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每日一练每日一练)2022)2022 届高中地理环境与发展真题届高中地理环境与发展真题 选择题 1、当地时间 4 月 28 日晚 8:00,2019 世园会开幕式在北京延庆举行,4 月 29 日至 10 月 7 日,世园会对外览162 天。世园会核心园区面积 503 公项,正式确认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00 多个,参观人次达 1600 万以上2019 北京世园会是继昆明世园会、上海世博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之后,我国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性博览会。如图为世园会会址及相关信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1)2019 世园会选址延庆而非北京市区的可能原因是()距离首都近,交通便捷 占地面积广,土地租金低 对首都方方面面冲击大 带动和促进延庆社会经济发展 延庆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高 A.B.C.D.(2)北京世园会对外展览持续期内,下列现象符合事宴的是()2 A.当地太阳从东北方升起 B.当地正午日影逐渐缩短 C.当地昼夜变幅先增后减 D.地球公转速度先慢后快(3)有关举办北京世园会带来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改变举办地及周边环境,给北京及全国人民提供了一个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B.促进举办地及周边交通、市政和公共服务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 C.促进区域间物流往来、产业合作,增加就业岗位,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 D.带动旅游业、园艺业及重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延庆产业结构升级 答案:D D D【提示】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城乡规划中土地利用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概况 项目选址的主要原则和基本方法 解析:城市功能区的特点:住宅区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区。工业区现在一般分布外围,沿交通干线分布。商业区大多成团状和条状,并且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地区。城市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大城市中,还会形成文化区、行政区等。3 据材料信息,世博园对外展览期间时间从 4 月 29 日10 月 7 日,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动,6 月 22 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9 月 23 日10 月 7 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京世园会、昆明世园会、上海世博会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国际性博览会能够向世界展示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生态环境面貌,能够促进旅游业发展,吸引外商投资,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解答】世园会因大量参展单位和大量游客集散,需要便捷的交通。因世园会占地面积广,延庆距离首都有一定距离,地价相对便宜,经济相对落后,能提供面积较大地块。世园会对北京有一定影响,但不会造成方方面面的影响。正确。世园会举办期间,太阳直射点从北半球移到南半球,太阳从日出东北转为日出东方,进而东南,A 选项错误。北京位于北纬 40,当地正午日影先变短再变长,B 选项错误。当地昼夜变幅先增后减再增,C 选项错误。从 4 月 29 日至 7 月初,地球公转速度变慢,从 7 月初到 10 月 7 日之间,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变快,D 选项正确。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主题为“绿色生活美丽家园”,这一主题体现了我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展示我国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举措,A 选项正叙述确,不符合题意。世博园的建设,有利于延庆及其周边地区道路、医疗卫生、通讯和公共服务保障等基础设施建设,B 选项叙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据材料信息“世博园核心园区面积 503 公项,正式确认参展的国家和国际组织 100 多个,参观人次达 1600 万以上”可知世博园的举办规模大,参展人数多,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因此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能增加人们的经济收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世博园举办期间,需要大量的物资提供保障,各产业之间需要互相合作,C选项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所谓的产业升级是指三次产业的比值发生明显的变化。世博园举办期间,延庆的旅游业、园艺业、服务业收入增加,但从长期来看,延庆的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D 选项叙述错误,符合题意。2、2020 年 5 月 29 日,记者获悉,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 6 月 1 日开始施行,苏州将正式进入垃圾分类时代。下图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4 (1)健康人使用后的口罩属于()A.危险废弃物 B.不可回收物 C.可回收物 D.其他垃圾(2)在减轻生活垃圾危害中,公众可普遍参与的行动是()A.垃圾堆肥回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B.及时填埋垃圾,减轻垃圾造成的污染 C.少用一次性用品,有序分类投放垃圾 D.建立垃圾发电厂,实现废弃物资源化 答案:D C【提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5 (1)由图可知,健康人使用后的口罩属于生活垃圾中的其他垃圾,D 正确。健康人使用的口置不属于危险废弃物,而且也不属于图中所表述的不可回收物和可回收物的,A、B、C 错误。故选 D.(2)由题干可知,公众参与主要是从自我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所以要少用一次性用品,并且有序分类投放垃圾,C 正确。生活垃圾多种多样,不一定都适合填埋和堆肥,应分类处理,A、B 错误。垃圾发电厂不是公众可普遍参与的行动,D 错误。故选 C.【解答】此题暂无解答 3、如图为我国部分生态问题的分布图。读图,回答下题。(1)下列关于图示地区主要生态问题的搭配,正确的是()A.甲土地盐碱化 B.乙水土流失 C.丙森林破坏严重 D.丁大气污染严重 (2)目前治理乙地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不包括()A.植树种草蓄水保土 B.打坝淤地贮水拦沙 C.深耕改土提高肥力 D.调水扩大棉花种植 6 答案:B D【提示】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本题主要考查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解答】(1)甲地区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植被破坏会产生土地石漠化,A 错误;乙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B 正确;丙地区为我国新疆地区,主要是干旱地区,该地主要生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C 错误;丁地区是长江沿岸,降水多,属于湿润地区,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D 错误。故选 B。(2)乙地区属于黄土高原,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植树种草蓄水保土,打坝淤地贮水拦沙,深耕改土提高肥力都是有效措施;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破坏自然植被,加大水土流失。故选 D。4、江苏兴化垛田传统生态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其创造性地将低洼沼泽地改造成岛状耕地,具有独特的水土利用特点。如图为垛田农业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7 垛田农业主要的生态效益是()A.生物间互生互养,利于良性发展 B.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C.废弃物充分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D.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A【提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沿湖或河网低湿地区用开挖网状深沟或小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垛状高田称为垛田。垛田四周环水,形同千万个水上小岛,有利于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有利于防御洪涝灾害;有利于发展观光农业。生态环境的表现主要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萎缩等。【解答】本题要求选择“生态效益”,B、C 选项属于经济效益,故排除。图中芋头叶子等可作为鱼的食物,鱼的排泄物又可作肥料肥田,生物间互生互养,形成良性发展,故 A 正确。图中模式可减少化肥使用,保护生态环境,但不是主要生态效益,故排除 D。5、读环境、资源和人口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8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错误的是()A.a 表示资源开发 B.b 表示生产活动 C.c 表示环境污染 D.d 表示废弃物排放 (2)属于 a 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A.化工厂水污染 B.火电厂大气污染 C.煤矿开采地面沉降 D.空调使用臭氧层破坏 答案:C C【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了读图分析能力。(2)本题主要考查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答】(1)读图可知,a 为资源开发,b 为生产活动,c 为给人类提供产品,d 为废弃物排放。故选 C。(2)读图,结合上题分析可知,a 为资源开发,在资源开发中,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从而导致地面沉降,C 对。其他选项均为排放废弃物所致,ABD 错。故选 C。9 6、截至 2019 年底,我国碳排放强度比 2015 年下降 18.2%,提前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 2020 年目标,我国力争 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 2030 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社会碳减排计划,主要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性原则 B.共同性原则 C.阶段性原则 D.公平性原则 答案:B【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解析:暂无解析【解答】略 7、下图是我国编制的竖版世界地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0 (1)上图中甲所在大洋是()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2)乙大陆的环境特征与纬度位置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是()A.暴雪 B.烈风 C.酷寒 D.冰原(3)一艘海轮航行到丙地时,晚霞照映船舷。此时北京可能()A.红日东照 B.烈日当头 C.太阳西挂 D.满天星斗 答案:B C A【提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原则 解析:11 暂无解析【解答】(1)根据图中陆地轮廓可知,图中甲海域位于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大西洋。(根据图中经纬线也可做出判断)。(2)乙大陆位于极点附近,为南极洲大陆。该大陆纬度高,气候酷寒。暴雪、烈风、冰原均和纬度位置没有直接因果关系。(3)丙地位于105赤道上,该地晚霞映照船舷即该地日落时,该地地方时为18点,此时北京地方时大约为9点,可能红日东照。8、318 国道 1950 年开始建设,1954 年建成,起点为上海市,途经苏、浙、皖、鄂、渝、川、藏等省市区,全长 5476 千米,是中国目前最长的国道,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人的景观大道。读图 318 国道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有关 318 国道沿线不同路段景观的描述,正确的是()A.地势低平、河网密布 B.高峡平湖、洞坑众多 C.河道弯曲、湖泊棋布 D.山高谷深、冰川广布 (2)有关 318 国道成都至拉萨段交通建设的叙述,正确的是()A.桥隧路段比重大,维护成本低 B.沿途气候多变,地质灾害多发 C.为缩短路程,多为“之”字形 D.全程海拔很高,相对高度不大 12 (3)有关图中两地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正确的是()A.发展风能,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B.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缓解能源短缺 C.发挥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D.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重化工业 答案:B B C【提示】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途径 解析:(1)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2)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3)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解答】(1)据图可知,附近有山脉,地势起伏较大,A 错误;位于巫山附近,有三峡之一的巫峡,所以有高峡平湖、洞坑众多的景观,B 正确;位于成都附近,河道比较平直,湖泊较少,C 错误;位于青藏高原,高原面上起伏和缓,D 错误。13 故选 B。(2)桥隧路段比重大,维护成本高,A 错误;沿途为季风气候,天气多变,加上地形复杂,因此地质灾害多发,B 正确;“之”字形公路会增加路程,修建成“之”字形主要目的是为了减小坡度,C 错误;沿途从四川盆地,过横断山脉,到达青藏高原,相对高度大,D 错误。故选 B。(3)地风力较小,不适宜发展风能,A 错误;所在地区人口较少,经济不发达,能源需求量较小,且本地资金、技术较缺乏,难以大力开发水能,B 错误;距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较近,可以发挥区位优势,承接产业转移,C 正确;地矿产资源较少,距离消费市场也较远,不适宜发展重化工业,D 错误。故选 C。综合题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疫情之下,人们对户外生活的热情一路走高,以至于 2020 年被很多人戏称为“露营元年”。从简单的森林、草坪野餐到样样周到的精致露营,再到重装露营(丛林生存知识和技能)。然而,营地的环境保护是行业发展很大的痛点,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无痕山林”是始于国外的户外理念,旨在提醒人们在自然中活动时,关注并身体力行地维护当地生态环境,其七大原则如下图所示。14 结合“无痕山林“理念,分析山林大规模集体露营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答案:环境问题:过度踩踏土壤,破坏植被,导致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垃圾过多堆放且处置不当,导致土壤污染、土地退化;明火造成大气污染,且易引发火灾;汽车鸣笛、大声喧闹等产生噪声污染;干扰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危害物种的生存;干扰其他游客及后来旅行者的自然体验等。解析:本大题以“无痕山林”理念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山林大规模集体露营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察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露营地建在林中,由于修建一些固定或临时性的建筑,加上一些辅助设施的修建(道路、娱乐设施等)及过多的人为踩踏都会引起植被破坏,由于土壤的保护层遭到破坏,容易引起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营地生活垃圾过多堆放且处置不当,导致大量成分复杂、污染物含量极高的渗滤液进入土壤和地下水 中,造成周围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且垃圾堆放,也会引起植被破坏,土地退化;露营使用明火极易引发火灾,造成大气污染;汽车带来的交通噪声及人群的大声喧哗等噪声污染,会惊扰到野生动物,干扰它们的捕食、求偶、筑巢等生物行为,侵害它们的栖息环境;同时地损害其他游客及后来旅行者的自然体验等。小提示:10、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 15 我国覆膜农田土壤中地膜累积残留量已达 118.48 万吨。近年来,我国在生物降解膜(自然条件下能够在环境中微生物作用下,完全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的一类地膜)产品研发上取得了较大进展。与聚乙烯地膜相比,生物降解膜可以较好地解决农用地膜残留问题。2020 年 9 月 1 日实施的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禁止流通非标准地膜,农田地膜残留难题迎来转机。评价用生物降解膜代替聚乙烯地膜对我国农业生产环境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减小人工在田间地头清理,回收地膜等方面的工作强度;减轻地膜在田间地头的环境污染,净化农田环境;能够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各项需求,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和产量;减少地膜回收,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地膜残留对土壤结构的破坏,保护土壤,实现环境友好型覆膜种植。解析:本题主要以地膜覆盖为背景,考察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在课堂中的应用,难度一般。生物降解地膜是指一类在自然环境条件下可为微生物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地膜。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侵蚀塑料薄膜后,由于细胞的增长使聚合物组分水解、电离或质子化,发生机械性破坏,分裂成低聚物碎片。真菌或细菌分泌的酶使水溶性聚合物分解或氧化降解成水溶性碎片,生成新的小分子化合物,直至最终分解成C02 和 H20。农业生产采用生物降解膜替代聚乙烯地膜可减少土壤污染,减轻劳动力回收清理的工作量,降低生产成本;该地膜可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维持土壤结构,防止害虫侵袭作物和某些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从而促进植物生长,能够从源头解决地膜残留问题,最终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小提示: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武汉、杭州、长沙、南京等地都出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的身影。该花是一种观赏类植物,原产于北美,于 1935 年引进到中国。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发达,喜阳、耐旱、耐贫瘠,繁殖力极强,远距离传播靠种子,近距离通过根状茎来进行无性繁殖。主要生长在河滩、荒地、公路两旁、农田边、农村住宅四周。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根部可以分泌出一种化感物质,这种物质可在促进自身植株生长的同时抑制周边植物的生长,从而对其他生物构成严重威胁。16 (1)分析加拿大一枝黄花能在入侵地区迅速扩散并成为优势植物的原因。(2)提出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扩散的措施。答案:(1)加拿大一枝黄花耐旱耐贫瘠,对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强;以根状茎和种子两种方式进行繁殖,繁殖能力较强;其根部可以分泌化感物质,能抑制周边植物的生长,获得更多的营养物质和水分;脱离原生环境,缺少天敌。(2)使用除草剂等化学药剂抑制幼苗根茎的生长;将所有一枝黄花植株连根拔除并销毁;培育其天敌,控制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结合材料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1)根据材料“耐旱、耐贫瘠,繁殖力极强,远距离传播靠种子,近距离通过根状茎来进行无性繁殖”可知,其耐旱、耐贫瘠,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极强;远距离传播靠种子,近距离通过根状茎来进行无性繁殖,其繁殖力极强;根据材料“这种物质可在促进自身植株生长的同时抑制周边植物的生长,从而对其他生物构成严重威胁”可知,其根部可以分泌化感物质,不但可以促进自身的生长,还能够抑制周边植物的生长,在多种物种的竞争中获得优势,获取更多的营养和水分。另外,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于北美,属于入侵物种,短时间内缺少天敌的制约,扩散速度快。(2)加拿大一枝黄花远距离传播靠种子,近距离通过根状茎来进行无性繁殖,可以对所有一枝黄花植株连根拔除并17 销毁,消除其传播源。可以研发针对性很强的除草剂对其喷洒,抑制幼苗根茎的生长。可以结合其生理特性培育天敌,控制其生长和扩散。小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