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_爱莲说教案及反思七年级语文专题文【题】:爱莲说【教者】:李莎【教学目标】:朗读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教学难点】: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时】:一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文同学们,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个城市里鲜花店越来越多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呢?(由学生自由讲解)因为鲜花除了具有缤纷的色彩和馨之外,它们还具有美丽、圣洁、华贵等不同的精神气质。人们用鲜花来传递情感,表达问候,人们爱什么花,也反映了他们不同
2、的心态和志趣。古代有爱梅如妻的林逋,有以菊自励的陶渊明,那么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为什么特别喜爱莲花呢?他是怎样描绘莲花,抒发自己的心志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爱莲说二、学习文体“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三、录音范读文提示:在听的过程中,注意结合文注释,理解文意。请大家打开本,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文的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之中,请大家注意文的注释。待会我们要做一个小小的词语测试。“蕃”fn多“亵”xi亲近而不庄重“濯”zhu洗涤“鲜”xin少四、运用点拨手段,引导学生分析文本文“说”的对象是什么?“说”“爱莲”。1、分析重点段落作者在
3、的开头就写道:“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既然各种各样的花都很可爱,为什么作者偏偏喜爱莲花呢?文的第一节有没有列出理由来?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问:大家现在数一数,这段话里有几个短语?七个短语。(由此引出以下问题)这七个短语分别描述了莲花的哪一方面特点?请一位同学结合这幅莲花图来谈一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教师适时点拨,“淤泥”和“清涟”是莲花的生长环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莲花的茎;“香远益清”指莲花的香味;“亭亭净植”指莲花的整个形体姿态;“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说的。前六个短语是从莲花
4、自身而言,最后一个短语则是从观者的感受来说的。)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作者在这样短短的文字之中,却能够如此细描细绘莲花,难道他仅仅是喜爱莲花的外形吗?(自然过渡引出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3、做莲花拼图,总结出与莲花特征相对应的君子品德请学生填上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的品德。提问:淤泥是莲花的生长环境,那么相对应的君子的生长环境又是怎样的呢?4、再读文第一部分,读出对莲花崇敬和赞美的感情来。、学习正衬和反衬的表现手法本文题为爱莲说,主要是表达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要把菊和牡丹跟莲放在一起谈论呢?先请大家找出提到菊和牡丹的地方。(第一节开头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甚至爱牡丹。第二节,写菊花的隐
5、逸和牡丹的富贵。)问:陶渊明为什么爱菊?讲解:它与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身处污泥之中,用自己的行动一民世俗作斗争。相比较,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来看,作者更欣赏莲花。我们在肯定菊花是正面形象的同时,要明确,它对莲花起的是衬托作用。提问:为什么说牡丹是反衬呢?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屏幕显示“相关知识”:“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一丛深色花,十户中
6、人赋。”白居易结合两句诗讲解文,让学生了解当时追求复归的不良风气。五、分析结尾: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少”三“叹”爱牡丹者“众”六、学习相关的莲花诗句叶展影翻当砌月,花开香散入簾风,不如种在天池上,犹胜生於野水中。七、教师总结: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八、反馈练习: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来概括原因。例:我喜爱梅花,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爱莲说教学反思海口一中李莎九年
7、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七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爱莲说是一篇文言文,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那一我是这样上的。开始,我从“鲜花店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们喜爱什么花代表他们怎样的心态?”,很随便地和同学们展开了漫谈:莲有哪几部分?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莲吗?为什么?我把这称之为“漫谈入”。说是漫谈,其实是我的精心设计。我必须从这一过程中,首先发现学生在学这
8、一前,哪些已经会了,哪些还不会,从而确定下一步如何去“引导”。接着是第二步骤:学习文。先由学生自由朗读,发现不认识的字和拗口难读的句子,提出来。学生提出有两个字音读不准:“濯”“涤”,“鲜”。当堂有学生予以正读。一个句子难读:“濯清涟而不妖”。老师放录音朗读,大家就明白了。然后是对照注释翻译文,不懂的先画下来,待会儿提问。这一步用的时间稍长,老师点拨一下即可。朗读完后,我提了两个问题:作者为什么喜欢莲花?莲花究竟有那几点值得他喜爱,文中有没有说明?再接下来精读文,学习周敦颐提倡的“君子精神”。(以拼图形式)这里就是文里值得学习的地方和对文有疑问的地方。这是让学生发现问题的最关键之处。一开始,学
9、生由于习惯了老师的满堂灌,没人发言。我就引导大家:找出与莲花相对应的君子品格。五分钟的时间讨论,于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对爱莲说君子品格,一点一点地全“拼”了出来。但是这个环节显然对初一学生来说太难了。比如以前作为难点分析的,是作者以莲自况,追求高尚情操,讽刺污浊世风的观点。学生在分析的时候,没能分析到点上,真该要他们好好读读这篇。由于是初次上这样的,非常遗憾,我没敢让学生再继续争论下去。最后一个步骤:迁移能力。让学生以自己所喜欢的植物为题,作一篇托物言志的练习。由于整堂都是以学生为主,以自学为主,以学生的发现为主,所以,学生作起这样的练习来,并不难。这堂,学生学得不够轻松自如,这堂也使我认识到,只有老师为学生服务,才是教学思想根本的转变。以前的堂教学,老师教,学生学,老师是堂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走,光记笔记都来不及,哪里还有什么主动性?哪里还有什么发现?&rdf;有了这样的尝试,如果以后再上这样的文,我会适当改变一下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一些,不仅使学生成绩得到提高,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收到了较好的效果。Welcome ToDownload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精品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