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通用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易混淆知识点
1
单选题
1、以科学武装头脑,用知识打造生活。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然气、乙醇均是可再生能源B.用水灭火,目的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进入古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D.为了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在炭火盆边放一盆水
答案:C
A、天然气不是可再生能源,故错误;
B、用水灭火,目的是将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不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故错误;
C、进入古井前,应先做灯火试验,防止氧气不足,故正确;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放水并不能吸收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中毒,故错误。
故选C。
2、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
A.减少O2消耗量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
C.减少CO2生成量D.使C8H18等分子变得更小
答案:B
燃烧前常将汽油(含C8H18等)喷成雾状可以增加汽油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使汽油充分燃烧。故选B。
3、装运汽油或乙醇的运输车上,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为
A.B.
C.D.
答案:C
A、易燃固体是指容易燃烧的固体物质,例如钠、钾等碱金属,汽油或乙醇是液体,不符合题意;
B、有毒品是指对动植物发生中毒、死亡反应的化学品,汽油或乙醇不是有毒品,不符合题意;
C、易燃液体是指容易燃烧的液体物质,汽油或乙醇常温下为液态,又容易燃烧,属于易燃液体,符合题意;
D、腐蚀品指的是有腐蚀性的物质,比如浓硫酸、浓硝酸等,汽油或乙醇没有腐蚀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为减少“白色污染”,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A.焚烧废弃塑料
B.重复使用塑料袋
C.用布袋代替塑料袋
D.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
答案:A
A、焚烧废弃塑料,产生一些有毒有害气体,会污染环境,做法不正确,符合题意。
B、重复使用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减少了塑料袋的使用,可以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使用微生物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做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为了探究“烧不坏的手帕”原理,将滤纸(着火点 130℃)浸在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中,进行如图 1 所示实验,并收集实验过程滤纸中心温度,绘制曲线如图 2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的原因是滤纸燃烧
B.曲线 2 的温度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酒精没有与氧气接触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
答案:C
A、由图可知,曲线 1 在 20 s 时温度突然升高,是因为温度达到了滤纸的着火点,滤纸燃烧,不符合题意;
B、曲线 2 的温度先升高后下降,是因为酒精燃烧完后,始终没有达到滤纸的着火点,滤纸不燃烧,不符合题意;
C、曲线 3 所示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酒精的浓度太低,酒精没有燃烧,酒精与氧气接触,符合题意;
D、“烧不坏的手帕”原理是液体汽化吸热使其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故手帕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燃烧是一种缓慢的氧化反应
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
C.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
D.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
答案:A
A、燃烧是一种剧烈的、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说法错误;
B、“釜底抽薪”蕴含的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说法正确;
C、物质燃烧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达到物质燃烧的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不一定燃烧,说法正确;
D、篝火晚会时架空火柴,可燃物与氧气充分接触,有利于木材充分燃烧,说法正确;
A。
7、“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下列发电方式可能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A.太阳能发电
B.风力发电
C.潮汐力发电
D.燃煤发电
答案:D
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潮汐发电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煤炭发电生成二氧化硫,烟尘等污染物,污染空气,故选:D。
8、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下列属于新能源的是
A.天然气B.石油C.氢气D.煤
答案:C
分析:根据人类正在开发利用的新能源分析。
新能源包括太阳能、核能、风能、氢能等;而煤、石油、天然气是化石燃料,属于常规能源。故选C。
9、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是一种新开发的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
B.页岩气是不可再生能源
C.其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CH4+3O2点燃__2CO+4H2O
D.页岩气燃烧放出热量
答案:C
A. 页岩气是指蕴藏于页岩层中的天然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说法正确;
B. 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是不可再生能源,说法正确;
C. 页岩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点燃CO2+2H2O,选项错误;
D.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页岩气燃烧也会放出热量,说法正确;
故选:C。
10、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错误的是
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
B.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
D.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浇灭
答案:D
A、酒精灯被碰翻着火时,立即用湿抹布盖灭,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 图书档案着火,可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故B正确;
C、 将木柴架空燃烧,是为了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使燃烧更充分,故C正确;
D、 家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不能立即用水浇灭,防止触电或损坏电器等,故D错误。
故选D。
11、不属于氢能源优点的是
A.原料是水,来源丰富
B.产物无污染
C.相较于常规燃料,燃烧速度快、热值大
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
答案:D
A、原料是水,来源丰富,属于氢能源优点,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产物无污染,属于氢能源优点,错误;
C、相较于常规燃料,燃烧速度快、热值大,属于氢能源优点,错误;
D、点燃氢气前,必须验纯不属于氢能源优点,只要是可燃性气体都需要验纯,正确;
故选D。
12、下列关于燃料与燃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C.“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改变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
答案:C
A、氧化反应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木柴架空燃烧更旺是因为增大了木柴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故选项说法正确;
C、燃烧是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氧气或空气,“烟头”能引发火灾是因为烟头使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说法不确;
D、镁条可以在氮气中燃烧,说明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3、防火安全重于泰山,每个公民掌握一定的消防知识很有必要。下列有关灭火措施处理不当的是
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
B.家用电器着火时,立即用水进行灭火
C.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
D.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答案:B
分析:灭火原理是清除可燃物、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隔绝氧气。
A、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可以隔绝氧气或空气,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
B、水能导电,为防止触电,应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或者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不可直接泼水灭火,以防损坏电器、触电或电器爆炸伤人,故B不正确;
C、油罐着火时用水喷淋降温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则油罐着火时需要用水喷淋降温,故C正确;
D、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能有效保护物品,可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故D正确。故选B。
14、将石油加热炼制,不可能得到的产品是( )
A.煤焦油B.润滑油C.柴油D.煤油
答案:A
分析:石油属于混合物,它是由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机油等沸点不同物质混合而成的,石油通过分馏即可得到上述物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生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焦炉气等产物,煤气、煤焦油、焦炉气均属于煤加工的产品。
A、煤焦油属于煤加工的产品,故选项符合题意。
B、润滑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
C、柴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
D、煤油属于石油加工的产品,故选项不合题意。
故选A
15、现代社会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物质燃烧过程中既有物质变化又伴随着能量变化
B.可燃冰的大量发现表明化石燃料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
C.车用乙醇汽油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有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
答案:B
A、物质燃烧属于化学变化,所以一定有物质变化,而燃烧通常会有热量放出,即有能量变化,故选项正确;
B、可燃冰为不可再生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故选项错误;
C、乙醇汽油减少了汽油的燃烧,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氮氧化合物等污染,故选项正确;
D、人们正在利用和开发的新能源包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和核能等,故选项正确。
故选B
多选题
16、下列有关化学知识的总结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①物质与氧气接触就一定能燃烧
②所有的爆炸都是由燃料引起的
B
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氧气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铅
C
①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洗油污
②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异味
D
①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症
②霉变的谷物不可以食用了
A.AB.BC.CD.D
答案:CD
A①物质与氧气接触不一定能燃烧,温度达不到着火点,是不可能燃烧的,选项说法错误。
②爆炸不都是由燃料引起的,比如轮胎爆炸,是因为压强太大的原因,选项说法错误。
B①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占了78%的体积,选项说法错误。
②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选项说法错误。
C①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清洗油污,选项说法正确。
②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去除异味,选项说法正确。
D①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症,选项说法正确。
②霉变的谷物不可以食用了,因为产生了有毒物质,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D
17、能源分为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如果某种能源直接开采或直接被利用,称为一级能源。如果某种能源经过其他能源转化获得,称为二级能源。下列关于一级能源和二级能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天然气属一级能源B.风能属二级能源
C.可燃冰属二级能源D.一氧化碳属二级能源
答案:AD
分析:根据题目所给新信息:自然界中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称为一级能源,需要依靠其它能源间接制取的能源为二级能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天然气是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为一级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B、风能是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为一级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C、可燃冰是自然界以现成形式提供的能源,为一级能源,故选项说法错误;D、一氧化碳可用煤等来制取,属于二级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D。
18、下列有关蜡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吹灭燃烧的蜡烛,灭火原理是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说明此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过一会儿,冷碟底上会出现炭黑
D.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蜡烛含有氢、氧元素
答案:AC
A、吹灭燃烧的蜡烛,使蜡烛周围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故A符合题意;
B、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小,是因为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了,此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B不符合题意;
C、把冷碟子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蜡烛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炭黑,所以过一会儿,冷碟底上会出现炭黑,故C符合题意;
D、将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的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蜡烛含有氢元素,因为反应物中有氧气,不能证明蜡烛含有氧元素,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C。
19、下列对化学基本观念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微粒观: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
B.能量观: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C.转化观:汞和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守恒观: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均不变
答案:AD
A、不是所有原子中都含有质子、中子和电子,氢原子核内就没有中子,此选项不正确;
B、化学反应在生成新物质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此选项正确;
C、汞和氧化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汞与氧气反应能生成氧化汞,氧化汞加热可分解得到汞,此选项正确;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变,分子的种类一定会变,此选项不正确。
故选AD。
20、下列关于石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油是混合物B.石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C.石油分馏可以得到多种产品D.石油是一种化工产品
答案:AC
A、石油中含有汽油、煤油、柴油等多种物质,是混合物,故选项正确;
B、石油是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由古代生物的遗骸经过一系列复杂变化而形成的,是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不正确;
C、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石油分馏,可得到多种产品,故选项正确;
D、石油不是化工产品,是化工原料,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AC。
2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桌上少量酒精洒出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是因为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可使煤炭燃烧更充分
C.森林着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形成隔离带灭火
D.可燃性气体在空气中含量达到爆炸极限时,在有限的空间里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答案:BCD
A、实验桌上少量酒精洒出着火时可用湿抹布盖灭,是隔绝了氧气,达到灭火的效果,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用煤炭烧锅炉时不断鼓入空气,增加了燃烧时氧气的浓度,则煤炭燃烧更充分,故选项说法正确;
C、森林着火时,可在大火蔓延线路前砍掉一片树木,是隔离了可燃物,达到灭火的效果,故选项说法正确;
D、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的浓度在爆炸极限内,在有限的空间中遇到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CD。
22、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依次通过如图所示的装置,测得两装置的质量均增加,则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可能只是甲烷,也可能只是一氧化碳
B.可能只有氢气
C.可能是甲烷和一氧化碳
D.三种气体可能都存在
答案:AB
分析:将燃烧后的气体通过浓硫酸,浓硫酸质量增加,说明气体燃烧后生成了水蒸气,则气体中有氢元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增加,说明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气体,则气体中还含有碳元素。
A、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但一氧化碳中只含有碳元素,故选项符合题意;
B、氢气中只含有氢元素,不含碳元素,故选项符合题意;
C、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D、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三种气体混合后,气体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故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B。
23、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的混合物质是
A.氧气与二氧化碳B.天然气与空气C.一氧化碳与氢气D.面粉粉尘与空气
答案:BD
A、二氧化碳不具有可燃性,所以二氧化碳与氧气不能燃烧,不发生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会发生爆炸,故符合题意。
C、一氧化碳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但没有助燃物不能燃烧,不会发生爆炸,故不符合题意。
D、面粉具有可燃性,因此面粉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符合题意;
故选BD。
24、从环境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双选题):
A.整顿市容,拆除无轨电车空中的电缆和有轨电车的轨道,改用烧汽油和柴油汽车
B.为了促进生产发展,推广城市居民购买私人汽车,限制自行车的行使
C.控制和减少小型汽车、私人用车和出租车的数量,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D.控制和减少燃油汽车的发展,发展电力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的使用
答案:AB
烧汽油和柴油的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而无轨电车和有轨电车在行驶过程中则不会产生这些有害气体,所以电车更环保,不应被取缔,A错误;私人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物质污染空气,而自行车才是更环保的交通工具,B错误;控制和减少小型汽车、私人用车和出租车的数量,发展公共交通事业,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C正确;控制和减少燃油汽车的发展,发展电力交通工具和自行车的使用,能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保护环境,D正确。故选AB。
25、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燃烧条件的探究。升温至 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 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对比①③,可推知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
B.对比②③,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C.④未燃烧,说明无烟煤不是可燃物
D.利用电炉控温可改变可燃物的着火点
答案:AB
A、升温至 60℃的过程中,仅①燃烧;继续升温至 260℃的过程中,③也可以燃烧,可推知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的高,正确。
B、对比②③,升温至 260℃的过程中,被沙子覆盖红磷不燃烧,没有覆盖燃烧,可验证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正确。
C、④未燃烧,因为着火点没有达到,错误。
D、利用电炉控温可改变可燃物的温度,不是着火点,错误。
故选:AB。
填空题
26、火的利用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如图是某同学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原因是___________;
(2)根据②处白磷不燃烧的原理,写出一个灭火的实例:___________。
答案: 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的着火点 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或用锅盖熄灭着火的油锅(用隔绝氧气原理灭火的方法均可给分)
(1)①处白磷燃烧③处红磷不燃烧,原因是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的着火点;
(2)②处白磷不燃烧的是因为隔绝氧气,用灯帽熄灭酒精灯或用锅盖熄灭着火的油锅(用隔绝氧气原理灭火的方法均可)。
27、如图是面粉爆炸的实验装置.
(1)点燃蜡烛后,为什么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 ______
(2)为防止爆炸,面粉加工车间需要保持通风,说明原理. ______
答案: 使面粉充满装置,利用燃着的蜡烛燃着面粉,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膨胀,发生爆炸 根据爆炸的实验原理,通风可以使空气中的面粉扩散除去,降低可燃物的浓度,有效的防止爆炸
(1)点燃蜡烛后,应立即并快速鼓入大量空气的目的是使面粉充满装置,利用燃着的蜡烛燃着面粉,使面粉在有限的空间内急速燃烧,气体膨胀,发生爆炸。
(2)根据爆炸的实验原理,通风可以使空气中的面粉扩散除去,降低可燃物的浓度,有效的防止爆炸。
28、能源改变生活。
(1)煤、_____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会导致___的产生。
(2)北京冬奥会赛事服务交通用车使用的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氢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
(3)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你的做法是_____。
答案:(1) 石油 酸雨
(2)2H2+O2点燃2H2O
(3)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分析:根据化石燃料及氢能源的使用分析。
(1)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它们燃烧都会产生二氧化碳,故填:石油。
煤燃烧时排放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二氧化硫等在空气中反应后的生成物溶于雨水,形成酸雨,故填:酸雨。
(2)氢能源是绿色能源,氢气燃烧是氢气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点燃2H2O ,故填:2H2+O2点燃2H2O 。
(3)推动绿色发展,倡导“低碳”生活,我们可以这样做:随手关灯、以步代车、种花种草等,故填:随手关灯(合理即可)。
小提示:本题考查的是能源与生活,难度不大。
29、合理运用燃烧与灭火对保障生命财产安全非常重要。
(1)某高楼办公场所装修时违规使用了大量易燃的聚氨酯泡沫,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聚氨酯泡沫是_______。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________。
(3)每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推广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意识。若在城市高楼里发生火灾,则被困人员逃生的方法中错误的是_____(填字母)。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寻找安全出口,匍匐前进
C.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D.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答案:(1)可燃物
(2)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D
(1)某高楼办公场所装修时违规使用了大量易燃的聚氨酯泡沫,从物质燃烧的条件看,聚氨酯泡沫是可燃物;
(2)高层建筑物通常设计灭火用的洒水系统。从灭火原理分析,洒水的作用主要是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3)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A方法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匍匐前进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故B方法正确;
C、破坏燃烧的一个条件就会使燃烧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故C方法正确;
D、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故D方法错误;
故选D。
30、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洁净的空气属于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2)下列行为有利于减少空气中 PM2.5的是________ .
A治理工地扬尘 B露天焚烧垃圾 C大力燃煤取暖.
答案: 混合物 A
分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
(1)洁净的空气含有氧气、氮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2)A、工地扬尘是造成 PM2.5 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制工地扬尘是解决 PM2.5增加的方法之一,故A正确;
B、在露天焚烧垃圾可以产生烟尘,直接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PM2.5,故B不正确;
C、直接用煤作燃料,产生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会增加空气中 PM2.5,故C不正确;
故选 A。
1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