似枯叶B.植物茂盛的地方空气湿度大
C.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D.雷鸟的羽毛会随着季节发生变换
答案:BC
分析:蚯蚓在土壤中钻来钻去,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而且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是生物影响环境。
A、枯叶蝶的形态似枯叶,是拟态行为,是生物对环境的一种适应,不符合题意。
B、植物茂盛的地方,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所以空气湿度大,是生物影响环境,符合题意。
C、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是生物影响环境,符合题意。
D、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在白雪皑皑的冬天,体表的羽毛是纯白色的,一到夏天就换上棕褐色的羽毛,与夏季苔原的斑驳色彩很相近.也是防止被敌害发现,同时便于捕食猎物,是对自身的一种保护,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现象,不符合题意。
小提示:掌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本题解题关键。
1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下以下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包括了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是由浮游植物提供的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答案:CD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圈层。
生物圈包括了大气圈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A错误;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B错误;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或称浮游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正确;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它们彼此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D正确。
小提示:明确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下列不属于生物生长的是( )
A.气球由小变大B.河马慢慢长大
C.小树由小长大D.河水慢慢涨高
答案:AD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只有生物才具有由小长大的生命现象,气球、河水不属于生物,AD不属生物生长;B河马慢慢长大和C小树由小长大属于生物生长。
故选AD。
18、下图为对草坪、灌木丛和裸地三种不同植被所处环境空气湿度测量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③为裸地的空气湿度
B.该实验应该在水源丰富的地方进行
C.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测量空气湿度为:灌木丛>裸地>草坪
D.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测量空气湿度为:早晨>中午>晚上
答案:AD
分析:在“探究不同植被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实验,空气湿度最大的地点是①灌木丛,而湿度最小的是③裸地,而引起这种差异的原因则是:在不同的地点,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是不同的,裸地最少、灌木丛最多,植物多蒸腾作用大,空气湿度就大。
A.植被越茂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越多,空气的湿度越大,裸地的植被最少,湿度最低,据图可知,曲线③代表的湿度最低,所以图中③为裸地的空气湿度,A正确。
B.为避免水源中水分蒸发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应选择在没有水源的地方进行实验,B错误。
C.植被越茂盛,植物通过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越多,空气的湿度越大,裸地、草坪和灌木丛这三者相比,从茂盛程度上看,最茂盛的应该是茂密的灌木丛,其次是草坪,最后是裸地,因此三处湿度大小的关系是:灌木丛>裸地>草坪,C错误。
D.据图可知,早上湿度最大,其次是中午,湿度最小的是晚上,所以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测量空气湿度为:早晨>中午>晚上,D正确。
故选AD。
19、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 )
A.“草盛豆苗稀”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B.北极熊皮下厚厚的脂肪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光照对生物的影响
D.冬季青蛙进入冬眠体现了温度对生物的影响
答案:AC
分析:生物生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生物适应一定的环境又受到环境的制约,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而生存。
A.草和豆苗都是绿色植物,生长在同一环境之中的草和豆苗之间为争夺阳光、水分等的生存资源而存在的种间关系是竞争。草盛豆苗稀,就说明在竞争中草处于优势,豆苗处于劣势,这是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符合题意。
B.北极地区气候寒冷,温度很低。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脂肪保暖有利于保持体温维持正常的生长,可以保护胸内的器官心脏等避免冻伤,是对环境的适应,B不符合题意。
C.干旱使农作物减产体现了水分对生物的影响,C符合题意。
D.青蛙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为了避免温度过低冻伤甚至冻死,变温动物青蛙有冬眠的特性,主要是受温度影响的,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20、下列关于多种多样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农田生态系统
B.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C.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不容易产生环境问题
D.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在干旱地区,影响生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水
答案:BD
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微生物,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分析答题。
有“绿色水库”之称的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系统,A错误;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源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B正确;城市生态系统也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部分等组成。但是,生产者的数量较少,制造的有机物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因此需要从城市外购进大量的农副产品,才能保持平衡;由于人特多,产生的废物特多且集中,而分解者的比例偏低,因此需要建设垃圾废水处理厂,所以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起重要支配作用,但会破坏环境,C错误;草原生态系统一般分布在干旱地区,水是影响生物分布的非生物因素,D正确。
小提示:生态系统的知识是中考的热点,要重点理解和掌握,结合题意答题。
填空题
21、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______和______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能力。
答案: 数量##数目##所占比例 所占比例##数量##数目 自动调节##自我调节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能力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所限制。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22、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的成分的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通常属于_______,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在利用的是_______。
答案: 消费者 分解者
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利用光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不仅满足自身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来源;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物质和能量进入生物体内,分解者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把有机物转化成简单的物质被植物吸收。因此,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中,属于生产者的成分的是绿色植物,动物和人通常属于消费者,能把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在利用的是分解者。
23、不同生物之间由于__________关系而形成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能量流动和_________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答案: 食物 物质循环
分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相关知识。生态系统各要素之间最本质的联系是通过营养来实现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构成了物种间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功能是生态系统所体现的各种功效或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等方面。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基础。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间的密切联系,可以通过能量流动来实现。同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推动着各种物质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循环。以草→鼠→猫头鹰这条食物链为例,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草制造的有机物是鼠的食物,鼠捕食草,草中的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鼠体内,同样的猫头鹰捕食鼠,鼠体内物质和能量就进入了猫头鹰体内。因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小提示:本题的重点是了解食物链的概念以及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
24、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 _____和 _____流动的。
答案: 食物链 食物网
分析: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并且是不循环的。
生态系统中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阳能,并且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向下流动的。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且不循环的。
25、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保持相对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生态平衡。
答案: 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分析:本题考查生态平衡的概念,难度较小。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内的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物质循环指无机物和有机物相互转换的过程,能量流动指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随着食物链传递的过程。
15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