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销(赏)

毕业论文-石黄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黄石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doc

上传人:胜**** 文档编号:2119318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石黄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黄石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石黄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黄石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石黄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黄石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石黄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黄石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毕业论文-石黄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黄石生态城市的条件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编号2012190120研究类型理论研究 分类号 X24学士学位论文Bachelors Thesis论文题目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作者姓名XXX学号 2008119010120所在院系地理科学系学科专业名称地理科学导师及职称 XXX 讲师论文答辩时间2012年5月5日学士学位论文诚信守诺书中文题目: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外文题目:Studies on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Huangshi City学生姓名XXX学生学号2008139010108院系专业地理科学系地理科学学生班级0801学 生 承 诺我承诺在学士学位论文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规范,

2、本人学士学位论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情况。如有违规行为,我愿承担一切责任,接受学校的处理。 学生(签名):年 月 日指导教师承诺我承诺在指导学生学士学位论文活动中遵守学校有关规定,恪守学术道德规范,经过本人核查,该生学士学位论文内容除特别注明和引用外,均为该生本人观点,不存在剽窃、抄袭他人学术成果,伪造、篡改实验数据的现象。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目 录1. 前言11.1 研究背景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3 研究意义32. 研究区概况33. 黄石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分析43.1 黄石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43.2

3、黄石生态城市建设的限制性因素74. 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114.1 生态城市数据指标114.2 指标指数权重的确定124.3 原始数据的来源及处理124.4 指标评价结果分析155. 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对策研究165.1 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态系统承载力165.2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加强土地集约利用185.3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185.4 合理规划交通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195.5 健立港区合作机制,促进园区经济发展205.6 加快人才资源建设,健全人才激励机制206. 结论与不足21参考文献22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XXX(指导教师:XXX 讲师)(湖北师范

4、学院地理科学系 中国 黄石 435002)摘要:目前,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己成为我国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之一。鉴于此,本文在参考大量的国内外生态城市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从区域研究的角度,以黄石市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对黄石市的生态建设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希望通过对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的研究,为该市生态城市建设指明方向,进而探索出一条符合其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关键词:黄石;生态城市;城市建设 中图分类号:X24Studies on Eco-city Construction in Huangshi cityXXX(Tutor:XX

5、X)(Department of Geography Science,Hubei Normal University,Huangshi ,China,435002)Abstract : At present,the research of ecological c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foreland and hotspot task in the city science and urban planning research in our country. According to this,I consulted many urban constructio

6、n theories in the world.See Huangshi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 carry on deep research to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from three aspects: nature,society and economy. I hope to give a direction for the citys construction and explore a sustainable way for Huangshi and attain its target of economic sustaina

7、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ptimization continuously.Keywords : Huangshi;Eco-city;city construction湖北师范地理科学系2012届学士学位论文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 22 -XXX(指导教师:XXX 讲师)(湖北师范学院地理科学系 中国 黄石 435002)1. 前言1.1 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在国际贸易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成不同国家重要城市之间的竞争。但面对各种自然和社会方面的“

8、城市病”,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的环境制约作用尤为突出1。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创建和谐社会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方向。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的城市化率从现在的37%提高到75%左右,意味着每年约1000万至1200万人口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如此庞大的人口涌进城市,必定会给城市原本就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对于数目众多的中小城市而言,这种影响或许是致命的。为此,深入研究城市生态化建设途径,对于创建和谐社会,步入小康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

9、外研究现状“生态城市”概念的提出,与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紧密相关。19世纪,德国人韦伯的城市发展、英国人吴温的过分拥挤的城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等都是很有影响的著作。20世纪初期,英国生物学家P.盖迪(Patrik.Gedds)在进化中的城市中,把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应用于城市规划与建设,为研究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1933年,雅典宪章规定“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人类居住、工作、游憩、交流四大活动功能的正常进行”,进一步明确了生态城市有机综合体的思想。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R.卡森 (Rachelcarson)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1972)、丹尼斯L.米都斯、芭芭拉.沃德

10、(Barbaraward)、勒内.杜博斯(ReneDubos)等的只有一个地球(1972)为代表的著作,阐述了经济学家和生态学家们对世界城市化、工业化与全球环境前景的担忧,激起了人们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兴趣,城市生态学进入大规模的发展阶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第16届会议上,提出了“关于人类聚居地的生态综合研究”MBA第n项计划,明确提出要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研究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生态学理论的广泛应用与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落的规划建设与研究,“生态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提出,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199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伯克莱城召开了“第一届国

11、际生态城市会议”,与会12个国家的代表介绍了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包括伯克莱生态城设计,丹麦生态村计划、旧金山绿色城计划等,内容涉及城市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各个方面,并草拟了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十条计划。1996年,在西非的塞内加尔举办了“第三届国际生态城市会议”,会议进一步探讨了“生态重建计划”。该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重构城市,停止城市的无序蔓延;改造传统的村庄、小城镇和农村地区;根据能源保护和回收垃圾的要求来设计城市;建立步行、自行车和公共交通为导向的交通体系;停止对小汽车交通的各种补贴政策;为生态重建努力提供强大的政府鼓励措施。目前,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的城市生态化建设在不同程度上取得

12、了成功。一种是以“绿色城市”为目标,增加绿色要素和绿色空间。二是制定生态城市的标准,构建新型的生态城市。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丹麦、瑞典、日本等国家对生态城市建设计划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具体标准2。总的来说,国外生态城市的研究更注重具体的设计特征和技术特征,强调针对西方国家城市现实问题(如低密度、小汽车方式为主导和生活高消费)提出实施生态城市的具体方案,其理论与生态城市实践相结合的十分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1.2.2 国内研究现状我国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起步较晚,1972年中国参加了MBA计划的国际协事会并当选为理事国,1978年建立了中国MBA研究委员会,1979年中国生态成立,1982年8

13、月28日在第一次城市发展战略思想座谈会上提出了“重视城题,发展城市科学”的重要主张,城市生态学正式列题,把北京和天津的城市系统研究列入19831985年的国家“六五”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84年,中国生态学会在上海举行了“首届全国城市生态科学研讨会”,在会议上成立了“中国生态学会城市生态学专业委员会”。1986年,我国江西省宜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于1988初开始生态试点工作,可以说迈出了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第一步。1990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从生态学角度出发,结合中外文化及城市林与城市森林提出“山水城市”的设想,主张城市建设与自然结合,将自然山水融入到城市,并弘扬中国的传

14、统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城市。此外,生态学专家马世骏、王如松还明确提出城市是典刑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和建设天人合一的中国生态城思想,并发表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他专家学者也分别就生态思维、生态系统理论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及城市生态功能区的评价划分、规划建设,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河流、山地、农田等自然条件与城市生态规划等方面行研究,并取得一系列成果1。国内各学科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研究所涉及到的内容比较丰富,在城市态科学研究的局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特别是复合生态系统和生态工程建方面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整体水平特别是技术水平比较滞后。与国外生态城研究相比,国内的生

15、态城市研究更多地强调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注重整体性,而国内生态城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界和规划学界,此外还有环境学科和其他领域。1.3 研究意义作为中国重要的矿冶城市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湖北省黄石市经历了先有厂矿后有城市、先生产后生活的城市发展过程。快速的城市化和大量的人口聚集,使该地区面临着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以至于出现“人创造了城市,却失去了对城市的控制”。长期以来的矿山采掘和开山取石,造成开山塘口多且植被恢复难;工业区和生活区犬牙交错,造成绿化用地难;原材料工业的高能耗、重污染、强运输,造成环境治理难。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制约黄石地方

16、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对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条件,提高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建设生态城市。2. 研究区概况黄石市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东南部,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汉市江夏区,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市接壤。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水路依托长江,对外交通便利,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国务院批准的沿江开放城市。现辖大冶市、阳新县和黄石港区、西塞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四个城区及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

17、发区,总面积4583平方公里,总人口259.1万,其中市区面积233平方公里,人口64万。历史上,黄石因其丰富的煤、铁、铜、钴、金、锶、铅、锌、硅灰石等矿藏,成为中华民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一个多世纪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萍公司,一批钢铁、水泥、煤炭企业随之诞生,拉开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序幕。新中国成立后,黄石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江南明珠”。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矿冶之火,铸造了黄石“矿冶文明之都”的辉煌,也使其走到了“矿竭城衰”的边缘。近几年来,黄石“背水一战”,积极探索转型发展之路,勇敢地承担起全国资源枯竭型转型试点城市、棚户区改造公共租赁房试点城市、艰辛探索取得初步成效,2

18、011年1月,黄石被“中国经济论坛”评为“2011年中国十大经济转型示范城市”3,这颗江南明珠再次绽放璀璨光芒。3. 黄石生态城市建设的条件分析3.1 黄石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3.1.1 优越的地理位置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距省会武汉市仅70公里,是湖北省与江西、安徽两省连接的东大门。作为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市也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支点城市之一。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推动下,中部六大城市群湖北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皖江城市带、山西太原都市圈以及江西环鄱阳湖城市群应运而生。其中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起着领跑“中部崛起”的作用。近些年,黄石取得了长足发展,成为全

19、省除武汉市外最先发行企业债券的城市。发行城投债券为地方建设“输血”,对黄石实施“三大战略”、建设“两型社会”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3.1.2 便捷的水陆交通经济发展,交通先行。黄石市地理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通讯发达。长江黄金水道上建有两座5000吨级外贸码头,外轮可直接通江达海;铁路与全国铁路网贯通,武大线与京广线连接,大沙线与京九线连接,距京九铁路25公里;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公路运输十分快捷,106、316国道穿市而过,沪蓉高速公路横贯黄石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宁沪,距京珠高速公路交汇点40公里;空中交通方便,距武汉天河航空港约70余公里。运输方式多样,对

20、外交通便利,有利于该地区资源、产品的输入与输出,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3.1.3 丰富的矿产资源黄石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境内已探明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气矿产等4大类64种,占全省已探明矿产的47.09%。全市列入储量表矿产有42种,其中铜、钴、钨、钼、金、银、硅灰石等14种矿产储量居全省之冠;煤、铁、铜、金、水泥用石灰石等矿产资源的产量在全省占重要比例,分别达到26%、77%、98%、83%、33%。时至今日,资源开发成为黄石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也是黄石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2008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61亿元,其中煤炭,有色等矿产税费收入8.09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

21、/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采掘业和黑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从业人员6.12万人,其中采掘业从业人员达2.75万人,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1/5,以煤炭、钢铁为基础的第二产业在带动就业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见图3-1)。人数(万人)图3-1 20062009年黄石三大产业就情况3.1.4 雄厚的工业基础自19世纪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汉冶萍公司开始,这里诞生了一批钢铁、水泥、煤炭等企业,成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摇篮。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相继落户,黄石市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被誉为“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里”、“服装新城”和“劲酒之乡

22、” 2 。黄石市主要有冶金、建材、纺织服装、轻工、机电、能源等六大支柱产业。目前,拥有的3000多种工业产品中,主要工业产品达130种,其中,钢、铜、水泥、数控机床、西服、压缩机、镀锌(铝)板、智能卡、滋补酒等产品成为全市的支柱产品。特别是建市以来,工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以原材料工业为主体,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的冶金、建材、能源、机械、纺织、轻工、化工、医药、服装等工业部门相继发展并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体系。随着企业改革力度加大,一批企业通过改革在所有制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突破,为该地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基础。3.1.5 多样的旅游景观黄石境内河流湖泊

23、纵横,山地、平原、湖区、溶岩、山间盆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并存,形成“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地貌特点。依山襟江,内嵌湖泊,景色秀丽,最为著名的当属“黄石八景”(西塞山怀古、东方览胜、磁湖夕照、山洞飞云、鹿獐朝晖、挹江听涛、铜都鎏金等)和黄石三台(天台、云台、宫台)等风景名胜4。黄石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在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黄金山国际温泉度假村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项目,得到了国家和省发改委大力支持,将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精心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具魅力的温泉景区。项目的建设填补了我市温泉度假产业的空白,建成后必将对优化我市旅

24、游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发展、建设国家旅游城市起到积极作用。近几年,黄石旅游业发展迅猛,旅游设施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配套发展,旅游产品结构日益合理,旅游环境日臻改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进一步加强(见表3-1)。旅游业的快速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该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为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表3-1 2003-2009年黄石接待国内旅游者人数及收入项 目年 份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人数(万人次)收入(亿元)69.783.14100.903.981405.98198.228.48312.4712.5426.8418.55517.6026.68

25、数据来源:2010年湖北省统计年鉴3.1.6 深厚的文化底蕴黄石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已发现的铜录山古矿冶遗址,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堪称人类矿冶史上的奇观。黄石东方山被誉为“三楚第一山”,因西汉著名文学家、汉武帝近臣东方朔曾在此结庐读书、修道炼丹而得名。东方山历史悠久,佛教文化源远流长,始建于唐宪宗元和六年的弘化禅寺,历经千载,香火旺盛,高僧辈出,以弘化禅寺为中心的22座大小寺庙,散落于群山峰壑之间。东方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成为集佛教文化和风景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是黄石城市建设的一道独特风景,对黄石市民人文素养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1.7 良好的政策机遇优势一是黄石

26、市被国务院确定为比照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城市,有利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实现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到黄石市投资兴业,在技术改造、社会保障、税收优惠等多方面将得到国家较大幅度的政策支持。二是武汉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黄石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副中心城市,将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循环经济等方面享受国家更加优惠的政策。三是为推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和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黄石市作为湖北最重要的加工贸易出口基地,发展加工贸易起步较早,尤其是在纺织服装、制鞋等产业领域基础较好,配套能力较强,知识人才密度较高,劳动力

27、成本相对较低,具有发展加工贸易的有利条件和巨大潜力。因此,黄石市把加工贸易作为全市支柱产业来培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打造沿海地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地。此外,黄石市还享受国家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国家级贫困地区政策。这些政策支持,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建设生态城市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3.2 黄石生态城市建设的限制性因素3.2.1 生态系统功能急需提升黄石城区人口密集,林地面积少,绝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集中分布在周边山区,生态保护基础比较薄弱,生态防护系统抗灾能力差,磁湖、青山湖、大冶湖、保安湖水质呈富营养化特征,湖泊沉积和自净功能退化,调蓄能力大幅度消减

28、5。2011年黄石市生态环境状态指数76.21,比去年上升 4.49,略高于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为71.65。 黄石中心城区、大冶城区可吸人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0.113、0.115,超过国家二级标准;中心城区油烟、噪声扰民现象日益突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只有534;放射性辐射、电磁辐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废弃物所产生的二次污染逐渐显现。3.2.2 矿产资源走向枯竭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耗竭性资源,目前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几座铜矿的开采量越来越少,号称武钢集团“粮仓”的大冶铁矿的开采量逐年锐减,其它几个小铁矿也进入开采晚期,只能向矿山纵深掘进。市内几家煤矿也先后因无煤可挖而关闭。另外,长

29、期以来,资源开发利用停留在低级阶段,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资源转化率低,浪费严重,使矿山寿命缩短6。资源储量大幅下降,到2007年,黄石煤、铁、铜的保有储量分别只占累计探明储量的24.3%、23%、39.7% 。保有储量占累计探明储量不低于30% 的矿山,仅有大冶铁矿等14座,主体矿山进入衰退期,可开采资源严重不足,服务年限都在逐年缩短,大批矿山相继闭坑,矿产资源告急。3.2.3 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黄石因矿建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以矿业立市的城市,支柱产业自然是以“吃”矿为主的企业,如大冶特钢,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华新水泥股份公司,黄石火力发电厂等,形成了以冶炼建材为骨干的传统工业结构。经

30、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以煤、铁等能源、资源为基础的第二产业,农业所占比重极小(见图3-2)。在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伴生而来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突出:一是传统产业比重大,仅铜、铁的开采和冶炼、非金属矿开采、水泥等的产值约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的70,而且铜、铁等资源型矿产业进入衰退期,矿业生产后劲严重不足;二是传统产业装备水平低、生产技术落后,能耗高,污染严重,减排压力大;三是初级产品比重大,黄石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靠粗放经营来实现的,产品结构以消耗资源为主的初级产品居多,市场最终需求的深加工制成品少7。因此,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图3-2 2011年黄石三大产业比重3.2.4 环境污染严重

31、(1)空气污染黄石市的大气环境具有典型的煤烟型和硫、尘污染特征,主要污染物为粉尘、和烟尘。相较于2010年,2011年黄石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有所增加,空气污染加重(见图3-3),空气质量仅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空气中排放量主要集中在有色冶炼、火力发电及黑色冶炼等行业;工业废气排放主要集中在黑色冶炼和水泥建材等行业;工业烟尘排放主要集中在火力发电业;工业粉尘的排放主要集中在水泥建材和黑色冶炼等行业。由此可以看出,黄石的空气污染主要受工业生产影响,有色公司、西塞山电厂、新冶钢、黄石发电、大冶特钢、华新水泥等重工业部门对黄石地区的空气污染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8。图3-3 2011年黄石空气污染物浓度()(

32、2)噪声污染黄石市城区噪声污染主要是社会生活噪声和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占噪声污染源36.6,其次是交通噪声9。2011年黄石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在55.455.8分贝之间,声环境质量一般;城市交通噪声有所下降,污染程度有所减轻,平均等效声级低于或等于 68.0 分贝,交通噪声质量相对好转 10。(3)水污染黄石市区境内主要的湖泊有青山湖和磁湖,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湖泊水体功能大幅度下降。磁湖是黄石市区内第一大湖泊,由于磁湖周围工业的发展和居民的增加,湖体容量大幅度减少,湖泊功能亦大幅下降。磁湖富营养化现象较严重,藻类大量繁殖,水质变坏,鱼种类减少,湖泊水质除氮磷超标。

33、青山湖是黄石市区内第二大湖泊,污染淤积十分严重。湖体面积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0.66减少到近年来的0.47。湖床逐年抬高,降低了青山湖的蓄洪排涝能力。大量生活污水的直接排入湖中,导致了青山湖严重的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近年来,青山湖水体面积进一步减缩,污染日趋严重,濒临消亡。3.2.5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园林绿化建设质量不高,城市绿化建设相对落后;城市环境污染仍然严重,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平仍有待提高。“十一五”中前期,全市环境保护投入占GDP比例虽然达到1.52,但直接用于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投人不足,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区、大冶市、阳新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欠缺

34、,城市垃圾中转设施、运输车辆严重落后且数量不足,生活垃圾利用率较低。2009年,黄石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9亿元,比08年同期减少9.9%。3.2.6 城市发展空间不足黄石是由两个滨江小镇发展起来的“狭长”城市,到2008年市区仅有234平方公里。整个城市以工矿和企业为中心来布局,城市形态和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明确合理的功能分区,城市生活区与生产区混杂11。随着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为获得更多的土地资源,城市建设、交通道路建设与住房建设往往沿山坡斜地开挖。由矿产开发、冶炼、建材为主体的矿业生产造成了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和环境的严重污染,进一步恶化了黄

35、石市的地质环境,加剧了城市土地资源供需矛盾。表3-2 黄石市2008年土地利用结构与国家标准对比用地名称占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人)国家标准黄石市国家标准黄石市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合计20321525815815607522.7629.3111.6512.9576.6718281025715920.6226.5610.5611.74资料来源:城市用地规划标准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4. 黄石市生态城市建设评价与分析4.1 生态城市数据指标生态城市是一个多方位的复合生态系统,因此,黄石市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也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来制定。根据建立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本文设计

36、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等级构成:总目标层、一级指标层、二级指标层和三级指标层。总目标层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单位标准值生态城市综合发展指数自然生态指标环境质量城市空气质量2级以上标准的天数365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50环境治理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100废水处理率%100环保投资经费占GDP比重%3.5经济生态指标经济水平人均GDP元/人30000年人均财政收入元/人5000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8000经济效益万元GDP能耗吨标煤/万元1.4经济结构三产占GDP比重%40旅游收入占GDP比重%14社会生态指标人口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密度人/3500设施基础人均道路面积/人28城

37、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人16资源条件人均日常生活用电量kwh/d8百人电话数部/百人76教育科技万人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数%3科技、教育经费占GDP比重%1.24.2 指标指数权重的确定在计算一级指标数值和生态综合指数时,权值的确定非常重要,一般可采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来计算权值。本文参照宋永昌等人用专家咨询法获得并经检验可行的权重值以及济南市生态城市建设权重值进行研究 (见表4-1)12。表4-1 权重指标值指标等级指标名称权重指标名称权重指标名称权重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二级指标自然指标环境质量环境治理0.50.63620.3638经济指标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0.250.54990.2

38、4020.2099社会指标人口指标设施基础资源条件教育科技0.250.28440.22060.37020.12484.3 原始数据的来源及处理本文所用数据大部分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年鉴,少部分通过查阅网上资料获得,其中有些原始数据可以直接用来评价,另外一些数据需经过计算求得,如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等16。通过收集数据,结合三级指标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三级指标指数是计算生态综合指数的基础。4.3.1 三级指标指数的计算三级指标数是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它是经过对某指标原始值标准化得到,该指标数值一般分布于01之间,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某一指标现状值; 根据评价城市选取的某一指标的标准值;

39、n为系数,n的取值规律,指标数值越大更有利时,n取为1;当指标数值越小更有利时,n取为-1。表4-2 20062009年黄石市生态城市指标值及处理结果三级指标指标值处理结果2006200720082009200620072008200931055.586.2862.9034191242131822.8543.583.923.13267110.124.003.2841.5146.751.5529455.794781.9535261309537422.6444.414.923.23268713.0725.213.3640.7248.052.0631655.490.6712.613572937804

40、3742.2942.996.392.71268914.6127.923.5241.9143.152.1433555.883.6762.2737336363848111.9238.398.783.48301815.3430.033.9043.3345.012.250.84930.90090.86200.86000.59711.13970.48420.39760.49121.08950.28002.22920.76310.36071.50000.41000.54620.93500.51670.80550.89770.94000.78000.55711.17540.61900.46760.53031

41、.11030.35142.16720.76770.46681.57560.42000.53580.96100.68670.86560.90250.90600.71000.74571.19090.75600.54680.61141.07480.45642.58030.76820.52181.74500.44000.55140.86300.71330.91780.89610.83600.76000.64861.24450.72760.60140.72920.95980.62712.01150.86230.54791.87690.48750.57010.90020.7500数据来源:20062009

42、年湖北省统计年鉴4.3.2 二级指标指数的计算二级指标指数是根据所属各三级指标指数的算术平均值计算而得,计算公式如下:其中,某一二级指标的指数值;某一三级指标的指数值;该二级指标所属三级指标的项数。表4-3 二级指标评价结果二级指标2006200720082009环境质量环境治理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人口指标设施基础资源条件教育科技0.87510.77300.67380.49120.68481.49620.93940.47810.72590.85160.75900.75400.53130.7309 1.46751.02120.47790.82390.88410.78720.83120.611

43、40.76561.67561.13340.49570.78820.90700.74820.85780.72920.79351.43691.21240.52880.82514.3.3 一级指标指数的计算一级指标指数的计算是将其所属的二级指数乘值以各自的权重后,进行加和。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某一一级指标的指数值;某一级指标下某一二级指标的权重;某一级指标下某二级指标的指数值;n该一级指标下所属的二级指标的个数。表4-3 一级指标评价结果指标名称2006200720082009自然指标经济指标社会指标0.83800.63220.91600.81790.69570.92240.84880.70291

44、.0080.84920.81340.97484.3.4 生态综合指标指数的计算采用加权迭加的方法,将各一级指数乘以各自的权重,在进行一次求和,得出生态综合指数值(ECI),其计算公式如下:其中,该一级指标的权重;某一一级指标的指数值;n一级指标项数。表4-4 生态化评价结果项目2006200720082009生态化水平0.80470.81300.85210.87174.4 指标评价结果分析通过以上的定量研究,本节对黄石市20062009年生态城市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图4-1 20062009年黄石市城市生态综合发展指数变化曲线通过上节评价结果可得知,黄石市从2006年到2009年生态城市综合指数分别为0.8047、0.8130、0.8521、0.8717,整体处于上升阶段。从图4-1可以看出,黄石市自然、经济、社会各项指标发展很不平衡。从城市自然指标看,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2006年到2007年有略微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文档                                   自信AI助手自信AI助手
猜你喜欢                                   自信AI导航自信AI导航
搜索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